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与对策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与对策
王文涛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11年04期
【原文出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西安)2010年12期第29~31页 【作者简介】王文涛,山东省肥城市教学研究室。【关 键 词】EEUU
低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指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学生的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而产生的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这些低效教学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优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瑕疵”。为此,笔者对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低效行为进行了分类归纳,并提出改善建议,以与同行交流。
一、课前准备的低效现象
一是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茫然,或不知所措,或回答不准;对待某一问题只有一种答案,当学生的回答偏离预设范围时便无法驾驭;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不能信手拈来等。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课前预习马马虎虎,不能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发现问题,更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部分学生没有预习习惯,进入课堂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效率低下。
反思与对策:一堂课成功与否,与课前准备工作的好与坏有直接关系。首先,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主要包括查阅各类信息资料、储备丰厚的相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准备合适的教学手段和用具,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应变能力,积累处理学生生成问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其次,学生要做好预习。预习的总任务是初步熟悉新课的基本内容、知识结构;查找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待教师讲解或提问。
二、教学设计的低效现象
教师对地理教材不能有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加深,拘泥于教材;教材处理单调、形式化,一般是教材有什么就讲什么、学什么,教学顺序按照教材顺序,设计缺乏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学流程机械化、模式化,设计缺乏探究性、生活性和创造性。
反思与对策:地理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创造性地整合、加工、运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三、自主学习的低效现象
部分地理教师把自主学习与自由学习混为一谈。地理课堂上,教师很随意地要求学生“下面用×分钟的时间看看书”。此时,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一些现象:有的学生翻课本,有的学生翻动书包,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昏昏欲睡„„而教师则面无表情随意地站在讲台上。这期间除了几次不经意的走动之外,几乎没有说话,也没有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
反思与对策: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初中学生多数自立性和自律性较差,因此,“教师参与”是自主学习中的必要方式,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根据教育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经纬网的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区时的计算、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等。二要观察学习过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点拨。三要调节学习心理。在自主学习进行中,学生往往会有失败、有挫折、有沮丧,甚至茫然不知所措,这时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四要跟踪学习态度。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还是冷漠,对继续学习是期待还是厌倦,从而及时调控或采取补救措施。
四、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
有的地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具体表现为:一是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作支撑。二是安排合作学习太突然,提出某个学习要求或需要思考交流的问题后,即刻就让学生开展讨论,学生一下子无话可说,无感可发。三是合作学习的问题没有大的价值,浪费学习
极有效的讨论,争执、吵闹不停,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学习能力强的滔滔不绝,学习能力弱的或默默无语、或随声附和。
反思与对策:要实现合作学习的优质高效,一是精选合作学习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具有吸引力,或是开放性的,或是有挑战性的,或是学生感兴趣的。如若上课时发生地震,我们该如何避险逃生?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好,还是南方好?聚落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等等。二是合理分配任务。学习小组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分配任务,每个人都担任特定的角色。三是把握合作的最佳机遇。个人的独立思考有了独到的见解却未明确时,展开讨论收效最大。四是提供充足的时间。合作学习需要让学生自主思考,思维碰撞、思想交锋。讨论的深度需要时间的保证。五是及时总结与提升。学习小组要对各成员的见解及时归纳、总结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班级交流,学生的理解会更有个性,更有条理,更加深刻。
五、教学活动的低效现象
活动是新课程教材的“亮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教师过度追求活动的形式,过度追求课堂的“光鲜”,特别是在公开课和优质课中,为了某一个环节的“靓丽”,主次不分,避重就轻,忽略教学重点,华而不实,效果不佳。如在笔者参加的一次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中,某教师在执教“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时,针对日本人捕杀南极鲸的现象,设计了“日本人每年都赴南极,大量捕杀濒临灭绝的南极鲸,这种做法对吗?”的辩论活动。其实,这样的问题结论明确,没有辩论的价值和意义。
反思与对策: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锻炼意志与毅力。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教学,让活动为教学添彩,为课堂生辉,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情增趣,在活动中发展提升。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经验,教学形式应服从于内容,相反,只注重形式,而不讲求实效,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
六、情境设计的低效现象
