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行役诗 赏析指导

时间:2019-05-15 11:2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羁旅行役诗 赏析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羁旅行役诗 赏析指导》。

第一篇:羁旅行役诗 赏析指导

羁旅行役诗

吴大坤

一、知识积累

1、羁旅行役诗内容简介

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是流浪他乡的诗人在旅途中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2、羁旅行役诗常见情感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3、羁旅行役诗中常见的意象有: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4、羁旅行役诗常用到的艺术手法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1)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鉴赏范例

商山⑴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⑵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⑶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⑷。因思杜陵⑸梦,凫⑹雁满回塘⑺。

词语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白话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侠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这首诗写商山春日早行的情景,抒发羁旅的寂寞和思乡之愁。首联写早行情景,“动征铎”概括征人早起的忙碌之状,形象鲜明。“晨起”与“悲故乡”照应,暗示征人思乡难寐,与尾联“杜陵梦”照应。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传诵千古。这两句诗善于选词,工于状景,诗人只选了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月六件事物,十个单字,经过诗人的精心组织,高度锤炼,连一个形容词、动词及其他状词都不用,便把闻鸡而起,月斜野店,霜染板桥,征人早行的一系列情景状写目前,意象俱足,它不但写出了“早行”的典型环境,也隐约透露了诗人的寂寞心情。颈联写路上槲叶纷落,枳花自明。“明”字既切合花色,又暗应早行。尾联的“杜陵梦”补写昨夜思乡之情。以梦作结,情深意长,首尾圆合。全诗词句清丽,笔法灵动,观察细致,体验独特。

整首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本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三、高考真题

(一)(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参考答案】

(1)上片楼上笛声勾起作者思乡之情,迷茫春水、低垂暮云更让作者心情压抑、低沉;燕子正忙着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雨打梨花更显作者之孤寂。作者借眼前这些饱含愁绪之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思念故乡、故友的愁苦之情。

(2)清明来临,自己飘泊他乡陡增愁绪;夜不成眠,漫步江头,折一枝新柳以寄思乡之意,虽不是故乡“苏堤”的杨柳,却也倍添思乡的愁苦,因而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二)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旧时有这一天全家团聚的习俗。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抱膝灯前影伴身”中刻画的场景,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

(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抒发感情的方法奇特,为后人所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1)【参考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 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孤坐的“影”陪伴抱膝孤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想象,巧借家人坐在灯前,诉说远行人直到深夜的情景,更加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深,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三)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说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作简要分析。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1)【参考答案】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2)【参考答案】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参考答案】“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 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也能得分)

四、答题指导

1、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2、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3、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

五、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朝中措

张 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评价这首词:“清远蕴藉,凄怆缠绵。”请分析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凄怆缠绵”的情感。

1.【答案示例】表现了词人在清明时节羁旅他乡的怀乡思乡之情。上片写清明雨后,词人被梨花冷眼相看,尚在天涯漂泊,表达了漂泊异乡的凄苦辛酸。下片写酒醒之后只闻鸦啼,随手折下的杨柳,归来后却无处可插,通过孤寂凄凉的场景,表达了天涯游子欲归无处、欲驻无家的悲哀。

2.【答案示例】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凄冷的清明雨声,“梨花冷看”的凄凉景象,渲染了词人浓浓的羁旅之愁。②拟人。“翻被梨花冷看”一句,词人将梨花拟人化,它冷眼旁观词人雨中的狼狈,似乎责怪词人不思故土,却苦恋他乡山水花木,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词人心中的无限落寞。

