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小学生攀比心理的表现及教育
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教育和引导策略
甘肃省酒泉市康盛小学 曹晓英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身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慢慢的形成了盲目攀比,攀比行为蔚然成风。比如攀比着买生日礼物,攀比着穿品牌衣服,攀比着吃喝玩乐。甚至有些孩子,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去攀比,异化了他们的思想,超出了家庭能力范围,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也给校园生活中涂抹了一道不和谐的音符。
一、小学生的攀比心理的表现:
1、比物质。有些学生看到同班同学买了新书包,自己也回家嚷嚷要买一样好看的书包。有些小学生看到同班同学穿了一件新衣服,自己也想买一样高档的新衣服。还有些学生,会私下里抱怨自己家住的房子比不上别人的大,自己家的住房环境不如别人家的优雅。他们会比谁家住的是别墅,谁家生活条件好。我们有时看到这样一个情况:每天放学的校门口,排队等候着许多接学生放学回家的小车。学生会私下里做对比,谁家的小车高档,谁家的小车豪华。平时在班级各种活动中,还有些学生会比谁的家长给的零花钱多,会炫耀谁花钱大方,会对比谁经常吃零食等。
2、比面子。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审美观念已经烙上了时代特点。很多学生会在班级里做比较:谁在班里长的帅,谁在班级里长得漂亮,谁胖,谁瘦,谁最受欢迎,谁最没有前景。成年人在社会上吃,喝,住的攀比风气,也影响到了小学生。一些家长无意识的行为,都在潜移默化着自己的孩子。新闻媒体,娱
心灵受到一定的影响。
3、比父母。有些孩子的父母当官,有些孩子的父母打工,有些孩子的父母做生意。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层次,使得有些同学形成了攀比父母之风,他们会比谁的父母当的官大,谁的父母挣钱多等。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方法不当引起的。个别家长在孩子面前,在亲戚面前,或者朋友面前炫耀自己,长时间就让孩子知道可以拿父母说的跟自己的同学比,这样觉得自己很光荣。
4、比过生日。小学生都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每个学生最开心的是自己的生日。所以每到生日的时候,都会热闹非凡的请同学陪自己过生日。而且父母在生日那天都会去最高档的餐厅,买孩子最想要的礼物,请孩子最要好的同学去庆祝。这样,学生之间就形成了攀比。看谁的生日排场大,看谁得到的礼物多,看谁生日最热闹。看谁送的生日礼物最贵等。
5、比荣誉。现在的小学生很喜欢做官,有些小孩子当了班干部,同学们面前得意,觉得很荣耀。久而久之,所以也会拿这个去攀比。谁当的官大,谁没有当官。还有的攀比,谁最受老师的喜欢,谁在班上最有号召力等。
二、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
1、环境影响
生活的富裕,人们忽视了精神的追求。很多娱乐节目,社会不正之风,腐败的影响,多多少少的给小学生的心灵产生了污染或者负面
起吃饭,互相夸赞,谁长得漂亮,谁的孩子聪明,谁的孩子得到的荣誉多。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注重起家长们的这些攀比内容了。这样在无形当中就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攀比的心理。
2、个性不同
每个学生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所以个性不同。有些孩子性格舒缓,有些孩子个性偏激。还有些孩子自我中心,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看问题易偏激,遇到什么事情,总喜欢钻牛角尖,不听取别人意见,固执己见,容易走向极端。其实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当看到别人比自己某些方面出色时,认为自己不是不如别人,而是机遇不好,就会不切实际地跟人家比较。
3、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是影响孩子一生成长最早的教育基地,也是孩子最温暖、最需要停泊的港湾。个别家长,因为社会的原因,自己的原因,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管教方式不当,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家庭环境恶劣,家长的言行不一等,反而使之成为攀比心理滋生的温床。
现在的很多父母把孩子当自己的心头肉,娇生惯养,舍不得打骂,舍不得批评。很多孩子犯错,和颜悦色,不正面教育,不对症下药,而是一味的去溺爱。这些溺爱,为小学生的攀比滋生了依赖。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家庭,孩子就形成了优越感。一些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的家庭,孩子就形成了自卑感。可是这些孩子的父母认为:条件
人瞧不起,当孩子要什么东西时,父母都会迫不及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些父母的本意是保护孩子,“爱”孩子,想让自己的孩子“好”、“更好”、甚至“最好”,让孩子出乎其类。但是,攀比孩子和教育不当会给孩子带来很不利的后果。
4、老师教育
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会造成学生心理影响,时间久了,一些群体的不良风气就会形成,这样的形成,会致使学生产生攀比心理。个别老师因为工作的繁忙,事情的繁杂,在遇到学生偏激行为时,缺乏耐心,爱心,在处理偏激问题时,也缺乏调查,处理事情急躁,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些老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照顾不到个体差异,总是以优秀学生作为标准衡量其他学生。比如对弱势学生说:“你如果有谁谁同学一半优秀就好了,如果谁谁的一半聪明我就高兴了。”这种言语如果常说的话,对于被贬低的同学有的会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他们会看不清自我,会不切实际地以别人为依据,进行攀比。
三、小学生攀比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
小学生这些盲目的攀比,对其成长是不利的,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1、学习放松。
学生在攀比上想得太多,在学习方面就会放松。有些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有些学生不认真写作业,还有些学生应付学习。他们很多时间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追求的是同伴的赞美,老师的夸奖。长时间存在这么一个浮躁的心态中,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学习搞好呢?久而久之,班级中学生不比学习,不比勤奋,不比努力,而是比吃,比穿,比阔气。
2、负担加重。
学生平时的花销都是完全依赖父母,这样长期的攀比,长期的浮躁。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他们会想尽办法要钱购买自己的“所爱”的东西,而且有些同学会因为“攀比”,买一些不实用的东西,买一些不适合自己用的东西,于是,又得选择别的东西去买。这样增加了父母的额外的经济负担。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是虚荣心理在作崇。
3、价值观的偏移。
由于攀比行为,个别学生丧失了传统的美德,价值观开始产生偏移。学习不踏实,态度不端正。甚至,个别学生出现了偷窃行为。
