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及教育对策

时间:2019-05-13 06:5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及教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及教育对策》。

第一篇:小学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及教育对策

小学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表现及教育对策

学困生是学校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学困生比例高达18.6%—36.4%,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经常遭受家长、同学,甚至老师的冷眼,稚嫩的心灵受到摧残,留下点点创伤,对学习的厌倦、畏惧和紧张也与日俱增。所以,如何看待和帮助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克服困难和障碍,提高综合能力,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学困生心理障碍表现。

教学的实践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以下心理障碍。

1、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家长埋怨,老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我不如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对学习丧失信心。

2、具有胆怯心理。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结果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3、具有压抑心理。多数差生也想把学习搞好,家长也希望他们成才。但由于基础太差,总是学不好。于是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悲观消极的压抑心理。

4、具有惰性心理。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

5、具有逆反心理。由于差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和嘲讽,因此,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6、志向水平低。普遍的差生都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总感觉一天不知道该做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7,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遗忘快。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的学困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心里想集中,但集中不起来。所学的知识记不住,记住了也很快就遗忘了。

8、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学困生在学习中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孤立地看待问题,不善于将所给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

9、在学习成绩上的学困生,往往在其他方面不择手段的寻求他人认可,而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学困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小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既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也有不少消极的心理活动。学困生和一般学生相比消极心理更多一些,对自己往往缺少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他们中有的调皮、贪玩,自制、自控能力差,上课坐不住;有的身体瘦弱、缺课较多,学习跟不上;有的学习方法不当,还有的智商较低,接受新知识能力差,以至于产生心理障碍。

2、性格因素:一般来讲,学困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因此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忧郁、猜疑、自卑等病态心理。

3、家长因素:家庭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影响;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过分溺爱,会使学生养成消极的心理;如果家庭不健康或气氛不和谐,孩子生活在不安定的环境中,心理也会发生偏差。

4、学校因素:现行的教育,多数教师重分数,重升学率,所以一般来说,教师对学困生指责多,鼓励少,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学困生极易产生自卑对抗心理。

5、社会因素: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严重地危害着青少年,由于小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如不加以引导,心理容易失衡。

三、学困生教育对策

针对学困生学习心理上的以上障碍,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帮助学困生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1、注重情感,拉近心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的学习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接触的一个过程。”教师只有捧着一颗真诚的心,走近并且走进学困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去了解、去体会、去发现,才能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困生的情感交流,课堂上给与慈爱的目光、发自内心的微笑,作业时俯下身子及时和蔼地进行指点,课余时间同他们进行朋友般零距离的平等交流……另外,还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课堂发言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订正优先……让学困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偏爱,从而“爱屋及乌”,体会到父母般的关心呵护,从而喜爱教他的老师。

2、帮助学困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由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常是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学困生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定期或不定期地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打破心理定势,重拾自信。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在教学中,如经常给他们讲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由拙变巧”的故事,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激发他们,使他们增强“我能行”的信心。或者讲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初中时,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数学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才能过关。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华罗庚对学习增强了信心,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全班的优秀生行列,后来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实践表明:用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来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3、多角度巧设计,全方位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人带来疲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厌恶学习。因此,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就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第一、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本学科意义的教育

第二、特别要运用了解到的相关学困生的爱好习惯,并把这些爱好和习惯运用到课堂问题的设计中去,给学困生创造环境。

第三、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差生的求知欲

一个富有意义的问题,可以诱发学困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可以有效地激励差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这些问题串应满足两个条件:

(1)、可行性。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符合差生的认知水平。(2)、刺激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差生产生好奇心和刺激感。第四、创设幽默情境

幽默可以给人带来情趣,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给和谐的气氛增添欢乐。幽默能使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能有效地改善差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适当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动作、幽默的问题,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的效果。

第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差生的感染力

一个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你的教导,他们会当真理;你的课堂,他们会跟着你的感觉走。因此,要使差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对差生的感染力至关重要。

4、定期作学习方法指导

由于学困生志向水平低,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定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学习方法指导。例如:语文、品德与生活等科目需要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文字和图片材料的能力、核心问题整合能力和书写能力等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强这方面引导。

5、开展一帮一活动,建立学习上的伙伴关系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天对班里的学困生都一一过问,是不可能的。但是,多数的学困生对学习都缺乏自觉性,如果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他们是不会自觉学习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将1个学困生和1个优等生配搭在一起,使他们座位相邻,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给优等生规定三条任务:①、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②、督促学困生按时完成作业; ③、给学困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同时给学困生也规定了三条要求:①、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必须虚心向优等生请教,;②、要自觉地接受优等生的监督;③、优等生介绍的学习方法要认真地做好笔记并在学习中实施。

