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永川黄瓜山村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与启示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11:0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永川黄瓜山村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永川黄瓜山村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第一篇:重庆永川黄瓜山村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千树万树梨花开文明新风扑面来

——重庆永川黄瓜山村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重庆市永川南大街办事处黄瓜山村位于渝西经济走廊,与四川省泸州市交界,距重庆主城区约1个小时车程,是重庆市新农村建设“千百工程”示范村之一。全村幅员面积20.08平方公里,辖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 228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 952元。近年来,黄瓜山村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紧紧扭住产业龙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农业部、重庆市和永川市授予“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好村”、“文明村”、“五好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一、突出特色,黄瓜山新农村建设顺利起步

黄瓜山村因山形酷似黄瓜而得名,黄瓜山人就聚居在这条“黄瓜”的脊背上。因地形特殊,黄瓜山风景如画却十年九旱。面对发展传统种植业的先天劣势,黄瓜山村及时调整思路,以产业发展牵动新农村建设全局,成为渝西一颗耀眼的明珠。

(一)支部建在产业上

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支部。引领黄瓜山村走出困境的人,是38岁的村支书申希泉和35岁的村主任王功勋。两位具有大学文化的年轻村官是地地道道的黄瓜山人,他们不仅知村情、晓民意,而且率先结合村里的优势资源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引领着全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颇为丰富的创业经验。南来北往的经营,使他们意识到黄瓜山村不能局限于传统种植业,要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走多业并举之路。上任之初,就将村支部的工作重点定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培植上,将全村划分为5个片区,分设了5个党支部,推荐各片区致富带头人担任支部书记,建立起以产业发展为主的考核机制,用制度将支部与产业紧紧地“捆”在一起,形成了支部、能人与产业并驾齐驱的工作机制。

(二)产业兴在特色上

客观上分析,黄瓜山村的滞后源于水源不足。黄瓜山村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有产业作为支撑,有新型的经济作为后盾,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局,依靠科学谋划思路,依靠专家指导实践;要把生产发展置于首位,不断加快产业战略性转型,积极构建新型的农业农村经济;要把农民增收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努力拓宽增收渠道;要把因地制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紧贴村情推进“一村一品”。

(二)新农村需要新主人

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困难在于改造农民,最大希望在于农民改造。相对其他国家而言,尽管我国在没有与城乡对立、城乡冲突的阶段就启动了新农村建设,但城乡之间也包含了太多的不和谐因素,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农民对自己家园的麻木。黄瓜山村在建设过程中,也先后受到了来自农民群众的一些阻力,但村“两委”坚持一手抓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认知度,一手抓制度和行为规范,以“一事一议”贯穿新农村建设全局,把主权交给农民,赢得了大家的支持和拥护。黄瓜山村的实践还表明,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包办代替,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付诸实践,一定要通过农民主体发挥作用;只有农民的素质真正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大有希望。

(三)新农村需要新机制 若干年来城乡之间的发展失衡,使广大农村暴露出太多的薄弱环节。中央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现阶段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来解决农村建设问题还不现实。在这样的环境下,尤其需要从机制上研究推进建设的办法。黄瓜山村并不是一个富裕村,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仅居全国中下水平,但他们善于发动群众、争取群众,找到了一些推进建设的新机制。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了分类指导的机制,通过支部特别是能人带动促进了农民增收,使富裕起来的农民有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公益设施建设上,探索了政府、社会、农民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按照受益范围的不同确定了多种建设模式等。黄瓜山村的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不能仅靠政府推动,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农村内部的机制创新问题。

(四)新农村需要新文化

近年来,农村大众文化缺失几乎成了一个共性问题。马斯洛在“人的需求层次论”中指出,人最低是生活需求,依次递进为精神类的其他需要。按照这一理论,在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以先进的文化培育新型的农民。黄瓜山村目前民风纯正,但其间也经历了从赌博到禁赌再到农民不赌的过程。这一变化正是村“两委”加强文化建设的结果。他们在村里建立了农民科技书屋、农业信息服务室、党员电教室等文化活动载体,定期组织村民开展培训,大力开展各类评比活动,把村民的目光汇聚到先进的文化建设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针对农民群体,尤其需要用先进的文化主导他们的思想、开阔他们的视野,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民。

三、面对现实,正视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黄瓜山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好的势头,但长时期形成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扭转,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管滞后

村民反映,一是基础建设成本大,政府投入少,农民筹资能力弱,对道路硬化等需要巨额资金的基础项目无法启动。尽管村里的主干道目前通过政府投入硬化了,但通往各村民小组、各院落还是泥结石道路,这恰是居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此外,山区农村的基础建设成本普遍高于平坝地区,建设难度较大。二是原有基础设施缺乏管护制度和经费来源,一些沟渠等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已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三是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政策缺失。比如,现行国土政策关于农民人均住房25个平方米的标准太低,不符合农村实际。如,农村公益设施建设用地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一方面征地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租地又不符合现行土地政策,使新农村建设用地处于两难境地。

