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学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学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学校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主,教书育入,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条 教学工作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条 本教学规程是对全区中小学校教学工作的通常性、基本性和基础性要求。本规程包括:教学管理职责、课程管理、教学制度、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内容。
第五条 本规程适用于全区各级各类普通中小学校。
第二章 教学管理职责
第六条 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自治区实际,制定全区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基本制度、标准,指导检查各地教育教学工作。盟市、旗县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管理本辖区内中小学教学工作,指导所属中小学校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法规,制定本地教学有关规定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学校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根据学校的安际情况制定必要的教学规章制度,使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第八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力量,加强中小学教学研究指导工作。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第九条 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学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督导评估制度。
第三章 课程管理
第十条 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制定的课程计划、意见和规定,并按照课程设置和标准组织实施教学。要制订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好任课教师、开齐开足各门课程。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正确实施学校课程。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不得随意超前或滞后。
第十一条 校长是学校管理课程的责任人,负责领导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及保证其有效实施的管理制度,并负责监督落实。校长要认真学习课程计划、标准,钻研课程与教学业务,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到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各个实践环节,及时研究、引领、指导、调控和改进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工作,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学校要建立和健全课程管理的组织系统,形成由决策规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管理保障等环节组成的学校课程管理网络,保证课程计划规范有序地实现校本化实施。学校成立课程委员会,每学期开学初,由学校课程委员会提出本学期各年级课程计划。教务处负责组织安排各年 级教学,各年级备课组负责落实课程计划。学校相关部门定期检查课程计划的实施情况。
第十三条 学校应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按照课程计划、学校的社区环境、学校资源情况及学校原有的办学风格,设计和编制学校课程计划。学校课程计划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和个性发展,立足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十四条 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认真钻研教材,并对教材进行有效利用和再度开发。提倡教师对同一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依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教师应注重对各种教学资源的精选、加工和利用,使之更有效的服务于教学。学校要鼓励教师开发与新课程相匹配的、可共享的教辅材料。
第十五条 劳动与技术课、健康教育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和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均是新课程下必修课程,学校可分散安排,书可草中安排。
第十六条 自治区教育厅根据课程方案和教育部公市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制定自治区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盟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从自治区教育厅颁布的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教材。
第十七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学校应严格按课程计划规定的科目上课,不得增减课时,不得用课余时间安排全班学生集体补课。
第四章 教学制度
第十八条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中小学校要有明确的专门机构负责教学工作,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
第十九条 学校要严格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教学规程,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校教学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以及必要的教学规章制度,保证各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十条 学校、教研组、教师要根据上级的“教学计划”或“教学工作意见”以及课程标准、教材等,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应先制定学年教学计划,再根据学年教学计划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在开学前制定。
第二十一条 学校要建立业务学习制度。业务学习主要包括: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组织教师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活动,经常安排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定期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自学业务知识,强化教学基本功;经常举办业务讲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二十二条 学校要制定校领导检查工作制度。学校领导要定期检查教学工作,做到反馈及时,调控准确,随时了解并调控各学科教学进度,保证教学按计划进行。要定期检查教师备课状况,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控制各科课外作业量,按规定合理安排学生课外作业总量。要认真检查自习课,不允许教师占用自习课进行大面积补课或讲授新课。要定期检查有关的行政、后勤工作是否及时、有效地辅助教学工作,为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要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安全离校。
第二十三条 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教学时间。义务教育学校每学年教学时间为37周,假期13周,机动时间2周。高中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假期10—11周,机动时间1—2周。任何学校未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推迟或提前开学、放假。
第二十四条 学校要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上午到校时间:小学不得早予7:50;初中不得早予7:30;高中不得早于7:20。下午离校时间:小学不得晚于17:30;初中不得晚于18:OO;高中不得晚于18:30;要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要教育学生和家长,保证小学生每天 有9小时以上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高中生8小时睡眠。
第二十五条 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教师标准周授课时数为:高中教师10一14节,初中教师12-16节,小学教师16—20节。上述标准周授课时数的下限以语文、数学、外语为基准确定,课程标准规定的其他科目的教师周授课时数应不低于上述周课时数的上限。承担多科教学的教师,在计算工作量时,每增加一门课程,增加两课时工作量。班主任工作量按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
第二十六条 学校要合理确定教学规模。小学规模以不超过24个班为宜,初中规模以不超过30个班为宜,完全中学和独立设置的高中以不超过36个班为宜;小学每班人数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人数不超过50人。鼓励开展小班化教学。
第二十七条 学校一律实行均衡编班教学,均衡配备任课教师,严格控制大班额,班级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做大的调整。不得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排座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确因教学改革需要举办的实验班、特长班须经盟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学校要建立教学设备与图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专供教学使用,要确定专人管理,科学存放,定期保养,及时维修,以保证其处于良好可用状态.并提高使用效率。图书馆图书要分类上架存放,建立登记卡片.注意做好防火、防霉、防蛀工作。图书室、阅览室要定时开放,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第二十九条 学校要建立教学业务档案。教学业务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档案、教师教学业务档案、学校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做好档案的保管、移交、查阅等工作。
