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与正负面信息识别调研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11:5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与正负面信息识别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与正负面信息识别调研》。

第一篇: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与正负面信息识别调研

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的相关技术调研

社会民众通过网络所表达的群体性的情绪、态度、意见与要求等形成了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最直接、最快速地反映了社会各个层面的舆情状况与发展态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面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互联网只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和工具,网络舆论的倾向性,对社会产生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对于信息的传播,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表现出传统舆论无法与之相比的优势:民众可以实时参与对事件的讨论,进而引导和影响事态的进程和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网络舆论信息,例如对新现的某个病例危害的夸大性评论,容易引起社会民众不必要的恐慌,危害社会安全稳定。于此,分析当前网络的舆情动态,对网络的热点、焦点与敏感话题及时做出反应,合理甄别引导,从而提高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监管能力。

在网络舆情监控分析与预警方面,网络舆情信息获取的快与准、内容分析的确定性、舆情研判的准确性、舆情响应及时性、信息跟踪的及时性等目标的实现是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的重中之重。

舆情监测分析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最主要的技术包括文本分类与聚类、主题检测与跟踪、观点倾向性识别、自动摘要等计算技术。

迄今为止,国内外所从事的网络文本倾向性分析研究工作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分类:从 Web 上获取的评论文档按照类型和风格的不同区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其结论是基于词性标注的特征选择方法比词袋方法效果好。(2)词的极性判别:即通过分析带有语气词的特征来判断词的极性。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在设计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采用最新的搜索引擎技术、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分类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信息分析比对、实时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获取、提取、分类、聚类、主题监测、专题聚焦,以满足用户对网络舆情监测和热点事件专题追踪等需求。系统应该突出舆情监测、舆情采集、舆情智能分析、舆情处理、舆情预警、舆情搜索、舆情报告辅助生成等功能,可以有效帮助客户全面掌握舆情动态,正确进行舆论引导。

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1)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可以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2)倾向性分析,对于每个话题,对每个发信人发表的文章的观点、倾向性进行分析与统计。(3)主题跟踪,分析新发表文章、帖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4)趋势分析,分析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人们所关注的程度。(5)突发事件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7)预警系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6)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的结果库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方便对决策提供支持。

倾向性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目前的大部分方法和技术都和领域或话题相关,局限在某个特定领域或者关联于某个话题下进行倾向性的分析,缺乏一般性的通用技术。基于语气词标注的方法严重依赖于标注专家且不利用训练样本,其分类精度往往不如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而基于机器学习的倾向性分析方法又取决于训练集的大小与质量,同时具有很强的领域或主题依赖性,由于已有的标注语料库的规模都很小,因而这类有监督的语气分析方法的效果仍然难以保证。基于语义模式分析的方法则受限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够成熟而很难实用。中文倾向性分析方面的情况则更加突出,一些基本问题尚未得到圆满的解决:(1)各种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在中文数据集上的语气分类效果孰优孰劣;(2)文本特征表示方法和特征选择机制等因素对中文语气分类的性能将产生什么影响;(3)文档集的哪些语气特征对语气分类的精度具有决定性影响等。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应着重研究倾向性主客观过滤技术和观点极性、强度、情感分析判别技术:研究网络环境下倾向性特征词的特点和类型,并进行语气极性判别和标注,从而构建一个面向互联网的倾向性语气词典,建设一定规模的标准数据集,为中文倾向性分析的深入研究和公开评测提供支持。

