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续保率的关键服务举措
提高续保率的关键服务举措
1、加强保险理赔服务质量和效率
以服务是发展生命线高度,重视开展保险服务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化与车商渠道的良好合作关系,渠道互补,深化资源共享,建立双赢合作模式。积极寻求与理赔部、客服部、信息技术部等部门的配合,紧密联动,共同享有承保、理赔、客户信息,积极对客户开展真情、真心服务;
2、建立续保管理体系,强化续保过程管理
⑴ 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续保管理平台,对庞大的续保数据进行细分筛选,进行价格厘定、短信续保自动提示,设计续保工作模板、续保营销话术、流程,依据业务质量、渠道来源、费率政策,不同的续保类别确定采取不同的续保策略和明确重点续保发展方向。
⑵ 建立续保工作全流程控制机制,在续保工作中引入“过程管理”的理念。即将续保前业务人员需要完成的工作,如与渠道客户联系、商榷条件、确认等工作进行时间段控制,定期要求业务人员反馈续保业务进展情况如何、需要公司配合和支持等,将需要的援助内容集中分送给各相关部门,要求相关部门给予业务部门积极的回应和有效的帮助。同时对整个续保流程进行监控、督导,针对不同渠道情况制定相应的续保指标,推动整体续保工作顺利开展。
3、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
应大力推动保险增值服务,如与车商渠道、交警、司法、医院、加油站、银行等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合作范围,制定车主客户增值服务方案,为客户提供更为优惠和优质的汽车维修保养、事故救援、医疗服务、法律服务等,推出办理车辆牌照、代办车辆过户、年检服务、事故及故障的拖车牵引、现场抢修、紧急送电送油送水、吊装车、轮胎更换、酒后代驾,车友俱乐部活动等服务工作,使客户切身体会到包括保险投保理赔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和增值服务。
4、加强续保管理服务 ⑴ 确立目标和责任
实行渠道专人专管服务,按团队、个人分解落实好每一条渠道的目标和责任,加强管理和监控、督导,促进完成续保率目标。针对续保率异常,应认真分析渠道客户合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各方面的保险服务,积极做好提升续保率的各项工作。⑵ 完善续保率管理考核办法
续保率管理考核是车险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措施。一是加强团队负责人的有效管理,加大考核力度,根据续保率及续保保费挂钩进行考核。二是对每位员工当月或年度是否完成渠道续保率及保费任务进行考核。三是对渠道续保保费与送修资源、理赔条件、费用综合成本等挂钩进行考核,监督渠道的保费贡献度。通过有力的续保率考核
措施,大大提高团队负责人的监管力度和每位员工主观能动性及渠道合作的紧密度。
⑶ 建立日、半月、月度经营业务续保通报点评制度,动态监测续保目标完成情况监控督导、多举并进。对续保业务较弱的团队长及业务员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逐单分析渠道业务丢失的原因,以业绩制定优秀激励和末位处罚机制。
第二篇:续保率提升
电销团队续保率提升
(一)客户信息准确性
续保客户信息数量和质量的精准性对续保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企划部会在续保前4个月对续保数据进行核对
(二)资源配置
从细化名单管理流程、人力配置和名单拨打等方面入手,合理配置资源,关注工作细节,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1)营销资源方面:
分公司保证续保业务营销政策的持续对标市场。2)人员适配规则:
绩优坐席分配优质名单或进行精益续保实现精细化拨打。
(三)过程管控严格要求
提升续保率重在过程,续保率的提升必须对首拨、周转等方面严密把控,强化管理。
1.首拨要求:通过名单企划确保拨打进度,各分公司首拨日期最晚不晚于90天进行名单下发,坐席日人均首拨名单量6-8条。
2.名单周转要求:对名单周转率、录音周转率、拨打时间点、拨打课时、服务结果点选、预约名单量和结构做出明确要求,并及时进行追踪、检视。
3.标杆复制:发现并提炼优秀的管理经验与销售方法,做到标杆复制及时分享。
(四)任务日清
续保提升动作要求分解到每日,严控每日过程指标及具体动作,做到各层级每日动作执行到位,当日任务做到日清日结,配合销售推动部及片区检视制度实施打分,对连续未完成人员实行专项检视,将规定落到实处。
(五)数据检视日、周、月
续保追踪重检视,强执行,落实日保周、周保月、月保季的要求。
落后团队专项检视每月25日
(六)脱保拾回
对脱保名单进行脱保拾回相关要求,如未达成则按照临到期续保名单转移规则进行名单转移。
(七)续保流失原因分析
针对续保未续回、续保失败流向进行定期总结、分析,便于续保原因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及时调整拨打策略、话术及营销政策,确保续保率稳步提升。
(八)奖优罚劣
设立红黄牌制度,优化基本法,落实考核激励的方法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做到奖罚分明,对于成绩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相关人员降级、扣薪、末位淘汰。
第三篇:如何提高4S店车险续保率
基层公司如何面对4S店车险续保流失
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销售市场的蓬勃发展,新车保险市场也在迅速膨胀,新车保险业务在保险公司业务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甚至成为部分公司或其分支机构的主导业务。但新车保险客户的忠诚度并不高,新车保险业务的续保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拥有新车保险客户资源但并不能真正转变为有效续保业务,这是各家保险公司必须面对的现实。汽车4S点作为当前新车销售市场的主要渠道,其保险业务在保险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笔者作为基层公司4S店业务的管理人员,就保险公司发展4S店车险续保业务谈几点感触。
可行性分析
保险公司与4S店存在着合作的基础条件。保险公司拥有丰富的汽车维修资源,以及一定的市场品牌、网络和服务等优势,通过与合作的4S店销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能够掌控源头市场;而4S店则能得到保险公司给予的代理手续费、推荐事故车辆维修等资源,提高了营业收入和维修产值,实现互利双赢。正因为广大汽车用户对保险公司的品牌认知,加上4S店售后服务人员的支持,所以发展4S店续保业务相对较为容易。
保险公司对4S店所拥有的客户资源的挖掘价值。大部分4S店都建有独立或从属的客户服务部,有的4S店还在此基础上设置客户俱乐部,对已销售或维修的车辆建立了详尽的客户资料;同时,4S店根据汽车厂家的要求对客户进行回访,逢年过节还会通过免费或优惠的诊断服务,以及组织自驾游等活动,招徕客户的回店率;4S店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客户真实、准确的保险信息。保险公司可以利用4S店的品牌优势,加上4S店关于客户在店里办理续保还可享受优惠的保养、维修服务等承诺,达到有目的地控制汽车用户的保险投保方向,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保险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保险服务。一是保险产品丰富。保险公司一般地既有普通车险产品,又有电销产品,今后还会有网销产品,能够多层次、全方位地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性保险需求。二是投保方式多样。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公司营业柜台、在4S店设置远程出单点,以及保险专员送单上门等形式服务于客户,还可以通过4S店引导客户通过电话、网络进行投保。三是承保、理赔服务便捷。保险公司在4S店设置了远程出单、远程定损等系统,并在各家4S店安排专职保险专员,现场指导客户投保,收集客户提供的索赔单证,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保险全流程服务。
