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科学的独立宣言[最终版]
科学技术史论文
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过程及重大历史意义
---------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姓名:尹笑彬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号:41011017 指导老师:文兴吾
————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姓名:尹笑彬
学号:41011017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摘要】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并最终确定“日心说”,许多科学家经历了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并为之付出了承重的代价。
开普勒提出了行星的三大定律,伽利略也揭示了地球上物体不受阻挠时以匀速直线运动。在此基础上,最终将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工作进行综合,从而构建经典力学体系大厦的是英国科学巨匠牛顿,他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开辟了天文学的新纪元,日心说在这时才真正确立,并落下了帷幕。
历史表明,无论是开普勒还是牛顿,还是其他的天文学家,他们的成就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像牛顿说过的一句话:“我之所以能看得远,是因为我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天文学家们就是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从而延续到了现在文明。
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过程及重大历史意义
【关键词】宇宙模型;宗教势力;观测精度;观测数据
1日心说的基础:地心说
为何要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来论述哥白尼日心说的创立过程呢?这是因为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经过几代著名的天文学家的探索发现而最终确立的。而人类是一种对这个世界的永远保持好奇的生物,因此错误被不断被发现,新的正确的知识不断涌现,这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而无论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都是在前人的观测下得到的结论与观点,而有了后人的质疑才有了观念的创新,这就是继承与发展。通过对史实资料的不断探索发现与分析研究,我终于理清了日心说的确立过程及重大意义。
1.1地心说的由来
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位置并静止不动,太阳、月亮、行星和其他卫星都围绕地球运转。地心说的起源很早,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学派中的一名重要的天文学者,另外还有欧伊克瑟斯和赫拉克利德,他们认为天体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欧伊克瑟斯用几何学的方法说明这些运动,大致可以代表行星的观测位置。地心说时代由此到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统领这个世界呢?
1.2地心说的发展
在柏拉图提出了一种同心球宇宙模型后(在这个模型中,月亮、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依次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固定的球面上做圆周运动)很快就遭到人们的质疑,因为,行星在天空中时而顺行、时而逆行,凭直觉就可以判定,它们的视运动轨迹显然不是一个圆周。对此,柏拉图认为,行星运动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现象是表面的、个别的,并不能够证明宇宙遵循“和谐”的这个理性主义的美学原则错了。为了对付这些异常现象,他发起了一场所谓的“拯救现象”运动,试图继续用同心球模型的框架来解释行星逆行之类的异常现象。由此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应运而生,那么他是否又能说服人呢?
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日月五星的视运动轨迹,每个都是由一系列的同心球按不同的速度、绕不同的轴旋转而成的。在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中,太阳、月亮的运动各由3同心天球构成,五星则分别由4个同心天球构成,加上最外层的恒星天,整个模型共有27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球。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很早就发现了日月五星运动的不均匀性现象,但是,在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中还不能反映出来。为了更精确地模拟天体的运动,后来有人对日月五星分别增加了一层天球,使整个模型中同心球的数目达到34个。按照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可以比较好地解释日月运行的快慢,以及行星的顺行、逆行等现象,虽然复杂一些,但是不失“和谐”,可以说是一个很“完美”的宇宙模型。可是,不久人们便发现,行星(特别是金星、火星)的亮度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而对于这个现象,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却无法解释,因为按照同心球理论,行星到地球的距离始终是一样的,不应该产生亮度的变化。1
在托勒密之前,古希腊的天文学家们已经构造许多的宇宙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在应用于实际计算时,都很不精确。对于托勒密来说,仅仅用来解释现象的宇宙模型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够精确地与实际观测相吻合,就说明这样的模型是有问题的。他希望建立一套崭新的理论,既可以很好地解释现象,又能够应用于精确的计算。托勒密仔细地研究了前人的成果,特别是阿波隆尼的本轮-均轮模型与希帕恰斯的偏心圆模型,在这两种模型的基础上,托勒密构造了一种新的本轮-均论模型。利用这个模型所建立的计算方法,与当时的天文观测相当吻合。
2日心说创立的艰难过程及意义
为什么说日心说的建立过程是艰难的呢?
