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研资料
地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韩铠同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这就要求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改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新需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特别是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经济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市场范围变得更广,层次变得更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目标、监管对象、监管领域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商部门的职能定位也越来越体现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三个方面。本文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管理职能、有效发挥职能作用所要求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自身建设方面的条件进行了阐述。它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具体分析了山东省章丘市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并从法制、体制、监管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从结构上说,本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组成部分: 首先阐述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提出我国地方工商管理体制仍需合理借鉴国外市场监管方面的经验,做出适时适当的改革。其次评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方工商行政管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演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地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阐述了国内外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实践,提出可以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分析我国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路。再次实例分析了章丘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工商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并对其现行工商管理体制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做了较深入分析。最后结合新公共管理思想与山东省章丘市的具体实践,从法制、体制机制和监管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我国地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本文尝试较为系统地引入新公共管理思想,来探讨解决我国地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 市场经济 新公共管理 体制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03.9 【目录】:
摘要8-9 ABSTRACT9-11 第1章 导论11-18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11-13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11-12 1.1.2 研究地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12-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5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7 1.3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17-18 第2章 地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18-29 2.1 地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18-20 2.1.1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18-19 2.1.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19 2.1.3 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19-20 2.2 地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现存问题及成因20-29 2.2.1 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1-23 2.2.2 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23-26 2.2.3 工商行政执法现存问题及原因26-29 第3章 章丘市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现存问题29-48 3.1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29-31 3.2 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章丘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1-45 3.2.1 创建服务型工商提升服务水平32-36 3.2.2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工作效率36-39 3.2.3 落实四项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39-42 3.2.4 创新执法体制提升执法办案水平42-45 3.3 地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依然存在的问题45-48 3.3.1 工商队伍建设存在不足45-46 3.3.2 市场监管体制有待完善46-48 第4章 完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议48-52 4.1 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48-49 4.2 转换市场监管机制49-51 4.3 发挥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51-52 结论52-53 参考文献53-56 致谢56-57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沉表
各工商分局、各县工商局、市局机关各直属挂靠单位:
按照市纪委《关于开展反腐倡廉“三项重点工作”试点的通知》精神和市局党委《关于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现就加强和改进全市工商系统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发展形势和发展大局,切实增强调查研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当前,政府职能转变、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正全面有序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这对正确把握工商规律、克服不利因素、创新思路举措提出许多新的课题,为各级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加入了新的内容。
全市各级工商机关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要把调查研究工作纳入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大局,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调查研究,真正摸清底数、发现问题和掌握实情;通过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工作规律和工作节奏;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切实提高各级干部准确认识问题、客观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调查研究的创新价值,提高决策水平,推动工作创新
