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 毛泽东思想概论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定稿]

时间:2019-05-15 11:4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论文 毛泽东思想概论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论文 毛泽东思想概论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定稿]》。

第一篇:毛概论文 毛泽东思想概论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定稿]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学号 姓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们党执政55年来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我们党几十年来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和强国富民之路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科学真理,也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代表人民执掌政权过程中树立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代表着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一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又代表着两个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发展阶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主要是说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一条能救国救民的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主要是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在中国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所焕发的巨大活力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只有融入国情,不断改革完善,才能充满生机活力,中国才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强国富民的百年梦想。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整个国家实现了由封闭停滞到蓬勃发展的历史性飞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统一起来。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保障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历史主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党始终不渝地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及时地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发展权利的保障和拓展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体现,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目的,就是保障和拓展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利。这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动力。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通过改革创新自我完善,焕发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实质和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体制机制上焕发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改革也是创新,创新包含改革。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自觉地把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发展创新文化,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已深深融入广大党员的世界观之中,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已成为广大群众的普遍意识。尽管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也经历过曲折和失误,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从新旧中国的对比中、从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中、从国内外的对比中深深体会到,我国作为有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是凝聚全民族、全社会的旗帜。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生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宏伟目标,就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和富强,将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人民所掌握,在世界上创造出了中国式的发展奇迹。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二篇:毛概论文_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中国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它们的产生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但这些社会的生产关系最终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被淘汰。社会主义比其他社会形态优越的地方,就在于它能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时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说:“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不仅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仍然应该通过改革,自觉地调整、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并不断创造出新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永葆青春与活力的源泉。能自觉地不断地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正是社会主义与一切剥削社会最根本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九十年,共产党已经接受了人民严格的监督与考验,凡是一个见证过中国共产党成长的中国公民无不感慨万千。

2011年7月1日,胡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发表重要讲话,胡总书记深入总结了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课题,全面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胡总书记还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这将对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胡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使我对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这90年历程的艰辛与辉煌!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上。所以胡总书记强调,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全国各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动当地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实践基础上开拓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些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诠释。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深入分析全国一些地方的成功发展之路,系统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列,并作出科学概括。这是一大亮点,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十七大报告关于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论断的认识,是根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所作出的新概括。从进入社会主义后到改革开放前那段历史,我们犯过错误,有过教训。但是,我们今天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伟大成就,而且我们在社会建设上积累了经验,这对澄清一些人对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模糊认识起到重要作用。胡总书记在重申了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括的基础上,对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作了重申和进一步阐发,有针对性地做了释疑解惑的工作:一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继续探索和进一步发展,作了科学阐述。讲话指出:毛泽东思想“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二是重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大理论成果,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是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很繁重、很紧迫;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面前,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这些情况表明,在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形势下,各地要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扎扎实实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努力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在共和国的年轮上,我们渡过了漫漫的90年历史长河,这是实践探索的90年,是阔步前进的90年,是辉煌胜利的90年,我们送走了一个90年,并将迎来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在这个历史交叉点上,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胡总书记带领我们回头看看我们是如何创造光辉的过去,向前看看我们该如何开辟美好的未来,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子走的更快更坚实。正如胡总书记所说,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

第三篇:华南理工大学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毛概) 各章题库 (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

A.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

B.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经济发展同人口众多、资金短缺、资源贫乏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

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

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

4.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B.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集体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D.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5.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B.坚持“一大二公”为标准

C.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为标准

D.坚持是否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

6.我国改革的重点是

A.政治体制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C.经济体制

D.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

7.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

A.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 D.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改革的目标

8.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A.改革

B.开放

C.民主

D.矛盾

9.发展是社会主义的A.目的B.直接动

C.结果

D.前提

10.稳定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 A.前提

B.目的 C.直接动力

D.目的和直接动力

11.对外开放是

A.我国的基本国策

B.我国的基本原则 C.我国的基本路线

D.我国的核心利益

12.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开放格局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步骤的开放格局 D.有计划、有步骤、由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

