秦朝有哪些冷知识?秦朝取名字也有趣事?5篇

时间:2019-05-15 10:3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秦朝有哪些冷知识?秦朝取名字也有趣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秦朝有哪些冷知识?秦朝取名字也有趣事?》。

第一篇:秦朝有哪些冷知识?秦朝取名字也有趣事?

秦朝有哪些冷知识?秦朝取名字也有趣事?

如果让你举出一个秦朝人的名字,你或许会滔滔不绝,但如果让你说出一名秦朝百姓的名字,你可能就会犯难了,“我哪知道秦朝的老百姓叫什么名字啊,总不能叫‘去死’吧”。

恭喜你,猜对了!秦朝还真有名叫“去死”的人。不仅如此,秦朝还有许多奇葩的人名,例如“恶夫”、“囚吾”、“豕”、“狐”等等,但这些看似怪诞的人名背后却反映了一个王朝的气象。一:秦简中的人名

那么秦人到底会取些什么样的名字呢?我们先来看一些出现频次较高的人名,如文、成、武、吉、安,这些人名被寄予了美好的愿景,即使在现在也可以说是炙手可热的取名备选。

无论历经了多少年,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总是恒久不变的。但史书上记载的或是王侯将相,或是人中豪杰,对于当时占据社会绝大多数的中下层民众却鲜少提及,更不用说是青史留名了。

这时候实物史料的价值就凸显了出来,例如里耶秦简是记录郡县之间往来公文,基层机构中多为下层小吏和有关平民,于是这些人名便被记载了下来。

秦朝以干支、行序、物品、动物等等来取名的情况是很常见的,诸如此类的人名例如乙、长、甗、狗等等。

而一种特殊的类型则是取贱名,当时民间普遍认为小孩子容易受到外界侵害,更易受到鬼怪邪祟的捉弄,于是选择给孩子取恶名或贱名以此引起鬼怪邪祟的厌恶,没有了鬼怪的侵害,孩子便好养活了。即使在今天,有些地区依然崇信这种说法。于是也便有了类似咱们开头所提到的“去死”、“恶夫”这一类的人名。这“去死”二字却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含义,这里的“去”当远离的意思来讲,“去死”就是希望孩子身体康健,远离疾病与死亡。而类似“囚吾”、“犯”等人名则可见秦人内心尚法的。二:朴素与独特相交的名字

秦朝人取名都很简单易识记,绝大部分是单字名,取生活中常见之字,这一点可能与百姓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低下有关。人名中带有先秦尚朴之遗风,简洁而朴素。

从当时的一个迁陵县的公文档案里所提供的人名记载,就可看出人名用字的重复率很高,说明人们取名用字的选择并不多,加之单字名的数量远远超过双字名的数量,也说明了秦人命名以简的特点,这就会使命名用字的选择范围相对较窄也更加生活化。

就现今发掘出的秦简来看,主要在两类文书中是涉及到人名的,一类是因公务往来的文书,一类是审理案狱的文书。在这类秦简中所见的人名称谓并不仅仅包含一个名字,虽然没有记载姓氏,但它却是一个带有身份性象征的特殊称谓。因为人名之前通常会带有身份性名词的前缀,人名的前缀简单来说主要有官职、爵位、身份、地域等,也有几种情况同时使用的,如“官职 爵位 人名”、“地域 官职 人名”等。一般情况下,若有官称必先称官职,若无官职而有爵位,则称爵位,若无爵位则称身份,平民也可仅称“男子”或“女子”之类。大部分情况下人名都会以后缀的形式出现,但也有先称人名再称身份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突出身份特征的表述则更加强了秦朝行政系统的规范化和权威性。秦简《封诊式》是收录典型案例作为后人效仿学习的一种范式,对被收录进去的案例中的人名一律采取或隐名或化名的处理,如男子某、公士甲等。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今天为保护隐私的化名行为应该也是由此而来。而这种情况显然更加重视行政的系统化和规范性,但虽隐去了真实的人名却仍然保留了身份特征,这也就更能体现出这种身份等级象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身份等级的标示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当时由于命名以朴的社会风气而造成的重名现象所带来的身份辨识不明的情况。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第二篇:秦朝的户籍制度

