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科学论文征集及评选方案
福建省第一届高职高专论文征集及评选工作方案
一、主办单位
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阳光体育联席会
二、组织与评审机构
(一)组织委员会 主 任:高松龄 副主任:方儒钦
委 员:联席会副秘书长
秘书处: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部
(二)评审委员会 主 任:张涵劲 副主任:刘英杰
委 员:省/市高校体育卫生方面的专家、学者。秘 书: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徐金双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郭建忠
三、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政治观点和理论观点鲜明、正确;体现时代精神。
四、征文时间
征文截止到2011年9月15日。
五、征文对象
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教辅和教学管理人员。
六、征文范围
凡属学校体育和学校健康教育领域的科研论文,未在省、市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报告或报刊、杂志发表过的均可报送参评。
七、论文征集要求:
1、每报送1篇论文须交全套电子文档1份,包括论文正文、论文摘要、附页各1份。
(1)论文应包括题目、问题的提出(或前言、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结论、主要参考文献。正文字数一般不超过5000字。正文中不得出现作者姓名和单位名称。
(2)论文附页应包括题目、工作单位、姓名、性别、民族、职称、职务、详细联系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联系电话(手机)等。
2、报送的论文如属各级基金资助研究课题项目,须在正文首页脚注标明具体课题名称、编号并随寄相关批文复印件。
3、被录用的论文将直接编入大会论文集,不再对论文的内容进行修改,文责自负,务请作者报送论文时把好质量关(报送论文的具体格式要求见附录)。
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论文恕不受理。
八、论文报送方法: 1.论文报送时将电子版论文(正文、附页)通过电子邮件发至电子信箱: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郭建忠老师,邮箱:gjz0286@163.com。
2.每报送1篇论文需交纳100元论文评审费。请通过邮局将评审费寄交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地址:福建福州市仓山区首山路80号,邮编:350007,电话:***)。汇款单上请注明“论文评审费”字样。“汇款人姓名”务必填写第1作者姓名。
十一、评奖办法:
1.大会将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报送论文进行密封式评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论文奖,并颁发获奖证书。
2.大会设优秀组织奖,根据各单位报送论文的数量及质量评选。
3.大会推荐20篇左右的论文在《运动》杂志上发表(入选论文文责自负,稿费优惠)。另论文集将在《运动》增刊上发表。(文责自负,免稿费)。
注:《运动》系国家体育总局发行的正规CN刊物。
附录 报送论文格式
正 文 格 式
·论文题目(黑体、三号字、居中)·副标题(宋体、四号字、居中)
·问题的提出或前言、引言(宋体、五号字、左右边距为2.5厘米,单倍行距、两端对齐)
·正文(宋体、五号字、左右边距为2.5厘米,单倍行距、两端对齐,正文中的标题序号采用“1”、“2.1”、“3.1.1”等格式表示。表格要有表序号和标题,一律采用三线表。正文字数一般不超过5000字。正文中不得出现作者姓名和单位名称。)
·参考文献(宋体、五号字、左右边距为2.5厘米,单倍行距、两端对齐)
附 页 内 容
·附页内容:论文题目、工作单位、姓名、性别、民族、职称、职务、详细联系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联系电话(手机)等。(宋体 小四)
福建省大学生体育协会 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联合会
2011-4-2 2
第二篇:校训、校歌征集评选方案
关于开展中小学校训、校歌
征集评选活动的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训、校歌的育人功能,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校训、校歌征集评选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的校训、校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特色、凝聚人心、激励师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旗帜,是学校深层次的精神底蕴与人文内涵,是学校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浓缩,是学校精神的载体。开展校训、校歌征集评选活动,有利于各学校结合本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反思、修订办学思想、办学宗旨、办学理念,重新解读、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加强学校文化管理,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
二、内容范围
本次活动重点对校训、校歌进行征集和评选,同时鼓励各学校开展校报、校网创办活动,校旗、校徽、校标设计活动。中心校以上学校(包括中心校)都要参加此次活动。
三、评选标准
(一)校训征集评选标准: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好的校训是一所学校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
1、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融会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蕴含学校师生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历史责任,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2、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防止雷同和口号式,能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成为办学的实践。
3、要符合本校师生的认知水平,起到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实现育人功能,具有广泛的认同感,能够成为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4、语言高度凝炼、寓意深远,贴近学校实际,紧跟时代的特点,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
(二)校歌征集评选标准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对内的号召和激励,对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它反映的既有办学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长心声,对于激励学生成长、凝聚学校精神、推动校园文
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校歌要体现学校地域、文化环境、学校特色、办学思想与时代特征,能够反映学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体现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2、校歌创作应符合青少年特点,谱曲要欢快鲜明,富有朝气,旋律优美,流畅动听,歌词要精练上口,简洁明快,内涵丰富,寓意深长,便于传唱。
3、表现形式以合唱为主,可有领唱和重唱等形式。
四、评选方式
首先由各学校确定自己的校训和校歌,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组织学习校训内容、内涵,学唱校歌,成熟后上报县(市)区教育局;然后由县市区市教育局统一把关汇总,以县市区为单位将有关材料统一上报市教育局;最后由市教育局组成评审组,对各县(市)区推荐的优秀校训和校歌进行分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和职教)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市教育局将召开展示、表彰大会,并将获奖作品在四平德育网和四平日报上发表。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3月1日—7月10日):各学校进行校训、校歌征集、确定和发布,组织学生学习校训精神,领悟校训内涵,学唱校歌。