13.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是

A.2001年12月

B.2002年12月

C.2003年12月

D.2004年12月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C.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因为改革开放

A.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B.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 C.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D.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3.社会主义改革与革命的不同点是

A.目的和作用

B.领导力量

C.内容和对象

D.形式和手段

4.改革开放是

A.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之路

B.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C.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D.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是

5.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A.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B.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C.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D.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6.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发展是

A.硬道理

B.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C.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8.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手段

D.稳定是前提

9.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A.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0.对外开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D.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

1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是

A.全方位

B.讲平等

C.多层次

D.宽领域

12.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

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B.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C.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D.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三、辨析题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1.答:此命题正确。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统治阶级又应用所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极力维旧制度使只要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2)我国当前的改革是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答:此命题错误。(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时,才会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

(2)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取决于变革后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的生产关系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规律的错误运用,是会对生产力带来破坏性影响的,这已为实践所证明。

3.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其性质一定是社会主义的。3.答:此命题错误。(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排除姓 “资”姓“社”抽象争论的干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限度内合乎“三个有利于”的、可以为“社”所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适度发展,应该肯定,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的,虽然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但肯定是为社会主义当前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的,决不是当前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4.对外开放就是否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4.答:此命题错误。

(1)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决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争取外援要付出代价。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独立自主不是闭关白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5.我国经济特区姓 “资”不姓“社”。5.答:错误。

(1)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

(2)我国兴办经济特区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主要是:第一,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第三,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第四,经济特区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总之,特区姓“社”不姓“资”。

6.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6.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参与经济全球化。

答:此观点不正确。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四、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答:(1)当前的改革不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我国当前的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1)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2)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1)中国社会改革的性质是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改良,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4)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5)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在政治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巩固政治稳定。

(2)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6.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答:(1)改革开放后,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一些的时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2)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互利双赢。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1:

‚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许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0页

‚20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6页。

材料2:

‚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1页

材料3: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 些钱。‛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

材料4: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曾作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1984年12月,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共有49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开放6个沿江沿港城、13个内陆边境城市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批准设立保税区;1994年设立苏州工业园区,现共有5个工业园区;1999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历史契机。继西部大开发之后,中央又作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外开放将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调整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请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1 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当前社会改革的性质是什么?(3)根据材料4简述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答:(1)材料1 说明了改革和开放一样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客观必然性,主要有:

第一,是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我们过去照搬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搞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许多问题,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的落后主要来源于僵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困境,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

第二,我国改革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改革产生的根源仍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第三,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改革才有各方面体制的不断创新,只有改革才能发展中国。

(2)改革是中国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第一,我国当前的改革不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我国当前的改革,不是片面的,而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彻底改革;是一场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物质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一场广泛、全面的变革。我国的这次改革,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我国当前社会改革的性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中国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但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和内地”这样一个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地,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全国范围内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概复习简答题归纳20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问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①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②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③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2.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的共同理论基础。

3.简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

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

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4.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中,作出

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③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④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5.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是两翼),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7.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②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③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 的结果。

8.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有何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经验教训: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9.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科学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意 义: 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2.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梦的内涵及实现路径。

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路径:①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④实干才能美梦成真。

13.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①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

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

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4.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依据是什么?

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依据: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15.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哪些特点?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特点: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②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的宗旨。

③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④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家一起来干。

2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是什么?