(二)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农村人才外流较大。近年来素质相对较高农民外出务工比例逐年提升,农村留守人员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难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市场经营能力不强。从黄瓜山村梨子产业发展看,梨子专业合作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沿裂着一家一户的销售方式,果农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较低,获得的也仅是生产领域的初级利润。三是务工能力较弱。近年来,黄瓜山村先后引进了20余家企业,为村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就业条件,但仍有较大比例的农民被企业拒之门外,其实质就是缺乏一技之长,制约着农民增收。

(三)支柱产业后劲乏力

一是山区农业对市场的反应更加滞后。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在西部地区农村表现得更加突出。比如,前两年热销市内外的“黄花梨”目前已不再走俏,黄瓜山村以前“垄断”的市场也出现了被挤出局的迹象,但仍有多数农民既不研究市场,也不改良品种,守着老树过日子。二是产业格局不够合理。黄瓜山村现有企业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开发,这种“有水快流”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换来一时的发展,但不能使村级经济真正强大起来。同时,与农业产业配套的精深加工企业不多,特别是梨子保鲜期短,农民往往以较低的价格抛售,不利于农民增收。三是产业培植的深度挖掘不够。尽管黄瓜山村旅游业发展出现了好的势头,但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对旅游业的开发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四)失地农民缺乏保障

失地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正常现象,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社会保障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失地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征地补偿标准过低。据调查,现行的补偿标准仅够农民维持3~5年的基本生活。二是补偿方式单一。目前的安置补偿大部分以货币补偿为主,缺少对失地农民培训、就业等方面的考虑,特别是对部分缺乏就业能力的农民来讲,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剥夺了维系基本生计的权利。三是保险政策缺失。目前尚未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风险,这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五)就近就医就学困难

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促动下,农民子女就学及农村医疗保障问题有了明显好转,赢得了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广大农村当前仍面i临着一些实际问题。以黄瓜山村为例,在就学方面,村里有1所完全小学,负责全村学生就读,偌大个村,对边远地区的小学生和幼儿就学实为不便。在就医方面,黄瓜山村目前尚未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还未能享受到国家关于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政策;药价贵也是村民普遍反映的一大问题,农民生病住不起院的情况仍然存在。此外,村民反映,农村贫困户的救济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目前的政策救助范围太小、补助标准太低,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第二篇:双龙村新农村建设做法与启示

双龙村新农村建设做法与启示

中共六盘水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内容摘要〕 双龙村村支两委班子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通过联户土地出租和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三化”(产业化、集约化、企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得到显著改变。

〔关 键 词〕 新农村建设 启示

双龙村,俗称双龙井,位于市中心区西南部,总面积1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0亩,辖9个村民组,738户,2835人,是一个汉、苗、彝、回多民族杂居的农业村。近年来,村支两委班子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通过联户土地出租“一举四得”(投入拿进来,技术带进来,市场找进来,农民增收了),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三化”(产业化、集约化、企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显著改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600元增至2005年2468元,年均增幅10%以上;各村民组实现通水、通电、通路;14%的农户用上沼气;25%的村民用上现代通讯工具;70%的农户拥有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5%的农户购买了农用车辆或机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生育政策符合率98.5%,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抓班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双龙村属近郊农村,区位优势突出,水源丰富,土地连片集中,是钟山区为数不多的有水田的村之一,但由于过去村支两委思想观念落后,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经济发展滞后。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为省级二类贫困村。双龙人守着宝地过苦日子。2001年通过换届选举,一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进入了村级领导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使新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在现任的村领导班子中,村支两委加妇代会8人,5人中专学历、3人高中学历,5人是种植大户。有的包过工、办过企业、思路广、善经营,会发展,带动能力强。新产生的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发扬能吃苦、能攻坚的精神,树立“为民谋利,巧干实干”的理念,下决心理思路、强措施,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致富,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抓结构调整,干部率先示范。为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把草莓种植项目引进双龙,用事实促进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刚上任不久的村委会主任张家军以身作则,不仅无偿让出自己的6亩责任田,还割掉了正在扬花的水稻。在张家军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纷纷参与草莓种植,仅一年时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目前,全村草莓种植规模达280亩,年产值达170万元,受益农户110户,户均1.5万元以上,“双龙草莓”已成为钟山区远近闻名的品牌之一。同时,双龙村支两委以“双龙草莓”为龙头,依托农业科技部门,大力推行田改土、粮改菜,引进台湾合欢甜豆、泰国无筋棒豆、日本雪山花菜等20余个蔬菜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种蔬菜收入是种粮食收入的3—4倍,村民们为这事实所折服,纷纷实行田改土,粮改菜。目前,全村796亩水田已基本改造结束。

