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权力制约原则
一、权力制约 理论 的 历史 演变
权力制约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和 社会 主义国家的权力监督原则的总称,其存在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导致出现了一个不依附于土地、国家、教会、以商品 经济 为主的私人自治的领域。社会成员本身获得了私人意义上的“市民”和“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两种身份。一方面,他们为了培养独立和健全的人格,保留“自律”的充分空间,要求限制国家权力的恣意。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满足和实现自我利益,要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并在此过程中监督、制约、评判政府和公共权力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因为参与能力和参与环境的局限,导致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的二元对立,为了保证公共权力的行使不脱离人民的掌控,所以也必然要寻求制约公共权力的机制。
分权理论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其在《 政治 学》一书中明确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议事职能、行政职能和审判职能。”[1]它们构成政体的基础。古罗马思想家波利比阿继承了上述思想,并结合罗马混合政体的政治实践,初步提出了分权制衡的主张。他把政府分为人民大会、元老院和执政官三部分,认为执政官是君主政体的因素,元老院具有贵族政治的因素,人民大会是民主政体的因素。这国家权力的三个方面要相互配合、彼此合作,才能保证一个均衡、正常、稳定的国家结构。当权力系统某一部分暴露出过分揽权的倾向时,就应受到其它部门的抗拒和抵制。“任何越权的行为都必然会被制止,而且每个部门自始就得担心受到其它部门的干涉„„”。[2] 近代分权学说是由洛克所倡导,有孟德斯鸠加以 发展 和完成的。洛克在《政府论》中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种。其中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是用来指导国家力量的运用以保障该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立法权应属于议会;执行权是负责执行所制定出来的 法律 和继承有效法律的权力,在君主制国家中执行权应属于国王;对外劝是关于决定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开展一切事务的权力,对外权也应属于国王所有。洛克认为上述三种权力不能集中在一个人和一个团体手中,并且特别强调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他说如果由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洛克的分权其实是两权分立,并且他还对司法权的独立趋势和制约作用缺乏敏锐的感觉。
孟德斯鸠在 总结 洛克分权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既立法权、关于国际法事项行政权力和关于司法权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他认为第三种权力可称为司法权,而第二种权力可简称为国家的行政权力。[3]国家权力是不能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的,否则公民的权力没有保障。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4]同时,孟德斯鸠还主张权力的相互制约。在他看来,一个自由的健全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权力受到合理、合法限制的国家,因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限制权力。
美国的汉密尔顿、杰佛逊等人一方面将“分权理论”具体运用到了国家机构的创建和宪法的制定实践中,从而使“三权分立”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同时他们又发展了“分权理论”。如将联邦与各州的纵向分权与制衡也纳入分权体系之中,主张设立两院制的国会以使其相互制约并与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制衡等。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人民主权的理论出发,并且为了矫正资本主义国家因实行“三权分立”所出现的弊端,对“三权分立”理论有过深刻地批判,但他们从未完全否定“三权分立”理论的历史合理性。正如恩格斯所说: 现代 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最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5]恩格斯还对资产阶级国家的分权制评论说:“在那些确实实现了各种权力分立的国家中,司法权与行政权是完全独立的。在法国、英国、美国就是这样的,这两种权力的混合必然导致无法解决的混乱;这种混乱的必然结果就如让人一身兼任警察局长、侦查员和审判官。但是司法权是国民直接所有的,国民通过自己的陪审员来实现这一权力,这一点不仅从原则本身,而且从历史上来看都是早已证明了的。”[6]马克思在1831年对黑森宪法的赞扬也证明了经典作家对权力制约的重视。他说:“没有哪一部宪法对执行机关的权限作过这样严格的限制,在更大程度上使政府从属于立法机关,并且给司法机关以如此广泛的监督权。„„高等法院有权对有关任免制度的一切 问题 作出最后决定。众议院从议员中选出一个常任委员会,组成类似雅典最高法院的机构,对政府的活动进行监督,并且把违反宪法的官员送交法院审判,即使下级执行上级的命令时也不得例外。”[7]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但她在现阶段也只能用代表制作为实现民主的主要形式,这就客观上出现了权力所有的主体与权力行使的主体不相一致的情况,而且权力固有的恶性即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不可完全消除,因此为了保证权力的运行不出现违背人民的意志的异化,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邓小平指出:“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治,毛泽东就说过,这样的事在美、法、英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8]这进一步证明了权力制约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必要性。