必要性分析
1.合作营销的需要。合作营销是指为了增加经济效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企业或组织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以创造新的营销机会扩大市场份额的活动,这种合作给双方带来新的机会与挑战。保险公司利用4S店的信誉和客户资源,扩大保险产品的销售,发展优质业务,促进业务量大幅度的增长;而4S店则通过销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为自己开辟了新的业务来源,依靠保险公司优质的售后服务和稳定的事故车辆修理量,加强汽车销售、维修业务的稳定发展。
2.市场竞争的需要。当前,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新车保险市场竞争更是如此。保险公司由于外部监管、内部体制和机制等原因,面对其他保险公司灵活多样的竞争手段,在对策和措施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合作的4S店也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各家合作保险公司中分摊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要改变新车保险市场如此现状,难度很大,交易成本也很高。保险公司需要另辟蹊径,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的优势,有效发展优质业务,其中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4S店中发展汽车续保业务。相对而言,新车保险客户由于对保险的认知程度不高,加上4S店的主导地位和倾向性引导,在选择保险公司上并没有太多的自由度;但在续保时,客户有更多的选择,甚至有可能因得到过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对保险也有了更多的理性认识;而保险公司凭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较好地获得客户的好感和忠诚度,再加上4S店的相关优惠政策刺激,更容易接受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
3.经营管理风险的需要。我国虽然尚未正式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但在日常行为规范和司法实践过程中,非常注重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在客户信息的获取、渠道来源以及使用规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和惩罚。因而就现阶段而言,保险公司获取准确、详尽的客户信息极为困难、成本较大;而通过4S店,以其为合法的客户信息利用主体,顺利地解决了客户信息的来源、渠道和使用的合法性等问题,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
发展对策
现阶段,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限制,加上对后续维修成本等其他因素的考虑,对4S店续保业务关注力度并不大;保险公司可以绕过激烈的新车保险业务竞争,在4S店开始关注续保业务的情况下,提前介入4S店续保业务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业务流程及激励导向等环节,大力发展续保业务,为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奠定有利的基础。
另外,客户发生车辆事故后,保险公司及时联系4S店为其提供必要的抢险救援、纯正的汽车配件和高标准的维修服务,提高客户对保险公司的忠诚度,为保险公司续保业务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而保险公司有着稳定的事故客户维修资源,在获取相应品牌车辆发生事故的信息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第一时间内为4S店提供情报,在各家品牌4S店争夺目标客户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但可以有效地增加4S店的维修产值,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双方客户的满意度。
4S店续保业务的前期开展工作,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而且由于是新发展业务,投入的产出效益并不明显。保险公司需要从发展转型的高度出发,对4S店续保业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费用资源、承保政策等方面适当倾斜,在做大、做强之后再作适时调整。同时,要按照与各品牌4S店的合作情况,有计划地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考核标准,并根据市场竞争程度和趋势,动态调整考核制度,确保4S店续保业务的有效益快速发展。
第四篇:提高城镇化率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关键
提高城镇化率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关键
2014年底,通辽市常住人口312.40万,其中乡村总人口239.96万人,劳动力137.40万人。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率为59.51%,通辽市城镇化率仅为45.36%。按照2015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减少城乡差距”、“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增加居民收入”等要求,解决好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完善落实好“六个机制”建设,开辟好“三大就业渠道”,落实好“两个保障”,让农牧民融入城镇生活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
一、完善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机制
目前,通辽市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发展缓慢,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79.43%,比例过高,就业结构不合理。除受到农业人口总量过大和总体经济实力较弱等因素的制约外,在转移过程中缺乏政策和利益激励,也是导致农村牧区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实现农村牧区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建立一系列有效的转移机制。
(一)舆论导向机制
需要通过舆论和政策的导向作用,逐步改变农牧民的传统观念,引导农牧民树立新的劳务输出转移观。一方面让城镇居民理解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发展的作用,接纳农村牧区务工人员;另一方面强化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转移效应,改善劳务输出的社会氛围。
(二)组织服务机制
一是开展以劳务输出为主题的行动计划,为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培训与就业提供积极的服务。二是将劳务输出工作形成一定的市场氛围,成立劳务输出工作办公室,建立人才劳动力市场,形成市、县、乡三级市场服务体系,保证劳务输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信息导引机制