第五章 教学过程
第三十条 课前工作。
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旨在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课堂环节。基本要求是: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与需求;研究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难点、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点;预测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应对策略;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实验课前要预做实验。年级或学科要组织集体备课。
教师要编写规范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织部分。教龄较短的教师,要写详案,教龄较长且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可写有自己特色的教案。教师教案应列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技能和能力发展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同时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的发展目标进行描述。教案要写课时教案,形式可灵活多样,提倡电子化教案。
第三十一条 上课。
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上课应做到: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精讲精练、提问科学、板书合理、讲求效率。教师每节课要提前到班级预备,准时上课、下课,严禁迟到和拖堂;不得拒绝本校其他教师听课和教务处安排的外校教师听课。
教师应注重课堂仪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衣着得体,仪表端正,教态亲切,关爱学生。教师要讲普通话,教学用语要准确、简练、生动。主要课程讲授中应有系统、明确的板书,板书应反映课程讲述的主要内容和思路、重要概念和基本要求、主要结论和重点词汇,书写应规范、清晰。
教师要合理使用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主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必须科学、简便、有效,不搞形式主义。学校要做好相应的组织工作,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现代技术操作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二条 课后工作。
课外作业。学生作业分为在校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两部分。在校课后作业应以消化、巩固当天教学内容为主,家庭作业应以针对个别学生学习情况作业、预习类作业和扩展型家庭作业和创造型家庭作业为主。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支配课余时间,合理安排作业量。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形式,作业量要适合,难易要适度,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小学低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其他年级家庭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和普通高中高
一、高二年级家庭书面作业总量应不超过2小时;高三年级不超过3小时。不布置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更不能以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在校课后作业要求及时全批全改,家庭作业也应及时检查评价。
课外辅导。课外辅导和答疑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因材施教、消除学生疑问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辅导,学生有辅导需要的,教师应无偿进行个别辅导。严禁学校、在职教师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补课或上新课,更不得收费上课和有偿补课。学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和校园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科学运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和网络的能力。课后反思。教师要及时做课后小结和教学反思,要通过对课堂教学情况分析、辅导和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断评价,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正。
课外活动。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任课教师有承担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导师的职责;未经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学校不得擅自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商业性质的庆典、开业仪式等活动。
第三十三条 学校要制定校领导听课、评课和兼课制度,定期参加集体备课,指导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校长、分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第六章 教学评价
第三十四条 小学阶段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义务教育学校每学期只进行一次期末学科考试。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淡化选拔与甄别功能,重视激励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状况和综合素质。普通高中可安排期中、期末考试,实行学业水平考试。
第三十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用考试成绩对学校和教师、学生进行排名,不得简单以升学成绩为标准奖惩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对高中学校进行高考表彰奖励。中小学校不得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与教师的职称评聘、绩效工资挂钩。
第三十六条 学校要建立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考评制度。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项目。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第三十七条 学校要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班主任负责组织做好本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认真、客观、公正的评价,任课教师要做好协助工作。
第三十八条 各级教研部门要根据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加强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估制度。组织开展教学质量分析活动,正确评价、诊断教育教学行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第七章 教学研究与指导
第三十九条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都应重视教学研究工作。
第四十条 各级教研部门要把教学研究与指导作为核心工作,要密切和大、中、小学以及科研机构的联系,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深入学校具体指导教学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活动,积极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宣传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
第四十一条 学校应加强教研与科研工作。要设立教科研室和教研组,具体负责学校和学科的教科研工作,并对教师教研工作做出量化管理规定。学校成为教师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
第四十二条 学校应有健全的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积极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创造条件,身体力行参与教学研究;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的管理机制,整合教学研究室、教务处、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发展水平的开放的教研网络,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构建有利于校本教研的工作平台,为校本教研的制度化、规范化创造条件。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之问应加强专业切磋和协调与合作,分享经验,互助学习。
第四十三条 学校领导要自觉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坚持听 课、主课和兼课制度。教师要增强教学研究意识,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要学会反思、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第四十四条 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教研部门和学校应有教学实验课题,要围绕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以改革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积极开展教改实验。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规程由自治区教育厅负责解释。第四十六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学规程(试行)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学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学校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条
