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剖析课堂中低效教学现象
剖析课堂中低效教学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低效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农村小学尤为严重。以下根据本人实际谈谈对小学语文课堂低效现象的认识:
一、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不当
在应试教育,老师是主体,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在课堂上就是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讲你听,学生完全是被动的。而新课标的要求是“以学为主”,就是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有许多老师没有或不愿意将师生地位的关系互换,一如既往的按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跟不上教学发展,因此出现低效现象。
二、老师对教材的认识不全面
以前,教材的内容比较固定、单一,缺乏灵活性,老师教起来也相对比较轻松。因此许多老教师都可不备课就能完成课堂教学。然而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定势。所以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比较灵活,许多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说法,没有标准的答案。如果教师不花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准备教材,就可能会出现被学生问倒的可能,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处理不当
老师、家长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都左右孩子的未来。首先要处理好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做到:及时沟通,互相了解,通常老师联系家长就是因为学生的劣迹,就是向家长告状,而家长会有反感情绪产生,势必造成不和谐因素,二者的关切对象是孩子,应该双方坦诚的告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找出原因,对症解决问题。其次是处理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做到:细心观察,用情交流。现在的孩子与家长普遍存在“代沟”的现象,孩子与家长相隔甚远,难以交流。家长首先应该是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多同他交流。其次家长是否能多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些活动,比如作业等。这样有利于获取孩子的信任,好感,孩子也愿意把他的想法同你分享。而不是每天奋战在麻将扑克桌上。
我觉得如果能做好以上几点,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上,在所有的课堂上都会使低效的现象慢慢的少去,慢慢的消失。
第二篇:课堂中教学无效、低效的表现
我教书几十年了,在这里我来谈谈在我的课堂中无效、低效和有效、高效的表现。课堂中教学无效、低效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目标含糊不清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达成的基本构想。当教师踏进课堂教学之前,该构想就应该已经成型,并且很清楚。作为教师,制定简洁明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的前提条件,如果莲简洁明了的教学目标都没有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很可能会变得杂乱无章。
二、合理运用教学辅助手段
对于教学辅助手段,我们应该坚持实用的原则。如果运用的合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同学们的情绪,帮助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若果运用过了头,这样不但起不到我们想要的作用,反而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所以我们要加入学生,把精力花在设计教学上。
三、因材施教
我们常常说我们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这一点我们是做不到的,因为时间不允许。当我们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时,能够举手回答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当我们带着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又有多少学生参与呢?短短的45分钟里,面对几十个孩子,我们要让优等生有所发展,让中差等生有所进步。所以我们要寻思着因材施教。
四、教学节奏有张有弛
在课堂中,我们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张弛有度,当然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的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特别是对我们这类学校的孩子来说。要难易交替,劳逸结合。课堂中教学有效、高效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激励性的评价
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课堂活动进行适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是他们从老师反馈的信息中获取信息,并且在课下反思自己和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热情。
二、教学活动趣味化
我们这样的学校,学生相对都比较活泼。我们应该把教学活动设计的趣味化一点,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当中去,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活动多样化
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而不是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多样化。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
四、课堂活动的目标具体化、明确化
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而且还要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样的两个平行班,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不一样。
我的设想:
一、我们要给每一节课都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的加以描述。让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明确清晰地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要根据我们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突出该学科的特色,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所上的每一节课中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要认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四、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三篇:农村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低效现象一瞥
