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理解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
如何理解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批判地继承了古代师德的优秀遗产,以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为指导,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先进、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幸福是人之为人意义的实现,幸福感是指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教师的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共生于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
1、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具有社会性的职业,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离开了道德的轨迹,所有的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总是体现为某种一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原则。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为幸福的获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
教师的教育幸福感往往来自教学中的成就,当看到自己以智慧
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用知识和德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校、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时,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也将会获得强化,并能促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蕴和教师职业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教育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理想。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越能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就越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领悟和感受教育幸福,并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并坚定道德信念的同时获得幸福感。
三、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幸福感提升的价值
3、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创造和享受幸福
幸福的体验存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离开了创造性活动,幸福则无从谈起。因此,道德修养的提升要超越道德知识,从知识世界走向充满智慧的生活世界,直面人的幸福生活主题,培养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人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自我确证、拥有自由和幸福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而且还在于创造人的需要自身,这是一个创造需要及其满足手段的无限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创造力发挥、潜能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趋于完满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知识的灌输过程,而是培养道德智慧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本相与现实境遇揭示出来,使教师生理解工作生活的意义,积极思考关于幸福人生的本质。
4、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师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和习得,并影
响着教育幸福的生成。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伦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了它们,通过习惯而达到完满”。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深入理解教育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一种个人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也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伴随的道德品性,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使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深地领悟教育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增进对教育与生命的理解,感受教育幸福。享受教育幸福是每个教师的理想追寻。教师职业道德既是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人员的必要素养,也是教师追求教育幸福的基石。教师职业道德不是对教师的强制规约,而是促进教师提高教育生活质量、感受教育幸福的有效手段。教师德性的拥有,意味着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而教师要获得教育生活的幸福,就必须在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在专业活动中长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只有当教师职业道德渗透在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道德行为成为专业生活的必须时,才能产生教师的教育幸福。
总之,师德首先是“人”的师德,赋予教师真正内在的尊严、幸福感和生命价值。这时的教师就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具有教育力量的教科书,能够传授给学生许多无法物化在书本中的人生智慧。
第二篇: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
通过本次网上学习培训,我对老师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认为,教师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1、幸福与德行的一致
从总体上说,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一致具有必然性。教师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幸福范畴是所有教师道德范畴如教师的公正、仁慈、义务、良心、人格的起点、归宿以及联系它们的扭结。
2、幸福与德行的矛盾
实际生活中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矛盾的例子应当说比比皆是。同样,在教育生活中也存在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矛盾的一面。比如,教师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教育事业,常常顾不上自己的老人和孩子。
总的来说我认为,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矛盾是相对的,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一致却是绝对的。教师不仅仅是为生计而工作,更是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对于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矛盾,教师应当将心态放平,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育能力和审美的素养,在“分享”与“共度”的生命历程里寻求最大限度的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一致。
第三篇: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的幸福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我认为任何事物总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教育生活也不例外,既有“教师道德”要求,也有教师的幸福。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双倍的幸福。”
幸福是体现自身创造力和价值感得到实现,人生价值得到肯定后产生的感觉。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总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无可非议。但其实什么是幸福,永远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相同的生活境遇,在一个人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另一个人眼中或许会深感痛苦,充满沮丧,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都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和心境心态。
教师的幸福来自孩子的真挚的感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由于这种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处理各种问题。学生是教师的幸福源,当学生在难题面前时的豁然开朗,当学生精神的意气风发时,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时,教师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教师的幸福表征。教师的幸福是教育场景中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学校是教师幸福的摇篮。