四、引导攀比心理的策略
1、以故事来引导
小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只有听故事的时候,会全身心投入。通过故事来引导孩子,可以更直接,更形象。如《小刺猬烫发》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主要讲有一次,班里举行选美大赛,各个同学的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打扮的花枝招展,穿着漂亮的衣服来到学校。只
有小刺猬娜娜,一身尖尖的刺,为了比美,它去理发店烫发了,头发变软了。它赶到学校,得了第一名,当它拿着金灿灿的奖杯回家时,遇到了上次被自己打败的一只大老虎,因为没有了刺,还穿着高跟鞋,它仓惶逃回了家,却把奖杯弄丢了。用这个故事教育学生,是让学生明白:不要跟着别人攀比。
2、丰富主题班会
每一周的班队会,中队辅导员可以设计一些别开生面的班队会,比如:《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主题班会,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究竟要比什么?是比学习,还是比吃穿,是比进步,还是比浮躁。
3、定期组织家长培训。
学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有计划的给家长做培训,让父母们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面镜子,潜移默化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端正自己的行为,以身立教。
4、正确引导。
教师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耐心教育,遇到棘手的事情,多做调查,以豁达乐观、奋发向上、勤俭节约的精神教育学生。重过程,抓细节,常教育。
第二篇: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
有人说,攀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攀比能激发个人奋斗的潜力,给人带来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攀比也让个人活的很累,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因为后者的攀比只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弱项对抗别人的强项,那么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不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身心上,生活一定会多一份快乐与满足。
攀得高摔得重
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于是人们在差别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攀比的心理,而盲目攀比却让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大致相等,那么彼此就会有公平感;如果某一方的所得大于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就会产生心理失衡。某政府官员看到与自己同级别的其他官员用车比自己高级、住房比自己宽敞,自己甚至还不如一些级别和职务比自己低的人,心里就会感到很不平衡,于是换车建房也不足为奇了。其原因主要四心理上的诱惑导致的。
攀比心理与不满足心理犹如一胞姐妹,相伴而生。攀比是不满足的前提和诱因,在没有原则、没有节制地比安逸、比富有、比阔气中,致使心理失衡,越发不满足。有的人则为自己呢个在这些错误的攀比中出人头地、占据上风而无限度的追求个人名利,进而驱使自己不断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某机关的公务员小季,过着安分守纪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国学的聚会电话,于是他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小李从返机关上班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述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谁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吗?”他的同事安慰说。“够花?我的薪水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跑车。小季心疼得跳了起来。“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小季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终于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攀比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利益,伤害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攀比是人性最普遍的一面。说到篇痹,人们自然会想到女人,因为女人对事物的敏感是更胜一筹的,她们对此的表现就是攀比。
巧姐在别人眼中是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做事干练果断,为人豪爽直率。团结在她周围的一些男同事无不称赞她办事干净利落,因而她也和他们一起称兄道弟。可是突然有一天,她无意间听到其中一位同事说:“巧姐什么都好,就是缺少了些女人味,你看人家阿美温柔婉静,一看就是个好老婆„„”巧姐的心里很难过。虽然她平时是别人口中的女强人,但她希望在别人眼中也是水一样的女人。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尽量让自己变得有“女人味”,走路时“婀娜多姿”,说话时“柔声柔气”。可是她这样矫揉造作反而在别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让人感觉怪怪的。“女人味”变成“怪人味”,巧姐心里更加委屈,整日郁郁寡欢,工作业绩也一落千丈。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是“女强人”也罢,做一个原始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巧姐看不得别人的“女人味”强过自己,所以才会导致自己拥有“怪人味”,让人觉得虚假、做作和不真实。巧姐在听到同事说她没有女人味时心里很不舒服,当她把那种不舒服转化为行动时,就从潜意识发展为攀比。这种攀比往往会因为不被别人认同而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一种不小的冲击。如果内心的承受力强,冲击不会侵入影响生活;如果内心承受力弱,冲击就会乘虚而入吗,影响个人生活。所以,生活中认清自己尤为重要,不要让盲目的攀比变成一把利剑刺痛自己。
为什么要“比”
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人家骑马咱骑驴,走路遇见个挑担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活着就会经常跟别人比,跟比尔·盖茨比,跟乔丹、姚明比,条件能力相差太远,看着人家发财也不会眼红。人们一般还是跟周围那些觉得不如自己的,可现在过的比自己强的人比,这么一比,就来火了,郁闷了。
人往往就是这样,很多烦恼都是因觉得不知周围的人而徒生出来的。其实世上本无事,实事庸人自扰之。别人固然有不如你的地方,但不是处处不如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他在他熟知的领域里超过你,并不能说明你就是技不如人,只能代表你不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说明他在某些方面还是比你强,想明白了这些后也就没有心结了。如果你还是想不开,那就跟那些不如你的人比比,不妨做一回鲁迅笔下的阿Q。