农村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低效现象一瞥
● 张松元
苏教版教材安排了“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十个语文专题。这些语文专题分散于六册书中,它们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从而使语文课程更具活力。教学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教材选编的内容便是学生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的引子和基础,由课内走向课外。它不同于一般的文体阅读教学,但在农村初中教学的过程中,语文专题教学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它当做知识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低效甚至无效现象,具体表现在:
一、认识偏差
在农村初中,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对专题教学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认识专题教学的重要意义,对语文专题教学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只是把它看作一种课堂教学的资料补充,语文专题教学基本上还没摆脱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模式,只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某项技能上下功夫。比如,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广告多棱镜”,教者只是教学生欣赏广告语,而缺少对广告语的写作指导,或者只是写出,不求新颖、生动、有效。目的指向含不明,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精心预设。
二、教法陈旧
由于农村初中教师缺乏新课程理念,教法陈旧,很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探究的乐趣,教条、机械地照搬照用现成的设计,其结果往往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如教学“叶”一位教师注重书上有关叶的诗文几篇文章的讲解,还是教教材,不以生为本,教者“一堂言”、“满堂问”现象较普遍。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最后对书后制作叶的书签等活动只作课外作业,不指导更不检查,缺少以多种方式呈现学生学习的结果,没有激发起学生实践探究的兴趣,把语文专题课上成传统无趣的语文知识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
三、缺乏资源
“专题”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的学习方式。然而,由于农村初中缺乏诸如信息技术设备、图书资料、良好的人文环境、活动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我们的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意识,没有利用身边的素材,把它变成活生生的语文专题资源,把专题限定在书本的狭窄范围中,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课本是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课堂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如教学八年级下册专题“鸟”,我们农村一些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意识,课堂较沉闷,完全可以让学生上网收集鸟的图片,鸟的声音等,主办一个爱鸟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构建知识,提高爱鸟护鸟的意识。
四、少语文味
由于缺乏对专题学习内涵的真正理解,好多农村初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所谓的“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过于讲究形式的新颖、热闹而冲淡了活动的真正目的,把语文学科中最本质的东西——语文味弃置一旁,不加理睬。笔者曾一位九年级的教师讲授专题“气象物候”,先让学生谈今天的天气,拓展天气预报的图标知识,形成天气概念,共花二十多分钟,然后探讨梅雨天气的形成规律。总觉得这是一节地理课,而不是语文课,闻不到语文的气息。
那么农村初中语文专题怎么教?笔者在语文专题教学上进行一些探索与实践,以提高语文专题教学的有效性,采取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突出实践活动,在语文的实践中学“专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专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与提高语文素养,真正让语文专题活动化。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专题学习活动,成为专题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创设专题教学课堂情境,如“狼”专题中用狼的图片导入或用歌曲《我是来自北方的一只狼》激趣,“鸟”专题中课前提问“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鸟是什么?”导入等,在课堂中对教师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其次,语文专题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注重全体学生参与率,在活动中进行有效生成,让专题教学走向高效。专题教学活动可以有故事会,朗诵会、辩论会、“开心辞典”等等,如教学“长城”专题时,教师开展以“我心中的长城”为主题举行一个演讲会,我们语文老师就主动介入,积极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传授演讲技巧,并担任评委,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去走进长城,感受长城精神。
二、开发课程资源,在广阔的世界里学习“专题”
开展语文专题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人语文学习,农村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专题学习资源。教师要转变语文课程观,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培养发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的眼力,培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调动学生关注身边可资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专题学习课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专题“鸟”,教师可以结合盐城地区的“丹顶鹤”开展说鹤、议鹤的语文活动,写标语、提建议、写导游词等语文创作。教师也可结合生活时事,开展一些专题学习,如“与世博同行”、“情系玉树,大爱无疆”等活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感受了“天地大语文”的魅力。
三、注重发现探究,在创造的氛围里学习“专题” 在专题学习之前,教师就该告诉学生,“专题”中的内容是别人研究的结果,但只能是较好的,而不是最好的,还有待我们学生