目前的地理课堂中,很多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存在许多误区,如丢弃了最本质的东西,盲目地“跟风”,或情境设计不当。如在笔者参加的一次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中,一位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中国北极考察队员在严寒的气候下,胡须、眉毛花白,当场落泪,哭着说:“真的太冷了,我真想回去啊!”视频放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愿意去极地地区考察吗?”学生异门同声地说:“不愿意去!”教师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感悟我国极地考察队员工作的艰难与困苦,体验科学考察的光荣与神圣,学习考察队员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献身科学的“极地精神”,但由于情境设计不合理,结果学生退缩了,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
反思与对策:教学情境设计,一要从教学需要和目标出发,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二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适合学生的需求。三要把生活引进课堂,创设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到自己的经验世界中去体验、分析、理解生活中的地理,体会地理的价值。四要紧扣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七、课堂提问的低效现象
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无效提问。一是提问太多,并且提问都是无意义的“好不好”“对不对”等问题。二是问题设计太难,缺乏梯度,问题离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太远,学生无从回答。三是问题设计不科学。四是缺乏提问的技巧。有的先“提”后“问”,即先点名,然后再出示问题;有的“问”与“提”几乎同步,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等等。
反思与对策: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在深钻教材内容上下工夫,在课前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恰当、科学、严谨,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难易程度要适中,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能适应不同的学生。另外,还要注意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八、课堂倾听的低效现象
教师方面:主要存在拒听、假听、枉听三种现象。如课堂上,有学生正滔滔不绝地回答提问,教师突然说:“坐下吧!”这种无视学生课堂要求的现象就是“拒听”。学生兴致盎然地回答问题,教师或眼望天花板,或漫不经心地扫视,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教师都没有任何反应,这种“倾听”就是“假听”。教师心中的答案早已框定,让学生回答问题,一旦学生回答不出其框定的答案,就不断提问,直至达到。这种看似认真“倾听”,但实际上只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现象就是“枉听”。
反思与对策:善于倾听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课堂上,教师要耐心倾听,往往会得到学生精彩的回答;善于理解,才能倾听到学生的真实想法;真诚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这样才能倾听到孩子更多的话语;热情参与,正确倾听,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向有效。
九、课堂评价的低效现象
在课堂评价中,通常会发生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加理会或简单地评价之后就让学生坐下的情况。另外,还有的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甄别性评价”,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评价的分寸难以把握。
反思与对策: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必须在教学前细致地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充分的预设,尊重学生的个性,使评价恰到好处。另外,鼓励性评价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十、多媒体教学的低效现象
目前,多媒体作为一种日常的教学手段,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是多媒体的使用流于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只不过是把板书、挂图或文本文字搬到屏幕上而已。二是教学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课件演示,教师成了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者,学生则成了多媒体的观看者。三是片面追求课件的观赏性。采用过多的图像、音乐、动画等,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四是信息量过大。将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所有资料和图片都放入课件中,一节课的信息容量达到极限,学生难以接受。
反思与对策:多媒体教学手段犹如一把“双刃剑”,用得合理恰当,能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则会削弱学生注意力,替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也会使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第三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把握“三个需要”原则,即学科教学需要的原则、重难点突破需要的原则以及学生学习需要的原则,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十一、课程资源整合的低效现象
地理课程资源包括地理教学设备设施、大众传播媒体和人力资源三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习惯运用教材、教参、教具等资源,而忽略了其他课程资源。如不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低估甚至不知道学生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不能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教学仅限于传授教材上的知识,枯燥无味,缺乏灵气;不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身边的例子、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等,使“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标要求沦为一句空话。
反思与对策:地理教师应充分整合学生身边的各类资源,如学校、大自然、社会、网络等;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如知识、经验、体验、感悟、疑问、困惑、错误、偏差、闪光点等。
十二、课堂小结的低效现象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小结可有可无,有时间就小结,没时间就简单带过甚至省略。有的课堂小结由教师来完成,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般是教师简略介绍当堂课的基本知识点,在板书上圈划几处重点和难点。这样看似做了课堂小结,实则流于形式,从效果上来看可有可无。有的课堂小结形式单
一、固定,不能根据每节课的不同内容来加以变化。
反思与对策:课堂小结须是在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有了基本把握和回顾整理之后进行;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和理解掌握程度上进行。每节课的特点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或采用教师小结,或采用学生自己总结;课堂小结应突出难点和重点,对本堂课做一个简短的概述,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延伸或者下节课问题的导入。^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