定期召开优生会议,检查他们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落实情况,收集一些反馈信息,共同商量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学困生转化工作有明显效果的优等生,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不负责的优等生提出批评,限期改正。定期召开学困生会议,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6、发现闪光点,诱发好奇心

虽然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多数的学困生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闪光点,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都希望能学好,都希望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例如,今天的书写特别端正、今天精力最集中、今天举 4 手次数最多、今天的值日最棒等,对这些学困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学困生的心中得到安慰,使他们明白自己也有优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不同的闪光点,最大限度地诱发他们追求知识的好奇心,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的闪光点变成钥匙,去打开他们智慧的闸门。

7、实施成功教育

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成绩考差了,不批评,不歧视,用古人名言:“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

考试对学困生的评分标准作适当降低,相应地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8、发挥心理辅导课的优势,激发上进心。

充分利用班会课、队会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课。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前途教育,自信心教育,挫折教育,爱心教育,勇敢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列举典型、活生生的例子,如中国伟人、战斗英雄、抗洪英雄、抗震英雄、2008北京奥运会冠军、残奥会冠军、神五神六神七航天英雄,叙述先进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让学困生从英雄们的身上得到启迪,得到熏陶,受到教育,从而激发他们走出心理障碍的阴影。

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不是短暂的,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应该用心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温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源自心灵的抚慰,逐渐融化心底的坚冰,消除心灵的障碍,幸福、健康地走向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培训作业之专题讨论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海原县李旺镇教委买玉忠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 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就小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 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相反,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以下症状,如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等。说明已经出现困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对学习对他人的严重焦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交织在一起,成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困生心理问题来源的因素分析

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原因。学困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从何而来?分析起来,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为外在因素,一为个人因素。

(一)外在因素

1、来自社会的困扰。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时,对人的 焦虑度在不断上升。这反映在学困生身上更是明显。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特别是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如果发现有人在注意自己,心里就会感到紧张。他们经常觉得有同学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发现人家在背后议论他,他会感到讨厌。他们在游戏或与别人的竞争中输给了对方,就不想再干了。又如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他们经常感到后面有人跟着自己。有些学困生害怕很多东西:害怕到高的地方去 害怕听到打雷声 害怕乘车穿过隧道或路过高桥 害怕黑暗,喜欢整夜开着灯睡觉。他们还常常做恶梦。

2、来自学校的压力。

(1)学业的压力。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上,他们无疑是一群落伍之

雁。但是他们也有自尊,也怕难为情,也希望自己的成绩一天天好起来。于是,在学习上出现了种种焦虑情形。他们比别人更担心学习,在学习成绩不好时总是提心吊胆。他们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之前,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甚至有人在夜里睡觉时,总想着明天的功课。

(2)考试的负担。在学校里,学困生最害怕的就是考试。他们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一遇到考试,就担心会考坏。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他们总是放心不下。他们也经常做考试考坏了的梦。在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们心里总感到不快,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3)同学间的竞争。长期的在学习上不如同学,使得学困生造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会自责。除了学习,他们在打排球、篮球、踢足球、拔河、广播操等体育比赛输了时,心里也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他们在参加集体比赛失败时,总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大家受到责备时,他们会认为主要是自己的过错。和同学吵架以后,他们总是认为是自己的错。在别人笑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碰到为难的事情时,他们常常认为自己难以应付。他们有时也后悔,那件事自己不做就好了。

3、来自家庭的影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有的家长能为孩子创设许多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更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因素。好大一部分学困生的家长自己忙生意、忙工作、忙着赚钱,平时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游戏、娱乐,当然也就更少深入了解子女的内心活动。他们认为赚钱是他们的义务,至于其他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也有些家长文化不高却很能赚钱,他们认为有知识不一定会有钱,有钱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知识。于是,他们并不怎么重视知识,孩子能认些字也就差不多了。还有一部分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整日吵着要离婚,今天你出门,明天我不回家,这星期跟着妈妈过,下星期就跟着爸爸走。不安定的生活,没有温暖的日子,又怎么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学习呢?长期的压抑、单调、苦闷的家庭生活使这帮学习上自叹不如的学困生又在生活中形成了严重的不利于发展的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他们在同学笑时,也不会大笑。和大家在一起时,也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有时觉得和同学一起玩,不如自己一个人玩,又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平时讨厌参加运动会和文艺演出,很害怕去人很多的地方。有时他们一个人在家时,又感到特别的孤独。经常会突然想哭,又想突然大声喊叫。他们有时也想过自己一个人到很远的地方去,甚至有学困生出现过“自己还是死了好”的念头。

