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高效与低效的特征分析

时间:2019-05-13 01:1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高效与低效的特征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高效与低效的特征分析》。

第一篇:课堂教学高效与低效的特征分析

课堂教学高效与低效的特征分析

“高效”主要是针对“无效”而言,研究“课堂高效”,首先要考虑如何减少“无效”行为。

一、无效、低效课堂的表现

冷静观察,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确实还存在很多低效、乃至无效的现状,不同程度地影响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成为制约中小学教育教学效益提高的瓶颈。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教案不适用。

1.照抄旧教案或教参书,甚至直接将买来的教案带进教室使用;

2.备课缺乏整体教学的意识,没有进行深钻教材、把握标准、分析学情; 3.备课教案设计只关注教师自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法指导。

(二)目标制订不合理。

1.沿袭旧教案或教参书,没有吃透教材、没有分析学情,出现教学目标不合理,很不切合实际;

2.师生课堂达成目标意识差,有时整节课下来,教师不知道自己讲了什么,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

3.三维目标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有的教师连什么是三维目标都不是很清楚,更别说整合了。

(三)教学方法不创新。

1.很多教师备课教案中有教学方法设计,但是不是自己设计的,在实际教学中不执行教案设计,谈不上有好的教法和学法; 2.有的课堂教师还是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受到抑制; 3.有的课堂追求“表面热闹”而不注重实效,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探究而探究; 4.有的课堂教师“满堂问”,教师一问到底,学生只有“答对”了,教师才放手;

5.有的课堂,教师的设问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要么过于简单,学生不愿回答,要么过于复杂,学生无所适从,要么无思维价值,不能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毫无意义的问答,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阅读、思考、训练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

6.教师习惯于“专制式”的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式”的学。教师只顾“教什么”,不研究“怎样教”,学生只知“学什么”,不掌握“怎样学”,教师越俎代庖,学生惟命是从。将课堂主体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水平被置之度外,结果是学生不会学,不懂学,乃至学不好,学习效益差。

(四)学生作业不精炼。

1.教师不精心设置作业,只满足于课本和课堂练习中的几个习题,重复机械练习,做一遍再找一遍;

2.有的课堂不加思考搬来几个题,教学与作业、练习内容脱节,难度和跨度的把握不恰当,造成习题太难,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业设置层次性、针对性不强,胡子眉毛一把抓,好生差生一样做,不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作业要求不具体、规范不严格,学生作业质量差,不按时完成作业或者不交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还很严重;

4.题海战术依旧是很多教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法宝,练而不讲、讲而不评,只是无谓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五)师生关系不协调。

教师决定课堂教学的一切,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课为中心,教师讲课以教材为中心,这样的课堂,教师是“指挥者”,学生是“执行者”,教师以“权威”的身份自居,学生以“奴仆”的角色出现。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关心和激励,要么强施“暴政”,要么就放任自流。

(六)课堂常规不管理。

1.有的课堂,学生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上课不参与学习,打瞌睡、玩手机、搞小动作,还有的学生东倒西歪、上桌子、翘二郎腿,在课堂上随便吃东西、照镜子;

2.学生回答问题抢答、乱答、哄答已成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问题存在如果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倒也没什么,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有些教师熟视无睹或放任自流。

(七)媒体使用不恰当。

绝大多数常规课基本受媒体控制,传统的小黑板、卡片和教具基本上从课堂中消失,甚有好的板书,以课件取代课本和教学内容,以动画演示取代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则成了观众,其实就是一种新的“电子填鸭式”、“电子满堂灌”,一节“图文并茂”的课堂之后,黑板上没有留下老师的板演痕迹,学生笔记本上没有留下学习的笔迹,学生头脑中更没有留下知识与能力的印迹,一切都随着电脑关机还给了教师。