第二篇:舆情信息与调研工作总结

薛城区舆情信息与调研工作总结

2009年以来,薛城区舆情信息与调研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三贴近”要求,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和全区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任务,着力反映薛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着力反映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着力反映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社会舆情,着力反映宣传思想工作的新举措、新经验、新进展。回顾过去的舆情信息与调研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舆情信息队伍建设。在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把舆情信息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按照工作安排,切实做好“两个建设”,即舆情信息报送网络和舆情信息队伍的建设。在全区基层各乡镇、各机关单位抽选20多名人员,成立了通讯员队伍,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写作水平,促进了信息收集工作面上展开,确保信息质量。各单位各部门把那些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业务精的干部放到舆情信息工作岗位上。安排他们列席重要会议,参加有关重要活动,阅读有关重要文件,跟随领导调研,了解各部门和基层的工作情况,保证了舆情信息队伍工作人员的素质,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职责,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执行审核把关制。基层各单位撰写的信息、调研由部办公室把关并及时报送。二是实行全员参与制。部机关在确定1人为信息员的基础上,各科室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舆情信息工作,对涉及到本科室业务工作的部署、贯彻、落实及对有关问题的建议、反映时,与部办公室通气,共同研究确定信息采写意见。对一些重点课题、重要信息和重头稿件的撰写,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中优势力量,加强集体攻关。三是落实检查通报制。重点抓好对专职或兼职信息宣传员的督促检查,通过召开会议、开展座谈交流活动等形式,加强分类指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不重视信息和宣传工作、长期不报送稿件的基层单位,进行督查和通报。四是做好舆情信息考评,把舆情信息的报送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年终全区工作千分制考评,使舆情信息工作融入到全区工作中去,做到各乡镇、各部门共同重视。

三、深入调研,进一步提高舆情信息报送质量。一是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原则。舆情信息工作时效性、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坚持把讲政治、讲大局的要求贯彻到宣传舆情信息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紧紧围绕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及时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社会舆情的动态,特别是对各种重要问题、重大事件、重要政策的反映和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一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真话、报实情,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做好挖掘提炼工作,加大综合性信息、高层次信息和预测性信息的报送力度。三是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运用的原则。既注意从信息渠道了解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发现和挖掘素材;又时刻关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素材和新闻线索,组织专题调研,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加以综合利用。努力提高对舆情信息的综合分析水平,努力从大量零散的信息中发现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从而找到对策,提出建议,提高工作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我区的舆情信息与调研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舆情信息的质量和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各单位、各部门和本部各科室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常规工作的总结和报送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还没有办法使基层的宣传思想工作在省、市委宣传部信息刊物上得到全面快速反映;三是舆情建议类信息比较少;四是调研成果的转化、采用上还有较大的不足。下一步,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切实加以解决。

中共薛城区委宣传部2010年4月8日

第三篇: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

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

[提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网络传播的兴起。以往在传统新闻媒体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的言论得到空前的发展。网络自由舆论超市的形成、不加控制的信息传播、大众传媒职业道德建设的滞后造成网络信息流量的失控已对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

本文的观点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在强化大众传媒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发挥主流媒体把握网上舆论的强势,增加信息开放的透明度,培养公民的媒介素质,以达到对互联网虚假信息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对网络舆情加以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控制;网络舆情引导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任何一项技术革命的出现都对社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网络媒体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矛盾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对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的报道,表现出使传统媒体无法与其相比的优势:快捷、信息的多源(便于受众比较)、互动,让受众可以参与对事件的评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和影响社会舆情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绕过了传统媒体运作的“议程设置”、“把关人”等程序,分散了舆论,特别是“色情”、“煽情”及“暴力”等低俗消息的充斥,及一些流言、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蔓延又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假如你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界处闲逛,可以顺便拍几张照片传上去,让博客兄弟们帮你辨认一下那个大胡子的老头是不是拉登;假如你晚饭后在马路上闲逛消食,看见一朵红云从西天飘然而来,也能马上记录下来立即传上你的博客主页,同时打电话请天文学家去辨认一下是不是UFO”。(1)

这就是互联网发布新闻的方式。

最早使用这种类似的方式,而产生影响的是一个美国自由攥稿人——德拉吉。1999年的某个深夜,德拉吉把发生在白宫的“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性丑闻整个端上互联网。

《纽约时报》声称:我们获得过这一信息,但我们没有证实的渠道。

一部反映“水门事件”的电影很精细地告诉了我们《华盛顿邮报》在证实尼克松水门事件中,那两位记者所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使得我们知道美国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当第二个知道这一事件的当事人面对记者的调查时,选择了点头才使《华盛顿邮报》在第二天刊登“水门事件”真相。对某个事件的真伪必须获得两个或以上的当事人的证实这条消息才是准确的。这是美国新闻媒体对事件把关的规定。而我们现有的传统媒体对一新闻事件真实性的标准操作方式也是必须向提供新闻的对象及新闻内容所反映的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核实。