(二)个人因素

1、个人生理因素有差异。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学困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2、学困生的自我概念差。影响自我概念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其一,自我评价的高低。学困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自我肯定不足,也有一部分人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 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许多学困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人家怎么做,他也跟着怎么做。他们往往不敢追求本身能够实 现的生活目标,遇到挫折常常自责,生活态度消极、被动。其二,自我接受的程度。自我接受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特别是对自身的缺陷能够宽容。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个人应该对自身的缺陷以及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宽容的态度。而部分学困生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的疏远时,不加思索地认为是自己以上无法改变的缺点给自己抹了黑。于是,对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这样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缓解对策研究

目前,我们正面临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经济体制、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小学生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怎样使学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作为中队辅导员,笔者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按以下步骤努力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档案

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因此,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首先可以运用问卷调查、家访谈心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建立起他们的心理档案。

1、问卷调查

(1)、对学困生实施测验的指导语是:“这个测题是调查你的心情和感受的,不是测验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与你的学习成绩无关,答案也没有好坏之分,请按照你平时所想的如实回答。”这样做,无疑首先舒缓了学困生的戒备心理。

(2)、回答方法:本测验每一问题都只有“是”和“不是”两种可供选择的答案,回答纸上相应地附有a、b两个可供选择的英文字母,请把你所选择的答案在相应的英文字母上画上,即:你如果选择“是”答案,就在回答纸相应的“a”字母上画上 选择“不是”答案,就在回答纸相应的“b”字母上画上。按此方法

对下列两个“例题”进行练习。

如、早晨起来,你是否感到头痛?

a、是 b、不是

如、你是否考虑今后的事情就感到头痛?

a、是 b、不是

经过100题的测验调查,把学困生的以上心理问题归结为六大类:

一、对学习的焦虑

二、对人的焦虑

三、孤独倾向

四、过敏自责倾向

五、恐怖倾向

六、冲动倾向。可以根据答卷情况分析出该生偏向于那类心理问题,然后从家访入手,掌握造成以上心理问题的第一手材料。

2、家访谈心

家访就是深入学生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受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的过程,也是老师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的过程。通过家访,我们发现,有的学困生在班上寡言少语,不大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在家却异常活跃,性格开朗 有的学困生在校内表现积极主动,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深受师生的喜爱,而在家则表现得极为自私、懒惰,不愿为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 有的学困生经过家庭离散的打击,性格大多孤僻、敏感,长期压抑的生活氛围更使其心理日趋失衡,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对家庭的失望,对父母的仇视恶化为对整个社会的漠然和敌视等等。针对种种情况,教师的谈心必不可少,或是对其有关人生的畅谈点拨,或是对其平时言行举止的宽容,或是对其生活上的嘘寒问暖,或是对其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等等,使这些孩子感到来自老师的温暖,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有人在关心自己。教师通过这样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身人格上的包容和生活真理,帮助他们形成真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当然,教育者要及时地把以上家访、谈心的情况做好记录,以便比较教育过程中的前后变化。

(二)、分析情况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我们要具体分析情况后分别对待。如案例1:有一位父母双亡的学困生,靠穷困的祖母抚养。强烈的自尊心,使他在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我们可以对他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受到集体教育后来抚慰他封闭的心灵。如案例2:有一位学困生因父亲盗窃入狱后,性情变得压抑、自卑。我们可以让他仔细观察,到底同学对他的态度如何。经过观察,让他认识到:也有一部分同学对他有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喜欢他,并且引导他,只要自己不做坏事就行了。又如案例3:一位

父母离异的学困生常欺侮同学(用刀子划人家),原因是:同学们常常笑他,他一见同学笑就生气。我们可以这样帮助他:要搞清同学们为什么笑?笑什么内容?从而使他认识到也有个别同学的笑不怀好意,但大多同学的笑是善意的。另外,告诉他笑是人的权利,不可能制止别人笑的权利。又如案例4:一位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生得笨,这是无法改变的 现实。于是,他自暴自弃,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外不做作业,有时还逃学。这时,我们可以给他讲童第周和爱迪生的小时侯以及一些名人名家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他,只要肯努力,学习成绩一定能提上去。这种充满爱心的引导教育,如春风化雨,能滋润学困生的心田,开启学困生的心灵之窗,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让他们在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开设讲座