秦朝的户籍制度

什伍连坐的户籍制度

秦的户籍制度的开始创立,大约始于秦献公时期。《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献公)十年(公元前375 年)为户籍相伍。”所谓“相伍”,大约是按五家为“伍”的办法编制户口册,这表明“伍”是户口编制的最基层单位。“伍”之上是否有“什”,尚不得而知。但到了秦孝公时期,就确知“伍”之上还有“什”的组织,即每十家为一“什”。《史记·商君列传》云:“(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索隐》曰:刘氏云:“五家为保,十家相连也。”“收司,谓相纠发也,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正义》释“什伍”曰:“或为十保,或为五保。”同书又云:“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显然是连坐法的具体内容。因此,不论是五家为保还是十家为保,知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之时,已确立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关于户口编制的“什伍”组织系统,借以实行互相监督的什伍连坐之制。1975 年出土于湖北省云梦的秦简,给我们提供了商鞅变法后确已实行什伍连坐的户籍制度的新材料。秦简中的《秦律》(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及《封诊式》)简文,多次提到“伍”及“伍人”,《秦律杂抄》中的《屯表律》中一次提到“什伍”,《法律答问》两次提到“即伍人谓也”的“四邻”。此外,法律还有“伍人相告”必须属实的规定;也有“什伍”组织必须对于回乡兵士弄虚作假者进行告发的规定,如果“什伍知弗告”者,“赀一甲,伍二甲”(见《屯表律》);还有对百姓傅籍时弄虚作假而“弗告者”,“伍人,户一盾”(见《傅律》)的律条。所有这些,无一不证明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确有按什、伍编制户口的制度,也有同伍、同什必须互相纠举连坐的法律,表明《史记》所载不诬。值得注意者,是秦律简文透露了较《史记》所载更为详细的情况。首先,以什伍连坐的法律而言,对同犯人同什的人的惩罚,要轻于同犯人同伍的人的惩罚。如《屯表律》关于逃避兵役者规定,“屯长、什伍知弗告,赀一甲,伍二甲”,意即与逃兵同什者弗告只罚出一甲,而与逃兵同伍的人弗告则要罚出二甲。可见同伍的连坐重于同什的连坐。其次,秦律告诉我们:每伍的头目叫做“老”,而且对头目的惩罚又重于一般“伍人”。这从《傅律》关于百姓傅籍时“敢为作伪者,赀二甲;典、老弗告,皆各一甲;伍人,户一盾,皆迁之”的规定中清楚看出,因为在这里,“典、老”与“伍人”并举,且同犯一罪而惩罚轻重不同。又《法律答问》有某甲因遇盗而呼号,“其四邻、典、老皆出不存,不闻号寇”时,对于“四邻”,可以不追究,而对于“典、老”,虽然外出不在家,也在论处之列。可见对于“典、老”的惩罚,确重于“四邻”即同伍之人。其三,官吏享有不连坐的特权。《法律答问》云:“吏从事于官府,当坐伍人不当?不当。”意即当官吏在官府有事时,与他们同伍的人犯了罪,官吏不在连坐之列。其四,有爵位达到“大夫”一级者,不同一般平民同伍。《法律答问》云:“大夫寡,当伍及人不当?不当。”意即为数不多的大夫爵获得者,不应当与其他人合编在一伍。所有这些内容,都为《史记》及其他关于秦的记载所无。据此,知什伍连坐制,仅仅是适应于秦国一般平民的户籍制度和法律规定。

什伍组织之上,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为“里”。“里”的头目叫什么名称,史书无载。《秦律》中有“典”与“老”并称。“老”既为伍之首,则“典”有可能是“什”之长,也有人认为是“里典者。”

用强制手段迫使一般平民建立一夫一妇的小家庭,是秦的户籍制度的又一特征。《史记·商君列传》云:孝公用商鞅变法时,制定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规定,这显然是为了取缔大家族制下的大家庭,鼓励小家庭的建立,以发展小农经济。户籍的申报