二、权力制约原则的宪法形式体现
(一)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宪法中的体现
资本主义宪法体现权力制约原则除了通过宪法规范公开或隐蔽地确认“权力分立与制衡”的精神以外,更因各国历史传统、民族状况、政治力量对比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反映分权学说的不同政体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1.典型的美国式的三权分立形式
美国宪法明文规定了立法、执法和司法的三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和3个权力机构之间的制衡机理。在分权方面:根据美国宪法第1、2、3条之规定,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因而经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有权决定全国政策,掌握财政支出等大权;[9]行政权由民选的总统统一执掌;司法权属于法官,他们受到终身任命,并只能因重罪或不端行为才被解职,从而使之能不受报复、没有恐惧地决定案件。为了保证分权原则的实施,根据宪法和惯例,凡在合众国政府下供职的官员,不得兼任国会议员,不得提出议案,不能出席国会会议,司法独立,法官终身任职,总统对法官有任命权,但无罢免权,议会对法官的任命有同意与否决的权力,但非因法官犯罪而依法弹劾之外,也无罢免权。
在制衡方面,为了保护公民和防止专制政府的出现,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国会对司法机关的制约则体现在:参议院有权审判弹劾案件,有权建议或批准总统对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有宣告惩治叛国罪的权力,有弹劾审判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并撤销其职务的权力。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 影响。总统对司法权力的制衡表现在:总统有特赦权,有提名并任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权力。最后,美国宪法规定了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应当担任有关弹劾总统案的审判长,因而体现出司法权力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此外,根据美国宪法惯例,法院享有司法审查权,这样法院也当然获得了制衡立法的权力。
美国式的分权模式对其它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当今许多国家比如委内瑞拉就沿袭了美国的这种模式。
2.英国式的以议会为重点的分权模式
英国资产阶级曾经以下议院为阵地,同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王权进行过激烈的斗争。斗争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确立了所谓“议会至上”的原则,即议会(实际上指下议院)拥有不受限制的制定或者修改任何法律的权力。[10]以后随着政党制度的发展,议会至上原则与责任内阁制产生结合,从而导致在下议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不仅控制了下议院的主导权,而且也获得了行政组阁权。行政权对立法权的负责制转化为多数党的一种内部控制与反控制。但由于内阁行使权力形式上是以对立法机关尤其是对下议院负责为前提的,而行政权力的总代表国王只沦为一个名义的国家元首,因此我们可以说英国宪制对分权原则的体现是以“立法为重点的”。
第二篇:论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作用[推荐]
sunshine
文章编号:1671—8178(2003)02—0062—0
3论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作用
朱虹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系,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文章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制约的主要内容、优势和局限性,对加强、改善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审计;经济责任;权力制约
[中图分类号] F239.42[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专题中明确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权力制约的论述,全面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对于进一步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更好地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1999年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颁布执行以来,各地开展了大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制约权力方面发挥了反馈、公证、处理纠正和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等积极作用。
按照制约权力的种类不同,主要可以分为:
1、对决策权的制约作用。就是通过检查领导干部行使决策权的情况和效果,科学界定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提出进一步完善决策权管理的建议所发挥的作用;
2、对行使权的制约作用。就是通过检查领导干部具体行使法定或专项授权的情况,防止滥用执行权所发挥的作用;