现在什么都不需要了。

这就是互联网技术对传媒的冲击。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4年7月20日在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说: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为3630万,人数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浏览新闻这一网络功能的占62,1%。报告的另一项内容为,我国">http://博客中国

(21)徐剑梅《英国政府与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协作》中国记者2004年第10期

(22)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23)林爱兵王希华《面对当代受众:媒体的素养教育》科学新闻杂志2003年第8期

第四篇: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

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

[提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网络传播的兴起。以往在传统新闻媒体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的言论得到空前的发展。网络自由舆论超市的形成、不加控制的信息传播、大众传媒职业道德建设的滞后造成网络信息流量的失控已对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
本文的观点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在强化大众传媒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发挥主流媒体把握网上舆论的强势,增加信息开放的透明度,培养公民的媒介素质,以达到对互联网虚假信息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对网络舆情加以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控制;网络舆情引导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任何一项技术革命的出现都对社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网络媒体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矛盾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对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的报道,表现出使传统媒体无法与其相比的优势:快捷、信息的多源(便于受众比较)、互动,让受众可以参与对事件的评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和影响社会舆情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绕过了传统媒体运作的“议程设置”、“把关人”等程序,分散了舆论,特别是“色情”、“煽情”及“暴力”等低俗消息的充斥,及一些流言、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蔓延又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假如你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界处闲逛,可以顺便拍几张照片传上去,让博客兄弟们帮你辨认一下那个大胡子的老头是不是拉登;假如你晚饭后在马路上闲逛消食,看见一朵红云从西天飘然而来,也能马上记录下来立即传上你的博客主页,同时打电话请天文学家去辨认一下是不是UFO”。(1)
这就是互联网发布新闻的方式。
最早使用这种类似的方式,而产生影响的是一个美国自由攥稿人——德拉吉。1999年的某个深夜,德拉吉把发生在白宫的“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性丑闻整个端上互联网。
《纽约时报》声称:我们获得过这一信息,但我们没有证实的渠道。
一部反映“水门事件”的电影很精细地告诉了我们《华盛顿邮报》在证实尼克松水门事件中,那两位记者所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使得我们知道美国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当第二个知道这一事件的当事人面对记者的调查时,选择了点头才使《华盛顿邮报》在第二天刊登“水门事件”真相。对某个事件的真伪必须获得两个或以上的当事人的证实这条消息才是准确的。这是美国新闻媒体对事件把关的规定。而我们现有的传统媒体对一新闻事件真实性的标准操作方式也是必须向提供新闻的对象及新闻内容所反映的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核实。
现在什么都不需要了。
这就是互联网技术对传媒的冲击。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4年7月20日在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说: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为3630万,人数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浏览新闻这一网络功能的占62,1%。报告的另一项内容为,我国www.xiexiebang.committe)。这个委员会在1947年3月2日,发表了第一期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AFreeandResponsiblePress)。在这篇报告中,委员会一开始便提出了新闻自由所面临的危机。报告清楚道明了新闻自由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乃是缺乏责任的约束。新闻自由的危险,部分源自新闻业经济结构的变化,部分源自现代社会的工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更是由于操纵新闻的人不能洞见一个现代化国家对新闻业的需求以及他们不能判断责任和不能承担需要新闻业肩负的责任所造成的。”(14)美国新闻的社会责任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20世纪50年代,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正式确立。美国三位大众传播学者希伯特、彼德森与施拉姆,合著了《报刊的四种理论》,该书强调了“社会责任”是近代传播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指媒体在充分享有法律给予的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责任。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它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它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不管是私有制媒介,还是政府所有制媒介,不管有无新闻控制存在,也不管这种控