人世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绝对的输家。如自然界中,长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所谓梅须欠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寸香。人各有其长,各有其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要学会俯视,长往下比一比,生活必定会充满安逸。
化妆品行业里很少有人会不知道李箐和李礼这两个名字,这两朵姊妹花自1995年以来一直效力于法意公司,而这家公司先后作为纪梵希、范思哲、幽兰、安娜苏等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的中国地区总代理,曾在进口化妆品市场中独霸一方。李菁和李礼的名字也总是一起出现,一个是市场部总监,一个是销售部总监,她们曾为这些品牌在中国的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两个女孩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可任何美好事物的背后都不像表面那样光鲜。
刚出道时的李菁一身学生气,提着满满一箱化妆品的样品去拜访北京各大百货商场的化妆经理,曾不分青红皂白的骂出门去:“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不去外企大公司,跑到这儿来买什么化妆品?你不掉价儿„„”李礼的运气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帮公司争取到优惠的合作条件,她曾在烈日炎炎下的马路上做了6个小时,才把主事的人——商场业务主管等回来。
李菁和李礼是幸运的,至少她们选择了一项自己热爱的职业并为之努力。“你不知道刚开始是有多苦。”李菁说,“我们根本没有休息日,白天盯销售,晚上盘库存。常常是商场一开门就冲进去,晚上关门后才出来。整日和销售员一起站着,做促销,搞活动。我们之说以和坚持下来,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把自己摆的很高。只有努力从底层做起的人才能稳扎稳打,能上能下。”无法想象这些漂亮的女孩在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没有空调、暖气,没有卫生间的简陋库房里工作,成箱的货品都是自己在一级级台阶搬上搬下的。那是她们真的很委屈,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其实,她们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要“开心”,要“感觉好”。每当有不顺心的事,就安慰自己一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烦闷也就一笑而散了。有一个因为自己没有没有一双完整的漂亮的鞋子而苦恼的女孩,当她为自己有漏洞的鞋而闷闷不乐时,忽然有一天她看见了那个拄着拐杖要饭的没有脚的男孩,她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富有,又是多么的可悲。富有是因为她有一双脚,而可悲的则是因为他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懂得欣赏自己的拥有。
学会俯视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满足,才会懂得珍惜现有的幸福。
要比就和自己比
生活中有些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羡慕他们天天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以为世间苦痛皆与他们无缘。
其实走进明星、名人的生活,他们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著名导演谢晋的儿子智力残疾;美国前任总统里根曾几度风光,晚年却备受不孝逆子的敲诈、虐待;戴安娜如果没有魂断天涯,又有几人知道她与查尔斯王子那场“经典爱情”竟是如此糟糕„„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悲恸,瓦屋里同样也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亮丽,这全都是给别人看的。回到家后,女人们一个个就都素面朝天了,这就难怪有的男人感叹:“老婆还是别人的好。”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墙,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许多我们一直很在意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对比上,应该跟自己的心灵赛跑。那些老拿自己和别人攀比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
其实我们对自己不苛求,又怎么知道别人一定比自己好呢?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自己感到缺憾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内心感觉。那些心态平和的人也许生活中物质的享受并不比别人好,只是他能接受自己,觉得自己好而已。
所以,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随心所欲。你能改变什么让自己感到愉快,那就做一些改变,不过,如果改变了以后会让自己不愉快的话,那么不管有多少人要你去做,也不应该盲从去做。还有,即使你已经知道改变以后会很好,但自己却无力改变的话,也不应该勉强去做,原谅自己、欣赏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那些让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很容易的忽略过去了。毕竟,上帝使我们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个性,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要接受自己所谓不完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变得完美。
那些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不要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不要总是看到你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而要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幸福之神早已在向你频频招手了。
所以,我们要用“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观摩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虚心向他们请教,而不管他是谁,就能从他的表现看出成功的端倪,那么收获最多的其实是自己。
消除攀比
攀比使得一部分人的心里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和激愤之中,使他们牢骚满腹、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心思不专。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走上了危险的钢丝绳。因此,我们必须要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对此,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会比较