(一)突出改革创新。深入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认真分析当前改革发展形势,准确把握工商部门重大改革方向,围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改革任务,研究探索推动市场监管执法,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为工商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突出服务发展。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重点围绕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商标和广告战略、深化非公党建工作等重点领域的调查研究,大胆探索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办法,积极促进市委市政府和国家工商总局、省工商局决策部署顺利实施。
(三)突出加强监管。深入分析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矛盾,积极创新工商监管机制,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和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等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为全系统提供第一手调研情况,积极服务于推进工商监管执法职能到位。
(四)突出消保维权。以贯彻落实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主线,以创新消费维权机制为切入点,围绕打造西安工商12315投诉举报品牌、完善“一会两站”和“五进”基层维权网络、强化重点商品质量和服务监管、广泛开展消费宣传教育和引导等方面调查研究,提出系统性、创造性、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不断提高主动维权、依法维权、高效维权的效能。(五)突出自身建设。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调整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大力推进法治工商建设、信息化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上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建设、体制机制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工商所建设等工作的经验做法,为全市各级工商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能积累有益经验。
三、善于发现问题,勤于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工作质量
(一)选好调研课题。市局机关各处室依据各自职责,每年都要牵头提出、完成1~2篇课题调研任务。市局党委班子成员要按照任务分工,切实找准影响工作全局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深入研究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各分县局党委要破解难点,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深入研究解决制约工作开展、影响职能到位的“瓶颈”;各基层工商机关要跟踪热点,高度重视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研究制定有效的对策措施;各级工商机关要聚焦亮点,深入发掘总结基层工作中的创新之举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改进调研方式。市局机关各职能处室要多到基层一线、多现场办公,既坚持座谈走访、蹲点调查、实地考察等传统调研方法,又要积极使用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以及数据分析等现代方法,做到定性和定量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努力提高调查的效率和质量。市局和各分县局办公室、工商学会平时注意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调研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工作扎实开展。
(三)重视成果转化。坚持“研以致用”原则,积极畅通调查研究成果转化渠道,市局和各分县局领导要及时听取调查研究工作情况汇报,要通过党委会、局长办公会等形式,认真分析研究调研形成的意见建议,推进调查研究成果转化。将有决策参考价值的高质量调研文章,及时报送上级有关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参阅,发挥好调研工作的参谋咨询服务作用,并通过《金信网》、《西安工商》等渠道和平台刊载,供全市工商系统学习和借鉴。每年由工商学会组织开展调研文章评选表彰活动,加强调研成果的交流研讨,鼓励干部的积极性。
四、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发挥好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一)坚持领导带头。市局领导每年应安排不少于2个月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要围绕分管工作,每年至少完成1至2个调研课题,为基层解决1至2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确定的调研课题,要亲自制定调研方案,亲自组织调研活动,亲自撰写调研报告。调研形成的重要意见建议要及时报告市局党委研究落实。
(二)坚持求真务实。各级领导干部调研活动要实事求是,力戒走过场、搞形式。要扑下身子真调查、真研究,多到条件相对艰苦的一线工商所和经营困难的中小及微型企业去,多到困难较大、矛盾集中、群众意见较多的地方去;要敢于触及体制机制中的深层次矛盾,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要大力改进文风,提倡写短而精的调研材料,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言之有物。
(三)严肃组织纪律。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实施意见》和市委22条《落实措施》,市局领导到分县局调研,坚持轻车简从,只有调研工作涉及到的职能处室领导1人陪同,陪同的分县局负责同志不超过2人,一般不安排分县局班子成员参加汇报会,不悬挂标语横幅,不参加基层安排的与调研无关的活动,不接受基层馈赠的礼品、纪念品和土特产。
第二篇:调研资料
浅谈法学调研文章的撰写
调研文章是调研工作文体的统称,根据其用途之不同可分为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案例分析等,这几种调研文章因其用途不同,因此有着不同的格式要求,也各有各的写作规律,与法院审判实务紧密联系的,主要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三种。肖扬院长曾在一次全国法院院长会议上指出:“在法院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只有加强调研工作,才能保证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行,才能促进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在新形势下,调查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工作方法,调查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问题的具体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拟就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三种不同文体的写作谈点粗浅看法。
一、对论文和调研报告写作的总体把握
不论是想写一篇学术论文还是调研报告,从总体上讲首先都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题问题
通俗而言,可归纳为十六字:老题新作、大题小作、小题大作、新题精作,但实际做起来很难。选一个好的论文题目或调研课题,是非常重要的,题目或课题选好了,就找准了方向,就有可能出高质量的成果。否则会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才能选好题目或课题呢?要选好题目或课题,我们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学术价值和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如果选题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过时,已经有定论,已经不是实际生活中的热点,这时再去做这方面的研究或调研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建议要从那些当前法学理论界、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疑点所涉及的问题上去选题。从热点、难点、疑点所涉及的问题中选准题目,与具体写作者的悟性和理解力问题密切相关,因为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人看来,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是不同的。一个人的悟性、理解力的培养需要靠平时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来积累。如当前有关证据规定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信访再审问题、民事诉讼审前准备有关问题等等都是热点,但是,要在这些问题中选准一个具体的题目,找准一个好的角度不容易。
