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方文化比较与服装审美
中西方文化比较与服装审美
宋科新,王秀芝,邓英民(德州学院服装系,山东德州 253015)摘 要: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服饰文化内涵的进一步了解,为现代时装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时装设计
文化是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表现在人的生活的各个层面。服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发展情况,服饰应是首先要看的部分。如何正确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服饰美,如何解读设计师的服装设计语言,这需要很好地理解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把握服饰文化的精髓.1 东西方文化比较 1.1 饮食习惯的比较 1.1.1 餐具
表1 中西方餐具的比较 比较内容工具特点文化内涵
中国
筷子(两根)代表一阴一阳,缺一不可,简单而又复杂。老人、儿童都能熟练应用 含蓄的,抽象的,中国文化最基本的阴阳理论 西方
叉:五个齿,手的形状
刀:匕首去掉尖 外界具象事物的再现直接的、具象的 1.1.2 菜
中国菜:煎、炒、烹、炸、涮,讲究色香味俱佳,“食不厌精”。如“南北大菜、满汉全席”。讲究刀法、火候。是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西洋菜:拌沙拉———各种果菜凉拌;鸡尾酒———各种饮料、酒调制而成;三明治———两片面包、十几片牛肉与菜叶,一种杂糅文化,也体现出西方人易于接受新事物。1.1.3 做菜方法
中国菜凭感觉的成分多,多用“适量、少许”,是灵性的体现,“百家菜”,百家味。西洋菜以钟表计时,以烧杯量,甚至于用天平称,体现西方人注重实际,科学地对待事物。1.2 中西方建筑比较
中方:四合院、高院墙,大门紧闭,院内门窗对称,这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一种秩序感。中国园林讲究“水比曲,园比隔”,避免一览无余,这与国人做事的谦虚有关。西方:白色、浅色洋房,房前花园绿地,矮栅栏做墙,园门多处。体现一种开放的思维,易接受新鲜事物。1.3 国画与油画的比较 1.3.1 时空的意识不同
国画的时空意识是灵性的空间;油画的时空意识是立体的、无尽的空间。“西方人在二度空间 中再造出三维空间,而中国人拿起笔就是空间,如国画《清明上河图》采用多个散点透视法。而油画则是在二维平面空间内塑造三维立体,注重用多种色彩来表现自然中的事物美,或以大胆的色彩或形象给观者以感官刺激。1.3.2 光学规律不同
国画中的昼夜变化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光学规律,国画中表现黑夜有一特定意义的物象,(如画 中人手提一盏灯笼)对光影变化不予深究;又如只画一钩弯月在树梢,国画“中得心源多些”。油画表现黑夜要把画面画成黑色或阴影部分画得黑些,因而油画“外师造化多些”。1.3.3 国画中讲究留白,讲究写意
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这样美妙的诗句用国画来表现只是在空白的纸上,斜伸出来一只红杏,如把墙头画出来,那就大煞风景了。又如《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孤舟上垂钓。画面的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几乎全是空白。这些留白表现的是空,是虚的,而实际上却并非空白,而是虚中有实。这个实就是使冬天的江面上更显得空旷缥缈,寒意萧条,从而更加衬出渔翁凝神专注于垂钓的气氛,也给欣赏者提供一片广阔自由的遐想天地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1.4 中国的京剧与西方的话(歌)剧
二者的时空观念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在道具运用上:京剧中没有门、车、马等,而关门开门、坐车骑马等都能逼真地表现出来。如京剧中的饮酒,只有酒盅以袖掩面,一饮而尽,实际上并无酒水。西洋话剧道具则尽量逼真,有真的门、车、船等道具。喝酒时真有酒水。又如京剧中,“策马扬鞭八百里”实际演员只是那马鞭在原地转几圈。而话剧中可能主人翁就要等几分钟再上场。又如京剧《三叉口》中武松与时迁深夜对打,虽然舞台上灯火通明,但观众却分明感到两个人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进行着一场精彩的交斗,这些象征性的独特表现形式在西方话剧或歌剧中无论如何是不可想象的,无法表现的。由此可见西方人重现实(具体),东方人重想象(抽象)。
1.5 中国的古诗词与西方的诗
中国的古诗词讲究意象美、对仗美、韵律美。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肥”、“瘦”来比喻颜色,真是妙绝,寥寥数字,词人爱花惜花之情跃然纸上。象这类既具意象美,又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诗句在中国古诗词中俯拾皆是。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无晴(情)、有晴(情)这样的谐音来一语双关地表现恋爱中少女缠绵悱恻的心情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又如:“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上滩来。”你看,月牙如眉,挂在柳梢,月华是冰凉的;溪水清澈如镜,越中美丽的山色倒映其中,一连下了三天的春雨,兰溪的水漫上了岸,等到夜深人静时会有多少鱼儿跳上浅滩啊!诗人描写兰溪初春月夜的景色,全诗没有一个美字,但每个词都给人以此景如画的美的享受。而西方的诗歌更讲究通过直接的词汇及语境来表达感情。、在服装设计中,同样也应注意,要用不同意象来给观者以美的享受。欣赏时装有些是不能非要说出它象什么,是什么,而要从其整体出发,品出其中的味道。有时一个系列的时装就是一首无言的诗,其意韵需要有高层次的审美才能体会到。1.6 中、西方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中国宗教主要有佛、儒、道三家。佛教信奉“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佛教中的佛祖慈眉善目,神态宁静平和。儒家讲“中庸之道”,“人之初,性本善”;道家信奉“顺其自然,顺应天道”、“天人合一”等等,给人以心态的宁静、平和之感,反映在中国文化艺术上偏激之作不多,平衡感较强。西方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基督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表情扭曲,表现出一种痛苦感和撕裂感。基督教信奉“人生来有罪”,每每进行忏悔。表现在艺术上多有偏激、失衡的作品产生。服装设计受中、西方文化影响举例
①伊夫·圣洛郎的作品之一受冷抽象画家蒙德里安的油画启发设计的连衣裙。
②从中国民间美术中得来的灵感设计的“红黑服装”,红黑皆为纯色,胸前图案民俗性强(中国木版年画儿)对比强烈,风格浓郁。
③刘洋设计的草编系列装,受中国古建筑影响,有翘,裙摆上翘,但颜色采用自然的草的淡黄 色,意趣盎然,式样又较前卫。中西结合,既具有东方神韵,又兼西方美感。④受京剧影响设计的脸谱系列服装。
⑤受中国剪纸的影响,设计师梁明玉设计的剪纸风格的裙装。⑥受中国山水画影响,吴海燕设计的手绘系列装。⑦受古希腊壁画中女运动员“跨衣”的影响,奎恩特女士推出的“迷你裙”风靡全球,深受人们的喜爱。
3结语
总之,服装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时不要生搬硬套,而应不断从中西方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努力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服装审美能力,才能设计出既具民族风格,又有时代感的现代时装。
第二篇: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a product of long-term creation of the people.Is also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is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history.Exactly speaking, culture refers to a country or a nation's history, geography, customs, way of life, literature and art, code of conduct, way of thinking, values, etc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Because of the history origin, customs and habits, living environment, religious beliefs and so on, led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lthough between western interior also has a difference, but it embodies the essence difference is undoubtedl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hole and the individual;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scourse;and moral standard difference values;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s;differences in social etiquette;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etc..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下面从民族性格、宗教文化、礼仪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做一个比较。