3、对监督权的制约作用。就是通过对法定的监督检查部门的领导干部行使监督权的再监督,促进正确使用监督权所发挥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对党政领导干部、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国有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的权力都具有制约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制约的优势与局限性 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属于用权力制约权力的范畴,是重要的权力制约形式之一。与人大、纪检监察、司法及社会舆论等制约权力的形式比较起来,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有自己特定的优势,也有自己固有的局限性。只有准确地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制约的优势与局限性,才能扬长避短,有效发挥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应有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制约权力的优势
1、依据的法定性。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有《审计法》的规定,又有中办、国办的文件规定,还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许多专门法律、法规,这就保证了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制约的法定性。
2、程序的规范性。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严格按照《审计法》和有关规范规定的审计程序进行工
[收稿日期]2003—04—08 [作者简介]朱虹(1962—),女,湖北省随州市人,副教授,审计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教育管理、国家审计。
sunshine
作,相应地,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程序也是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特征,使它有别于一些临时性的监督检查,有利于保证权力行使人的民主权利。
3、结果的权威性。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行机关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完全依据审计获取的事实证据,对照法律、法规进行评价,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制约权力的局限性
1、对象确定的依赖性。这是由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决定的。1999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第五条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向审计机关提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同时印发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第五条也明确规定,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由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由人民政府下达审计指令。这就决定了制约权力的审计行为的具体实施及相关措施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
2、内容的专一性。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检查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在内容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是以资金管理权为主,对其他权力的制约,也只能以资金管理及效益情况为基础。
3、手段的局限性。按照《审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对审计机关权限的设置,审计机关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只有经济处理处罚权,没有组织人事管理处理权,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通报权也是有较多条件限制。对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线索要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对审计成果的运用,也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二围绕有效制约权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按照制约权力的要求进一步找准目标,突出重点,完善措施。
(一)要以制约权力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权力制约,是进一步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科学思
sunshine
路,也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
向。长期以来,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定位,仅限于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没有上升到权力制约的高度来认识,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按照权力制约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指导思想,自觉地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在权力制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围绕有效制约权力,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对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定位不准和受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影响,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的确定上始终没有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对权力的行使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与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审计内容不加区别,严重时甚至在审计文书中出现单位和人不分的情况;二是对各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共同点—权力认识不足,以至对各类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长期难以统一规范下来,实际操作中五花八门。