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小编推荐)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苏政办发〔2009〕181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经济和 信息化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
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09〕21号)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委〔2009〕252号),设立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为省政府组成部门,挂省中小企业局、省乡镇企业局牌子。
一、职责调整
(一)取消已由省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将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贸管理、口岸工作和能源规划以外的职责,原省信息产业厅的职责,整合划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三)将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内贸管理、产业损害调查、重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职责划入省商务厅,能源规划职责划入省能源局,口岸工作职责划入省政府办公厅。
(四)加强的职责
1.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强化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带动作用。
2.组织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3.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4.加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有关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5.强化当前经济运行调节和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保障,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加强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推进工业、通信业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工作。
7.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的指导和服务,发挥规模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二、主要职责
(一)负责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对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出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拟订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地方法规、规章和政策并组织实施。参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的研究制定,收集、整理、发布经济和信息化信息。
(二)拟订并组织实施经济运行调控目标、政策和措施,监测分析全省经济运行态势,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调节经济
日常运行,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组织协调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和重要原材料的产运需储衔接和紧急调度。负责全省煤炭经营监督管理。负责工业、信息化的应急管理、产业安全和国防动员有关工作。负责交通运输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制定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意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提出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政策建议。负责信息产业园区、乡镇工业和中小企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的指导与服务。参与各类工业园区的业务指导工作。联系和指导有关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中介组织的工作。
(四)负责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工作。拟订技术改造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政策措施。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技术改造投资规划及年度计划,按规定申报、审批、核准、备案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负责相关国家专项计划项目的申报、实施和督查。参与审核并监督拟上市企业募集资金投向。监督管理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招投标活动。
(五)研究拟订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措施。按照分工,组织拟订有关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负责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工业、信息化领域的落实。组织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负责认定、评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会同有关部门审核、— 5 —
上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负责归口的科技专项经费和项目管理,负责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推进产学研结合。指导企业质量管理,组织实施质量攻关和培训,贯彻制定技术标准,推进实施名牌战略。
(六)参与全省能源规划编制,跟踪重大建设项目工程进度。负责协调电力、煤炭生产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制定电力、煤炭有关标准。负责电力、煤炭统计工作。编制电力、煤炭生产计划并监督执行。负责全省年度电力电量平衡。负责热电联产的有关工作,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范煤炭经营,推进煤炭市场建设,协调煤炭供需平衡。
(七)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分析全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负责全社会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拟订并组织实施全社会节能及工业、通信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促进的规划、计划及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和节能评估审查工作。组织指导环保产业发展。指导全省墙体材料革新和发展散装水泥工作。承担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节约能源方面的具体工作。
(八)提出行业规划、经济和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及标准、发展方向、重点和项目布局。发布产业信息,协调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负责相关行业产业政策相符性审查和生产许可准入等事项,负责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关工作。承担省履行《禁止
化学武器公约》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负责盐业、烟草工业和专卖管理的联系协调工作。
(九)指导企业发展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会展业和售后服务业等,指导地方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负责引导企业开拓市场。监测分析产品市场运行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状况并组织调控。拟订企业开拓市场的政策措施,指导企业建立产品市场营销体系。
(十)指导工业、信息化领域利用外资工作。负责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动态监测。按分工编制全省有关重要商品、原材料的进出口总量计划编制并监督执行。指导生产企业的自营进出口工作。指导外商投资企业产品配套协作。开展工业、信息化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
(十一)负责推进服务企业工作体系建设。宏观指导各种经济成分企业的改革改制改组改造,规范企业行为。制定并组织实施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指导企业管理创新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承担推动企业上市和多渠道融资有关工作。协调企业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承担省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指导企业内部法律顾问工作。指导和组织经济管理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进企业智力引进工作。
(十二)统筹推进全省信息化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并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
融合,指导协调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
(十三)拟订信息产业和信息化行业技术规范、标准并组织实施。负责提出信息化投资的规模和方向,提出国家对口部门和本省用于信息化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议。按规定负责部门预算内的政府信息化项目的审核,组织规划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
(十四)拟订全省无线电频率规划。负责全省无线电频率的分配与管理。负责无线电台(站)设置审批、无线电检测和监督检查。依法组织实施无线电管制,负责无线电监测、检测、干扰查处,维护空中电波秩序。负责全省无线电派出机构的管理。
(十五)负责协调维护全省信息安全及保障体系建设,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大事件,承担跨部门、跨地区和重要时期的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工作。
(十六)负责中小企业(含民营经济、乡镇企业,下同)发展的综合指导与协调。拟订发展中小企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拟订全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监测分析中小企业运行态势,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指导创业基地建设,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指导中小企业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指导和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与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促进金融机构建立与中小企业的— 8 —
融资渠道,承担或参与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担保基金的建立和管理方面的有关工作。负责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
(十七)负责组织推进“诚信江苏”发展战略的实施。统筹协调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推动建立面向个人和企业、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信用体系。