第二阶段(7月11日—8月30日):各学校将校歌、校
训的相关材料上报县(市)区德育办,经德育办初审汇总后上报市德育办,市里组织专家进行评选。
第三阶段(9月份):召开展示、表彰大会。
第四阶段(10月份):优秀成果展示,获奖作品将在四平日报和四平德育网发表。
六、几点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中小学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校训、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今后德育的一项主要工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分解责任,指派专人负责,切实把此项工作抓好、抓实。
2、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研究工作办法,在系统地总结、研究学校的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全面、科学地分析学校目前和将来的环境与条件,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制订校训,编创校歌。要认真研究、借鉴其他社会组织的校训、园训、企业训辞,不要过于随意,也不要过于超前、理想化、好高骛远,要有自
己的特色,经得起时间检验。
3、积极实践,注重实效。校训不仅是教学楼上的文字,升旗仪式上喊的口号,校歌中的唱词,更要具有独特、独到、精粹、精彩的共性。要使校训成为校园文化中的精髓,通过学习、制度、会议等方式,将校训教育渗透到课堂上、活动中,深入到师生耳中、脑中、心中,并想方设法使这种教育内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要广泛开展校歌吟唱活动,使校歌深入人心,使校歌成为师生喜爱的歌曲,流行的时尚,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4、保证时间,及时上报。各县市区要按照方案要求,及时、规范地上报有关材料和光盘,积极参加市里的活动。校训要附上校训的解释、渊源、出处以及联系方式,以电子版形式上报,一个学校一个文件夹,用学校名称命名文件夹。校歌要将曲目、歌词和师生演唱实录以DVD光盘形式上报,光盘上标明学校名称。请各县市区务于2011年8月1日前将有关材料、光盘统一报到市教育局德育办公室。
2011年3月
第三篇:关于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征集评选方案
关于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征集评选方案
各县、区民政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落实好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城乡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市民政局决定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征集评选活动。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挖掘、展示和推广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引导各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乡社区落地生根。
二、征集评选
(一)征集范围
各村(居)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生产生活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履行法律义务、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构建邻里关系、扫黑除恶等方面修订完善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行为规范。编写格式可以包括条款式、三字俗语、顺口溜、民歌等多种形式。
(二)征集条件
1、依法由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通过制定或修订,并报经镇(区)党委备案,内容合法实用。
2、能够充分反映社会主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当地自然历史状况、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内容要贴近生活、切合实际、通俗易懂,避免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简单重复。
(三)申报程序
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申报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由县(区)民政局指导乡镇(街道)对辖区内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进行全面梳理,发掘整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村规民约向市民政局推荐。申报单位填写《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荐表》,于 7月6日前报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联系人:田埂,电话:3255039、***,邮箱:495409860@qq.com)。
(四)组织评选
市民政局将联合市委组织部、市文明办、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政局等单位一同开展此次评选活动。评选通过县区互评、组织评审、网上投票和公开公示的方式,选出10个市级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评选活动7月中旬开始,7月底结束。
(五)表彰奖励
选取15个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申报安徽省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对于获得省、市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给予表彰奖励,在市民政局网站、微博微信和拂晓报等媒体上大力宣传。
三、有关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此次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征集工作,广泛发动、深入发掘,确保此次评选取得实效,每个县至少报送3个村规民约和1个居民公约,埇桥区至少报送3个村规民约和3个居民公约。
二要宣传发动。采取形式多样宣传方式,推动各村(居)申报,同时利用此次机会加大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宣传工作。把村规民约征集的意义、内容形式和方法途径向群众宣传,使群众了解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积极参加评选。
三要深入挖掘。要以此次评选为契机,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进行再总结、再检视,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展示、推广工作,不断提升村规民约的实效性。
附件: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荐表
宿州市民政局
2020年6月29日
附件
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荐表
申报机构
名称
XX行政村(社区)
所属乡镇(街道)
XX县(区)XX乡镇(街道)
村规民约
文
本
(可另附页)
村规民约制定或者修订过
程
推广实施
典型做法
乡镇
(街道)
意
见
盖章(日期):
县(区)民政局
意
见
盖章(日期):
第四篇:2014年微课程征集评选方案
北京数字学校“微课程”征集与评选试点
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育信息化深入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一线师生教育技术能力,积极探索微课程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北京数字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决定于2013年下半年开展北京数字学校“微课程”征集和评选试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的微课程是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某个课题或学科知识点进行的知识讲解、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程的核心资源是微教学实录视频,同时包含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练习测试题、教学反思等内容。
