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

时间:2019-05-12 22:5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

第一篇: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

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

(一)教学理念方面:教学理念指引、指导、指向教学行为。目前仍旧存在教学理念违背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违背语言教学的交际、意义、应用为重点的外语教学理念。1.教育理念上,教师没有给学生思考、参与、创新的机会,如大部分时间是教师控制、主宰,学生被动跟随,阻碍学生发展,影响教育目标达成。2.学科理念上,教学中仍旧强调语言知识,忽视意义,忽视实际情况,忽视语言运用,教学没有达到运用层面,未能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影响了教学目标达成。

(二)教学设计表现:教学设计就像建筑图纸一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为重要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达成程度的标准。教学设计低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环节不完整,受学科教学理念的影响,没有设计语言应用环节,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或理解层面,致使目标达成程度很低,没有完成课程标准要求。

2.教学程序不科学,对语言教学规律错误认识或者无知,导致语言教学环节紊乱,例如在没有输入或足够的输入便进行语言表现性活动或语言输出。即使是强调交际的任务型教学也要输入在先

3.课堂任务有偏差,错误地理解交际课堂概念,强调任务型语言活动,忽视对语言知识的处理,造成课堂热闹,给人一种交际课堂的假象,没有完成语言学习和应用的任务,影响了外语教学目标的达成。4.教学目标不明确或偏差,1)教学目标不明确,无法检测如果教学目标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目标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教学活动就会漫无目的。如果教学目标不具备可检测性,那么教师就既不会关注教学效果,也不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学目标的可检测性是指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是否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设计活动等方式检测目标实现的有效性。2)教学目标偏差,教学目标侧重语言知识,忽视情景对话口语交际、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师重点讲授语法和词汇,词义辨析,语法特例。如培养阅读能力,再如阅读目标改为听力或翻译。

5.忽视语言运用规则,教学内容只注意语言知识,忽视语言运用规则,影响交际效果,继而影响教学达成。

6.教师语言行为违反i+I 输入原则,教师输入语言忽视学生的理解,造成输入无效或低效,也因此无法达到目标达成。

7.教学活动盲目,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活动。然而有的教师没有利用好教学活动,没有发挥好活动的作用。

(三)教师行为中的低效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最为普遍的行为,是教学的常用手段和方法。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可以作为反馈信息调整教学。问题是我们在提问上用心不够,导致提问失效或者低效。

(四)课堂管理的低效问题

1.师生角色错位。学生代替教师唱主角,执行教学活动任务。如学生提问、讲解、答疑、总结。这样,似乎是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但是学生执行教师的任务,本身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失去了教学的作用,本末倒置,影响了达成程度。

2.流于形式 的互动“秀”。教师试图把任务型教学理念渗透到小组活动中,设计了诸如“调查”或“访谈”活动。由于教师事先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做得不够深入、细致,学生未能对问题形成独立的看法和意见,这样的互动反而增加了学生交流时的焦虑感,达不到预期效果。3.教学策略不合理阅读策略有悖于信息处理程序,如第一遍阅读就进入细节问题。理应略读一遍,获取文章主旨大意,再获取详细情况,最后搞懂作者意图、态度等深层目标。停留在阅读文字、理解层面,没有深入探讨作者观点、态度、意图等深层理解。

第二篇: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关键词:无效课堂

以学为主

课堂气氛

教学反思】 一.对课堂教学的两点认识

无效课堂:没有从学生出发的设计是无效设计,没有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是无效活动,没有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课堂是无效课堂。

以学为主: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体现学生的“学”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它遵循的原则是: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贴着学生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讲学生所需的,讲学生不知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守望者在学生急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地出现,并发挥其作用。);教学的归宿是学生(“叫学生互助一下子,激动一阵子,管用一辈子”——朱则光老师语)。二.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略述 在平时的听课中受益颇多,从老师们那里学了很多的东西,但我们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认识,不一定正确,现在把它写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1、多数教师缺乏对课堂的驾驭、调控能力,不能够用个人的知识、个人的能力、个人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活课堂,因而学生的学习表现得很被动,课堂的教学显得有些僵死、呆板、模式化,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为主”。

2、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提升,欠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方法的引导,只忙碌着给学生打鱼吃,不知道让他们自己挖一个坑,养上鱼,自己随时吃随时打。

3、缺乏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注。小学教育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小孩子的老师应该具有孩子的心智,切莫把对孩子的教育成人化。(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4、以教代学。应该让学生多动脑,多交流,多动手,把机会多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真正的探讨、交流、实践中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5、很多老师讲课非常不错,但致命的弱点就是所教知识落不到实处,学生一旦脱离课本就不知所讲所学;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只关注自己“表现”得如何,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是否会学了。

6、不少复习课只做到了“温故”,而缺少“知新”——缺少课堂的拓展与延伸。以上是一些共性问题。我认为,老师之间应该形成相互听评课的习惯,应在听评课中开展具有实效性的研讨活动,老师只有在不断汲取、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课堂低效的几点原因

1.课堂气氛的营造与课堂气势的形成 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课堂气氛不活跃,死气沉沉。其实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责任并不全在学生,更多的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与课堂行为习惯导致的。我认为课堂气氛的营造与课堂气势的形成与老师的情绪状态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心境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感影响着情绪,而一个人的情绪又具有弥散性和感染性。如果老师上课时表现的颓废悲观无精打采,情绪低沉闷闷不乐,说话时语调平平、声音低小,语速过于迟钝缓慢等都会使课堂气氛“黯然失色”。这样的环境会造成学生课堂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活动也会无精打采;甚至有的老师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盛怒粗暴咄咄逼人,都会导致课堂气氛的紧张,学

生情绪的不安,使学生心里处于紧张压抑状态中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反之,如果老师带着轻松愉快、和谐愉悦,激情饱满,精神振奋的情绪,甚至是带着歌声来上课,自然会营造一种“特别精神”的课堂效果,会使学生心里乐滋滋的,思维也格外敏捷,与人互动交流也会格外轻松愉快。当然,不同的课型需要不同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创造不同的课堂气势,也就是说,老师在上课时也需要造势。课堂是激情的课堂,老师应该满怀激情地来上好每堂课,不能只是“温温柔柔的”。然而,不少老师讲课时从头至尾一个调值——平调,语调平平、讲课走不进文本,不讲究情感的抑扬顿挫,;甚至有些老师“波澜不惊”的神情、神态也压抑了学生激情的发挥。听课的学生面对缺少激情的老师时,他们的激情自然也被压制了。另外,肢体语言的运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好的肢体语言的运用也会点燃激发学生的热情。如有的老师讲课时,时时用眼神、手势来激发学生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和学生心灵交汇的效果。

课堂是温柔的,我们不应带着粗暴而来;课堂是圣洁的,我们不应带着鄙俗而来;课堂是谦卑的,我们不应带着狂妄而来;课堂该是给人以幸福、满足、快乐与鼓舞的,我们不能带着贫乏、疲惫、沮丧抑或盛怒而来;课堂是给每一个学生的,我们不应把它只留给了自己。