制是来自新闻机构本身,还是来自外部力量,责任都是存在的。”(15)
我国新闻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在转型时期,加强对新闻的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以保证道德建设和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尤其显得更为重要。
新闻的职业道德建设它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制的完善;二是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三是各项保证不做假和传播假新闻的内部制度建设。
这些年来,中央开展的报刊、广播电视业治理整顿,在完善体制上是起到了较好的成效,但似乎还有待遇进一步的完善。而现有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倒值得担忧。今天中国媒体的普遍现象是:记者们年龄偏低、报酬低廉、处境悲惨、饥肠辘辘、每况愈下、没有晋升、没有前途。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记者编辑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记者的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势。中国有300多所新闻学院,为中国记者低龄化提供了人力资源的基础。这意味着中国的媒体每年可以无偿地得到大量的新闻实习生而不是有偿的新闻记者。实习生干了一年半载后,要毕业了,跟实习的报纸要工作,报纸可以找借口说,“你不合格,没岗位,你走吧。”等这个实习生一走,马上又找来一个实习生顶上前面的那位。(16)
而确保不制造和不参与制造和传播方面的制度建设似乎更加欠缺。
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为确保主流媒体不参与传播虚假信息,美国新闻界对待网络信息传播所做的一些规定很值得我们借鉴:
《坦帕论坛报》(The Tampa Tribune)的守则:“不能因为互联网的独有特点而降低我们判断、采集和传播信息的标准”。
《林肯每日星报》(Lincoln Journal Star)的守则:网上发布的信息必须经过充分扎实的核实,而且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全部标准。
《佛基尼亚领航报》(The Virginian-Pilot, Norfolk)的守则:来自任何网站的事实都必须毫无例外地经过核实方可被引用,除非你确信这家网站的权威性。
《罗阿诺科时报》(The Roanoke Times)的守则:不得引用任何来自网站上的貌似事实性的信息,除非你确信这家网站的权威性或对这条信息进行了独立核实。(17)
印第安纳州韦恩堡《新闻日报》的准则:“把我们关于准确性和明确出处的高标准运用到任何通过电子服务查找到的资料。在使用任何网络信息时候,要确保交流诚恳,信息准确。”
罗利《新闻观察家报》的准则:“不要把别人的思想或者文章内容视为己有发表。随着因特网的飞速膨胀,我们能够从更多的来源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是我们切不可在不注明出处的情况下使用这些信息。我们的这个政策既简单又保险:不要这样做。”(18)
在国内,上海东方网在2002年制定的新闻编辑选稿的“十可不用”:假不可用、险不可用、长不可用、虚不可用、劣不可用、乱不可用、浅不可用、涩不可用、套不可用、恶不可用。也值得我们所有的媒体借鉴。(19)在多媒体竞争的年代,要确保对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舆论的控制和引导,强化媒体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显得格外重要。

(四)、实行信息公开增加信息透明度,使“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
学者认为,信息流量与政治稳定有关。信息低量或许可以暂时确保政治稳定,但长期的信息低量会导致信息贫困,表面上的超稳定恰恰是政治危机的前夜;信息超量虽然为社会成员的沟通和政治意愿的表达等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也削弱了社会的控制力,特别是互联网的交互性、共时性、开放性和跨地域性等特点,信息超量必然导致信息污染,这将给政治稳定产生严重威胁。(20)
但如何把握流量的度是很值得研究的。不管专家们怎样从理论上开展讨论流量与社会稳定的问题。但从当前我们的新闻实践过程中很多运作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一、在处理突发性、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方面我们仍实行以新华社消息为准。当初这样的议程设置有它的合理性。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稳定,避免出现恐慌。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传播外部环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大众传媒和受众的关系是你播什么我接受什么。互联网出现之后传媒和受众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大众媒体并非成为传播信息的唯一。另外,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受众有先入为主的心理过程。所谓的假

话讲100遍就会变成真理也就这么一个道理。在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方面英国政府的做法是,政府认为对重大突发事件,如果处理得当,媒体能在安抚公众情绪、保持社会稳定上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媒体还能帮助政府迅速向公众传达一些重要的建议或指示。反之,如果媒体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由于新闻传播本身的放大作用,信息的混乱、错误、拖延会在公众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引起恐慌。(21)

二、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总是采取回避、堵等方法。缺乏疏的理念。有人开玩笑说中国的新闻管理部门是限制新闻传播的部门。当一些重大的事件发生时,媒体老总第一时间接到的电话是不得报道或不得抢先报道。而对网络讨论的热点问题通常是,不准转帖,不得在BBS上讨论。很少有组织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或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进行释疑解惑。上述的这两种保守、被动的运作方式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传媒环境下,往往造成和我们背道而驰的宣传效果。由于正常信息的过度控制直接导致了信息短缺,进而产生神秘感和谣言。更由于正常信息流通渠道的过度控制使真实信息在十分有限的流动中不断遗漏,更容易使虚假信息通过其他渠道的广泛传播中不断增加。
这几年来,由于信息过度控制造成社会负面效应及为社会稳定造成反面的典型的案例当属非点时期的新闻报道。其对政府形象的损害及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破坏是很值得反思的。因此,实行信息公开,增强信息的透明度,能使谣言止于知者,谣言止于公开。