(八)课型把握不到位。

很多课堂教师根本不分析课型,习惯于一讲到底。尤其是习题课和试卷评讲课,习题课整节课学生做练习,从开始做到尾,学生做自己的,教师一字不讲或干脆别的事,这样的习题课意义确实不大;讲评课教师不具体分析每题正误率,不分难度大小,从第一题开始,到最后一题结束,顺次评讲,既无针对性,又浪费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造成我们的无效、低效课堂越来越多,教师工作越来越累,困惑越来越多,学生学习越来越苦,家长心情越来越急,学校发展越来越难。

二、有效、高效课堂的表征

(一)有效教学

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辛苦不辛苦,自我感觉良好不良好,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有无知识进步、有无素质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根本指标。下面是通过校本教研对有效教学行为进行界定,并形成了有效教学的标准。1.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1)在教学目标上,表现为:引导与恒现(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帮助(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4)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5)在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6)在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7)在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8)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9)在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10)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2.有效教学的标准

(1)学习目标的确定符合学生实际。(2)教学内容正确,容量恰当。

(3)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诱导,热点渗透。(4)组织教学严密,环环相扣,节奏感强。

(5)教与学的时间分配合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6)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和合作学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7)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课堂气氛民主。

(8)交互使用多种教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9)展现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0)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1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及互动的问题要有效。(12)恰到好处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技术来突破难点。

(二)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高效课堂取决于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表现为教学的高效能。高效课堂是对教学效果的整体追求。因此,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课堂教学集各种要素于一体。由于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决定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就其共性而言,高效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六个表征:

第一,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首要特征。

第二,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方向指导。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宗旨,做到规范化和具体化。

第三,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扎实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高效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学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而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课堂上教师要以“精讲精练”方式落实教学重点,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发展熟练的基本技能。

第四,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高效课堂教学要将过去的“教而获知”的过程转变为“学而获知”的过程,其切入点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五,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课堂气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它是由师生的知觉、注意、思维、情绪、意志以及心理定势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积极的课堂气氛主要体现为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交往和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

第六,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科学的教学组织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润滑剂。科学的教学组织表现为教师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和学习活动,合理地分配教学讲授和辅导、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注重课堂管理,防止课堂干扰,减少教学中断,使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设定的方向顺利地进行。

总之,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好课还是低效欠佳,重要的是看通过这堂课,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与单纯以教师的教评价是否“好课”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第二篇:低效课堂的症状与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分析

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210000)赵和春

[摘 要]当前,很多课堂都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低效课堂普遍存在着四种形态:忽视兴趣,味同嚼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互动单一,气氛沉闷;知识本位,目中无人。而高效课堂都有其共同的特点:重目标引导;重学生自学;重当堂训练;重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应从低效走向高效。

[关键词]低效课堂 症状 高效课堂 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03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课堂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只有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当前,很多语文课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听讲,连起码的学习兴趣都没有,味同嚼蜡,课堂效率当然低下。

一、低效课堂的症状 1.忽视兴趣,味同嚼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柯领在《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一文中说道:“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过程中是否造成儿童一种愉悦的兴奋,是否引起兴趣和爱好,以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言下之意,教学之中,若未能造成儿童一种愉悦的兴奋,或者未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未能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都算不得成功的教学。说得尖锐并且直白一点,未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纵使班级平均分遥遥领先,都算不得优秀的教学。唯有兴趣,才能唤醒主体意识、激发主动性,才能引领一个人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成功的殿堂。如果问:前苏联高尔基这位大作家是谁教出来的?我们无从知晓。如果硬要说是谁培养了他,那么只能说是“兴趣”。高尔基只上了三年学——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只是一个半文盲。但是他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到哪里打工,都想尽一切办法找书来读。书读多了,知识自然多了,视野自然开阔了,思想自然有了,自然就有了创作的冲动。因此,是兴趣引领着他从半文盲成长为大作家。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即使父母再三阻拦,甚至责打,也未能削减其对昆虫的痴迷,法布尔最终在昆虫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见,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教学工作中值得关注的第一要素然。课堂中,如果所有学生都能真正自主,他们学习的兴趣必然日益浓厚,必然会感觉到学校生活、课堂生活是幸福的。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的每一点时间里,都能有效地动起来——这应该作为有效、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杆。