为了编制户籍,官府还制定了一整套申报户籍、迁移户籍和除去户籍的法律程序。前引 1

《商君书·境内》所云“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就是关于人人必须登记户口,生则著籍和死则削籍的规定。人人必须在官府的户口册上登记户籍的制度在秦简中也有反映。《秦律杂抄》中有《傅律》的名称,所谓“傅”,《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曰:“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因此,所谓《傅律》,就是关于登记户口而准备服役的法律。据《傅律》内容有“匿敖童,及占癃不审,典、老赎耐”的规定;又有“百姓不当老,至老时不用请,敢为诈伪者,赀二甲,典、老弗告,赀各一甲;伍人,户一盾,皆迁之”的条文。这表明百姓“傅籍”时,既有隐瞒人口的情形,又有以小报老和以壮报残的事实,而且要经过“占”即自报的手续。如果“傅籍”不是登记户口,也不是为了征发徭役,又何至于出现“匿敖童”和“占癃不审”等“敢为诈伪”的行为呢?又有什么“不当老”而“请老”的必要呢?因此,《傅律》确是关于登记户口以备服役的法科,而且登记时是由户主自报和经典、老审查的,如有不实,自报者与审查者都要受到惩处。

“削籍”的规定,也见于秦简,而且是一种惩罚。《秦律杂抄》中的《游士律》规定:“有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为鬼薪,公士以下刑为城旦。”意即凡帮助秦人越出国境者,在户籍上除名,如果其人有“上造”以上爵,则罚为鬼薪,如果是有“公士”以下爵,则刑为城旦。可见这种“削籍”,与“死则削”不同,它是一种政治上的惩罚,即不承认其为一般自由民的身份,而另入刑徒名册。

居民要迁徙户口,必须向官府办理“更籍”手续,方为有效。秦简《法律答问》简文云:“甲徙居徙数谒吏,吏环,弗为更籍。今甲有耐、赀罪,问吏何论?耐以上,当赀二甲。”意即甲要迁居,请求吏迁移户籍,吏推脱不办,致使甲受到耐罪或罚款处分,吏是要受到罚款二甲的惩罚的。由此可见,居民要迁居,必须向官府申报,经过批准,并办理迁移户籍的手续;如果不办“更籍”手续而擅自迁移者,要受到法律惩处。由此可以想见,所谓“更籍”,不仅是改变户籍的地址,而且意味着有迁移证明之类的东西。《秦律杂抄》的《游士律》中,有“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的规定。所谓“游士”,是指无固定住址的游食之士,“亡符”,即没有身分证明。流动人口尚且需要有身份证明,则迁移户籍自然必有证明。这种迁移户籍必办“更籍”手续和取得迁移证明的制度,反映出户籍是不许随便迁移的,这同《商君书·垦令》中所说的“令民无得擅徙”的规定是一致的。

在秦国及秦皇朝时期,并不是所有民户都允许单独立户的。一般说来,允许立户的对象必须具备如下的一些条件:第一,必须不是商人、开客店者及赘婿、后父,方可单独立户。秦简《为吏之道》简文尾末附有《魏户律》,其中明确规定:“假门逆旅、赘婿、后父,勿令为户。”秦简中滥入《魏户律》的这一条文,表明商人、开客店者及赘婿、后父这些人,在魏国不能单独立户的情况,对秦国也同样适用。第二,立籍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的拥有者或者是官府授田的对象。秦时存在名田制度,自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 年)实行“初租禾”制度后,就意味着私有土地在秦国的合法化。因此,这些土地的拥有者,就成了必须登记户口的对象,通过户口的登记,官府才有可能对他们实行“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和“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的政策①① 《史记·商君列传》。另外,就是官府的授田对象。据秦简《田律》,秦确实行了“入顷刍稾,以其受田之数”的授田制度。根据授田多少,不论垦种与否,一律课以“顷入刍三石、稾二石”的租税,可见授田民都是受官府控制的课户。反之,象上面《魏户律》规定的“假门逆旅”与“赘婿、后父”,在“勿令为户”后,接着就是“勿予田宅”,即不给予土地。这就更反证授田民户是可以单独立户的。还有《商君书·徕民》讲到三晋的“宾萌”,是一些“上无通名,下无田宅”的人。他们的不向官府登记户口,同他们没有任何土地是联系在一起的。岂不进一步说明单独立户者必须是土地的拥有者和官府的授田对象吗?