(五)、积极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提高大众的传媒素养
所谓媒介素质教育,即在中小学中对学生开展正确理解、独立判断、接收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体批评能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完善自我。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转变,即由抗拒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至20世纪70~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22)
何为传媒素养?
比较有代表性的传媒素养的概念可以列举如下:
来自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的界定:传媒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
来自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的界定:“传媒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
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对媒体素养的界定为:媒体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此定义是对前面两种传媒素养内涵的又一次升华,即公民对传媒素养有了很好的认知和实践后,可以影响传媒、优化传媒环境,它赋予了公民更高的责任和主动权,真正上升到“‘媒体公民’——有能力加入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的境界的公民”——的境界。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对传媒素养的界定:传媒素养指增进对各种传媒的认识,用批判的态度去接收及分析大众传媒的讯息,能解读讯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个主动的受众,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23)中国作为目前在全球互联网用户占第二位的大国。在当前网络信息庞杂、虚假信息繁多的传媒环境中,开展媒介的素质教育,培养网民辨别真伪的能力,不乏也是一种控制虚假信息,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手段。
参考文献:(1)尚进《移动博客:从聪明暴民到神经漫游》中国博客
(2)陈红梅:网络表达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href=”">博客中国
(21)徐剑梅《英国政府与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协作》中国记者2004年第10期
(22)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23)林爱兵王希华《面对当代受众:媒体的素养教育》科学新闻杂志2003年第8期

第五篇:企业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企业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杨斌

(中国石油辽宁阜新销售分公司)

摘要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发展呈现如下态势:舆情热点事件不断攀升、各种社会思潮网上争鸣、网络信息管理渐入法制性轨道、社交媒体的链式传播趋于独立。在“三位一体”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格局下,我国舆情信息工作形成了纵向、横向与协作的网格状运行体系。在新形势下,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舆情信息协调不畅,舆情工作发展不平衡,舆情信息分析不准确,舆情研判市场不规范等。由此,建议企业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建设。

关键字:网络舆情;工作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随着信息网络科级的应用,网民增长速度强劲,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陌陌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意的发表意见,网络的社会影响力急剧增长,成为了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的平台,群体性事件和网络谣言等一些负面信息在网络上频现,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危机。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监控、预警、引导机制,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和了解社会动态,成为了国有企业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企业稳定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当前企业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问题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应用的深入,随着信息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的推进,一些敏感、突发事件相互叠加,社会矛盾多发,企业在新的网络舆情的形势下舆情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艰难的挑战,在舆情研判、舆情应对、舆论引导、舆情处置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舆情研判分析能力薄弱

网络舆情研判分析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专业性不强、对网络舆情的反应不够迅速、对舆情信息缺乏深度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缺乏预见性、不善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等方面。总体而言,企业的舆情信息工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由于互联网发展迅猛,从最早的论坛、博客,到现在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应用,各种媒介通道不断涌现,舆情分析的难度也不断增加,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

相对于舆情信息工作完善的企业,我公司舆情信息分析工作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中,还存在准确性与及时性、社会舆情与网络舆情等方面的矛盾,影响领导决策的信息分析欠缺。舆情信息工作被舆情发展推着走,处于被动应对状态,导致舆情信息提供的质量差距较大。

(二)、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有待提升

企业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面,表现为事前研判监管能力不足导致被动应对、与公众沟通能力欠缺,不善化解舆论压力、新旧媒体联动不力导致信息引导效果不佳现象,在危机应对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在汹涌的网络民意面前,依然我行我素,罔顾民意,直到引发上层关注才匆忙处置。应对突发事件,或者负面新闻报道,很多企业也摸索出一些“经验”,往往不再是“无可奉告”、沉默不语、毫不在乎之类的冷漠,而常常是及时回应、积极表态、快速处理。但很多回应表面看起来是重视舆论、尊重监督,实质上还是为应付舆论而做的“危机公关”,转移公众监督视线,回避矛盾和问题,或以“进一步调查”“进一步处理”之类回应做舆情试探,静观舆论反映,如果是穷追不舍,紧盯不放,就以“情况复杂”等原因告之“正在调查中”,实则是拖延与搪塞。

