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坪县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启示(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16:0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镇坪县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镇坪县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第一篇:镇坪县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镇坪县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镇坪县位于安康市南210公里处,国土总面积1503平方公里,全县78个行政村,总人口

5.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77元。全县森林覆盖率84%,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据调查统计,全县近年来集中“捆绑”资金近900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3800多万元,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用于新农村建设。止“十五”末,全县有44.7%人口聚集城镇和新村,仅新村就吸纳人口1.2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5%。基本做法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镇坪县经济基础薄弱,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实现农村人口的合理聚集,主要是推行和建立了符合镇坪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捆绑投入资金机制、产业化经营机制”。

(一)由单纯抓点的建设变为通盘筹划,全面推进。止2001年,该县仍有1.8万村民居住在高山狭谷地带。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药、水、游”的发展重点,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目标。一是在2003初制定实施了“三个二万人”的人居环境建设目标规划。将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狭谷地带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村民迁出来,使其相对集中。仅此一项就累计投入补助资金1003.2万元,搬迁安置1892户7597人,大大优化了边远村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按照移民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使移民搬迁尽量集中安置于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内,统一安排搬迁户的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新农村框架。

(二)由分散投资变为引导整合多种投资,捆绑使用。坚持群众参与、部门包扶和社会帮扶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投入主体作用,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基本上达到了财政投入1元群众投入10元的比例。另一方面统筹安排各类项目,整合各种涉农资金,扶贫、计划、水利、农业、交通、电力、卫生、教育、广电、电信等有关部门,尽量将项目资金与新村建设专项资金、部门单位帮扶资金、社会各界捐赠资金进行捆绑,集中使用,从而形成了整体合力,保证了已开工建设的新村各项扶持资金都在100万元以上,大大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据2005年统计,累计投入的8881.4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其中财政扶贫项目资金940万元,信贷资金1117万元,各行业项目资金捆绑3652万元,部门帮扶和捐赠资金152.4万元,农民自筹资金(不含投工投劳折价)3020万元。

(三)由单纯注重村容村貌等有形改造变为文明建村,经济强村。一是狠抓“123”工程。巩固和发展人均1千斤粮、2亩药、3头猪的成果。按照企业带动GAP基地种植、农民传统种植,发展适销对路的地道药材生产,制药材协会和民间贩运队伍销售,引导农民建设了10万亩优质地道药材基地。按照“四个一”标准,以提高生猪出栏率和商品率为重点,引导农民建设10万头绿色商品猪基地。二是坚持推行小额信贷到户政策。采取信用贷款干部担保、财政贴息等措施,积极推行信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弥补药畜产业建设资金的投入不足。三是围绕药畜主导产业抓科技培训、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三个环节。达到每个农户都能掌握“药畜”生产的实用技术,实现了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建成了20个药畜产业重点村和药材试验示范基地,培育了近千户种养业大户,共发展药材7865亩,新增家畜饲养量9.5万头,从而使以“药畜”为主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主要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好。随着平镇路镇坪段的全线贯通,该县已在全市率先实现乡乡通油路目标。县内1小时,到安康3小时经济圈已形成。昔日制约镇坪经济发展的交通、电力“瓶颈”制约得到缓解,100%的乡镇和100%的行政村通公路,贯通相邻的二省一市。连接了国家大

电网,建成了县城、曾家两座变电站,实施城网和农网改造工程,全县村通电率达到100%。全县78个村全部建起集班子办公、农民培训、党员活动三项功能于一体的村公房,年培训群众1.2万人次以上,实现了每个青壮年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行县医院领办乡镇卫生院的新机制,完善了78个村的卫生室;实现了10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的规范化,建成了2个乡镇文化站。在建的20个新村基本上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五到村”。固定电话村级覆盖率、移动通讯村级覆盖率、有线电视通村率依次达到92%、80%、62%。