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专题”学习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其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能力形成的过程。学习《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关于莲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文人赋予莲的美好品质,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们特组织了一个关于“莲文化魅力”的综合性活动。将学生分别分为探究莲的历史、莲叶防水和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莲生长繁殖之谜、千年古莲发芽之谜的五个大组,分别查找、筛选五个主题的资料。小组选出组长,并制作为期两周的活动计划。小组同学互相协作,分工合作,将查找及筛选的资料制成调查报告。
四、洋溢语文味,在语文的天地里学“专题”
1.从语言文字的吟诵出发,通过成语典故、警言熟语等语言精华的玩味和记诵竞比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渐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由此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与激情,生发承传民族文化的责任使命。如“长城”专题中感受长城文化交流你所收集的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传说、成语、谚语、对联、歇后语、民歌民谣等;“荷”专题中搜集关于荷花的诗词,为以“荷花”为主题的诵诗会做准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配乐、配画朗诵。
2.从文本的研读出发,包括文化的、文学的、文章的、逻辑的、修辞的等等,通过综合性信息的搜集、筛选、事例、运用活动,让学生在点滴积累的过程中,在快乐用活动中,丰富文化,开拓视野,得到综合收益。如专题“我心中的语文”,让学生用几种修辞描绘你心中的语文,写出独到的感悟,感受语文的魅力。
3.从语文能力的培养出发,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可将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做的能力,分开层次、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地操练;也可以部分或整体协调,综合操练;如通过专题《鸟》的学习,我们对鸟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某班同学利用黑板报出了一期“爱鸟”专刊。以下是其中一个栏目的内容:鸽子: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它是为信念而飞的。荆棘鸟:它不停地飞翔,不停地寻找,只是渴望站在荆棘树上让最尖最长的荆棘刺进胸口,唱出生命里唯一一次最美妙的歌。生命只为了那一声绝唱,却足以让人惊心动魄。根据这一主题,仿照该栏目内容的写法,为自己喜爱的一种鸟写几句简短的话。总之,把语文的专题学习作为语文综合能力锻炼的一个平台。
(张松元 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第四篇:谈小学英语教学中低效教学现象及策略的思考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低效教学现象及策略的思考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也日渐浓厚,互动探究的学习形式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有些教师却没有在深入理解《标准》理念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至于在活动过程中过于流连表面的激越、热闹,使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走上了一些误区,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效。本文试对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若干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探索了有效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一些策略,以便能更好地感悟《标准》的真谛,更真实地走进新课程,掌握新课程。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 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
自《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从参加课标的培训,到观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到聆听专家们的讲座、报告,到认真拜读学者们的论著,再到自己不断地揣摩与实践,所有这一切,都让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闲暇时,把自己这些年来所听的一些课做了比较与分析,觉得我们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把其中一些比较常见和突出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透视英语教学过程中低效教学现象
1、不考虑表演的价值性
英语学习是一门语言的学习过程,语言的习的就必须有特定的情境。这一点应该说是每一位英语老师都铭记在心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会花很大的精力设计情境,设计活动,以达到“会说”的目的。但往往是经过机械地、反复地操练后,学生把课本中的句子弄熟了,但离开了课本之后,在真实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就显得举步维艰。我曾听了一堂PEP教材四上Unit 4《Let’s talk & Let’s play》的对话课,主要是教学以“I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这位老师从热身,谈话,到句式的引出,再到句子的反复操练——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们对本篇对话已经“读”得是滚瓜烂熟,后来又让学生们表演对话。反反复复,足足花了33分钟,而在最后几分钟时,才对文本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拓展,让学生们模仿着编新对话,可是已经下课了。可能在这位老师看来,掌握课本内容,会“读”课文是本堂课最重要的目的。可试问,在学生已经会说文本内容的时候,机械的反复练习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看着课本读一读的“表演”又有什么价值呢?假如离开了课本的话,学生们又会怎样去用英语与别人交流呢?《标准》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
新精神。因此,笔者认为,每一堂课尤其是对话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随时关注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材只是一座桥,一根线,在学生已经对课本知识非常熟练的情况下,教师应当更注重对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上的培养,多给学生创造语言运用的情境与空间,多传授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把学生引向桥的彼岸,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去驰骋,而不是一味地把思维禁锢在课本当中,单调而乏味,使语言失去其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意义。