(三)抓转变观念,实现“一举四得”。从死守土地到用活土地,双龙村迈出了关键第一步。双龙村两委通过宣传动员,一家一户做思想工作,说服群众,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协调160余户村民的120亩土地通过租赁的方式,按每亩年租金500元出租给投资商卢昌明、李庆宽发展,用于修建集瓜果、蔬菜、花卉种植于一体的科技种植园区。该项目总投资300余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50万元,建成西瓜基地120亩,大棚240个。投资商李庆宽表示,今年西瓜采收结束后,将在240个果蔬大棚内种植特色蔬菜,使之成为具有高科技含量、有较好经济效益,对农民具备示范带动作用的果蔬花卉基地。明年还要投资200万元再租土地200亩,建大棚300个,花圃基地一个,建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目前,全村通过蔬菜大户、草莓大户、西瓜大户租赁土地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400余亩。涉及农户440户。土地反包合理流转,不仅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规模用地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而且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市场。同时,农民通过租赁土地,就近务工获得了双重收入,通过打工,学习和逐步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委书记辛维光同志在双龙村调研时高度评价和肯定了双龙村的经验:转变观念,“一举四得”,投入拿进来了,技术带进来了,市场找进来了,农民增收了。

(四)抓龙头带动,“三化”解“三农”。双龙村两委按照以农业科技示范种植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思路,依托城市经济发展近郊农业,以项目为载体,着力“项目引进、典型示范、整体推进”,打造绿色龙头产业。一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引进投资商卢昌明投资300万元建设集瓜果、蔬菜、花卉种植为一体的科技种植园区项目。二是积极引时草莓、西瓜等名优特产品,推广农业技术,培育种植大户。三是创新机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推动土地合理流转。四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全村已形成280亩草莓种植面积,123亩西瓜种植面积,450亩蔬菜种植面积,建成灌溉水池6个,排灌渠8200米,建成大棚300个。产业覆盖6个村民组,惠及农户510户2040人,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农民耕作企业化已现雏型,大批农户逐步走上致富路。

(五)抓规划,着眼未来谋发展。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双龙村立足村情,一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产业规模。预计到2008年,草莓种植达400亩,西瓜种植达200亩,花卉种植50亩,反季节蔬菜200亩,大棚增加到46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二是充分利用草莓、西瓜种植,养殖饲料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深加工业,大力兴建沼气池,形成良性产业循环链。经过努力,在三年内发展养殖专业户200户,沼气覆盖面达80%以上。三是围绕“情系农民、富裕农家、美化农村”,力争道路硬化覆盖率达90%,全面实施改厕改灶,统一规范的养殖,建垃圾中转站4个,组建一支乡土文艺队伍,建立农民学校,加强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村民议事机构,促进管理制度化、村务透明化、决策科学民主化,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双龙村发展的启示

(一)有一个好的村班子是发展的保证。建好热心为民办事的好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好了党支部、村委会,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能更好地发挥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赢得民心,让群众看到希望跟着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只有将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团结合作的能人,组成优势互补、能力配套、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成为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有致富带头人是发展的关键。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双龙村从一个省级二类贫困村发展为先进村,关键是村民把经济能人选进村领导班子,成为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捕捉信息和自主能力强,在发展农业经济中有一定招术,起着外连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带头人的作用是极为重要和难以取代的。致富能人带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双龙村的村民深有体会地说:给钱、给物、不如选好村干部。双龙村的变化也告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带着大家干、领着大家建的致富带头人。

(三)加快结构调整是发展的途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落后,比较效益低,是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因素。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一是利用环境和资源的差异性,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形成品牌,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二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三是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户增收。

(四)土地合理流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是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相矛盾的。小农经济单家独户的经营,难以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来组织。或者说小农经济单家独户的经营阻碍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土地要求集中化的冲动越来越强烈,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发展着的农业生产力压力。三是如果没有现代农业支撑,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只能是杯水车薪。四是从解决“三农”问题来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本质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农村落后、农民贫困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消灭小农经济,促进土地集中,走城乡一体发展道路。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土地集中,城市化进展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小农经济依然是中国农民的存在方式。在这种条件下,有效解决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只能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打破土地界线,有条件地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五)财政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欠帐多。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财政重要推手作用。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补助、贴息、资助农业保险等方式,支持经营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种养大户和专业户。二是协调部门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投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各级财政支出资金要逐年纳入预算,并确保落实到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速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城乡互动互保机制。