走进课堂听课,大多教师往往会被执教者以及少数,甚至个别学生的精彩表现所迷惑。教师及少数学生表现得十分精彩,于是乎,听者就觉得这节课是精彩的。其实不然。(1)细致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精彩只是少数,决不能代表多数,更不能代表全体。少数人的积极参与,替代不了多数人的被动接受。教师在与个别学生互动时,众多的学生在干什么?被动地听,甚至走神。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某某教师的课堂教学挺好的,可是每次检测的质量却不怎么样,“垫底”的分数很不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跟教师在课堂中“挂一漏万”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抓住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有很大的关系。(2)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课堂的精彩完全是浮于表面的,只是听者视觉、听觉上的热热闹闹而已。一篇文章,或一堂课的教学,其实相当于森林中的一棵树。独木不成林。树,只有放在森林这样的背景里,才有意义。教师在备某篇文章或某一节课时,完全有必要把该教学内容放在整个单元、整册书、整个年段、整个学段里去思考,而不是孤立起来看。当前,很多教师没有课标意识,课标似乎成了空洞的、没有实质用处的、可有可无的产物。课标,顾名思义,就是课程标准。其点明了课程的性质、意义、地位,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等,是纲领性文本,给我们平时的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提出了达成标准。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标准,教学只能成为无本之木,只能不着边际地“漫天遨游”,于是课堂上便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假的、肤浅的精彩。3.互动单一,气氛沉闷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之间多边互动的过程。在这四个因素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最直接的对话“双边”,其对话形式怎样,其对话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纵观传统教学,师生单边对话充斥着整个课堂。于是乎,教师成了课堂的核心,所有学生都围绕着一名教师转。于是乎,教师成了圆的圆心,努力把很多话题分别分给每一个学生。于是乎,教师“以一当十”,如果班级里有四十名学生,话题共三十个,那么平均每一个学生还不到一次对话机会。而且班级里思维活跃的学生善于抢占先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不均”。于是乎,班级里,能力强的变得更强,能力弱的变得更弱。

我们需要明白,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而不是核心。教师提供的话题,是一个“球”,教师不应处在中心的位置,而应该把“球”抛给学生,让“球”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传送。这样,学生的展示机会大幅增加,能力就会得到大幅提升。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创设出有效的生生互动局面。

4.知识本位,目中无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教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是促使人主动、健康、和谐地成长。当前,课堂中“知识本位”“成绩至上”“目中无生”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众多人也是见怪不怪了。这样的课堂,似乎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存在,而不是为了教室里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发展而存在。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设置也逐步让一些有识之士质疑:为什么研究“教学”的机构多如牛毛,且“权力”巨大,而研究“育人”的机构却少之又少,且“权力”微弱?大大小小的教研室,组织着大大小小的教研活动,其更多的是研究“教的行为”,却较少研究“学的有效策略”,更多的是研究某课怎么教,却较少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学,研究如何让学生脱离了教师也能主动地学以及会学。

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需教。因此,教学,目中有人才是第一位的。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导之以学习方向、明之以学习意义、授之以学习方法、激之以学习动力的过程。教学就是不断让学生在离开了教师之后,也能主动且有效地学习的过程。