【诗歌赏析】 上片写清明时节大雨哗哗,浪卷江沙。本来羁旅天涯,哪有心情看花?词人将梨花拟人化,它冷眼旁观词人的狼狈,似乎责怪词人苦恋他乡山水花木。真的是酸甜苦辣,难以言表。下片景物典型,意蕴独特。词人户外美景难寻,便去莺歌燕舞之处消磨时光,借酒浇愁。哪知酒醒之时,唯余鸦声。落寞的词人在归途之中,折了一枝杨柳,但一个浪流之人将把这枝杨柳“插向谁家”?羁旅愁情,溢于笔端。此词语言凝练,构思精巧,意蕴独特,值得玩味。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此诗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请赏析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早行”?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梅荛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欧阳修请他举例子时,他举出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指形象鲜明、内涵丰满),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4、“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5、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1、【答案示例】晨起、鸡声、月、人迹板桥霜

2、【答案示例】本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3、【答案示例】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4、【答案示例】“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5、【答案示例】(1)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见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2)结构:与首联“客行悲故乡”照应。

第二篇:羁旅行役诗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歌鉴赏第二类:羁旅诗

【题材概览】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远滞他乡,或漂泊流离,或辗转仕途,或游历山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这类诗就叫羁旅诗。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符合《考试说明》中“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因此备受命题人的青睐,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内容情感】

行旅之中,家永远是温暖的慰藉。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漂泊流离的痛苦,凝聚了诗人的人生的感叹,情真意切,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大致说来,羁旅诗常见的内容及情感有: 1.描述旅途的艰辛,抒发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对家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念。2.叙写漂泊不定的生活,表达对温馨家庭的渴盼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3.叙写自我的失意生活,表达客居他乡、人生彷徨,充满文人失意之感。4.在对旅途的叙写中,蕴含朋友珍重、鼓励、劝勉之意。

以上这些情感,很难以截然的界限分开,常常交织在一起。但终究围绕着哀己思亲的主线展开。

【鉴赏要点】

手法关键词:情景交融、渲染烘托、联想想象、虚实结合、节气节令。

羁旅诗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

羁旅诗常常通过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氛围来表达情感。旅途既为羁绊,烘托的氛围一般是凄寒、衰败、孤寂、冷清之景,这与温暖的家方能构成截然的对比。有时思家而不得归,便借助于梦,所以羁旅诗中常见梦的痕迹,梦当然是联想和想象的结果。梦中归乡,温暖喜悦;现实羁旅,凄苦无助,虚实对比强烈。

羁旅之中,常托物而传情。大雁、笛音、月光、柳树都是常用来寄情的媒介。

同时还要注意,“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了解一定节日的风俗特征对于把握诗歌内容也显得必不可缺。常见的节日有:①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②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节又称为灯节。③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④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楔。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⑤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⑥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赏析示例】

阅读下面这道题,完成后面的练习。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作简要赏析。

思路点拨:读这首诗,有三个方面要注意。首先是标题,“驿”,即驿站,与驿站的文化内涵相关联,我们就会想到人在旅途、漂泊在外。其次,是这首诗中的意象,残缺之月,明灭孤灯,风露早霜,乱耳鸣蝉,半黄桐叶,意象凄凉悲伤。最后,就是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意境氛围,寓凄凉于秋景中,秋意萧瑟,思情正浓。答案要点:第一题重在考景物内容的归纳,“驿站”和“秋”是不可少的要素;第二题重在考意象的分析整合。

参考答案:(1)驿站秋夜难眠图(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练习。

长安晚秋 赵 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拂曙:拂晓。(2)南冠:楚冠。1.诗有诗眼,最能窥探到作者所蕴之情。请找出本诗中的诗眼加以分析。2.试分析颔联这两句诗的妙处。(答案见本期中缝)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1)诗眼是“凄凉”。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2)“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2013年广东卷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答案】(1)(4分)上片词人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愁苦的思乡之情。

(2)(3分)修禊的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他乡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令人愁眉不展。

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汉代马融居平阳时,听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阳亲友,作《笛赋》。李白也有《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又有诗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闻笛》)。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所谓景语亦即情语。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劳劳”,忙碌貌。此句渭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落落梨花雨一枝”。“落落”,孤独貌。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的孤寂形象:“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张词显然是由此化出。并在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清,不言愁而愁自现。