教学工作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条 本教学规程是对全区中小学校教学工作的通常性、基本性和基础性要求。本规程包括:教学管理职责、课程管理、教学制度、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内容。
第五条 本规程适用于全区各级各类普通中小学校。
第二章
教学管理职责
第六条 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自治区实际,制定全区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基本制度、标准,指导检查各地教育教学工作。盟市、旗县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管理本辖区内中小学教学工作,指导所属中小学校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法规,制定本地教学有关规定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学校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教学规章制度,使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第八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力量,加强中小学教学研究指导工作。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第九条 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学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督导评估制度。
第三章
课程管理
第十条 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制定的课程计划、意见和规定,并按照课程设置和标准组织实施教学。要制订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好任课教师、开齐开足各门课程。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正确实施学校课程。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不得随意超前或滞后。
第十一条 校长是学校课程管理的责任人,负责领导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及保证其有效实施的管理制度,并负责监督落实。校长要认真学习课程计划、标准,钻研课程与教学业务,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到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各个实践环节,及时研究、引领、指导、调控和改进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工作,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学校要建立和健全课程管理的组织系统,形成由决策规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管理保障等环节组成的学校课程管理网络,保证课程计划规范有序地实现校本化实施。学校成立课程委员会,每学期开学初,由学校课程委员会提出本学期各年级课程计划。教务处负责组织安排各年级教学,各年级备课组负责落实课程计划。学校相关部门定期检查课程计划的实施情况。
第十三条 学校应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按照课程计划、学校的社区环境、学校资源情况及学校原有的办学风格,设计和编制学校课程计划。学校课程计划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和个性发展,立足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十四条 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认真钻研教材,并对教材进行有效利用和再度开发。提倡教师对同一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依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教师应注重对各种教学资源的精选、加工和利用,使之更有效的服务于教学。学校要鼓励教师开发与新课程相匹配的、可共享的教辅材料。
第十五条 劳动与技术课、健康教育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均是新课程下必修课程,学校可分散安排,亦可集中安排。第十六条 自治区教育厅根据课程方案和教育部公示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制定自治区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盟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从自治区教育厅颁布的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教材。
第十七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学校应严格按课程计划规定的科目上课,不得增减课时,不得用课余时间安排全班学生集体补课。
第四章 教学制度
第十八条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中小学校要有明确的专门机构负责教学工作,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
第十九条 学校要严格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教学规程,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校教学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以及必要的教学规章制度,保证各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十条 学校、教研组、教师要根据上级的“教学计划”或“教学工作意见”以及课程标准、教材等,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应先制定学年教学计划,再根据学年教学计划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在开学前制定。
第二十一条 学校要建立业务学习制度。业务学习主要包括: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组织教师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活动,经常安排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定期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自学业务知识,强化教学基本功;经常举办业务讲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二十二条 学校要制定校领导检查工作制度。学校领导要定期检查教学工作,做到反馈及时,调控准确,随时了解并调控各学科教学进度,保证教学按计划进行。要定期检查教师备课状况,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控制各科课外作业量,按规定合理安排学生课外作业总量。要认真检查自习课,不允许教师占用自习课进行大面积补课或讲授新课。要定期检查有关的行政、后勤工作是否及时、有效地辅助教学工作,为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要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安全离校。
第二十三条 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教学时间。义务教育学校每学年教学时间为37周,假期13周,机动时间2周。高中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假期10—11周,机动时间1—2周。任何学校未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推迟或提前开学、放假。
第二十四条 学校要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上午到校时间:小学不得早于7:50;初中不得早于7:30;高中不得早于7:20。下午离校时间:小学不得晚于17:30;初中不得晚于18:OO;高中不得晚于18:30;要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要教育学生和家长,保证小学生每天有9小时以上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高中生8小时睡眠。
第二十五条 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教师标准周授课时数为:高中教师10一14节,初中教师12-16节,小学教师16—20节。上述标准周授课时数的下限以语文、数学、外语为基准确定,课程标准规定的其他科目的教师周授课时数应不低于上述周课时数的上限。承担多科教学的教师,在计算工作量时,每增加一门课程,增加两课时工作量。班主任工作量按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
第二十六条 学校要合理确定教学规模。小学规模以不超过24个班为宜,初中规模以不超过30个班为宜,完全中学和独立设置的高中以不超过36个班为宜;小学每班人数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人数不超过50人。鼓励开展小班化教学。
第二十七条
学校一律实行均衡编班教学,均衡配备任课教师,严格控制大班额,班级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做大的调整。不得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排座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确因教学改革需要举办的实验班、特长班须经盟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学校要建立教学设备与图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专供教学使用,要确定专人管理,科学存放,定期保养,及时维修,以保证其处于良好可用状态,并提高使用效率。图书馆图书要分类上架存放,建立登记卡片.注意做好防火、防霉、防蛀工作。图书室、阅览室要定时开放,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第二十九条