二、高效课堂的特征 1.高效课堂模式举例

先看看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提出的六步教学法。(1)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2)自学。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3)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时去解决。(魏书生老师的课堂也大量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4)答题。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最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5)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6)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接着看看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约1分钟)。采用小黑板、投影、黑板公布目标,让学生总体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2)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设计问题链,写好投影胶片。(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学生自学,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意识。(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约6~9分钟)。让中差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8~10分钟)。操作:①学生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②学生自由更正,各抒己见。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④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目的: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②通过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当堂训练、批改(不少于15分钟)。操作:①布置课堂作业。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再看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们提出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魏书生、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的共同特点是:从过去的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个体为主转变为以合作学习为主,从讲授型转变为学习型。他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在前、学在后的流程,先揭示课堂学习总目标,接着学生在各个小目标指导下自学,然后小组交流,之后教师点拨,最后当堂巩固及小结。揭示目标这一环节,使得学生的努力有了明确的方向,于是学生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而且达到目标后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这样的环节,使得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而且人人投入,人人参与,人人训练,大面积提高了课堂效益。面向全体当堂巩固这一环节,又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稳打稳扎,都有收获。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运用一定的策略,让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点时间里都能够有效地动起来,并且获得应有的发展。

有教师可能会问:我很善于讲,娓娓道来,精彩生动,学生听得兴味盎然,难道课堂里的学生不是有效地动起来了吗?

师善讲,生爱听,其实未必是高效的课堂。美国学者通过调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学习时,能记住读的10%,听的20%,看的30%,说的70%,做的90%。由此可以看出,纵使教师讲得再精彩,也要少讲,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学习、去感受、去动手。

2.高效课堂的基本特点

总结上述课堂教学改革名家、名校的教学经验,以及众多优秀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发现,高效课堂都具有如下四个共同特点。(1)重目标引导。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之所以积极主动,是因为学习者感受到问题和刺激,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学生一旦明确了课堂学习目标,知道了“何去何从”,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学习自然高效。

(2)重学生自学。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需教。”因此,教师的最重要职责就是去发现学生本身就具有的建构知识的潜能,并不断激发、培养,让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日渐强大,从而实现“教的最终目的”——“不需教”。(3)重当堂训练。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者的口授,而是靠学习者的及时训练,即亲身体验。体验式学习认为,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时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美国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学习时,能记住读的10%,听的20%,看的30%,说的70%,做的90%。(4)重合作学习。囿于中国国情,大班额教学是普遍现象。于是课堂上容易出现较多学生被忽略的现象,而小组合作学习却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生生互动,为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在小组中表达、探讨的机会;一方面营造了热烈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感染着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不再感觉学习是枯燥的和令人厌倦的。

重目标引导、重学生自学、重当堂训练、重合作学习,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良性效应: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会变得积极主动,也减少了教学消耗;学生提前自学,课堂上有备而来、有的放矢,听课效果自然高;学生在课堂中练习,能及时巩固,且及时反馈,自然学得扎实;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学习,则可以形成良性氛围,并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厘清低效课堂的四大症状,掌握高效课堂的四大特点,定能使得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成效显著。

第三篇: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1.讲评课上学生“爬黑板”无目的。

解读:讲评课课前在黑板上公布选择题答案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讲评课中间,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选择题的答案,那就是纯粹为“爬黑板”而“爬黑板”。学生爬黑板,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环节,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

这条错误的提出,就是要求老师们明确让学生“爬黑板”的目的,预先确定好“爬黑板”的学生的层次和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好“爬黑板”的预设与生成。

2.课堂上满堂灌、集中讲、集中练,讲练比例失调。

解读:这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三个极端行为,是抵触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顾学生学习效果的典型表现。

一堂课连续讲授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讲与练有机结合”是我们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的基本要求。事实表明,“有讲有练、边学边练,讲与练有机结合”,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有的学科适合讲一条练一题,而有的学科就不能这样,它需要经过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感悟之后才能练,况且,课堂练习也不能只练选择题,应该兼顾各种题型才好。

3.假问题充斥课堂。

解读:那些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能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一个90%的学生能很快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那些老师领着学生自问自答式的问题是假问题。假问题充斥的课堂看起来师生互动很活跃,但实质是低效的。因为学生没有经过思维,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假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对问题教学的目的不理解,二是教师备课不充分。