这是因为托勒密的地心说被宗教所利用来巩固宗教信仰。《圣经》是基督教的精神支柱,而《圣经》中说是上帝创造了人类,因此人类居住的地球也一定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一提出就会遭到了教会的强烈反对,因此日心说的诞生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掀起了天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揭开了近代科学向宗教神学开战的序幕。
2.1日心说创立的背景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出生于波兰。40岁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但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哥白尼遗骨于2010年5月22日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
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前,“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自古以 1 [1]张密生.科学技术史(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 P:48-52 来,人类就对宇宙的结构不断地进行着思考,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哲学家提出了地球在运动的主张,只是当时缺乏依据,因此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古代欧洲,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其他的星体都围着地球这一宇宙中心旋转。这个学说的提出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刚好互相吻合,处于统治地位的教廷便竭力支持地心学说,把“地心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融为一体,用来愚弄人们,维护自己的统治。因而“地心学”说被教会奉为和《圣经》一样的经典,长期居于统治地位。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天文观测的精确度渐渐提高,人们逐渐发现了地心学说的破绽。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们发现托勒密所提出的均轮和本轮的数目竟多达八十个左右,这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人们期待着能有一种科学的天体系统取代地心说。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应运而生了。
2.2哥白尼日心说的创立过程
1419年哥白尼进入波兰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在那里他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并学会用仪器观察天象。1496年赴意大利留学,先后逗留了九年,在这期间,他受到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及希腊古典著作的启发,逐渐形成了太阳中心说的思想。1506年他回到国内,从此一面完善他的学说,一面进行天文观察,用观察和计算对学说加以核对和修正。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6卷本的《天体运行论》一书,总结和阐述了他的学说。但是他迟迟不愿将他的主要著作《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因为他很了解,他的书一经出版,便会引起各方面的攻击。当哥白尼听从朋友的劝告,将他的手稿送去出版时,他想出一个办法,在书的序中写明将他的著作大胆的献给教皇保罗三世。他认为在这位比较开明的教皇的庇佑下,《天体运行论》也许可以问世。除了这篇序之外,《天体运行论》还有另外一篇别人写的前言,说书中的理论不一定代表行星在空间的真正运动,不过是编算星表,预推行星的位置而想出来的一种人为的设计。这个“迷眼的沙子”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半个多世纪里骗过了很多人。2
2.3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内容------《天体运行论》
《天球运行论》的第一卷是全书的精髓,先后论述了“宇宙是球形”、“大地也是球形”、“天体的运动是均匀永恒之圆运动或复合运动”。哥白尼说,“天体的这种旋转运动对于球来说是固有的性质,它反映了球形的特点。球这种形状的特点是简单、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旋转时不能将各部分相区别。而且球体形状也正是旋转作用本身造成的。”在《天球运行论》中,哥白尼从运动的相对性出发,论证了行星的视运动是地球运动和行星运动复合的结果。他说:“无论观测对象运动,还是关注者运动,或者两者同时运动但不一致,都会使观测对象的视位置发生变化(等速平行运动是不能互相觉察的)。要知道,我们在地球上看天窘的旋转;如果假定是地球在运动,也会显得地外物体做方向相反的运动。”接着,他提出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认为地球并不在中心,而是像其他行星一样距太阳有一段距离,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他写道“我们把太阳的运动归之为地球运动的效果,把太阳看成是静止的,恒星的东升西落并不受影响。然而行星的顺行,逆行,和留则不是由于行星本身的行动,却只是地球运动的反映。于是,我们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此外,他还谈到月亮的运动,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等。并且在测定了行星的公转周期后,重新安排了太阳系各天体 2 [2](英)希瑟·库珀,奈杰尔·亨贝斯特.长沙:天文学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 P:88-163 的排列顺序,书中,哥白尼批判了托勒密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从而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他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
2.4哥白尼日心说创立的重要意义
恩格斯在评价哥白尼学说的革命意义时说,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现是自然科学向宗教权威发出的挑战书,是自然科学界已宣告独立的宣言。爱因斯坦在纪念哥白尼逝世四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哥白尼对于西方摆脱宗教统治统治和学术枷锁的的精神解放所做的贡献几乎比谁都大。”
为什么伟人们对哥白尼的评价如此之高呢?