户口册的内容

秦时户口册的内容,史籍虽无正面记载,却可以从有关资料中寻觅其梗概。

首先,户口册必须写明户主的姓名、籍贯、身份及其家内人口的情况。秦简《封诊式》简文的《有鞠》一目,讲到男子某受到审讯时,供称他是“士伍,居某里”;然后由审讯机关去查证其姓名、身份、籍贯是否属实,谓之“定名、事、里”。“名、事、里”在当时法律中成了一专门术语,可见它是户口登记时的必备项目。

其二,户主及家内成员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必须在户口册中注明。秦简《秦律杂抄》中的《傅律》规定:百姓傅籍时,“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而请老等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这显然表明百姓申报户口时有诈老、诈小和以健康人作残废人登记的情况存在。如果户籍中没有年龄、健康状况等项目,又何来诈老、诈小和“占癃不审”呢?至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 年)“初令男子书年”,则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

其三,必须在户籍中注明其祖宗三代的出身情况:前引《为吏之道》简文中滥入的《魏户律》,有“假门逆旅”及“赘婿、后父”,必待“三世之后,欲仕仕之”,否则是不许为官的。即使如此,“仍署其籍曰:故某闾赘婿、某叟之乃孙”。由此可见,“假门逆旅”与“赘婿、后父”,虽然不许他们同一般平民一样立户,却有特殊的户籍,而且其内容确有载明其祖宗三代出身情况一目。另外,另立市籍的商人,也得注明其本人为商人、父母为商人及大父母为商人等情况,应当也与赘婿之户籍相同。

其四,家庭财产与类别,也可能要记入户口册。《封诊式》中的《封守》爰书,讲到有关官府查封被审讯者的家财时,其中包括被审讯者的家室、妻、子、臣妾、衣服、器用和牲畜,还有一间堂屋,内间卧室,皆用瓦盖、木构齐备及门前桑树十棵等记录。《封守》爰书虽不等于户口册,但没收犯人家财时,必以户口册为依据。那么家内财产的多少与类例,也应是户口册的登记内容。《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公元前216 年)条,有“使黔首自实田”的规定,可能也与户口册的登记内容有关。

其五,也可能有户内成员的身高记录。如《封诊式》的《封守》爰书,讲到没收被审讯者的家财时,还有“子小男某高六尺五寸”的话;《仓律》讲到隶臣妾时,也有“隶臣、城旦高不盈六尺五寸,隶妾、舂高不盈六尺二寸,皆为小,高五尺二寸,皆作之”的规定,都反映户籍有身高记录。综而言之,秦的户籍登记,约有户主姓名、身份、年龄、籍贯、身体特征、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也可能有身高的记录。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对民户加强控制和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服务的。

民户户籍和特殊户籍

秦时除有一般的民户户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别的特殊户籍。

民户户籍,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为“故秦人”,即秦国境内土生土长的民户。《史记·灌婴列传》谓:“汉王乃择军中可为车骑将军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原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又《商君书·徕民》也讲到秦国招诱三晋之民后,“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给刍食”。这里两次提到的“故秦民”,就是秦国的土著居民。二为外来人:相对于土著居民,就有不同的称呼,总称为外来人。如称三晋之民到关中者为“新民”,在秦简《法律答问》中,称这种从外地迁入秦国境内的人口为“臣邦人”,有“臣邦人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夏者,勿许”的规定。“臣邦人”中,又依据其不同情况而被区分为“真臣邦”与“夏子”两类。所谓“夏子”,即“臣邦父、秦母”所生,也就是“故秦人”与“臣邦人”的混血儿;所谓“真臣邦”,即“臣邦父母产子及产它邦而是为真”,也就是其父母都是臣属于秦国的外邦人和出生在他国而随父母入秦定居者。既然秦的法律把“故秦民”、“新民”及包括“夏子”和“真臣邦”在内的“臣邦人”区分得如此清楚,而且有不同的地位与待遇,如“新民”只能“给刍食”而不能当兵,那么,这种歧视外来人的措施,必在户口册上也有所反映。否则,又何以知其为“故秦民”与“新民”呢?李必、骆甲已身为汉兵,又何必以曾为“故秦民”而忧虑呢?由此可见,在平民户

籍的大类别上,必有“故秦民”与“臣邦人”的划分。

在特殊户籍中,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以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