(十八)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设29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省行业协会办公室)
负责机关文秘、档案、机要、信访、保密、督办、政务信息、会议组织和综合性文稿的起草与审核;协助委领导处理机关日常政务工作,督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负责政务公开工作;建立完善机关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办理省人大建议、省政协提案等工作;负责经济和信息化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承担机关办公自动化、局域网建设和运行工作;承担机关行政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指导行业协会工作。
(二)综合规划处(研究室)
编制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草案,组织协调制定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并承担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研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布局重大问题及促进相互融合的政策措施;建立统计工作体系和承担全系统综合统计工作;会同委内各相关处室对专项资金安排使用提出初审意见;组织对工
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查考核。研究分析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提出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起草或参与起草重要文件和综合性、理论性文稿;起草季度和年度全省工业经济形势研究分析报告;组织、协调委内综合性调研活动;指导、协调全系统的调研工作;负责对外宣传和新闻发布;联系和指导委内研究机构工作。
(三)法规处
承担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地方法规、规章的调研和起草工作,组织开展法规、规章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协调行业管理法规的拟订;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负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企业法制和法律顾问工作;负责依法行政工作;承担机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
(四)产业政策处(省汽车工业办公室)
拟订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意见,监督检查产业政策落实情况,协调解决执行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和实施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意见;研究提出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行业发展政策措施;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政策建议;组织和协调专项产业政策的制定;承担车辆生产准入管理和发布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工作;牵头承担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关工作;参与省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整治有关工作。
(五)经济运行局
编制并组织实施近期经济运行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监测分析全省工业和通信业经济运行态势,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调节经济日常运行,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重要原材料的产运需储衔接和紧急调度;承担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和监控工作;协调缓解企业生产流动资金矛盾;承担紧急状态下重要物资的调度和协调工作;管理省级药品储备,组织实施发生重大灾情、疫情等特殊情况下的药械调度;承担生产性服务业有关工作,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指导企业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会展和售后服务等,指导地方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组织和引导企业开拓市场,拟订鼓励企业开拓市场的政策措施,指导企业建立市场营销体系;承担工业、信息化的应急管理、产业安全、国防动员、反恐等有关工作。
(六)产业投资处(省机电设备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承担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工作;拟订技术改造投资规模及投资结构调控目标、政策、措施;编制并组织实施技术改造投资规划及年度计划;按授权和分工申报、审批、核准、备案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按规定申报、实施和督查相关国家专项计划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安排省级财政用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专项资金;按规定承担内外资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购置进口和国产设备抵免税审核确认工作;参与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对拟上市企业的融资项目进行审核,监督募集资金的投向;指导银企沟通合作与直接融资工作;监督管理技术改造项目招投标活动,联系和指
导有关投资类中介机构;承担省机电设备招投标管理办公室的具体工作。
(七)科技与质量处
研究拟订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按照分工,负责拟订有关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承担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工业、信息化领域的落实工作;组织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负责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评价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审核、上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指导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机构建设;编制和实施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国产化、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等项目计划,管理相关专项经费;组织省重点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和项目验收,参与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组织推进信息与工业化融合,负责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组织企业技术进步奖评审;指导推进产学研结合和国内外产业技术合作与交流,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指导企业质量管理,组织实施质量攻关和培训,贯彻制定技术标准,推进实施名牌战略。
(八)企业发展服务处(省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办公室)推进服务企业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央在苏企业服务工作;宏观指导企业的改革改制改组改造,规范企业行为;制定并组织实施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负
责推进百亿元级企业培育工程;监测分析大企业大集团运行态势,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指导企业加强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协调企业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指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规定承担拟上市企业审核有关工作,推动企业上市和多渠道融资工作;承担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审核工作;承担省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
(九)经济合作处
指导工业、信息化领域利用外资工作;负责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动态监测;按分工承担全省有关重要商品、原材料的进出口总量计划编制工作并监督执行;指导生产企业的自营进出口工作,研究提出促进生产企业出口的有关政策措施;指导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和海外投资,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产品目录,并参与有关项目的审核、报批工作;承担外商投资企业产品配套协作工作,指导企业与跨国零售集团加强合作;开展工业、信息化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组织编制发布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合作指南;参与开发区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按规定负责系统有关团组及人员出国(境)任务的预审工作。
(十)节能与综合利用处
综合分析全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负责全社会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拟订并组织实施全社会节能及工业、通信业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以及促进清洁生产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组织
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承担节能监督管理和节能评估审查工作;申报、审核、核准节能减排和工业、通信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项目;承担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电厂)产品认定工作;推动落实工业、通信业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组织指导环保产业发展;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及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组织开展节约能源和有关循环经济宣传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指导、推进全省墙体材料革新和发展散装水泥工作;承担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节约能源方面的具体工作。
(十一)电力能源处
参与全省能源规划编制工作,跟踪重大建设项目工程进度;监测电力能源运行态势,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承担电力统计工作;制定电力有关标准;推进热电联产的改造应用,承担热电联产生产运行管理和热电联产企业(机组)年度核验工作;平衡全省电力电量,编制电力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划分和管理全省供电营业区,指导农村电气化工作;承担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承担煤电油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和紧急调度工作;承担成品油应急储备管理;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参与电、热价格的制定和管理;负责电力保护工作,承担省电力设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联系、指导有关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工作。