(以中等职业教育的角度来写,题目《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doc》最好)
摘要:课堂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环节,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耗低效 现象
对策
1.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制于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效果,即取决于教师拟订为完成课堂目标、实现知识和能力向学生的“迁移”所设计的环节、方法、手段、步骤是否“合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实情)、“合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课标或大纲所规定的要求),通过这些环节、方法、手段、步骤是否产生真正的效果。这就是一个教学模式的问题。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步骤)的有机组合。在长期的听课活动中,我们看出,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构思巧妙,教师“导”得深入、学生“学”得积极、活动丰富,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方法的启迪、能力的训练、思维的发展;有的教师,上台就只顾自己讲,自己写,方法单调,学生活动就是仅仅是忙于听和记,一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的疲惫,教师虽然灌得多,但学生收获和过手甚少,更谈不上方法的启迪、能力的训练、思维的发展,日积月累,形成课堂教学中的高耗(消耗了大量的课堂珍贵的时间和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低效(实际的效果效益差)现象。
2.主要的现象
现象一: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过多,并且教师重讲轻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一一讲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内容讲完教学任务就算完成,学生课堂未“消化”和过手,导致吃“夹生饭”,学习上天天背帐月月背帐,以后还得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旧帐”。
现象二:教师为省事用教辅代替教材,代教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没有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组织,导致所教内容脱离新的大纲考纲要求,有的还仅仅是凭自己的“老经验”,不管有用无用全部拿到课堂,耗费了时间但做的确是“无用功”。
现象三:教师把对学生方法的培养、思维的训练不放在课内,而在课外布置大量并且没有经过挑选的作业,由于学生在课内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课外处理习题的效率低,不仅本学科学习质量差还耗费了学习其他学科的宝贵时间。
现象四:新课、复习课、习题评讲课全部都是统一的一种模式,形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复习课的作用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再现,教师重视的是把已经学过的东西从头至尾浓缩式复述,既没有新意,又不全面,达不到对知识系统的建构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习题课(或试卷评讲课)中比较普遍的是教师向学生和盘托出正确的答案,对试题的分析也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活动,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自己的解题技能,缺乏让学生参与析题、破题过程,学生感悟的只能是教师就是比学生“聪明”,课后学生遇到新的问题依然束手无策。不少新教师由于对评讲课的模式要求不清楚,因此评讲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无所侧重,有的也只是见子打子,不能由点及面进行归类和举一反三,课后遇到变式问题又是无从下手。
现象五:因为课堂效益不高,一节课不能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学进度被拖下来,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比教纲要求大大增加课时,加班加点,不惜“牺牲”掉学生本来少得可怜的自习时间,一学科追加课时,其他学课也不落后,纷纷加课时,惟恐学科阵地丧失,最终的结果的得不偿失...。
正是这些模式陈旧和落后,“高耗低效”的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了一些学校向优质中学发展的进程。因此从课堂教学入手,从课堂教学的模式变革作为作为突破口,很抓课堂教学质量的效益和提高,已经迫在眉睫,成为当务之急。
3.现象的原因
“高耗低效”现象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因素。从教育自身反思,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部分教师事业心、进取心不强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事业心、进取心不强,对待教学工作仅仅是应付了事,没有认真钻研教学业务,没有针对内容、针对学生实际、针对课型对教学方法没有进行优选整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其质量必然差。这虽然是很小部分人,但的确存在,并且对学生的学风、对学校的教风也要产生直接影响。
(2)教学的思想观念普遍陈旧落后
就日常的教学视导发现,有部分教师的的教学质量,或微观到课堂教学的效益不高,并不是教师不努力。相反,教师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都是相当认真的,而并不记报酬自己争时间加班加点。认真比较,这些教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课堂教学中都非常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而方法和手段都单一和落后。无论是新课、复习课、试题(试卷)讲评课均突出一个“讲”,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些学生记,以节课常常是一讲到底,让学生牢记的是结论。由于以讲代学,没有学生活动环节,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课堂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思想得不到激活,思维得不到训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自然成为遗留问题,一检测,学生的成绩与期待的差距甚远。这样的作法,让人明显感觉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也明显表现出是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制约。教师如果不转变思想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应有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调动,思维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学生所获得的只能是结论性的死记硬背的东西。
(3)对先进的方法和模式知之甚少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与教师的讨论交流,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以及高中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了解,对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对于在教学中从仅关注“教”转化为既关注“教”更关注“学”,既注重结论,有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等等均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道。诚然,部分教师由于承当的教学和其他工作任务过于繁重,无暇顾及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要应付每天繁重的工作,只能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还有的教师长期处于信息相对封闭的地区,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外出学习,自然就只能是“闭门造车”。
(4)教研氛围不浓、着眼点不对路