二是产业支撑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药畜产业迅速壮大,“122”富民工程取得了实效。去年粮食总产量达2.85万吨,人均实现千斤粮;生猪饲养总量达到14.3万头,人均近3头;新发展草本药材4万亩,管护留存中长期药材5万亩,基本实现人均2亩药。坚持通过抓点示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建成了2个畜牧强乡(镇)和10个饲草示范点、10个规范化养猪示范点、10个百亩药材种植示范点。狠抓增产增收、抵御风险的关键环节,粮、药、畜主导产业良种普及率显著提高;科学种养技术广泛推广,畜牧防疫和病虫害防治水平有新的进步。鼓励发展劳务经济,全县外出打工人员达1.2万人以上,创收677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现金收入的增加。为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劲持久的产业支撑。

三是示范带动广。全县78个行政村,有40个被确定为省市扶贫重点村,其中14个已通过验收,16个在建,10个开工。通过近几年的工作,新农村建设已初见成效,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该县上竹乡庙坝村又被确定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这些示范村的建设都将有力的推动和带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几点启示

如何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该县通过几年的实践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要强化推动力。在强调发挥好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从三个方面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和带动力:一是政策推动。二是示范带动。三是规划推动。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战略。要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发展的支持力度,尽量减轻农民负担。

二要形成约束力。以规划统筹项目,以项目捆绑资金。“捆绑”财政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农户自投资金;实行干部包扶、社会帮扶、群众参与 “三结合”;建立群众投入为主、财政适当补助、协调金融扶持的发展机制;坚持“路、电、水、通讯、电视”五到村,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到位,找准新农村建设抓手,形成建设合力。

三要激发原动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入手,让农民眼见为实,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把蕴藏在广大农民中的建设热情激发出来。

四要发挥影响力。加强村“两委会”建设,坚持把致富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坚持在实践中培养村支部“想干事”的意识,“会干事”的能力,“干实事”的本领,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内容提要:世界上每个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把开发农村、解决薄弱环节作为整体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韩国是最为成功的典型。通过1970年开始的新乡村运动,韩国仅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其经济发展被世人誉为“汉江奇迹”。从今年开始,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全面

铺开,农业和农村发展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韩国新乡村运动的做法与经验,将对我省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一、韩国新乡村运动的主要做法

上世纪70年代,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工农、城乡发展严重失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1970年4月,韩国政府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韩国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的“新乡村运动”,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成功模式。

韩国新村运动分为五个阶段:(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2)扩散阶段(1974-1976年),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推进新乡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上;(4)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乡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乡村运动的民间组织;(5)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在不同阶段,政府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其主要做法体现在改善农村公路、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推动农村电气化、让农民用上自来水、推广高产水稻品种、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协组织和兴建村民会馆等八个方面。最近,韩国又发起了“一社一村”运动,就是一家公司、企业自愿与一个农村建立交流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的支援。三星、现代、韩国电力、韩国通讯、浦项钢铁等大型企业带头,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迅速扩展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支农运动,农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韩国新乡村运动成效巨大,人均国民收入从1961年的83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万多美元。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韩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始终保持在1∶0.8~1∶0.9之间。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

二、对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内动力。韩国的新乡村运动,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他们首先注意的是激发国民的进取精神,引导国民进行自我教育,利用典型事例对农民进行现身说法,注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新乡村运动最终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的群众运动,使开发具有生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创造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才能使新农村建设不断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只有农民思富、领导思变成为广大农村干群的共同心声,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才能真正摆脱贫穷、走向小康。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分阶段渐次推进。韩国新乡村运动于1960年前后在农村小面积试验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1970年才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长期被忽视的农业才开始受到重视,从而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实施范围,并从政策上确定下来,几十年始终如一,形成政府统筹指导型分阶段协调推进模式。我省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基础薄弱,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要分阶段渐次推进,明确每一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脚踏实地,务求实效。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同区域要根据自己的地域条件、发展水平,通过试点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加以实施,不能搞“形象工程”和“一刀切”。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注重从法律法规层面加以保障。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都是一个大思路、大政策,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但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发几个文件去推动,缺乏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可能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持久性。韩国总结30多年建设新乡村的经验,目前政府计划制订《城乡交流促进法》,就是想通过法律制度去保证“一社一村”运动的开展。我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也要不