(十二)煤炭处
参与拟订煤炭行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政策法规,统筹合理开发
和综合利用煤炭资源,依法审批开办煤矿;监测分析煤炭运行态势,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维护煤炭生产和经营秩序,承担煤炭生产许可和煤炭经营企业资格监督管理;按规定承担煤矿矿长、特种作业人员等培训考核发证工作;参与煤炭产需协调和应急保障工作;推进全省煤炭生产、安全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管理煤炭安全生产;推进矿井质量标准化和现代化矿井建设;承担煤炭统计、市场分析和信息发布工作;组织煤炭行业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
(十三)交通与物流处(省道口管理办公室)
负责交通运输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全省重点物资运输的调度;协调解决综合交通运输运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参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编制、有关重点交通项目的论证审查和综合交通的管理;参与道路检查站、收费站、稽查站的审核设置工作;承担全省铁路监护道口的改造、管理和安全工作;承担全省春运组织工作,承担省春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组织实施物流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承担全省重点物流项目的扶持工作。
(十四)原材料工业处(省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办公室)
组织制定并实施钢铁、有色、黄金、石化(不含炼油)、化工(不含煤制燃料和燃料乙醇)、建材等的行业发展规划,提出
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项目布局,并推进实施;研究提出行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布产业信息,协调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承担相关行业产业政策相符性审查和生产许可准入等事项,承担本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关工作;承担小化工整治有关工作;依法承担有关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预审工作;对本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技术创新等项目及财政用于本行业有关专项资金进行初审,协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参与相关行业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联系有关行业协会的业务工作;承担省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稀土办公室的具体工作,负责稀土的行业管理;依法承担农药生产企业核准、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的审核与管理以及农业化学物质行政保护有关工作。
(十五)装备工业处
组织制定并实施机械、汽车、民用飞机、轨道交通机械制造业等的行业发展规划,提出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项目布局并推进实施;研究提出行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布产业信息,协调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承担相关行业产业政策相符性审查和生产许可准入等事项,承担本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关工作;承担汽车行业规划和管理;依法承担有关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预审工作;对本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技术创新等项目及财政用于本行业有关专项资金进行初审,协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参与相关行业产品质量的监督
和管理;联系有关行业协会的业务工作。
(十六)消费品工业处
组织制定并实施轻工、纺织、医药等的行业发展规划,提出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项目布局并推进实施;研究提出行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布产业信息,协调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承担相关行业产业政策相符性审查和生产许可准入等事项,承担本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关工作;依法承担有关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预审工作;对本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技术创新等项目及财政用于本行业有关专项资金进行初审,协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制定和组织实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相关大师、名人的评审和推荐工作;按规定承担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参与相关行业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联系有关行业协会的业务工作;承担盐业行政管理、烟草工业和专卖管理的联系协调工作。
(十七)电子信息产业处
承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的行业管理工作;研究拟订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组织协调重大系统装备、微电子等基础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组织协调国家有关重大工程项目所需配套装备、元器件、仪器和材料的国产化;促进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行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指导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利用外资工作;参与组织实施国家电子发展基金和科技重大
专项中的电子信息产品项目,跟踪推进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指导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承担相关资质认证工作;承担对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的监督管理工作。
(十八)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
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及重点专项规划;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组织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园区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推进软件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推动软件应用,参与组织实施与跟踪管理国家和省有关专项中软件类项目;承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运营分析工作,指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按规定开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认定、软件产品登记、系统集成资质认证、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等相关资质认证管理;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推进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和正版化。
(十九)信息安全处(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办公室)组织制定并实施信息安全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协调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协调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组织开展风险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协调开展和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承担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协调处理重大事件;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信息安全公共基础项目建设,促进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承担信息安全相关服务机构监督管理,依法指导管理电子商务认证工
作;协调开展信息安全知识、技能的社会宣传与培训;指导、协调信息安全技术开发;指导协调地方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承担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
(二十)信息化推进处
制定并组织实施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协调全省电子政务发展,推动跨部门的网络互通和业务协同;提出信息化投资规模和方向、国家对口部门和本省用于信息化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议;承担部门预算内的政府信息化项目的审核、监督及绩效评估工作,组织规划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指导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社区管理服务、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农村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承担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
(二十一)企业信息化处
制定并组织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推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指导协调电子商务发展,协调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组织、协调和推进智能卡、银行卡产业发展,推进重大智能卡应用项目实施,推广基于银行卡的各类应用;推进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产业化和应用推广。
(二十二)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处
指导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承担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协调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
和年度计划,参与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组织推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发展,跟踪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组织指导相关部门制定通信管线、公共通信网(有线、无线)、专用信息网的规划并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协调电信市场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宜;推进跨行业、跨部门面向社会服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负责信息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订。