2、不考虑情境的连贯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已经意识到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开始逐渐运用,设置了一些对教学以及语言运用非常有利的情境,但是,在一堂课中假如设置了过多的零星的情境,就会让整堂课显得分散而不集中。有一位老师在上PEP教材三下Unit5 Where is my ruler?《A Let’s talk & Let’s practice》时,创设了很多小情境,拿出很多小物品事先放在盒子的不同方位,然后让学生们猜物品究竟在盒子的哪个方位。从而来操练问句“Where is „”“In/on/under the„?”猜一猜的设计让学生充满了好奇,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操练的效果也相当不错,于是,这位老师出示了课文内容,本想把课文内容一带而过进入到下一环节,可没想到的是,学生们读得相当不流畅,一个个疙疙瘩瘩的,更何谈下一步教学的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缺少了语言整合这一块,没有把琐碎的情境串联起来。所以,即使每一个情境美得像珍珠,但缺乏了那根穿珍珠的红线,美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3、不考虑内容的可整和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小学英语并不是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存在,它与美术、音乐、体育、信技甚至科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标准》中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要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于是,老师们在开展教学时就有意识的利用其他学科来辅助英语教学。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上三下Unit 3 How many 《A Let’s learn & Let’s play》这一数字课时,很有创新意识的她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利用体育课中的报数来进行数字教学。但一到了操场上的学生就如出笼的小鸟一样四处乱飞,教师要想有效地调控课堂很是吃力,好不容易在老师的哨声中安静了下来,又因为是室外的原因,学生听不清老师的单词发音,也看不到老师的板书而又重新吵了起来。结果一堂课在吵吵嚷嚷中草草结束。其实,笔者认为,这位老师有这样的整合意识是很不错的,只不过在课与课的整合上还欠考虑得成熟一点,没有考虑到课本身的不同性质,也没有考虑到各种外在因素。而
且这样的课完全可以在室内很精彩的把它完成,学生们所学到的也不仅仅是几个生硬的“报数”,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
4、不考虑表扬的实效性
现代教学都推崇对学生进行激励式教学,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在课堂中,“Good!”“Super!”“Great!”“God job!”„„各种激励性语言让学生沉浸在被肯定、被认可的喜悦中,也更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个别老师却只看到了表扬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表扬的实效性。在表扬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注意到或是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语法错误,而只是一味地把学生往高处推。这样,只会淡化知识要点的学习,给其他学生以错误的导向,长此以往,甚至会固化某些错误,阻碍学生的语言发展。
5、不考虑活动的全民性
小学英语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无论是Warm--up还是TPR,无论是Practice还是 Assessment,也无论是Chant还是Task time,活动存在于我们英语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的老师还会设计很多的小活动来帮助、推动大活动目标的生成。记得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六年级上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 Let’s try & Let’s talk》一课,她在课中对重点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the weekend?”“I’m going to „„”进行了操练,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反反复复花了很多的时间,让人感觉枯燥而乏味,但学生对句式的掌握情况却不尽人意。《标准》中指出:要提倡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主动学习能力的过程。单个的师生问答只能存在片刻,并不能贯穿课的始终,其实,光光“读”这一项我们就可以掺入很多的方式方法:开火车问答、Half A与Half B问答、男生女生问答、同桌问答,小组问答„„这些方式不但操作起来简单方便,而且十分有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推陈出新,其实有时候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6、不考虑课件使用的必要性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开始以来,充分地使用多媒体特别是课件来辅助教学似乎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在公开课上,似乎一堂课中没有用到课件就算不上一堂优秀的课,甚至在一些学区开展教学活动竞赛的时候,也要求:“尽量要用到课件”。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内容是五年级上册Unit 5 B My new room《Let’s learn & Let’s find out》,主要是学习一些方位单词。这位老师从方位词的引出到操练,都是用课件出示的,但课件的
内容是和课本内容一模一样的。对此,笔者很是纳闷:既然都是课本里的内容,那为什么不好好利用我们的课本呢?或者利用我们的教师卡片,为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课件呢?这一节课有做课件的必要吗?我们大可以利用教室中的物体方位来进行巩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学挂图来进行描述,我们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把自己的房间画好然后进行语篇的表达,这样不是备课更轻松,而对学生的语言创造也更有利吗?因此,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关注手头所拥有的教学资料,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在确实需要辅助的时候,才适当地采用其他手段来进行教学,这样的选择才是更适合我们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
7、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大口号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这一点,许多英语老师都已经意识到,并已经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到了,已经开始把更多的表达机会让给学生。但还是有部分老师对学生缺乏信任,始终拽着他们不肯放手,担心这,担心那,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延续一切跟着教师走的路子:教师预先设计好了一条大道,然后利用各种手段引学生上路,行走过程中,不允许学生采摘路边的野花,也不同意学生抄小道。把学生的行为、思维都禁锢在教师的预设中。例如,在课堂上,单词都是老师教读,学生跟读。句子、课文都是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让学生依样画葫芦。最后达到熟练的地步。可是,这样的熟练究竟是对什么内容的熟练?这样又培养了学生什么方面的能力?试想,离开了老师,他们还会自己学习吗?还会用所学语言去进行交际、交流吗?