第三篇:XX村探索小康村经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启示

探索小康村经验 推进新农村建设

——来自xs县dy镇康庄村的调查与启示

一、基本情况

dy镇康庄村是一个现有36个村民小组,人口12500人,耕地面积17000亩的xs县规模最大的行政村。1958年因“住宅集体化、耕作机械化、土地条田化、水利河网化、大地园林化”和对国家的杰出贡献,荣获周恩来总理签名的国务院奖状,成为全县农村争向学习的典型。近年来,该村在村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新农村建设又呈现出了一番新的气象。先后荣获省政府授予的“文明村”、市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2005年实现农副工总产值1.02亿元,村级公共积累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6元。

二、主要做法

(一)高起点规划建设布局,把规划先导作为第一工程,走科学发展之路。“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该村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搞好新农村建设各项规划编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项工程”。一是突出规划的前瞻性。依据本村的产业特色和资源特点,对全村产业区、居住区、公共服务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进行了分项规划调整,确立了万亩生态林经复合基地、水果蔬菜立体种植基地、无公害商品粮基地、水稻制种基地、棉花生产基地、中山河特水养殖基地和工业园区的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二是突出规划的科学性。邀请泰州规划设计院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点详细规划,请县委农办等部门辅导编制康庄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全民创业规划,规划后的村庄布局和三产比重更趋合理。三是突出规划的严肃性。规划方案,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向群众公示,并通过订立村规民约,规范规划建设管理。

(二)全方位构建产业结构,把生产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走产业富民之路。建设新农村首要的是生产发展,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产业经济发展路子。该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围绕“栽林果、搞制种、拓特水、强工业、跑运输、输劳务”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村级产业经济,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一是在做特农业上挖潜力。以康庄万亩生态林为基础,大力发展林业复合经济,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2000亩、水稻制种基地3000亩、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8000亩。二是在培强工业上求突破。加大技改投入,着力提高企业效益,年产600万砖规模的村办企业砖瓦厂、年产40万张装饰板的木业企业达奥装饰板材厂效益红火,一季度分别实现税收11.5万元和18.3万元。加大引资力度,先后引进的棉花纺织厂、食品加工厂、灯具装饰厂、板材厂、橡胶塑料制品厂、水泥制品厂等10余个企业,成为全村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村“双强”型书记陆伟与张家港客商合资兴办达奥防火装饰材料厂,年产值500万元,利税30万元,吸纳农民40余人,月工资均在800元以上。三是在激活三产上拓新路。搞订单,与安徽德农公司、泰州红旗种业集团公司合作水稻制种达12年,合作领域与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水稻制种规模达3000亩,亩增1600元,参与水稻制种农户达500户,其中投资50亩以上大户40户,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实现收入5000元。跑运输,村现拥有大型客车22辆、货车154辆。活商贸,休闲、餐饮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32户。输劳务,全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3000人。

(三)大力度整治村容村貌,把优化环境作为第一要义,走和谐发展之路。为改变过去“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卫生状况,该村实施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四大会战”。一是实施河塘整治大会战。今春,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疏浚办法,对全村三条主河道和示范点河塘进行了大清理,共挖土21.6万方,清疏河塘128个,达到“河塘无杂草、无垃圾、无漂浮物”的目标。二是实施绿化造林大会战。3月份组织千余劳力,对新疏浚的河堤和万亩生态林进行植树造林,植树25000株,并对部分没有拍卖的树塘进行公开拍卖,优化了田园生态环境。三是实施环境突击整治大会战。把4月份确定为“环境整治突击月”,发动全体村民,对草堆、猪圈、厕所、垃圾等进行全面清理,全村评选出卫生家庭2330户,较卫生636户,不卫生户330户,并进行了公示。四是实施公共服务设施进村入户大会战。加强有线电视、电话、太阳能、广播、自来水等农民生活设施建设,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电话、手机入户率200%,有300多户架起了“太阳能”热水器,还投资2万多元对全村广播进行了维修;争取资金为全村偏僻地方的103户群众通上了自来水,全村自来水入户率100%;维修电灌站五座,保证全村涝能排得出,旱能灌得上。