(二十三)中小企业综合协调处(省民营经济投诉中心)负责全局业务综合协调工作;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中小企业法规、方针、政策;拟订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及政策;承担中小企业系统的行政复议工作;组织中小企业发展与改革中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承担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的预算、管理与监督工作;承担民营经济投诉工作。
(二十四)中小企业改革发展处(融资担保处)
指导中小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组织企业家队伍培训工作;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提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政策措施;承担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变更审批、关闭和日常监管;开展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指导创业基地建设。
(二十五)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
承担中小企业经济信息的统计、汇总、分析与发布工作,监测中小企业发展态势;指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小企业
应用信息技术化;指导中小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工作;指导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工作。
(二十六)中小企业产业与合作处(省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调中心)
指导中小企业调整产业、产品和布局结构;指导乡镇工业和中小企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推动产业集聚;指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发展;推进中小企业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和指导中小企业劳动、卫生、环保及节能等方面的工作。
(二十七)财务审计处
负责行政、事业经费的管理和各项经费预算的综合平衡;承担机关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负责指导委直属单位的财务制度制定和实施以及财务业务监管工作;负责委直属单位的资产监管,办理国有资产的购置、变更、移交、处置报批工作,监督指导国有资产的管理;负责机关、直属单位和驻外机构的财务审计工作;负责机关各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调度工作。
(二十八)教育培训处
研究拟订经济管理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规划及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企业经营者培训工作;指导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推进企业建立自主培训机制;承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方面的有关管理工作,推进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业化进程;规范和监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开展国际合作培训与交
流;指导企业智力引进;负责指导全系统公务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联系直属院校;承担省经济管理干部培训考试办公室的具体工作。
(二十九)人事处(职称工作办公室)
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干部调配、任免、考核、奖惩、工资福利的管理工作;牵头组织经济系列、工艺美术系列以及相关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认定工作;负责系统人才工作;承担机关干部职工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培训工作;统筹机关和直属单位工作人员出国(境)管理工作。
机关党委
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离退休干部处
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办公室
贯彻实施国家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拟订全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地方法规、规章、标准和政策措施;制定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管理全省企业及个人信用征信工作;承担信用产品的市场培育和应用推广工作;承担信用工作的对外联络和合作交流工作;指导信用知识教育、宣传、考核等工作;承担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
四、人员编制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为259名(含离退休干
部服务人员编制19名)。后勤服务人员编制另行核定。
领导职数为:主任1名,副主任7名;正副处长(主任、局长)90名,其中正处长(主任、局长)32名(含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名,离退休干部处处长1名,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1名),副处长(副主任、副局长)58名。
五、其他事项
(一)关于投资项目管理职责分工。根据《江苏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江苏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苏政发〔2005〕38号)规定,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需转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的技术改造项目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上报。
(二)关于资源节约、节能、循环经济管理职责分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组织全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综合协调工作,拟订发展循环经济、全社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规划及政策措施,并组织协调实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全社会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拟订并组织实施全社会节能及工业、通信业领域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促进政策。
(三)关于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和运行方面的职责分工。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交通运
输厅等部门编制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搞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衔接平衡。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交通运输的综合协调工作,做好重点物资运输的组织、协调与调度。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有关部门编制和实施运输体系计划,并搞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四)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要负责全省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政策指导和重大问题的协调。
(五)根据省政府规定,管理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的人事党务、机关财务后勤、离退休人员、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
(六)根据省政府规定,管理省无线电管理局。
六、附则
本规定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其调整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主题词:机构 职能 编制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12月31日印发
第二篇: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推进教育
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时间:2012-01-29来源:浏览次数:75文字大小: 大 中 小打印:打 印
各市教育局、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内普通高等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各重点产业集群所在园区: 现将《关于推进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关于推进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辽政发[2011]17号)精神,围绕《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积极推进教育服务产业集群,促进教育与工业产业集群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我省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我省区域综合竞争力、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
依托教育自身资源优势,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和文化引领等方面支撑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为工业产业集群提供可靠的人力和智力保障,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既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有利于教育和工业产业集群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产业丰厚度和竞争力,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教育为工业产业集群服务,能够极大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各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改革发展和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做好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的各项工作,推动该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己任,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工业产业集群成长规律,整合全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切实提升教育在紧缺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企业经营咨询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教育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真正形成学校与工业产业集群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工业产业集群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工业产业集群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围绕工业产业集群建设150个特色重点学科、50个左右特色专业群,提高为工业产业集群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水平;基本完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工业产业集群对接合作任务,参与建设200个左右对工业产业集群有显著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高水平技术研发基地,面向工业产业集群转化100项以上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制定10个典型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建成100个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专业和50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面向工业产业集群建设4个职业教育集团、10个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二级职业学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的能力。使每个重点园区都有高校对接服务,每个工业产业集群都有职业院校定向培养人才。