二、探寻有效英语教学的策略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这几种不良倾向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而探寻切实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又刻不容缓。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引,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我们的英语教学呢?笔者的浅见是: 策略一:情境中学,生活中用
教学要利用教材这个载体,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在潜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活动中练,生活中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在轻松自信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可让学生利用已学语言进行同学间的交流,得到更多的信息,可利用同学间的信息沟使他们产生获取信息的欲望与动力,可利用已学的单词或句式来尝试自主学习新的内容,可创设情境以小片段或是小故事的形式来运用语言„„不断激励学生开展自
主学习,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动思维,大胆实践,使自主学习和交流真正成为英语教学的灵魂。
策略二:以情激趣,以人为本
实现教育性目标和交际性目标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两个较高层面。语言不仅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同时还要传情达意,这是缺一不可的。要想达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互动,创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尤其在描述人物外貌,介绍个人假期安排等活动的时候要和学生融为一体,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一个谈话的朋友,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智者”。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互相关心、尊重和合作的学习关系。例如,在教学健康状况这一单元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再有,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还有课堂中的竞赛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的肯定与激励。策略三:活用媒体,教学立体
当碰到很难整和的课文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体来进行创编,从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语言情境和大量的语言信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与学变得生活化、立体化,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进行交际性练习,从而体现英语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go shopping”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和小动物一起去购物,这样一来,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除了本课内容外,还有动物、水果、文具等等,可谓一举多得。策略四:多层拓展,培养创新
创造性的运用语言是英语教学的一大目标。在教学中,单单靠课本中的一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为学生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思路,培养语言调控能力。可以给学生一个小小的话题进行创编、表演,可以开一个辩论会,可以介绍自己的生活或朋友,可以搜罗一下相关的单词及词组„„在活动中多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旧知,逐渐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表达自己的个人意愿及情感,该如何用所学语言解决问题。
有人说,小学英语教学课堂真“热闹”!这其中褒贬不一,笔者认为,“热闹”只是教学的“外貌”,而非教学的本质。相对于传统的“闷”课,我们要求新课程的课堂要“活”起来。“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显然,让课堂活起来绝不是简单的热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
中,希望我们每一位英语老师都能更好地处理好各种教学关系,多一些踏实,少一些浮华,多一些真实,少一些形式。正如被誉为中国小语界“三剑客”之一的王崧舟老师所说的“剑气合一论”一样:如果剑宗是技能,那么气宗就是学涯;如果剑宗是技术,那么气宗就是思想;如果剑宗是策略,那么气宗就是智慧;如果剑宗是躯体,那么气宗就是灵魂。所以‘剑气合一’的最高境界是悟,我把它叫做生命的觉着,一个人只有觉着的时候,生命才会彻底全然敞开,才能进入沉冥这个境界,他才能深深体认到生命‘在场’。到这个时候,高峰体验,只有幸福,天人和一,所以剑气合一就是你活在‘觉着’当中,生命的当下之意就是‘觉着’,我希望老师在当下中,在课堂中,不断得‘觉着’”。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2、《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王崧舟谈话录
3、Donald Freeman著《教师研究:从探询到理解》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Andrew D.Cohen著《课堂语言能力评价》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Kathleen Graves《语言课程设计:教师指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美)吉拉德等著《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指南》 高等教育出版社
7、王之江著《基础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浙江大学出版社
8、、王之江著《探究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9、张文兰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丛书》 科学出版社
10、梅德明著《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1、林立著《小学英语教学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2、曾令格著《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从书: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 北京大学出版社
13、王丽春著《有效教学: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东北师大出版社
14、Colin Campbell等著牛津英语教师宝库《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5、周宏,高长梅著《课堂素质教育手册》 人民日报出版社