第二,不要重复。写文章最忌重复,对一个问题,人家已经从各种不同角度作过思考探讨,我们再去探讨一番,如果没有很高深的“道行”的话,是很难有所作为的,难免会人云亦云。我们认为,避免重复的方法是多阅读,看看人家已写了哪些问题,对某一问题都写了些什么,已经写到什么程度了等等,读多了看多了,你就会知道你可以写哪些问题,能写到什么程度。如果有条件,与周围的人多交流,也是个好办法。一个观点在事实上是否经得起推敲,需要大量讨论反思,集思广益才能使自己的立论不被别人轻易推翻。
第三,选题大小要适中。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掌握的资料来确定,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适中。太大了往往会导致内容空洞、论证不充分、顾此失彼,太小了会导致论证无法展开,言之无物。写文章除了题目与内容大小需要适中以外,其他一些情况也应予以重视,比如:大题大作,大题小作,小题大作,小题小作问题。大题大作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能做到的一定是大家;大题小作是我们有些人常犯的毛病,原因是功力不够;小题大作也需要水平,没有水平做不到,——当然,当某人的理论功底发展到一定的层次后,必然要小题大作,只有小题大作,理论才能越来越精细,才能越来越深入。例如,在日本的民事诉讼理论研究领域,小题大作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很精细,很深入,读他们的书需要化点力气。小题小作则适合于初学写文章的,练练手。
第四,要有资料。所选的题目或课题要占有一定的资料,题目虽好,但如果没有一定的资料,就很难完成较好的论证。
(二)资料收集
题目或课题大致确定后,就要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仔细地阅读、比较和分析,使题目明确起来,进而确定具体的框架和研究、调研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尽量广泛地阅读和所选论题有关的书籍和论文,掌握关于这个论题学术界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这一点很重要。一篇好的论文,并非要求通篇都是自己的观点,无非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再朝前看一点,当然,看得越远越好。如果不知道别人已看了多远,可能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的作品都是别人早已写过了,或者是已被批驳得体无完肤了,那就会白费功夫。资料收集的方法包括:(1)上图书馆查找;(2)有目的地选购相关书籍;(3)上网查询。建议对某一个全新的课题最好要通读一至二本相关较权威的书籍,在资料收集阅读过程中,如自己有何想法、思想火花等,应立即写点下来,以备用。
(三)构思纲目
收集资料并仔细阅读分析后,根据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思路构思一个好的文章纲目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接下去撰写文章的方向和主线。文章纲目中确定的方向科学、要点到位,是写成一篇好文章的基础。方向歪了,要点不到位,出好成果就较难。就与法官的司法实务联系而言,文章的框架纲目,一般为三至四部分为佳,每一部分再细分下去。大的纲目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从编辑部收到的稿件看,也存在一些人写文章没有纲目,从头连到脚,一看就知道不太会写;也有的文章只有四五千字,但写了五六甚至七个部分,这又会导致各部分内容太薄太空、泛泛而谈。
当然,一篇文章具体写哪几部分,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依照作者的思路、观点来确定具体的文章纲目、要点。但对于一篇论文打算通过哪几部分或哪几方面阐述论题,每部分或每一方面又分几个小点等,一定要事先有个粗略的思路。建议在做纲目时,尽可能地把自己想到的观点或要点先记下来,再分入各纲目中,以免使自己原先想到的东西在具体写作中被遗漏。
(四)草稿
写文章草稿时,尽可能多写,把想到的都写上。
(五)修改润色
一是自己对草稿应作些反思,看看已写的东西是否都是自己想表达的。随时考问自己:我的观点是否正确?我的论证是否严密?我的语言是否精炼?内容与文章主题是否相符?文章的论证是否充分?等等。写作的过程往往是自己代表别人与自己辩论的过程,要尽量以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论文,必要时可与行家进行探讨。如需要补充论证的,不妨再找些资料进行补充。
二是学术规范问题。即要做好论文的注释工作。一篇好的论文,或者说一篇要拿去参加评奖或发表的论文,应当把所参考的书目和论文标注出来,标注得越具体越规范。直接引用的观点和语句,在引用处应加注释,并注明见何人何文;别人的观点和语言你又作了修改、缩写、归纳和变通的,也应加注释,并注明参见何人何文。如果参考的是书籍,应注明何人著的何书,何出版社何时出版第几版第几页,尽量使用修订本;如果参考的是文章,应注明何人写的何文,何杂志等几期第几页。论文加注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脚注,即页中附注,注在本页的下端,这种注释方法最便于阅读;二是尾注,即注在论文的末尾,这种方法适用于注释量少时,如果太多就不便于阅读了。总之,注释详细的论文,评委或编辑看了第一印象就比较好,觉得你很诚实,很规范;没有注释的论文,文章越好,评委或编辑看了可能怀疑就越多。关于本刊的注释规范问题,在本刊2003年第3-4期均有详细说明,不再赘述。
三是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写调研文章是一件很苦很累的活,往往是在休息时间完成,甚至与晋升、晋级关联不很大,有时候是纯属兴趣使然。但一个事实是,在你的审判过程中,有何想法思索时,不妨认真做点思考,并形成文字,或许对你今后的业务提升会有很大帮助,--至少在你碰到同类纠纷时,你的裁判会比他人更全面些。四是多些交流。文章形成后,要避免敝帚自珍,本着“丑媳妇也要见公婆”的勇气,多给同事们看看,讨教看法,以求观点完善。在当前《中外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法学刊物,经常可见一些法学大家的文章在发表前均与他人有过争辩,甚至不乏激烈地交锋。
二、关于论文类型问题
根据论文的研究领域和方法的不同,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考证性、学术性论文。它的研究对象是某项制度、某个规则、某个原则、某个名词等的产生、演变过程及原因和现状的看法。
(二)制度史、原则史、专题史方面的论文。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一是别人没有写过的,如已写过就没有意义;二是要有适当的评论,但评论不一定多;三是要有外语或古文基础。
(三)现行法的专题研究。它的对象是现行法中的某项制度、某个原则、某个规则等的系统研究,特点是价值高,适用范围广。这是目前我们写得较多的一类论文。根据这类文章的特点,文章的框架纲目不外乎为这几个方面:
一是前言、概念、写作目的(价值意义)。
二是历史发展(包括古今中外)。这部分要简略,写它是为了借鉴。
三是现状(包括好的方面,不足的方面,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这部分要详细分析论述。
四是建议、对策、完善措施。这部分也要详细论述,这是文章的落脚点。
(四)立法、改法、废法的建议型论文。写这类文章的重点是找出毛病、不足,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建议、想法。这类文章要有有关的调查数据,文章中最好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个修正案。
(五)案例评析性论文。(具体在本文第四部分论述)
(六)法学家评述型论文。如对某一部法学著作的书评,但要求是第一个作评论。已有人评论过了就没有意义。
(七)综述型的论文。如对某次学术讨论会或法学年会的综述等。
(八)论战型、商榷型论文。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歪曲他人观点,不人身攻击,以理服人。它的缺点是容易得罪人。
三、关于调研(查)报告的写作
顾名思义,调研(查)报告是指经过调查后,写成的书面报告,供领导或者决策机构进行研究,形成决策的调查研究文章。与论文区别在于论文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论证,提出论点、运用证据、展开论证;而调研报告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以充分翔实的数据为基础,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对策或方法。写调研报告总的要求是: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有措施,用数据实例服人。从我市两级法院的实际分析,调研报告写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调研报告的格式不符合要求,有的写成经验总结、有的写成统计分析、有的写成论文;二是调研成果没有及时转化,为写而写,造成人、财、物浪费。