要建立教学业务档案。教学业务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档案、教师教学业务档案、学校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做好档案的保管、移交、查阅等工作。
第五章 教学过程
第三十条
课前工作。
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旨在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课堂环节。基本要求是: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与需求;研究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难点、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点;预测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应对策略;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实验课前要预做实验。年级或学科要组织集体备课。
教师要编写规范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织部分。教龄较短的教师,要写详案,教龄较长且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可写有自己特色的教案。教师教案应列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技能和能力发展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同时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的发展目标进行描述。教案要写课时教案,形式可灵活多样,提倡电子化教案。
第三十一条
上课。
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上课应做到: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精讲精练、提问科学、板书合理、讲求效率。教师每节课要提前到班级预备,准时上课、下课,严禁迟到和拖堂;不得拒绝本校其他教师听课和教务处安排的外校教师听课。教师应注重课堂仪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衣着得体,仪表端正,教态亲切,关爱学生。教师要讲普通话,教学用语要准确、简练、生动。主要课程讲授中应有系统、明确的板书,板书应反映课程讲述的主要内容和思路、重要概念和基本要求、主要结论和重点词汇,书写应规范、清晰。
教师要合理使用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主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必须科学、简便、有效,不搞形式主义。学校要做好相应的组织工作,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现代技术操作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二条
课后工作。
课外作业。学生作业分为在校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两部分。在校课后作业应以消化、巩固当天教学内容为主,家庭作业应以针对个别学生学习情况作业、预习类作业和扩展型家庭作业和创造型家庭作业为主。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支配课余时间,合理安排作业量。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形式,作业量要适合,难易要适度,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小学低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其他年级家庭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和普通高中高
一、高二年级家庭书面作业总量应不超过2小时;高三年级不超过3小时。不布置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更不能以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在校课后作业要求及时全批全改,家庭作业也应及时检查评价。
课外辅导。课外辅导和答疑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因材施教、消除学生疑问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辅导,学生有辅导需要的,教师应无偿进行个别辅导。严禁学校、在职教师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补课或上新课,更不得收费上课和有偿补课。学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和校园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科学运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和网络的能力。
课后反思。教师要及时做课后小结和教学反思,要通过对课堂教学情况分析、辅导和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断评价,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正。
课外活动。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任课教师有承担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导师的职责;未经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学校不得擅自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商业性质的庆典、开业仪式等活动。
第三十三条
学校要制定校领导听课、评课和兼课制度,定期参加集体备课,指导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校长、分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第六章 教学评价 第三十四条 小学阶段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义务教育学校每学期只进行一次期末学科考试。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淡化选拔与甄别功能,重视激励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状况和综合素质。普通高中可安排期中、期末考试,实行学业水平考试。
第三十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用考试成绩对学校和教师、学生进行排名,不得简单以升学成绩为标准奖惩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对高中学校进行高考表彰奖励。中小学校不得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与教师的职称评聘、绩效工资挂钩。
第三十六条
学校要建立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考评制度。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项目。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第三十七条
学校要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班主任负责组织做好本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认真、客观、公正的评价,任课教师要做好协助工作。
第三十八条
各级教研部门要根据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加强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估制度。组织开展教学质量分析活动,正确评价、诊断教育教学行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第七章 教学研究与指导
第三十九条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都应重视教学研究工作。
第四十条
各级教研部门要把教学研究与指导作为核心工作,要密切和大、中、小学以及科研机构的联系,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深入学校具体指导教学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活动,积极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宣传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
第四十一条
学校应加强教研与科研工作。要设立教科研室和教研组,具体负责学校和学科的教科研工作,并对教师教研工作做出量化管理规定。学校成为教师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
第四十二条 学校应有健全的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积极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创造条件,身体力行参与教学研究;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的管理机制,整合教学研究室、教务处、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发展水平的开放的教研网络,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构建有利于校本教研的工作平台,为校本教研的制度化、规范化创造条件。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之问应加强专业切磋和协调与合作,分享经验,互助学习。
第四十三条
学校领导要自觉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坚持听 课、评课和兼课制度。教师要增强教学研究意识,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要学会反思、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第四十四条 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教研部门和学校应有教学实验课题,要围绕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以改革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积极开展教改实验。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规程由自治区教育厅负责解释。第四十六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学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学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学校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条