人的行为总是在心理支配下的行动,结合学困生实际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心理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如:开学时进行“首因效应与成功”、“目标、进取、成功”、“成就感与成功”等专题讲座,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立下壮志 学习中,介绍预习、听讲、作业、复习等学习心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悲观气馁时,进行“挫折、容忍、成功”等讲座,教导他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取得新成就 当班级出现许多小团体,影响集体团结时,可作“小团体与集体”的讲座,教育他们处理好小团体与班集体的关系,关心班集体,同学间团结友爱,鼓励同学之间大胆交往,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还可以作些有关心理咨询的知识讲座,帮助他们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和实质,以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引导他们大胆地进行心理咨询,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四)、开展咨询

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这里要求咨询员以平等、热情、友善、诚恳的态度关心咨询者,给咨询者以安全感、亲切感与信任感。

(五)、引导保健

正如生活中,人生了病就会被动地想法设法地去医治一样,要是没得病时能加强保健,就会极大地减少得病的机会。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要是平时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我们可以利用

学生爱听音乐的特点,在课前、课后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世界名曲供学生娱乐欣赏。此外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放松练习”、“投射练习”都可以进行心理保健,使学生既放松情绪,陶冶情操 又自娱自乐,有益身心。同时要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实践证明,作为一名老师,能运用好心理科学这个有力武器,去教育、管理好每一位学困生,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任务的。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有责任、有计划地分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适应高风 险、快节奏、强竞争的环境,使之成为心理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摘要:学习困难是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六个班进行班主任访谈,家长访谈和学生访谈,共收集到20名学困生的详细资料,访谈过程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流,通过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发现初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在自卑和失落情绪、学习动机受损、意志力低下、心理落后于生理发展等方面,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

学习困难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普遍受人关注的话题,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大批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严重困扰着各国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的效益,甚至带来了众多的类似青少年犯罪、吸毒等社会问题,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21世纪的教育呼唤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要求基础教育肩负起培养终身学习型学生[1]。

一、“学困生”的界定

学习困难也称学业不良、学习障碍、学习缺陷、学习无能等,学困生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眼科医生摩根提出来的,他从医学的角度出发,把那些能够辨认词汇但是不知道词汇的意义的儿童定义为“problem student”,即学困生[2]。到20世纪50年代研究角度从医学转向为心理学和教育学。有关学困生的定义很多,本文采用在教育界普遍认可的定义,将“学困生”界定为智力正常,学习成绩明显低于本年级平均水平,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3]。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六个班进行班主任、家长和学生访谈,共收集到20名学困生的详细资料,访谈过程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与访谈对象平等的交流,通过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发现初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情绪和失落感明显

在中学里,学习成绩是鉴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而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在班级的后面位置,由此产生了自卑和失落情绪,久而久之同学间的交往也在减少,上课发言的机会也不多,成了“学困生”。经过多次心理调查研究表明[4],学困生最初总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方法不得当,知识链出现了断裂,新旧知识不能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他们逐渐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在较长时期内没有得到改善,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落后于其他的同学。即使这个学生在其他方面有许多优点,一旦学习成绩落后,自卑和失落的情绪油然而生。下面就是一个案例。

no.1 男。读小学时数学成绩优秀,参加“奥数”曾获奖。考上初中后,由于不适应初中生活,父母又远在外地打工,家人无法知道他在学校的情况,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升入初二后,由于知识的增多,成绩已远远落在别的同学的身后,因此,对自己的学习灰心丧气。在教室里,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不接受老师的教导与管理。

(二)“习得性无助”导致学习动机受损

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有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试图努力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但收效甚微,因为每次考试都是以失败告终,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感觉,这样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自暴自弃,索性不去努力学习,自由散漫。以下是访谈中的一个真实案例:

no.2 男。在小学,该生积累了顽劣的坏习惯。懒惰、骂人、动手等,让学生们意见颇大,根据班规,给予严惩。数学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简单的知识没有掌握。因为每节课都让老师“头疼”,学习不思进取,每次考试都在及格线左右徘徊。似乎“差生”已经成为他的理所当然的称呼。

(三)意志力和自控能力低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5]。学生意志力差主要指学生在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中坚持性、自觉性差,控制能力低。有的学生经过老师无数次的批评教育仍然我行我素,学习依旧没有起色,这就是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差。下面的案例就是很好的说明:

no.3女。曾一度出现厌学、逃学心理,书包里装的不是课本,而是小说、散文集等书籍。不喜欢枯燥的知识的学习,喜欢阅读休闲读物,打发时间。自由散漫,对学习和前途事情都不上心。

(四)心理的发展落后于生理成熟产生行为失衡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和性成熟三个方面,生理上的成熟使得初中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获得承认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了挫折感,面临着一些危机而产生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对异性的渴慕和逆反心理等。下面的是访谈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no.4 男。由于在学校成绩不好,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好好完成,班主任找到家长,让家长协助管理。但是该生的家长平时不及时与孩子沟通,固执地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不努力造成的,就进行粗暴的干涉,有时候打骂孩子,限制孩子的自由,由此,该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强烈的逆反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父母交流,不听他们的管教。