(一)关于调研报告的具体格式和写作要求
第一部分是序言。此部分主要是说明搞某一调查报告的目的、依据及调查的过程等情况。写作此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决策者或者读者了解调研报告的选题及其他整体情况。一般情况下,此部分文字不要占太多,说明情况即可。
第二部分是被调查对象的现状情况。主要是目前此项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情况,这些做法或情形应详细列举。
第三部分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查找、剖析。对此,既可以依据存在问题的不同性质,进行实际情况的分析,也可以结合现状进行法学理论论证和阐述。
第四部分为调研建议。即为解决问题而提出建议、对策或完善措施等。此部分是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内容可多可少,但该部分内容在调研报告中所占地位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此部分内容关系着调研报告的成果转化问题。
当然,文无定法,具体几部分内容,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或可将现状、问题剖析作一块内容,建议另作一块内容,均是可以的。
(二)关于调研报告的内容要求问题
主要有三方面要求:
(1)调查情况要有具体可靠的事实材料。因此,必须要切实地开展调查和研究,包括:一是要投入时间进行实地调查。写调查报告与写论文的最大不同在于论文可以在书房查点资料,闭门研究,然后进行构思写出文章,而调查报告则必须进行实际的调查。当然,调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进行实际的调查,是摸不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二是调查要讲策划。调查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调查过程中,不但需要准确界定调查的范围,而且还需要其他部门和人员的配合。因此在开展调查之前,应当制定工作计划,确定调查的方式、方法和步骤,不能盲目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
(2)分析论证要从客观到理性,有严密逻辑性。即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经过充分的调查,得到了丰富的、生动的材料和情况,此时此刻,调查者可能有很多的想法和感想,但这并不等于就能写好调查报告,这些都是感性认识,还需要调查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在归纳时应注意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是下一步提出调研改进意见的基础,因此,分析要尽可能透彻,有根有据,以理服人,原因分析得越透彻,调查报告就越有价值,越有份量。即使该调查报告没有形成成果转化,只要问题找得准,原因分析得透彻,同样也能让决策者从问题和原因的分析中得到启发。
(3)建议、对策、方法要有可操作性。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是调研报告写作的根本目的,提出调查研究的改进工作建议是一篇好的调研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者即使将被调查的问题写得很全面、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得很透彻、原因找得很准确,但如果调查报告缺少调研意见和建议或者写得不实际,没有转化的可能,仍然不是一篇好的调查报告。而意见和建议部分写得好坏,直接涉及到问题能否改进或者得以解决。因此,写调查报告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意见、建议的提出:一是要结合实际,不能理想化,做空中楼阁。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不言而喻,理论上的道理并不一定在实践中行得通,这一点必须充分注意。二是切忌泛泛空谈,改进建议要有针对性。三是尽可能提出改进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如果我们在撰写调查报告过程中,能对自己提出的建议再进行深入地研究,将调研意见再细化,形成具体的操作意见,就会增加报告的分量,从而促进成果的及时转化。
四、关于案例分析的写作
台湾学者王泽鉴说过:“判例研究是法律学者参与法律形成及成长的权利与义务,其目的在于从法学方法论的立场去阐释、检验法律的解释适用,发现涵蕴于个案的法律原则,综合整理个别案例组成体系,并探究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之活的法律,以促进法律的进步和发展。”
从我们收到的案例分析来看,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格式化:先叙述案情;其次是关于本案的若干种处理意见;再次是结论,往往是笔者对前述若干意见的分析,并以同意某一意见结尾。弊端是:眼界不广,立意不高,流于就事论事,指导意义相对不大。
我们认为,理想的案例分析,应当具备如下特点:
(一)对案例的要求
一要具备典型性。即指案例要反映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或审判现象。实务中,典型可分为二种:一种是案情的典型,一种是案件处理的典型。所谓案情的典型,是指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普遍存在,其中某一个事件、某一起纠纷起诉到了法院,对于这种案情典型的案件的处理,将为处理同类案件提供借鉴、参考,因此有了分析的必要。如前几年《中国法学》杂志曾登过喻敏教授的案例分析《论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民事领域内的直接效力》,其案情即是:原告所在村村规民约规定,凡女子出嫁必迁走户口,如不迁,其子女虽准予落户,但本人及子女不得享受任何待遇,原告婚后不迁走户口,在征地补偿款发放时,也不予分配。此案例在当时的法学界反响很大,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陈慕华也专门听取了此案汇报。另一种是案件处理的典型。也就是案件的案情本身不新鲜,但在法律适用方面,由于新法的颁布或者新审判理念的产生、社会条件的变化等等,导致现在的处理与过去不一样,此时,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案件的处理方案、判决理由、思考过程、法律评析等介绍出去,给人以启发,同时也可展示新时期法官的司法能力和水平。
二要具备新颖性。新颖性包括:一是发生的概率小,一旦发生,具体操作或适法上均可能存在困惑。二是类型新颖,即首例。这种案例分析或能起到法律漏洞补充,或对立法有参考价值。
三是学术性。即应具有法学的学术性,或可称为法律解释学的学术性。也就是说案件要能与一定的法学理论联系紧密,要能反映一定的学术问题。有的案件很新鲜、典型,能吸引人眼球,但可能没有学术性,因此也就没有分析的价值。
(二)分析方面的要求
一要有学理性。案件的学术味,往往不是天然的,需要我们去发现、挖掘,所以,决定一个案例分析学术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分析的学理性。一篇理想的案例分析,不是一篇扩大了的判决书,不是以案说法的普法宣传文章,而应是一篇学术论文,因此,在案例分析中,我们不仅应对案件的具体处理提出自己的意见,还应作抽象的思考、论证,从而使我们的意见具有普遍适用性。所以,应从指导性的高度去认识案例分析。个别案例分析,甚至还可使之提升到法哲学、伦理学的分析层次上。
二要规范化,即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在选题、资料、研究方法,基本见解等方面,都要以一篇学术论文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三)案例分析的撰写要求
1、案例分析的种类
具体有如下二种分类:
(1)以作者对案例的态度为标准,可分为肯定型的案例分析和否定型的案例分析。前者系撰写者赞同法院对某案的处理或某个人的观点,此时就需要“立”字当头,要求案例分析的撰写者在撰写过程中注重为法院判决或裁判者的观点提供更高层次和更充分的理由、根据或详细阐述该案所体现的法学原理、道理;后者则是撰写者不赞同法院或某人对某案的处理及观点,此时则需要“破”字当头,而破的最好方法就是破对方论证的前提和论证方式,能够指出他前提不真或推理无效。我们建议大家多写肯定型的案例分析,因为案件如果处理不好,其效力也仅仅及于该案,故无需大肆渲染。
(2)以作者的立论根据为标准,可分为法条解释型和漏洞补充型。法条解释型要求对案情针对的相应条款作特别解释,在此,应把握两点:一是法律解释的基础和极限是文字解释;二是对法条解释不能仅仅提出自己的解释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以法律解释方法论证自己的解释结论。漏洞补充型则是指案件的处理或作者的观点并没有具体、明确的法条可供适用,需要适用一些抽象条款或作漏洞补充,这种案例分析一般应有三项内容:一是论证漏洞的存在。法律对某件事项未作规定,并不意味着必定存在法律漏洞,因为有时我们可以用反对解释的方法来解决;二是要阐述法院在此案中补充法律漏洞的方法;三是本案处理的社会意义,即要充分论述处理方案、思考方式所具有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法条解释型要求对相关条款作深入研究,相对而言,建议大家多写些这方面的案例分析。
2、案情叙述方面的要求
(1)要简练,突出重点。一个案件可能有许多法律问题,如你分析的是其中一个或几个,在叙述案情时,应尽量省略与你的分析无关的事实,突出你分析要用的事实,做到你叙述的东西在分析中都要用到,这样既可以为你的分析作准备,也可减少读者负担。
