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幸福

时间:2019-05-15 11:1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与幸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与幸福》。

第一篇:道德与幸福

道德与幸福

(摘自《简论道德》)

什么是幸福?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这里主要从伦理学范畴来考察。

如果按照人们现在达成的比较理性的、具有比较完整意义的共识,对幸福的概念应当作如下的表述:所谓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的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

在这个定义里,至少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幸福首先是个体的一种“内心满足”,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幸福的价值意义,不仅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意图,重要的是某种意图得以实践之后的感受;

二是幸福的发生是建立在个体对幸福的预期的基础上的,在某种幸福感发生之前,是因为他心中有预定的目标和理想。只是这种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才引发了幸福的感受;

三是幸福关涉的实质内容包括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两个方面。当然,物质生活的幸福与精神生活的幸福是否始终需要保持强烈的一致性,二者可不可以背离,是需要具体探讨的。即精神生活的幸福可不可以建立在物质生活的不幸福基础之上?仅有物质生活的幸福,但同时遭受着精神生活的不幸福,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许多的思考。

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人们不可能按图索骥般地按照如上所述的幸福涵义去追求对幸福的把握,人们没有这样的耐心。显然,人们对幸福的认识与把握很早就出现了,由此所形成的幸福观也是精彩纷呈的。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最早对幸福作理论上探讨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梭伦。他认为幸福不是由财富决定的,还需要有德行。梭伦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幸福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领域的幸福感,还需要与社会道德伦理要求相符合。而道德伦理上的满足更在精神领域,所以,幸福应当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对幸福的理解与把握,一如中国哲学思想的思维传统,重在人们的情感与感受,缺少理论上逻辑推理与严密的体系。幸福的涵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它可能是物质生活上的,也可能是精神生活上的;可能有明确的伦理道德指向,也可能自始就没有伦理道德的思考。

如《尚书·洪范》中提出幸福的5个方面的内容:“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命。”这样的幸福,你能说没有物质上满足,没有精神上的感受,没有道德的考量吗?所以,中国人的感觉向来是很直接、很周全的。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建立在物质决定论基础上的,认为人们对幸福的看法,既与他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也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共产主义道德学说中的幸福观与以往其他的幸福观存在本质的区别:

一是强调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对立统一。集体幸福内含着个体幸福,个人幸福的实现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

二是坚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物质生活的幸福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离开精神生活的幸福,一切幸福就失去了保障; 三是注重幸福与道德的有机统一。幸福是在道德的生活实践中实现的,背离道德的生活实践,产生不了真正的幸福。

这里思考的重点是幸福与道德的关系。从逻辑思维上看,道德与幸福的关联有4种可能的情况:一是道德与幸福完全一致;二是道德与幸福毫无关联;三是道德高于幸福,幸福成为道德的偶然性附属物;四是幸福高于道德,道德成为谋取幸福的工具之一。

柴素芳:道德是通往幸福的阶梯

“幸福”不仅是一个极具个性又不乏共性、既有感性色彩又彰显理性光辉的理论命题,而且是既有丰富的客观性又有高度主观性的实践活动。从客观角度看,幸福需要政府提供优良的条件,政府应成为民众基本生活的保障者、公平正义制度的提供者、和谐安定环境的塑造者,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温家宝总理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从主观角度看,幸福是人美好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反映。因此,无论是作为规范还是品性,道德的最终目标是引导人们过一种“应当”的幸福生活。作为规范,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因而具有调节功能;作为品性或德性,道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道德主体不断完善自身,达到理想境界,因而具有激励功能。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两种功能往往共同发挥作用,以促进人类的和谐相处,赢得幸福生活。

当然,在形式上,幸福体现为人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但在内容上,幸福源于人的重要而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所谓“正当的途径”是指获得幸福的手段必须具有道德意义,即幸福要以道德为必要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任何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互相服务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只要生活在社会中,自我与他人就必须是互为目的和手段,如果人人只想作为目的而不愿作为手段,那么社会就不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个人的幸福也会因为割裂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此,个人追求幸福必须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否则,就扯断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关系的链条,最终,人们都将无法实现幸福的目标。

