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表现与对策[推荐]

时间:2019-05-12 22:5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表现与对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表现与对策[推荐]》。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表现与对策[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表现与对策

时间:2012-11-21 09:23:53 作者:当阳市新民小学

李虹

来源:

浏览次数:76 文字大小:【大】【中】

【小】

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提倡有效课堂到现在的打造高效课堂,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确实对我们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的语文课堂较之以前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但尽管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存在低效的行为,而且还有共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低效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维没转变。还是以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有些老师总害怕学生某些知识没有掌握好,于是在一节课中喜欢重复讲解某些知识,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尽人意。还有就是什么都讲,什么都不放过,一节课光老师去讲了。再就是老师也提了一些问题,一见没有学生发言,就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了,这种教法怎么可能不低效。

2.教材研究不透彻。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学生的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语文能力很多都是通过解读教材来实现的。老师如果对教材研究不透,就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也把握不了重难点,不知如何去教,上课的思路不清晰,当然课堂效率低下。

3.没有认真精选教学内容。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什么都教,什么都学,没有进行合理取舍,看上去对学生很负责,不放过每个词句、每个段落,实则不然。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集中精力在几个点上学透、学够、学深,才能真正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有所得,有所收获。

4.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情感”的课堂、“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师生交流过于机械,都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课堂实施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语文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空间等,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还给学生。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

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做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出正确地评价和调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决定着教学

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教学评价的实施,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体现课标对年段的要求,又要彰显文本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

备课前,教师应反复通读教材,用心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在本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不可在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盲目看教学用书对教材的分析,禁锢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前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特点差异,关注共性、突出个性、有的放矢。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如何教写清楚,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最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

(二)精选教学内容,彰显教学实效

精选内容的重要依据就是教学目标。要精选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悟、积累、运用,并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精选内容还意味着对教材的重组,即对课文内容作选取、舍弃与补充。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点余地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做到“三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

一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但是课文信息又是丰富的,要想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教学内容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精选。

(三)注重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维

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满堂讲出来的。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以课堂提问也很关键。

1、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和知识内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是越多越好,要做到数量适中。设计的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所提的问题应精挑细选,克服提问的随意性。提的问题从易到难,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

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不要让课堂成为少数人的“专业户”,让大多数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四)合理安排时间,调控教学活动。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语文知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出高效的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第二篇:低效课堂教学的8种表现

低效课堂教学的8种表现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目前教学管理中最头痛的问题,特别是新课改之后,有的教师在没有真正吃透精神的情况下,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新的理念和要求,只注重形式,不能细致研究每一个环节,致使现在的课堂更加浮躁,效率更加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包办。主要表现在目标设置未考虑学生实际,一味照搬教参,目标太多,多数在四个以上,好像越多就越全面,其实,目标越多就越没目标。预习环节教师包问题、包答案,展示环节教师包评价,包纠错,反馈环节教师包解疑。

2、环节多,交流少。一节课从预习检测,展示目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交*评价,巩固训练到达标测评及当堂作业。这已足够,但个别教师常设置10个以上环节,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难受,学生疲惫不堪。况且许多教师为追求“亮点”、“内容丰富”而“别出新裁”设计许多哗众取宠的环节,教师设置的探究题毫无交流讨论的价值,只追求形式到位和表面的“繁荣”。

3、时控把握差。教师对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模糊,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主要原因是教师根本没有认真去读去写去做,只有用心去体验尝试,就明白每个环节的时控,就可根据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

4、误认为精讲就是少讲或不讲。精讲是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切中肯察綮的讲解,这不等于少讲,因为有时还需多举例、多演示学生才能幡然顿悟。洋思中学的讲课不超过四分钟,并不是教师讲解时间界定在4分钟的长度区间,而是鼓励教师精准、精要讲解,一语中的而少讲废话,多启发引导,多点拨拓思。若一节课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交流与评价,学生能够达标,教师就不用讲,这才是教师上课的最高境界。

5、满堂问。自“满堂灌”逐步退出课堂时,又出现了“满堂问”现象,教师从上课到下课几乎都在发问,一节课45分钟问30多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更别说交流见解,交*评价,教师往往自问自答,学生随声机械附和。