关于“宦籍”:《史记·蒙恬列传》云:“(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此为官吏有宦籍之确证。这种官吏另立户籍的制度,似始于商鞅变法之时,故《史记·商君列传》云:赐爵制度实行后,出现了“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的局面,《索隐》曰:此“谓各随其家爵秩之班次,亦不使僭侈逾等也。”由此可见,所有因军功获爵而为官者,是有其特殊的户籍的。关于有爵者的爵籍,可以从秦简中获得启示。秦简诸法律简文,多处讲到各种拥有不同爵级者所应享受的传食、减刑和豁免等特权,如果有爵者无专籍,又何以证明呢?且《法律答问》有“大夫”不与一般平民同伍的规定,已于前述,岂不也可证明有爵者有不同于平民的特殊户籍吗?这种户籍,由于史书无专名,姑名之曰爵籍。

关于“弟子籍”,其名见于《淮南子·道应训》:“公孙龙曰:‘与之弟子之籍。’”又秦简有《除弟子律》,似为关于任用官吏子弟为官的法律。结合《除弟子律》关于“当除弟子籍不得,置任不审,皆耐为侯”的规定看,表明官府确有官吏弟子的专籍,而且同委任他们为官吏有密切关系。又《秦律杂抄》中的《佚名律》规定:“县毋敢包卒为弟子”,违者,“尉赀二甲,免;令,二甲”。所谓“包卒为弟子”,即私藏兵卒而冒称为县令、县尉的弟子。以此观之,则作为官吏弟子,可能有某种免役的特权。综而言之,秦时确有为官吏子弟设置的“弟子籍”,凡列入“弟子籍”者,既有被任用为官的权利,又有某种免役的特权。关于“宗室籍”,《史记·商君列传》云:商鞅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索隐》曰:“谓宗室若无军功,则不得入属籍。”由此可见,王室宗族确另立户籍,谓之“宗室籍”。

关于贾人的“市籍”的问题,详见《汉书·晁错传》。晁错于汉文帝追述秦的戍边之制时说:“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这说明贾人有“市籍”,确系秦制。至于赘婿、后父等身份卑贱的人,从前引《为吏之道》中滥入的《魏户律》来看,表明他们确实是于平民户籍之外另立户籍的,不过他们的户籍叫什么籍,史书缺乏记载,秦简也无反映,只得统称之为不同于平民户籍的特殊户籍。

如上可见,秦的户籍制度,自商鞅变法之后,日趋严格和完备,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也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还作出了不许擅徙,徙时必经审核和必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此外,关于户口登记的具体内容,似也有一定的规格。因此,秦的户籍制度,是秦的统治者向劳动人民征发徭役的基础和课取赋税的依据,也是不许平民任意迁徙和惩办逃亡犯的办法,还是剥削阶级监视劳动人民和加强统治的工具,更是官府区分官吏、宗室贵族、平民、商贾以及各种贱口的不同身份和不同地位的手段。从而这一制度,对于巩固秦皇朝的集权制度起了杠杆般的作用,构成了整个剥削制度和统治办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篇:古代史秦朝总结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文明(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巩固和初步发展

一、时间线索

1、公元前221年(秦朝开始)至公元220年(东汉献帝被迫禅位,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属于秦汉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同期的大国有古罗马和伊朗高原上的古国安息国)

2、公元前221年嬴政以咸阳(陕西境内)为都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4、公元前206年刘邦兵至咸阳附近,秦统治者无力抵抗,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二、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三、基本知识点

(一)政治上:

1、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中央官制:

皇帝制度(皇帝独裁)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家天下)、皇帝独尊。中国历史上从此有了“皇帝”之称

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三公:皇权为中心,大臣由皇帝任命;既配合又牵制。丞相位高权重。

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物)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行政效率高;充分体现“家天下”特点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 廷尉,负责司法;

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 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 卫尉,负责皇宫守卫; 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

太仆,负责皇帝车马; 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少府,负责皇帝财政;

②地方:废分封,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郡县制意义: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秦律》:参照六国律令而制定,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

特点:细密、严苛

作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选拔和考查官吏的制度:岳麓版:

一种是中央委派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

一种使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殿最制:最”者受奖赏,“殿”者受惩罚。

4、朝议:人民版

朝议制度是由氏族社会时的氏族会议发展而来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王更号为皇帝,以及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争议很激烈,最后由皇帝裁断。这种朝议制度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制约作用的大小与皇帝个人的品质有关。朝议制度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日期的制度。