一 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 Heaven and heaven two points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Chinese traditional view of the universe i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 so-called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is refers to the people obey the laws of nature and of nature worship, people use nature of the alternation of day and night, the seasons and people's daily life and activity cycle is consistent, everything is constantly move in circles, and harmony with nature.Influence of the “harmony” idea,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ese people in ideology, mode of thinking and speech act, all tend to seek the overall, integrated.The thought of “harmony” is everywhere, as in a unique to China's tea culture, which is composed of a cover, bowl, tray three piece set composed of tea on behalf of the day, people, harmony and unity, are indispensable.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Western cultural advocate separ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between the subjective world and the objective world, stressed that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the two” way of thinking.Western culture is not a part of the human being as nature, but human as the natural ruler of the universe, that is higher than the value of the natural world, all of nature is to serve mankind, have to listen to the mercy of the hum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nquerors and the conquered.Therefore, the Westerners always tries to highly develop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onquer the nature, natural plunder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二个差异源于对人的不同观念。尽管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也无从谈起。总之,中国人是为社会、为家庭、为他人而存在,而非为自己而存在。
个人主义是西方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个人隐私的绝对尊重,人们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纯属个人私事,不能成为交谈的话题;即使在一个家庭内,不经允许,夫妇双方也不能私拆对方信件
(三)中庸和崇尚武力
中国文化从集体主义的价值目标出发,把协调好人际关系放在首位。既然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和”的理想呢?儒家认为,最根本的途径在于保持“中庸”。中庸之道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而道家的中道观则是无为、不争、处下等消极的思想。儒道两家的中道观造就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因此中华民族不尚征战,不喜扩张侵略。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value goal of collectivism,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first place.Since the harmony is the best order and state, so how to achieve the “and” ideal? According to Confucianism, the most fundamental way is to mainta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A middle course is a regulator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dvanced philosophy so as to reach the neutralized state.Taoism's mesotes is thought such negative inaction, not to fight.Confucianism and Taoism mesotes created Chinese peace weak culture character, therefore the Chinese nation still not in, not like aggression and expansion.正因为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至高无上,所以西方民族才始终把“利”与“力”看作是健康的价值,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现实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要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击败对手,这既要有实力做后盾,又要有敢拼敢斗的冒险精神,由此便形成了西方人崇力尚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
Because of the western culture of individualism, that individual supreme, so western nation has always been to “profit” and “force” as the value of health, to encourage people to actively pursue practical utility, and compete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to get the maximum benefit and the happiness of the individual.To be successful in the competition, they must defeat opponents, it must have the strength to do the backing, and who dares to fight the spirit of adventure, thus forming the West Chong force still struggle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cultural spirit.(二)讲究面子与讲究实际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与面子功夫。明恩溥认为“面子”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那只藏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码箱。面子即脸面,这脸面是给别人看的,也就是在别人的眼里要活得体面,绝不能没面子或者丢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管出了什么问题,最优先、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如何保全面子,导致中国人经常会为了维护面子而坚持错误,也会不惜牺牲实际利益来换取形式上的面子。请客吃饭时品种越齐全,分量越充足就越能表现主人的热情体面,在无形中也让客人感到很受重视,特有面子。