微课程的实施主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利用碎片化的针对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在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程的实施反思自己的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本活动旨在引导教师开展微课程教学应用探索,交流研讨微课程设计、制作、实施等方面的经验,推出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和不同教学风格的微课程课例,推动北京数字学校应用,促进教育信息化深入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开放、积极、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活动组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暨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数字学校办公室”)在北京数字学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北京数字学校“微课程”征集和评选试点工作。
三、总体安排
(一)宣传阶段(2013年9月底前)
通过市区教研渠道及北京数字学校网站、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微信公众账号等渠道对活动进行宣传。9月底前,在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开通“微课程征集评选活动”专题栏目,开展微课程制作网络培训。
(二)微课程建设和实施阶段(2013年10月-11月)
教师在在教学实践中做好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制作微课视频、PPT、学习资料、作业等资源。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进行微课程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和学习总结。做好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三)区县初选推荐阶段(2013年12月初)
各区县教研部门进行初评,将评选出的优秀微课程名单和材料上交数字学校办公室。
(四)市级评选阶段(2014年12月中下旬)
市级评选由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将对区县推荐的微课程进行复评,根据微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制作、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效果、教学反思等总体情况,专家评审确定一、二、三等奖建议名单。北京数字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审核确定获奖名单。
(五)总结通报阶段(2014年1月初)
在北京数字学校工作总结会上通报评选结果,表彰获奖单位及个人,并在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上展示获奖作品。
四、征集评选要求
(一)征集对象
参加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全体学校领导、教师、教研人员等符合要求的作品。
(二)微课程评选要求
1.参与评选的微课程要求
(1)微课教学视频要求
微课程要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课题展开,微课教学视频时长一般为5分钟左右,建议不超过10分钟;图像清晰、声音清楚;教学实录视频文件采用mpg2格式压缩,分辨率720×576, 视频制式:PAL(每秒25帧),视频编码类型: MPEG2_IBP,颜色格式:YUV,扫描模式:奇数场(前场TFF)优先FirstFieldTop,视频码率: 6Mbps以上,音频采样率:48000Hz,声道数目:立体声,音频码率:224 Kbps。
(2)微课程包含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练习测试题、教学反思等内容。
一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等说明。设计针对不同学生掌握情况,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资源(教学课件、练习测试题)。
二是对本微课的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三是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用300-500字简要描述本节微课程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文字资料中还应包括教学反思。
四是微课程设计应适应学生使用多种移动终端通过网络在线进行学习的特点。
2.微课程的类型
讲授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
解题型—讲解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
答疑型--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实验型--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其它类型--不属于上述分类的作品,均可归为此类型。
(三)参评材料
1.参评材料以DVD光盘形式上交,包括微课程教学实录视频、多媒体资料(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练习测试题、教学反思等内容)(一式5份)。
2.光盘中的文件要按照文档类型起名,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练习测试题、教学反思等。教学设计、练习题、教学反思等文档资料须使用Word文件格式,文档不得设置密码。
4.“微课程参评信息表.xls”为参评必备文件,参评教师只需将参评信息如实填入即可,不要调整各项目排列顺序,也不要对文档格式重新设置。“微课程参评信息表.xls”可以从北京教研网()下载。
五、权利声明
(一)评选活动面向北京市所有中小学学科任课教师,评选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
(二)活动主办单位有权以非赢利方式将参评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设计中附带的教学资源)在北京市相关教育网站上发布,或以书面或光盘形式公开出版。活动主办方将以适当方式对获奖教师
进行鼓励和表彰。教师参加本次评选活动,视为同意将本人的参评作品无偿提供给其他学校、教师和学生分享。
六、联系方式
联 系 人:詹伟华
联系电话:82098622、82098197(传真)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11号首都体育学院院内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办公楼402室(四层小黄楼)
邮政编码:100191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暨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
2013年9月
第五篇:“我的教育小故事”征集评选方案
“我的教育小故事”征集评选活动方案
一个故事一份情,老师对学生的包容与关爱,对教学的细致和完善,对人生的感悟和执着,都蕴涵在一个个小故事之中。为贯彻《慈溪市“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活动实施方案》,分享本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快乐、挫折与困惑,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 “我的教育小故事”征集评选活动。
一、活动主题:
通过讲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所包含的具有真情实感、典型、难忘的教育教学故事(包括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班级管理、问题学生转化、服务育人等),表达自己从事教师工作的幸福感、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
二、参加对象:
全校每个教师(参与率100%)。
三、征集评选安排: 1、4月26日前,全体参赛作品统一发送电子文稿到教导处。电子文稿要求:页面左上角标注楷体小三“我的教育小故事”,标题为小2号黑体加粗居中,姓名和正文均为小4宋体,页面设置A4。字数在500——800字之间,不要分页。(格式可参照附文)2、4月27日,学校将对所有上交作品进行评选,评出获奖作品。3、5月份,学校编辑打印获奖作品,整理成册。
四、故事要求:
1、故事应有典型性,能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2、要突出思想性、情境性和教育性。
3、内容要求真实,不要抄袭和杜撰,但故事中人物不要出现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