另外,“对不对”、“是不是”对有些老师来说,可能是一种语言习惯,但这种习惯一定要彻底改掉。

4.课堂教学结构松散。

解读:有的老师没有创设教学情境,没有课堂导入,上来就讲,问题与问题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没有过渡语言,也不给学生揭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罗列;有的老师没有课堂小结,即使有,也只是手指板书提纲重复一番,没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地概括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没有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节课下来,“自主”、“合作”环节貌似有了,老师讲得也少了,训练题目也跟上了,看似什么也不缺了,实际上却没有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明确、完整的知识结构。

5.片面追求“自主”与“合作”,没有处理好“自主合作”与老师讲授的关系。

解读:有的老师仅仅把“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解答。

“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既有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应该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在学生“自主”或者“合作”之前,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标准”,让学生按照这个“目标和标准”去“自主”、“合作”。学生“看看、背背”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前后、左右同学泛泛地“讨论”一番也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我们强调“自主”、“合作”,不是削弱老师的讲授功能,重要问题老师还是应该讲透彻,重要的知识,还得需要老师根据学科特点加以概括、归纳,形成有规律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其实,老师也是“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

6.机械地硬性规定主观命题的答案要点。

解读:文科教学中,有的老师在讲评题目或试卷时,将主观性题目的参考答案或者制作在课件上,或者抄在黑板上,或者印发给学生,这些做法本身没有错,但有的老师往往还会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背过。这样做,纯粹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不利于文科成绩的提高。

对于文科的主观性命题来说,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仅是参考性的,它要求的是主题明确、要点准确,允许学生在基本的答案要点之外有自己的见解。同时,不同的命题者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差异,因而答案的表述也就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在进行文科主观性试题的讲评时,除了要让学生把握该题的主题思想、理解必要的答案要点外,还要指导学生创新,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7.剥夺学生思维,直接将答案呈现给学生。

解读:在课堂上,有的老师担心授课进度,担心课堂秩序,一些重要问题虽然也进行了提问、引导,但还没有经过学生思考回答,或者学生的回答不正确,老师也不再进一步启发引导,就迫不及待地将答案讲了出来。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秩序不混乱,但是,它没有帮助学生真正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在这里,老师既是思维的主导,又是思维的主体,唯独不见学生,他丢掉了课堂秩序最关键的东西——课堂思维秩序,因而,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而事实上,老师控制课堂秩序的标准,是看学生的思维秩序是否展开、活跃、有序、有实效。良好的课堂思维秩序,关键在于处理好学生思维的“等待时间”与教学进程的关系。用“真问题”组织教学时,要给学生留足两个“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问题提出后要等待全体学生都能产生思维结果,教师不能用自问自答式的讲解剥夺学生的思维空间;第二等待时间:学生表述思维结果时,老师要耐心倾听,直到学生讲完为止,允许异想天开和稀奇古怪,允许正确与错误并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使问题的答案逐步趋于完善,不要将学生的思维结果强行拉到自己的预设上来,更不能越俎代庖。两个“等待时间”是课堂教学中老师还给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真正体现。

8.没有掌握学情的讲评。

解读:考完试(包括学生做完练习题),阅完卷,人们习惯上关注分数。学生如此,老师如此,学生家长更是如此。而对于考试中的“失误”和“失分”却往往重视不到位。

考试后的分数固然重要,它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智能的发达水平,而知识的漏洞、技能的缺陷、智力的不足,却体现在成绩之外——“失误”和“失分”上。在检测性考试或诊断性考试结束后,师生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失分”上而不是在“得分”上。统计发现,考试中因失误而失分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每科平均失分在10分以上的学生约占30%,5—10分的约占60%,5分以下的约占10%,不失误的学生基本没有。失误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有的学生因审题不缜密,曲解题义而失分;马马虎虎,眼下误、笔下误,眼高手低,“会”而失分;对知识一知半解最终得不出结果或回答不全面而失分;书写潦草、答卷不规范而痛失步骤分或卷面分;还有的是因为对上次考试的“失误”、“失分” 不细研究、没吸取教训而重蹈覆辙,再考再失分,等等。