攀比心理源于比较方式的不当,缘于比较“参照物”的选择失误。搞腐败的那些地方官员和企业领导,他们所选择“参照物”自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有钱人,自认为能力、才华不比他们差,而收获却比他们少,这是多么不公平啊!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劳动者,我们的心里又怎么会有这样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呢?面对着众多普通人,我们的心灵必然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还有什么不平衡可言呢?
2.心底无私
攀比心理导致人生创伤,而心底无私则是治愈攀比心理的良药。在当今社会种种诱惑特别是金钱诱惑面前,一些人目眩头晕,忘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和为人的基本守则,在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向腐败、堕落的目标迈进。在他们身上缺少的是圣洁的信念、奋斗的理想,缺少的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持续刻苦的改造,不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能够达到一种高尚的人格的修炼。
3.倾诉
倾诉法也叫发泄法,即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倾诉法是近年来医学心理比较提倡的一种治疗心理失衡的方法。受挫后如果把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侧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的滋生。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如果倾诉对象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给失衡者的心理适当抚慰,使他们鼓起奋进的勇气,在一番倾谈之后轻松快乐许多。
4.目标法
攀比干扰了原有的生活,扰乱敢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符合自己的新目标,这就是目标法。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在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去努力进行能达到目标的行动。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已经开始了下一步争取新的成功的历程。目标法既可以抑制和阻止人们不符合目标的心理和行动,又可以激发和推动我们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从而让我们鼓起迎头赶上的勇气。
因此,要想以健康的心态生活,首先要学会平衡你的心态,放弃无谓的攀比。
第三篇: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教育与引导
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教育与引导
宋永琴
(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金昌,737200)
[摘要]: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生 攀比心理 教育 引导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多种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道德品质,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能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自信,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在当代小学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不同年龄、学历、家庭背景、以及学业成绩的学生,都有基于自身特点的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攀比深深地渗透于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学业。我所在的永昌县第一小学是一所具有七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城镇小学,以往的招生范围仅限于城镇学生。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周边农民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入我校学习,农村户籍的孩子一度占据很高的比例。这个群体的家庭经济收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甚至在语言、行为方面,都和城镇孩子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校园攀比现象的研究,对引导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学生攀比现象的表现
汉语中对攀比的解释是:“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因此人们对攀比的认识常常局限于他的负面性。但从心理和文化上理解攀比行为应该是广泛的。所以我们认为的小学生之间的攀比也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在虚荣心的基础上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那些有利的、积极的、善意的、科学的与他人比较的现象。
其中第一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现象中:(1)比物质水平;比穿着,看谁的衣服是名牌;比学习用品,看谁的铅笔盒高档;比零用钱,看谁带的钱多,花钱大方等。(2)比家庭条件;比谁家的房子大、装修档次高、父母当的官大、钱多、车子好。(3)比外表长相;比谁长得漂亮,谁的服饰新颖,发型时尚。(4)比学业;比谁的学习好,敢与“尖子生”作比较,为了能够超过他人,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加以实行;(5)比品德,有的学生把标兵、模范作为自己做人的楷模;(6)比能力与理想,展示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并为自己将来制定长远的目标;(7)比对集体的贡献,为班级、为学校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显然第一个方面的现象中他们所攀比的是“不该比的东西”,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小学生来说,热衷于物质与享乐的追求,是很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的。另一方面中所攀比的内容则能使人奋发,追求向上,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也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态。这种攀比是小学生积极成长的催化剂,也是值得提倡的。因此对“攀比”现象因势利导,使这种“比”指向积极方面,避免其中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比”的内容,选择正当合理的“比”的方式是大有必要的。
二、学生攀比现象的特点
第一,自我展示与虚荣性。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阶段,与别人比的过程也是展示自我的过程,对许多学生来说,在攀比中能够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财富、外貌特征以及人际关系等,从而达到内心的满足。