三、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面向工业产业集群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以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支持面向工业产业集群的专业加快改革、建设与发展;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校与承担省建设项目的高校要完成对接工业产业集群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任务。职业教育要围绕沈阳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面向装备制造、原材料、高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的专业群;围绕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重点发展面向航运、石化、电子信息、软件、现代物流的专业群;围绕突破辽西北,重点发展面向临港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的专业群,打造现代运输业、建筑业的技能型人才供给基地。
(二)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理、工、农、医、经、管等学科门类的学位授权点为依托,特别是依托拥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充分发挥其工程领域师资力量、培养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培养、培训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新模式,主动为辽宁工业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工业产业集群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要求,积极开展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程人才培养标准等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适应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工业产业集群对于大量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重点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开展工业产业集群重点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有效互动和对接。
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为工业产业集群培养国际化人才。适应工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加大相关学科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力度,鼓励引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学校与世界知名高校或拥有明显优质资源的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和引导高校与国外知名企业开展科研交流合作,为培养国际化实用型人才搭建平台。
(三)构建高校社会化服务体系
高等学校要积极参与公共研发和公共检测平台建设。整合省内高校同类学科专业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人才密集、仪器设备先进、信息灵通等优势,通过平台共建、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共享、选派科技人员等方式,参与直接为产业集群设施服务和生产配套服务的公共研发和公共检测平台建设。
组建高等院校联合专家顾问团队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针对处于成长阶段和发展阶段的工业产业集群建设需求,提供产业立项、调研、论证、决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针对处于成熟阶段的工业产业集群需求,加强对重点项目、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的研发力度。
加强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强现有的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增补符合条件的大学科技园为省级大学科技园,积极支持至少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成功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建设专利技术交易平台、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支持企业孵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培育科技园骨干企业成为创业板上市的后备资源,支持成熟大学高科技企业上市。
参与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高校重点参与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培养输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技术人才。组织高校优质科技资源与我省工业产业集群对接合作,提升领军型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形成优势产业品牌。吸纳和支持研究型大学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工业研究院,开展协高创新试点。
推进校企联合攻关。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申报“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国家科技项目;高校要整合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的共性技术需求,申请列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并将研究成果就地在产业集群内转化和产业化,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四)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基地。鼓励支持高校和企业共同在工业产业集群内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创建职业教育园区。积极围绕我省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钢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所在城市,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职教城;以高职院校为龙头,联合若干中职院校,打造特色职教示范园区,开展订单式培养,创新职教园区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企业与
高校合作办学。
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根据我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新特点,围绕我省支柱产业及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要求,重点支持加工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生物制药等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立项建设。
鼓励高校与工业园区联合举办二级学院。实施“区校一体化”建设战略,在工业产业园区建设高校与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的二级学院或分校,搭建政府、行业、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平台,实现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对接;完善政校企联动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工业产业园区发展能力;搭建区校合作管理平台,完善区校合作制度保障体系,使高等院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工业产业集群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职教园区建设为基础,建设专业覆盖面广、设施设备先进、共享程度高、具有示范作用的对接工业产业集群的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型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促进高校与各市县(区)和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以自愿平等、权责对等、互惠共赢为原则,以产业科技攻关、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升级为重点,通过技术入股、股份合作、改制重组、技术外包、委托开发、购买成果等形式,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
四、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与保障措施
建立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协调机制。成立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协调小组,定期组织召开有关工作联席会议,制定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及总体规划;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具体负责推进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合作项目的落实。明确责任与义务,把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列入对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主要领导的考核体系中加以监督考核。
加大对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财政投入。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完善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估体系,把用于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的专项资金的投入比重和投入方向作为评价绩效的重要依据。