2.教学目标定位、设置的问题

①教学目标缺少层次,没有梯度;目标定位不准,不够突出。例如,某老师教学古文复习(复习了两课古文)课时其中一个目标定位为“诵读课文”,到了复习阶段还停留在读的基础上,恐怕就不合适了。在复习阶段应当突出复习中的重点、复习中的难点、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拔高性复习、拓展牵引性复习,而不是对已学过的旧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应该对知识层面有所提高与加深。

②有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明确,把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混同起来。如,某历史老师确立的教学目标是:“一五计划建设成就,三大改造的意义;中共八大的地位、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原因;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教训。”老师列出的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不能作为学习目标。

③教学目标的设置较为含混,缺少层次性和清晰度,如,某小学语文老师教授《修改病句》时,定的教学目标是:A.会修改病句,掌握一些常见的病句类型;B.能找出句子中的毛病,并加以修改;C.重点:寻找原因,不改原意。

④还有些老师只是快速的出示了教学目标,甚至学生没有看清、弄明白教学目标就一带而过,更缺少对教学目标的简要解说,这种教学环节的设置就只是一种摆设。出示教学目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而不仅仅是老师的一个教学环节。

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孩来说,老师没有必要一次性地把教学目标形式化的在讲课前呈现出来,因为小孩子的注意集中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老师刚刚说过的,一会儿俱忘了,及时把目标有所呈现,也应该把整体目标分化到每个教学小环节中去,利用短暂记忆、兴趣教学、快速完成。小学低年级教学目标是否出示的问题一个值得大家探讨商榷的问题。

3.教案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敢对教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敢于取舍、有所突破,教学设计太过于循规蹈矩。有些教师不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设定自己的教学案,而是每堂课都是一种固有的模式,课堂教学的设计拘泥于教学参考书或辅助资料,教参上怎样说,自己就怎样一步一步的去做,课的设计没有自己的主导思想,不是根据自己的学情、教情来做自己的教案,做不到以学定教,更不用说根据自己的思想、自己对文本的认识来设计课案了。这样的设计缺少个性、教学环节呆板,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庞杂,似乎是面面俱到,实则沥沥拉拉,哪一个目标完成得也不到位,就更不用说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了。当一堂课下来之后,老师们经常这样抱怨:这节课前松了,后紧了,拖堂了„„等,更有甚者把原因推脱给学生,说学生表现不积极,配合不好等等。

我认为,所有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教学重点、以及自己对文本的认识来设计教案。如,一位老师教学《芦花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几句话来概括。然后,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高潮结果让学生一步一步回答,结果当学生回答完这一问题时,时间几乎过去了一半,下面的教学内容,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描写的分析无法到位,只能草草收兵了。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设计用一个问题一带而过即可。(比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速读课文,看谁能用最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老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分析一下:教什么(教学重点)、如何教(教学思路)、怎样教好(教学方法)这三个问题。

4.教法、学法方面的问题

①对学生学习方法引导不够到位,只是让学生活动而缺少教师合理的学法指导。如,一位老师教学《沁园春·雪》时,有这样一个读的环节:自由读→听录音范读→分组读→指读→齐读等多个读文教学环节,可以说读的方式灵活多样,读得也不算少,但学生读的一直不是很到位,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在教读课文时缺少了方法技巧的指导(作者的情感是读文的基调,语气语调、轻重缓急是技巧)。还有一位老师教学《武陵春》时,只是让学生读课文——“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读,缺少了读的指导性和目的性。失去了教学的目标,方法也是空白。

②教学环节的低效。布置学习任务较笼统,不够具体明确,学生学习较为散漫,是学习的无效环节。如,一位地理老师复习《东南亚》时,在复习的开始就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复习“东南亚”,同学们看一看从××页到××页的主要内容。接下来学生开始漫无目的的翻课本或无所事事,效果极差。又如以为初中语文老师讲新授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在导入新课之后,出示了很多和讲课内容毫无关联的图片,占用了课堂不少宝贵的时间,毫无实效。③小组合作学习的无效性。不少班级运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这无疑是一种很好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可是我们不少老师在运用的时候,却成了一种摆设,流于形式,失去了实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精力思维不集中,形势松散,讨论问题时不够集中;缺少真正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意识;学生自由合作探究活动缺少老师的引导和掌控,也缺少一种好的习惯。

5.课堂设计问题的技巧

①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过大或不够具体明确,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切入点。如某老师教学《沁园春·雪》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答案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②问题设计过多,不够集中,不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的老师讲课时问题设计到十几个甚至更多,有些不成问题的问题都设计到。而在讲解这些问题时,用采用了“青草引小羊似的”教学方法。如某老师设计了满堂的问题。成了“满堂问式”的课型。

问题的设计缺少艺术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一位老师讲授《女娲补天》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说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吗?不如设计

成: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都喜欢女娲,你能说一说你最喜欢她的哪一点吗?这样设计可能对小学生来说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③问题的设计应该讲究梯度和密度、难度。梯度指的是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从易到难,从切入点入手,突出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密度是指问题的数量应该适度,不宜多,应该突出重、难点,恰到好处;难度就是根据教情、学情确定问题设计的难易度。我们教学时应该注意把难的问题分化成几个小的问题来突破,过于简单的问题无意义,过于难得问题耗时、费力、效果不好。

④还有不少老师还是泛泛而讲。该让学生自己体验的知识获取过程,老师却代讲;该让学生自己梳理的老师却代替,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做不好”。这样长期下来,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和能力,闭塞了学生的思维。

6.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

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促进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只能起辅助作用。它的有利点在于:扩大教学信息量、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强烈持久的视听效果、加深学生的思维认识,能够直观立体的给学生全新的多感官的感受。但是,多媒体教学不能够代替老师的教学,更不能把课堂搞的满堂声、光、电,华而不实,热热闹闹两下子,回味起来还是老样子。

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件代替书面;口头代替笔头;学生多了直观感受,缺少了抽象思维和动手能力;课件成了一种摆设,成了一张僵死的小黑板;课件的制作力求简约化,明了化、实用化,忌华而不实。

我认为,对一位教师来讲,媒体的使用及其作用总是有限的,而对文本以及学生潜能的挖掘却是无限的。不断向文本索取,让学生演绎精彩,教学才能走向成功。

7.教师和学生互动的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有一个切实的感受,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够理想。要么老师只顾自己讲授、要么老师布置给学生任务人学生自己学习、要么„„,老师和学生形不成良好的互动教学关系,做不到“同化教学”。其实,更有效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经历知识获取的一个过程,然而,我们更多的老师是把自己当成了传授知识的主导者,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信徒。其实老师不是神父,学生也不是信徒。四.几点反思 反思一:

只有脱下旧鞋子,换上一双新靴子,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子。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向书本学习理论知识,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实践经验,抛弃那些由来已久的积习,解放自己,也解开一道道束缚孩子灵性的绳索,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反思二:

我们应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来适应全新的教学。新型教师不再仅仅是“学富五车”的知识型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为“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身体走下讲台,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感受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量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一

起学习,一起活动,进行同化教与学,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只有教师把自己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知识的学习者,学习中的首席促进者,才能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气氛,每个学生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反思三:

转变教学观,搭建学生展翅的新舞台。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一定要改变是想“一刀切”、答案“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过程观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变“教”为“导”,以导促“学”。新的课堂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应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最想问的问题,老师也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搭建起一个能共同展翅的舞台;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学,学会感知,学会思考。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点燃的火把”。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擦亮自己手中的那一颗小小的火柴棒,然后悄悄地去点燃那一株要光芒四射的智慧火把。

反思四:

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课堂,实现心灵的对话。“教师的独角戏”已被新课改的重拳推下舞台,师生的对话已构建起了新型的课堂。师生之间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进行着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共鸣,理应在互动交流的课堂上飞扬。老师理应创设充分民主的课堂与人文的课堂,互动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欲望。

走近一朵花,你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走近一位学生,你会听到学生心跳的心音; 走下“讲台”,就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平台;

解开学生身上的绳索,也放飞了你自己的心灵;

我们一起用心来呵护每一株成长的嫩芽,他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一起用力撑起一片蓝天,他们定会像鸟儿一样展翅飞翔„„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还等待什么呢?