(2)要注意案件叙述的方式。如果分析实体问题,则可直接叙述法院认定的事实,如系程序问题,尤其是证据问题时,你就只需叙述当事人的事实主张和相关证据即可。
(3)如有必要,可对案情作适当加工。案例分析是理论研究而不是新闻报道,为研究分析需要,适当加工案情是完全有必要的。
第三篇:调研资料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从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看,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的生存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核心评价指标。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基于对本院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就业观、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以及高职毕业生需要的就业指导形式等方面作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就业前缺少充分准备。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目标不明确,漫无目的,并且就业目标高;二是自我认识不够,过高估计自己的价值,自己定位不准确,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就业太理想化,对现实的平凡无法适从”;三是职业定位不合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四是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能吃苦,比较盲目不够理智。
2.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毕业生就业竞争大,高职院校毕业生感到专科学历层次“高不成低不就”,因此觉得提供给高职毕业生的职位少,用人单位开的工资低,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要有工作经验。社会对应届毕业生不看好。
3.也许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部分毕业生感到自己专业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技能不扎实,个人竞争力不强,个人能力不强。
4.毕业生普遍感到就业信息少,信息获得渠道单一,不能很好获得就业信息。
5.有毕业生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对企业不了解,对社会需求不了解,对就业形势政策不了解。与实际的工作接触少,所学与现实相差大,所学知识在岗位上用到的少。
6.毕业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信息不足,心态自我调整不好。特别是苦寻不到合适就业信息,面试失败,普遍感到沮丧、郁闷。
7.还有毕业生认为缺乏面试技巧,并且还有埋怨社交网络狭窄,人情关系少等。
第四篇:调研资料
一、贯彻落实国家法规、政策、准确履行经理国库职责的情况
人民银行经理国库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强化部门间的监督制约,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对预算的顺利执行、人民银行职能的有效履行和国库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海林支库充分认识到国库在基层人民银行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国库在地方部门中的协调作用和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作用,努力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同时,认清形势,结合实际,积极配合财税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项措施,全面提升国库服务水平。下大力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资金到账速度,减少资金划拨环节,直接将政府资金划拨到最终收款人和用款单位帐户。加强与政府和财税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拓展国库业务,拓宽国库服务领域,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国库的职能。国库是国家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国家预算收支任务中发挥着执行、督促、监督和反映的作用。要加强国库资金监管,以防范财政资金风险为核心,建立新型的财税库监督控制体系,着力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国库资金监督力度,确保国库资金安全。
二、国库履行金融服务职责情况
1、国库人员情况
县级国库是中国人民银行最基层的机构,近年来,随着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人民银行职能的转换,县级国库也从单一的“资金核算型”向“核算监管并重型”转化,新的经济形势和繁重的日常核算任务给国库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加强县支行国库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牡丹江市中心支库2011国库调研通知的要求,我们对海林支库机构、岗位设臵及人员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国库组织机构缺乏独立性制约着国库工作的开展
1、现状:2009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牡丹江市中心支行在辖区全面开展了县支行改革工作,改革后县支行分设两部一室,即:营业部、综合部及办公室,没有设臵独立的国库机构。目前,海林支库共有专职人员6人,分别从事:会计主管岗、综合核算岗、明细核算记账岗、资金清算记账岗、综合复核岗及同城票据交换岗。
营业部的前身是会计国库股,在改革前会计国库业务和人员相对独立,改革后,股室整合、岗位重新设定、人员重新配臵,实现了“横向兼岗、纵向交叉、一人多岗、互相监督”的功效,人员不足的矛盾得以有效解决。但随着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财税库银横向联合系统的开通,县级国库业务量不断增加,国库人员只能维持日常核算,在国库分析调研及对辖内国库经收处开展检查、辅导等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人民银行职能转换后,经理国库的职能得到强化,而当前将国库统计分析、调查研究、检查监督工作的要求提升到新的高度,而这一切只能由专业化的国库工作人员去完成,集国库、会计业务于一身的综合体制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严重地影响了国库职能的有效发挥和国库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会计、国库业务均为交叉兼岗,一但有强制休假或临时请假时,人员调配不开,各岗位之间还存在不合理兼岗的隐患。
2、建议:县支行已经有十余年没有人员调入,平均年龄不断增大,随着人员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为县支行补充新生力量,同时应进一步充实县级国库人员队伍,单设国库机构,在岗位设臵上可以更加细化,可以设臵:会计主管岗1人、综合核算岗2人、明细核算记账岗1人、明细核算复核岗1人、资金清算记账岗1人、资金清算复核岗1人及同城票据交换岗1人,充实懂金融和财税业务的专门人才,对人民银行更好的履行经理国库的职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经济发展与机构人员的矛盾
国库工作是国家财政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桥梁。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海林市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张,国库业务量成倍增长,国库在为各级地方财政收入的收纳、报解,财政支出的划拨、解付,财政退库的审核、把关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服务过程中,国库部门在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制度保障、服务手段等方面都已自成体系,而随着国库业务量的进一步扩大,国库部门与财政、税务及银行等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也需要各级人民银行单设国库部门,以进一步提高国库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和人才结构比例不协调,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国库业务的发展