经济责任审计权力制约目标的确立,从理论上很好地解决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界定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就是领导干部行使的权力,特别是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各类领导干部具体不同的权力,也就是各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因此,全面认识权力、科学配置权力、认真监督权力,既是作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作好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要重点搞好对各级各类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
(三)按照科学制约权力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审计自主权,授予经济责任审计机关自由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权力,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机构有足够的独立性,以便对权力的制约及时有效,解决好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审用脱节和事后审计等问题;二是进一步理顺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5部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000年五部委文件精神,目前,各地都建立了5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纪检监察组织协调,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审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干部管理工作的特殊性,纪检监察的协调事实上落空,5部门的信息沟通实际不畅,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作用。目前,很有必要将审计和纪检监察机关的力量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发挥好3个监督部门对
权力制约的整体效果。三是要通过经费保障和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监督,进一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防止经济责任审计机关与被监督对象进行权力交换。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7.[2] 黄道国.经济责任审计指南[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19-21.[3] 张康之.评政治学的权力制约思路[J].人民大学学报,2002,(1):4-5.(特约审稿人:王金莲)
On the Role of Audit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upon Right Restriction
ZHU Hong
(Financial Dept., Hubei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Xiaogan 432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Connected with the practical audit work, the author of this essay analyzes how audit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limits right,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restriction of audit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on right by analyzing its main content, features and limitations.Key Words: audit;economic responsibility;right restriction
网上所见词坛先驱张志和小传
浅水
笔者执教古代文学20来年,所用过的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及相关参考书,都没有提供词坛先驱张志和的准确生卒年,其生平介绍也都很简单。杜晓勤新著《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第十四章第八节中的《张志和及其词研究》,列举了大量相关研究情形,亦未见突破性进展。近在网上浏览,发现《自然与文化·名人名家·文学家》(http:///lyzt/whkmain1208.htm)所载《张志和小传》较为详明,可惜作者未提供其资料来源。现照原样转录如次,以飨天下同仁。