三、“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学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到许多方面,本研究根据访谈的对象和内容认为应该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来考虑,外部原因包括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内部原因包括:学困生自身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心理素质等方面。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氛围都熏陶着孩子,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1、父母离异,家庭残缺是影响学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家庭的破裂对孩子的打击是巨大的,没有了完整的家庭会使孩子的安全感降低,孤独感增强,使孩子产生痛苦的体验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出现严重问题,心理也出现障碍。

2、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使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父母总是怀着一颗望子成龙的心态去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年轻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未达成的心愿,使孩子成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由于父母的过高的期望,孩子产生了无形的压力,每次考试的时候都会出现紧张、心慌等考试焦虑的现象,孩子怕自己考试成绩不好而辜负了父母的厚望,对不起父母的养育的恩情。下面的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no.5男。升入初中以来,每遇到考试心情就紧张、害怕。面对着试卷,脑子里全是父母的期望、班主任、任课老师的关切以及班级的地位。后来了解到该生的父母对其要求一向严格,希望孩子以后能够考上好大学,每天晚上到十一点钟才能入睡,还利用周末时间给孩子聘请了数学、语文、英语三科的家教。

3、父母的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而使其放任自流。

由于父母的工作忙,都没有时间专门陪孩子做功课,平时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些学习困难的孩子的自控力较差,没有了家长的督促,自己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很少了,这样就导致这些孩子进入“学困生”的行列。下面是个这样的例子:

no.6男。孩子上学前很少接触书籍,父母忙于事业,忽略了孩子。发现孩子表达和理解能力比较差,对新知识接受起来较慢。母亲能够积极与老师交流,尽量配合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但时间上不能保证。现在母亲生了二胎,对孩子所付出的时间可想而知。

(二)学校因素的作用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孩子们,孩子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进步往往位列其次,还是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因为高考的指挥棒的指挥下,孩子的任务就是考出高分数,而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考出高分数,就可能受到老师的忽视或者同学的嘲笑。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1、片面追求高分数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给孩子巨大心理压力

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我国的教育机制还是通过考试遴选人才,高考似乎成了每个学生通向梦想彼岸的必经之路,所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孩子们的重要任务,许多中学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寻求出路,如果把教育教学的目标仅仅限制在知识的一角,那么学生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的培养就会遭受破坏,学生的学习更加被动,“学困生”数量增加。

2、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影响其心理健康

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是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家长。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待“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态度也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和培养学习优秀反应机敏的“学优生”而忽视了“学困生”,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的期望很高,而对学习差的学生的期望很低的话,不同的期望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会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7]。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学困生的消极态度就影响了他们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3、同学对“学困生”的态度影响其心理健康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伴群体对待“学困生”的态度也是影响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的任务,往往需要同学间的互相帮助来完成,如果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们因为成绩的原因得不到周围同学的认可,那么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不合群,成绩也每况愈下。

(三)自身因素的影响

1、元认知能力不足

元认知就是指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学习就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元认知在此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8],学困生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方面不如正常的儿童,他们缺少对认知过程的自我认识,不能分类和整理材料,采用低水平的认知加工策略,这些都说明了学习困难的学生缺少元认知能力。

2、学习动机差,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意义重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尤其当学生不存在智力的缺陷时,学习动机的有无和强弱对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7]。大量的研究发现,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这就意味着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偏低是产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3、心理承受能力差,自信心不足

由于学生成长环境、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没有接受抵抗挫折教育,以及单独的心理辅导,而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8] 龚田波.学困生心理特征及其教育干预策略初探[m].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12(4):66-67.

作者简介:于晓宇(1986-),女,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在读研究生。

第四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对策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对策

作者:

时间:2011/11/18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对策

论文摘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包括教育目标小学化、课程设置小学化、教学过程小学化、行为规范小学化、教学评价小学化等。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应采取的对策如下:坚持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生活性,重视幼儿行为规范训练的自主性、快乐性,注重幼小衔接的适宜性,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实效性。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协作共育等。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目前,许多幼儿园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评价标准的研制,都表现出小学化的倾向,严重束缚了儿童的思维空间,阻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目标小学化

一些幼儿园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无限制拔高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导致保教功能发挥不够,轻保而重教,过分强调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少幼儿园要求儿童识字,学习拼音、珠算、外语等,同时还给孩子布置了一定量的所谓的家庭作业,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后果。