(四)多渠道培训教育农民,把致富群众作为第一责任,走人本发展之路。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没有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突出解决农民观念落后、致富能力不强、向二、三产业转移缓慢等问题,从根本上激活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内在动力。该村以培训为抓手,实施三大培育工程:一是观念更新培训工程。组织35名村民南下华西学习,并邀请了10余名客商来访,面对面与农民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使村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封闭陈旧的思想和落后的观念受到了冲击,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二是就业技能培训工程。邀请县委农办、农林局、科技局、劳动局等职能部门围绕重点特色产业,因人施教,择业受训,培训农民近1000人次,增强了农民群众科技素质和致富技能。目前,全村投资创业农民126人,创业投资总额700余万元,其中年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上规模经济大户达52户,投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9.6%。三是法制意识培训工程。邀请县、乡司法部门到村组开展“法律咨询入户”活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和维护自身权益。

(五)文明化塑造良好风尚,把民主管理作为第一保证,走文明建村之路。从三个方面入手,着力塑造民主、稳固、文明的新农村社会基础。一是用制度规范村务。坚持党管农村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村“两委”联席会议、村重大事项向村党委报告、村“两委”交叉任职等制度,推进村“两委”的协调运转;坚持民主管村与依法治村相结合,建立了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和民主听证等制度,推进村务规范运行;坚持整体建设与精细管理相结合,推行记民情日记、民主评议等制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靠体制保障民权。围绕实现“农民当家作主”,坚持村官本文来源于网络站民选,在村换届选举和村干部职数出现空缺时,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和村委会成员“海选”;坚持村务民管,实行村集体资产由村民理财小组管理,村务报账由理财小组审核,建设项目由村民派代表全程监督管理;坚持村事民决,研究村务请村民听证,村级重大事项交由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投票表决,执行结果由村民评判议决。3月份,对电灌站、闲置民办小学校舍、林田等集体资源相继进行了公开拍卖,为集体节约资金3万余元。三是以荣誉激发动力。选好文明创建载体。专门成立了康庄村农民思想道德建设评议协会,定期开展文明户、新农民道德评议创建活动。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大力推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和村干部“目标承诺”制度,推进村“双强”型干部队伍建设,村干部达“双强”比例达100%。通过村党委引导、村干部引路,党员爱岗争先、带头创业致富的激情高涨,有力地带动了更多的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三、存在问题

1、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公益性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捉襟见肘。由于资金上的缺乏,使新村庄建设只能依托公路沿线展开,条带状布局虽然可以节省投资,但也导致新村建设难成规模、千篇一律、影响美观和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2、土地置换难,农民集中居住和产业分区建设发展面临现实问题。矛盾主要集中在新村庄集聚、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布点、农业生产种、养规模化等方面。而现行的土地政策是一根“高压线”,加之由于种粮享受国家粮食直补、免交农业税等政策,许多农户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权,不少原来少田户也回来要田。村里因二轮承包时机动地相对固定,导致可调控余地很小。

3、管理滞后,村庄文明创建和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公共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垃圾乱倒、人畜混居现象仍然存在;规划、建设与管理“三管”齐下的协调机制和执行力度没有完全到位,农民仍存在不按规划建房、随意更改设计、违章乱搭乱建的现象。