支持高校高层次人才到工业产业集群兼职、挂职或短期工作。建立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支持地方院校将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作为业绩考评、职称评定的重要资格,引导高校高层次人才参与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高校结合工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对于与产业集群有长期合作和提供过服务的高校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可优先获得立项资助;对于高校整合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所申请的科研立项,给予优先重点支持。
做好出国留学工作,为工业产业集群培养高层次人才。继续推进我省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开展的公派出国留学地方合作项目,在选派方向上,向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急需的专业和学科领域倾斜,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益。
第三篇: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财政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
【发布单位】银川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银政办发〔2009〕244号 【发布日期】2009-11-13 【生效日期】2009-11-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银川市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财政局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银政办发〔2009〕24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银川市财政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市政府批准,现予印发,请抓紧组织实施。
二OO九年十一月十三日
银川市财政局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宁党办〔2009〕67号),设立银川市财政局,为银川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一、职责调整
(一)增加职责
监督管理全民创业发展资金,落实全民创业的财政扶持政策,协助做好全民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投资融资体系建设。
(二)强化职责
1、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2、加强政府债务和外债管理工作。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财政和税收的方针政策、中长期规划及相关规定,研究拟定财政、税收的地方性政策和规章,提出运用财政政策实施区域调控,综合平衡社会财力的政策建议;根据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及时制定相应的配套办法,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全市中长期财政计划和预算草案,执行市人大批准的财政预算,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财政决算。
(三)承担管理市级各项财政收入、非税收入和财政专户、政府性基金的责任;监督管理全民创业发展资金,落实全民创业的财政扶持政策,协助做好全民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投资融资体系建设。
(四)管理市级财政公共支出;管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财政预算内其他收支;组织执行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监督各项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推进财政预算收支分类改革,研究完善财政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支出的方式方法;深化“收支两条线”工作,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五)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负责银川市行政事业单位小汽车编制计划上报的管理工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协同有关部门对资源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
(六)管理市级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协同有关部门对中长期投资计划的研究;管理政府债务工作;监督、检查土地征用、拆迁补偿等专项资金的管理。
(七)管理市级财政支持工业企业发展资金;负责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工作。
(八)管理银川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执行社会保障资金的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财政监督。
(九)主管全市会计工作;组织会计专业人员培训、技术资格考试,负责会计证管理;指导和监督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社会审计工作。
(十)编制政府采购中长期规划,拟定和执行政府采购政策,深化政府采购改革。
(十一)负责市本级财政项目预算审核和财政专项资金的评估及评价工作。
(十二)推进国库集中支付,负责国库款收支、国债管理、外债管理。
(十三)负责组织落实银川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作。
(十四)负责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统一发放。
(十五)参与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
(十六)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职责调整,市财政局设4个内设机构:
(一)综合处(监察室)
负责协调和督办机关日常工作;负责机关文电、信息、宣传、会务、保密、安保、档案、信访、党建、组织人事、机构编制、财务和固定资产管理、老干部管理服务等工作;负责教育、科技、文化、农牧、林业、扶贫、农发等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财政政策建议;组织执行事业单位通用的财务管理制度;承担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具体工作;监督管理科技专项资金;承担市级国有文化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负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拟订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负责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农业和扶贫政策性专项贷款贴息;承担本部门行政流程再造设计和流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考核的工作。
(二)预算国库处
拟订财政政策、财政体制、预算管理制度和中长期财政规划;负责编制银川市和市本级预决算草案报告;承担市本级部门预算审核、编制工作;编制市本级预算外收支计划、国债还本付息计划;拟定市本级与辖区财政分配政策,负责市本级对县市、辖区的转移支付工作,指导辖区预算管理工作;负责预算执行及财政收支分析;组织实施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及政府会计制度;负责总预算会计工作,办理预算内外资金拨付以及会计核算;管理市级财政的银行开户和财政专户,拟订银川市国库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组织实施政府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收缴工作;负责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的编制会审上报工作。
(三)业务一处
负责国土资源、土地储备、交通、建设、园林、房管、城管和其它行政及政法等部门财政预算管理;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拟订全市行政性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承担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负责银川市小汽车编制管理日常工作;负责投资项目财政拨款并监督落实;参与拟订银川市建设投资计划,组织实施基本建设财务制度;承担政策性补贴资金财政管理;负责国债转贷、政府债务、外债资金、其他支出的财务管理;承担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工作;负责全市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和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审核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参与标准的拟订;拟订政府性基金的初审及相关实施办法;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土地、矿产等国有资源收入政策;管理财政票据;参与住房制度改革,负责廉租住房、住房补贴等政策性资金的管理;负责彩票的发行和彩票公益资金管理工作;负责自收自支单位(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工作;
(四)业务二处
负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老干、民政、卫生、商务、供销、食品药品、经委、国资委、安监、环保等部门预算的有关工作;研究提出相关财政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管理银川市财政社会保障、就业及医疗卫生支出;会同有关部门监督执行有关资金(基金)财务管理制度、拟订相关财务管理办法;编制市本级社会保障预决算草案;审核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草案;管理离休及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的医疗保健经费;监督管理全民创业发展资金,落实全民创业的财政扶持政策;研究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财政建议,分析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研究提出银川市支持有关行业的政策建议;指导企业项目资金的上报工作,承担财政财务管理有关工作;负责企业改制、企业破产清算工作;负责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及财务报表的汇总上报工作;负责银川地区企业重点产品国际竞争力、企业税源调查工作;组织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管理全市会计从业资格;指导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工作;负责代理记账机构设立资质审批及许可证的颁发;指导和监督社会审计工作;承担银川市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工作;拟订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审核非公开招标的采购方式;受理政府采购投诉;指导辖区的政府采购工作;拟订银川市财政监督检查办法;监督财税法规、政策和预算执行情况;负责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开展财政收支管理检查;提出加强财政管理的政策建议;承担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工作;负责行政审批的相关工作和行政复议等法律事务;承担全市财政系统纪检监察业务工作。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行政编制39名。领导职数:局长1名,副局长3名,纪检组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9名,其中:主管14名(综合事务主管、监察主管、监察条法主管、农业主管、教科文主管、预算主管、国库主管、行政政法主管、经济建设主管、综合业务主管、社会保障主管、企业主管、政府采购主管、会计主管);副主管5名(由市财政局根据工作需要具体设定)。
机关后勤服务事业编制5名。
五、附则