Chines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face and facework.Mingenpu that “face” is a key, can open the password is only in possession of many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character box.The face that face, this face is to give others to look, also is to live decently in the eyes of others, never lose face or lose face.For the Chinese people, no matter what the problem is, firs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consider how to save face, resulting in Chinese often in order to maintain face and insisted on the wrong, will be at the expense of practical interest for the form.Dinner meal variety is more complete, more abundant component more demonstrate their enthusiasm in decent, but also make the guest feel valued, peculiar face.西方人则不同,一般对任何事情都直来直去,讲求实际,认为没有永久的友情,只有永恒的利益。他们喜欢胜不骄、败不馁的强人。比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的前老板戴维,在商业失败后竟可以毫不在乎地给他以前的下属打工。在西方,这种做法是值得推崇的,然而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典型的没脸没皮。在金钱问题上,西方人也十分务实,朋友聚餐要实行AA制,搭乘朋友的汽车要分担汽油费,使用别人的电话要付电话费,即使是孩子替父母干家务活也要索取报酬,绝不会因为考虑面子而含糊了事。
Westerners are different, the general everything straight, practical, no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They like to win without pride, to lose with grace.Such as the TV drama “Beijing in New York” in Wang Qiming's former boss, David, in a commercial failure could not care about his previous work to subordinates.In the west, this approach is worthy of praise, but in the eyes of Chinese people, which is typical of the shameless.On money matters, Westerners are very pragmatic, friends should implement AA, a friend's car to share the cost of gasoline, using someone else's phone to pay the phone bill, even children for parents to do the housework to obtain compensation, will not be because of face and vague.二 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
首先,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在中国宗教信仰中,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对象,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因此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这一信仰格局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后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特征,无论任何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汉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都必须纳入这一宗教信仰模式之中。这就是中国宗教多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础。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元帅也有崇拜关羽为武财神;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和灶王神.....概括起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其崇拜对象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其信仰形式,主要根据信仰者自已的需要、可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在心目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神。俗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体现了中国大众信仰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因此,对于中国汉民族一般的信教大众来说,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大多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征。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也是统一的,即所谓“三一论”、在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教派中,教义和教礼虽有差异,但都必须尊奉至高无上的上帝耶稣,必须纳入这一信仰模式中,这就是西方基督教一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石。具体的说在三大教派中又有许多宗派,他们在尊奉上帝为至高无上的神这一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对教义的解释和制订礼仪方面,又有所不同。因此,分属于各宗派的信徒,都受到教会的管辖,形成了各教派的社区,使得教会的信徒具有极为强烈的教会意识和教派意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督教的群体信仰是一种教会信仰。综上所述,基督教在崇拜对象上的特征是一元化的,每个信徒是在特定的教派、教会和社区组织中来实施这种一元化信仰特征。
其次,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现实性;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教义意识。
中国人的多元化信仰源于其固有的社会结构。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农业生产为社会结构的主体。中国的民众主体是农民,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信神而不依靠神。中国人对待神养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习俗,正如孔子所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其解释之意,祭神,神就在;不祭神,神就不在了。中国人形成了以现世的功利主义态度来信仰宗教的传统习惯,“有事”就求神拜佛,烧香叩头(这所谓“有事”或为求子,或为祛病,或为生财,或为祝福、辟邪、消灾等等),无一不足;无事则不登三宝殿。除了宗教节庆和所谓求事之外,一般信教大众是难得去求神拜佛。因此,在中国信教中,无论是佛教的信仰者还是道教的信仰者,并不会去领会佛教教义和道教教义的主要内容,一般只知道“因果报应、积善积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简单宗教意识、他们并不会在宗教中寻找精神支柱,而只是希望现实愿望得到满足。佛、道的教团组织也并不积极地向信众讲经说法,进行传播,而是以“愿者上钩”的方式来传教。
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特征则具有较强的教义意识。由于西方宗教一元化的信仰特征和强有力的教派、教会、社区组织、加之西方社会具有宗教教育的传统,所以,对于基督教教义,大多数信教群众都有一定了解;对于基督教的创世论、三位一体论、救赎论、圣灵论、人性论、圣事论、恩宠论、终极论,大多数信徒可说出个一二三来。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身体力行地来遵守教义,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当然,明知故犯的行为也是有的。但做了错事后他们通常都会到教堂忏悔,减弱自己的罪过,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而中国人进寺庙或道观,总是带着功利的目的,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而诚心忏悔。
最后,中国宗教的信仰社会是以皇权为主体的共处相争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的,即所谓的“皇权思想”;而西方宗教的信仰社会是以教权为主体的相互排他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的。