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探索出的道路;

②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③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2.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①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23.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①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把合作共赢的理念体现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

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要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③要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④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24.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25.全面从严治党应当做好哪些工作?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做好哪些工作:①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②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③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④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意义:“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从强调“从严治党”到提出“全面从严

治党”,标志着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

布局的关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第五篇: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概重点摘要(模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代码:12656)

重点摘要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单选】1938年毛泽东在党六届六中全会所做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2.【简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的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主形式表现出来。

3.【单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4.【简答、材料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毛浙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毛浙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1.【单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2.【简答】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是

1)正确的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2)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积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并积累了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本。

3.【简答】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此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工作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

3)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办好;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5.【简答】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单选】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单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3.【单选】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单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4.【单选】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5.【简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6.【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7.【简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第四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单选】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2.【单选】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3.【简答】党的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思想路线的四个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四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互相连结、互相补充、而最核心的是实事求是,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4.【简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1)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2)要全面的看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林不见森林,以偏概全。3)要发展的看问题,决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4)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

5.【单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6.【简答】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原因。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节 非考试范围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简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948年,毛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单选】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3.【单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4.【简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能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参加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5.【单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6.【单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简答】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单选】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2.【简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毛泽东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中最重要的是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针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简答】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2)在经济上,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单选】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5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单选】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4.【简答】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1)这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2)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3)这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

4)这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总之,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不能走别的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5.【单选】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形式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简答】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是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二、是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路线的两翼。这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挥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单选】党的领导是搞好农业合作化的关键,而正确执行党的阶级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则是搞好合作化的重要保证。

2.【单选】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引导农业自愿的走合作化的道路。

3.【单选、简答】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引导农民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第一步是组织互助组,第二步是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是组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4.【单选】党和政府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5.【单选、简答】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我国主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采取和平赎买的办法逐步把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发展阶段。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及帮助他们克服了困难,也是这些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轨道。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又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企业基本实现了公私合营,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简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逐步过渡的方式,即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收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3)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简答】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地成为了国家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对世界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1.【单选、简答】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相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简答】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简答】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求成。

3)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条件下党的自身建设。

4)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单选】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2.【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3.【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它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种社会性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1)经济基础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前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主体,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2)主要矛盾不同。前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后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尚未解决。

3)根本任务不同。前者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二者的任务除了发展生产力以外,还要抓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

4.【简答】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具体来说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

1)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家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2)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5.【单选】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节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单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单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4.【单选】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5.【简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因。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6.【单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使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7.【简答、材料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要求。

1)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是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4)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经济建设,什么改革开放都搞不成。基本路线不变,社会团结稳定和谐,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不断地胜利前进。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本节内容不作为考试要求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

1.【简答】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容 :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简答】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1)在本质和目标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3)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

4)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单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单选、简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原因。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3.【单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政治活动的最高标准。

4.【简答、材料题】坚持共同富裕目标的原因

共同富裕是社会注意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单选】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分三步走’。2.【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决绝人们温饱问题; 第二部是20世纪末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部是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单选】党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部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4.【简答】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1)坚持经济健康发展。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单选、简答】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主振兴、人民幸福。

1)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民主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主之林。

3)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力保障更加充分,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度的机会。6.【简答、材料题】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理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单选】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世界潮流的重要法宝。

2.【单选】改革是一场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单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4.【单选】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指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5.【单选、简答、材料题】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重要支点。三中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30多年的发展靠 的是改革,实现未来奋斗目标的关键还是改革。2)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都要靠发展,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经济把公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3)稳定是前提,发展经济、推进改革都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

6.【简答】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2)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3)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单选】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简答】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1)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

2)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3)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3.【单选】经济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面。

4.【简答】经济特区的作用 1)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2)很好的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即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

3)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4)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5.【单选】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上)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单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单选、简答、材料题】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必然性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他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1)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3)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3.【单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单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

5.【单选】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动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6.【单选】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7.【简答、材料题】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改革。8.【单选】公有制为主体,多有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需要进一笔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

9.【简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他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产配置方式不同。不能把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画等号,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画等号,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3)要把发挥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10.【单选】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确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11.【简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12.【单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3.【简答】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单选、简答、材料题】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党的最根本使命就是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纲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优势。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国家的基本方略。

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的意志将主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化,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将在法制的轨道上,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