(一)本规定由银川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其调整由银川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二)银川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对银川市财政局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检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水务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
【发布单位】银川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银政办发〔2009〕229号 【发布日期】2009-11-13 【生效日期】2009-11-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银川市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水务局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银政办发〔2009〕22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银川市水务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市政府批准,现予印发,请抓紧组织实施。
二OO九年十一月十三日
银川市水务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宁党办[2009]67号),设立银川市水务局,为银川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一、职责调整
(一)新增职责
爱伊河河道的管理。
(二)强化职责
全市水系建设的管理。
(三)划入和转移职责
1、将原建设局承担的城市规划区地下水取水许可先期审核职责划入市水务局承担;
2、将指导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有关职责移交市财政局承担。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拟订银川市水务工作政策和发展战略,组织起草银川市地方性水务法规、规定、细则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拟订有关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综合规划、水利工程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状况和防洪除涝排水的论证工作。
(三)统一管理全市水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对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调配,实现对地表、地下水资源的综合调度;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按照规定权限审批取水许可证,发布银川市水资源公报、水质年报、城市供水公报。
(四)组织水功能区划分,对地表、地下水资源综合调度,组织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制度;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建议并监督管理;监测河道、排水沟道,水域的水量和水质,核定水域纳污能力。
(五)拟定节约用水政策,编制全市节约用水规划和工作计划及节水有关标准并指导实施,指导和监督节约用水工作。
(六)负责涉水许可事项的审批;负责水政监察和水行政执法工作;协调并仲裁部门间和县区间的水事纠纷,承担县区水事案件的行政复议工作;协助司法机关查处破坏水利设施的重大案件。
(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水行业价格等经济调节措施,调节供水、再生水回用及农业用水;对水务行业资金的使用进行宏观调节;制定有关水务资金使用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监督水务系统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八)负责全市水土保持工作。负责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治理工作;组织开展水土流失的监测和综合防治;承担银川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九)指导协调全市河道、水系、水库、排水沟、灌溉渠、机井、泵站、拦洪库、滞洪区等水域及其岸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负责市属爱伊河水系、拦洪库、滞洪区、排洪排水干沟及防汛
抗旱工程建设、养护、整治与管理工作。
(十)承担银川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全市的防汛抗旱工作;组织编制全市防洪抗旱工程建设规划;制定防汛抢险预案;负责洪水调度及利用方案的制定与执行;负责全市防汛抗旱工程建设、养护、整治与管理工作;承担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十一)指导农村水利工作;组织协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指导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和管理;组织开展水利产权改革和节水灌溉工作;协调全市农田灌溉。
(十二)组织水利科技、新技术推广,对外合作与交流,指导全市水务队伍建设。
(十三)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以上职责,市水务局设3个内设机构:
(一)综合处
负责协调和督办机关日常工作;负责机关文电、会务、机要、档案、信息安全、保密、信访、政务公开、国有资产管理、人事劳资、机构编制、后勤服务、离退休人员服务、提案议案办理等工作;负责机关财务及水利资金管理等工作;指导监督局属单位财务管理;负责全局党建、党风廉政、精神文明、纪检监察等工作;承担本部门行政流程再造设计及对流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考核的工作。
(二)业务处
负责编制全市水利综合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水资源及中长期供求计划;组织协调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导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和节水灌溉工作;协调全市农田灌溉工作;组织协调全市防汛抗旱工作;负责市属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水资源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等制度;指导、监督全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承担防汛抗旱办公室和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承担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水利统计、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测等工作;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管理局属各防洪单位、节水办、水保站的业务工作。
(三)水政监督处
负责水利政策研究;承担水政监察、水行政执法、行政复议、水事纠纷等工作;承担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做好水利技术引进、科技推广、对外合作交流及水利学会等工作;提出法规规章立法计划;承担涉水许可事项的办理工作;管理局属各单位的安全生产及水政监察支队的业务工作。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行政编制15名。领导职数:局长1名,副局长2名,纪检组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6名,其中:主管5名(综合事务主管、计划财务主管、防汛抗旱主管、水利主管、水政监督主管),副主管1名(由水务局根据工作需要具体设定)。
机关后勤服务事业编制4名(含防汛指挥车司机1名、防汛仓库保管员1名)。
五、其他事项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职责分工。市水务局对辖区内水资源保护负责,市环境保护局对辖区内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防治负责。两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与配合,建立协商机制,定期通报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有关情况,协商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市环保局发布水环境信息,对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负责;市水务局发布水文水资源信息中涉及水环境质量的内容,应与市环境保护局协商一致。
六、附则
(一)本规定由银川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其调整由银川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二)银川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对银川市水务局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检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卫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
【发布单位】银川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银政办发〔2009〕242号 【发布日期】2009-11-13 【生效日期】2009-11-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银川市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卫生局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银政办发〔2009〕24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银川市卫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市政府批准,现予印发,请抓紧组织实施。
二OO九年十一月十三日
银川市卫生局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宁党发〔2009〕67号),设立银川市卫生局,为银川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一、职责调整
(一)新增职责
拟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开展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的职责。
(二)划入职责
将银川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的综合协调食品安全、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划入银川市卫生局。
(三)强化职责
加强对医疗服务、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四)转变职责
1、将母婴保健服务机构、医疗机构设置执业、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气功活动审批和从事医疗气功资格人员资格认定、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印鉴卡审批等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现场勘验、专家评审的具体工作交由市医学会办公室承担。
2、将公共场所卫生、供水单位卫生、防尘设施设计任务书审批、医疗机构放射诊疗等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现场勘验、专家评审的具体工作交由市卫生监督所承担。
3、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银川市民营医疗机构卫生法律法规考试的考务管理、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具体工作交由市医学会办公室承担。
(五)划出职责
将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职能划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研究拟定卫生工作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并组织实施;编制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拟订区域卫生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全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拟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负责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发布食品安全信息。