1、现状:海林支库在人员构成上,为一男五女,平均年龄为44周岁,学历水平为大专2人、中专1人、高中以下3人。具有中级职称仅有1人。年轻的后备力量较少,干部队伍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县级国库干部多属“核算型”干部,缺乏向“核算监管并重型”转化的理念,缺乏工作主动性,国库人员既要懂得财税政策和操作规程,又要了解金融政策和清算规则,目前具备这样素质的干部很少,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2、建议:一是领导应改变观念,在用人上向国库部门倾斜,把业务强、素质高的人员调整到国库岗位。二是人民银行县级支行要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有一定水平的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充实国库岗位,改善国库干部结构,提高总体水平。三旧抓好国库干部的金融、财税知识的综合业务培训,不断扩大国库干部的知识覆盖面,提高其综合业务能力和监管水平。
2、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情况
做好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上线运行工作
为确保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顺利上线运行,海林支库及时召开了国库、财政、税务、银行参加的联席会议,安排部署了横向联网业务的相关事宜,组织操作人员参加了国库信息处理系统的培训及测试工作,以确保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顺利上线运行。
2010年6月10日,海林支库成功入库横向联网业务税款,并将入库信息上传横向联网系统,目前,横向联网系统运行情况良好。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的成功上线运行,标志着海林市税收征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横向联网简化了纳税缴库程序,方便了纳税人缴税,提高了税款征缴工作效率;实行税款资金实时划缴,保证了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实现了财政部门、税务机关、国库间的信息共享,为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支持。
2011年,横向联网月平均业务量约为600笔,我支库将与财政、税务部门及时沟通,不断扩大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业务量,提升联网系统整体效能,有效提升和拓宽国库服务水平。
三、国库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情况
一、加强国库基础核算工作,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税款入库“三必须”,即税款入库必须及时、税票填写必须规范、更正必须有依据,防止缴款书级次、款项填错、防延压;二是拨款实行“四不办”,即要素不全不办、印鉴不清不办、大小写不符不办、超计划违规不办,防止超预算、超计划、超库款金额拨款;三是退库实行“五不退”,即无计划不退、无批文不退、无用途不退、无申请不退、手续不全不退,防止错退、多退,防各级收入流失;四是复核对账要到位,及时与征收机关对账,要签章确认各自责任,防案件发生。同时,明确岗位职责,坚决杜绝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确保国库业务操作能严格执行“印、押、证”三分管制度和“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制度。
二、强化内部控制,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一是落实国库会计防范风险岗位责任制,建立了国库会计经办人员、国库会计主管、国库部门领导和国库主任四级内控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国库工作正常、有序运转;二是制度控制,确保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全过程得到全面控制和相互制约,控制程序和措施必须渗透到各个岗位和环节,对薄弱环节及风险点进行细致的排查,岗位设臵和职责分工要适当交叉并互相牵制,突出四个控制点:关键人、关键岗位、关键事项、关键工作环节,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执法必严、令行禁止。
三、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
一是在突击检查、专项检查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常规性检查,每季末对国库业务进行全面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二是加大了处罚力度,对工作中出现的差错,严格按照规定处罚。三是做好业务自查工作。2011年6月20日至6月30日对2010的国库会计业务开展了一次全面的自查工作,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并将整改报告上报市行国库科。
对国库经收处及集中支付代理银行
监督检查的措施及建议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2001‟1号令,明确了国库经收处的职责,同时于2003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国库经收业务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代理业务,利润较低,至使商业银行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并有可能想方设法延解占压税款,以谋求利息所得。因此,对国库经收处及集中支付代理银行进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和检查方案,已成为各级国库值得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国库经收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代理业务手续费偏低,国库经收处工作积极性不高。按照《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对代理国库业务费以每笔0.10元的标准计付,而对国库经收处代理手续费没作明确规定。随着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库经收处的业务量与日俱增,由于对国库经收处缺乏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并且商业银行、信用社在经收国库业务时,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收机构的积极性。
2、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国库经收处职责不能有效发挥。自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后,追求利润最大化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目标,而经收国库业务与其他中间业务的利润相比(如基金买卖、代理保险等)显然偏低,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部分国库经收处未能严格按照1号令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将应收税款报解入库,而是采取了定期、集中划转的方式划缴税款,占压利息收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款的入库速度。
3、国库经收人员变动频繁,增加了人民银行国库部门柜面监督的压力。按照《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库经收处是把好税款入库的第一道关口。但由于近年来,商业银行、信用社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柜面人员变动频繁,经收国库业务知识缺乏,对税票的填制规范性不清楚,至使大量“病票”、“错票”流入国库,增加了人民银行国库部门柜面监督的压力。
4、商业银行的改革,对国库监管提出更高要求。对国库经收处实施有效监管,是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国库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但由于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后,撤销了大量机构、精简了富裕人员,并实行了综合柜员制和集中事后监督,所有会计凭证一律送到市二级分行事后监督中心保管。由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库监管系统,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只能采取传统的手工核查进行现场监管,再加上目前县支库专职国库人员少,很难抽出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现场监管和指导经收机构的国库业务。
(二)集中支付代理银行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代理银行在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时无力、无法监督财政资金。当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都通过代理银行代理的模式时,支出不再由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逐笔审查支付给预算单位,而是由商业银行先支付到收款单位和个人,再与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清算。商业银行除对财政资金支拨凭证合法性进行审核外,不可能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进行有效监督。这样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由过去的主动拨付变为被动清算,无法实施对财政资金支出的全过程监督。