第三篇:前进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法及启示

前进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法及启示

贵州省水城县前进村位于水城县西南面的纸厂乡,离乡政府驻地5.6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共有7个村民组,808户3190人。现有耕地7656亩,人均耕地2.4亩。有林地16000亩,荒山荒坡8000亩。2006年底,人均纯收入2786元,人均占有粮840公斤。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无线程控电话安装8户,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户买了二轮摩托、三轮摩托、红星拖拉机、农用车辆等,有6户购买了双桥东风车,有2户购买了轿车。近年来,在省、市、县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村支“两委”团结带领全村群众,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促进了全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居住环境普遍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今年,该村被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共争取资金162万元,对前进村通村公路进行硬化,兴修水泥路5.6公里;引进140余万元资金,修建了移动机站;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协调资金对户与户之间道路进行了硬化,硬化道路达5公里,改厕100个、改灶100口,建沼气池160口,修建三个面积为15平方的垃圾池,修建花池3个,修建蓄水池9个;修建灌溉沟渠3000余米、河堤及附属工程700米;修建了200余平方米的精神文明活动室。

(二)强化“两委”班子建设。前进村村支“两委”班子是2001年通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公开选举后组建的。新班子上任后,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自身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推行村干部考勤制,持证上岗,改变了以往群众到村办事找不到人的现象;全面推行

村务公开,做到村务定期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设立工作举报箱,接受群众监督,同时,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根据《水城县村干部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完善了《干部培育选拔机制》、《培训干部机制》、《考核干部机制》和《工资保障机制》等干部管理的长效机制。使村各项工作基本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轨道。二是加强党员发展工作。村支部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注重在积极性高、思想进步、具有实干精神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中发展党员,着力把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培养成为村干部,2004年发展党员5名,2005年发展党员5名,2006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名,发展党员6名,不断为村支“两委”注入新鲜活力。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双带”作用。村支部明确要求有一定实力的党员必须带动1—2户贫困或低收入户脱贫户致富,并在资金上、技术上给予扶持,全村63名党员共帮扶82户后进户,使他们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目前,全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9万余元。

(三)强化农业结构调整。前进村紧紧依托本村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和距市中心城区比较近等优势,依托市场、依靠科技求发展,通过大棚拉动,协会保障,加速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一是积极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村每年实施玉米育苗定向移栽1000亩,脱毒马铃薯1000亩。二是大力发展蔬菜。为引导农民种植蔬菜,村里向农户承诺,对蔬菜种植农户提供风险赔偿,如果种菜的收入不如种粮食,村里补足差价,种出的蔬菜如果卖不出去,村里全部收购。同时,村还出资2.4万元从钟山区大河镇聘请两个师傅蹲点指导。2003年以来建蔬菜大棚7个,目前,全村发展露天蔬菜连片种植200亩,日本耐病总太萝卜示范种植20亩。三是建立农技协会,村从协调能力强、种养经验丰富、懂一定科学技术、为民办事责任心强的科技示范户、种养业大户中选68人组建了“蔬果协会”和“养殖协会”,负责帮助群众收集信息,帮助农户做好蔬菜、水果等优良品种的选购、种植、土地规划、管理、运输、销售工

作,帮助农户做好牛、羊、猪的配种、饲养管理、销售等跟踪服务,促进了种养业快速发展。目前全村共有2户养鸭大户,2户黑山羊养殖户,养猪10头以上专业户40余户,养鱼专业户2户。四是积极搞好劳务输出。村两委注重加大与外地企业的协调联系,组织有一定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自2004年以来,共与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企业联系,组织劳务输出20余次,共计组织300余人次外出务工,两年创收144万余元,使全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180元,节约粮食18吨多。

(四)强化农民教育培训。针对全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实际,从教育培训入手,一是扎实抓好农村义务教育,使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班、会议及远程教育设施对党员、群众进行党的知识、适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近年来,共培训党员25期2000余人次,对群众培训70余期3500余人次。三是强化法制教育。通过上法制课、出法制墙报、广播等多种方式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把《婚姻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印发到农户家中,并与农户签订《文明村建设责任书》、《禁毒工作责任书》、《平安工程治安责任书》,大大增强了农民的法制意识。通过教育培训,转变了群众观念,增强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坚定了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五)强化倡导文明新风。前进村根据彝汉杂居的特点,注重发掘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从今年起,每月的农历十五日,组织村民开展以歌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民族民间对歌活动,弘扬丰富多彩民族民间文化,拉动前进村旅游观光和服务业的发展。在创建文明村寨过程中,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在“星级文明户”评审中,力求做到民主、公开、公正、公平,涌现出“十星级文明户”40户,“社会治安模范户”40户,“五好家庭”50户,“科技示范户”40户。注重在村民中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做