这是因为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哥白尼的这些解释使从前看来极不协调的种种天象变得十分简单而又合理,他把太阳系中天体的视运动归结为一个统一的原因,即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公转。太阳中心说的发表是近代科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他颠倒了1000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关于太阳系的科学图景,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哥白尼的历史功绩是伟大的。确认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从而掀起了一场天文学上根本性的革命,是人类探求客观真理道路上的里程碑。
那么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是不是只有天文学史上的意义呢?
当然不是,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学说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开始了自然科学从神学中的解放运动。太阳中说以叛逆教会权威的姿态向世人表明:既然传统的天文观不是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那还有什么教条不可怀疑?还有什么学说不可以改变呢?这个界限一旦被打破,思想解放的潮流就像决堤的洪水势不可挡。所以恩格斯在评价哥白尼学说的革命意义时才会说,哥白尼那本不朽名著的出现是自然科学向宗教权威发出的挑战书,是自然科学借以宣告独立的宣言。爱因斯坦在纪念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哥白尼对于西方摆脱教权统治和学术枷锁的精神解放所做的贡献几乎比谁都大”。哥白尼的伟大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创了整个自然界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2.5哥白尼日心说的不足及产生原因
既然哥白尼日心说的成就如此之大,那么他的日心说是否就确立了天文学的宇宙中心论呢?现在人们都知道,太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小部分,所以哥白尼日新说当然也有自身的不足。它的不足的产生是因为它在继承与创新的同时反对神学没有做到彻底性,还是没能摆脱时代的限制。
因为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不能不受到时代的限制。反对神学的不彻底性,同时表现在哥白尼的某些观点上,哥白尼的体系也是存在缺陷的。哥白尼所指的宇宙是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的,具体来说,他的宇宙结构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太阳系,即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宇宙既然有它的中心,就必须有它的边界,哥白尼虽然否定了托勒密的“九重天”,但他却保留了一层恒星天,避免了宇宙是否有限这个问题。哥白尼不能解释:为什么人们感觉不出地球的运动?地球在自转,地球上的物体下落何以不产生偏斜?哥白尼还不能摆脱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束缚,他接受了圆运动是天体最完善的运动方式的观念,因而在哥白尼的体系里,一切行星都沿圆周运动,而宇宙 则是最完善的,有限的球形。因此从科学上讲,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在精确性方面不如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二是哥白尼预言的恒星视差没有观测到。
3日心说的传播与发展
为什么说真正将近代科学推向快速发展道路的是开普勒和伽利略,而牛顿则对这一时期的主要科学成就进行了综合,最终完成了这次革命呢?
这是因为伽利略使用他发明的天文望远镜而得到的天文观测证据为牛顿的牛顿运动定律第一、第二定律提供了启示。而开普勒三定律也为牛顿的发现开辟了新道路,是他终于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原理。由此更加充分的证明了日心说的确立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1伽利略在日心说的传播与发展上的作用
伽利略(1564-1642)他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伽利略著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和《试验者》。
在1632年出版的《托勒密与哥白尼两个体系的对话集》里,作者对于日心系的主张非常明确。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人们把木卫
一、木卫
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命名为伽利略卫星。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他也非常重视数学在应用科学方法上的重要性,特别是实物与几何图形符合程度到多大的问题!