在中国宗教史上,各种不同宗教自从产生以来,都在皇权统领的共处前提下相互争斗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还没出现过国教,没有发生过教派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是以和平争斗的方式进行的。外来的佛教之所以能比土生土长的道教兴盛,这主要是由于佛教适应了中国传统信仰习俗,如佛教没有把君亲教规废除,才得到朝野庶民的接纳,加之其“三世轮回”的因果说教比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死”的神学目的更容易被人接受。基督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之所以时生时灭,是由于其他社会历史的原因,而并非由于中国宗教排斥异教所致。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几乎成为全民族的信仰,但在历史上并没有同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发生过严重冲突,更没有发生宗教战争,而是相互和平共处。总之,中国宗教的信仰群体采取的是各信其教而互不排斥的自主态度,他们在皇权的统领之下,各信其教,和平相处,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没有什么“异教徒”的概念。中华民族的这种包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本身地理位置。总之各个不同宗教在相互共存条件下求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中国信教群体的历史传统。
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信仰群体是在硬性地排斥其他宗教的情况下求得发展的。在罗马帝国没落以后,基督教(天主教)教主首先迫使“异教徒”----法兰克国王和其人民---皈依基督教,然后就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逐步地把基督教扩大到整个欧洲,形成了以罗马教皇为核心的欧洲封建神权统治。由此,成立了宗教裁判所,将其他教徒一律斥之为“异教徒”而加以排斥打击,连尊奉(旧约圣经)的犹太教徒也难以幸免,甚至在中世纪末期把称为“异教徒”的十数万之众的女巫加以残杀,用数百年的时间发动了征服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在发现新大陆后的移民过程中,殖民者也以立法的形式强迫土著民族加入基督教团体。不仅如此,即使在基督教内部,各教派和宗派也是争斗激烈。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国家都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首先,美国《独立宣言》中第一次立下了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条文;尔后,其他西方国家也纷纷加以效仿,致使上诉历史上的那种具有火药味的排他性教派观念有所减弱,“异教徒”一词已不易听到了。但是,教派的排他性观念有时还会成为当今世界低度战争的典型,特别是当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结合在一起时,便显得更为突出。波黑冲突、北爱尔兰冲突以及阿塞拜疆同亚美尼亚之间的冲突,特别是中东冲突更是其典型,这都是这种冲突的热点。确实,西方宗教信仰群体的教派排他性观念要比中国宗教信仰群体的教派排他性观念强烈得多。总而言之,以上三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而形成一种信仰模式。根据中国和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情况,可以把中国的宗教信仰模式称之为“弥散性”的信仰模式,把西方的宗教信仰模式称之为“凝聚性”的信仰模式。
三 礼仪方面的比较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 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 “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 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 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 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 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 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 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 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 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 不可以失去礼节, 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 男女间隔而座, 夫妇也分开而座, 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 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 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 内穿白衬衫, 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 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我相信,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第三篇:中西方文化比较
人类的历史进程,为后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也积累了有益的成功经验和惨痛的失败教训,这份巨大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拓自己的眼界,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培养广泛的兴趣,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修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素质,还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观念利意识,其中既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同时还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提高每个人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能够不断地总结自身发展的历史,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接受惨痛的教训。从而推进人类自身从低级向高级,社会从野蛮向文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
在文化进程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沿着时间的长河,此消彼长,又各具特色。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征:平衡和现实主义
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即平衡与现实主义,也反映了民族间观念、意识的差异。而这两种基本的文化特征,在具体的文化现象和文学艺术作品中,又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即中国传统文化以稳重、平和、和谐及写意为特色;西方传统文化则以个性化鲜明、写实性强为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平衡,以稳重、平和、和谐为特征
追求平衡.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小形成的—种特定的观念、农业生产受季节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的制约,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农业生产随时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需要人们团结合作,建构一种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自然气候条件,各种气象因素:光照温度、防水等,都需要适宜,即“无过不及”。中国的传统武术太极功,强调刚柔并济,古人认为天地,阴阳,昼夜,都是相对,要保持他们的平衡。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
孔子对“为人之道”提出“中庸”的思想:“君子中庸,小人反小庙”。明代理学家对“中庸”作了解释:“中者,不偏不倚,元过不及”。即为人处世个能左、右偏激,需沿着正直的方向发展和前进。这种为人处世正直的认识,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由此也养成了中华民族坚持原则,是非分明的优秀品德。
中国的传统饮食则具有“平衡”的特点,而且多为经验型的。在古代,人们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将各种食物分为温、热、凉、寒,四种“属性”,又称“四气”,且按味道分为辛、酸、甘、苦、咸等“五味”。中国传统饮食的“平衡”,就是根据各种食物的“属性”和“五味”,将不同的食物相搭配,使之实现“四气”和“五味”的“平衡”。
与之相比较,因为西方生活工作节奏快,方便快洁的就餐方式和缺什么营养补什么营养成为主旨,也表现了现实主义在饮食上的差别。2.西方传统文化的特色:现实主义
西方民族受畜牧业生产的影响,而形成了许多特有的观念其中最突出和重要的是现实主义,即注审现实。2.1 现实主义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现实主义的观念在西方的社会生活中.是十分明显的。反映在西方民族审视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是以现实作为基础。