教学工作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条
本教学规程是对全区中小学教学工作的通常行、基本性和基础性要求。本规程包括:教学管理职责、课程管理、教学制度、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内容。第五条 本规程适用于全区各级各类普通中小学校。第二章 教学管理职责
第六条
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自治区实际,制定全区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基本制度、标准,指导检查各地教育教学工作。盟市、旗县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管理本辖区内中小学教学工作,指导所属中小学校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法规,制定本地教学有关规定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学校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教学规章制度,使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第八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力量,加强中小学教学研究指导工作。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有效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第九条
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学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第三章 课程管理
第十条
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制定的课程计划、意见和规定,并按照课程设置和标准组织实施教学。要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好任课教师、开齐开足各门课程。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正确实施学校课程。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不得随意超前或滞后。
第十一条
校长是学校管理课程的责任人,负责领导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及保证其有效实施的管理制度,并负责监督落实。校长要认真学习课程计划、标准,钻研课程与教学业务,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到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各个实践环节,及时研究、引领、指导、调控和改进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工作,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第十二条
学校要建立和健全课程管理的组织系统,形成由决策规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管理保障等环节组成的学校课程管理网络,保证课程计划规范有序地实现校本化实施。学校成立课程委员会,每学期开学初,由学校课程委员会提出本学期各年级课程计划。教务处负责组织安排各年级教学,各年级备课组负责落实课程计划。学校相关部门定期检查课程计划的实施情况。
第十三条
学校应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按照课程计划、学校的社区环境、学校资源情况及学校原有的办学风格,设计和编制学校课程计划。学校课程计划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和个性发展,立足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十三条
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认真钻研教材,并对教材进行有效利用和再度开发。提倡教师对同一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依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教师应注重对各种教学资源的精选、加工和利用,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学校要鼓励教师开发与新课程相匹配的、可共享的教辅材料。
第十五条
劳动与技术课、健康教育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和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均是新课程下必修课程,学校可分布安排,也可集中安排。
第十六条
自治区教育厅根据课程方案和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制定自治区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盟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从自治区教育厅颁布的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教材。
第十七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学校应严格按课程计划规定的科目上课,不得增减课时,不得用课余时间安排全班学生集体补课。第四章 教学制度
第十八条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中小学校要有明确的专门机构负责教学工作,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
第十九条
学校要严格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教学规程,并根据学校的上级情况制定本学校教学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以及必要的 规章制度,保证各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十条
学校、教研组、教师要根据上级的“教学计划”或“教学工作意见”以及课程标准、教材等,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在开学前制定。第二十一条
学校要建立业务学习制度。业务学习主要包括: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组织教师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活动,经常安排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定期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自学业务知识,强化教学基本功;经常举办业务讲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二十二条
学校要制定校领导检查工作制度。学校领导要定期检查教学工作,做到反馈及时,调控准确,随时了解并调控各学科教学进度,保证教学按计划进行。要定期检查教师备课状况,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控制各科课外作业量,按规定合理安排学生课外作业总量。要认真检查自习课,不允许教师占用自习课进行大面积补课或讲授新课。要定期检查有关的行政、后勤工作是否及时、有效地辅助教学工作,为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要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安全离校。第二十三条
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教学时间。义务教育学校每学年教学时间为37周,假期13周,机动时间2周。高中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假期10—11周,机动时间1—2周.任何学校未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推迟或提前开学、放假。
第二十四条
学校要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上午到校时间:小学不得早于7:50;初中不得早于7:30,高中不得早于7:20.下午离校时间:小学不得晚于17:30;初中不得晚于18:00;高中不得晚于18:30;要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要教育学生和家长,保证小学生每天有9小时以上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高中生8小时睡眠。
第二十五条
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教师标准周授课时数为:高中教师10—14节,初中教师12—16节,小学教师16—20节。上述标准周授课时数的下限以语文、数学、外语为基准确定,课程标准规定的其他科目的教师周授课时数应不低于上述授课时数的上限。承担多科教学的教师,在计算工作量时,每增加一门课程,增加两课时工作量。班主任工作量按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第二十六条
学校要合理确定教学规模。小学规模以不超过24个班为宜,初中规模以不超过30个班为宜,完全中学和独立设置的高中不超过36个班为宜;小学每班人数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人数不超过50人。鼓励开展小班化教学。第二十七条
学校一律实行均衡编办教学,均衡配备任课教师,严格控制大班额,班级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做大的调整。不得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排座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确因教学改革需要举办的实验班、特长班须经盟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学校要建立教学设备与图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专供教学使用,要确定专人管理,科学存放,定期保养,及时维修,以保证其处于良好可用状态,并提高使用效率。图书馆图书要分类上架存放,建立登记卡片,注意做好防火、防毒、防蛀工作。图书室、阅览室要定时开放,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第二十九条