16、肖礼全著《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浙江省上虞市下管镇中心小学
朱燕菲
0575-82989333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
(以中等职业教育的角度来写,题目《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doc》最好)
摘要:课堂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环节,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耗低效 现象
对策
1.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制于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效果,即取决于教师拟订为完成课堂目标、实现知识和能力向学生的“迁移”所设计的环节、方法、手段、步骤是否“合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实情)、“合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课标或大纲所规定的要求),通过这些环节、方法、手段、步骤是否产生真正的效果。这就是一个教学模式的问题。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步骤)的有机组合。在长期的听课活动中,我们看出,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构思巧妙,教师“导”得深入、学生“学”得积极、活动丰富,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方法的启迪、能力的训练、思维的发展;有的教师,上台就只顾自己讲,自己写,方法单调,学生活动就是仅仅是忙于听和记,一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的疲惫,教师虽然灌得多,但学生收获和过手甚少,更谈不上方法的启迪、能力的训练、思维的发展,日积月累,形成课堂教学中的高耗(消耗了大量的课堂珍贵的时间和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低效(实际的效果效益差)现象。
2.主要的现象
现象一: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过多,并且教师重讲轻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一一讲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内容讲完教学任务就算完成,学生课堂未“消化”和过手,导致吃“夹生饭”,学习上天天背帐月月背帐,以后还得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旧帐”。
现象二:教师为省事用教辅代替教材,代教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没有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组织,导致所教内容脱离新的大纲考纲要求,有的还仅仅是凭自己的“老经验”,不管有用无用全部拿到课堂,耗费了时间但做的确是“无用功”。
现象三:教师把对学生方法的培养、思维的训练不放在课内,而在课外布置大量并且没有经过挑选的作业,由于学生在课内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课外处理习题的效率低,不仅本学科学习质量差还耗费了学习其他学科的宝贵时间。
现象四:新课、复习课、习题评讲课全部都是统一的一种模式,形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复习课的作用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再现,教师重视的是把已经学过的东西从头至尾浓缩式复述,既没有新意,又不全面,达不到对知识系统的建构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习题课(或试卷评讲课)中比较普遍的是教师向学生和盘托出正确的答案,对试题的分析也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活动,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自己的解题技能,缺乏让学生参与析题、破题过程,学生感悟的只能是教师就是比学生“聪明”,课后学生遇到新的问题依然束手无策。不少新教师由于对评讲课的模式要求不清楚,因此评讲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无所侧重,有的也只是见子打子,不能由点及面进行归类和举一反三,课后遇到变式问题又是无从下手。
现象五:因为课堂效益不高,一节课不能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学进度被拖下来,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比教纲要求大大增加课时,加班加点,不惜“牺牲”掉学生本来少得可怜的自习时间,一学科追加课时,其他学课也不落后,纷纷加课时,惟恐学科阵地丧失,最终的结果的得不偿失...。
正是这些模式陈旧和落后,“高耗低效”的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了一些学校向优质中学发展的进程。因此从课堂教学入手,从课堂教学的模式变革作为作为突破口,很抓课堂教学质量的效益和提高,已经迫在眉睫,成为当务之急。
3.现象的原因
“高耗低效”现象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因素。从教育自身反思,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部分教师事业心、进取心不强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事业心、进取心不强,对待教学工作仅仅是应付了事,没有认真钻研教学业务,没有针对内容、针对学生实际、针对课型对教学方法没有进行优选整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其质量必然差。这虽然是很小部分人,但的确存在,并且对学生的学风、对学校的教风也要产生直接影响。
(2)教学的思想观念普遍陈旧落后
就日常的教学视导发现,有部分教师的的教学质量,或微观到课堂教学的效益不高,并不是教师不努力。相反,教师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都是相当认真的,而并不记报酬自己争时间加班加点。认真比较,这些教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课堂教学中都非常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而方法和手段都单一和落后。无论是新课、复习课、试题(试卷)讲评课均突出一个“讲”,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些学生记,以节课常常是一讲到底,让学生牢记的是结论。由于以讲代学,没有学生活动环节,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课堂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思想得不到激活,思维得不到训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自然成为遗留问题,一检测,学生的成绩与期待的差距甚远。这样的作法,让人明显感觉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也明显表现出是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制约。教师如果不转变思想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应有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调动,思维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学生所获得的只能是结论性的死记硬背的东西。