教研氛围不浓、着眼点不全面,是我市部分学校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就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以年级为主要活动单元的学校管理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学校学科教研活动、弱化了学科整体优势的发挥,即使进行了教研,也仅仅局限在本年级教师之间,资源相对有限。在研究的内容方面,部分学校的学科备课组活动大致都只是统一进度、选择资料、安排考试等表皮的东西,着眼点不对路,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生状况、学法指导等教研究活动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往往研究得很少,甚至基本就没有思考,客观上导致教师固守自己习惯了的教学方法“各自为阵”。其次,在部分教师的思想上还有狭隘的竞争意识,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不愿意与别人进行教法交流,既封闭别人,实际也封闭了自己。再者,学校对教研活动的要求往往过于宏观,要求不具体,特别是对课型模式研究、教法学法研究的要求不明确,对年级集体备课的督查也未到位,因而集体备课随意性强,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因此,教研氛围不浓、着眼点不对路,管理的措施不力,客观导致了我市高中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和问题长期存在。
4.问题的对策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而要纠正“高耗低效”现象,应有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1)积极行动,着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新课程的有关理论,在学习活动中,建议学校领导要首先学、带头学,只有领导理解、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领导的思想转变了,才有可能去引领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不能停留于理论学习,要在学习活动中联系本校、本学科的课堂教学实际展开讨论,从教学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效益等方面展开反思,深思“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要研究如何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与方法。。”等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使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通过转变教的行为促进学的方法的改变。
(2)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学习借鉴
我国推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育相对先进发达的地区积极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总结了不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校要组织专人对这些方法和模式进行收集整理,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究,切合实际进行选择借鉴。要“先看别人怎么做,再跟别人学着做,最后自己怎样创新做”,逐步形成适合本学校、本学科的有效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理顺年级组和教研组的职能关系,恢复和强化学科教研组的作用
前已分析,导致学科教研的弱化与过于强调年级负责制和忽视教研组作用有一定的关系。而纠正“高耗低效”必须要加强学科教研才能见实际效果。因此,学校应该理顺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整合全校学科教师资源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科教研组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 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4)进一步明确集体备课的要求,加强指导、督查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和重要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集体备课的质量,除了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对集体备课的形式、研究的内容、侧重点要进一步明确,特别是对大纲考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学法指导等要作为重点研究。对集体备课活动的质量要实行责任制,学校领导可以去尊点、参与活动,强化督查的措施和力度。
(4)当前应从常规课类型入手,变革教学方法和模式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陈旧和单一,要改变“高耗低效”就必须从变革教学模式入手。一开始,学校对学科教学中常规的几种课型要求可以提出一些规范让教师进行尝试。本人结合对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解,提出对几种课型的教学模式供学校和教师参考。
新知识学习课:首先要根据大纲(考纲)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充分挖掘本课内容在整章、整个知识板块、学科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理顺所教学的知识与教学大纲、高考大纲的关系,理顺前后知识的联系,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其次要确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贯穿“诱思导学”的基本策略。在新课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呈现“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紧扣“问题”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和关键组织学习小组和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归纳”,“运用方法训练”,教师再进行精要的讲评和点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新课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精讲”作用,更要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中的过程参与;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并力求当堂知识和技能的消化、过手,坚决抛弃“一讲到底”。
旧知识复习课:教学中要克服当前的通病现象——把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或按章节或按板块顺序重新讲一遍。这实际上只是对知识的简单和浓缩式的再现。这种讲法,课时耗费大,缺乏针对性。既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也无助于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的建构,更谈不上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方法的引领、能力的培养。应该的处理方法是:无论是章节复习还是专题复习,当课堂复习内容确定以后,教师应深钻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要求,正确制定复习的标高(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根据所要复习的知识技能对应研究高考试题,在试题中找到知识技能的落脚点,通过试题去挖掘知识和技能的生长点。将这些试题按照所要复习的知识系统进行顺序编排整合,组织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以题目的形式呈现问题(学案形式),以问题为线索,以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提炼、总结、方法和规律的揭示并辅以针对训练和变式训练为主要的活动模式展开复习。复习课既要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对知识的运用方法、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习题、试卷评讲课:不少教师对评讲课的处理是将评讲课简单地处理成为讲作业、讲习题,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学生做错的题目的正确解答方法“讲”清给学生,学生只要听懂了,评讲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样讲,其效果的最直接反映就是,这次讲的问题,下次依然是问题,错误累纠不正;课堂上是好象听懂了,课后遇到换角度的变式题目又不知所云了。更有甚者,对再遇到同类题目还是一筹莫展。这说明这样的“讲”法,学生并没有多大的收益。没有收益的核心症结在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思维障碍没得到必要的暴露,教师不能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去清除障碍;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解答方法直接呈现给了学生,学生仅仅是单向接受,即使有所获取,获的也仅仅是就题论题的问题处理方法、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上好评讲课,教师至少应该有“三个意识”。