到红、白事从俭,不大操大办,杜绝了“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为维护全村稳定,切实加强群防群治工作。成立了由298人组成的群防群治巡逻队,负责夜间巡逻,实行5户联保,轮流值班,并对值班农户实行问责制。巡逻时,对夜间行走人员及时询问,如发现异常,将追查到底。目前在全村范围内有效地杜绝了偷盗现象的发生。还充分利用召开村民大会,广播、专栏等广泛宣传农业典型,让农民群众受到教育,在全村形成争当“星级文明户”,争做“五好”公民的好风尚。

(六)强化村寨环境建设。把加强村寨环境建设和改善村容村貌作为突破口,以治脏变净,治穷变富,治愚变智和改厕、改灶、改圈、改水、改路的“三治五改”工程为重点,积极有效地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一是实施退耕还林1500亩,组织群众对1万余亩灌木林进行管理,并动员群众开展荒山造林,森林覆盖率达63%。二是组织群众制定卫生文明公约,对环境卫生实行挂牌管理,不仅硬化了连户道路,修建了风雨桥,还在农户集中的地方建三个垃圾池,使村寨的垃圾得到规范处理。同时抽派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监督组,对环境卫生、家具、农具进行检查,并作为评选“星级文明户”的重要依据;同时,村出资对规定农户每增一颗星,奖励20元,激发了农户争当先进的积极性。目前全村基本做到五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通),四无(无垃圾乱堆、无粪便乱流、无污水乱倒、无牲畜乱跑),村容村貌大改观。

二、启示

(一)加强领导是保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燕高飞,功在头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建好热心为民办事的好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好了党支部,村委会,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能更好地发挥领

导班子的疑聚力、号召力、向心力,赢得民心,让群众看到希望,跟着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只有将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强,有真抓实干精神和团结合作的能人,组成优势互补、能力配套、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成为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关键。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只有在建设实践中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前进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十分注重调动全体村民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各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活动,全村经济如何发展,村容村貌怎样建设,建设资金如何筹措等,全部由全体村民说了算。同时,还要有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捕捉信息的能力强,在发展农业经济中有一定招数,起着外连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带头人的作用是极为重要和难以取代的。致富能人带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利益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三)加快经济发展是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发展,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前进村在多年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十分注重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大棚蔬菜的种植,到各种协会建设,再到加快发展各种养殖,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全面改变农村脏、乱、差的旧风貌,彻底改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城市化。前进村以旧村改造为突破口,以村庄规划化建设为载体,植树造林,全面整治全村环境,美化、净化了村容村貌,确保了全村清洁卫生,闯出了一条生态、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创造了一个布局优化、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的良好环境。

(五)加快结构调整是途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落后,比较效益低,是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因素。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前进村主要是利用环境和资源的差异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培育和引进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户增收。

(六)强化投入是推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欠帐多。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财政重要推手作用。前进村主要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上争、外引、内联等方式积极争取投入,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种养大户和专业户。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投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并确保落实到位。

(七)农民增收是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是目标。在农业生产上,前进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比较优势,以现代农业为方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把农业建设成为兴村富民的强势产业,努力建设好粮食、畜禽养殖、大田蔬菜、优质水果、薯类生产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

(水城县委办公室高登权)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郎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从2006年开始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从村容整洁入手,逐步延伸,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示范点,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新农村建设氛围空前高涨。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郎溪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我们坚持把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各种会议、现场观摩、广播、电视、宣传栏、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重点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对全县乡镇干部、示范村主要负责人以及各综合示范点理事会会长进行了系统培训,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法。各乡镇村都先后组织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各示范点理事会会长及村民代表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把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出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村镇建设发展。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 “规划先行、无祥规不建设”的总体要求,2007年编制了郎溪县村庄布点规划,并于2010年重新修编,对每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求先编制建设规划再建设。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突出地方特色,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四)项目整合,社会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新农村建设群众是主体,但离不开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项目整合,将一些涉农项目向新农村示范点倾斜。目前已整合项目有:农村能源沼气、农村重大公共卫生改厕项目、农村人饮工程、文化书屋、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等配套项目。同时我们还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动员本乡镇,特别是本村一些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建设家乡,鼓励在郎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营造村企共建氛围。安排县直单位结对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