6、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小组成员配制不合理,多数教师能积极进行课改实践,实行小组合作,以培养协作、共享智慧精神,而在配制小组成员时,“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操作起来困难,常常仅靠分数高低予以搭配,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具体任务,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小组考核办法,无激励措施,学生唯讨论而讨论,甚至有的讨论成了学生新闻故事交流会,家常会。代表小组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困生成了新的看客和歧视对象。于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借助小组讨论之际便开始挑起事端,以扰乱正常教学秩序为快。“无事生非”好象有了最好的解释。学困生原本因欠知识多而落后,在小组中遭受冷遇,促使其坠落为“问题生”。于是课堂管理成本大增,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7、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合理。媒体因其承载信息丰富、视图新颖直观而倍受师生青睐,但不当使用却成了弱化课堂效率的诱因。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低,有的从网上下载,与学生水平及教材版本脱勾。二是教师操控技术不过关,遇到课件打不开或遇到故障无法短时间调适。三是教师一味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一节课下来教师的板书一个字都没有。

8、学生没有真动起来。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是师生的舞台。由于教师在问题设置、点拨评价、矫正补救等方面角色“错位”,致学生被动机械学习,学生潜能没有充分挖掘。让学生暴露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相互评价,让组间相互评比,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管学生,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紧张有序进行学习才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欲望,才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视挫折,增强受挫心理和形成稳健诚信的心理优势。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及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及对策

朱宝华

现象之一:过于强调主体,缺乏恰当的主导。

曾看到这样一个课例:一位四年级的老师教学“24时记时法”时,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计算一段经过的时间,学生把“1时30分”写成了“1:30”。教者先后让5名学生找其中的错误。然而学生对“一段时间”和“一个时刻”没有理解,就是说不到要处。教者又让学生讨论,花了不少时间,还是没有结果。

新课改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喜欢怎样就怎样,对哪儿感兴趣就学哪儿。在时间的把握上也缺乏时效意识,一旦发现时间充裕,就让学生充分探究;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则匆匆走过场。也有的老师为了把学生引入情境,设计了许多问题,当学生的回答偏离轨道时,教师便故作镇静,不时启发,最后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此种种,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恰当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思维的点拨。

对策:传统的师道尊严、师讲生听,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压抑,应当转变。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听其自然,不计时效,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双基”被淡化,这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首先,教师应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知识获取过程的共同参与者,是知识的共同收集和分享者;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过程控制,结论的准确揭示,教师的作用更是学生无法替代的。

其次,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对那些中等难度的,与学生联系紧密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教师还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但必须适时适度。学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才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探索,既让他们体验自主探究的兴奋,还要注重“双基”落实的实效。

现象之二:过于强调合作,缺乏合理的指导。

在很多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谁都不在 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的大多是一些优秀的学生,而其他同学则若无其事,一言不发,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还有的合作学习内容本身就不大适合学生讨论,或难度偏大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或难度偏小根本没必要讨论。总之,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但显然缺乏有效的指导而导致课堂低效。

对策: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预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或独立思考解决更佳的问题,就无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一人难以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具体操作中应注意这样几点:

1、分工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观察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2、强化意识。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每个学习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小组学习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3、适时参与。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合作保证,提高课堂效率。

现象之三:过于强调活动,缺乏体验的实效。

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如此,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而忽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果,那这样的数学课的功能则值得怀疑了。我听过一堂三年级的“千克和克”的数学课。老师课前准备了一架体重秤,课上设计了一个活动形式——猜体重,测体重。学生也十分喜欢,大半课,学生重复着这样一个先猜后称的流程,大家开开心心的结束了一堂课。尽管学生争先恐后,乐此不疲,但这节课的本质,本人认为,这种活动是肤浅的,学生没能对“千克”有应有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活动局限了学生的视野,给人以“一叶遮目”之感。这不由得让人疑惑这堂课的数学味有多浓?是数学课还是活动课?这样的活动设计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大 大降低了。

对策:要使数学活动取得实效,本人认为教师必须做到这样几点:

1、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把握教材的发散点和生成点。只有钻透教材,才可能胸有成竹,闲庭信步般游刃有余,才能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切忌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为学生所喜爱,要具有可操作性。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应积极促进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现象之四:过于强调结果,缺乏对创新思维的保护。