(二)经济上:

1、统一货币:秦国圆形方孔钱(半两钱)(下币,法定货币两种另一种黄金为上币)

2、统一度量衡(长短、容积、轻重)

3、统一车轨

4、修驰道,为了加强中央与各地的联系(咸阳向东和东南分别修成两条交通干线)

修直道(咸阳向北直达河套地区一条交通干线)

修五尺道(西南地区开通了有今天四川宜宾直通云南曲靖的道路,地形险阻,道路狭窄)

5、开灵渠,以便补充兵源和军需物资。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给了有力条件。

6、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

7、实行土地私有制:当时是先进的土地制度,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人民成为合法。

(三)文化思想上:

1、书同文:开始文字为小篆,后又流行一种更为简易的隶书

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李斯建议)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统一度量衡——它对消除各地割据势力,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目的是保证封建王朝的赋税收入。

统一货币——便利了各地的商品交换,避免了经济混乱

统一文字——对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4、艺术:

①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砖瓦,瓦当

③隶书产生与秦朝

④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苟

(四)民族关系

1、匈奴:

秦汉之际,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①秦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立了“九原郡”。为防止匈奴南下,将战国时期秦燕赵三国原有的长城修整增补,成就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是伟大的防御工事。②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在岭南设郡(三郡:南海、桂林、象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统一过程中修“灵渠”。

③将西南夷纳入版图中:开辟了五尺道,定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嬴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嬴政

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秦政府有效解决了自然灾害

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修长城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D.实行行省制

韩非有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首先实践“圣人执要”这一思想的具体措施是(A),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具体措施是(D)

A.确立皇帝制度B.设置压相C.设置“三公”“九卿”D.确立郡县制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中国古代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B.反对分封制C.改革中央官制D.建立中央集杈制

第四篇:秦朝婚姻制度演讲稿

秦朝婚姻制度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保护婚姻和家庭以维护社会之安定,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一直是传统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朝的婚姻法律制度受法家“法治”思想影响较大,受儒家“礼治”思想影响较小,与后世相比,有很鲜明的特色。

从已掌握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律关于婚姻的成立条件,婚姻的形式,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婚姻的解除等方面都做了较具体的规定。

一,结婚

秦律规定婚姻成立首先是要达到成婚年龄。秦的男子身高六尺五寸,作为成年的标准,举行冠礼。“冠”以后就具有了结婚的条件了。女子身高六尺二寸成人,女子成人“许嫁”,也就是具有结婚的条件了。这仅仅是一般的规定,在执行上并不严格。秦简中有女子“小未盈六尺”而“为人妻”的事例,可兹证明。其次是要经官府登记。结婚要到官府登记,过去的历史资料上是没有这样的记载的。而从出土的秦简中表明,结婚只有到官府登记,婚姻方始成立。《法律答问》载:“有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当论不当?已官,当论;未官,不当论。”即是说,女子甲为人妻,私逃,被捕获以及自首,年小,身高不满六尺,应否论处?答曰:婚姻曾经官府认可,应论处;未经认可,不应论处。可见,凡是经官府登记的婚姻,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二,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存在着男尊女卑,妻处于夫权统治下的现象,秦也不例外。(1)秦律维护男尊女卑,女子结婚后有到丈夫家生活的义务。丈夫是一家之主,妻子属于附属地位。例如,丈夫犯罪被处以流刑,妻子必须随丈夫到流放地共同生活。结婚后的家庭财产包括妻子陪嫁的财产在内,都是由丈夫来支配的。只有在“夫有罪,妻先告”的条件下,妻子陪嫁奴婢、衣物也可以不被没收。但是,妻子犯罪服刑,其“媵臣妾衣器”则“畀夫”,归丈夫所有。《法律答问》中有记载:“夫有罪,妻先告,不收。妻媵臣妾,衣器当收不收?不当收。”又“妻有罪以收,妻媵臣妾,衣器当收,且畀夫?畀夫。”(2)秦律保护妻子的人身不受丈夫侵犯。丈夫殴打妻子属违法行为。如秦律中明确规定,丈夫不得任意伤害妻子,即使妻子凶悍,也不准将其殴打致伤,否则丈夫将受耐刑的处罚。(3秦律注重维护夫妻关系的稳定,夫妻间需相互忠诚,“禁止淫佚、男女絜诚”,秦律规定,“女子去夫亡”,而另于他人“相夫妻”,要“黥为城旦”,同样,“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因此,男女通奸在法律上双方都认为是犯罪.。(4)妻子有控告丈夫犯罪的权利。例如秦律规定,“夫有罪,妻先告”,可以不被籍没为官府奴婢,其陪嫁奴婢、衣物也可以不被没收。从中可以看出,妻在家庭中的地位,较后世略高。三,婚姻关系解除