(五)健全机制,注重长效,着力提升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

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及其办公室自身建设,确保人员、经费、工作到位;整合资源、加大帮扶,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完善各项制度,制定了《郎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及指导组工作职责》、《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工作列会制度》、《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驻村指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和要求》、《新农村建设管理考核细则》、《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二是完善综合示范点申报确点、动态管理机制;三是是完善督查指导机制,实行示范项目建设通报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考核验收机制,完善以奖代补制度,据实兑现奖补。同时,引导新农村示范点从卫生保洁、经济发展、理事会建设、筹资投劳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二、取得的成效

(一)示范工程稳步推进,示范效应明显增强。

2个示范镇、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前五年建设的综合示范点逐年巩固提高,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点,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新发镇通过五年的努力,已基本达到示范镇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正在积极探索“整乡(镇)推进”工程;新增示范镇(十字镇)示范工作按照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要求正在扎实开展、稳步推进。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成效明显,全县已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104个,全县示范点筹措建设资金2390多万元,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参加新农村建设达10万多人次,编制示范点村庄建设规划121个,集镇总体规划修编7个,村经济发展规划11个,示范村经济发展规划或“一村一品”发展规划13个,成立村民理事会117个,建立了镇村文化活动场所142个,组织开展送电影、送文化下乡活动502场次,完成村庄内道路硬化49.4万平方米,实现改水3.4万人,完成卫生改厕5704座,新建沼气池3755口,修建排水沟近46.8公里,清除垃圾、淤泥10.9万吨,拆除废旧房屋、厕所、围墙等路障4286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示范工作扎实有效。

五年来,我县新农村示范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点,充分发挥了良好的带动示范效应,也成为展示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我县以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为主攻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安排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以推进食品工业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积极推进食品工业的发展,认真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优扶强工作。根据我县实际,以粮食、特色蔬菜、茶叶、肉禽类加工和特色酱制品加工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和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截止2010年我县现有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市级26家、省级7家。二是认真组织开展了“一村一品”专项调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拟定了《郎溪县关于加快“一村一品”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积极组织红新制茶、瑞草魁茶场、庆丰茶叶合作社等企业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活动。其中“龙溪湖剑茶”和“瑞草魁”茶叶荣获2010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四是推进名优农产品标识认证工作。目前我县省级名牌农产品25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22个。

2、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94个,其中种植业25个,畜牧业34个,渔业10个,农机服务业5个,其它20个,现有社(会)员4230人,带动农户47186户。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6.28万亩。村务监督、“三资”清理工作取得实效。目前,全县111个村(居)完成了“三资”清理工作任务;13个乡镇(含开发区)均成立了“三资”代理服务中心,111个村(居)实行了“三资”委托代理工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3、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一是落实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二是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科学制定补贴方案。三是高度重视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通报并督促进行了整改。

(三)民生工程不断深入,惠民行动进一步深化。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农村低保人数12704人,全年发放补助资金1181.62万元。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分散供养标准(1541人)每人每年1200元,集中供养标准(358人)由每人每年2200元提高到2400元,全年发放供养资金294.1万元。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奖励(特别)扶助,审核确认符合政策规定的575人,补助资金46.26万元全部发放到位。安排补助资金683.67万元,直补大中型水库移民11384人。1590名农村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享受生活救助360元。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440万元;发放免费教科书63831人次,价值439.8万元;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费616人,计42万元。发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共计260.35万元,受惠学生2591人。举办各类农民科技培训班748期,培训农民10.18万多人次,实施阳光工程培训5682人次,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60%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5661人。新农合参合率96.57%,补偿累计受益301654人次,累计补偿支出3003.43万元,占2010年筹资额的73..73%。4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和72个村卫生室新建项目已完成。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建设或修缮工程已全面完成,岗位培训工作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实施。全县水稻投保面积为35.58万亩,达到实际种植面积的96%以上,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逐步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涉及到5个乡镇敬老院建设,新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床位300张。2009年提前建设完成全县10个20户以上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17个“农家书屋”工程全部完工。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在8个行政村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水泥场地全部建成,健身器材安装到位。15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3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部建成,所需设备配套到位。1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部完工,已投入使用。

(四)基层组织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和谐新农村创建不断推向深入。

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体系,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及时全面地进行党务、政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不断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群团等组织作用,深入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巾帼示范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努力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探索村民理事会等民主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发挥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农村基层各类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现阶段及下一步工作

(一)大力开展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农村土地整治和拆迁安置,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抓一批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作用,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创建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214省道新农村示范带

围绕宣城市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212工程(建设200个美丽和谐村庄、10个文化特色村、20条新农村示范带)。打造一批美丽和谐村庄及文化特色村,认真开展好214省道示范带的创建工作。

(二)工作重点

1、继续抓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确保完成201122个示范点建设任务。

2、加强郎溪县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新农村

示范带创建工作。

3、抓好23个示范村“整村推进”。

4、探索示范乡镇“整乡(镇)推进”。

5、抓好老点的巩固、完善和提高。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7、进一步完善联系帮扶和协调机制。