虽然若想获得幸福,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具备道德品性,但是不能说“越是遵守道德规范,越是有德性,就越幸福”。因为道德与幸福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既有德福一致的情形,也有德福相悖的现象。

谓德福一致是指德性与幸福具有一致性,即有德之人必有福。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幸福的动力源(600405,股吧)泉看,幸福源于人的迫切需要得以实现,道德需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当一个人把德性作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去追求并得以实现时,便可获得社会舆论的赞赏和自我良心的肯定,内心充满价值感,进而获得具有道德意义的精神幸福,或称之为德性幸福。孔子坚定地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只有道德上的无愧才有正当的幸福,只有正当的幸福才可能有心安理得的享受。因此,我们可以说“有德就有福”。其次,道德本身具有功利性——为人的利益而存在,所以古人早已得出结论“德者,得也”。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认为,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德福一致蕴含着人们对正义必胜、邪恶必败的道德评判的价值认同以及惩恶扬善的美好道德理想的追求。

所谓德福相悖是指有德之人未必有福,无德之人未必无福。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看到“好人”(即道德品质高尚的人)遭遇不幸时,常常感叹“好人没好报,有德却无福”;当人们看到“坏人”(即品性恶劣的人)享尽荣华富贵时,也常常义愤无比,“恶人无恶报,无德却享福”。之所以出现德福相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从幸福的内容看,道德幸福属于精神幸福的一种,但实际上,人的幸福是多样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五福”之说,“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无疾病也,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从现实来看,真正获得“五福”并非易事,而且“有德无福”并非德之过,而可能是德之外的疾病等其他复杂因素造成。对于人的幸福而言,德性虽然具有重要价值,但它没有确保人类必然幸福的全部义务,也不可能完全具有这样的职能。因此,有德之人必定有福,因为道德需要得以实现而产生了美好的精神体验。但有德之人未必有全福,因为人的各种需要不可能得到全面满足。其次,影响幸福的条件很多,除了德性之外,还有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才气、能力和机遇。有德却无福的现象并非因为某个人有德造成的无福,很可能是因为他才气不足、能力不强或机遇不好。而那些无德者为何偏偏“有福”,也并非因为他无德造成,而是因为他的才高、力大、机遇好。再其次,德福相悖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德福是一致的。善行得不到善报,恶行得不到惩罚以及“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毕竟不具有普遍性。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施恩者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之所以存在好人不得好报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人们的道德素质还没有真正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国家尚缺乏让好人得到好报的机制。倘若一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人得不到好报,那么,社会风尚与秩序就会混乱,最终结果必然是更多的人丧失自己的幸福生活。

道德与幸福的不一致性说明道德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但是道德与幸福也应该具有一致性。道德,只有在促进人类幸福之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离开了幸福,道德就是抽象的概念、符号;幸福,只有得到道德的引导才有可能实现,离开了道德的制约,幸福不仅是片面的,更是难以全面实现的。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创造我们自己的根本利益,并尽可能实现他人的根本利益。

幸福与道德

在现在这个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的幸福指数真的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能力不断提高而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吗?其实答案是否定的,所谓幸福从个人的理解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满足与慰藉,心灵得到安宁与满足,心情得到高度放松与愉悦。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幸福,都可以不幸福,其实当你做出不同的选择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幸福,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让自己变得不幸福,这种是相对来说的,那么此时我们大家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说怎么样才可以使自己变得幸福呢,怎么样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呢,幸福一词跟哪些东西会扯得上关系呢,我。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的道德相关。

首先,一个人是不是感到幸福,不止取决于她所处的事实现状,状况,还取决于她怎么看待这个事实状况,取决于这个人的心理状态,而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使人们心中有了一个对与错的天枰,使人们知道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判断与看待事物的观点,影响到人去感受幸福。