强化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决非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要标准答案不要求异思维。标准化的结果便于评价,易于操作,从而受到教师的喜欢,因而也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品质、情感与态度等具有成长意义的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有时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缺乏耐心,缺乏保护。一位老师在课上出示了这么一题:用5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求出它的周长是多少?一个学生回答:5*4—4=16(厘米)。教师根本没有分析学生的思路,就毫不犹豫的否定了,并告诉他应这样计算:(5+1)*2=12(厘米)。课后本人了解那个学生,其实那学生是想用4个完整的正方形周长减去重合部分的边长,应减去的是8厘米而不是4厘米。如果这个老师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然后在给其引导,纠正,或许就是另外一个情形了。真可惜,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这样被老师无情地剪去了。

对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

1、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一棍子统统打死,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再进行评价。

2、对那些虽然有错误,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超常规的想法,我们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3、教师要放开手脚,减少课堂预设,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不怕学生出错,这样,正如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所说,“我们的学生会因差错而美丽,我们课堂也会因差错而生动。

第四篇: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课堂效率低效的问题与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效”主要是针对“无效”而言,研究“课堂高效”,首先要考虑如何减少“无效”行为。通过日常调研,我们发现“课堂无效”主要存在两个层面。

一、当前课堂低效的成因

1、学生方面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所见所闻少,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基础薄弱,识字量少,教学手段有限,家长知识储备有限。自主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浮于表面,思维缺乏广度和深刻性。参与方面,学生缺乏参与面窄,且方式单一,使参与变得有形式无实效。认知方面,学习准备不足,预习不充分或无预习,对新知识的深度学习的缺乏基础储备。方法经验不足,问题解决能力欠缺,课堂中出现智能水平较低的学习行为。

2、教师层面

教学目标:对新课标,对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文本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备课准备:缺乏精心备课,忽视文本解读,出现五种错误现象:浅——浅尝辄止;搬——照搬教材分析,面面俱到;偏——把握不住文本的价值取向;割——认识不到位,割裂“三维目标”;泛——忽视文本任意拓展,资料充斥课堂。

教学设计:出现低效率环节。常见的有导入新课时间拖沓,耽误进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似是而非;方法突破,缺乏新意,讲来讲去;讲多练少,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课堂热闹,有“温度”无“深度”;问题设计层次低,缺乏思维碰撞;预设与生成不平衡,影响目标落实或背离生成目的。

教学调控:忽视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主导变成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主体出现异化;教师语言无准备,想说就说,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师生间、学生之间仍存在等级差异;对教学效果缺乏反馈和矫正,向课堂要质量成了一句口号。

二、基本对策

(一)学生层面:学会学习

1、提升学生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开始”。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就会自觉卷入了学习这个“场”,实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2、学会合作交流

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提倡“交流”,让思维得到碰撞。学会聆听,上课专心听别人的发言,认真思考,听有收获。学会表达,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在交流中发展,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提倡“竞争”,让课堂变得活跃。在合作交流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小组长,一个小组长就是一个小老师,在全组起到引领作用。看进步就看小组进步,看帮助就看组员互助,看实效就看是否人人达标,在合作、交流、竞争中得到发展。

3、掌握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就必须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预习的方法、识字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感悟文本内涵的方法等。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1)掌握预习方法

学生预习的方法是完成“预习领悟”的保证。我们推荐“三层递读五步预习法”。“通—疑—析—悟—记”五步。一通(读通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关);二疑(向课文质疑,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的批注);三析(抓住文本主要内容、重点词句的理解、努力解决疑问、了解写作特点);四悟(有什么感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五记(记录前四个预习环节的相关内容,有的可在书上批注,有的记录在预习笔记上,预习与课堂记录的用笔颜色要区分开)。

根据学段不同,学生预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低段(一、二年级)可完成第一、二两个环节,重点在第一环节;中段(三四年级)可完成一、二、三等环节,重点难点在二、三环节上,根据课文内容情况完成第四个环节;高段(五六年级)可完成二、三、四环节,重点三、四环节上。

(2)训练“表达”能力

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口语表达,“说”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预习和展示的效果。我们要求分阶段落实“三层五说训练”(实验小学“三层五说”成功做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让思辨有个性,让表达更精彩。“三层五说”,即说的三个层次:规范说、评说、质疑说;说的五个要点:敢说、爱说、能说、会说、有创意地说。课堂上创设和谐民主的气氛,采用灵活多变的激励方法,使学生敢说、爱说,做到说话时神态自然,落落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说话能力。学生由“敢说”到“会说”,初步具备了“质疑”和“评说”能力的时候,“展示交流”的课堂上才能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表现欲强,思维活跃,在聆听的同时不时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在展示交流中达到“说”得有质量,“评”得有章法,“辨”得有个性。