第二,频发性与广泛性。学生之间的攀比几乎是无时不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在比的过程中成长。攀比的内容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涉及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横向和纵向的攀比,有内在和外在的攀比,有物质和精神的攀比,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攀比等。
第三,从众与盲目性。许多小学生根本不理解攀比的真正涵义,也就在随大流的情况下产生的攀比行为。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攀比行为常常受各种因素影响,为他人所利用。
第四,情境性与互动性。青少年学生的攀比行为常常受情境左右,一种充满竞争性的情境可能快速激起他们攀比的欲望,也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由于受情境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攀比中也就凸显出来,也就是在人际互动中攀比。
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进程中,攀比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在于“怎么比”和“比什么”。消极的攀比是一种浮躁的心态,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自我满足。比外在的、物质的,没有意义的事物。在这样的攀比心理支配下,孩子们会沉溺于外在的追求、物质的享受以及心理的虚荣,迷前进的方向,导致理想和志向的丧失。积极的攀比是一种向上的心态,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和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相比、比理想、比道德、比目标,在这样的攀比中,孩子们会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从而加快其自身的发展。因此,小学生攀比心理既需要控制和批判也需要激发与鼓励,把攀比行为引到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的正轨上去。
三、学生攀比现象产生的原因
其一,家庭环境。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个学生就代表着一个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待攀比的态度都是学生攀比现象形成的源动力。(1)家长的关爱方式。在长辈的溺爱下,孩子会养成任性、刁蛮、懒惰、贪图享受的坏习惯。这种放纵的行为也就导致了不良攀比的产生。若只是适度的关爱,一方面可以促使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品性;(2)家长的表率。绝大多数家长都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在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中,他们也在相互攀比,家长对待攀比的态度和他们所攀比的内容,都会有意无意的影响到孩子。对孩子攀比心态的形成产生最直接的作用。其二,学校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场所,学校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发展。(1)学习群体。在青少年群体中,同辈之间的攀比现象尤为突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志趣爱好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他们之间的攀比也较为容易实现,同时也是比较广泛的。学业攀比、志向攀比、贡献攀比都是比较常见的;(2)班级与学校的风气。校风和班风都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良好的学校风气下,学生更会注意到学业以及自身能力和品德的培养。反之学生则可能更注重物质的享受和金钱的消费,而且班风是每个学生共同形成的一个大环境,会使每一个同学产生彼此间的比较行为。其三,社会环境。当今社会正处于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明确,因此社会环境也就复杂多样。成人在社会上表现出来的处事态度、消费观念都会为孩子们所模仿,也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逐渐渗透到他们的观念中去。而且当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地位的竞争、物质财富的竞争、声望名气的竞争等等,不管是良性的竞争还是恶性竞争都已经屡见不鲜,同样广大小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竞争。这些竞争势必带来攀比,所以一系列的攀比现象也就因个人观念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而且社会环境是一个大环境,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学校环境都可以包含在社会环境下,一个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社会对攀比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四、学生攀比现象的解决措施
攀比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之间,可以说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会有攀比。人们无法消除攀比的存在,其实也大可不必去抑制攀比,只要是良性的、有益的攀比就值得提倡,这些攀比不仅无害,而且会促进发展,激励向前。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攀比现象,我们更应做的是引导而不是批评和抑制,只有把攀比引入正轨才能真正解决其带来的隐患。学生攀比心理的化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一)家长的表率作用
孩子们天真无瑕,心灵纯洁,好奇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但是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孩子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视。所以说,要求孩子做好的父母必须先做好。首先家长自己应该先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以其为准则做人处事,孩子在观察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言行举止时,自己的观念也在慢慢地形成。一般情况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同时大多数孩子也会以自己的父母为学习目标。家长如果比较重视物质的享受,孩子也会养成贪图享受的习惯,家长如果比较注意自身素养的追求,孩子也可能会比较重视内在的发展;
另外,过分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也会让孩子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于是,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听之任之,要什么就给什么,殊不知,这些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其实是一种误导。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对于有“攀比心理的学生”,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这样,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二)学校的引导