2.课程设置小学化

一些幼儿园开设了小学一年级课程,内容包括拼音、汉字、计算、古诗等。还有一部分幼儿园开设了英语、珠心算等一些学科课程,仅保留很少的一部分时间开展舞蹈、绘画、游戏等活动。另外,大部分幼儿园还设置了一些兴趣班,强迫孩子参加,孩子们每天在幼儿园从早忙到晚,回到家中感到很疲劳。

3.教学过程小学化

近年来,幼儿园教学一般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式,如学习汉字的授课程序为:出示字卡或写在黑板上,由教师领幼儿认读;讲解字义,进行组词、造句训练;教师教给幼儿该汉字的书写顺序及格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开始反复进行书写练习,完全与小学生的汉字学习过程相同。而幼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获取知识的活动愈来愈少;强调纪律性,儿童的自主权被无情剥夺。教师所采取的上述教育方式和方法,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4.行为规范小学化

不少幼儿园直接套用小学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儿童,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教师,上课必须认真听讲,不允许插嘴、顶嘴与辩解,坐姿要端正,不能随便走动,回答问题必须举手,不能开小差,不准做小动作,课间不许奔跑跳跃,不许高声喊叫,等等。另外,为了维护课堂秩序,多数幼儿园所采用的批评惩罚措施也是带有小学化性质的。如一些教师往往对于“违纪者”采取罚站、严厉斥责、罚抄等处罚性措施,这些都是对小学生的行为要求,很明显把小学的行为规范搬到了幼儿园,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

5.教学评价小学化

幼儿园教学评价注重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内存,对幼儿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主动性以及情感需要重视不够。一部分幼儿园设置了名目繁多的特色课程,如双语教育、艺术教育、珠心算、识字训练等,对这些课程的评价构成了幼儿园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大多数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评价时,通常都选用小学的评价标准,采用整齐划一的方式。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的测试有着详细的评分标准,而对于音乐、美术、常识等的评定,流于形式且实效性较差。

二、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呈现出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是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发展心理学促进了学前教育的科学化,提高了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使幼儿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目前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

1.坚持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生活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关注幼小衔接的同时,应确立能够体现全面性、启蒙性和生活性的幼儿教育目标,避免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全面性是指幼儿园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幼儿对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启蒙性是指幼儿教育应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幼儿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获得初步发展。生活性是指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发现能力,通过自主探究,使幼儿观察自己的生活,并在生活中有所发现,并积极地去探索。

2.加强课程设置的生活性

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幼儿的需要作为出发点,选择那些有利于引导儿童从周围的生活世界中发现问题的内容。幼儿教育课程设置不仅应考虑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而且还应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及发展特点,选择生活化的课程内容,让幼儿从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园课程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形成五类活动,这五类活动分别是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日常饮食、睡眠、早操、游戏、动植物的饲养培植等,都可以成为幼儿课程的内容。因此,在设置幼儿园教育课程时,应突破文本的局限,遵循孩子的生活逻辑,将幼儿生活世界转化为活动的主题,创造性地设置富有个性的课程。

3.注重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活动性、游戏性

在“玩”的过程中“学”。“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幼儿园教学应更加注重幼儿的体验性、活动性、游戏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观察、操作、表述、游戏、小组讨论、户外活动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调动儿童多种感官的参与,在活动中引起幼儿强烈的求知欲,让幼儿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使儿童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促进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有效手段。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可以使幼儿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应组织各种有利于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游戏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如阅读写字、数学发现、电脑游戏、角色游戏等活动。这些区域活动既能够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又能够防止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孩子们在学习基本的读、写、算知识的同时,又有充足的时间自由游戏。

4.重视幼儿行为规范训练的自主性、快乐性

幼儿行为规范训练应以幼儿自我管理为主。教师应启发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约束,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应采取愉快教育的方式,即寓教于娱乐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幼儿能形成愉快的情绪体验,因而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游戏活动形式,巧妙地渗透品德教育的内容,利用游戏中的榜样作用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启发,在游戏中要求幼儿自主体验和感知,利用游戏的结果对教育效果进行巩固和强化,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对幼儿进行行为规范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反复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鼓励、表扬要恰如其分。教师应利用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准确将自己定位在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这一位置上。坚持这一理念,有利于真正落实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儿童获得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幼儿园应努力创建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环境,充分考虑幼儿发展的需要,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5.注重幼小衔接的适宜性

幼儿园教育应坚持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幼小衔接的适宜性。教师应在生活准备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指导。对大班幼儿在坚持性、时间感、自主性等方面加强引导,适度地提高要求,以增强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规律的适应性。引领幼儿参观小学校园,走进小学课堂,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大班后期,应适度设置一些学科化的课程,围绕提高幼儿自我认识能力、口语表述能力、自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等展开,引导幼儿逐渐了解、熟悉并喜爱小学的学习生活。