【张志和】(714-774)唐代著名词人。原名钆龟龄(“钆”字疑衍——笔者),字子同,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庇”字疑衍——笔者)人(张氏祖籍浙江金华,先祖迁至祁门定居——原注)。张志和16岁时以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有感于宦海**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游江湖。唐肃宗曾特赐给奴婢两名,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浙北苕溪与言(“言”应为“霅”——笔者)溪一带,渔樵为乐。时间长了,张志和的哥哥张鹤龄担心他浪迹不回,便出钱在绍兴为弟弟盖了一片可以长住的庭院,供张志和晚年安居自娱。774年,张志和前往湖州拜会刺史颜真卿,不慎在东游平望绎(“绎”字疑为“驿”字之误,或为衍文——笔者)(今江苏省吴江县境内——原注)时落水身亡。作为中唐较有影响的文学家,张志和主要以《渔父词》闻名天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境象闲逸,动人至深,不仅在海内久咏不衰,在日本等国也广为传诵。张志和是世人公认的词坛先驱,对词这种韵文形式的产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有《玄真子》3卷和诗词9首传世。
另一署“ 朱启辉作并供稿”的网络资料《“半鳞渔话”
(十三)——<渔歌子>引出的词坛佳话》(http:///banlin13.htm-10k)也提供了部分与上述小传大同小异的内容。
sunshine
欢迎阅读本文档!
sunshine
第三篇: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摘 要】近年来,关于构建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公共权力在具体的行使过程中,会受到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诱使,权力就可能出现异化现象,从而需要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本文从对公共权力概念的分析入手,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公共权力;制约; 监督;综述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60-01
公共权力是为实现公共利益,根据公众意志对社会公共生活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支配力量,其行使主体是执政党、政府以及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公共权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其运行的实质是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以实现公共利益。思想家孟德斯鸠则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列宁也曾明确指出,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无节制的堕落。在我国,尽管公共权力的基本属性已获得根本改造,但是,由于制度的缺失、人的自私性以及封建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着公权私用、滥用和腐败等权力异化现象的出现。因而,加强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十分必要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历来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进入到21世纪后,关于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公共权力的概念
关于公共权力的概念,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做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说。一个比较常见的观点是:权力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迫使他人放弃自己的意志而实现某一目的的能力。公共权力也可以理解为公权利,是为管理公共事务而设定的。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需要组织起来适应自然环境,因而需要处理许多公共事务,也就需要一种凌驾于社会个体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使命是维护和促进私权。但公共权力自产生起,就与私权利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尽管对抗的范围、方式各不相同。而且这种对抗性是天然的,不可化解的。试图以公共权力基本目的公共性来否认或者掩盖其与私权利的对抗性是徒劳的。因为公共权力本源自私权利,是私权利的让渡;同时公共权力行使的方式主要体现为对私权利的限制。公共权力在具体的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受种种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诱使,权力就可能出现异化现象,产生腐败,寻租等行为,对私权利构成侵犯,从而需要对公共权力进行约束。
二、公共权力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权力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即以权力制约权力,其理论上的系统化始于孟德斯鸠,实际应用始于美国建国宪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使其在分工的基础上互相制约。
在这一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科学配置权力,并使不同权力之间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杨长青认为,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要适度分解权力.构建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具体而言,他认为可以通过“分解‘一把手’过分集中的权力”、“限制领导干部兼职”、“理顺党委和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地方党委和人大的关系”、“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来使各种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同时他认为还应“建立垂直的监督领导体制”、“理顺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的工作关系”来“要强化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威,以权力制约权力。“只有从权力内部对权力进行分解,并在此建立一个稳定的、相互制约的权力体系,以权力之间的关系来制约权力”才能有效地控制权力。