(注:本文已选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资料选编》)

初中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反思与对策

【摘要】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教学对象,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无效的。无效教学行为严重干扰教学效果,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却常常不为老师所注意。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无效教学行为 反思与对策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教学行为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指能够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迅速而正确的调整,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无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教学对象而产生的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它包括教师的语言欠妥、动作欠妥、仪表欠自然、教法欠科学等【1】。无效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学的盲目性、无序性、专制性、生疏性和粗陋性等特点【2】。无效教学行为严重干扰教学效果,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却常常不为老师所注意。反思今天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语文课堂一味标新立异,流于形式,忽视了真正重要的课堂实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分析

1.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化,淡化课堂秩序。注重个性发展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亮点。但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课堂的积极活跃,人为地淡化了课堂秩序,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对语文课堂进行观察,经常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状态:课堂上,有的学生兴趣所致,不加思考,不顾他人,率性所为;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2.为质疑而质疑,冷落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但是,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冷落了主要的教学内容,为质疑而质疑,为讨论而讨论。现在的许多老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学生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都要组织小组讨论。这种看似热热闹闹、生气勃勃的交流互动,其实却是一种无效的教学行为。

3.为表扬而表扬,缺少适度批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因为恰当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当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肯定无可厚非。但如果鼓励肯定过于泛滥,那么这样的鼓励肯定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长此以往,被夸奖的学生就会“逐渐迷失了自我”并且在无形中压制着其他同学。有些教师过于频繁地使用激励手段,有意无意地放

大激励的作用,其结果适得其反。一个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的。

4.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有些教师教学设计老做“表面文章”,重视花样翻新,学生不能“学有所得”,这样的教学实际是无效的。课堂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准确地认识、判断学生,无法进行师生互动。有的教师课堂引入太多,作业配置不恰当,数量过多、难度偏大。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不透彻,使本来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学内容占据了太多的课堂时间,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5.无效的语言表达行为。教师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不够清晰准确。教师教学过程中,每堂课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无效的语言,有些是辞不达意,有些是语病、废话或口误。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更多笑声,时不时地讲些自嘲式的幽默,但这笑声里并无智慧的启迪。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意发挥,信口开河,既抓不住课堂教学的重点,也完不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把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化的语言虽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却因说话带有太多的口头禅和多余的语助词而影响了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也影响了学生的理解。

6.语文教学脱离生活。语文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囿于旧有习惯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和建构,由语文到语文,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讲解知识,炫耀术语的学术讲座。学生缺乏学习的体验,课堂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不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不能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这样的课堂自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如何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效行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得到新课程的精髓,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回答这个问题,头绪比较多,本文无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一一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只是从教学理念上做一些探讨。

1.关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亲其师,信其道”,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对一个老师有好感,对这个老师教授的学科他就愿学乐学,学习成绩也会不断上升。要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的人格魅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来自课堂上的才华和能力,幽默风趣的个性,对学生的关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做他们的亲密朋友。师生关系和谐,才能创建有效的课堂氛围,才能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趋向。兴趣

越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育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利用课本插图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3)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想法,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的现实的状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果断的对自己的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只按照教师“教”的思路主导,而应根据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贵在质疑,教师教学贵在设疑。语文教学中疑设何处,关系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般来说,疑应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衔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教学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课堂,而有效的课堂的形成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和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推进有效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2.关注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增强课堂效益意识。实现课堂效益的基本保障在于以学定教。增强课堂效益意识,要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中考的信息,拓宽教学的内容。

(2)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途径地、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教师要能从学生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并合理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的学习活动中获取反馈信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从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练习的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查漏补缺;从课后征询学生的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教师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激励性的语文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性的调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3)培养教学反思的习惯。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保证,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养成自身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勇气和习惯。教学反思常常是从教学这一层面开始的,即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教学策略、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比如一节课选择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更高层次的反思则是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等【3】。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为课堂教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决策和教学选择,优化课堂,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3.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

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课程标准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它能使语文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注意两点:(1)教材的生活化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有不少课后研讨与练习,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都与生活相结合,颇具探索性,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

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并期待他们能自己走。

(2)生活的语文化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的确,语文的足迹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主持演讲、颁奖致辞、讨论答辩、座谈采访、写短信发邮件、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用武之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生活的窗口,语文课堂才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的的一片芳草地。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1】 崔承志 姜连国《新课程实施中无效课堂行为分析》(《山东教育》2006.5)【2】 钱桂林《无效课堂教学行为的诊断与矫治》(《教书育人》2000.3)【3】 童贤忠《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效益》(《科学教育前沿》2010.8)(注:本论文获北仑区2013年初中语文论文(案例)评比一等奖)

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作业设计 有效性

内容概要:在教学中,无效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是在浪费时间。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的目标和结果,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和途径。因此,课堂作业的设计更应讲求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作业设计要富于弹性选择,作业设计要注重启发和变性创造,作业设计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简言之,它具有以下功能:巩固与延伸的功能,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的功能,反馈与矫正以及交流的功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教学变为师生共动、相互促进的合作式教学。教学目标从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无效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是在浪费时间。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的目标和结果,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和途径。因此,课堂作业的设计更应讲求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本文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富于弹性选择。

目前,学生的课后作业量相对过重,过滥,水份较多。各种辅导书、复习资料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学生们搞得晕头转向,目标不明确,重点抓不住,难点没解决;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难度不一,所以课后作业所用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有的来不及完成和消化,有的难度偏高,造成学习渐失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重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多梯级的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度衡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如教师在教《安塞腰鼓》后,可设计以下一组选择练习,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其中的三分之一。1、安塞腰鼓涌动着生命的力量,展现了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是我国西北的一种地方名鼓,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名鼓及其作品吗?

