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11:3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范文模版]》。

第一篇: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范文模版]

辨题材 看提示 明意象 品语句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王林晓

诗词鉴赏是中考试题的难点,其中体会情感是中考的必考点。怎样读诗词、品诗体、悟感情呢?下面谈几种常见方法,供考生借鉴。

一、辨题材,明感情

诗词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此,体会诗词感情可从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有: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人的思念;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诗,是一首田园诗,此诗通过结庐人境、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和恬淡闲适的心情。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二、看提示,析感情。

诗词的标题、作者、注释、背景、诗派等,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我们要细读、细品,把它们作为打开诗词感情之门的钥匙。

有些诗词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个“送”字,抓住这个关键词,就知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题目知,这首诗将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表达诗人应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游山西村》中一个“游”字,就能看到山西村风土人情景色幽美。

抓作者,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经历、风格,能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思想感情,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经历,我们自然可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杜甫,晚唐诗人,生活在**年代,其诗多为忧国思家,如《春望》;陆游,爱国诗人,其诗多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明意象,挖感情。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常见的意象有: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月——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风、霜、烟——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落花——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杜鹃、大雁——传达凄凉、悲伤、孤独、思念;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就能把握诗词的情感内涵。如,【2007年河南中考(实验区)卷】(王湾《次北固山下》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3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解答此题,抓住“归雁”这一特定意象知: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品语句,悟感情。

古诗词中,情感是诗人词人的归宿。分析不同句子,感悟诗词感情: 一是要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如,【2011年广东湛江中考卷】(杜甫《望岳》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题: 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语往往体现诗句要抒发的感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理解其表达意思,“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上;“绝顶”,山的最高处;“览”,观看。结合这些词语意思,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情壮志

二是要注意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关联比照。如,【2009年河南中考卷】(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1题: 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表达会更生动、更含蓄。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是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这首词的下阕,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这里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综合这两个典故意思知词人: 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又如,【2011年河南中考卷】(李白《行路难(其一)》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1题: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暗用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内心的追求。自己虽遭压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从这点来看,诗人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2015年中考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我欲乘风归去”,作者向往超凡脱俗,但又说“何似在人间!” 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弄”一字传神,请问妙在何处?

3、你的同桌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情绪低落,你可以引用词中的哪一句来安慰他?请说明你引用的理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根据诗歌的第一句说说诗人“难”的含义?

6、“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呢?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我们经常引用的千古名句,试从修辞、情感、哲理等角度任选一个方面予以赏析。

8、“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引用了两个典故,试分析其作用。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字字珠玑,其中“钩”和“锁”最为传神,试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10、“剪不断,理还乱”一句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何新意呢?

11、“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请联系作者的身世和处境领悟作者心头那不同寻常的“一般滋味”。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诗歌叙述了一场力量悬殊的保卫战,“压”和“开”用的好,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简要分析两个字好在何处?

13、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

14、“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引用了什么典故?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15、诗歌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试予以分析。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一句有何作用?边塞的秋景“异”在哪里呢?

17、同样是边塞秋景,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这首词描绘的秋景有何异同呢?

18、试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画面。

19、词的下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不矛盾。作者政治失意,丧妻别子,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而萌生了超脱尘世的幻想;但又马上意识到天上高寒,人间温暖。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的圆缺,在于各自珍重,词人最终还是热爱赞美人间。

2、“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采用拟人写法,显得具体、生动、形象 使人想像到舞姿的美妙。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句话蕴含了这样的哲理:世上没有绝对的、永恒的幸福,悲欢离合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常态,痛苦和快乐的东西都是相辅相成,在转化中才能够看到人生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符合同学此时的处境。

4、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5、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6、“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诗人借此烘托难分难舍的痛苦心情。

7、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丝”和“思”谐音,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忠贞不渝。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蓬山,用此来突出追求道路的艰难。青鸟,就是希望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以此表达了内心强烈的相思和痛苦。

9、,钩,“如钩” 的残月从形状上看是缺憾的,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冷落凄清的感情同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气氛。锁,凄惨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 “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10、以丝缕喻愁思,将千丝万缕、纷繁难解的离愁以及那说不清、道不明、挥不去的滋味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样贴切的比喻,将作者复杂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现引申为形容某些事情难以解决处理。

11、“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李煜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12、一个“压”字,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开”字,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13、这两句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1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暗示驰援的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15、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借此写出将士们以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参考答案:

16、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图。

17、同是边塞秋景,都不失雄阔。“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千嶂里,长烟落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雄阔的塞外风光,而“孤城闭”又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18、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门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19、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第二篇: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Microsoft Word 文档

如何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谓感情,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容观事物(包括自身状况)的态度和体验。中国古人把这些态度和体验分成喜、怒、哀、惧、爱、恶、欲,称之为“七情”。

感情不仅与人的生理机能有关,更受人的社会性的制约。因此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既体现了作者个体独特的体验,又带有时代社会的色彩。

如果说主旨是作品的灵魂,那么感情就是作品的生命。没有感情的文章是缺乏生命活力的。同时,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也只有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才能与作者产生真正的共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近年来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从具体的题型看,中考试题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1.指明某一词语所包含的感情;

2.指出某一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3.列举作者对某一对象的情怀;

4.整体把握一篇文章的感情;

5.比较两种感情的异同;

6.分析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7.理解某一句富有感情的话语的含义与作用

8.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文段的感情;

9.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的心理;

10.感受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

以上种种题型,从一个词语到句子到全文,从作者的情感态度到读者的感悟体验,虽然形式多样,但考查的都是我们品味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要知道作者怎样抒发思想感情。一般来说,作品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所谓直接抒情,就是人们所说的直抒胸臆,即作者直接运用判断、呼告等手段表达出的自己的态度和体验。其特点是直接袒露、气势奔放、感情炽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间接抒情,就是通过叙述、议论或描写的方式来抒情,这种抒情显得含蓄、委婉,往往依附于事、依附于理或是依附于景。

对于直接抒情的把握,主要是从字面上把握;对于间接抒情,则要注意从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上去分析。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辨析词语感情色彩

有时作者在文中运用褒贬词语直接把对人或事物的好恶爱憎表露出来,这是直接扦情的一种形式。分析这类情况,只须明了词语的感情色彩即可。如“崇高”、“伟大”、“光荣”、“奉献”、“正直”、“坚强”、“平易近人”、“当机立断”等表歌颂、赞扬、喜爱的感情,儿化音节也表一种亲切喜爱之情;而“卑鄙”、“渺小”、“耻辱”、“自私”、“下贱”、“软弱”、“见风使舵”、“优柔寡断”等则表批判、鞭挞、贬斥的感情,这是显而易见的。

值得注意的是褒义贬用、贬义褒用的情况。如《背影》中“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藤野先生》中“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真是标致极了”,这两句中“聪明”和“标致”为典型的褒义贬用;而《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春》中“宛转卖弄着清脆喉咙”,这两句中的“狡猾”和“卖弄”为典型的贬义褒用。分析这类词语的感情色彩,一定要注意全文的感情基调,看作者在全文中对这一对象的感情态度如何,以此来判定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

二、分析特殊句式的效果

有—些句子,如排比、反问,还有感叹句,这那是明显的抒情特征。排比句能营造一种强烈的气势,对抒情有很大的帮助。反问句本身包含了作者的一种倾向,一种态度:肯定反问句表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肯定的意思。用反问句比用陈述句语气更强,更利于抒发作者的感情。感叹句更是直接用来抒情,句尾一般用“啊”作结,句中常用“多么”、“那么”之类词语来修饰,句末用感叹号。

如排比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个排比、直抒胸臆,高度评价、赞颂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再如:反问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土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同上)以否定形式发问,表达肯定的意思,既赞颂了志愿军战士的“可爱”,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感叹句“他们的确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同上)直抒胸臆,篇末点题。

三、描写分析法

有的作品,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态度寓于描写之中,以美好的形象或丑恶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好恶爱憎。在分析的时候,首先应明确对象在全文处于一种什么地位,再结合全文主旨,看作者的倾向与态度,还要看作者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最后结合形象具体分析这一段或几段描写所传达出的情感信息。

如《驿路梨花》中对梨花的描写:“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还有对花和人的描写:“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着花衫的哈尼族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走在前边的约摸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这些描写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情感,但美好的形象和画面让人能从中品味出作者心中的喜悦与赞赏。相反的,《变色龙》中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描写、《范进中举》中对范进、胡屠夫的描写,暗含了作者的讽刺与批判,作者没有明说一句话,但读者读到此处,就会油然而生憎恶之情。

体会描写之中的感情,要学会在把文中所描之形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图像,还要想像自己就是作者,或者是文中的人物,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去欣赏或是揭露,就能准确地把握作者暗含的情感态度。