教师的幸福是相对的。它相对于教师的付出,相对于教育的辛苦,相对于微薄的收入,相对于社会发展的苛求,相对于教育改革的催促。教师的劳动是辛苦的、清苦的,更是细腻的、严谨的。因而,只有那些勤于思索的教师才能跟上教 育幸福的脚步;只有那些勇于付出的教师才能抓住教育幸福的尾巴;只有那些善于不断进取的教师才能体验到教育的幸福。教师的收入虽然微薄,却时刻对学生怀有教育责任,他们才能苦中作乐;教师的工作虽然面对无尽的困惑,却时刻胸怀教育良知,他们才能默默无闻于纷杂的浮躁之世,辛勤地耕耘,播种善良,播撒智慧。难怪近四百年前夸美纽斯感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有其特殊的要求,职业幸福感和教师自身的荣辱观、师风师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师德高尚、热爱学生、精通业务、教学相长、坚持学习、师生和睦、敬业奉献、团结互助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作为教师,知荣辱、优师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第四篇: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浅探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浅探
――如何看待教师的道德与幸福的关系
邵东一中数学特级教师李桂初
何为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各异。如果在“幸福”两字前冠以“教师”,则与师德密切相关。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两者关系如何?本文根据培训感悟与教学实践,对此作些肤浅探讨,一为作业必须,二供同行参考。
一、德性与幸福是统一的整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福一致”,并给出了两个著名论断:“幸福即是某种德性”,“幸福即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我国也有着“德福一致”的思想传统,有言道“德者,得也”,意即有德之人必有所得,有德之人才是有福之人。
儒家宣扬“仁义”,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与亚里士多德认为“德福一致”如出一辙。无德或缺德之人则由于缺乏创造和享用幸福的德性基础,丧失了幸福承载能力,因而没有幸福可言,必“恶有恶报”。历代帝王“有淫乱之行,天夺其命”,就是例证。
二、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德性基石。
教师幸福是以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创造和享用幸福资源,自由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德性能力。若以 “木桶理论”来描述两者关系,那么教师幸福可看作桶帮,而桶底则是“德性修养”。桶底不结实,桶帮再高也无法承载幸福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德性基石。
教师道德既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必要素养,也是教师追求教育幸福的基石。教师道德不是对教师的强制规约,而是促进教师提高教育生活质量、感受教育幸福的有效手段。教师德性的拥有,意味着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而教师要获得教育生活的幸福,就必须在理解教师道德的基础上,在专业活动中长期践行师德规范。只有当教师道德渗透在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道德行为成为教学活动的习惯时,才能产生教师幸福。
三、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保证。
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伦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深入理解教育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一种个人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教师对师德形成过程的探究、体验、修炼的过程就是教师获得幸福的过程。
教师道德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伴随的道德品性,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使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深地领悟教育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增进对教育与生命的理解,感受教育幸福。
四、教师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育的成功是教师幸福的重要源泉。而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道德也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一个师德素养低下的教师,既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和智能成长,在事务的层次上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做到敬业履职;也
难以创造性地提升自己教育生活的品位。因此,缺乏师德的教育,毫无幸福可言。
教师是社会特定职业,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离开了道德的轨迹,所有的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教师道德为教师幸福的获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来实现目标。因此,教师道德对教师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教师幸福与教师道德具有共生关系。
人生意义的领悟、价值情感的体验、生命境界的拓展和生命过程的润泽是教师幸福生活的本质内涵。教师幸福感的获得,必须有教师德性的引导和支撑。在化解职业压力、发掘教育之美、超越“教育工匠”境遇、拓展人生境界的过程中,师德成了教师不可或缺的德性基础和内在力量。实践表明,丰厚的报酬、精湛的教学技艺,不一定能让教师感到幸福。相反,职业倦怠、寻思跳槽的现象恰恰发生在不少薪水高、业务强的教师身上。可见,教师幸福是一种与教师德性紧密相关的主体能力,德性能力的缺席成了制约教师幸福能力发展的瓶颈。师德修养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根本动力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师德修养和教师德性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幸福能力提升的过程,即教师幸福与教师道德具有共生关系。
六、教师幸福是教师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
康德认为,道德是“如何使我们配享幸福的学说”。教师幸福与教师道德具有共生关系,教师幸福是教师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精神动力。
没有幸福的教师,他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可能做到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教师只有摆脱了“教学谋生”的束缚,步入“教书育人”、“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的境界,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由地、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七、教师幸福是教师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
教师幸福往往来自教学中的成就,当看到自己以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用知识和德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校、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时,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也将会获得强化,并能促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蕴和教师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教育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理想。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越能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就越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领悟和感受幸福,并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并坚定道德信念的同时获得幸福。
总之,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生共荣。教师道德建设利己利人,价值重大。教师应追求高尚师德,为国家培养优秀公民、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教师幸福人生服务。
第五篇:如何理解教师与课程的关系 文档
作业:如何理解教师与课程的关系
结合课程所学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谈一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从教学理念的提出到课程的生成撰写,从课程的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从课程的评价到课程的评价机制的形成,再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无不体现教师的参与,支持与融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课程的研究者、建设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教师是课程理念的提出,推动和开发者
教学理念不会凭空产生,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到底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理念更能指导教学,什么样的课程最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和研究教学的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创意,然后不断发展,推动形成理念,最后形成课程开发出来。第二,教师是课程的研究与撰写者
课程的生成与编写只有体现教师的参与性,才能更加有效的指导课堂教学,因为课程最后是要通过教师实施的,课程是否能够有效的实施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课程的编写要体现教师的智慧和参与。第三,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
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研究分析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案,让课程的理念和知识能够有效的落实。
第四,教师是课程的评价和评价机制的促进者
教师通过课程的实施,对课程和课堂教学提出评价,评价最后经过不断的完善,形成课程和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总之,从课程的提出开发,研究撰写到实施评价,教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参与体现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