3.2开普勒在日心说的传播与发展上的作用
开普勒(1571-1630)是德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作为一个狂热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对数学的爱好,对自然界数的和谐的神秘感受,始终支配着他对天空奥秘的探索活动。哥白尼体系中所体现出来的简洁的几何秩序与和谐的数字关系,正是开普勒所向往和追求的宇宙的和谐完美,于是,他把自己毕生的经历投入到完善日心说理论的研究中。
早在1596年,开普勒写了本《天球和谐论》,那是因袭毕达拉格斯理论的著作,虽然充满了神秘的气氛,可是却明白的主张哥白尼的体系。从那个时期以后,他奇特的思想就引领他探讨各行星之间的几何关系。开普勒的这本书使第谷认识到他创作的天才,于是第谷先让开普勒做他的助手,尔后做他的继承人。
开普勒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摸索,借助第谷(第谷在天文历史上以观测精密而著称,是 一个善于“看”的人。清醒地知道要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积累高度精确测量数据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地测出了大量的原始精确的数据。第谷却提倡地心说,并试图改进它,未能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在他的地心说里,行星绕着太阳转,而太阳又绕着地球转。但是,第谷坚持不懈,一丝不苟地进行科学观察的精神,将永远地载入科学史册;他本身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留给开普勒的大量资料,推动了天文学向近代科学发展。)的精确观察,得以逐步校对他的计算。开普勒对火星的运动特别加以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发现行星的两个基本定律,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第一定律说:行星的运动不是在前人所说的平圆轨道上,而是在椭圆轨道上,太阳的位置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说:连接行星和太阳的直线在等面积内扫过的椭圆的面积相等。经过16年的辛勤劳动,在繁琐的计算和无数次失败之后,他终于发现了第三定律:“星星的公转周期的平方和他们轨道的长轴的立方是成正比例的。”这样便建立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根据这些定律去说明观测结果,精确度之高远远超过圆周轨道的假说,所以天文学家们很快供认了这三个定律。这些定律为牛顿的发现开辟了新道路,是他终于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原理。
33.3日心说的真正确立之人:牛顿
牛顿(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生于林肯郡。据传说在1666年牛顿才23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一个苹果落地,引起他想到使物体落地的一种地心引力,并且使他思考这样一种引力是不是可以远达月亮,使月亮维持在它的轨道上运行。可是那时他所掌握的关于地球的大小的数据,不足以使他检验他的想法。事实上天体互相摄引这个概念,在牛顿以前已经有人想到,特别是开普勒和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开普勒甚至说过摄引力按距离的平方的倒数而减少。牛顿的主要贡献是确切的令人信服地证明地球的引力是按这个定律变化的。
直到1671年法国天文学家皮卡尔在巴黎的北面由精密的大地测量求的地球的直径,精密度远远超过以前的数值的时候,牛顿在他这个工作已经等待了16年,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牛顿用了这个新的数据,才能将物体坠落地面和月亮向地“坠落”(即离开月亮轨道上每一点的切线向地而行的偏差度)正确的加以比较,他发现这两种效果的观测数值,在测量误差的范围内,恰好和到地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
因此,牛顿才正式公布了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万物彼此吸引,力量的大小与参加的物质的质量成正比例,并且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还须提到的是,牛顿在这方面不愿提出任何形而上学的假说。他说:“凡是不能从现象诱导出来的都叫做假说。假说,不管它是形而上学的还是物理的„„在实验哲学里都没有地位。”他陈述了摄引力的定律以后,在摄引力的“本性”上,就避免提出任何假说了。万有引力定律于1687年刊布在牛顿不朽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中,他用数学解释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天体运动的现象。这本书里他永久的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而且从他的定律与伽利略和惠更斯的力学,诱导出开普勒的三定律。1672年牛顿创制了反射望远镜;他还解释了潮汐的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朔望月有关,而且与太阳的引力也有关系;另外,牛顿从理论上推测出地球不是球体,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并由此说明了岁差现象等。
[3](法)G伏古勒尔.天文学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P:7-39 牛顿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为纪念牛顿的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把662号小行星命名为牛顿小行星。”4
4小结
日心说的创立可以说是近代科学的独立宣言,这个世界上从不缺乏附庸者,但缺少不了质疑者,正是因为这些勤于思考的智者敢于去证实,敢于去质疑,敢于去探索发现,才有了我们的现代文明,但为了真理与科学,伟大的天文学家们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因此我选择了这篇论文题目来表示我对那些为近代科学的独立宣言作出贡献的天文学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自哥白尼至牛顿的150年间,人们对宇宙的见解经过彻底的革命,自古人而来的意念已经逐渐被人抛弃了。新的理论和观测已决定性的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并不围绕地球运行,把地球降为一个平常的行星,围绕着太阳在运行;天体不是以等速在圆周轨道上运行,而是在更复杂的(近似的表示为椭圆)上运行;那些奇怪的,好像难以预测的,像彗星那样的天体,实际在遵循一定的轨道,围绕着太阳运行;他们的再度出现是可以按照天体力学的一般定律预测的,直至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自古以来所知的太阳系的框架已经到位。日心说也最终确立。