“强化权力制约的关键是实现权力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制约”。完善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需要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国家机构设置和权力制约监督”,加强“各级权力机关相互间的制约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制约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制约监督”、“司法系统内部的制约监督”。吴振钧提出要对权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合理配置。要在横向上做好“党政合理分权”、“政企合理分权”、“政事合理分权”、“国家机关合理分权”四个方面的工作,同时也要在纵向上使“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科学合理,运行有效”。
三、公共权力的法律制约与监督机制
在强调法律对权力的制约方面,杨长青认为“制约领导干部权力,从根本上说要靠法制。” “依法行政,用法律约束行政主体”、“完善预防和治理权力腐败的法律。加大法律制裁力度”和“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司法体制”三种途径来加强法律对权力的制约。喻中强调行政诉讼在权力制约与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实现行政诉讼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的三种方案:提高行政诉讼级别的“小改”方案,由最高法院行政审判庭在各省、市、自治区设立“派出法庭”的“中改”方案,在最高人民法院之下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的“大改”方案。董长春认为“应当在以法律制度明确权力活动领域的基础上,完成对公共权力私人性的制约。”他针对制约权力提出了三点措施:“以法律明确权力的活动领域”、“以法律确定公共权力的边界”、“以责任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权力就是“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规范权力的运作过程,控制官员的用权行为,作到依法行权,依法行政。”为了能够达到用法律控制权力的目的,他认为“要设置三道互相衔接的严密防线”,即“行为前的法律控制”、“行为过程中的法律控制”和“行为后的法律控制”。通过这三道防线,对权力进行法律上的制约。姜明安认为,“宪法只有得到有效实施,宪法确立的公民基本权利才能得到有效实现,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分工与监督制约机制才能真正有效运作”。因此,在公民基本权利遭受其他任何个人、组织不法侵害之时,法院应以不违宪的具体法律进行裁判;当无此具体法律时,法院以宪法作为直接依据进行裁判,这是理之自然。”从法律的角度进行研究成为目前学者们研究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视角。
第四篇:论文-论公司权力监督与制约的理论分析
论公司权力监督与制约的理论分析
论文摘要 公司三权分立的结果是权虽分、监督权却未能立,股东大会形式化,执行权力高度膨胀。这种权力制而不衡的现状导致大股东中心主义和董事会中心主义大行其道,股东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岌岌可危,公司治理的核心变成了对大股东和经营者的治理。如何有效地制约和监督公司权力,归根到底就是能否对大股东、董事及高管人员实行有效的监控,这是关系公司治理绩效和公司存亡的重要问题。
论文关键词 权力监督 制约 两权分离
权力是什么,罗索在《权力论》中阐释说“权力是一种能强加自己意志于他人意志之上的能力,是一种通过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来改变现实社会关系的支配力量”。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认为:“在人类无限的欲望中,居首位的便是权力欲与荣誉欲”。对权力无限地崇拜,直接导致了权力的异化、滥用与变质,而这正是腐败产生的根源。“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所以要保证权力的合目的性,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这个界限既体现了制约与监督的必要,又体现了制约与监督的效果。
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以权力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用权力制约权力,以保证这种权力合乎权力自身的性质与公众的目的,这被称为政治学的思路。二是到权力与权力执掌者的关系中去思考权力制约问题,通过权力执掌者的伦理精神,即从他的内心信念、荣誉感、公平正义的观念出发,进行自我批评、自我约束,这被称为伦理学的思路。后一种思路可能只是“德治”思想家们的理想而已,现实中难显实效。前一种模式:即以权力制约权力,被政治思想家们定义为权力监督的经典模式。此模式的实行,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其一是内部环境,要求有完备的法制、明确的职责、适当的程序;其二是外部环境,要求有法治的社会、民主的政治、公民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此外,制约权力的权力还应合乎以下要求:
第一,制约监督的权力是独立于甚至凌驾于其上的不同性质的权力;第二,制约监督的权力在力度上等于甚至大于被监督的权力;第三,制约监督的权力是一支多方面的综合力量,既多管齐下,又要形成合力。
具体到制约与监督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横向制约,把权力分割为不同性质的部分,权力间互相制约监督,或把监督权限授予某一特定机关。譬如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及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即取此义。其二,是纵向制约,权力布置呈现出明显的从上到下层层隶属的特点,下对上负责,上监督下。我国的政治权力运行即主要采用纵向制约,而德国公司“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的层层负责制亦同此理。