再次有人说过,有法律的地方就有自由,而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我认为既然有法律的地方有自由,那么有自由的地方就自然会产生满足感,会产生开心的情绪,会让人感觉很温暖很幸福呢,正是因为每个国家有了法律法规制度对人们的限定,这样人们就知道自己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这样既让自己不会有点不知所措的质疑自己该不该做这个,那个该不该做!而且这样做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与保护,因为这样的规定可以起到对别人的一种限制作用,有了法律道德的制约,人们的生活才得以安宁,这样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我国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是个礼仪之邦。因此我们国家对于一些品质道德一直是看的很重的,道德是每个人都不断努力去做到与追求的目标,可是幸福与道德还是有些许区别的,其实幸福还是一种很搞的体验,幸福相对于开心、快乐还是有好多区别,幸福这个词其实在官方来说还是很复杂的,相对于道德来说都是那么神秘可是每个人都能触手可及的感受的到的,从个人的生活经历来说,幸福大概可以包括下面几个方式来表现的:物质需要产生的幸福、社会需要产生的幸福、精神需要产生的幸福,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从前到后那种幸福越来越高尚越来越内在化,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解决一个这样的问题,怎么得到幸福,我现在不得不浮现起以前自己看过的一部电影叫《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讲一个主人公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与付出,终于得到成功,幸福终于来敲门的时刻,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方能求得幸福,此时所得到的幸福是自己努力所产生的结果,用专业名词来说可以叫做结果幸福。然而,而当我们为了得到结果幸福而不断的付出与努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痛苦也会有幸福的时刻,那个幸福就叫做过程幸福,大家现在听我说了关于幸福一说是不是会觉得有些复杂和深奥呢,其实呢我想说的就是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幸福不会主动的来敲你家的大门,它也会有害羞的时候,所以说你应该主动一点,努力追求幸福,这样幸福才会像你招手。幸福其实很简单,没我们想的那么复杂。

道德在书上一说有个解释就是说“人格的完善”,曾经在报纸上发现这样一则小短文,里面提到的是环境导致的德福一致。里面是这样说的:在现实社会里,一个有德行的人如果能得到幸福,很大程度是与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的。为了给德福一致提供条件,要在制度上面建设上下功夫,不但要坚持促进德福一致的原则,更中国要的是要不断地堆人么恩进行长期的、一贯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使人们有能力保证自己成为德福一致的公民,使自己成为促进公正、促进德福一致的坚强力量,因为“一个国家中的每个人抵抗不公平行为的力量,同这个国家所有的不公正行为的总量,恰成反比》”类似的来说,一个社会中德福冲突的总量也这个社会不公平的行为总量成正比。,所以说每一个社会,如果它把促进的古一致作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个目标,就不可避免的要通过对公民的教育与自我教育,来在社会上培养大量的促使和保证德福一致的社会力量,这是促使德福一致的最根本的对策。在当今我国,我国在走一条具有特设的社会主义道福路上,中国在德福问题上的一些制度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德福问题也是今后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在遵守道德的基础上得到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吧,不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幸福都是伪幸福,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良心的煎熬。

关于国内当前时局中的几个常见问题的思考

(一)贫困问题

新闻媒体经常有报道,党政领袖到基层的贫民家中做客的消息。此类消息看得多了,也听得多了,笔者便有了一些想法。既然能够成长为国家的领导人物,大概也都具备了“在孩童时代便能够体察到自身周边环境之疾苦”的禀赋;几十年的时光,很快便已成为过去,可是他们在少年时便开始担忧或牵挂的贫困至今依然。事实上,这样地能够让人心酸的贫困在中国至少都延续了五千个年头。在这期间,也不知有多少万个的达官贵人热热闹闹地在贫民的家里留下过足迹?!