(3)对先进的方法和模式知之甚少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与教师的讨论交流,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以及高中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了解,对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对于在教学中从仅关注“教”转化为既关注“教”更关注“学”,既注重结论,有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等等均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道。诚然,部分教师由于承当的教学和其他工作任务过于繁重,无暇顾及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要应付每天繁重的工作,只能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还有的教师长期处于信息相对封闭的地区,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外出学习,自然就只能是“闭门造车”。
(4)教研氛围不浓、着眼点不对路
教研氛围不浓、着眼点不全面,是我市部分学校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就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以年级为主要活动单元的学校管理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学校学科教研活动、弱化了学科整体优势的发挥,即使进行了教研,也仅仅局限在本年级教师之间,资源相对有限。在研究的内容方面,部分学校的学科备课组活动大致都只是统一进度、选择资料、安排考试等表皮的东西,着眼点不对路,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生状况、学法指导等教研究活动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往往研究得很少,甚至基本就没有思考,客观上导致教师固守自己习惯了的教学方法“各自为阵”。其次,在部分教师的思想上还有狭隘的竞争意识,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不愿意与别人进行教法交流,既封闭别人,实际也封闭了自己。再者,学校对教研活动的要求往往过于宏观,要求不具体,特别是对课型模式研究、教法学法研究的要求不明确,对年级集体备课的督查也未到位,因而集体备课随意性强,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因此,教研氛围不浓、着眼点不对路,管理的措施不力,客观导致了我市高中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和问题长期存在。
4.问题的对策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而要纠正“高耗低效”现象,应有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1)积极行动,着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新课程的有关理论,在学习活动中,建议学校领导要首先学、带头学,只有领导理解、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领导的思想转变了,才有可能去引领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不能停留于理论学习,要在学习活动中联系本校、本学科的课堂教学实际展开讨论,从教学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效益等方面展开反思,深思“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要研究如何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与方法。。”等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使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通过转变教的行为促进学的方法的改变。
(2)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学习借鉴
我国推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育相对先进发达的地区积极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总结了不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校要组织专人对这些方法和模式进行收集整理,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究,切合实际进行选择借鉴。要“先看别人怎么做,再跟别人学着做,最后自己怎样创新做”,逐步形成适合本学校、本学科的有效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理顺年级组和教研组的职能关系,恢复和强化学科教研组的作用
前已分析,导致学科教研的弱化与过于强调年级负责制和忽视教研组作用有一定的关系。而纠正“高耗低效”必须要加强学科教研才能见实际效果。因此,学校应该理顺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整合全校学科教师资源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科教研组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 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4)进一步明确集体备课的要求,加强指导、督查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和重要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集体备课的质量,除了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对集体备课的形式、研究的内容、侧重点要进一步明确,特别是对大纲考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学法指导等要作为重点研究。对集体备课活动的质量要实行责任制,学校领导可以去尊点、参与活动,强化督查的措施和力度。
(4)当前应从常规课类型入手,变革教学方法和模式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陈旧和单一,要改变“高耗低效”就必须从变革教学模式入手。一开始,学校对学科教学中常规的几种课型要求可以提出一些规范让教师进行尝试。本人结合对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解,提出对几种课型的教学模式供学校和教师参考。