“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词源》),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修禊”,为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王羲之《兰亭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卖饧时”,亦古代之风俗。寒食节这一天要食饧(糖)粥。此句谓寒食节将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作者在《渡江云》一词中这样形容自己飘泊他乡的情景:“荒州古溆,断梗疏萍,更飘流何处?”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写道:“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1]

第三篇:羁旅行役诗

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二语文集备材料

整理:李军

2015-4

月落乌啼霜满天

——羁旅行役诗

教学目标:

1.把握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教学重难点: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导入: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类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羁旅行役类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近几年有许多试题属于这一类型。

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古人为了考取功名、交往游学、行商等原因,常常不免远行在外,加以当时交通通讯手段落后,有时就要许多年甚至一生都难以返家。而功名、交游、行商每每又有不如意之事,故而滞留在外的游子,流浪艰辛,漂泊无定,多申发无穷喟叹,成为羁旅行役诗的主要内容。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是感性的人群,重视人伦长幼尊卑,强调孝道,倡导“父母在,不远游”,注重叶落归根,乡土观念浓厚。羁旅行役诗的感情载体,大多也是在这些方面。此类诗情感深挚蕴藉,思想浓郁,耐人品味。技巧上则大多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言情不外思归,述志多为自叹,思乡怀归,感伤流离。在古代诗歌中是很有特色的。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 1.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

2.情感方面

(一)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二语文集备材料

整理:李军

2015-4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二)常见思想情感:

①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②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三)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①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③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④因梦寄情;①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⑤妙喻传情:乡愁。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3.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三、常见意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①望月怀远;②鸿雁传书;③折柳送别;④杜鹃啼血。

四、诗歌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五、羁旅行役诗鉴赏示例

1.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羁旅途中的“眼中景”? 2.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3.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

4.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二语文集备材料

整理:李军

2015-4 【简析】诗人是杜甫的祖父,诗写得好,杜甫引以为自豪。这首诗紧扣“物候”写早春所带来的自然变化,抒发“宦游人”的多愁善感,构思缜密,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可看出唐近体诗的五律已经基本定型。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问题设计:

1.从什么内容上可以判定这首诗为羁旅行役诗?

“宦游人” “独有”、“偏惊”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

“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2.作者写了哪些宦游途中的“眼中景”?

中间两联诗人紧扣“物候新”,具体地描写了诗人对“物候”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逗得黄莺儿婉转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萍草(生在浅水中的蕨类植物)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抓住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萍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美丽画卷。

3.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春天美景的?

①意象选取:“云霞”、“梅柳”、“黄鸟”、“绿苹”。②色彩明丽:五彩霞光、黄、绿等。③用词精妙:“出”“渡”两个动词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的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仿佛感受到春天的脉搏。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④视听结合:鸟鸣。4.作者抒发什么情感?

归思

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欲”字用得极妙,妙在它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归思”之情的深切。

5.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以乐景衬哀情。

望月怀远

教学目标

1.注意诗中的用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诗歌的境界 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二语文集备材料

整理:李军

2015-4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指导诵读。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二语文集备材料

整理:李军

2015-4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评点精粹:

《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板书设计

诗意:

首联:望月怀远 自然浑成

颔联:流水对,自然流畅,古诗气韵

颈联: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构思奇妙,意境幽清

旅夜抒怀

教学目标: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教学过程:

一、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二语文集备材料

整理:李军

2015-4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二、拓展延伸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三、诗歌小结

读起这样的诗歌,我们不免都要随着抒情主人公一起哀叹泣涕了。我们知道,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有一个著名的杜甫草堂,这是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一个暂时安身的栖身之所。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一段恬静而又安宁的生活。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清新自然风格的诗歌。《客至》就是其中的一首。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二语文集备材料

整理:李军

2015-4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流程:

一、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互相译释诗句,圈点疑问。

(2)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翻译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二、讨论交流。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明确: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三、课文小结

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面对诗人此种情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以为该如何处理这种问题,又该以何种心态来面对呢?