6.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实效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自然的方法,通过平常观察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由此可知,对于幼儿的评价,不能仅仅根据一两次成绩测试的结果来衡量,应更加关注对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主动性以及情感需要的评价。幼儿园教学评价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对儿童发展过程的评价。应改变以往以教师评价为主、幼儿、家长被动接受的做法,教师要以倾听者、合作者、支持者、欣赏者的身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耐心倾听家长、幼儿的心声,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从而提高幼儿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7.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协作共育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要积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幼儿园应向家长开放,定期举办讲座,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使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并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还可以组织家长沙龙,为家长解惑答疑。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长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之处,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基础。

实际上,幼儿园教育还应整合社会教育的力量,实现协作共育。国家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应规范幼儿园的办学行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消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认识,淡化考试竞争。幼儿园、家庭、社会应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基点,彻底铲除滋生“小学化”倾向的土壤。

第五篇:浅谈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中文摘要:

人生路漫漫,成长路崎岖。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常说的学困生,其实是相对而言的。大多数学困生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因此他(她)们是可以改变的。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障碍教育对策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结构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的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特别是学困生,由于他们在集体或家庭中常处于孤立、被歧视的地位,因此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对立心理、放纵心理、胆怯心理、疑惧心理、自弃心理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心理,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我们的学生当中,有一些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差,课堂上少发言,一旦被叫起来,就紧张得全身发抖;独立性发展缓慢,与大人交谈时,畏畏缩缩,需催促鼓励才开口,这种儿童被称为“怯懦胆小”的人。由于胆怯,他们对生活、学习缺乏自信心,能力低,少朋友,孤僻寂寞。

一、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来自同学方面的原因

经常受别人嘲笑,得不到他人信任的儿童,会逐渐丧失自信心,变得迟钝、自卑。比如一个人刚开始学唱歌时,如果多次受到别人的取笑、否定;“怎么老跑调?”、“五音不全,真难听!”那么这人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唱歌失去兴趣,对音乐产生胆怯,不敢唱歌,进而影响到其它方面的信心。

老师要改变这种学生的心态,首先要重新点燃其信心的火焰,为他营造信任的氛围。根据他们的特长创造锻炼的机会,如唱歌跳舞、朗读、运动等,一旦有点滴进步,要充分肯定,让其局促不安的情绪逐渐消失,增添自信和勇气。当然,要完全恢复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和家长配合,坚持不懈地给予耐心引导。

(二)来自家庭的原因

家长教育不当。有的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溺爱过度。发现问题,动辄打骂,讽刺挖苦,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父母离异或早丧,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爱;还有的父母经常搓麻将,跳舞或工作过忙,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们放荡不羁,形成了不良的心理。

因此,家长应改变严厉的教育方式,还给孩子一个自由、舒畅的空间。教育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其心服口服,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出外活动,或一家人聚在一起欣赏优美的音乐,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让彼此达到心的交流。只有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敢于表现自我、有健康心态的儿童。

(三)来自教师的原因

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的教师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往往看优等生是“一俊遮百丑”,看学困生是“一无是处”。有的教师采取强制要求,伤害学生自尊,并采取训斥、留堂、强制检讨等损伤学生自尊的手段;有的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些做法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情绪。

(四)来自社会的原因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上打架斗殴,盗窃抢劫,金钱至上,贪赃枉法等不良现象以及影视、书刊中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心理得不到正常发展,逐渐形成心理障碍。

二、解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学困生大多是非智力因素所造成,况且,小学阶段的学困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可塑性大。因此,我们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符合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征的措施加以转化。

(一)倾注爱心,消除学困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心理

学困生由于得不到家长、教师及同学的重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他人怀有戒心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厌弃自己,甚至“迫害”、抛弃自己,存在较重的自卑感、孤独感,对教师和同学感情冷淡,不愿接近,采取回避、沉默、对抗的态度。其实,他们内心很需要得到老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希望得到重视。因此,教师要给予他们加倍的爱,用自己满腔的师爱去熔化学困生心头的冰块,温暖他们的心。爱,应该成为教育学困生的主旋律。教师则学困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多给他们一点关心、信任、尊重、帮助,用热情关怀作为打开学困生心扉的钥匙,建立起心灵的通道,使他们亲身体会教师的善意,相信老师的真心,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教师要经常找学困生谈心,告诉他们:“一切从零开始,既往不咎,老师看重你今后的实际表现。”这样,就能消除学困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心理,引起态度的转变,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扬长避短,让“闪光点”燃烧,培养自信心