一要有问题意识------评讲什么,即本次评讲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试卷(练习、作业)进行认真批阅,统计分析,找出学生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理清这些问题是知识和技能的缺陷,还是运用能力、思想方法、思维能力等智力问题,或是属于粗心大意、表达不规范等非智力问题。教师只有做到对学生的问题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选择好所要评讲的策略、方向和重点。
二要有策略意识-------如何评讲,即评讲的方式方法问题。在评讲课中教师要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从读题开始,到审题、析题、解题、表达等各个步骤均要进行必要的尝试,进一步暴露知识能力的缺陷和思维的障碍。要将只是教师把解答方法呈现给学生的通常做法,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索,教师适时、适度进行启发诱导,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整个过程,是点拨助推式,不是包办替代式。针对方法和规律,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提炼、总结。
三要有反馈意识------在评讲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是否在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评讲课本来就是立足于解决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暴露出的“学”的问题,评讲课质量的标准就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有所得。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把存在的困惑解决了,是否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弄清了,是否通过一个题目的分析解决了一类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教师对评讲的题目(问题)进行梳理后,应该设计课堂针对性的同式(同一考查方式)和变式(针对一类问题、或知识技能运用的变换情景、角度等)练习,通过课堂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上得到训练和提升。
(5)在改革探索的进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模式也没有定势,需要教师去积极探索和创新,需要学校各级管理人员积极支持并加以制度、措施保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只要我们的领导和教师真正意识到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这种“高耗低效”现象,积极去分析研究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措施、方法和途径,积极学习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相信在一段时间后,各个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质量必然得到切实的提高,一个地区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必然能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及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及对策
朱宝华
现象之一:过于强调主体,缺乏恰当的主导。
曾看到这样一个课例:一位四年级的老师教学“24时记时法”时,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计算一段经过的时间,学生把“1时30分”写成了“1:30”。教者先后让5名学生找其中的错误。然而学生对“一段时间”和“一个时刻”没有理解,就是说不到要处。教者又让学生讨论,花了不少时间,还是没有结果。
新课改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喜欢怎样就怎样,对哪儿感兴趣就学哪儿。在时间的把握上也缺乏时效意识,一旦发现时间充裕,就让学生充分探究;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则匆匆走过场。也有的老师为了把学生引入情境,设计了许多问题,当学生的回答偏离轨道时,教师便故作镇静,不时启发,最后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此种种,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恰当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思维的点拨。
对策:传统的师道尊严、师讲生听,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压抑,应当转变。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听其自然,不计时效,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双基”被淡化,这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首先,教师应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知识获取过程的共同参与者,是知识的共同收集和分享者;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过程控制,结论的准确揭示,教师的作用更是学生无法替代的。
其次,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对那些中等难度的,与学生联系紧密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教师还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但必须适时适度。学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才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探索,既让他们体验自主探究的兴奋,还要注重“双基”落实的实效。
现象之二:过于强调合作,缺乏合理的指导。
在很多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谁都不在 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的大多是一些优秀的学生,而其他同学则若无其事,一言不发,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还有的合作学习内容本身就不大适合学生讨论,或难度偏大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或难度偏小根本没必要讨论。总之,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但显然缺乏有效的指导而导致课堂低效。
对策: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预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或独立思考解决更佳的问题,就无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一人难以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具体操作中应注意这样几点:
1、分工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观察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2、强化意识。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每个学习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小组学习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3、适时参与。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合作保证,提高课堂效率。
现象之三:过于强调活动,缺乏体验的实效。
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如此,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而忽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果,那这样的数学课的功能则值得怀疑了。我听过一堂三年级的“千克和克”的数学课。老师课前准备了一架体重秤,课上设计了一个活动形式——猜体重,测体重。学生也十分喜欢,大半课,学生重复着这样一个先猜后称的流程,大家开开心心的结束了一堂课。尽管学生争先恐后,乐此不疲,但这节课的本质,本人认为,这种活动是肤浅的,学生没能对“千克”有应有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活动局限了学生的视野,给人以“一叶遮目”之感。这不由得让人疑惑这堂课的数学味有多浓?是数学课还是活动课?这样的活动设计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大 大降低了。
对策:要使数学活动取得实效,本人认为教师必须做到这样几点:
1、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把握教材的发散点和生成点。只有钻透教材,才可能胸有成竹,闲庭信步般游刃有余,才能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切忌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为学生所喜爱,要具有可操作性。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应积极促进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现象之四:过于强调结果,缺乏对创新思维的保护。
强化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决非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要标准答案不要求异思维。标准化的结果便于评价,易于操作,从而受到教师的喜欢,因而也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品质、情感与态度等具有成长意义的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有时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缺乏耐心,缺乏保护。一位老师在课上出示了这么一题:用5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求出它的周长是多少?一个学生回答:5*4—4=16(厘米)。教师根本没有分析学生的思路,就毫不犹豫的否定了,并告诉他应这样计算:(5+1)*2=12(厘米)。课后本人了解那个学生,其实那学生是想用4个完整的正方形周长减去重合部分的边长,应减去的是8厘米而不是4厘米。如果这个老师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然后在给其引导,纠正,或许就是另外一个情形了。真可惜,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这样被老师无情地剪去了。
对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
1、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一棍子统统打死,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再进行评价。
2、对那些虽然有错误,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超常规的想法,我们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3、教师要放开手脚,减少课堂预设,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不怕学生出错,这样,正如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所说,“我们的学生会因差错而美丽,我们课堂也会因差错而生动。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现象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现象透析
初三数学备课组
史东良 陈鑫 王鹏程
初中数学教学的“低效”“无效”通常源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包括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是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
一、认识层面上
1.对教材的解读不深刻。有关这方面的做法其实就是我们平常备课中常谈到的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要注意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而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对学生的把握不到位。课前准备,我们常说要备教材,还得备学生。解读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这一点很多老师都能注意到。但一堂课下来、一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有哪些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换言之能自学会了;哪些学生得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关注下才能达成目标的,这些我们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3.对目标的定位不准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目标的制订。我们说教学目标要兼顾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不同方面。如果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很无缥缈的,好像并不是能在一节课中完全一下子体现出来、完成得了,那么对于量化的知识技能目标呢,本人认为它的制订必须要具体确实可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课堂实施
有效的课堂最终还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我们说现在的课堂基本是由“创设情境”引入,然后进入“学习活动”。
例如对于“情境”的创设。谈到这一点我们马上会想到“生活情境”“童话情境”等。数学来源于生活,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创设绚丽多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高年级则采用现实生活情境。