2、国库集中支付清算按照“先支付,后清算”原则,代理银行存在垫付资金风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性资金在支付行为发生前均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而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每日的银行存款都为零。一是代理银行“先支付后清算”的模式,如果出现多拨、错拨,就会形成资金风险;二是代理行错过清算时间,或是向人行清算时款项出现差错,造成零余额账户有余额。三是因网络故障、支付额度与支付信息不匹配或财政库款不足等情况,代理银行也会出现垫付资金的风险。
3、代理银行存在岗位责任、业务规范不落实的情况。按照目前各商业银行规范化操作和安全管理的要求,相关业务岗位必须经常轮岗。但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还时常存在岗位责任不清、业务规范要求不落实的现象,甚至个别具体操作人员未经过必要的岗前培训,存在交接岗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二、措施及建议
1、建立国库经收激励补偿机制,提高国库经收处工作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日渐发展的今天,利润最大化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联合制定《国库经收处手续费管理办法》,规定手续费的使用范围,以适当标准一次性拨入人民银行专户,由人民银行依据经收税款的笔数按月计提,拨付给各国库经收机构,以此提高国库经收处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对经收人员的政策和业务培训,减轻国库部门柜面监督压力。加大对国库经收处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方式可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以查代训等,并实行经收人员资格审核制度,对从事国库业务的经收人员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办理国库业务,以提高经办人员的国库业务素质,改变国库经收人员因变动过于频繁而使业务脱节的状况,做好预算收入的收纳、报解工作,以减轻国库部门柜面监督的压力。
3、提高思想认识和强化监管人员业务水平。国库部门必须提高对强化集中支付代理银行监督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将其做为防范和化解国库资金风险的重点内容。同时要选配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专门从事研究和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上级国库部门要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及时、有计划地安排监督管理培训工作,确保监管人员胜任本职,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对集中支付代理银行监管工作。
4、抓住中心和重点,切实发挥监督管理实效。在对集中支付银行监督管理中,账平表对、簿册齐全是基本要求,预算收支合规性审查也是必不可少,而内外账务核对、账实相符更为重要。检查应当以严格审查被查单位业务流程、岗位设臵(尤其是要职人员离岗、强制休假时替岗人员岗位设臵的合规与可操作性)为重点,抓住资金清算手续合规这个中心,既要审核资金划转的真实性,也要考证财政库款和预算收支对帐手续的严密性,确保内外对账不流于形式。
5、加大监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管手段。一是确立监管人员定期走访制度。主要是派专人定期检查核对集中支付代理银行代理业务并进行面对面对帐,并查实清算资金流动情况,如退汇、挂账等。二是建立非现场监管定期核查制度。主要是围绕国库核算系统,集中支付业务票据、额度交接登记簿,序时开展集中支付业务的管理,核对划转资金与登记簿册是否一致。三是建立信息共享网络。我们国库要积极联合财政部门统一开发软件,使我们及时了解代理银行经营状况、集中支付资金运行情况,有助于我们把握资金动向,及时化解资金风险。四是积累业务档案。在集中支付业务核算与管理中,我们要针对柜面监督、业务检查中发现的集中支付资金划转有重点地到代理银行进行实地核查;捕捉、积累第一手资料进入现场组织临时检查;针对监督管理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等等。
6、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库经收处检查方案,进一步规范国库经收行为。各级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现场监督指引》、《国库监管工作手册》及《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建立完善国库经收处检查方案,确保国库经收处经收业务规范有序。
①建立非现场监管机制。建议各级国库部门要把好柜面监督关,依据监督情况建立《国库经收处台账》,国库部门同时要建立国库经收处质询制度,对不合格的票据要求各金融机构在规定时间整改到位。此外,各级国库要将财税库行联席会议扩大为国库监管例会,每季通报辖内国库经收处的经收情况,为有效开展国库现场监管提供制度保障。
②完善国库现场监管机制。一是各级国库部门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综合执法这一平台,加大对国库经收处现场监管的力度,督促辖内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国库经收业务,并对违规经收处的主管行长实行戒免谈话制度,对屡查屡犯的经收处提请综合执法领导小组给予一定的处罚,提升监管的实施效果;二是加强与财税、审计部门的外部合作,实施联合监管。
7、开发国库监管系统,提高监管效率。针对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给国库部门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建议尽快开发国库监管系统,将国库经收处的监管纳入国库监管系统中,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已提高国库经收处监管的效率。
四、案件防范及风险控制
强化内控,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一是一如既往地加强内控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加强领导,综合协调,把内控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加强对屡查屡犯问题的原因分析,找准症结,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规范业务操作,有序管理,安全运行。
二是结合基层实际狠抓内控安全管理。着眼于业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衔接,务求实效,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基层行人力资源、业务量、业务素质的差异,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使之内控有效。将在业务操作和管理中发现的制度性缺陷和内控缺失及时向上反馈,以进一步查找业务风险点,弥补制度性缺陷,提升管理效率,真正控制风险。
三是针对业务风险点强化内控安全管理。分析国库业务操作和内控安全管理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根据不同业务的不同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内控安全管理。抓好国库业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确保国库业务按照制度规范操作,坚决杜绝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根据业务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管理岗位、人员配备及管理手段,加强对业务的监督指导。
四是深入开展案件防范与治理工作。排查国库业务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堵塞漏洞,把容易发生案件的关键岗位、重要部位及新业务作为重点,把涉及资金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位作为重中之重,将风险控制到最低点。了解掌握干部职工特别是重要岗位人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及时化解矛盾,加强监督管理,有效防止各类案件的发生。
第五篇:樵夫调研资料
第三部分、调研问题清单(市场与销售部门):
一、管理方面
1、营销部门的组织结构。营销部门是否有以下完善的职能:市场研究与策划、销售管理、客服与跟单管理。
2、公司的销售人员有多少?工作经验三年以上的有多少?对营销人员如何激励和如何考核?公司骨干的销售人员有哪几个?