那些常受到冷遇的学困生通常是缺点的一面暴露得多,优点往往被太多的缺点掩盖了。但只要仔细寻找,是可以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或‘“闪光点”的。作为教师,就要认真挖掘,及时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发扬其闪光之处,给他们更多的表扬、赞许、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让它燃烧起来。提问时,教师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我,获得成功,从而使之振奋精神,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这学期,我接到了一个学困生——小杰,小杰是我班上有名的学困生,他自制力差,学习懒惰,纪律松散,爱搞恶作剧,经常打架闹事。为了更好地了解他的情况,我对他进行了家访,得知他父母离异,跟奶奶生活,奶奶管不住地。从以前教他的老师那儿,我得知劳动很积极。为此,我抓住他“爱劳动”这一闪光点,利用学校校风校容评比这一时机,任命他为班清洁队的队长,由他负责班清洁管理工作。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先是一愣,然后又连问我两次:“老师,你是说让我当劳动委员?”他的表情吃惊中带有喜悦,我饱含深情地说:“老师相信你能行。”他听后非常感动,表示要为班争光,那几天,他每天起早摸黑,组织学生搞清洁,劲头十足。在他的努力下,我班终于在校校风校容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小杰的功劳是最大的。事后,我开了一次班会,在会上还特别表扬了小杰同学,并提议全体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为班所作出的努力,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同学对他的重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平时,我经常找他谈心,鼓励

他把劳动的劲头用于学习,并指定同学帮助他,我也经常辅导他,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经过努力,小杰终于进步了。

学困生的长处和闪光点需要教师站在高处及时地去发现,准确地捕捉,予以强化,随时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困生认识自己,增强信心。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让它燃烧起来,他们消极的一面就能得到控制,心理病灶也可以慢慢消除。

(三)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引起学困生内心的震动

学困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它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不大奏效。如果教师能抓住某些事件,激起他们内心或情绪的波动,给予启发诱导,往往会在他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转化的转折点,这就是教育的契机。教师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便能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以前教的一个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班上一个同学的30元钱不翼而飞,一个曾有过偷窃行为的学生受到了同学们的猜疑和嘲讽,他委屈、不安。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在同学中深入细致地调查,得出这次确实不是其所偷。真相大白后,我一方面教育学生要信任同学,不能胡乱猜疑;另一方面,找这个学生谈心,肯定他的进步,同时指出:一个人不良行为会造成影响,并鼓励他以实际行动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件事,该学生心里受到极大的震动和教育,汲取了教训,接受了老师的教育。后来,各方面都有了进步,成了老师的小助手。

(四)因势利导,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

有心理障碍的学困生本身就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需要外界的帮助才能解脱。所以,教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困生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消除困扰,消除心理障碍。我班的小涵,由于身体有疾,在班上常被同学耻笑。她学习不认真,对班上的活动不关心,孤僻少语,行为异常,与同学的关系非常紧张。针对她的情况,我进行了仔细的了解,通过分析,我认为小涵在学习、行为、人际关系上产生的问题,都是由于她的生理缺陷导致的严重心理障碍,从而丧失了自信心引起的。因此,我经常找她谈心,指导她用自我分心的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消除她的心理负担。同时,要求班上的同学友好待她,学习上关心她、帮助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小涵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学习有了进步,行为和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当然,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矫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对学困生要多跟踪,多疏导,把握儿童的心理,对症下药,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下载小学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及教育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及教育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针对高一数学学困生心理教育问题之对策

    针对高一数学学困生心理教育问题之对策 (一)数学教师应加强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被全社会所关注。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

    谈小学生攀比心理的表现及教育

    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教育和引导策略 甘肃省酒泉市康盛小学 曹晓英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身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慢慢的形成了盲目攀比,攀比行为蔚然成风。比如攀比着......

    论青年心理挫折表现及教育(精选5篇)

    论青年心理挫折表现及教育 摘要:文章集中讨论了关于当代青年成长中遭遇的挫折等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教育和咨询系统的改善问题等。青年所遇到的心理挫折、负担或困惑,大体上可......

    如何教育学困生

    如何面对学困生 学习上困难的学生,是教学工作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学困生”,更具有自由散漫性、学习目的的盲目性,在教育过程中,更为困难。 农村学困生的成......

    学困生心理研究论文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 摘要: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小学,中国农村......

    学困生心理辅导案例

    学困生的心理辅导案例之一 新安县西关小学 刘志强 一、案例的具体表现: 这学期,班中一位同学王冬,上课一贯不专心听讲,而且不管在上课下课总是无缘无故地招惹别人,课内根本不想......

    《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课题结题报告

    《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在班级授课制的同时,尽可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每一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