现在的管理当局大可不必常到贫民家去看看,而是应该满怀激情地来创意并推行一种简单、快速的“除贫”模式。不管是香港还是深圳,也不管是苏州还是上海,她们所以能够走出一条简单、快速的致富之路,其核心理念无非就是“鼓励民营经济,大力吸引外资”。邓小平先生伟大思想的顶峰莫过于他成功创意并坚决地推行了“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施政模式。后一辈的领导人所要做的无非只是将这种模式发扬光大而已。

笔者以为:稳健有序地划出一些地区来相继建立“中外合营式的行政特区”,方是 “富民、兴国、兴党”的不二法门。

(二)台湾问题

刚刚出台的《反分裂国家法》获得了国内民众的普遍认同,尽管如此笔者还是有些疑惑:为什么中共第一、第二、第三代的领导团队就没有想到来制定一部诸如此类的法律?是他们的政治智慧稍逊于第四代的领导团队还是更为高明?美国素以“法治、民主”而闻名于世,然而当她决定打击南联盟、打击伊拉克等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时候为什么既不拘泥于国内的法制,也不屑于国际上的现有法律?我们能说美国行政当局的决策就是不明智么?很可能,在涉及到国家领土安全的事务上,“无法”反而要比“有法”强。

在台湾,陈水扁和他的伙伴在今后的日子里会不会强行建国?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时机而强行建国?诸如这样的关键问题却只能由他们自己伙同美国政府来确定。中共高层所能确定的只是当陈水扁和他的伙伴举行分裂活动的时候给予他们武力打击而已。这是一项风险很大的预期。事实上,把动武的压力悬在台湾人民政府头上的想法是麻木不仁、善恶不分的;只要有党派在进行实质性的“台独”便毅然开火的预算将给整个民族带来长远的仇恨情绪,并将严重毁损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决策层如果能够下定决心在今年十二月份以前就把 “以陈水扁为主犯的恐怖主义团伙”端掉,这将会是一个节省成本、减少风险的决定。显然,是恶疾就应该早治疗。当然,如果管理当局愿意放手创意和尝试,这样的问题是能够用和平的方式来尽早解决的。

(三)官员腐败问题

当人们面临那些能够让自己动心的事物,总是要产生“爱”的感觉。由于人类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所以对事物的“爱”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怨无悔地为之付出,力图通过自身的汗水和智慧而让自己所爱着的事物变得更美好或者更崇高,此谓“人性化的爱”;另一种则是绞尽脑汁地运用自己的资源来将那些能够让自己动心的事物占为己有,此谓“牲口式的爱”。

“钱与权”这类事物当然能够让人们动心,因为人们只有用它才能够实现内心的欲望或需求。愿意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人们是肯定不会反感 “钱、权、色”这类美好事物的,但是要让他们自觉地并长此以往地对这些美好的事物来“人性化地爱”,又是非常困难的。毕竟,那种自发自觉地“一日三醒”又乐于“让自己内心的欲望天天发生争斗”的人士只是一种稀有的资源。然而,如果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耳提面命般的教育与提醒,人们的内心是能够感生出更多一些的社会属性。所以,当前对官员腐败现象的治理,重点不在于“撤几个或者是杀几个”,而是在于保证每个公务人员每天至少都有一个小时以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习机会。事实上,“重典”也只能够暂时地抑制人类的自然属性。它根本就不可能消除掉人类的自然属性,更无法感生出人们的社会属性。如果“重典”真的有用,秦赢政老先生当年创下的家业就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外族人士的手里转来转去!如今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叨念着诸如“人为财死,鸟为食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囔囔皆为利往”之类的格言,激情满怀地来追求“名利”与“性福”。这样的情怀与“猪狗抢屎”的心情又有什么两样?!根据马斯洛先生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前四项,其他的动物们也同时拥有。现在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热忱追求“生理、安全、社交、自尊”等方面欲望的满足,这实在是缘于社会文化与教育的罪过。因为这样的文化教育宣传导向,很容易让人们的内心回归到那些低等动物的阵营。