8、加强新农村建设观摩培训工作。

9、加强财政资金项目监管力度,合理使用奖补资金。

10、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考核工作。

第五篇:回山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新昌县回山村新农村建设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以加快小康进程为目标,以和谐文明村创建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努力把回山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现根据本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部份:回山村现状概述

回山村总人口2011人,695户,分1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257亩,山地622亩,林地1899亩,水面(水库)35亩。全村设党支部一个,共有新老党员73名(其中预备党员2 名),分六个党小组。人口居住情况:户数不到五户的小自然村有十多个;全村居住的占地面积约为320亩,其中姜岙自然村部分占约60亩(89户);回山老村部分约占150亩(现实际实际居住户数大约350户);新街部分占90亩(居住大约250户)。回山老村庄内居住的人口大多为老年人和收入较少的村民,房子大多数是外土墙木楼,防风防雨的能力很差;老村内居住的人多以柴火做饭,房子的间距很小,前一幢与后一幢相接的现象很多,绝大多房子处在无消防通道的环境下;楼上住人楼下就是茅厕或边上就是茅厕的现象随处可见,环境卫生极差;无人居住的空置房子(已在新街建房)所占比率约占四成以上。村内百年以上的清代老宅有五处,现有12户人家居住,宅基地占地面积约6亩。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二人或一人居住的户数为89户,人口140人。全村低保户共16户。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为5800元左右,主要收入为茶叶、茭白、花生、白术等农林经济。全村2005年共有1425人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70﹪。目前村大会堂已修好,村民服务中心正在完善;红白喜事理事会已成立,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已经投入使用;方家湾和白术市场宅基地基本整理完毕,可建房用地约10000平方米;占山地约三十亩的农民休闲公园基本建成。

第二部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打造新村庄、发展新产业、实施新政策、培育新农民、优化新环境”为载体,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力、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努力把我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目标:用5年时间,即到2010年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基本达到“十化”目标,即:道路白色化、路灯明亮化、饮水纯净化、住宅砖瓦化、有线电视数字化、村容整洁化、环境生态化、活动场所功能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卫生院所齐全化。实现农村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有较大提高,公共事业有较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村人均收入基本达到翻一番。

三、新农村建设坚持原则:

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群众满意为第一取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确定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产业相对集聚、居住相对集中、土地相对集约、农村基础设施各类要素相对集合的要求,以现代乡村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实施。

坚持“一户一宅”,严格建房审批政策。自本方案实施之日起,在未完成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前,除危房改造和受灾户外,原则上暂停批建新房,待完成新村规划后,按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审批;村民建房要按新农村建设规划选择房型设计,建新必须拆旧。坚持从实际出发,1

因地制宜,对百年老宅进行保护。

第三部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打造新村庄,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设施体系

一是科学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先进地区的作法。在今年九月份前完成全村建设总体编制规划,并制定出具体实施细则。

二是开展项目:以创建县级和谐文明村为重点,积极开展“一保”(百年老宅保护)“二整”(整理宅基地、外墙),“三清”(清垃圾、清路障、清柴草垛),“三改”(改水、改厕、改灶)和“三化”(亮化、绿化、洁化)。

建设的主要项目标准是

(1)道路: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户通车到门口率达80%,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宅间道路达到消防安全要求。

(2)路灯: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照明率达到100%。(3)户内配套:新建住宅“四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照明电)达100%,低层式车库(或叫杂物间、茶叶制作间)户拥有率达80%以上。

(4)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村庄中有休闲健身公园,主要道路和溪渠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实现美化、亮化(透明式围墙)。

(5)百年老宅:加以修缮保护,并改造周边的环境,重建相邻的竹、桂、兰、桃、茶园景色,建成有旅游价值的古宅(该古宅也是新四军江南纵队的司令部)。

(6)公厕:村内建有专用公厕3-5处,住户无害化厕所达到90%。

(7)垃圾处理:建集中处理垃圾的场所一处,垃圾房(箱)十多处,达到村内无垃圾。(8)污水处理:全村污水管网接入集镇污水处理厂(待建)。

二、发展新产业,构建农民长效增收体系

突出以发展新产业为核心,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立农民长效增收的机制。构筑“高山蔬菜、大佛龙井、回山茭白、浙中白术”等为品牌。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大城市形成订单模式。实施“旅游兴业”工程,发展非农产业,走转移增收的致富路子。把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载体,围绕百年老宅,回山村的悠久历史,附近的门溪、前丁水库,安顶山,浙中大峡谷等资源,培育住隐居山庄(百年老宅)采摘大佛龙井、登山(安顶山)观日出吃烧烤、门溪垂钓、玩浙中大峡谷等旅游景点。