第四篇:羁旅行役诗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五:羁旅行役诗鉴赏

一、基本常识。

1、定义: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2、意象: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梧桐: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3、情感。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4.注意两种手法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事、“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5、挖掘关键信息: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高适的《除夜作》,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生日。

6、诗人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

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妙喻传情:乡愁。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二、羁旅行役诗赏析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评析] 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人在家室的离 愁,两地想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题即表现离愁。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上片写行者于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他初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仿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居人望归的愁情。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以想见。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语浅淡而情有致。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化抽象为具象,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简析】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赏析:此词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浩叹。词之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起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翠微,青翠的山色,此处指青山,说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说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象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取次,犹随意,也是用这个词来写鸟。“行人”走在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那么,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

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过片后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 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致,但内容还有曲折,特别是结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

三、羁旅行役诗练习

一、阅读杜甫《旅夜书怀》,回答下面的问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前两联写景,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颔联写景雄浑壮阔,历来为外人称道。请思考:颔联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4、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这种心境?请做简要分析。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此诗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请赏析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早行”?

2、梅荛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欧阳修请他举例子时,他举出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指形象鲜明、内涵丰满),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5、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晋时为齐王司马冏的幕僚。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②后人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前人评说,首句“凄清”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2)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试从写景角度和特色两方面概括分析颔联的写景特点。

(4)“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一句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一、杜甫《旅夜书怀》

1、答案:首联抓住“微风”、“细草”、“危樯”、“夜”等意象,描绘了一副微风习习,岸草如丝,夜色茫茫,危樯孤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孤寂的意境。

颔联抓住“星星”、“平野”、“明月”、“大江”等意象,抒写星星低垂,原野广阔,大江奔流,月随波涌壮阔图景,意境雄浑阔大。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明确】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3【明确】希望自己建功立业而扬名,希望能老病才休官,而不是像现在受人排挤。

(1)名声岂因文章而著称?官职因年老多病而罢休。前句用反问,后句为反语,二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2)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4、【明确】借景抒情(比喻)。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诗人以鸟自况,借景抒情,表达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5、【明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依、老境凄凉的深深感慨。

二、商山早行

温庭筠

1【明确】晨起、鸡声、月、人迹板桥霜

2、【明确】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3、【明确】“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见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客行悲故乡”照应。

三、长安晚秋

赵嘏

(1)【明确】(1)“凄清”二字,写秋意的冷清,实衬心境的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感情基调;(2)【明确】用云雾、残星、秋雁、菊花、枯荷以及高楼的笛声,层层推进,反复渲染,勾勒出一个凄冷清凉的意境。抒发了羁旅思乡归隐的感情。

(3)试从写景角度和特色两方面概括分析颔联的写景特点。(3分)

【明确】(1)视觉(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2)听觉(长笛一声)/(3)动态(雁横塞)(4)静态(残星、人倚楼)(5)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

(4)【明确】用典,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第五篇:羁旅行役诗鉴赏复习课教案范文

高三第一轮复习:

羁旅行役诗复习课教案

执教者: 宣汉县土黄中学

刘光洲

教材理解:

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教学目标:

1、判断特征,把握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行役诗的常用手法和思想情感。

3、了解古典诗词,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1、了解古典诗词,提高文学修养。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123教学模式,1学案(学生自学,积累丰富);2课案(课堂交流,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解决);3练案(利用练习,加强巩固)。

一、教学过程:

1学案

完成任务:

1、判断羁旅行役诗的题材特征。

2、捕捉、积累羁旅行役诗中的常用意象。

3、把握羁旅行役诗常用的手法。

4、理解羁旅行役诗表达的情感。

题材特征

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标志:

1、动词类:

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2、名词类: 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

常见意象

月亮

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丁香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

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予),山深闻鹧鸪。

乌鸦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高楼

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莼羹鲈脍 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象三字经:

夕阳外,暮霭里,月光明,秋风起,杨柳色,春草绿,梧桐树,芭蕉雨,鹧鸪鸣,子规啼,雁南飞,宿鸟归,倚高楼,浮云飘,凭栏处,萧声咽,碧云天,黄叶地,暮钟响,流水长,驿馆里,孤灯下,茅店月,板桥霜,长亭外,古道边,杨花落,笛声残 „„

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烘托)。

2、乐景衬哀情。

3、侧面落笔。是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是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示例: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是怎样来表达感情的?