应该注意的是“情境”应该突出的是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才能有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如果说“问题情境”回应了这一要求,那么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当然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通俗地说也就是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计算时,本人就很少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更多时候则是通过对复习属算式中某些数的改变,既揭示新知,又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挑战自我的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新的数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来,效果也很好,而且节省时间,真正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诚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很多教师在操作中也能注意到运用的火候,数学课堂不要过分追求“观赏价值”,但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不表示完全不要,换句话说: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科学、审慎地反思传统教学中的方法、理念,并以一种传承、扬弃的理性态度对待它们,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促进下,实现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教师教学方法的不足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低效化的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以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为题,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低效化现象以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几点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对策
前言: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都会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的存在,使得许多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到影响,无法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自我提高。加强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找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是当代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
1.1课堂讲解效果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使得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法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引导,无法将课堂交给学生。鉴于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减少了自己的工作份量,使得教学的内容不足,精度不足。这样的现象使得小学语文课堂讲解的效率明显不足,造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
1.2课堂点评效果不足
教学点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学效率有着重要影响的一环。教师对课堂问题进行有效的设置,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问题进行思考与理解,更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精彩的点评。有效点评的缺失,使得师生交流中存在阻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打击作用。
1.3课堂提问效果不足
课堂提问对于课堂学习氛围的打造有一定意识,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运动。但是,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对课堂提问的节奏进行很好地把握,其提问的质量也明显不足。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深入到小学语文学习中,一些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问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头脑的开动。
2、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原因分析
2.1教学理论科学度不足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以探究性学习都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具有金饭碗生,将许多创新型因素加入到了教学教学实践中。但是,教师个人对于新的教学方法的错误理解,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造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不足。
2.2师生互动重视不足
小学生具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对于同一学习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考虑到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不同需求。但是,许多教师无法做到这一点,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缺少,造成了课堂教学方法的匹配度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教师的功利心过重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与考试制度的影响,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名利需求,用成绩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进行衡量。素质教师在这样的思想下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到教师的个人经济利益与声誉问题。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进行学生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
3、语文课堂的低现化现象解决对策分析
3.1加强教学内容的精简
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处理,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简化。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为导向,加强教学内容的分析力度,找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具有明显的侧重。对于那些简单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那些不好理解的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提高教学效率。
3.2加强语文课堂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学生积极性是其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利用有效的课堂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
比如在讲解《春雨的色彩》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让学生选择。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教师就可以利用有效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文章的阅读与学习。如果学生选择合作学习,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设置有效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实现共同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不利影响。希望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自我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菊兰.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2].宋明珠.小议无效或低效教学的表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0(03)
[3].刘银栋.创设立体式课文情境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