首先,教师应该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言”,从而有效防止攀比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方式,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的是他人的赞赏与肯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正因为这样,在面对别人的闪光面,优点,特别是吃洋餐,穿名牌时,会摆不正心态,一味追求比较。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扮黑脸,应改变教育方法或策略,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或表扬,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这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面,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最后,应该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同学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攀比心理。
(三)社会环境的改善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所有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会在社会上表现出来,而孩子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虽然小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但是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把彼此隔绝开来已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较好的改善学生间的攀比现象就应从社会环境的改善出发。跟家庭环境类似,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够做到不攀比,或良性的攀比,那么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必然是正面的。当然这基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人们可以从基础出发,从细微处着手,对身边能够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事物和现象加以改善,在有青少年出入的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引导孩子们的攀比现象,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学生自身的培养
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是外部因素,攀比现象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一个学生的如果性格上不喜欢攀比,那么他就会刻意的去避免攀比这一行为,比如我班的白索南当周,他是一个来自藏族的孩子,父母常年在牧区放牧,他在祖父母烦人正确引导下,极为懂事,从不与同学比吃比穿,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喜欢攀比,那他就会一个劲的拉人攀比。要改善学生的攀比现像就必须从学生自身出发,学生的感悟提高了攀比现象也会发生质的变化,我班孩子父母做教师、做公务员、做老板的甚多,为他们提供的物质享受相对较高,其中不乏一些穿名牌、吃洋餐的“贵族学生”甚至还有些沾染了“公主病”、“王子病”,对那些住出租屋、父母做农民工的孩子鄙视之极,日常的学习、游戏,会把那些孩子拒之“圈外”。在他们圈子内部,也会时常发生这样那样的不正当的攀比。为人师者,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把攀比引向竞争。由攀比到竞争是一个进步,也是认识的变化,只有通过竞争才可以把攀比的效果最优化的表现出来;(2)把浅表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层的内在攀比。学生搞清楚了内在和外在重要性的问题,自然会改变自己的攀比内容;(3)让学生在积极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攀比的目的不在于比,而在于通过比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自我反思,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攀比变害为益,从根本上解决攀比的问题。
最后,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老师、父母应当引导小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攀比现象在小学生中间愈演愈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的小学生没有一颗“平凡心”。在家长的溺爱下以及一些错误信息的引导下,他们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是最强的,而且事事要与他人比个高下,这又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一种心理补偿。这些学生的嫉妒心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平凡心”,对遏制小学生的攀比心理也有着极其深刻的价值。
孩子是一张白纸,学校、家庭、社会应该群策群力,让孩子的心灵没有贫富贵贱之分,让他们平等、幸福、快乐地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 何艳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3] 刘媛媛.孩子爱攀比怎么办 [J].少年儿童研究 , 2003,(09):23~25.[4] 林昭棠.攀比心理也有积极作用[J].探索与争鸣 , 1988,(03):8~10.[5] 张凤梅.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子女观[J].山东教育 , 2000,(12):6~9.作者简介
宋永琴,女,1975年1月29日出生,1995年7月毕业于金昌师范学校普师专业,1997年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汉语言文学专科学历,2005年取得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现任教于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多次获得县、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多次获得县、市级优秀辅导员奖,2011年获得甘肃省优质课大赛二等奖,2012年获得甘肃省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大赛一等奖,主攻中小学语文研究。通讯地址: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邮编737200,电话***,E-mail:791744245@qq.com.............