2.【单选】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政体。

3.【单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的政体。人民通过全国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4.【单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简答】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

1)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3)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6.【简答】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特征。

1)实行民族自治区域都已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的。

2)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国家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3)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依然是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的具体体现。

4)作为国家一级地方政权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也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5)一切民族自治地方必须遵守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定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履行宪法所规定的义务。

7.【单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8.【单选】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成果,其基本内容就是实行村民自治。

9.【单选、简答、材料题】依法治国的内涵。

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辩证统一。民主政治与法治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谁来依法治国,关系到法制性质的根本问题。

3)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以法制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要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利,盐城执法枉法、贪赃枉法。

4)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5)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10.【简答、材料题】依法治国的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4)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单选、简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构成。

1)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及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2)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文化,既体现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化。

它是指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反映。

3)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新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

2.【单选、简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单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单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5.【单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6.【单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7.【单选】-----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8.【单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9.【单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10.【简答、材料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民主、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一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是维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激励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目标。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国家发展根本必须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这24个字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11.【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12.【单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3.【单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是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14.【单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重点是诚实守信,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简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 社会主义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存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单选】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主位重点,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简答】加强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4)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三节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单选】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简答】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地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3.【简答】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1)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越来越深切的认识到资源环境等自然因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影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水平总体上都还比较落后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显著偏低,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不足的矛盾异常突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因此,改善和保护环境的任务万分紧迫,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刻不容缓。

4.【单选】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重大战略任务,正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一部分。

5.【简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6.【简答】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7.【简答题、材料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地生态文明理念。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是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追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报恩之心,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地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3)保护自然,是指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其中心任务是保护,增殖(可更新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第十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简答】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明代以来遭遇到西班牙、荷兰等殖民主义的侵略,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有效的维护了国家主权。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日本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达50年之久,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宣告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市举行驻台日军受降仪式,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共识。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反共反人民内战中失败,从大陆退踞台湾。在美国等反华势力的扶持下,在台湾继续维持其反共架构。台湾再次与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2.【单选、简答】台湾问题的实质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需要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单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2.【单选】1985年3月,全国人大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基本国策。

3.【简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含义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 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2)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久不变。

3)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靠中国人自己。

4.【简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5.【简答】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对‘一国两制’的新的论述。

1)提出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2)强调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3)强调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6.【简答】习近平关于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1)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2)坚持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3)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4)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1.【单选】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简答】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

1)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带有两大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3.【简答】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多级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一个超级大国和多重力量并存。

2)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3)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经历一个曲折、漫长、复杂的演进过程。

4.【单选】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是资本国际循环与周转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

5.【简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经济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全球化是一般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加大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全球经济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简答、材料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总之,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2.【简答、选择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避免了那种简历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的资本主义发展老路。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中国发展壮大,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世界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

3.【单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一是另起炉灶,二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是一边倒。

4.【单选】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5.【单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相处。

6.【单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7.【简答】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家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8.【单选】不管国家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9.【单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10.【简答、材料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应有举措。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挥。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家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1.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和和协作。

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 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单选、简答】工人阶级是我国领导阶级的原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我是由我们党和国家性质、工人阶级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2.【简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化,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简答、材料题】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

A.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B.一个是大陆范围外的,以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紧急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4.【单选】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5.【简答】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6.【单选】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7.【单选】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8.【单选】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单选、简答】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2.【简答】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从国内来看,中国正处于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损害了党的战斗力。

3.【简答】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

3)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4.【单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5.【简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1)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4)坚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5)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6.【简答、材料题】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科学内涵。

所谓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指能够形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理念、机 制、方法,使学习成为内在需求,从而更好地处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强生机活力的政党。

所谓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指科学执政、民族执政、依法执政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服务人民作为执政的首要价值和核心人物,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党。

所谓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改革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政

下载毛概论文 毛泽东思想概论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论文 毛泽东思想概论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