四、几点启示

1、科学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道工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近几年来,我县不少乡村人平收入、住房等指标均已达到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指标测控进度,基础设施也有较大改善,但是与全面小康的标准特别是“村庄美”的要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就是一直没有科学的规划作先导,发展思路不明确,产业布局不合理,村庄建设零乱无序,村民建房随心所欲,公共设施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日趋加剧。因此,全面小康建设,规划为本。要“三思(规划)而后行”。大手笔规划不是浪费,而是节约,因为“只有规划的高标准,才有建设的低成本”。要用规划来指导今后的发展方向,用规划来约束村民的行为。要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既注重专业性、科学性,又讲究实效性、可行性;既突出经济发展,贯穿生态理念,又能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地域特色。“好的规划也是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之初,康庄村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高起点,聘请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指导完成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全民创业规划编制工作。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原则,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做到远有目标,近有计划,不脱离实际,跟风赶潮,初步形成了规模种养基地、工业小区、农民集中居住点等产业分区发展的雏形。

2、发展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务。没有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失去了基础和支撑。必须创新工作思路,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用工业化提升农业,靠产业化培育特色,壮大规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商贸服务业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等各类新农村生产力发展体系建设。康庄村通过发展水稻制种、无公害蔬菜、优质商品棉、特种水产养殖等高效农业规模基地和订单农业、兴办小型工业项目、跑运输、活商贸、输劳务等多种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使小康村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村里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也逐步得到发展。康庄村的变化告诉我们,必须把大力发展村级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走共同致富的路子,让困难群体也过上小康生活。

3、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在调查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小康村的高度热情,以及对富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强烈向往。开展新农村建设,顺应群众要求,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目前,有的寻亲访友引项目,有的集资入股办项目,有的送子外出务工,有的义务出工整修街道,有的积极拆旧房建新房,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实践证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根本的力量源泉,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我们建设新农村的目的是帮助农民群众建立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改善生本文来源于网络站产生活环境,探索出全面小康的生产生活模式。新农村是农民的新农村,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农民自主、自愿地投身建设,全面小康才具有源源不断的潜力,才能自觉地保证规划建设的延续性,否则只会是政府作“秀”。要积极引导村民“走出去”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增强建设全面小康的信心和觉悟。要克服“等、靠、要”的小农意识,树立自力更生、“舍小利,谋大局”的主创思想,使规划设计、产业开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都有“赤膊上阵”的村民。要认真探索农民自主建设机制,把“筹资、筹劳、出智”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热潮。

4、改善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等社会事业,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和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济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5、加强组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村班子和党员队伍。村级班子既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规划的制定者,也是忠实可靠的执行者。从康庄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看,新农村建设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是拥有一个坚持民主管理、率先带头致富、发挥着“火车头”作用的村党委班子,拥有一批具备“双强”能力的村干部队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大胆地把那些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农村能人选拔到村领导班子中来,选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带领广大群众致富,从而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共振效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四篇:鹤壁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鹤壁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6日 22:03

来源:《求是》期号:2007.22作者: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辖2县3区和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是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近年来,鹤壁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新农村,提出了“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政府助推、农民主体、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新农村建设原则,针对各类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试点和经验推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大大推动了全市的新农村建设。

(一)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鹤壁市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置于总体规划体系中。全市确立了“1个中心”(新区)、“3个支撑点”(老城区、2个县城)、“8个重点镇”、“76个示范村”为核心的多层次发展格局。为了提高全市城乡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鹤壁市委、市政府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就城乡规划作了高层次的咨询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努力提高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在做好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各村镇因地制宜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在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全市各村镇坚持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修改完善原有的村镇规划,不片面追求建多少新房,不盲目追求向城市看齐,注重保持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古朴风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善堂、河口、小屯等村镇,没有多少新的建筑物,但是经过完善规划、清理整顿和规范管理,村容村貌整齐美观,焕然一新。实践表明,鹤壁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实现了城乡布局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就业和劳动保障、政策措施等六个方面的协调统一,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鹤壁特点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这方面,鹤壁市坚持既统筹规划全市的产业布局,又突出城乡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工业化方面,根据资源和产业特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一规划建设了“三大产业基地”,即新型资源型产业基地、环保型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食品加工业基地,以产业集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些措施不仅改变了鹤壁市依靠单一煤炭等资源型产业支撑发展的脆弱局面,形成了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而且显著增强了工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目前,全市有3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鹤壁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坚持用现代产业理念改造发展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围绕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配套产业,使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仅淇县大用、永达、裕丰等企业就带动周边2.3万农户协作生产,吸纳3.8万农民就业;通过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近两年新成立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就有400多家;通过发挥畜牧业优势,带动食品加工、种植、饲料、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使51%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轨道。二是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3%,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以新技术改造农业。通过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使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9%和97%,小麦精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和到田率均达到90%以上。为了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效机制,鹤壁市与有关农业科研院校等单位联合,每年选派200名大学生和农业科技人员到鹤壁农村做农业技术特派员,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