新知识学习课:首先要根据大纲(考纲)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充分挖掘本课内容在整章、整个知识板块、学科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理顺所教学的知识与教学大纲、高考大纲的关系,理顺前后知识的联系,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其次要确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贯穿“诱思导学”的基本策略。在新课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呈现“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紧扣“问题”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和关键组织学习小组和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归纳”,“运用方法训练”,教师再进行精要的讲评和点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新课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精讲”作用,更要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中的过程参与;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并力求当堂知识和技能的消化、过手,坚决抛弃“一讲到底”。
旧知识复习课:教学中要克服当前的通病现象——把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或按章节或按板块顺序重新讲一遍。这实际上只是对知识的简单和浓缩式的再现。这种讲法,课时耗费大,缺乏针对性。既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也无助于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的建构,更谈不上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方法的引领、能力的培养。应该的处理方法是:无论是章节复习还是专题复习,当课堂复习内容确定以后,教师应深钻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要求,正确制定复习的标高(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根据所要复习的知识技能对应研究高考试题,在试题中找到知识技能的落脚点,通过试题去挖掘知识和技能的生长点。将这些试题按照所要复习的知识系统进行顺序编排整合,组织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以题目的形式呈现问题(学案形式),以问题为线索,以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提炼、总结、方法和规律的揭示并辅以针对训练和变式训练为主要的活动模式展开复习。复习课既要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对知识的运用方法、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习题、试卷评讲课:不少教师对评讲课的处理是将评讲课简单地处理成为讲作业、讲习题,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学生做错的题目的正确解答方法“讲”清给学生,学生只要听懂了,评讲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样讲,其效果的最直接反映就是,这次讲的问题,下次依然是问题,错误累纠不正;课堂上是好象听懂了,课后遇到换角度的变式题目又不知所云了。更有甚者,对再遇到同类题目还是一筹莫展。这说明这样的“讲”法,学生并没有多大的收益。没有收益的核心症结在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思维障碍没得到必要的暴露,教师不能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去清除障碍;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解答方法直接呈现给了学生,学生仅仅是单向接受,即使有所获取,获的也仅仅是就题论题的问题处理方法、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上好评讲课,教师至少应该有“三个意识”。
一要有问题意识------评讲什么,即本次评讲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试卷(练习、作业)进行认真批阅,统计分析,找出学生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理清这些问题是知识和技能的缺陷,还是运用能力、思想方法、思维能力等智力问题,或是属于粗心大意、表达不规范等非智力问题。教师只有做到对学生的问题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选择好所要评讲的策略、方向和重点。
二要有策略意识-------如何评讲,即评讲的方式方法问题。在评讲课中教师要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从读题开始,到审题、析题、解题、表达等各个步骤均要进行必要的尝试,进一步暴露知识能力的缺陷和思维的障碍。要将只是教师把解答方法呈现给学生的通常做法,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索,教师适时、适度进行启发诱导,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整个过程,是点拨助推式,不是包办替代式。针对方法和规律,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提炼、总结。
三要有反馈意识------在评讲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是否在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评讲课本来就是立足于解决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暴露出的“学”的问题,评讲课质量的标准就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有所得。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把存在的困惑解决了,是否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弄清了,是否通过一个题目的分析解决了一类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教师对评讲的题目(问题)进行梳理后,应该设计课堂针对性的同式(同一考查方式)和变式(针对一类问题、或知识技能运用的变换情景、角度等)练习,通过课堂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上得到训练和提升。
(5)在改革探索的进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模式也没有定势,需要教师去积极探索和创新,需要学校各级管理人员积极支持并加以制度、措施保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只要我们的领导和教师真正意识到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这种“高耗低效”现象,积极去分析研究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措施、方法和途径,积极学习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相信在一段时间后,各个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质量必然得到切实的提高,一个地区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必然能上到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