3、公司的客户数量有多少?主要客户有哪些?是否对客户进行重要和一般性分类?
4、公司重要客户有哪些?重要客户占公司销售的比重各是多少?大客户分布的地理位置。与大客户有没有长期的合同与伙伴关系?
5、公司的主要营销策略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6、销售部门负责的业务范围有哪些?(报价、接单、投标、出货、报关、退货、对账、客诉)
7、公司的市场和产品战略,是基于详尽客观的市场调研,还是基于经验?还是二者的结合?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8、公司的市场和产品战略定位,最早是定位于什么行业,目前主要定位于哪几个行业?公司的产品是定位于高端、中高端、中端、中低端还是低端?
9、公司的新产品设计,在创意构想阶段,市场销售部门和研发部门,是否会做:新产品构想收集;市场可行性分析(包括市场及竞争者信息、客户需求、产品规格、市场前景调查);考虑整体经济效益,预估价格;规划主时间表;预估样品及工程试产数量;确定产品名称及型号?
10、公司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是多少?国内的主要3-5家竞争对手是谁?国际上的竞争对手是谁?他们各有何特点?优势与劣势各是什么?
11、公司前三年的销售额是多少?
12、公司是按不同客户定制生产,还是针对某个行业,自己备库存生产?
13、公司的生产批量一般有多大?
14、客户价格如何产生(报价管理)?
15、交货期平均有多长?
16、每个月大概有多少种产品的订单?
17、具体的订单客户如何给到?是否需要及何时确认交期?
18、交期的确认由谁确定?变动是否允许?频率有多大?
19、有没有定期给出书面的销售计划或出货计划给生产计划人员(PMC)?
20、每个订单是否进行订单评审,通常评审哪些内容?
21、交货的跟催与安排由谁负责?人力的配备与分工如何?怎样进行?
22、怎样得到应交货的生产状态?是否需要到生产线察看?
23、交货准确率(及时且按数量完成订单)有多高?
24、成品仓由谁负责管理?跟单人员是否会查看成品周报或月报,并每月定期清理存货。
25、出货计划怎样给出?仓库处理出货的过程是跟怎样的?出货车辆谁安排?
26、在交货期与品质方面(退货)与客户的争议有多少?矛盾是否突出?
27、已交货和应交货怎样查询和统计管理?
28、对客户的服务有哪些?客户抱怨如何处理?客户投诉如何分析改善和预防?如何处理退货?
29、公司去年销售额多少?回款期一般多长?回款率多高?如何对账?如何向客户收款?应收款如何管理?与财务的关系是怎样的?是否是收款计划?
30、您认为最影响交期的原因主要有哪几个?
31、您认为目前公司内部,影响市场销售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32、公司模具、SMT、LCD屏、组装的销售部门分开来,您认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二、其它问题
33、您认为公司有哪几个优势或优点(举2-3个),管理上有哪些具体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34、您认为你们部门最大的优点是什么?目前最大的瓶颈、困难是什么?您认为你们部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哪方面的支持?(各举2-3项)
35、您认为公司最大的优点是什么?目前最大的瓶颈、困难是什么?公司层面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举2-3项)
36、对于你们部门或公司的瓶颈或问题,您是否有好的意见或建议?
37、目前,所在部门与其它部门在工作中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认为主要的根源是什么?
38、最吸引您在公司呆下去的是什么(举2-3项)?
39、最让您不能容忍的是什么?(举2-3项)
40、您认为您的职业成长中最需要哪方面的培训呢?
41、您感觉您的工作有计划吗?你部门的工作是有计划吗?
42、您是否感觉自己的工作计划或工作思路经常被上司或其它同事打乱而变得没有头绪呢?这个比例大概有多少?如果比例过大,您认为有什么方式可以改变这一局面?
43、您认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呢?
44、您对公司有什么期望?
45、您对我有什么期望或要求?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各有什么期望或要求?(包括:定量的指标、定性的工作任务、企业精神风貌上各有何期望要求)。同时,您准备提供什么样的支持,使新来的同事能尽快的扎根安定于公司,并和您一道做一些提升改善的工作?
三、部门级指标
46、销售额
47、销售毛利率
48、回款率
49、老客户销售比例
50、客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