第一,秦律规定,解除婚姻须经官府登记认可,否则,将构成“弃妻不书”罪,男女双方均要处罚。《法律答问》中有规定,“女子甲去夫亡”后与他人“相夫妻”,被捕获后,被处以“黥为城旦”的刑罚。《法律答问》也记载了,丈夫如果休妻不向官府登记,夫妻双方都要被处以“赀二甲”的刑罚。

第二,秦律剥夺了寡妇的再嫁权利。由于夫或妻的一方死亡,婚姻就在事实上解除,生存的一方应有权再婚。但是,这种再婚权,仅仅适用于生存者是男子一方的情况下,并不完全适用于生存者是女子一方的情况,因为,“有子而嫁,背死不贞。”实际上规定有儿子的妇女必须与死去的丈夫在法律上继续保持夫妻关系,从而剥夺了她们再婚的权利。

第三,法律保护丈夫有休妻的权利。即丈夫有片面离婚的权利,而妻子却不享有这种权利。如果妻子对婚姻不满,仅有“背夫亡”而又不被捕获的狭窄小路可以走。至于弃妻的条件是否是“七去之条”,出土的秦简没有反映。不过,“七去之条”在当时已经形成,这就是:“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从上面不难看出,秦律虽然也维护男尊女卑和夫权,但对夫权还是有一定所限制的,对妻子人身权利的保护也和汉以后的历代王朝是大不相同的。这里既没有“夫为妻纲”的影响,也没有女子“三从四德”的要求,这就是秦朝婚姻法律制度最大的特色。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第一,众所周知,汉中期以后统治者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与此相区别的是,秦朝是通过商鞅两次变法而发展壮大的,是以法家思想来治国的。这是造成秦朝婚姻法律制度不同于以后各代的最主要的原因。儒家提倡亲亲,敬长,认为“人人亲其亲,长起长,而天下平。”法家则与之不同,例如《商君书·开塞》认为“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可以看出,法家和儒家在家庭伦理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所以在秦律中关于婚姻方面的规定显然少了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是较为单纯的法制。正因为如此,秦律比起后世的法律来,其暴力的性质就显得更加赤裸裸。第二,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的祖先处于西戎游牧部落之间,“好马及畜,善养息之”,是一个以畜牧为主的部落,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原地区早已进入文明社会时期,秦还一直过着原始部落的生活,它的文化比齐鲁之邦落后,比起中原的其他国家,它并没有传统的束缚,它的法律自然受到原始生活的一些影响。秦律中关于妻子人身权利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秦人的原始婚姻家庭的一些观点。第三,婚姻制度是民事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中国法律向来是重刑轻民,比起秦朝刑事法律的残酷,婚姻制度离政治的距离更远一些,这样,婚姻制度也就少了一点血腥,而多了一点原始“民主”。

虽然,秦律中,妻的地位较后世略高,法律对于夫权的限制较后世略多,妻与夫同为家庭之“主”,但总的来说,妻的地位仍然要低于夫。法家主张“正君臣上下之分”,主张“尊主卑臣”,甚至用严酷的法律维护这种由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等级秩序,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家对家族伦常秩序一概否定。

尽管法家经常在理论上抨击儒家的家族伦理道德,其实在政治实践中,并没有完全排除这些伦理道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加以维护。法家思想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密切关注现实并积极投身于现实政治事务的群体,其思想和言行不可能与传统完全割裂,更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现实。

当然,秦朝妇女的地位相对后世略高一些,和我们现在说的“男女平等”,提高妇女的地位的意义显然是不一样的。其实在婚姻制度和礼仪教化方面,秦同齐鲁只有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