尽管从辩证的思想来说,日心说也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因为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太阳的系的中心恒星,而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个偏远臂旋上,离银河中心有几万光年的距离。而银河系也只是宇宙中无数个星系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宇宙无边无际,没有中心。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宇宙是“有限而无边的”,没有边界,自然不可能有几何意义上的中心存在。但是日心说的提出恢复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来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成为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宣言书,是天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日心说是科学的天文学诞生的标志,也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事实上,我想科学的存在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问题是继承与创新的矛盾。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出现必然形成相关的评判正误的标准,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出现的过程就是对原有继承的标准突破的过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标准的限制或压制。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刻地反思两种科学的悲剧:一种是推行错误的标准所导致的后果;另一种是肆意创新所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聂文涛面向基层医院适宜技术培训讲演中说:人类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标准,到重新执行“高碳水化合物”标准(如北京协和医院标准),这期间无数患者因为错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进一步丧失了健康。医学界要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该讲演引发的强烈震动,正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科学伦理问题。斯蒂芬·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原文中的两段话:“(卡斯特里奥与加尔文)在这场战争中,存在着一个范围大得多并且是永恒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因为,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这两段话隐藏着这样的意思:(1)应该给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证明自己的权利,或者说一切反对异端 4 [4]肖德武.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8 P:31-51 见解的人必须提供证据;(2)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都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无需在此之前抱怨社会的不理解。(3)所谓科学发展的意义,正在于改变人类原有的认识。因此,选择错误是一种权利,否则就没有科学探索的合理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密生.科学技术史(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 P:48-52 [2](英)希瑟·库珀,奈杰尔·亨贝斯特.长沙:天文学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 P:88-163 [3](法)G伏古勒尔.天文学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P:7-39 [4]肖德武.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8 P:31-51 9
第二篇:独立宣言
“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为了慎重起见,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应当由于轻微和短暂的原因而予以变更的。过去的一切经验也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是尚能忍受,人类都宁愿容忍,而无意为了本身的权益便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但是,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发生,证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
第三篇:独立宣言
柳林中学高二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张志达
授课时间:2014年5月16日
授课班级:高二8班
第1课
美国《独立宣言》
【课标要求】掌握《独立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独立宣言》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及对其的客观评价,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潘恩发表《常识》;独立战争爆发;杰斐逊等五人委
员会草拟《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独立宣言》
的意义、作用和局限性。
理解:《独立宣言》是启蒙思想与北美独立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独立宣言》继承并
发展了启蒙思想,体现出鲜明的民主思想。
运用:比较分析《独立宣言》的思想渊源以及所体现的民主思想和独具的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材料分析、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
国的原则,是“第一个人权宣言”。它体现的民主思想成为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不断追求的 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难点:《独立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美国哈得逊河口一个百米见方的自由岛上有座自由女神像,举世闻名。她右手高擎火炬,猜一猜,她的左手拿着什么? 学生回答《独立宣言》,就此导入新课。
一、《独立宣言》的发表
1.探究:阅读教材24-25页内容,结合以下情景材料,概括《独立宣言》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发表的?