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实现的。目前,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自寻出路,缺乏相应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因此,应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加强农村牧区网络信息化建设,构建劳动力转移供求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为农村牧区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
(四)技能培训机制
农村牧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所需的劳动技能己经成为制约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的技术水平,为有效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奠定基础。二是根据用工单位所需工种类型按需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将农牧民价值观融入与生活技能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中,提高综合素质,保护他们安全和满意就业的权利,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城镇群体中。
(五)利益驱动机制
追求利益是农村牧区劳动力参与转移的最根本动力。一方面,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村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进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剩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迫使农牧民只有走出来,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城镇相对于农村牧区在就业、收入、文化、社会地位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优越性对农村牧区的剩余劳动力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劳动力。因此,应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让他们分享城镇经济发展的成果,感受和享受到优越性,增大城镇的吸引力和拉动力。
(六)政策保障机制
在政策制定上,应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把农村牧区劳动力城镇化转移工作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来考虑,消除各项政策性障碍,调整完善并创新户籍、用工、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支持和保护农工正当转移就业。
二、切实增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
归根结底,决定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所在是在一产、二产和三产新生企业、个体户、产业活动单位“三大就业途径”的发展能力。如果没有各类实体经济的支撑,将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化率的有效提高。
(一)第一产业――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增加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机会。一是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大农业生产企业化发展步伐,让农牧民从家庭经营方式中转移出来。二是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区集聚,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应明显、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走品牌发展之路,带动发展储藏、包装、运输等配套产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增加就业空间。
(二)第二产业――促进工业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按照通辽市建设“三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继续加快建设北部铝新材料、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镍铬合金不锈钢、装备制造、玉米发酵、蒙药和生物制药产业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企业建设发展步伐,努力形成工业经济产业集群效应和洼地效应。一是依托通辽市十大支柱产业目前的市场空间和园区已经形成的经济优势,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产业链延伸,力争使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并投资兴建有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的企业。增强企业的吸纳能力,增加就业岗位。二是突出加快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培育,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和配套生产,增加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采取有力措施,落实激励政策,形成政策叠加效应。维护企业正常运行,保证稳定的就业岗位。
(三)第三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
依托中部地区地域、交通、商贸优势,加大科研自主创新力度,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高端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和壮大电子商务与家庭服务业产业的重点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一是通辽市是新兴城市,按照打造百万人居中心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加快城市集约发展,进一步集聚人气商气,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新的生存空间。二是立足通辽市产业集群优势、文化底蕴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现代物流和会展业步伐,扩大商贸企业;依托资源区位优势,逐步做大做强草原民族旅游产业,完善旅游文化和景点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合“十个全覆盖”建设,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流通网;增强城镇集聚功能,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人文精神,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先导,加快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为增加就业岗位开拓渠道。
促进“三大就业渠道”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带动作用,整合政府部门各类项目投资,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规模数量,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加大城镇化发展步伐。
三、为劳动力转移解决后顾之忧