国人的智商和胆量是地球村的其他村民无法比拟的。这样的优秀品质用来追求社会属性的欲望满足,即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则表现出“两袖清风”、“大智大勇”、“骁勇善战”等崇高风范;但是,如果只是用来追求“生理、安全、社交、自尊”等自然欲望的满足,则很容易变成“狡兔三窟、胆大包天”或者“奸诈、残暴、脸厚心黑”的邪恶现象。

无庸讳言,当今社会不但“贪风、假风”满天飞,而更为甚者,又开始弥漫着一股“杀人风”。随便走到哪个稍微大一点的城市街头,我们会很容易地发现公安机关张贴的“认尸启事”或者是“命案线索悬赏”之类的公文,诸如此类的案件还不仅是一件两件。有些人士杀了几个人后才归案或者还依然未曾归案。如果公安部门有实施“遇害人零报告制度”,我相信在中国境内,每个月至少都有两千名以上的人士要被非法杀害。

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如果社会的高层人士没有公允的创意和激情,而只是一味地采用简单的暴力手段,我相信就是等到人类这个物种绝灭的前一天,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还是旺盛依然!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那些推崇暴力的“历史英雄人物”根本就不是什么人类的英雄,而更像是一些高智商的野兽。不管它们喊的口号是多么地令人血脉偾张,也不管它们的博杀技能是如何地让人赞叹不已,可是最终它们大都是在倾情满足自身“崇高的自尊欲望”的进程当中而撒手归西。这些人物不但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把其他的人们看作是牲口来肆意愚弄,而且经由它们总结或传承的文化(或社会风尚)也烙上了严重的“牲口印记”。就这样以讹传讹地来荼毒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正是这样的缘故,人类与其他的动物才得以共同遵守“暴力最强者说了算”的最终生存规则或者是“元规则”。

有专业人事预言,地球在公元2572年前后将重返海洋时代。如果真是这样,那些依赖陆地生存的生物届时大都要面临物种绝灭的境遇。当然,人类也不会例外。因此,个人或组织“坚守成见、竞争、厮杀”等行为对整个人类的繁衍生息而言将会变得没有一丁点的社会价值。真正的英雄人物其价值在于引导全人类共同来打造一个富裕、文明、详和、泰然的生活平台。惟有这样,那批最后一代的人类才能够泰然、安详地面对物种绝灭的宿命,否则必将会由于过度的忧虑和惊恐而乱性或疯狂。

(四)关于当前基本国情的认识

小孩子的本意是要问母亲拿一块钱来买雪糕吃,他会很自然地对母亲说他要去买一个练习本;国家的领导人物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而去国际上“争取支援”或者“争取资源”,他们也要“弄虚作假”或者是“斗智斗勇”,否则想要的东西就无法变现。事实上,有竞争就有“造假”,有管制就有“造假”;“造假或作假”只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欲望而激情创意的“迂回战术”。“造假”的本身并不是一件不可启齿的事情,只有当人们为了追求“自然属性欲望” 的满足而“热忱或疯狂造假”的时候,“造假”才变成了一件坏事。

笔者以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并非是书本上通常所讲的“人口多,底子薄”,而是“民众的智商高、胆子大、自然属性的欲望强烈,以至目空一切地造假、作假”。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每当国内有失控的政治局面发生,便显得天下大乱。“杀人、吃人、活体取内脏、尸积成山、血流成河”等惨景也总是冰冷、麻木地重复出现。如果你愿意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思量这个问题,你会由衷地发觉邓小平先生 “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是多么地情真意切。我坚信,邓老先生在十六年前“镇压学生运动”的举措,是很合理的。就是当年亲身参加过那场“运动”的学生现在回过头来总结,也会在内心承认,邓老先生当年的举措是在维护中华子民的整体安全。中国的政治改革是肯定要搞的,但是决不可以局面失控。