(3)培养“质疑”能力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从题目上问、从词语上问、从内容上问、从矛盾处问、从语言标点运用上问、从写作上问、从中心上问、从省略处问、从结尾处问、从联系(句、段;课内外)上问。“质疑”能力培养分三个阶段,即敢问——善问——拓问(实验小学成功做法)。例如一年级学生要学会“敢问”――障碍性提问,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克服不良心理障碍,把自己学习中不懂或不清楚的问题大胆提出来,也就是不懂就问。问题以个人主观障碍性问题为主。二、三级学生要“善问”――探究性提问,即激发学生提出理解上的疑问或对学习材料进行设问。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内容上的理解性问题,一般具有隐蔽性和矛盾性;另一类是思维方向的引导性问题,一般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

四五六年级学生要学会“拓问”――拓展性提问,即学完学习材料之后提出拓展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针对学习材料中不充实或省略之处而提出的问题和由学习材料中所涉及而引申出来的问题。

(二)教师层面:

1、精心备课,整合教学环节,删除无效劳动,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环节精简,教学方法精简;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性和谐统一;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和谐统一。

2、做好课堂调控,课堂上努力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领作用和谐统一;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和谐统一。

3、落实自主学习:提三点建议:(1)走出误区,把握实质,明确实施自主学习的根本目的——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实施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2)明确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在落实上求实效,不搞表面上的自主、实质上的牵引。衡量学生是否自主学习,应把握两个最主要特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3)自主学习不等于随心所欲、放任自流。

4、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5、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以上各种策略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就是所说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应该明白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高耗低效的五大原因:主要是缺乏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教学目标不易确立,教学具有随意性;语言训练不够扎实,教学具有虚泛性;教师讲解提问太多,教学具有被动性;评价没有明确标准,评价具有模糊性。针对五大问题提出了辩证指导,科学发展;目标引领,有的放矢;读写结合,重在训练;点拨引导,自主探究;全面评价,正确引领的五大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著名教授杨再隋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虚、闹、杂、偏”四大重症,著名小学语文专家崔峦痛批语文教学患上“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①。所以有必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们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虚泛性、被动性、模糊性”是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科学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思想引领行动,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学科定位不明,师生关系失衡,学习方式偏执,文本解读随意,教学天马行空,拓展泛滥成灾等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语文教学缺乏科学发展观的引领,缺乏辩证思维。一些教师以一切绝对化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问题,使阅读教学的改革从一个极端偏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比如,以往忽视人文性,而今加强人文性,而又忽视了工具性;以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被动,而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又不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忽视其他课程资源,而今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引进,又忽视了文本;以往每篇课文都要分段,归纳段义、中心思想,而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有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像天上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二)教学目标不易确立,教学具有随意性

制定明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时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解读文本,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二是仅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不能把学生的实际当作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不考虑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四是制定的目标没有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顾此失彼。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晏子是怎么反驳楚王的;②进一步体会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辩的口才;③从晏子的言行感受他的品质。这三个目标都是体现本课的人文感悟的,停留在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数学学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造成教师教学目标不全面,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各年段的学习目标,但具体到每一册教材,每一组课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不甚明确具体,全靠教师个人盲人摸象。每一篇课文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由教师自己掌控②。由于不易把握,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

(三)语言训练不够扎实,教学具有虚泛性

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特征把握不准,常常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语文分析课、语文常识课、语文练习课等,训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训练内容贪多求全,不能突出重点;训练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表演,不能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训练只注重结果,不重视优化训练的过程;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割裂开来;不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形式主义较多而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扎实。

(四)教师讲解提问太多,教学具有被动性

课堂上教师为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得太多,面面俱到,生怕有哪个生字、词语、句子没有讲到,学生考试做不出来;教师问得太多,提问过于繁琐,缺乏针对性、启发性,由于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一位教师执教《养花》,一堂课提了96个问题,教师讲文占了课堂的大半时间,学生忙于应对。

(五)评价没有明确标准,评价具有模糊性

评价阅读课目前尚无科学的量化标准,主要是看印象,看评课人的身份和地位,如果是一个权威人士说这节课好,那就是一节好课。

二、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主要对策

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出路在哪里?问题是多方造成的,解决问题也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辩证指导,科学发展