(1)理论基础:欧洲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早在独立前的一百多年间,欧洲启蒙思想就开始在北美传播,为《独立宣言》的发表奠定了理论基础。
(2)思想动员:北美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激励更多的人为独立而勇敢地走向战争。
在欧洲启蒙思想的熏陶下,北美殖民地也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是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和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他们反对奴隶制,主张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潘恩的《常识》消除了人民对英国国王的幻想,激励更多的人为独立而勇敢地走向战争。
(3)和解破灭:英国的殖民压迫政策和暴虐统治,使北美人民的和解幻想彻底破灭,争取独立成为整个殖民地人民的共同目标。
“没有代表权,就不得征税”,英国议会对殖民地不断征税,但在议会中却没有殖民地的代表。英国议会新征收的印花税、茶税、糖税等,遭到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强烈抵制,并最终引发了北美
独立战争。1773年,英国议会颁布《茶税法》,波士顿市民一怒之下,把价值近10万英镑的英国茶叶倒入查尔斯河。(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议会大怒,通过一系列被殖民地视为不可容忍的法令。英王对北美人民反抗的血腥镇压,使殖民地人民与英国王室和解的幻想彻底破灭,“要求独立”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呼声。最终促成北美13个殖民地代表组成大陆会议决定宣布独立。2.过程:
(1)提出:1776年6月初,费吉尼亚的代表提出决议案,大陆会议指派杰斐逊为首的五人委员会草拟独立宣言。
(2)通过: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经修改后获得一致通过,这一天也因此成为美国的独立纪念日.二、《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1.探究:阅读教材26页,概括《独立宣言》由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了宣言的目的。
第二部分高度概括了当时资产阶级最激进的政治思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
第三部分历数英国压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条条罪状,说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拿起武器的。
第四部分庄严宣告独立。
2.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独立宣言》体现了哪些民主思想?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已建立新的政府。”
——节选自《独立宣言》 民主思想:
第一、平等与天赋人权思想。《独立宣言》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天赋人权学说,认为人人生而平等,这些权利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不可剥夺,这些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第二、主权在民学说。《独立宣言》提出,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意志,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
第三、人民革命权利的理论。《独立宣言》以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人民革命权利理论。指出,既然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目的是保障人民的自然权利,如果一旦政府不履行职责,侵犯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起来革命来改变或推翻它。
3.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归纳:《独立宣言》有何进步性?
材料1:马克思说:美国是“宣布了第一个人权宣言和最先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的地方”;是“最先产生了伟大的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地方”。
材料2: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自那时起,华盛顿及其领导的美国革命一直是近代中国进步人士心目中的理想和榜样。1897年章太炎在《变法箴言》中称华盛顿“功若女娲、燧人”。《独立宣言》在中国被首次翻译并发表在1901年出版的《国民报》第一期上。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疾呼:“要学那,美利坚,离英自立”。
评价:
《独立宣言》的积极意义:
(1)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2)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3)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4)它体现的民主思想成为历代美国人不断追求的理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独立宣言》的历史局限性:
(1)没有废除奴隶制。
(2)存在着财产、性别、种族的各种限制。
【学思之窗】请同学们联系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为什么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会在中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
答:(1)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求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获得民族独立,争取民主权利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2)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宣言》体现出的民主思想给中国人民极大鼓舞。
【板书设计】
美国《独立宣言》
背
景:理论基础、思想动员、和解破灭
主要内容:四个部分
民主思想: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的权利等
评
价:积极意义 历史局限性
【作业布置】《导与练·演练广场》1-7题 【教学反思】
第四篇:独立宣言读后感
我有一个梦想,终有个好女人,无论繁华,孤寂,辉煌,落魄,都在身边,不离不弃.梦想的女人,智慧,大度,包容,体贴,是我一生不变的灵魂伴侣.人生会坎坷,路上有她相伴,人生有低落,她鼓舞你的勇气.人生难免寂寞孤单,有她温柔缠绵可以排解.人生会疲惫,她如港湾可以靠歇,人生又会厌倦,她会让你明白平凡一样要珍惜.人生难免喜怒哀乐,人生难免聚散离别,有她在那里,就算身处绝境,也想着她的身边才是最后的棲栖地.当你成功,有人分享,当你得意忘形,有人取笑你的俗气.人生难免放纵,人生难免尴尬,人生难免挫折不如意,但她总会在一转身就能看到的春天里.男人总好奇,男人总冒险,男人总好色,男人总会发脾气.她包容,她谅解,她轻叹一声,骄纵着你.有个好女人似母似姐似女儿,能偎你怀里,能驻你心里.