西方民族在消费理念上的“超前消费”,即先消费,后还贷的作法,就是从现实出发.先考虑眼前的实际需要,满足人们对现实的需求。至于下一步的还贷,也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决定的,所以西方人常出现重复借贷的现象。
现实主义的观念在西方民族及社会的文明发展史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世界近代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发明,近代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基本上是历史上曾是游牧民族的后裔的贡献。
在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中,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观念。“圆桌会议”,最早便出现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在举行国际会议或国内外政治派别的谈判时,用圆桌可以避免座次的尊卑、贵贱.亦无主、次之分,使与会各方感到地位平等。2.2 现实主义在西方文化艺术中的反映
西方文化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传统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同样现实主义的观念,在西方传统文化艺术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真实、直接反映作者所处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很多。如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等,英国作家狄更新的《老古玩店》、《双城记》等,法国作家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剑客》等,小仲马的《茶花女》等诸多的文学作品,还包括丹麦作 家安徒生、德国作家格林创作的童话故事,都以现实为题材,或讴歌赞美.或批判、讽刺。
戏剧作品也是如此。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哈姆雷持》、《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
西方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还表现了作品真实地、直接地抒发感情。人的喜怒哀乐,喜好与厌恶的情感,直接流露于作品中。
二、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东方比西方早进入封建社会,它的文化比西方文化先进,有许多辉煌灿烂的发明与创念,所以河东的东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可是西方后来居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先在西欧出现,并逐渐取代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就是这一历史变革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当时科学、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涌现一大批时代的巨人.资本主义的文化亦随之取代封建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流,即所谓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让位于四十年河西的文化。这次让位是人类文化的一次伟大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进步。
资本主义处于上升发展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后来,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到了资本主义的后期时,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固有的基本矛盾更趋尖锐了,种种迹象表明,资本主义到了垄断阶段,文化思想出现危机。
李政道博士在“中美文化交流研讨会”上,有一段发言.提到了中美文化传统的差异问题:“中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明显的。中国文化传统要求个人以社会为重,美国正相反。在个人和社会发生矛盾时,往往强调个的自由权力,这有利于激发个人的主动进取精神.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但这种观念也导致滥用自由。现在美国乱象从生,不能说与此无关。”
追求物质增长和生活享受已是现代人的主要人生目标在—些人那里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在这样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切都只是为了功利,为了纵情享乐。“文化危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在西方国家泛滥。
此种观念下,自然和科技只不过是达到人们某种功利和享受的环境、资源、工具和手段,可以不顾一切后果地去利用它、掘取它。甚至于连他人也和物一样,只不过是一种资源或手段,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而已。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被严重地扭曲了。这才是上述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与人关系疏远(或对立)急剧加深的深层根源之所在。这种短视的做法必将影响今后的发展。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自然,他人的和谐相处,这必然更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
因此,新情况下,河西文化让位于比它先进的河东新文化,螺旋式上升,一次比一次高级,一次比一次进步,反映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规律。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有一个自我认识的问题。特别是当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人类更需要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人和个人既要能认识自己的大,也要能认识自己的小,要能不以大自居,不以小自卑。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人的自我失落,大都来自与自然和他人的不融洽、不协调,而其根子则还是在于自我本身,即不是由于只见自我之小而妄自菲薄,就是由于只见自我之大而盲目尊大,也就是说,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我,缺乏自如之明。
儒家的这一套人格发展形态在世界文明中,有着十分独特的价值。儒家认为,个人的完成不能离开群体大众的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个个人人格完成的过程,一方面,个人的精神要通过转化社会来完成自我,另一方面要通过身、心、灵、神这四个层面逐渐深化。
中国古代儒家的修身养性理论中的—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种与他人和社会群体和谐、协调的道德品格。儒家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推己及人”的精神,这些是对西方文化思想危机的一种良药。
目前世界上一股学习中国佛教的热潮正在升起。学禅打坐不仅能治病健身,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信禅学禅的人来说,它能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调解人们心理上的失衡。禅学从一个方面揭示了自我的本性,着重揭示了造成人生痛苦、烦恼的主观自我方面的原因,并且探求丁如何让自我从怨天尤人、授命于环境的被动中摆脱出来,而通过自我主动的努力去解除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做自我的主人翁等等。
社会主义中国的出现、存在和发展,从文化角度讲,它本身说明,东方掘起了一种社会主义文化,其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以及邓小平的建国理论,改革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新文化及其指导思想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就已经显示了蓬勃的生机、巨大的威力和高度的创造性。在它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有10几亿人口的大国相继取得了胜利,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
东方的思维方式,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综合,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分析。从总体上来看。从伽利略以来400年中,西方的自然科学走的是—条分析的道路。
人权观点上,我国政府人权观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即人在一个社会环境中生活,就应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中国的人权观是以社会为前提的,即以共性、整体性原则为前提,从全局和整体的利益出发,去阐明人的权利。