2、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和抒情线索各是什么? 3、用“叹为观止”、“戛然而止”两个短语各写一句话。4、观察教学课件上的画面上的人物形象和景物,你能用一两句话写出他们的动作神态和景物特点吗? 5、安塞腰鼓产生在我国西部高原,你在电视式报纸上看到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报道吗?能不能在课余时间向同学们作一介绍或出一其剪报。

6、请你把我国开发西部的事,向家长、邻居请教,谈谈西部开发对我们的影响。

7、你去过西部某城市旅行过吗?有亲戚在那儿做生意吗?如果有,请你把这事写下来,有机会在班上交流,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你,也了解西部。

8、你看过美国西部牛仔片吗?如果有,请向同学们说说美国西部与我国西部的印象。9、以校艺术节中某一乐器演奏活动为对象,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10、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并完成。

这样一来,实践证明这种作业比统一布置,学生跃跃欲试,热情更高。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作业的看法,即作业不再是负担,而是乐趣,是创造。

二、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注重启发和变性创造。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一书中,也说:“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严格的智慧训练有赖于优良的教学,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也是语文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作业设计要启发学生运用巳有知识,经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得到独创结果。这种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变色龙〉〉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教师可对这场景,设计如下作业:如果这时人群中有人高喊:“将军的哥哥来了,瞧,那不是他的马车吗?”试想奥楚蔑洛夫这时将会怎么样?请以〈〈将军哥哥的马车来了〉〉为题,口头作一个片断描写。字数在250左右。

这道题的特点是:新颖性,即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多向性,即善于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系统性,即可纵向、横向、逆向不同方向上展开,由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所触发,产生思维的连动;统摄性,即善于把现有材料统摄起来。这道题,学生可从中得出许多的猜想和想象,课堂气氛活跃,有利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发挥创造力。

2.作业设计要启发学生具有创新的主观意识。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意识系统,具有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人,总是反映了他的意志系统在调节,推动着意识活动的正确运行,能意识到哪些东西是陈旧的,哪些东西是新颖的,从而启发着新的创造。下面是两道训练题:(1)“m”:根据这个图形,想象它和什么相似相近,能不能在10分钟内找出10个相似或相近的事物?(2)“公园里,游客都在悠闲地散步,他们突然发现有个青年男子从前面奔来,朝公园大门方向奔去。”请展开想象:发生了什么事,这位中年男子为什么要奔跑?答案多多益善,但一定要合乎情理。

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学生愿意想,未能完成目标的学生,甚至会要求教师“开开恩”让他们再“冥思苦想”一番,变“要学”为“愿学”、“乐学”。

3.作业设计要启发思维创造的灵活性。即思维主体在进行思维时,能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

“随机应变”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比如“木头”和“皮球”,乍一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如果在它们中间各添加几个概念,就能使它们联系起来。木头(树木)(田野)(足球场)皮球。像类似的作业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事实证明:这类作业比那些反复多次机械的抄写字词、短语,效果要强,学生积极性也高。

三.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现代化语文教学手段主要指幻灯、录音、广播、电影、语言室、电子计算机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假物”、“利器”,利用幻灯、录音、影视等手段,就是手、眼、耳等人体器官的延长。利用多媒体教学,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程式化。在教〈〈木兰诗〉〉前,可组织学生观看由此编剧的美国大片〈〈花木兰〉〉的VCD影片。在美妙的动画视听效果中,学生们都沉浸在那史诗般的境界里,兴趣颇浓。教师可因此设计一些课堂作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现在学生自主意识强烈,他们肯定不愿长期做被动的听客,希望在教师指导下亲自体会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的甘苦。语言的实践性、社会性、生活性,更要让学生亲自参加听说读写的活动,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和发展,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条件愈来愈好。学生可以利用录音机预习课文,把作业写在幻灯片上,或直接上电脑操作,有条件可动手在网上索取资料,设计作业,甚至直接实现学生与老师在网络上的对话与交流,如此,作业的时效性就大大的增强。总之,“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己。”语文课堂中要“精讲多练”,从“重讲轻练”的传统中解脱出来,提倡精心设计作业,真正做到发展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负担。这才是我们做教师的当务之急。

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定兴县北田中学 卢金喜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那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尤为值得深思的了。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提问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

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课堂提问随机应变不够,不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纠偏„„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特点。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笔者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式,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还依赖于父母很多,让他们回味父爱、母爱是最容易的。在上《小巷深处》这一课文时,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母亲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事,特别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向大家叙说自己母亲所做的事情,特别关于自己的事,有的同学在叙说过程中说的很动人。我再问,这些事情是平常小事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同学们都说,这是小事,而且有些单调。那么面对我们的母亲,我们该如何对待她呢?有的就说了,努力学习;还有的说平常多帮她干点活;还有的提到应该孝敬、尊敬、热爱母亲„„我就趁机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文中的“莉”是不是也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做了。

2、控制数量,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课堂提问如果找不准切入口,就会犯无的放矢、漫无目标的毛病, 导致拖堂, 把握不住课堂节奏,课堂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因此,在备课设计的问题不必太多,一课只需二、三个主要的有效问题,这几个问题要能牵动整堂课的重点,正所谓“牵一线而动全身”。

《小巷深处》语言浅显明白,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在文意理解上不会有多大问题。因此教学本课,应把“情”字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表现了什么情,是怎样表现的。根据教学的重点从学生最有感触的文字入手,然后层层铺开,追寻感人至深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围绕“在阅读中哪些文字最触动你”“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这篇散文浅显易懂,主题鲜明,感人至深,要紧紧把握作者情感的抒发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爱的本质。文章的高潮在结尾,不但情节设置出乎人们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将抒情和描写结合得完美无缺,所以可以从这里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3、多个角度,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

可从体验人物精神品质角度设问,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位怎样的人? 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可从体验人物现实经历角度设问,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那陪伴女儿成长的母爱都表现在哪里?而女儿对养母的感情又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自己进入文本、感知课文,并获得

独特的感受、体验与启迪。

除此,还可从体验人物生活启示角度设问,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鼓励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母爱对亲情的理解。

4、掌握节奏,抓住提问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情感旋律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自然,另外,教师应该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疑问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语正反映了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这些可以作为课堂二次生成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教师进行追问的思想灵感与火花,是教师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绝好内容。这些话题的追问与探讨让学生感觉到顺其自然,又紧扣文本,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便善于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应变学生的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我们现在都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练一些。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全部变成亮点,以致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由此可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必须研读文本,使设计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问得巧,问得妙,问到实处根处。

告别无效提问 成就有效课堂

[作者:诸暨市暨„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2019次

发布时间:2011-7-11 16:42:17]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提问是否得当,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关系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提问,能给学生更多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低效或无效的提问,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教学得不偿失。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科学课堂提问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1.提问过于形式化

教师将课堂提问简单地理解为问答,老师问学生答,教师时而出现类似“对不对”,“是不是”,“可不可以”的提问,学生也就简单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这些提问看似有问有答,课堂氛围很浓,实际上这些问答缺乏思维含量,无法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提问只是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提问之目的。2.提问具有随意性

教师课前不精心备课,不用心设计要提的问题,在课堂中 “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有些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浪费宝贵的时间;有些问题难度大,指向性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常会先叫到同学后提问,这种方式常会使被叫到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不思考,这些提问方式就会失去课堂提问的真正价值和意义。3.提问没有梯度性

有些较难的问题设计没有梯度或层次性,问题离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最近发展区”太远,学生摸不着底,从而无法回答,导致课堂“冷场”。另外,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个别老师还会训斥学生,殊不知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习受到影响。4.提问缺乏价值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以识记性层次居多,这些问题几乎是低水平的重复,缺乏思维层次的提升,这样的问题不能产生“一石产生千层浪”的效果,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教师的提问预设性太强,缺乏生成性;只顾优等生,忽视差生;对学生进行惩罚性提问;语言表达不清晰;缺少评价反馈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弊端。

二、优化课堂提问,成就有效课堂的策略

1、紧扣主题,设计情景性问题

【案例1】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构成》同课异构课

(一)故事: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师:我们先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生:可能会劈成许多小木屑

生:可能劈到没有了

生:可能劈到只有一个个的细胞了 师: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堂课,了解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

(二)魔术:在一个大烧杯中放入两小烧杯,内装着无色液体,盖上盖子,罩上白布,一会儿时间,其中一小烧杯表层出现了红色。师:是两杯中的液体倒到一起了吗?