学校要建立教学业务档案。教学业务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档案、教师教学业务档案、学校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做好档案的保管、移交、查阅等工作。
五
教学过程
第三十条
课前工作。
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旨在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课堂环节。基本要求是: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与需求;研究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难点、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点;预测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应对策略;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实验课前要预做实验。年级或学科要组织集体备课。
教师要编写规范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龄较短的教师,要写详案,教龄较长且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可写有自己特色的教案。教师教案应列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技能和能力发展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同时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的发展目标进行描述。教案要写课时教案,形式灵活多样,提倡电子化教案。
第三十一条 上课 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上课应做到: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精讲精练、提问科学、板书合理、讲求效率。教师每节课要提前到班级预备,准时上课、下课,严谨迟到和拖堂;不得拒绝本校其他教师听课和教务处安排的外校教师听课。
教师要注重课堂仪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衣着得体,仪表端庄,教态亲切,关爱学生。教师要讲普通话,教学用语要准确,简练、生动。主要课程讲授中应有系统、明确的板书,板书应反映课程讲述的主要内容和思路、重要概念和基本要求、主要结论和重点词汇,书写应规范、清晰。
教师要合理使用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必须科学、简便、有效,不搞形式主义。学校要做好相应的组织工作,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现代技术操作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二条
课后工作
课外作业。学生作业分为在校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两部分。在校课后作业应以消化、巩固当天教学内容为主,家庭作业应以针对个别学生学习情况作业、预习类作业和扩展型家庭作业和创造型家庭作业为主。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支配课余时间,合理安排作业量。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形式,作业量要适合,难以要适度,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小学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其他年级家庭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和普通高中高
一、高二年级家庭书面作业总量应不超过2小时;高三年级不超过3小时。不布置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更不能 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在校课后作业要求及时全批全改,家庭作业应也及时检查评价。
课外辅导。课外辅导和答疑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因材施教、消除学生要问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辅导,学生有辅导需要的,教师应无偿进行个别辅导。严谨学校、在职教师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补课或上新课,风不得收费上课和有偿补课。学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和校园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科学运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和网络的能力。
课后反思。教师要及时做课后小结和教学反思,要通过对课堂教学情况分析、辅导和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断评价,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正。
课外活动。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任课教师有承担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导师的职责;未经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学校不得擅自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严谨任何单位和个人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商业性质的庆典、开业仪式等活动。
第三十三条
学校要制定校领导听课、评课和兼课制度,定期参加集体备课、指导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校长、分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第六章教学评价
第三十四条
小学阶段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义务教育学校每学期只进行一次期末学科考试。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淡化选拔与甄别功能,重视激励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状况和综合素质。普通高中可安排其中、期末考试,实行学业水平考试。
第三十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用考试成绩对学校和教师、学生进行排名,不得简单以升学成绩为标准奖惩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对高中学校进行高考表彰奖励。中小学校不得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与教师的职称评聘、绩效工资挂钩。
第三十六条
学校要建立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评价制度。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项目。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第三十七条
学校要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班主任负责组织做好本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认真、客观、公正的评价,任课教师要做好协助工作。第三十八条
各级教研部门要根据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加强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估制度,组织开展教学质量分析活动,正确评价、诊断教育教学行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第七章
教学研究与指导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工伤认定工作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工伤认定工作规程
第①章 总 则
第①条 为规范工伤认定工作程序,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②条 各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按照本规程执行。
第②章 申 请
第③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统筹地区或者有管辖权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第④条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统筹地区或者有管辖权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⑤条 注册登记地和生产经营地不在同①统筹地区的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已参加工伤保险的,向参保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申请;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向发生工伤事故的生产经营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申请。
第⑥条 用人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后24小时内,报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备案登记。
第⑦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附件1),并提交以下材料:(①)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材料;
(②)工伤认定申请书
1·个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需提供职工个人的工伤认定申请书;
2·单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需提供用人单位出具的工伤认定申请书及职工个人的工伤认定申请书;
(③)用人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单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需提供);(④)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书·初诊病历·住院病历,属职业病的需提供合法有效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