其实人世间并无“上帝”或“佛主”,这些让人们觉得法力无边的称谓都只是来自那些“社会欲望强烈、悲天悯人”的先辈们所殚精竭虑地创意与宣扬。他们可真称得算是热情万丈地来从事这样的工作呀!究其原因,我以为他们是想通过自己的创意和宣扬来引导全人类能意识到“共同打造一个富裕、文明、详和、泰然的生活平台”的使命,从而使得最后一代的人类能够泰然、安详地面对物种绝灭的宿命。

(五)党的发展方向问题

“一党治国”的政权模式不但现在适用,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依然有用(原由参见第三、第四节)。根据邓小平先生的预测,这样的行政模式至少还要在中国保用八十年。显然大家都明白,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zgzf的领导团队就要与时俱进,游弋于国际社会。但是由于我们信奉着“***”的治国理念,自然,中国共产党组织形象的国际化工作就势在必行。如何将中共的党组织进行国际化?实际上,这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更改党的名称,将“中国共产党” 更名为“中华民族共和党”。相当多数侨居在国外的同胞 “爱国但是不爱党”,因为他们对我们党以前的暴力背景念念不忘,这样的情形得以在国际上以讹传讹,最后就连很多还不了解中国的外籍人士都要来贸然地批评中共和中国,“妖化中国”的事件在国际上时有发生。所以更改党的名称是很有必要的。

“中华民族共和党”这种称谓,立意高远而且尽显祥和,民族的亲情和责任感仿似呼之欲出;当然,也可以简称为“中共”。

(2)更改党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实在是提得不怎么样,尽管简洁但是不可操作,而且也不现实。所有的党员都是普通的人,大家的心里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自然欲望”和“家族使命”。所以,这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理念。事实上,一个组织或者是一个人如果不希望别人将自己“妖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自己防备自己被“神化”。如果中共能够把党旨改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安全、富裕、团结、文明等进步事业而自觉奉献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直至生命!”,这样的传播效果应该会不错,语句是长了一些,但是却很容易让党外的人士理解和感动。

(3)允许并鼓励民营企业中的精英人士,甚至是侨居国外的民族精英加入到党政干部的队伍当中来。显而易见,中国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党和政府也应该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那么领导或管理党和政府事务的各级干部队伍自然应该从广泛的中华民族范围内来选拔。否则,又怎么能够来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如果有一天,世人觉得在中国“民族、国家和执政党”是一种完美结合的时候,中华民族就真的振兴了!

第二篇:幸福与道德论文

道德与幸福

何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这一次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老子在其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而何又为幸福? 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道德与幸福息息相关。道德,只有在促进人类幸福之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离开了幸福,道德就是抽象的概念、符号;幸福,只有得到道德的引导才有可能实现,离开了道德的制约,幸福不仅是片面的,更是难以全面实现的。

道德与幸福是相辅相成的。

“情感就像失控的巴士,而价值观则是掌控方向盘的司机”。很多人说,道德是通往幸福的阶梯。若想获得幸福,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具备道德品性。道德的目标就是引导人们过幸福生活。

前段时间一位冒雨为残疾乞丐撑伞的苏州女孩成了“网络红人”。一位残疾人因为突然来袭的暴风雨而在风雨中无助地挣扎,一位美丽的姑娘打着雨伞冲进暴风雨,为残疾人送去关爱,尽管这把伞根本无法为他遮挡,姑娘自己全身都淋湿了,女孩还始终关切地低头看着残疾乞丐,跟着他挪动的方位调整撑伞的角度,可是她却成为暴风雨中最美的风景!” 撑伞虽是小事,但背后却体现出对别人的关怀和体贴,是社会道德的体现与发扬。美丽的撑伞女孩的这把小伞,给我们所有人都撑来了一片温暖,让整个社会都倍感温暖。道德规范对于人的幸福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对道德规范的认同不但意味着人掌握了一套社会上公认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游戏规则”,而且还意味着人把道德规则或道德规范视为自己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要求。只有当人把道德规则或道德规范不再视为外部强加,而是出自自身本性的要求时,人们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履行道德规范,在这种意义上,道德规范实际上已经转化为人的内在尺度,而人通过自己的本质力量实现符合其内在尺度的对象或环境就以为人获得了一定的幸福。同时整个社会、个人幸福感的提升也能促进道德的完善。我想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当心情好,感到快乐和满足的时候,更愿意去做一些帮助别人,践行道德的事。若是整个社会充满了幸福感,那么道德的提升和促进也不会是件难事。