四、记叙分析法

文章是作者思想的外现,无论作者想怎样客观地叙述,总免不了带上其情感态度的倾向。因此,我们还能从叙述之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的时候,可以抓住作者叙述之时所用词语的感情色彩、所用的句式的特点,从字里行间挖掘作者的爱憎好恶。如《中国石拱桥》第8自然段谈卢沟桥的抗战历史,第10自然段叙述中国石拱桥的飞跃发展,从“英勇抗战”、“彻底打败”、“世界最长”、“新创造”、“仅有”、“无比优越”等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赞颂、自豪之情。再看《徐霞容和〈徐霞客游记〉》中对徐霞客游历过程的一段叙述:“从崇帧九年起,霞客按着预定的计划作万里远游,于九月离家入浙江,十月入江西,转年正月到湖南,三月过湖南入广西。第三年三月,由广西入贵州。五月内贵州入云南,又往返于云贵边界间,最后于第四年四月横赏云南直到腾越(腾冲),这是霞客西游最远的地点。„„他这次行程是生平最远的一次,也是最后的—次,时间长达四年。实际上他在归途中已经染病,到家后半年,竟于崇帧十四年正月死去,年仅56岁。”这一段是十分客观的叙述,但从作者—系列紧凑的时间地点的变换中可见钦佩之情,特别是最后的“竟”、“仅’二字又流露出了无限的惋惜。这样的情况,在《鲁迅自传》中也有表现,无论是写他弃医从文还是回国后与反动派斗争,受反动派的迫害,笔调十分冷峻,但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能从字里行间窥见他热切的爱国救国之情和如火的斗争激情。

五、议论分析法

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各种文体中均有运用。在记叙文中揭示事件意义、人物品质,开头总领下文,结尾总结全文;在说明文中强调说明对象的意义,引发人们的思考;在议沦文中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态度;在散文中抒写人生感悟,揭示人生哲理。有很多议论均饱含作者的激情、显示其价值取向、情感倾向。在分析时,首先要明确议论所针对的人、事、物,其次要从全文主旨的高度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最后还要注意议论时所用的词句本身包含的情感态度。如《哥白尼》、《邓稼先》中的议论要言不烦,对哥白尼《天体运行》一书的意义、价值,对哥白尼坚持真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进行了充分肯定;对邓稼先在中国两弹研究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对邓稼代崇高的人格给予了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洋溢着赞颂之情。更不用说《谁是最可爱的人》、《白杨礼赞》中饱含激情的议论了。就是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中的议论也暗合作者的赞美感情。议论文如《谈骨气》中无论是事例的概述,还是对事例的分析,—些洋溢着赞颂、敬佩之情的词句,就很好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而另一篇文章《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面对日本右派分子石原慎太郎歪曲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别有用心的谎言,作者义愤填膺,有悲愤、有斥责、有质问、有揭露、有警告,种种情感,通过一些词语、句式一一表露出来,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词语如“暴行”、“耻辱”、“歪曲”、“粉饰”、“煽动”、“信口雌黄”、“别有用心”等;句子如:“谁不知道,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了大半个中国,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丧心病狂地屠杀无辜,制造—个又一个万人坑、无人区,使两千万中国人惨遭伤亡?”“遇难者30万!”“其良知何在?”“难道他不感到有愧吗?”等。这些词句所表达出的感情态度又符合文章主旨的情感倾向,更能促进我们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以上几种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因为在一篇文章当中,直抒胸臆与间接接抒情有时会相并而行,多种表达方式会综合运用,那么,我们在分析时也应多角度、多层面的考虑问题,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扣得更实,更准。

第三篇:第一讲: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讲: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指文章的主要情节,如果是记事的文章,就得知道事情得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记人得文章,就得了解是一位怎样得人,他有哪些主要表现;如果是写景状物得文章,就得弄清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得思想感情。

归纳主要内容,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1)段意归纳法。先认真阅读文章,明确每段得大意,再将各段大意连起来归纳一下,就能得出文章得主要内容。

(2)文题扩展法。就是对文章的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再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归纳起来,就会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取重点段法。有些文章的重点段的段意能体现主要内容,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提炼: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如《生命的意义》最后一段。

(2)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3)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把握中心。如《最后一课》,我们只要了解法国当时濒临亡国的背景,就可以了解其中心了。