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阅读教学的问题,不迷信专家,不盲从权威,不照搬名师,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对古今中外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要加强阅读教学的各个专题研究,使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走进课堂,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要勇于创新,不断更新理念,改变思路。只有改变阅读教学的思路,阅读教学才有出路。例如,我们要从只“关注教”转向不仅关注教,更关注学;要从“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教学就是分析内容”转向“教材只是个例子”,“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运用”等。

(二)目标引领,有的放矢

如何来确定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建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七个目标体系。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七级,即总目标、年段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渗透到每一课时中去。④因此,教师备课,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认真分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把课文放大单元中、放到整册教材中,甚至整个年级、年段中去考虑,从语文学习的知识,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熏陶、升华等多方面考虑。此外,目标的设定必须全面了解熟悉学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目标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明确了自己教什么,学生知道了自己学什么,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就有了依据。

(三)强化训练,重在运用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相关形式的作业练习,促使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和“迁移语言”,达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所以训练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⑤。强化语言训练,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突出读和背的训练。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手段。读书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学习语言必须记忆,要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名家名篇。

2.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要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体会、说感悟;提倡学生“写课”—写内容、写要点、写心得、写真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加强小练笔。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教了《晏子使楚》之后,让学生夸夸晏大夫。教了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后,仿照教材了“说他„„吧„„可是„„”的句式,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一段话。

3.要重视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很多。可以采用朗读、默读、背诵、复述、听写、读写结合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熟记语言材料,把课文的语言尽可能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写观察笔记积累写作的素材;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4.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读、思、议,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质疑、讨论。

(四)点拨引导,自主探究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要克服当前阅读教学教师繁琐的讲解分析、提问解答现象,必须引导教师“精讲善问”,把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上遵循“三不讲”原则,即“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弄懂,也不教”。

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落实“先学后教”。先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达成教学目标,并存疑。教师在让学生先学时应当提出学生学习的要求,应给足时间,否则,就会使学生无的放矢地学,走过场。先学要明确“四个要求”:即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教师通过对学生先学的检查,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教了,后教之教应当是教学生先学中的疑难或问题,教师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主导而不是主宰课堂。教师的主导体现在指导、引导、诱导、辅导。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把握目标、优化教法、营造氛围、引领感悟、破解难点、梳理质疑、调控节奏、启发小结、适度拓展等方面。

(五)全面评价,正确引领

如何评价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重点要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关注效果。从评优课主要评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评课的时候,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至少应该包含学生的评价。

教学效果是检验课堂教学的重要尺度。课堂上学生自我探究,90%以上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就是好课,否则,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是好课。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前提是理论要先行,一定要建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理论体系;关键是教学目标要定准,特别是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核心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语言训练的实效性;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全面科学地评价阅读教学的效果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保障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峦.求是崇实鼎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编著.《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第4页

3.杨再隋.呼唤本色语文[N].中国教育报,2005-12-23(5)

4.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出版社,2008-6第117页

5.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编著.《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第184页

下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表现与对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表现与对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促进下,实现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

    课堂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表现 1、教师提问的问题较难或者无价值(如是不是、会不会、好不好)。 2、展示交流没有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三类生参与度不高。 3、达标检测时学生边讨论......

    低效学习十大表现

    低效学习十大表现 1.课前准备不到位(包括课本、笔记本、练习本以及桌面条理和规范等) 2.上课缺乏计划性、紧张感,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 3.上课不抬头听讲,学习超市无目的,A层无拓......

    低效课堂的表现

    低效课堂的表现 低效教学的各种表现。 (一)不能维持课堂纪律 课堂秩序混乱是低效教学的首要表现形式。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有能力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防止和克服不良现象的发生......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与对策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与对策 王文涛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11年04期 【原文出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西安)2010......

    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思考

    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思考 教师进修附小 刘学君 这几天,我跟随县第二轮课堂达标听课的老师,听取了17节语文达标课,收获很多,感受也很深。这次听课的老师中大多数是50岁......

    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 (以中等职业教育的角度来写,题目《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doc》最好) 摘要:课堂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

    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1.讲评课上学生“爬黑板”无目的。 解读:讲评课课前在黑板上公布选择题答案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讲评课中间,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选择题的答案,那就是纯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