第五篇:美国独立宣言
有感于《独立宣言》
姓名:黄荣威
学号:13311011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像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回到历史,由于封建专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人民反对专制王权,最后取得了胜利。而那时的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当新兴的美利坚民族更渴望得到自由和平等,英国残酷的殖民统治激发了北美人民心中的怒火,一场争取独立的战争又将打响……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帜,对争取独立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独立宣言》也是一篇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献,它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思想,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和专制统治,否定英国对殖民地统治的合法性,宣言凝集了北美先进分子的思想,它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对独立战争进程具有巨大的鼓舞和指导作用。《独立宣言》正式向全世界宣告美国脱离英国而独立。这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把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同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的正义事业联系起来。7月4日这一天,被定为美国独立日。不难看出,《独立宣言》在美国的历史上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和人人信仰的魅力。
在中国,在我们的历史书上,专制、斗争、独立、自由是我们所熟悉的名词。《独立宣言》的大名相信大部分学生也不会感到陌生。但可惜的是,课文上并没有完整的《独立宣言》。直到今天,起码我身边的人,没几个是能将《独立宣言》从头看了一遍的,虽然这只有几千字。所以,我后悔早期没有机会阅读,这或许会带给我更深刻的影响。但我也很惊讶,这个已影响了世界的文档,并没有出现在我们高中或者是大学的教材上。或许专家们认为这不是一个必要的文本。但是,正在我看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育系统上一个巨大的错误。
且看看,《独立宣言》作为美国立国精神的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未来的发展。自1776年以来,“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作为人们的信念和理想,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可以毫不犹豫的说,《独立宣言》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独立宣言》最重要的作用是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则,它标志着美洲和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独立宣言》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文件,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比法国的《人权宣言》早13年,由于它是最单的阐明了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因此马克思称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充满着革命精神,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基,将人民主权首次贯彻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建国实践中。它直接影响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也给拉丁美洲和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以巨大推动力。宣言所体现的民主共和思想,也使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受到启迪和鼓舞,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我一直很欣赏《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张,在《人权宣言》中它又被进一步被阐发为“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这也是人类最纯真,最朴实的一个共同愿望,即使是现在,人们还力求建设公平社会。而佛教中也倡导“众生平等”,但是他宣传的是极乐世界的“平等”,产生了麻醉民众的消极作用,面对残暴的专制统治,信徒们就不会予以反抗。可是《独立宣言》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是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激励美国人民为实现独立的崇高目标而英勇战斗。
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是政府的基本语句,是它获取权力的源头。它开始于那些属于每个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所有的来保护的这些权利的力量只能由人民掌控,由政府练习。
《独立宣言》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它告诉世界,每个人都想拥有,也应该值得拥有他们的独立性。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句子。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站起来,并活出它的信条的真正含义: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你能认出这个句子吗?是的,这个句子援引马丁·路德·金在他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是的,读了《独立宣言》后,伟大的金领略了其深藏的内涵。作为普通学生的我们是否也应该从中学习一下呢?这个只能留给我们自己思考了。
最后,我认为“独立宣言”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仍然是要保护我们的权利,天赋人权。我们任何人都应该相互欣赏。愿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自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