(三)、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和平台建设尚需加强

在当今网络时代,要准确把握舆情导向,需要专业的民情监测,在网络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误判,需要通过借助专业机构,借助科学的方法,以准确的数据和客观的评价体系作支撑。我公司在网络舆情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也较为滞后。目前,信息技术已被应用在舆情监测和研究领域。如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软件,能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方面的实时跟踪统计,通过对热点话题、敏感话题、关键词等进行识别,实施主题跟踪,进行倾向性统计与关注度趋势分析,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进行跨时间、跨空间分析和预警。

二、加强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实现以快治快目标

新媒体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置要争分夺秒,由其是对一些负面信息在尚未形成的时期,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建立健全高效的处置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1、规范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

网络舆情监测报告主要是通过监控发现网络舆情,捕捉舆情信息,对舆情走势、突发事件应对主体、过程及结果进行研判,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有关事态发展及事件处置结果网络言论的收集、民意倾向性的判定、研判结果的利用及应对建议的提供等。

网络舆情监测报告制度应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报告内容、报送程序等加以规定,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和常态化。

2、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

舆情分析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要把舆情事件放到时代和现实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分析,深化民意研判、社会研判,注重分析舆情背后的社会情绪、社会心态、文化现象等,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对舆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整体的、宏观的反映。

3、深化对策建议,提供舆情应对决策参考 做好舆情信息工作,还要善于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网络舆情监测部门应将重大舆情监测情况及时通报给有关部门和领导,提供应对策略或建议。对策建议要站在全局高度来提,不要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完善舆情事件的干预和应对措施

1、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

要针对本公司具体情况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配套应急预案,在应急预案执行机制中,要明确职能划分,也要有具体的操作指导。不仅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方案,如遏制危机、处理危机、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等,更要通过培训、演练提高应急系统的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2、把握舆情干预时机

企业应加强与舆情互动、真相与谣言赛跑的意识,善用“黄金4小时媒体”,如微博、QQ 群、BBS 论坛等,迅速对事件做出反应,做到“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

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当事方要及时表态,大事化小,抢抓第一落脚点;到发展期后,要冷静面对,加强舆情收集研判,运用新老媒体“组合拳”;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精选角度,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重塑形象;在舆情反馈期,要走群众路线,体现社会责任,进行管理创新。

4、建立舆情引导机制,提升舆情疏导技巧

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主要是通过网络发言人、网络留言板、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网络沟通机制,针对舆情事件的评论尤其是怀疑、指责、猜测、反对等负面和消极评价进行引导,包含互动、澄清、解释、疏导等环节。

通过对大量舆情事件及其应对情况的考察和总结,在舆情应对尤其是在负面网络舆情的疏导方面,应掌握以下基本原则和技巧。第一、第一时间发声。突发事件发生后,企业要成为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可以避免谣言流布,同时防止新老媒体交互放大负面情绪。

第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遵循网络传播规律,把握时机、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科学应对,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第三、直面根本矛盾。承认企业的缺陷,尊重网民判断力,提升沟通技巧;积极回应网络议题。

第四、要转变文风。摆事实讲道理,重论据讲逻辑;熟练运用网络技巧,使舆论疏导工作开展得更加有效。

6、落实网络舆情善后协调机制

舆情事件的高涨期过后,为尽快恢复正常秩序,需要建立善后协调机制,继续追踪和监测事态的发展,观察势态有无反复迹象;具体落实善后工作和扫尾工作,监督有关措施的落实情况。善后处置机制还需要保证善后工作人员和资源到位,落实处置机制中明确的有关协议,着手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汲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三、结论

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企业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低,在危机面前,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达到善治的目的。

[1]兰月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 杂志,2011,(7):75.[2]李尚.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内 蒙古煤炭经济,2011,(2):21-23.[3]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 [J].情报杂志,2009,(11):52.[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Mwww.xiexiebang.com,2012-01-16.[1] 刘勘,李晶,刘萍.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舆情热度趋势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36)

下载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与正负面信息识别调研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与正负面信息识别调研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