(⑤)受伤害职工的有效身份证明;(⑥)证人证言及证人身份证复印件;(⑦)死亡的由有关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⑧)工伤认定部门要求提供的其TA.材料。有下列情形的,还应当提供以下相关证明材料:
(①)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证明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
(②)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要求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单位指派外出证明材料和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
(③)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引起的伤亡事故,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TA.相关部门的有效证明;(④)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记录和死亡证明及相关病历材料;
(⑤)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交事发地县级以上有关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
第③章 受 理
第⑧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及时对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人提交材料完整的,应当自收到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申请人提交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工伤认定申请补正材料告知书》(附件2),①次性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无法按要求在规定时限内补正材料的,可提出延长补正材料期限的申请,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后进行延期,最长不超过30个工作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自收到申请人补正的全部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决定不予受理的,出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
第⑨条 有下列情形之①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①)申请人不具备主体资格的;(②)工伤认定申请超过法定时效的;
(③)不属于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管辖范围的;
(④)未提交规定材料或收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出具的《工伤认定申请补正材料告知书》后,申请人未按要求在规定时限内补正材料的。(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受理的其TA.情形。第十条 因材料不齐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附件3)后,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发生之日起1年内补齐材料并重新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第十①条 曾经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 当时没有发现罹患职业病·离开工作岗位后被诊断或鉴定为职业病的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自初次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①年内申请工伤认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①)办理退休(退职)手续后,未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退休人员;(②)劳动或聘用合同期满后或者本人提出解除劳动或聘用合同后,未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人员。
第④章 调查核实
第十②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可以根据需要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用人单位·医疗机构·工会组织及有关部门应当负责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工作,据实提供相关情况和证明材料。
第十③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应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进行,并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
第十④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伤认定调查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调取以下证据:
(①)与案件有关的书证·物证;(②)当事人对事实经过的陈述;(③)用人单位对事故的调查报告;(④)证人的证言(笔录或录音);(⑤)现场勘验记录;(⑥)权威机构对伤亡事故的结论性意见;(⑦)与伤亡事故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⑧)其TA.与伤亡事故有关的证明材料。
调查核实工作的证据收集参照行政诉讼证据收集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⑤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进行工伤认定时,对申请人提供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再进行调查核实。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出具证据的部门重新提供。
第十⑥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委托其TA.统筹地区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第十⑦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遇有以下情形之①的,工伤认定时限中止,向申请人出具《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
(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在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期间的;
(②)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相应事故的结论为依据的,而有关部门尚未作出结论的;
(③)需要进行病伤与事故伤害因果关系鉴定的;
(④)当事人提交新的证据需要继续调查取证,导致不能在规定时限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
(⑤)由于其TA.不可抗力导致工伤认定决定难以作出的;(⑥)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TA.需要中止的情形。工伤认定中止的情形消失或申请人提供新的证据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恢复工伤认定程序,并向申请人出具《工伤认定恢复 通知书》。
工伤认定中止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时限内。
第十⑧条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需要用人单位提出有关举证材料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向用人单位出具《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
用人单位收到《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关证据。用人单位超过规定时限拒不举证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或调查核实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第十⑨条 用人单位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⑥十③条规定,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⑤章 作出决定
第②十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出具《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第②十①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第②十②条 对于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工伤事故直接证据不够充分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无法进①步调查核实,在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前,应当在用人单位对申请理由·事故经过·调查核实情况等内容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作出认定决定,公示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时限内。第②十③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经调查核实,或者经法定程序裁决用人单位与受伤职工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的,下达《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第⑥章 送 达
第②十④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日内,将《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定书》送达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工伤认定法律文书的送达参照民事法律有关送达的规定执
行,并填写《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回证》。第⑦章 归 档
第②十⑤条 工伤认定结束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将工伤