特别是在基本的婚姻制度方面,因为家庭和私有财产的存在和发展,基本的一夫一妻制和补之以一夫多妻制,秦和齐鲁都是大同小异,而不会有本质的区别。

尽管如此,秦朝完善的婚姻制度多少还是有些出乎现代人的意外。我们从睡虎地秦简中发现的不止是秦朝的法律和公文,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更多的了解了我们的祖先,更多的了解了秦朝社会

第五篇:《秦朝一统》教案

《秦朝一统》教案

导入新课:

上新课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大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的一些片段,然后提问:①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哪个时期?②七国指哪七国?③大王是谁?④在大王心中有什么样的宏图伟业?他实现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回到刀光剑影的战国时期,看大王嬴政怎样实现他的宏图伟业?怎样巩固他的江山?

讲授新课:

一、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先出示《战国形势》图,在图上依次点出七国:楚、齐、燕、韩、赵、魏、秦,然后引导学生看地图,并请一名学生上台操作演示秦灭六国的经过,然后提问:从秦灭六国的经过看,秦王采取了什么正确的策略?从中看出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王拥有过人的智谋,是杰出的军事家)最后填空巩固知识:公元前

年到公元前

年,秦王

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秦国,定都。

二、秦统一天下的原因

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秦能灭六国完成天下的统一?(引导学生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去考虑)①人们渴望和平安静的生活,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③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资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④商鞅变法,秦国一跃成为强国,军队威武雄壮;⑤赢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

秦统一以后,在它的国家内有哪些问题急需要求解决?假若你是秦国国君,建国后面临这么多问题,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在学生回答后引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思想、军事六个角度去归纳总结。再让学生一一回答。

1、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在地方设郡县制)

2、经济:①统一货币(辨认各国货币,货币不统一有什么弊端?统一后的货币是什么?)②统一度量衡

3、交通:大修驰道,排除路障,统一车轨。

4、文化:统一文字(先猜字,文字不统一有什么影响?用什么做为统一使用的文字?)

5、思想:下令焚书坑儒(看焚书坑儒的视频,谈谈对焚书坑儒的看法——巩固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6、军事:①北拒匈奴修长城(长城是秦朝始建的还是原有的?了解长城的东西两个端点)②南统越族开灵渠(灵渠沟通了哪两大水系?)

一条一条讲好后加以总结,并让学生齐读,以加深印象。

经过秦始皇的开拓进取,秦朝成为当时世界的的一个大帝国,疆域空前辽阔。结合地图,让学生指出秦朝疆域四至。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很多对后世依然有很大影响,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看到的、用到的还有哪些?(县制、长城、兵马俑、灵渠、铜钱、隶书楷体……)

以上种种都充分显示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显示了一代政治家的雄才伟略。有勇有谋的秦始皇虽然幻想他的秦帝国能够传千秋万代,但却在元前207年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前后只历时15年就灭亡了,秦王朝为什么如此短命?(统治残暴、赋税沉重、刑法严酷、兵役繁重)所以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是怎么看的?请亮出你的观点。

四、对秦始皇的评价 新课总结:

总之,秦始皇用他的智慧、用他的谋略在史书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要用客观公正的眼光一分为二的去评价秦始皇。

下载秦朝有哪些冷知识?秦朝取名字也有趣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秦朝有哪些冷知识?秦朝取名字也有趣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秦朝土地和户籍制度

    公元前356年,也就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变法的3年后,他被任命为秦国的左庶长,正式主持了变法。此前3年时间里,秦国内部为了变法的事宜一直在争执,最终以传统贵族们的妥协——同意变......

    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众所周知人口众多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而中国的农业又以秦朝为开创先河。研究秦朝的农业与经济的发展,对今天加强我们“三农”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构......

    秦朝的统一教案

    九寨沟县玉瓦中学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 通过情景模拟——秦统......

    秦朝的统一课稿

    《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知识识记 ① 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A.兼并六六国B.确......

    秦朝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秦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摘要】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解决好农业问题,才能保证秦帝国的社会稳定。农业问题关系秦帝国的发展全局。秦朝的经济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

    七年级上册秦朝试题(定稿)

    1、新来的历史老师在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的名称一样。”请问新来的历史老师姓什么? A.秦 B.夏 C.商 D.周 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

    秦朝的大一统知识点(全文5篇)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