(5)审视文章题目,通过文章的题目,透视文章的主旨。

对文章中心的阐述,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一是所写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歌颂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的基本要求是:确切、完整、简要。确切,就是要准确地概括出一篇文章所特有的思想意义;完整,就是要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完整地概括出来;简要,就是语句应简明扼要。

概括中心思想应分“三步走”:

(一)读通文章,理解内容,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二)理清思路,分清主次,知道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领会写作意图,知道作者在文章中赞扬什么,批评什么;歌颂什么,揭露什么;说明什么问题,抒发了什么感情。

2、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作者写文章总有一定的目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体现在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中。因此,体会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也是学懂文章的基本要求。如何体会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呢?(1)从重点句中去体会。(2)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

(3)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去体会。(4)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和“情”是分不开的。(5)从标点符号中去体会。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感叹号、省略号和问号的作用。答题样式:

1.。。(人物)在。。(时间、地点)做。。(事件)。。。(结果如何)

2.本文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第四篇: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2、保家卫国的决心

3、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悲伤

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6、边塞征战的壮烈,穷兵黩武的惨状,山河沦丧的痛苦 【边塞诗】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2、思亲念友

3、边关思乡

4、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

1、伤春悲秋之情;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世事多变,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2、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3、对大自然的喜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退隐田园的淡远;厌恶尘世的高洁,归隐山林的快乐;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山水田园诗】

4、对英雄人物的追慕,缅怀之情。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情怀,对当今统治者的告诫。【怀古诗】

5、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 【贬谪诗】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2、情深意长的勉励 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8类: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悲凉,悲壮,悲壮苍凉2,缠绵,3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凄凉,凄美5,意境高远,深远6意境优美7幽静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可以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③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④用典。1)引用前人语句(2)引用历史故事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子规象征悲愁。

⑥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7,以景结情⑧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9意象组合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双关、叠字、、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9、起兴

第五篇: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鉴赏其一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桂林四中

邹海莲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感情的把我方法。

2.解读诗歌常见意象,熟悉常见意象的寓意。

教学重点:领悟意象寓意,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意象的解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直接甴考试大纲导入

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意象,看典故,抓关键字句。

三、具体讲解

1、如何准确抓住意象?

(1)了解常见意象内涵【特殊意象举例(见复习资料)

植物类

动物类】(2)找准意象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通过雁、落叶、寒灯、空园、白露、孤壁等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秋意,流露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凄清的心情。

小结:如何准确抓住意象?(1)、准确抓住意象。(2)、品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意象所形成的画面。(3)、悟诗情——透过意象所形成的意境特点,进而领悟诗情。

2、抓关键字句。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抓关键字。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独”字奠定全诗基调,一种孤独羁旅之情怀跃然纸上。

4、抓细节。《春

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打黄莺的细节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5、看典故。古诗词中常用典故举例:梨园——戏曲班社,戏曲艺人称“梨园子弟”,琴瑟——夫妻感情和谐、兄弟朋友的情谊,青梅竹马——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逐鹿——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四、总结

把握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抓意象、品意境、悟诗情 抓关键字 抓抒情议论句 抓细节

五、练一练

1、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是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感情?(细节描写。诗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全诗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04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注

苏:复苏。此有康复意。存:收养。老马:作者自比,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古来”二句,通过说对于老马应该取其善于识途的长处,而不必要它效奔驰之力,长途:代指驱驰之力。)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案一:同意前者。诗中提到“心犹壮” “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看出作者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答案二:同意后者。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 “片云”“落日”等,尤其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和报国无门的怨 愤之情。

3、【2011年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现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寒声、深云、雁影、孤灯、酒等意象,从白日萧瑟清寒到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均浸透了主人公的孤独凄清之感。

4、(04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 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的作用。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下载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怎样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浅谈怎样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摘 要】 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意境,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由感而发,自然而然表露真情实感,是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范文]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通过归纳整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形成知识的体系。 学习重难点 1、重点、难点:通过交流、练习,能灵活运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

    古诗词中常见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常见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思路:历史的人......

    把握古诗词教学特点

    把握古诗词教学特点,提高古诗词教学实效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策略 京山县仁和小学刘远康 主要内容:  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简介  古诗词教学的原则方法探讨  古诗词教学的......

    古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 文档(模版)

    古诗词鉴赏学案之诗歌题材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合集)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1)抓课题 (如:《徐悲鸿立志学画》《虎门硝烟》《普罗米修斯盗火》《公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