“道德”与“幸福”之间常常因为被认为能够谱出良好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被推崇的划上等号。但这一点是缺乏理解的。虽说道德的提升能带给人们幸福感,同样幸福感的提升也能促进道德的进步。但是福德一致有时候只是一种完美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福德相悖的现象。

我们常常感叹“好人没好报,有德却无福。几年前发生的“彭宇案”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南京徐老太在赶乘公交车时摔倒致伤,当时刚下公交车的彭宇将徐老太扶起并护送至医院治疗,徐老太被诊断为左股骨颈骨骨折,随后接受了手术的徐老太认定是彭宇撞到了他,并将彭宇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法院认定彭宇为肇事者,最终在社会各方的调解下彭宇赔偿了一万元。在这个案件中去讨论彭宇到底是否是肇事者已经不那么重要,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彭宇在践行助人为乐的美德之时,为何没有获得应有的幸福,招来的却是法院的通知书?

之所以出现德福相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从幸福的内容看,道德幸福属于精神幸福的一种,而人的幸福是多样的。对于人的幸福而言,德性虽然具有重要价值,但它没有确保人类必然幸福的全部义务,也不可能完全具有这样的职能。因此,有德之人必定有福,因为道德需要得以实现而产生了美好的精神体验。但有德之人未必有全福,因为人的各种需要不可能得到全面满足。其次,影响幸福的条件很多,除了德性之外,还有才气、能力和机遇等等。

德福相悖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德福是一致的。善行得不到善报,恶行得不到惩罚以及“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毕竟不具有普遍性。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施恩者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之所以存在好人不得好报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人们的道德素质还没有真正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国家尚缺乏让好人得到好报的机制。倘若一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人得不到好报,那么,社会风尚与秩序就会混乱,最终结果必然是更多的人丧失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道德与幸福产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实现德福一致呢?首先,自身要努力锤炼个人人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考,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觉思想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念头,并加以即使抑制和克服。其次,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做一个德福兼备的合格大学生。而在外部环境方面,我们应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加大法制建设的力度,使人们知法守法,建立法治社会。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不断地对公民进行长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使人们成为促进社会公正的坚强力量,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温家宝总理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道德与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议题。我们相信道德,只有在促进人类幸福之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幸福,只有得到道德的引导才有可能实现。

第三篇:论道德与幸福

论道德与幸福

我们所在的世界,所有存在物,如人、自然界的事物,也包括精神世界的种种观念,都是存在的某种具体形式。虽然此在世界的所有的事物都是作为现象存在,存在的形式则在不断变化中。但取定一个有限的、确定的时空区域,这个存在形式可以被近似看作是一个整体与集合。

作为一个整体,特别是作为一个有限的可能性的集合,其内在自然就存在着某种规律法则。现象世界尽管纷繁,但其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于是拥有某种特性、规律就是现象世界中所有存在物的固有属性。

如在低速宏观世界,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所有被框定在此区域内的存在物都遵循这规律。在牛顿没将此规律揭示出前,它依然是存在的。

如果将宏观低速世界与人类世界都作为现象世界的一个有限可能性的集合,于是就可以作这样一个类比,将人类存在的所有历史,从诞生直至灭亡作为一个有限可能性的整体,同样地可以发现,其中的确也存在着某种秩序、规律。这就是道德律吧。

当然取不同的区域会得到不同的有限性集合,于是在不同地域时代,对道德律的感知描述也会是不同的。

再说幸福,幸福是非常主观的感受,幸福的反面是痛苦,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事与愿违,正如佛家所说,诸行不定,有漏皆苦。