这种“权力制约权力”的理论着眼于权力运行的层面,受到了国内一些学者的批判。他们认为:西方一切操作主义化的权力制约方案都停留在权力运行的表面上做文章,而未深入到权力的本质,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如仅在权力运行的表面上来探寻权力间的相互制约,那么会使人们忘记权力的本质、根源,最终使权力制约问题成了不同权力执掌者之间的权术和游戏,而权力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便不可能根本解决。要真正制约权力,应谋求现实的权力监督途经。他们的观点是:制约等于监督。只可惜他们未能设计出拈来可用的具体方案。
以上一些关于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学说,不管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在各国的公司立法中,关于公司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上都借鉴和反映了这些成果。笔者其后进行的关于公司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具体阐述,正是构建于此理论之上:那就是从权力的本质、根源与权力运行机制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论述。
一、公司权力监督之必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然
在合伙企业或规模较小的公司中,因投资者人数少,人合度较高,公司权力一般由股东统一行使,在这种情况下,权力监督并不必要。但在现在公司巨大化,股东人数庞大且分散的情况下,再由众多股东直接参与经营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既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公司活性化的重要依据,它使资本与知识充分接合,一方面使资本获得增殖渠道又避免过高的决策成本,另一方面又使智力拥有用武之地,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但这些利好的背后,两权分离却隐藏着许多置股东不利的危险和置股东不力的困难:
第一,两权分离会带来所有与支配的分离,经营层的权力日趋膨胀,逐步摆脱所有者的制约,成为对公司的实质的无限的支配者。这种结果增加了股东的潜在风险和代理成本。第二,两权分离使股东远离经营管理,其间天然的利益联系纽带日渐薄弱,股东关系日趋淡漠,意思表示分散,不易形成意志合力。
第三,信息不对称,两权分离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在资本控制上的反向运动,股东一般不再对物质资本进行直接控制,信息屏障越来越厉害;而经营者利用接近资本的地缘优势,再加之业务执行技能的高度化,复杂化,专门化,逐渐成为公司的信息独占者。这种在公司信息上的严重不对称,为经理层损害股东利益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第四,责任不对称,有限责任虽说降低了股东投资风险,但这种有限责任通过公司最终由股东承担。经营者的业务行为除了必要的法律责任外,其后果皆由公司(股东)承担。这种类似于代理的责任制度使被代理人(股东)风险过大而代理人(经营者)责任过轻,弱化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限制。
第五,股东在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中陷入两难。既想赋予经营层广泛权力以便他们自主地决胜于瞬息万变的商战之中,又想把这种权力囿于自己的掌握以免架空自己。但这种平衡总是难以寻求,要么经营权形式化,要么所有权被虚化。
总之,在两权分离已成定势的情况下,股东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驱使“藏在公司背后的人”走到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正轨上来,那就是加强对公司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二、公司权力监督的几种模式简述
公司权力的监督主要有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模式
单一型主要见于英美等国,公司只设董事会不设监事会,董事会兼有经营、监督职能。在引入独立董事后,监督职能主要由独立董事执行。
复合型的特点是既设董事会也设监事会,具体而言又有两种形态:
其一是二元制,董事会、监事会是股东产生的平行机关,监事会根据授权监督董事会,典型代表有中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其二是二级制,或称为德国模式,股东会产生监事会,监事会产生董事会,董事会对监事会负责。
这几种模式皆是“权力制约权力”机制的具体运用,二元制是横向的权力制约,二级制是纵向的权力制约。英美的单一型虽呈现出用外部人制约内部人的特点,也只是横向制约的一种变型。
各种模式皆有其产生的背景、运行的具体环境,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作为一种制度设计,体现了立法者的一种法律理想,或者说是一种应然状态,其效用的大小还要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家法制传统、社会法律文化、民众法律意识等等。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公司监察制度的完善,它不仅继承了德法的传统,又吸收了英美的精髓,既赋予董事会监督功能,又创造性地设立外部监事和会计监察人制度,不管是其开放精神还是其具体成就都值得我们学习。
三、我国公司权力运行及监控机制评析
我国公司权力运行机制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权力分配与制衡的系统,从而形成一个互相制衡、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经营高效的管理体制。从政治学领域复制而来的三权分立制度,其目的便是把公司原始所有者即股东对投资资产的所有权分化为三部分:最终支配公司的权力、经营管理公司的权力、监督经营者的权力。具体而言,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对权力作了如下分配:
股东大会代表所有者利益,由全体股东组成,是公司意思机关和最高决策机关。董事会由股东大会产生,是公司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机关,董事会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并对之负责和报告工作。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股东监事由股东大会产生,监事会对公司财务、董事会及其成员、公司高管人员执行业务的行为进行监督。这一制度设计的基础法律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股东是委托人,通过股东会来行使权力,董事会及监事会皆是其代理人,董事会被授予公司的经营管理、业务执行权力,监事会则代理股东对董事会及经理层进行监督。