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下,鹤壁市还根据各个村庄的产业发展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对相对富裕的村,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上重点壮大已有的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档次,扩大产业规模;对中等村,重点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对中下等村,根据各自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生态

种植、林果业或养殖业;对于个别贫困村,以劳务输出为主,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缔造新农村建设均等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推进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近年来,鹤壁市下大力气抓好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06年投资4亿多元,主要实施了交通便民、沼气入户、安全饮水、生态环保、信息服务、连锁超市等工程,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行政村通班车覆盖率达99%;沼气入户率达到适宜建沼气农户的35%;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60%;全市行政村光缆覆盖率、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电话入户率63%;有便民连锁超市的行政村占60%。

在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鹤壁市从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入手,扩大公共事业在农村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一是进一步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二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全市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率达92%以上。三是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完成所有乡镇的文化站建设,建成了76个示范性村级文化大院。同时,整合市直部门的资源,在全市农村建设集实用技术培训、致富信息服务、先进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村级信息文化中心,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鹤壁市大力宣传我国城乡差别形成的历史原因,使人们认识到,切实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为新农村建设出一把力,搞好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通过表扬评比,激励先进,促进后进,达到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统筹城乡社会政策,创新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深化改革,着力建立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协调发展和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全市先后出台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土地流转等7个方面的15项具体政策措施,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在户籍制度方面,放开对农民进入城镇的户籍限制,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在土地流转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土地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在统筹城乡就业方面,切实转变就业工作重城轻乡的观念,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纳入就业计划和劳动用工管理中来。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和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站),初步形成了以12家公共职业介绍机构、25家劳动力市场为主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实行政府免费培训。近三年免费培训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6.5万人,年输出农村劳动力20万人。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为重点,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将8万名城乡困难群众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建立了破产和特困企业离退休人员大病救助制度,设立了儿童大病救助基金,探索建立了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长效救助机制,整合民政、劳动保障、工会等20多个市直部门的救助职能,对不同原因致贫的对象实施分类救助,确保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助,为此,鹤壁市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城乡救助体系建设示范市。

(执笔:焦国栋)

第五篇: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去年以来,XX区按照中央、省委“1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生态小康新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有效载体,特别是以XXX为重点着力打造了新农村建设带动示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按照“四新一建”的建设标准,完成了全区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5个乡级建设规划和启动村建设规划,完成了200615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特别是结合区情实际,打造了XXX1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走廊,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曾家山模式”。

一是发展新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龙头+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壮大了产业支撑。2006年,全区核桃基地达10万亩,蔬菜基地达10万亩,蚕桑基地达10万亩,生产洋三元仔猪20万头,发展食用菌600万袋,农民人均产业纯收入达8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如曾家山立足独特的自然和地质资源,大力发展以无公害蔬菜和乡村旅游,建成了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仅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打造了10户星级旅游农家乐,仅半年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户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