即客观现实与主观欲求发生冲突。简单来说随心所欲就是幸福状态。

个体所能拥有的可能性同样是有限的,而且这有限的可能性被包含在人类世界、自然世界的集合之中。于是这种存在形式的可能性受着自然律、道德律的共同约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宿命,当然我并不是在主张消极的生活态度,因为积极地改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难道不也是这宿命里的一部分么。

于是就可以发现,人的幸福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既然命运轨迹已是被预先设置好的(只是人无法感知到),那幸福的关键,就在于自我欲望是否能过与这预先被设置好的、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始终无法被感知的命运相贴合,而非对抗冲突。

要做到这样的一种贴合,并不容易,首先认知到自我的有限渺小,进而能够越加辨明并靠近道德与真理。

第四篇: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

通过本次网上学习培训,我对老师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认为,教师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1、幸福与德行的一致

从总体上说,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一致具有必然性。教师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幸福范畴是所有教师道德范畴如教师的公正、仁慈、义务、良心、人格的起点、归宿以及联系它们的扭结。

2、幸福与德行的矛盾

实际生活中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矛盾的例子应当说比比皆是。同样,在教育生活中也存在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矛盾的一面。比如,教师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教育事业,常常顾不上自己的老人和孩子。

总的来说我认为,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矛盾是相对的,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一致却是绝对的。教师不仅仅是为生计而工作,更是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对于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矛盾,教师应当将心态放平,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育能力和审美的素养,在“分享”与“共度”的生命历程里寻求最大限度的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一致。

第五篇:爱与责任幸福共生 道德讲堂感悟

爱与责任幸福共生道德讲堂感悟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还有人说,教师甘为人梯,默默耕耘……然而,作为教师这个大群体中的一员,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给我们这群普通人所带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正是有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存在,才让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三尺讲台上挥洒着灿烂的青春,挥洒着澎湃的热血!在我的身边有一位这样优秀教师,xx老师。

我虽然和她相处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但她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爱执教,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染了我。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也许这就是的责任感吧。

我们都知道xx老师的身体很不好,她所负责的实验室的工作量也很大。从上学期新实验室的装修到本学期实验室卫生的打扫还有实验室的布置,科学档案资料的整理,都是xx老师一个人忙碌着。开学到现在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加班,即便如此她也无怨言,还将自己所负责的所有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一位快退休的老师,在即将要退休之前还能这样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她的这种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的榜样。

我为身边有这样优秀的老师而骄傲,我要像她那样,怀着对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更新观念,努力钻研业务,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得工作,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下载道德与幸福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与幸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浅探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浅探 ――如何看待教师的道德与幸福的关系 邵东一中数学特级教师李桂初 何为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各异。如果在“幸福”两字前冠以“教师”,则......

    道德法律修养与人生幸福(本站推荐)

    道德法律修养与人生幸福 摘要: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我们一生影响很大,而道德意识则体现在道德修养上。对于......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精选五篇]

    很多人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的幸福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我认为任何事物总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教育生活也不例外,既有“教师道德”要求,也有教师的幸福。教育家魏书生曾说......

    爱与责任幸福共生道德讲堂 教师个人发言稿

    爱与责任幸福共生 俗话说:“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儿。”这句话简单明了地道出了何谓师德,那就是爱与责任。爱与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作为教师,要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把......

    如何理解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五篇范例)

    如何理解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批......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劳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通过这一规范的遵守所表现出来的修养水平;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

    爱与责任幸福共生 道德讲堂主持词[全文5篇]

    六年级组道德讲堂 主持词 参加人员:全体教职工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时间:201X年X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来到XXX小学道德讲堂。道德讲堂,传承中华道......

    (道德讲堂)我是老师我幸福

    凤冈县永安镇中心完小道德讲堂第8场 永安中心完小教师道德讲堂 主题:我是一名老师,我很幸福 主讲:李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自从1998年毕业以后,我先后从事过传销、创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