认定的有关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存档,保存期50年。
第⑧章 附 则
第②十⑥条 本工作规程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本规程中涉及的表格,各地可根据工作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原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规范全区工伤认定业务流程和文书的通知》(内劳社办字〔 2005 〕118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德育工作规程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教育,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主导因素,并对智育、体育等方面年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多方面工作起重要的动力和保证作用。
第三条
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具有社会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成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新型人才。
第四条
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评价体系均遵照《中学德育大纲》执行。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整体构建德育工作的理论框架及工作网络,实施“八大工程”,从而形成强大的德育工作合力。
第五条
弘扬人文精神,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多渠道、全员参与、全面育人的德育观,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 深入人心,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德育工作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实现“人人谈德育,处处皆德育”的目标。
第二章
德育目标
第六条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部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德育目标,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前提。
第七条
学校德育工作应当坚持“三全面、五学会”的育人方向,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竞争,学会创造。
第八条
坚持“全面发展加特长”的育人原则,真正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愉悦发展、和谐发展、特长发展、个性发展。
第九条
树立“三意识”,即爱国意识、公民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的育人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报效祖国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严守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正确认识民主与法制的辨证关系,反对极端民主化,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尊重别人的民主权利;知法、守法,对违法犯罪行为敢于检举、揭发。
第三章
德育网络
第十条
德育网络是实施德育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的组织体系,是校内外、课内外各种德育途径的良性结合。建立德育网络是德育工作的特殊要求。建立德育网络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是保持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第十一条
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校长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负责德育工作管理,主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组织全体教职员工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种种教育途径实施《中学德育大纲》,构建在校长;领导下的德育工作网络。第一章
总则
第十二条
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一)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要按德育工作的要求,定期组织培训学生科、体卫科干部和班主任,组织德育系统的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二)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全体教职员工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积极参与学校德育教育活动,关注学生,关爱学生。
(三)学生干部是学校和教师的有力助手。有关部门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和模范带头作用。
第十三条
充分发挥“青年学生业余党校、校内团校、家长学校‘三所特殊学校的功能,强化德育工作效果。
第十四条
德育工作网络图
第十五条
学校重视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德育阵地的教育功能。一是校园文化:景点文化、墙壁文化、长廊文化、橱窗文化、空中文化、园林文化、牌匾文化——增强校园魅力,营造德育氛围;二是德育基地:刘少奇纪念馆、韶山、雷锋纪念馆;三是校牌、名人题词、名人塑像圆。第十六条
坚持长期开放校史展览馆、党员活动室、德育室、团员活动室、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馆、语音室、体育馆、实验室等校园馆室,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上述馆室。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课余生活的文化品位。
第十七条
充分利用宣传窗口,发挥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教育功能,办好《宁乡一中报》、《教研通讯》等报刊,强化学生广播站、电视演播中心的教育功能,发挥宣传的正面宣教作用,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第五章
德育内容
第十八条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理想前途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二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三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和勤劳简朴教育;四是校风、校训、校歌的传统教育。
第十九条
建立“三层次”教育内容系列:基础教育——养成教育;核心教育——人格教育;提高教育——成功教育。形成高一侧重日常行为规范引上路——养成教育,高二侧重德育认识跨大步——人格教育,高三侧重人人成功达标准——成功教育的教育模式。,第二十条
构建科学的德育序列。全校把握一个“首”字——即德育为首。高一年级注重一个“严”字,即从严要求、从严训练、从严管理,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勤奋学习、尊规守纪、生活简朴的优良作风。高二年级注重一个“活”字,即在“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参加丰富多采的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和实践中提高觉悟,发展能力,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高三年级注重一个“实”字,在“严”、“活”、的基础上,注重进行人才观、人生观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扎扎实实做好毕业前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第二十一条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品质优化,高一年级将心育课纳入课程计划,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板报上出心理健康专栏,积极号召全体教师参与心育工作。
第二十二条
学校德育活动做到形式多样化,运作经常化,落实制度化,内容规范化。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使他们经历一系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意志锤炼。
第二十三条
重视”四大系列“活动。一是学校系列教育活动,二是班级系列教育活动,三是学科系列教育活动,四是课外系列教育活动。
第二十四条
学校规定每年”四大主题“活动月为:三月”学雷锋,献爱心,树新风”活动月;五月“树雄心,立壮志,争做德才兼备人才”活动月;九月“尊师爱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月;十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
第二十五条
学校定期举办“四大节日”活动。3月5日“校园文明节”,4月30日“校园科技节”,9月30日“校园艺术节”。
第六章
德育制度
第二十六条
确保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德育工作管理部门必须规范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德育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岗位职责和评价机制,以保证德育工作有序运行。
第二十七条
定期召开四大会议。每周一次德育工作碰头会及工作汇报,每月一次常规总结会,每季度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每年一次德育论文报告会。
第二十八条
班级日常管理实行学生干部分块考核量化评比制,周工作汇报总结制,考评结果公示制。卫生、就餐、三操、就寝、午睡、自习、上课、考试等均列入考评项目。
第二十九条
校级学生会干部、团委会干部实行竞选制,班级、年级学生干部实行轮岗制,各级干部上岗前须经严格培训,同时实行各部门干部周工作汇报制。
第三十条
学校将有关德育工作的纲要、条例、规程、制度、职责等分教师和学生两大系列印发给教师和学生,定期组织学习,指导执行。
第三十一条
学校重视后进生转化工作,实行任课教师对后进生转化工作包干责任制,对所有学生实行“诚信”档案管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