第四篇:小学生的攀比心理的教育和引导
小学生的攀比心理的教育和引导
[ 2009-1-5 14:20:00 | By: ding ]
0
推
荐
关键词:攀比心理平凡心 竞争
小学生的攀比心理的负面消极的影响,如有的学生互相比穿着、比气派等,就是沉溺享乐的比较,会消磨意志,玩物丧志。因此对“攀比”现象因势利导,使这种“比”指向积极方面,避免其中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比”的内容,选择正当合理的“比”的方式是大有必要的。1 把攀比引向良性竞争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攀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攀比的面也越来越广泛。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下,只是凭一时的冲动或是受某种外力的影响与他人盲目的比较,这类攀比是消极的,对小学生是有害的。而在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的和要求的指引下,以知识、能力和品德为比的主要内容;以促进滋生问题的改善和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为主要目的,这类攀比是积极的,值得提倡。
小学生的攀比要突破传统的比的内涵,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相互争胜,超越自我,激发个人的学习热情,从而推动个人的发展。由于竞争的排他性和严酷性等特点,良性竞争也是很有可能转化为恶性竞争的。因此,在小学生攀比行为引向良性竞争的过程更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品德,保持积极意义的良性竞争。
首先,在竞争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做到敢于比。帮助小学生在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引导小学生敢于同比自己高、比自己强、比自己有优秀的人进行比较。对高于自己的人不仅仅是持有仰慕心理,而且还要敢于同别人比,在比中自我进步。其次,要引导小学生学会比。要怎样进行比才算是合理的比常常困扰着小学生。有些小学生总是拿自己的优势与别人的劣势比,这样势必会形成自负心理;也有一些学生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比,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因此要引导小学生在攀比中找到最佳的参照点,在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比。在比中求进。2 转移不合理的攀比兴奋点
小学阶段的孩子表现的欲望都很强,都具有与人“比”的欲望。然而许多小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比的内涵,使得竞争比较的兴奋点发生了倾斜,热衷于物质的、浅层的、暂时的攀比。同时还应看到,小学生有攀比心理,说明他们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因此,要抓住小学生这种上进的心理,改变他们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攀比。
根据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一方面,小学生的注意的转移呈上升趋势。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它是根据新任务的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另一方面,小学生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设计一组卡片,每张卡片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画有一种动物,如猴、狗、熊、虎等,下半部分画有一种家具,如桌、椅、钟、橱等。测验时,要求一半儿童记住动物并予以复述,另一半儿童记住家具并予以复述。结果发现,低年级儿童往往把不要求他们注意的东西给记住了,而要求他们注意的东西却很少能复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日益倾向于符合任务的要求,力求排除另一半画面的干扰。这说明小学儿童的注意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的。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教师语言的形象性、学习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情绪。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之所以能坚持有意注意,往往是由于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他们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迫”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更好地得到协凋,加之学习生活的客观要求,才促使其有意注意逐步发展起来。至四五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已基本上占居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由“被迫”状态上升到自觉状态,当然,无意注意仍还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要抓住小学生这些心理里发展的特点,教师要经过教育和引导,给小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要求他们的知识、技能、品格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提高。促使他们在比吃穿、消费的注意力转向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的攀比。
与此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发现新的、好的攀比兴奋点。一方面对那些没有攀比兴奋点的小学生,应当根据他们各自的基体情况,引导他们比学识、赶超自我的目标,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计划,有奋斗的目标。另一方面,对那些虽然有兴奋点但强度不够的小学生,应当进一步强化攀比的力度,使他们愿意听同他人比,敢于同他人比。转移小学生不合理的攀比兴奋点的目的在于引导和生成正向的攀比内容。攀比是一种不满足现状、不甘落后的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对孩子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攀比的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攀比结果的积极性或消极性。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攀比内容更多地集中于表面的、外在的、物质层面的、当下的„„如比吃、穿、用到比成绩、分数、名次、交友„„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出现小学生之间看谁的衣服是名牌;比学习用品,看谁的铅笔盒高档;比零用钱,看谁带的钱多,花钱大方等。所以应当努力引导小学生把眼光放到比学习、比进步、比能力、比努力、比好的行为上,这才是有意义的。
另外,随着小学生人认知能力的发展,随着品德修养的逐步提高,还要引导小学生的攀比内容向内在的、深层的、精神的、长久的方向发展。如比知识、比品格、比智慧、比奉献等。这类的比较是能够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竞争的目的不在于比的过程或者是所比较的内容,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增进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自我反思,促进自我完善,不断自我成长。3 鼓励小学生自己与自己比
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 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因此,别人买了新书包,我该有;别人买了名牌服装,我也应该有;别人有了新式玩具,我更应该有。这时,无论父母怎么解释,但因为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情绪控制,而缺乏理智,因此不能理解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父母可以用孩子已经有的玩具、物品或特长来和别人比,让孩子知道自己有的东西别人也没有,自己有的专长别人也没有。父母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认识到世界是由不同的颜色、不同的事物组成的,每一种物质都有不同的作用。正因为这些不同才构成了世界的魅力。此时,父母再给孩子讲些道理,告诉孩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别人所有的东西,每个人的条件是不同的,所获得的东西、所具备的能力也不是相同的。这样,孩子心里会平衡一些。