二是营造新家园,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去年15个村共完成房屋改造8120间;院坝硬化10万余平方米;改厨1206户,改厕1228户,改圈2359户,建花园花台2万余平方米,农居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打造新环境,农村基础明显改善。去年15个村共建村组公路60公里,硬化入户路14公里,修建过河桥12座;新解决人畜饮水800户;整治河道6480米,改造藏水地1320亩;新建沼气1050口;新增电话810部,新通光纤电视754户,初步呈现出街院整洁、村庄绿化、道路通畅、饮水安全、通讯便捷的新气象。

四是培育新农民,三村建设不断深化。去年15个村均完善了村级活动阵地,农户“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集中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和改善生活卫生习惯为内容的培训10000余人次,组织所有农户开展了“星级户”评选。今年,朝天区又启动了15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并集中力量打造曾李路2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走廊,使其和去年建成的新村,连接成风格和谐统一,独具山民居特色,集生态休闲、地质观光、民俗文化风情为一体的3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长廊。

二、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超常推进,立足“干”。

一是强化四种意识,统一思想行动。各级各部门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进度意识,自觉服从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认真履职,密切配合,狠抓落实。

二是立足早抓部署,迅速宣传发动。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进村入户抓宣传发动、抓技术指导,形成了全党动员、各级齐抓、全民参与的抓建氛围。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促动。坚持“县级领导联系、区级部门帮建、业务部门指导、乡镇党政主抓”的工作责任制,各级均成立强有力的抓建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班子成员联系牵建,细化措施,落实任务,逗硬奖惩,扎实抓建。所有区级部门落实得力人员驻户帮建,建设任务不完成,部门帮建不脱钩。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

一是紧扣区情布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体现特色为关键,以农户自建为主体,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突出示范、推动全局,力争通过5年努力,以建设“XXXXXX”为框架,在区境主要通道建设起“XXXX新农村长廊”。

二是注重科学规划。提前介入,入户规划,既立足长远、统一布局,又因户制宜、以点带面;既体现简洁、朴实、大方的山区民居特色,又展示山水风光、生态观光、民俗风情,逐一把规划落实到农户、细化到项目、明确到进度、测算到投资,并制定出内容详实、具有操作性的规划方案。

三是健全抓建机制。梳理完善了“班子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协同、区乡分级负责”的抓建领导机制,“县领导联系村、部门帮到户、乡镇抓到点”的帮建指导机制,“半月一通报、半年一评比”的督查督办、目标考评和效能监察机制,“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的人财物统筹安排机制,统一了思想行动,形成了抓建合力。

(三)克难攻坚,突出“拼”。

一是领导率先作示范。四大班子领导亲自挂帅,经常深入现场调研指导,解决重大问题,提出建设要求;各级干部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抓建之中,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铸就了“敢想敢干,苦抓苦干”的XXXX精神。

二是打捆资金强投入。按照“农户主体、政府主导、项目整合、信贷扶持、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投入原则,配套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是严明纪律提效能。建立抽查考勤制度,加强督查督办和效能监察,去年以来先后制发了17期专项工作通报和督查通报,发出了150余份整改通知书。

四是强化监管保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狠抓工程规划、技术指导、材料调供、施工作业、现场监管、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树立用小钱办大事的理念,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尽最大努力节省建设成本。

$

下载镇坪县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启示(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镇坪县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启示(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张冠华近两年来,桂东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推进贫困......

    黔西县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

    黔西县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 张雪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机遇,给农民带来了希望,作为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一点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黔西县......

    全南县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全南县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全南县人民政府县长罗宗祺去年以来,全南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新形势下促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王玉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城镇化道路探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城镇化道路探索 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有的人认为是不是我们所实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要停止了?也有的人认为这几年我们一步步......

    雅安市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雅安市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中共雅安市委农工办 胥强 2011年5月29日 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为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2......

    双龙村新农村建设做法与启示

    双龙村新农村建设做法与启示 中共六盘水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内容摘要〕 双龙村村支两委班子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通过联户土地出租和结构调整提高农......

    XX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抢抓发展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GG乡XX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GG乡XX村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后,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