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看看大家能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案例2】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电生磁》

教师实验:用一节干电池,导线,一个小电阻连接成电路,外面用白纸包裹成条形磁铁的形状,通电后平行地放在小磁针上方。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小磁针发生偏转 师:那大家猜我手上拿的可能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条形磁铁。

师:是不是这样呢?(老师揭开外面的白纸,学生露出惊讶的表情)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不是说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吗?难道这样通了电的导线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案例1中是“绍兴市书圣大学堂”上过的两堂课,前面一堂课是台州市初级中学金京生老师上的展示课,后面一堂是我的一个尝试。同一课题,金老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我采用魔术实验,两个引入都紧扣主题,提出了与本堂课有关的问题,明确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案例2中老师用实验开门见山地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冲突,很自然地引入课堂,整堂课由“难道通了电的导线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的提问作为出发点,很顺畅的进入到下面的各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情绪高涨,迫切地想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学中,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直观的实验,一个新颖的魔术,一件时事背景,一个重大的科技发展或成果等,都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果趁此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必然会因好奇或感兴趣展开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积极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因势利导,设计启发性问题

【案例3】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构成》

师:观察方糖:用放大镜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是由很多小颗粒组成

师:这些小颗粒可以再分吗?怎么分呢?

生:肯定可以再分的,把它对磨碎变成粉末

师:(学生实验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们组磨成了像面粉一样的小颗粒,粉末状颗粒的比原来方糖的小颗粒还要小。

师:你认为磨成的粉末还是方糖吗?为什么?

生: 是,它只是变小了,没有变成其它东西。

师:有没有办法使它变得更小呢?

生:有,可以把它溶于水(学生实验)师:它没有了吗?

生:有,它分散到水中去了,水变甜了 【案例4】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的浮力》

师: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沉下去一些,还是浮起来一些? 为什么? 生1:因为河水的密度比海水小,船开到河里受到的浮力减小,所以要下沉一些。(大部分学生赞同。)

师:河水的密度比海水小,这一点说得很好。但是,轮船无论在河里还是在海里,都是什么状态?此状态的条件是什么? 生2: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师:在行驶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变化吗?(齐生回答:不变)

生2(立刻举手):哦,我知道了,轮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时,由于它受到的重力不会改变,所以,船受到的浮力也不变。但是,河水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时排开河水的体积要大于它排开海水的体积。所以,它就要下沉一些。分析:这2堂课都是自己的教学实践,案例3:“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难在微粒小,肉眼看不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联系不上,所以我在引导学生从看到小颗粒到研磨成更小的颗粒再到溶于水看不见颗粒的过程中,始终启发性地提问学生“蔗糖还存在吗?”,让学生感知整个过程只是蔗糖的颗粒变小了,最后蔗糖是以极小的微粒——分子存在,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案例4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形:学生的答案对了,但其中的理由解释不清甚至错误。当该学生解释错误时,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肯定其正确之处,然后启发学生找出其中不变的量来解决此类问题。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循序渐进,设计层次性问题

【案例5】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设计如下问题:(1)实验中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2)水为什么会被吸到左侧集气瓶中?通过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3)要保证实验成功,你觉得对红磷的用量有什么要求?对实验装置有什么要求?(4)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木炭、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

(5)某同学在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小于1/5,你能分析可能的原因吗?(6)从实验中你还能推知氮气的有关性质吗?

分析:从案例我们可以发现:问题1和问题2主要是基本的简单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中下学生,问题3和问题4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主要面向中等生,考查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以达到知识同化的目的,问题5和问题6具有开放性,对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要求较高,面向中上等学生,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的6个问题层次感很明显,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来作答,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梯度和层次,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中都有所收获,然后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的高度和深度。

4、活跃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

【案例6】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学习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的复习课

师: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那假如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4人小组讨论)

生1:我觉得如果地球不自转,那就没有白天和黑夜了。

生2:不对,应该有白天和黑夜,只是半个地球永远是白天,半个地球永远是黑夜。

生3:假如地球不自转,那地球上就没有生命了,因为地球不自转了,那有半个地球永远是白天,气温会升得很高,而另一个半球永远是黑夜,气温会很低。

生4:我觉得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仍然会有生命,他可以在白天和黑夜交界的地方生存,因为那里气温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

师:不错,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还有同学要发言。

生5:我觉得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也不可能是半个地球永远是白天,半个地球永远是黑夜。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生5:因为老师只是假设地球不自转,并没有说地球不公转,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所以地球上不可能半个地球永远是白天,也会有夜晚的,只是白天和夜晚都很长。(学生和听课老师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师:这位同学认为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也存在昼夜更替的现象,只是周期更长,那会有多长呢?

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也应该是一年。师: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

分析:本案例是参加教研活动时一位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基本能相互评价自己的回答,尤其是第5位学生的想法,这可是我们老师自己也没有预设到的,让听课的老师也产生了惊喜。这些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已经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思维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散,这也是平时教学中最想看到的一幕。

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设计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初中阶段,类似地:在学完重力和摩擦力后,可以设问:如果没有重力或摩擦力,世界会变得怎样?在学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后,可以设问:如果声音传播速度变慢(快)了,会变得怎样?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可以设问:假如你是分子,你会怎样介绍你自己?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除按课本上的方法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外,对条件适当改变,可设计如下问题: 已知电源电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1)若缺少电流表,但多了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2)若缺少电压表、但多了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3)若电压表量程小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时,有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总之,课堂有效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发学生智能,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让我们每位教师,不断地探索有效的课堂提问,告别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成就高效的科学课堂。参考文献

[1]周青.科学课程教学论.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1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邦华.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误区及对策.中学物理,2010.8 [4]吴方春.“问题串”在数学探究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教育研究,2008.1

有效提问实际上是使用有效的策略来提出有效的问题,这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第一是有效的问题;第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不管是提问时所使用的策略还是问题,都具备了有效性,这样才能在课堂是实现有效提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际上是很难使用量化的方式来制定出程序,并且一个问题是否有效实上是具备相对性的,不能对问题的有效性进行绝对的判断,所以需要从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去研究有效提问的基本特点,进而更好的把握有效提问。有效提问这一概念是针对无效提问与低效提问提出来的,为了更好的界定有效提问,需要明确何谓无效提问与低效提问,还有其各自的基本特点。首先来看无效提问。无效提问指的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无效的,这类提问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1)答非所问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的特点是对学生的基本想法不关注;对学生所表达出的想法不敏感;问题和学生无关;没有认清学生的认知水平。(2)非常复杂的问题。这类问题无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识水平,或者是问题的范围很大,因素很复杂,说法众多。(3)教师能回答的问题。由于教师上课习惯的原因,学生在掌握教师提问的特点后,能够猜测到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就会马上回答出来。这类问题的动机可能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学生是不可能回答上来的,教师便自问自答;不需要学生来进行思考;只有教师一个人知道问题的原因。(4)令人难堪的问题。比如“你怎么会不知道呢?”[⑧]这往往会让学生的自尊心方面受到很大的打击。