(三)组织、指导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拟定农村卫生、妇幼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实施农村卫生规划、初级卫生保健规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
(四)探索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提升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医疗在银川”实施工作,扩大医疗卫生服务辐射面。
(五)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研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实施对人群危害严重的疾病防治和计划免疫工作;拟定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规划,组织开展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
(六)研究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依法实施对传染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公共场所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医疗机构、采供血等综合监督执法管理,实行卫生行政许可制度;负责本辖区内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七)负责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和管理,对银川地区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施全行业监督管理,实行医务人员资格认可和医疗机构从业许可制度,对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八)研究开发卫生人力资源;组织实施本市卫生系统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拟定卫生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卫生经济政策;指导实施卫生机构编制标准。
(九)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继承和创新,拟定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规划及技术规范并指导实施;组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指导医疗机构药品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以下简称“三统一”)工作。
(十)负责紧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开展卫生应急工作,指挥调动全市卫生技术力量,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紧急处置,防止和控制疫情、疾病的发生、蔓延;组织重大社会活动医疗保障。
(十一)拟定全市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发展规划、计划,组织医药卫生科研、新技术开发推广,组织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十二)负责银川市保健委员会确定的保健对象的医疗保健工作。
(十三)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依据上述职责,市卫生局设4个内设机构:
1、综合处(监察室)
负责协调和督办机关日常工作;负责机关文电、会务、机要、档案、统计、信息、保密、信访、财务、安全生产、系统内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离退休老干部服务管理、工青妇和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开展综合性卫生政策、地方性卫生法规、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卫生经济政策、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卫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政策研究;拟订全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和卫生人才发展规划;指导卫生区域规划实施,调整卫生资源配置;负责局机关及系统党务工作;承担精神文明建设、行风建设、普法教育、对外宣传、综合治理等工作;承办行政复议事项;负责局系统行政监察工作,承办局党工委、纪工委交办的其他工作;承担本部门行政流程再造设计及对流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考核的工作。
2、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处
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体系建设政策研究,拟订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妇幼卫生、社区卫生工作规划、技术规范和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组织对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治;组织和调度全市卫生技术力量对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紧急处置;指导城市基础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
3、医院和中医药管理处
开展医疗机构和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以及民族医药发展政策研究;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负责医疗服务监管,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拟定医疗机构和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及民族医药发展规划、管理法规、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并指导实施;负责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措施,开展药品“三统一”工作;制定医疗机构药品管理规范和标准;指导医疗卫生科研教学工作;组织开展继续医学教育;调查处理医疗护理纠纷;开展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政策研究,组织突发事件紧急救治、重大社会活动医疗救护保障;负责医疗废弃物监管;承担中医师承管理工作;承担卫生统计工作。
4、食品安全和卫生监督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行政审批处)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责任机制,负责组织、协调银川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拟订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调查处置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负责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工作;承担全国食品安全先进城市创建办公室工作;承担医疗机构、采供血、公共场所、饮用水、消毒产品、传染病防治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承担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承担各类卫生行政许可事项,非许可类审批事项的办理工作。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行政编制24名。其中:局长1名,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1名,副局长3名。科级领导职数12名,其中:主管11名(综合事务主管、组织人事主管、监察主管、规划财务主管、妇幼社区主管、疾控应急主管、医政主管、食品安全主管、中医药主管、卫生监督主管、行政审批主管),副主管1名(法制工作副主管)。
机关后勤服务事业编制3名。
五、其他事项
(一)管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食品(清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责分工。市卫生局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市农牧局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监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餐饮业及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清真食品管理工作;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食品、药品添加剂等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安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管。为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由市卫生局牵头,按照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市食品安全先进城市创建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责任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情况,研究解决涉及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项;各部门要密切协同,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三)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许可工作监督管理的职责分工。市卫生局负责提出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卫生规范和条件,纳入食品生产、流通许可的条件;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餐饮业及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卫生许可的监督管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环节许可的监督管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许可的监督管理。市卫生局不再发放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卫生许可证。
(四)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负责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的颁发管理,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市卫生局组织拟定职业卫生地方规程和标准,规范职业病的预防、保健、检查和救治,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职业卫生评价及化学品毒性鉴定工作。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市卫生局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完善协调配合机制,共同做好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六、附则
(一)本规定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其调整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二)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对市卫生局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检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