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的人权现,则是以西方传统的自我中心意识为基础的。它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权力。即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意志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强调和突出个性和个人的需要和欲望,所以西方社会的暴力犯罪、枪击事件不断.以及高离婚率、老人及儿童遭遗弃等社会问题十分严重,且难以改变和扭转的。
因此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汲取西方的分析方法,科学精神,丰富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文明,融合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东方文化将成为更先进与西方的文化。
总之,通过比较历史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中西方文化的关系,我将在以后学习和认识东西方文化时将更具有针对性。
海纳百川,也是我国的传统精神之一,我们应该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拿来西方严谨的科学和先进文化,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明,更应该认真学习中国“和而不同”“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提高文化修养,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强国。
第四篇:学习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比较的感受
学习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比较的感受
在学习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这门课程的一学期里,学习到了很多西方旅游文化审美与中国旅游文化审美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才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认识自己,从而使我国的旅游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也领略到了西方的历史,人文,习俗,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使得我眼界大开。
总的来说,我认为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1.中国人特别注意山水景观所承载的人文美,主张天人合一。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西方人更注重山水本身的自然美。可以说西方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追求自然而然,并不会去人为的附加一些意境。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好比唐诗,寓情于景;而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3.中国人的旅游审美目的在于舒适精神,娱乐性情;西方人的旅游审美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中西方旅游审美各有千秋,都体现出了各自对于美的认识,承载着各自的历史,文化,风俗的厚重沉淀,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去探究。
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解释中西方人们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一种自觉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所以这门课程为我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门课程也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影响接待地的社会文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因此必须重视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譬如:在旅游活动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这门课程都能够帮助提高我们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
作为一名会展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也帮助我了解了很多西方会展强国的文化,历史。对我国的会展业如何融入国际社会,如何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合作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会展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它与旅游业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会展活动的进行,通常都会伴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中国的会展业要想发展,必将要走与国际接轨的路线。当我们会展业不断向国际化发展的时候,会有很多国外的会展从业者以及观众来到我国,这就会对我国的接待能力提出要求。所以,了解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差异对提高我国的接待能力,促进会展业的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展一班:武腾
第五篇: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浅析哈代主要小说作品中鸟的意象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浅谈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英语委婉语之初探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A Study on Error Correction in JEFC Classroom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 View of Body Language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传播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以美剧《复仇》为例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中美幽默的比较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走出迷茫,寻回丢失的信念——富兰克林给毕业者的条忠告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honetics in JEFC Teaching
《红字》中善与恶的不同结局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44(英语系经贸英语)解读国际知名度假村产业创新模式—以地中海俱乐部为例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从自私基因论分析《伊索寓言》的寓意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商标翻译分析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
对《驯悍记》中泼妇凯萨琳娜的简略分析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自爱这罪恶占据着我的眼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恋情结
析乔治艾略特在《织工马南》中的语言特色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魔鬼之子:论《呼啸山庄》和《呼唤》中的男主人公形象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记者招待会口译—以“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影响
世纪美国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成长——解读《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和原因 69 《莎乐美》中的意象分析
科技英语中模糊数词的翻译策略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探索在小说《道雷格林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我画像