农业是农牧民传统生存方式之本,赖以生存之源。但随着国家实施反哺农业政策的落实和农牧民家庭收入方式、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受现代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农牧民对新生活的追求从思想意识上却发生了质的转变。走出家乡、进驻城镇是农牧民祖祖辈辈向往已久的生活,但是随着农村牧区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善,国家优惠富农政策的落实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农牧民在城镇没有具备生存能力之前,普遍存在“离乡不弃土”现象。因此,要想让农牧民在劳动力转移后没有思想包袱、解除后顾之忧,还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的保障性问题:
(一)提高农村牧区机械化水平,保障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一是加大机械化发展步伐,进一步解放劳动力。需要继续高度重视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充分解放劳动力,让农牧民腾出手来安心走出农村牧区。二是解放农村牧区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必经途径。只有提高农业机械程度,才能使劳动力从传统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进行转移,满足各类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对劳动力的发展需要。根据生产实践推算,使用全程农业机械化可解放劳动力60%以上,这将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发挥先决的保障作用。通辽市农业机械户均0.42台,主要是小型农业机械,距离实现农业生产全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牧民提供更加广阔的增收途径。农业机械化将拓宽农牧民从事多种经营的渠道,让农牧民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开辟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践证明:在推进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要想让劳动力安心地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转移出去,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
(二)规范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农牧民享受到国家各项补贴和土地流转带来的成果
土地流转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促进传统小农经济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大农业转型。一是加快土地确权。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依法确认农牧民土地权利,强化农牧民特别是全社会的土地物权意识,维护农牧民和土地流转者权益,促进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制定和出台土地流转政策,采取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完善合同管理,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保护好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三是搭建土地交易平台。规范建立农村牧区土地产权交易所,为土地入市搭建平台,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搭建县乡村三级宽带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公开土地流转信息,加强对流转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及时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土地流转政策咨询、土地登记、信息发布、合同制定、纠纷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务。四是建设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在夯实土地权能的同时改革征地制度,规范征地程序,建立科学的、多元的征地补偿制度,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五是确保农牧民安心进城务工。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土地承包中,推动土地合理流动和相对集中,刺激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村牧区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对外出务工农牧民的土地,可以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或流转服务组织代为组织流转,确保流转收益归原土地承包户所有,将有效解除农村牧区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通辽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张莉莉
第五篇:市局多举措提高便民站业务开办率2
市局多措并举提高便民站运营率
截至10月底我局累计发展便民(三农)服务站859户,开办业务的站点有359个,业务开办率为42%,较年初开办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今年便民站累计代收话费额达135.8万元,占邮政代收话费总额的49%,较年初提高了30个百分点。便民站运营率呈现稳步向上的良好态势,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理顺流程,明确职责。进一步理顺了站点审批、业务叠加、UK安装、网点维护的具体操作流程。明确了双建办为牵头部门,主要负责站点的合理布局、业务督导和检查的工作;专业局主要负责业务拓展与叠加、技术支撑与指导的工作;区域局主要负责站点开发与客户后期维护的工作。通过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形成了便民站项目的推进合力,促进了便民站项目的稳步发展。
加强支撑,注重质量。加强了专业局拓展便民站业务和技术服务的支撑力度,注重了便民站的加盟质量。在业务拓展和技术服务方面,专业局积极与各电信运营商洽谈,在平台上叠加了代收移动、联通、电信话费业务,增强了便民站平台的服务功能,同时在实地安装、技术培训、流程制定、故障解决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确保了客户系统平稳运行。在加盟商管理方面,坚持建用结合,重在应用的原则,确保建一个,开一个。由注重发展数量变为注重业务开办率和业务叠加比例。通过每旬通报,督促各局积极扶持优质加
盟商,淘汰业务量为零的站点,提高便民站的开办率,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以此来提高便民站运营比率。在使加盟商受益的同时,使企业也得到更大的利益。
定期巡店,解决问题。市局成立了以双建办为主,专业局、信息技术局组成的便民站业务督导小组。利用两个月时间对全市的便民站网点进行了逐个巡店,摸清了全市便民站发展的总体情况。在巡店过程中对客户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汇总收集,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同时制定了区域局便民站主管人员的定期巡店制度,要求各单位主管人员每月每店至少巡店3次,及时发现加盟商在发展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做好便民站的服务和后期维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