解析:渲染。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从而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表达情感

1、羁旅愁思,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孤独(孤苦无依)愁苦,寂寞及思乡之

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思念亲人,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

3、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示例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解析:用典。“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事,表示对故园之情和隐退之思,“戴南冠学楚囚”用春秋钟仪的事表明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语言特色:

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范仲淹的《苏幕遮》。浑厚悲凉,杜甫的《江汉》、《旅夜书怀》、《登高》。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深沉委婉,杜甫的《月夜》,方干的《思江南》,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自主合作探究

2课案

1、把握意象,领会意境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见PPT)小组讨论交流;

分组汇报,老师点评。

解析:诗歌描写了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羁旅中的孤独之愁和仕途不遇的伤感之情。

2、理解手法,学会分析(1)判断下列诗歌手法: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兴八首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互评,分组汇报。解析:

《绝句二首》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的前两句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反衬诗人思归之愁。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使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邯郸冬至夜思家》虚实结合: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是实景,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是想象之景,虚景,虚实结合,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令人倍觉凄凉,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秋兴八首》渲染:运用玉露、枫树林、萧森山峡、涌天波浪、阴沉风云渲染了萧瑟冷清、动荡不安的气氛。

(2)牛刀小试,善于分析

A.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 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注:旅次----指旅途中住宿

问题: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整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见PPT)

限时独立完成;

作业展示,教师点评。

解析: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旅途之景,虚写归乡之梦。江水漫流,寒意侵人,月下竹影纷乱,反映了诗人的心绪不宁。写出了身在异乡的凄凉与因思乡而心烦意乱。写“归梦”,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思乡之深、之切。

B.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②,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③,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城隅之上,苏轼知徐州时题名“快哉”。②刹,寺庙。③黄华,菊花。

问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见PPT)

限时独立完成;

作业展示,教师点评。

解析:诗人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暮霭之中,夕照飞红,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了怀乡思归之情。

3、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1)快速判断

A.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组讨论交流;精炼概括; 学生互评,分组汇报。A.《宿建德江》:羁旅愁思 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亲念友

(2)牛刀小试,精炼概括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平仲:银杏。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见PPT)限时独立完成;

作业展示,教师点评。

解析:颈联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写所见浓绿的银杏树和所闻杜鹃的悲啼,来表现诗人夜宿七盘岭的所见所闻。练案

1、优化指导的对点演练

2、活页检测(二十五第5、6题)

下载羁旅行役诗 赏析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羁旅行役诗 赏析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别诗、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

    送别诗、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

    3古代诗歌分类鉴赏羁旅行役(思乡怀人诗)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 二、赠友别离诗 三、思乡怀人诗 四、咏物感怀诗 五、边塞军旅诗 六、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思乡怀人)诗 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

    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5篇

    诗歌鉴赏类 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

    渡口 诗赏析

    无处告别 ——对席慕容《渡口》的赏析 渡口 文/席慕容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年华从此停顿......

    除夕诗赏析

    除 夕 诗 话 (256600)山东滨州学院中文系 耿宝强 春节是我国最悠久、最隆重、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过春节俗称过年。大年三十,人们习惯称为除夕,即取旧岁至此而除,新年即将来临之意。......

    桃花诗赏析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赏析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代表作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文解释 首......

    带着那首诗去旅行

    带着那首诗去旅行 旅行,是心灵的游历。 旅行,是灵魂的驰聘。如果一个人去旅行,你会选择什么伴你左右? 咿呀学语时,父亲就教我读唐诗,他最爱在清泉般的月色下吟诵起这短短二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