三、实施新政策,构建管理民主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推行村级“一事一议”为突破口,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管理民主、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促进集约化经营;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实施新政策,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把着眼点转向培育致富带头人和经济能人上来。全面实行农村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增强村民委员会工作透明度,加强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设,健全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管理民主的村民自治机制。

四、培育新型农民,构建乡风文明的和谐发展体系

加快农村科技进步,有计划地实施带有全局性、导向性、示范性地科技兴农项目,加强与外的“联姻”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逐步推进主导产业基地良种化、生产标准化,以培育新型务农和务工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

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娱乐事业,广泛开展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公民 2

道德、民主法制意识和健康文明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有自主创业能力的新型农民,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农村和谐、乡风文明发展。

第四部份:新村庄建设的主要思路

首先是资金的统筹。

一、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

二、争取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资金。

三、其他途径(银行贷款、参股开发老宅等)。同时,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效能。

二是在坚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自身投资为主,村集体出资为辅”的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使村民成为旧村改造的主体。让村民了解新农村的模样,建设新农村是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让村民从思想上、意识上、行动上一步一步地溶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从无意识转变到自愿,从自愿转变到自觉,从自觉转变到主动参与中去。

三是尽量集束土地的使用,村庄改造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

1、村民之间(或通过村级)进行协议换房,这是为了解决部分现阶段尚无能力建房,今后需要改造新房的村民设想。

2、老年人公寓,分产权集体化和私有化二种,产权集体化面积一般在30多㎡到40㎡,私有化面积一般在60㎡。解决老年人建房困难等系列问题,3、多层式住房,一般为四层(层高3米),低为车库或制作间(层高2米4),面积分80㎡、100㎡、120㎡、160㎡几种,一层多建为老年人公寓(产权集体化)。这是为大众化村民设计的房子,可以降低村民的建房成本。

4、现代式排房,一般不超过正三层(低层车库不计),面积在190-250㎡,层高3米。这是为有经济实力的村民设计的房子,土地的使用将以竟标的形式决定,竟标所得多用于建设老年公寓。

5、山体别墅,个别不适建排房,只适建山体别墅的地块,土地的使用同上。

6、补偿转移:部份村民已移居县城或其他城市,不打算在本村新建住房,村里将作一定的补偿。

四是形成农村产业基础。使旧村改造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生产为旧村改造创造条件,富裕广大农民。

五是建好领导班子。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并使广大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六是发动群众搞好自治。人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按照“政府引导,农户主体,政策激励”的工作原则,一是广泛宣传,充分发动群众。二是创新民主管理机制,强化村民自治。村两委全力积极组织,成立村民自治监督小组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制定村庄整治规划及行动计划,制定出《回山村新农村建设方案》实施细则:土地调整方案、土地整理、住房调换、“空心房”、杂房的拆迁补偿标准及聚居点建设措施、公益设施管理制度、新农村建设农户须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民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

新昌县回山镇回山村驻村指导骆张春

2006年5月16日

下载重庆永川黄瓜山村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与启示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永川黄瓜山村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与启示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樟树市以储备点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樟树市以储备点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熊春华 近年来,樟树市在总结以往新农村建设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在巩固已建试点村,全力抓好当年建设点整体推进的同时,提前进行......

    中国石油重庆销售永川分公司损耗管理相关做法

    中国石油重庆销售永川分公司 损耗管理相关做法一、建立加油站油温可追溯机制。分公司储安科月底收集所属加油站当月每日油温,定期组织数质量专项检查,通过加油站液位仪油温历......

    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内容提要:世界上每个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把开发农村、解决薄弱环节作为整体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韩国是最为成功的典型。通过1970年开始的新乡村运动,韩国仅用......

    韶山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

    韶山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10-20 11:11:22 阅读:665次今年以来,为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陈润儿书记不下十次来到韶山村调研、指导工作,并进......

    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战略举措。所以我......

    东山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与2012年工作计划

    磁灶镇东山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与 2012年工作计划 中共磁灶镇东山村支部委员会 磁灶镇东山村民委员会东山村地处晋江市磁灶镇南部,距沈海高速公路晋江出口处1公里,由东......

    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整体推进的做法和启示(合集5篇)

    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整体推进的做法和启示 永德县扶贫办主任 鲁见明 我县位于临沧地区西北部,是一个国家级扶贫攻坚县,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国......

    关山村新农村建设基本成就简介

    关山村新农村建设基本成就简介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平整土地1700多亩,修缮沟渠20多公里,整修山塘50余口,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新修公路8公里,硬化公路12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