如仅从制度设计的理论角度分析,这种公司权力运行中的三权分立及权力代理制度并不乏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但在公司治理实际中,这一制度却危机重重,运转不畅。具体表现为:权虽分但监督权未立,权虽制而不能衡。公司被大股东或内部人操纵,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岌岌可危。三权分立在政治生活中的弊端和恶果,如权力滥用、权力出租、行政权力膨胀等在公司运转中也显露无遗。究其直接原因,在于监事会监督软化,监控失灵,未能有效地维系公司的权力平衡,监事会作为股东利益的代表未能对经营权进行合理制约,当然难辞其咎。在目前形势下,重塑监事会,创新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权力监督机构,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大要务。
第五篇:《权力论》读书笔记
组织设计与发展期末作业
《权力论》读书笔记
学号:201005002385
姓名:彭霞
班级:管理10-2班
学院:商学院
《权力论》读书笔记
书名:《权力论》作者:伯特兰●罗素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阅读时间:2013年12月11日-2013年12月22日
摘要:本文主要从权力的产生,权力的形态、分类,权力来源的信条,权力行使通过的组织,权力与个人组织政体间的关系,权力的道德哲学伦理准则以及对权力的节制等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关于权力的观点。全文分为十八个章节,分别是:权力欲的冲动、领袖和追随者、权力的形态、教权、王权、暴力、革命的权力、经济权力、支配舆论的权力、作为权力来源的信条、组织的生物学、权力和政体、组织和个人、竞争、权力和道德准则、权力的哲学、关于权力的伦理学、对权力的节制。
人和动物的区别,属于感情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人类的某些欲望跟动物的欲望不同,是根本无止境的,是不能得到完全满足的。在各种无限的欲望中,主要是权力欲和荣誉欲。两者虽有密切联系,但并不等同。大体说来,荣誉欲所导致的行动与权力欲所导致的相同,因此在实际意义上这两个的动机可以看成是一个。权力欲的冲动有两种形态:在领袖身上是明显的;在追随领袖的人身上是隐含的。当人们甘心做一个追随者的时候,其目的是依仗这个领袖所控制的集团来获得他们感到领袖的胜利也就是他们自身的胜利。在社会科学上,权力是基本概念,犹如在物理学上能是基本概念一样。权力和能一样,具有许多形态,例如财富、武装力量、民政当局以及影响舆论的势力。在这些形态中,没有一种能被认为是从属于其他任何一种的,也没有一种形态是派生所有其他的根源。权力和能一样,必须被看作是不断从一个形态向另一个形态转变,而求出这种转变的规律,是社会科学的任务。想把任何一种形态的权力,特别是经济权力这一形态孤立起来的企图,一向是而且任然是许多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错误根源。就权力而言,不同的社会在许多方面是有区别的。
首先,在个人或组织所享有的权力的程度上,各社会是不同的。例如,由于组织的增强,今天国家的权力显然比以前更大。其次,就任何组织最占势力这一点来说,军事专制国家、神权国家、财阀统治国家都是很不相同的类型。第三,在获取权力所用的方法上,世袭的王权产生一种重要的人物,高级教士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又产生另一种显要人物,民主政治产生第三种,战争又产生第四种。拒不承认个人权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在伟大征服者的身上最为明显,但其中有些因素也可以在一切人的身上发现。这是由于这种情形,社会合作不易实现。每个人都喜欢把社会合作看成是上帝和信徒之间的那样的合作,而以上帝自居。因此产生了竞争,需要妥协与统治,产生了反抗的冲动以及随之而生的动荡不安和某一时期的暴力行为。因此就需要道德来对目无政府、坚持自己权力的人加以抑制。
章节之间的联系:
人类的无限欲望,直接体现在权力欲和荣誉欲这两个方面,大体说来,荣誉欲所导致的行动与权力欲所导致的相同,因此在实际意义上这两个的动机可以看成是
一个。对人的权力可以根据权力对个人发生影响的方式或根据与权力有关的组织的类型来分类。个人方面体现为:权力的领导者和追随者。按组织类型分类权力,体现在:军队和警察的权力,宣传的权力和教育的权力等方面,因不同的组织而异。另外,权力还可以分为组织的权力和个人的权力。例如:教权、王权、暴力、革命的权力、经济权力、支配舆论的权力等。因为专断权力十分危险,所以采用竞争这一方式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抑制。“权力和道德准则、”“权力的哲学”、“关于权力的伦理学”这三章主要讨论权力与他们的彼此影响以及之间的关联。最后一章,“对权力的节制”主题是:怎样保证政治不如老虎凶猛,即怎么有效的节制权力。个人认为应该是本书的重点。
个人感想:
对于我们这个年龄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对权力还没有足够深刻的认知和体验。它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名词而已。我对书中提出的各种观点论断,看过之外仅存脑袋的思考是:权力的实际体现是什么?王权,教权,革命权,这些是我耳熟的字眼却不是能详的历史,毕竟它们的时代,离我们太过遥远。很多人,提到权力这个词,就是抨击不满,似乎它早已是腐败堕落的代名词。当代的权力,我们没有最深刻的体验,毕竟草根一族是大众化的,但是有最深刻的视觉听闻,权力似乎和“拼爹”画上了等号。若要真的问我,权力是什么?我苍白的言语,笨拙的思维,给不出一个合理的注解,但是我可以给出最真实的例子。权力是“恨爹不成刚”的嘲讽;是李天一的护身符,是“干爹”比亲爹好的事实;是富二代的优先发展权;是官二代的直接晋升权;是和你一起站在起跑线,你拉牛车,人家却乘着飞机向前的现状。权力的节制,是要防止苛政猛于虎,那是历史。现在不是苛政,是乱权。要不了人命,却十足毁了人心。面对现状,我们的抱怨起不了多少作用,我们愤怒积怨没有任何意义,那只叫做权力的手我们看得见却摸不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握紧自己的手,命运还在自己手里。罗师说,节制权力要从政治、经济、宣传、心里和教育条件等方面来分析,现在这种乱权的现象还能存在,说明节制权力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还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