再次来看低效提问。低效提问的问题一般是模糊问题、琐碎问题与抽象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看上去貌似很简单,但是假如教师无休止的问下去的话,肯定会让学生感到反感,让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答案越来越模糊,这种模糊性的答案实际上并不是教师所看到的。通过对无效提问与低效提问的考察,有效提问实际上指教师有目的、简洁明了的提出简短并且是发人深省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的回应与回答。有效问题的标准是:能够产生较为复杂的心理方面的活动效果,是经过需要分析、综合、评价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能够将问题进行清楚描述,并使学生理解教师问什么;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使学生能创造性与明确地做出相应的回应;问题的提出应该是恳请式的,让学生能回答出其最好的想法;让学生考虑重要的问题;尊重学生情感与意见的问题能产生好的气氛,使得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观点之后,感觉到轻松;学生能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之中对问题进行推导,允许其已经掌握好的知识去理解主要内涵;问题之中带有“为什么”的字眼,能帮助学生更专注思考问题等等。[⑨] 上面对有效提问的含义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有效提问的基本特点:一是清楚,主要是教师在提出问题清晰,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回答;二是有目的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的真正目的何在,提问的真正目的是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三是有组织,教师在提出具体的问题之前,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组织,根据学生认知发展层面与材料自身的发展顺序,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能形成清晰事件逻辑顺序,并和原有的知识构建新的联系;四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到简洁,冗长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混乱;一次只能提问一个问题,不要将多个问题罗列在一起,与此同时两个或者是多个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思维方面的混乱,很难把握好准确的答案;五是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作出积极反应,问题需要具备认知方面的难度,学生按照线索,经过考虑之后,能够获得自身答案并使用清晰地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学习方面的快乐。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调动思维器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所以,高效率的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好比磁石,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提问是有效途径,能帮助学生提升其综合素质,不断从一个成功点走向另一个成功点。三)设计问题的策略

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更是门艺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教师设计的问题到位,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的话,积极调动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中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方面的积极性,让课堂都充满学生的求知欲,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进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创新方面的能力。

第一,问题设计要凸显目标意识[13] 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能完成教学目标。在进行课堂提问之前,教师需要考虑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应该考虑提出这样的问题具体缘由何在。课堂提问突出目标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的作用,这样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讲授《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之时,教师可以仅仅围绕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教学目标,来设计下面的几个问题:(1)“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的“异”体现在了哪些方面?(2)从作者写作的意图来看,其想要突出的是哪点,为什么?(3)蒋氏的祖父与父亲都死在了捕蛇这件事情上,而自己也出现过几次差点有死的危险,但是为什么不肯去更役复赋?等,通过对上面问题层次性的设计是为了凸显“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对广大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第二,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为成绩好、中、差等各类学生设计相应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充分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成绩好、中、差等的各类学生设计好相对应的问题[14],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充分降低其对重点与难点问题理解的坡度,也就是说提问要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需要从整篇课文出发,制定有步骤与有计划的系统化的提问,将那些大并且难的问题,逐渐分解成为具备层次性,并且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让不同梯度的学生都有收获。比如教师在讲授《变色龙》一节之时,可以采用“梯度提问法”。(1)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怎样?(2)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显著特征具有那些?(3)奥楚蔑洛夫虽然很善变,但是其自始至终都没变的是什么?(4)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奥楚蔑洛夫一变再变?(5)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何在?这样的问题设计很明显是从简到难,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分别对应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基础一般的学生通过对前面两个问题得到思考,能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在领会前面两个问题基础上,理解小说的基本思想;而基础很好的同学则在充分领会前四个问题基础上,深刻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能将写作手法运用于写作之中。

第三,问题的难度要象摘果子一样,学生踮起脚,才能摘得到

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上要是适中,就好比那树上的果子一样,只要学生踮起脚,才能摘到果子。比如在讲授都德《最后一课》的第一部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原因是什么? ②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等,很明显,这两个问题是不难的,只要学生认真研读第一部分,就能回答问题,让学生在努力之后,就能获得新知。[15]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及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及对策

朱宝华

现象之一:过于强调主体,缺乏恰当的主导。

曾看到这样一个课例:一位四年级的老师教学“24时记时法”时,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计算一段经过的时间,学生把“1时30分”写成了“1:30”。教者先后让5名学生找其中的错误。然而学生对“一段时间”和“一个时刻”没有理解,就是说不到要处。教者又让学生讨论,花了不少时间,还是没有结果。

新课改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喜欢怎样就怎样,对哪儿感兴趣就学哪儿。在时间的把握上也缺乏时效意识,一旦发现时间充裕,就让学生充分探究;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则匆匆走过场。也有的老师为了把学生引入情境,设计了许多问题,当学生的回答偏离轨道时,教师便故作镇静,不时启发,最后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此种种,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恰当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思维的点拨。

对策:传统的师道尊严、师讲生听,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压抑,应当转变。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听其自然,不计时效,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双基”被淡化,这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首先,教师应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知识获取过程的共同参与者,是知识的共同收集和分享者;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过程控制,结论的准确揭示,教师的作用更是学生无法替代的。

其次,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对那些中等难度的,与学生联系紧密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教师还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但必须适时适度。学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才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探索,既让他们体验自主探究的兴奋,还要注重“双基”落实的实效。

现象之二:过于强调合作,缺乏合理的指导。

在很多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谁都不在 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的大多是一些优秀的学生,而其他同学则若无其事,一言不发,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还有的合作学习内容本身就不大适合学生讨论,或难度偏大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或难度偏小根本没必要讨论。总之,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但显然缺乏有效的指导而导致课堂低效。

对策: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预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或独立思考解决更佳的问题,就无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一人难以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具体操作中应注意这样几点:

1、分工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观察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2、强化意识。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每个学习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小组学习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3、适时参与。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合作保证,提高课堂效率。

现象之三:过于强调活动,缺乏体验的实效。

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如此,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而忽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果,那这样的数学课的功能则值得怀疑了。我听过一堂三年级的“千克和克”的数学课。老师课前准备了一架体重秤,课上设计了一个活动形式——猜体重,测体重。学生也十分喜欢,大半课,学生重复着这样一个先猜后称的流程,大家开开心心的结束了一堂课。尽管学生争先恐后,乐此不疲,但这节课的本质,本人认为,这种活动是肤浅的,学生没能对“千克”有应有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活动局限了学生的视野,给人以“一叶遮目”之感。这不由得让人疑惑这堂课的数学味有多浓?是数学课还是活动课?这样的活动设计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大 大降低了。

对策:要使数学活动取得实效,本人认为教师必须做到这样几点:

1、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把握教材的发散点和生成点。只有钻透教材,才可能胸有成竹,闲庭信步般游刃有余,才能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切忌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为学生所喜爱,要具有可操作性。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应积极促进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现象之四:过于强调结果,缺乏对创新思维的保护。

强化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决非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要标准答案不要求异思维。标准化的结果便于评价,易于操作,从而受到教师的喜欢,因而也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品质、情感与态度等具有成长意义的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有时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缺乏耐心,缺乏保护。一位老师在课上出示了这么一题:用5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求出它的周长是多少?一个学生回答:5*4—4=16(厘米)。教师根本没有分析学生的思路,就毫不犹豫的否定了,并告诉他应这样计算:(5+1)*2=12(厘米)。课后本人了解那个学生,其实那学生是想用4个完整的正方形周长减去重合部分的边长,应减去的是8厘米而不是4厘米。如果这个老师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然后在给其引导,纠正,或许就是另外一个情形了。真可惜,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这样被老师无情地剪去了。

对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

1、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一棍子统统打死,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再进行评价。

2、对那些虽然有错误,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超常规的想法,我们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3、教师要放开手脚,减少课堂预设,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不怕学生出错,这样,正如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所说,“我们的学生会因差错而美丽,我们课堂也会因差错而生动。

第四篇:英语早读课的低效现象调查及探究

英语早读课的低效现象调查及探究

建湖县芦沟中学汤红玲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又是一门有声的艺术。学习语言必须在听说上下功夫。早晨是人一天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人一天中记忆的高峰期。因此,早读无疑成为英语学习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英语早读的质量,让早读真正的服务于英语教学,是长期以来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笔者根据访谈的结果与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究,对如何改变早读课的低效现象作一些探究。

关键词:早读误区高效探究

英语早读是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阵地之一,许多老师都不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早读也是我们最难把握或者常常被忽视的一个课堂,如果驾驭得不合理,顺其自然,教师只是起个看守作用的话,势必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班级的教学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笔者针对于早读课,从对老师和学生做的访谈和调查可知,早读课的低效现象的存在,其课堂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早读课的研究,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输入“英语早读”,只查到48篇论文,如《关于搞好英语早读的思考》,《探索初中英语早读课有效教学》《浅议英语早读》《英语早读之我见》《浅谈初中英语早读课》《抓英语早读的几点体会》《解决英语早读的几个策略》等,其中初中英语早读的论文有31篇,这些论文都出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且没有出自“博士学位论文”或“硕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对于这方面的深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在我们学校,每周早读课是三节,时长45分钟,大家都知道每周的英语课堂时数为四节,由此可见,提高早读课的效益,对于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前段时间对老师做了一个访谈调查,访谈提纲内容是:

1、你认为现在早读课的误区有哪些?

2、你知道早读课有什么意义?

3、如何打造高效的早读课堂?对学生的访谈提纲内容是:

1、早读时你需要老师进行方法辅导吗?为什么?

2、在早读方式上你希望老师如何安排,才能更有效?

3、你希望早读课些什么?

现根据访谈的结果与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究,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改变早 1

读课的低效现象作一些探究。

一、低效现象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误区

1、目标模糊

许多老师对初中早读课的目标缺乏整体构架,没有对本学期的早读课目标进行深入思考,认真安排,由于学生缺乏学法性的指导,朗读课随心所欲,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使早读陷入无序、重复的境地,从而造成效率低下。

2、任务规定太死

有些教师每节早读都给学生圈定明确目标, 布置具体任务, 使学生的学习受到束缚, 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 调整学习策略。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将缺失。

3、学生大声朗读时间过长

有些教师让学生从头到尾大声朗读, 认为读书声音越高, 收获就越大, 效率就越高, 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朗读英语固然重要, 但事实证明, 读书的效果取决于读书者用心的程度和读书的方法等, 与读书的声音高低是不成正比的。

4.教师整体领读,不能因材施教。

有些教师习惯了早自习时间逐字逐句地领读。不可否认这种方式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它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绩优秀的学生觉得这样束缚了他们, 没有时间去消化、领会语言知识。老师带读部分很多是他们课堂已经会读甚至是会背的内容。而成绩差的学生一节早读下来, 只跟着老师读了几遍, 自己原来不会的问题没有得到有针对性的解答, 不会读的单词和不理解的句子还是没有弄清楚。这样又何来提高?

5、缺乏检查和验收

早读时间虽然短暂早读时间虽然短暂,必要的检查和验收还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教师只有布置,没有检查,或者验收只是流于形式,让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并且养成对学习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的坏习惯。

二、早读课的意义

1、是新课标的要求

开设早读课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视朗读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

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的古人就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朱作仁也曾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因此可以看出,从古到今都很重视“读”,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和读书方法一直都为人所采纳。

2、是英语课堂的延续与补充

早读是提高英语口语和组织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 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随着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学习的任务随之加重,往往一节课下来,新单词,短语,句型或习惯用语很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生肯定很难全部掌握,也不能得到充分的练习,所以利用早读课,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纠正发音,练习语音语调,巩固复习已学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增强语感,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3、有助提高记忆效果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的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早晨又是他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根据艾宾浩斯的理论,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而且所学的英语单词也会遗忘的。每天有规律地早读,可以巩固脑子里印象深刻的单词短语。早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反复训练、反复实践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发音、连读、语调等进行锻炼,同时习得英语语法、句型,记忆英语地道的表达方式,减少母语干扰,进行英语思维模式。

三、如何打造高效的早读课堂

1、教师要备课

老师应结合教学进度,围绕早读的内容、方式、目标等去备,而且在上课前按要求检查,表扬先进。当然这里不一定就像备正课一样地详细,但最起码的,词汇读哪些,对话读哪里,识记哪几个单词,读哪几篇课外阅读或读什么补充材料都要提前安排好。这其中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记忆规律进行合理安排,对各个部分分别需要多长时间也要做好充分考虑和预设,以免出现浪费时间或囫囵吞枣的无效现象。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引入早读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竞争能使人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反应,能使人求胜动机强烈,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思维活跃。针对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在英语早读时,我们可采用竞争的形式激发学生早读的积极性。

如:教师可采用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的方法,设计大体相同又小有区别的任务,来激励学生对所要求识记的单词或要求背诵的篇章进行掌握。如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目标设计三层任务: 良好———掌握5—10个单词及用法;优———掌握5—10个单词及用法,背会一篇简短的对话;大才女/大才子———掌握5—10个单词及用法,学会背一篇简短的对话(5句话左右),再会背文章中的一小段(不超过五句话)。对于该分层目标的评定方式,教师可通过课堂的随堂测验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或者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小组长检查组员的掌握情况。并为每个学生设立早读进度表,让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每天早读的成果一目了然。试想,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学生,能达到哪一个等级呢?恐怕人人都能达到良好,甚至绝大多数人达到优秀也是易如反掌。当学生不断挑战新的任务直到被称为大才子或大才女时,难道不会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吗?学好的信心能不增强吗?因此,教师给学生分层提出学习目标对缩小两极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早读课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其一,单词。对于初中基础阶段的学生,一定要教会掌握音标,因为单词的拼写与读音有很大的联系。其二,语法。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语法知识,而纯粹的死记硬背知识点是不够的,也是无趣的,例句则可以帮助说明,解释语法知识点,增强对语法的理解,所以每次讲解一个新的语法点,尽量提供例句,让学生利用早读课熟读熟背,再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这样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有趣,又能比较好的掌握。其三,背诵。通过访谈可知,教师如果在早读时针对具体材料进行一些背诵方法指导,学生的背诵将更快。实践证明,早读课背英语多的同学,英语成绩都比较好,而且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各方面都要比较强一点,所以教师应抓住早读课这一重要环节,科学正确的引导学生多读成诵,多积累语言,勤培养语感。