《哈利•波特》的成功销售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营销的启示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76 《黄鹤楼》五个英译本的语义等值研究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英语中的矛盾修辞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称呼语翻译的对比研究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浅谈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妇女主义的形成87 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语用失误分析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中西方文化面子观差异分析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紫色》中“家”的解读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对《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尝试性分析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论《宠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
论《老友记》幽默字幕翻译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
American Country Music
论《围城》的幽默语翻译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美国梦的幻灭
浅谈导游词翻译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欧•亨利短篇小说艺术手法浅析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y in Liste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论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翻译
论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王尔德童话中的美学观和内在矛盾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探析
中西悼亡诗看中西文化
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汉英“甜”字隐喻用法对比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
A Feminist Reading of A.S.Byatt’s Possession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An American Nightmare: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28(英语系经贸英语)浅谈成本领先策略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以格兰仕为例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
学习英语词汇方法初探
《爱玛》中女性主义的双重复写——论个人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冲突
论《弗兰肯斯坦》中贾斯汀的悲剧
135(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我看简爱的爱情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开题报告+论)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两个女主人公的道德沦丧的探析
从中西传统节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
从成功学书籍的畅销看美国文化价值观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论中美商务沟通中的跨文化意识
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运用
151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152 汉语中英语借词及其语言文化影响
153 On Symbolism in D.H.Lawrence’s The Rainbow
154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155 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
15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
157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158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59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160 On Mark Twain's Contributions to Realism
161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
162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63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
164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65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
166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167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168 Comment on American Film-Television Culture Invasion
169 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对比英汉女性称谓语
170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
171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纯真的失去
172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173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174 英语毕业论文)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报价策略
175 浅析“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小说中的主题揭示
176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177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
178 On the Female Initiation Theme in Little Women
179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
180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81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
182 广告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183 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
184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
185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8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187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188 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89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
190 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191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文歌名翻译
192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
193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194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95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
196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197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
198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99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200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