以上的做法只能暂时的消除小学生心中的失落感。如果再遇到同类情形,他们很有可能再次进行攀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种种比健康的心理。因为小学生往往难以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当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时,难以客观的分析环境、条件对自身的影响,在比较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最后甚至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因此,不妨鼓励小学生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较。要引导学生拿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比,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比较中,孩子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的拼音现在都会了,原来不认识的字现在都认识了,原来不会骑自行车现在也会了。在攀比过程中,关键不在于别人怎样,而在于自己怎么样,即在昨天、今天、明天的背景上,找准自己的最佳坐标,在不断超越自己现有状况的基础上与自己比。这些比较都可以获得进步,孩子的自信心也会有所增强,从而超越原来的自我,并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努力超越他人。引导小学生保持一颗“平凡心”
攀比现象在小学生中间愈演愈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的小学生没有一颗“平凡心”。在家长的溺爱下以及一些错误信息的引导下,他们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是最强的,而且事事要与他人比个高下,这又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一种心理补偿。这些学生的嫉妒心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平凡心”,对遏制小学生的攀比心理有着极其深刻的价值。
在引导小学生保持一颗“平凡心”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和教师树立好形象是关键。家长和教师必须对名利,对孩子现在的成绩、未来的从事职业等问题上保持一颗平凡心,降低对孩子的预期,实事求是地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是让小学生学会爱和理解教育和引导小学生爱同学、爱自然、爱劳动,提高他们爱与感受爱的意识和能力,在爱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要求小学生理解他人、欣赏别人,学会沟通、谦让和合作,改善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小学生有了一颗“平凡心”,减轻了小学生身上的心理负担和学习任务,他们就容易从平凡的生活中、从点滴的小事中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创造快乐。从而走出攀比心理的阴影。
[参考文献] [1] 何艳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2] 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3] 魏惠忠.坚持独立思考克服攀比心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03):31~34.[4] 关颖.使人沮丧的攀比要不得[J].中国健康月刊 , 1994,(05):15~17.[5] 刘媛媛.孩子爱攀比怎么办 [J].少年儿童研究 , 2003,(09):23~25.[6] 林昭棠.攀比心理也有积极作用[J].探索与争鸣 , 1988,(03):8~10.[7] 臧琪琳.浅谈思想工作对象的消极性心理及其矫正[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 1989,(01):5~7.[8] 张凤梅.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子女观[J].山东教育 , 2000,(12):6~9.[9]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0] 何艳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五篇:大学生攀比心理
浅谈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
目前,我国校园贷套牢大学生变得越来越严重,在前一段时间河南郑州某大学的一名在校大学生欠债百万跳楼事件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谁又能想到还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债务居然能高达百万元。一起接着一起因为网络贷款导致大学生走向极端的案例接连发生。很多人把矛头都指向了乱象丛生的“校园网贷”。可是,没有市场,就没有买卖!使这个怪诞的网贷市场“蓬勃发展”的动力——大学生的攀比心理!
大学生消费攀比在高校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攀比之风现象风起云涌,好像不争个上下死不休的架势。物质的攀比,无节制的消费,这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比如很多大学生买东西并不是基于要用而是要跟人家比、赶潮流;买名牌的东西并不是基于其品质而选却是由于它的名气可以显摆自己的地位,比阔气、比有钱。在他们的眼里攀比视乎成为了他们买东西的主要动机,于是乎在他们的观念里就形成了“穿的一定要有名牌,多不多放一边”,崇尚潮流、名牌的潜规则等等一些不健康的消费。消费白领化是现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消费的最生动描述。
促进经济健康的、良性的循环发展,我们鼓励人们消费,拉动内需,本是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以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为主导,不量力而行、不节制、不理智的超前消费导致盲目、泛滥消费,其造成的一连串后果也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今很多大学生被盲目攀比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引导,对大学生、家人及社会造成了莫大的影响。
我们深知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危害性,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拯救深陷其中的大学生,预防深陷盲目攀比消费的泥潭中更显的重要。
首当其冲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咱们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式溺爱教育管教模式”,家庭溺爱成为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助推器。其次商家为了争夺市场广泛地利用负面的宣传,误导大学生消费,为自己创利,也是致使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诱因之一。最后大学生不同消费层次群体的不良导向作用,也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盲目攀比消费心理的诱因。
总而言之,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再者也应该看到造成大学生攀比消费的原因也是复杂的、综合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才能提出客观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建议,对最终解决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起到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