4、采取合理的早读方式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耐力的缺乏,做事不能持久, 所以要选择多样的方式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读下去,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效率。首先, 规范语音, 磁带跟读。从学习语言的规律看,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发展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跟读磁带可以避免学生在语言语调方面出现错误, 训练他们语音语调的基本功。早读课的内容是挑选重要的课文或难读的句子, 让学生跟着磁带录音模仿朗读, 并多次反复, 直到熟练为止。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或多数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薄弱环节, 教师就要亲自指导。其次, 要发挥带头作用, 优生领读。英语优生一般英语基础较好, 发音较准确,他们可以在早读课上起主导作用。叫他们事先作好准备, 在早读课上领读、领背。如有错误, 及时纠正, 既纠正了本人的错误, 同时也提醒了全班同学。最后, 是齐读。因为学生良莠不齐, 如果自由读的话, 很多同学往往是无法顺利地读通课文而失去信心, 导致对学习的厌恶。齐读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让他们也能顺利地完成对课文的朗读。

5、落实正确的评价机制

再认与回忆结合,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与巩固知识。朗读的质量、朗读的效率,还需要有一定的检测手段保证。如不检查,学生朗读就缺少压力,缺少压力就没有了动力,自然早读的效果就不会很好。因此一定要做好早读效果的检查工作。检查时间一般选在早读课的最后或安排某个专门的时间,检查时根据生的学习层次,注意优差兼顾,难易适中。检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老师组织考试,也可以是同学间口头检查,老师抽查。当学生完成早读任务时应当给予充分的赞扬。科学正确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觉得老师亦师亦友,和蔼可亲。和蔼的目光、亲切的态度、赞赏的话语可以成就一个成功的教师,更能成就无数个优秀的学生。

6、早读资源的开发

通过调查可知,学生的早读资源主要有:

⑴课文。教材(包括读本)的选文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考试命题也依纲(《考试说明》)据本(教材课文),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⑵教材附录。它涵盖丰富的内容,或为知识梳理归类,或是示例介绍,往往能指点迷津。

⑶课堂笔记。体现了教师授课的精华,也凝聚了同学自己的心血,是教材的“袖珍版”、“缩写本”。

⑷作文。包括平时的训练和应试之作。检阅自己的这些“成果”,品味老师的评语或评分,能发现总结自己写作的优劣。

⑸试卷。主要指自己保存的近期使用的考试卷,一方面可以找出上次或近来考试失误的因素(如题型把握、知识缺陷、审题粗心、经验不足等),避免同一地点绊倒两次。

7、遵循的几个原则

⑴自主性原则: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读有所得,读有所获,朗读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朗读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英语学习的各方面有所提高。

⑵开放性原则

早读的内容不必强求一致。如果个别学生已经达“标”,就鼓励他们阅读与教材同步的文章,或一些课外材料,如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China Daily等,以拓宽知识面、扩大词汇量。

⑶持之以恒的原则

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英语早读,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早读习惯。要知道,只有经年累月的积累,坚持不懈的求索,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是需要质与量的有效的积累来提高的。

总之,英语早读课是相当重要的一堂课。只有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早读课质量,才能弥补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氛围差的不足,继而才能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王奕君,关于中学英语早读有效模式的设想[J],考试周刊,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37期(上卷);

3、吴彩丽,小议提高英语早读质量的问题和原则[J],中小学电教,探索与实践,2010、74、曾荣,浅议初中英语早读课[J],新课程学习,2011年1 月28日;

5、刘连香,浅议英语早读[J],科技教育,科技资讯,2011 NO.24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促进下,实现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教师教学方法的不足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低效化的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以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为题,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低效化现象以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几点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对策

前言: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都会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的存在,使得许多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到影响,无法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自我提高。加强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找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是当代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

1.1课堂讲解效果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使得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法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引导,无法将课堂交给学生。鉴于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减少了自己的工作份量,使得教学的内容不足,精度不足。这样的现象使得小学语文课堂讲解的效率明显不足,造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

1.2课堂点评效果不足

教学点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学效率有着重要影响的一环。教师对课堂问题进行有效的设置,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问题进行思考与理解,更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精彩的点评。有效点评的缺失,使得师生交流中存在阻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打击作用。

1.3课堂提问效果不足

课堂提问对于课堂学习氛围的打造有一定意识,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运动。但是,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对课堂提问的节奏进行很好地把握,其提问的质量也明显不足。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深入到小学语文学习中,一些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问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头脑的开动。

2、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原因分析

2.1教学理论科学度不足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以探究性学习都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具有金饭碗生,将许多创新型因素加入到了教学教学实践中。但是,教师个人对于新的教学方法的错误理解,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造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不足。

2.2师生互动重视不足

小学生具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对于同一学习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考虑到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不同需求。但是,许多教师无法做到这一点,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缺少,造成了课堂教学方法的匹配度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教师的功利心过重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与考试制度的影响,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名利需求,用成绩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进行衡量。素质教师在这样的思想下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到教师的个人经济利益与声誉问题。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进行学生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

3、语文课堂的低现化现象解决对策分析

3.1加强教学内容的精简

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处理,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简化。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为导向,加强教学内容的分析力度,找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具有明显的侧重。对于那些简单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那些不好理解的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提高教学效率。

3.2加强语文课堂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学生积极性是其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利用有效的课堂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

比如在讲解《春雨的色彩》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让学生选择。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教师就可以利用有效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文章的阅读与学习。如果学生选择合作学习,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设置有效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实现共同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不利影响。希望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自我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菊兰.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2].宋明珠.小议无效或低效教学的表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0(03)

[3].刘银栋.创设立体式课文情境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下载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几点思考

    改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进行改革实验的今天,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随之为断地发生改变。学生的讨论多了,创作多了,表演多了,课堂上时常是一......

    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 (以中等职业教育的角度来写,题目《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doc》最好) 摘要:课堂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大全五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06年秋我省全面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几年来,新课改的争议一直不断,毋庸置疑,我省的新课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历史学科而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现象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现象透析 初三数学备课组 史东良 陈鑫 王鹏程 初中数学教学的“低效”“无效”通常源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包括教材解读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与对策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与对策 王文涛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11年04期 【原文出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西安)2010......

    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1.讲评课上学生“爬黑板”无目的。 解读:讲评课课前在黑板上公布选择题答案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讲评课中间,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选择题的答案,那就是纯粹为......

    剖析课堂中低效教学现象

    剖析课堂中低效教学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低效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农村小学尤为严重。以下根据本人实际谈谈对小学语文课堂低效现象的认识: 一、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不当 在应试......

    农村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低效现象一瞥

    农村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低效现象一瞥 ● 张松元 苏教版教材安排了“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