以上的损失,有学生的原因,亦有老师的原因。对“失”的原因,师生要共同研究,仔细探讨。每次考试后,只要大家都集思于“失”上,就能大大减少以后的“失误”、“失分”,杜绝重复失分现象的再次发生。事实提醒我们,考后工作要重于考试过程。要采取具体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认真地、有区别地、有步骤地认真对待。作为教师,要详细地统计好错题和“失误”、“失分”情况,以及失分人数和失分率等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以引起下段教学的注意。若为班主任,工作量会更大一些,可要求学生对各科进行全面地分析、统计,分析失误的原因,统计失掉的分数,包括单科失多少分,总共失多少分,并且制订出下次考试的目标分数。这样的统计分析,定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失误”、“失分” 感到震憾。

当学生对自己的“失误”、“失分”有了充分的认识后,老师应当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要求:审题不缜密的,平时要在审题时精读细研;会而失分的,要注意在知识掌握的扎实性和牢靠性上下功夫;被扣卷面分的,平时要注意书写训练,加强卷面规范化,等等。也可以举行优秀试卷展评活动,通过让学生 作总结、谈体会等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同时,老师还要督促学生建立健全错题本、纠错本等,在每个失误的地方写下点滴体会,并且组织好二次过关考试,以使学生达到“满分卷”。

对于布置学生课后做的习题,老师一定要在全部批阅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提前备课,进行分析、归类、归因,找准讲评的侧重点以及为解决该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等。对于在课堂上随时所做的巩固练习题,老师应该利用提问、访谈、抽查等形式预先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做题情况,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有代表性地讲评、点拨。

9.漠视课堂生成,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课堂教学。

解读: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做题,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是正常的事情。对于类似的错误,有的老师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就是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备课不充分,即使理由是怕影响教学进度,也是不可原谅的。这样简单的处理方式,既不能给学生解决问题,又浪费了其他学生的时间,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效优质课堂要求,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但不能给学生遗留困惑的问题。对于发生在课堂上的上述现象,老师应该立即抓住典型错误,引导学生分析成因,找出避免类似错误的方法和规律。这样既可以使犯错的学生“刻骨铭心”,也可以使其他学生受到“警示”,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实上,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来解决问题,避免错误,这也是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最容易“出彩”的地方。

10.课堂提问不规范。

解读:课堂提问要指名道姓,这既能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又能使学生感到都有被提问到的可能,全体同学就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准备回答问题。课堂提问不规范的典型表现有:

⑴仓促提问。课堂提问的正确程序应该是:创设情景→教师设问→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就是说,课堂提问时,老师一定要先提出问题,给每个学生都留出思考的空间,然后再找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 问题上有所收获。然而,有的老师是先提问题,后叫学生,这不但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扰乱教学秩序,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为对于被提问的学生来说,突如其来的提问会使他心慌意乱,无法进入思维状态。

⑵强迫提问。课堂提问应该在积极主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提问的学生过于集中,从表面上看,课进行得很顺利,但易被假象所迷惑,许多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将被掩盖(这其实是涉及到受教育的均衡问题)。因此,课堂提问要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当学生对提问不能做答时,教师如果强行点名提问,也会将被提问的学生陷于被动难堪的境地,把教学秩序导入混乱。

⑶穷追猛问。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说明其听课思维积极、注意力集中,教师应该努力保持学生的这种思维活跃状态,珍惜和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当学生的回答不全面时,不可过分苛求学生,不必“还有呢,还有呢?”穷追猛问到底,非得要学生回答得像老师设计的那么圆满不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提问其他学生或再启发诱导或自己补充等方法来解决。否则,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以佼佼者的形象站起来,结果以失败者的姿态坐下了,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发言和交流的积极性。

⑷低级提问。教师应该认真备课、备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其难易程度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特点,过难或过易都达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向学生提问思维含量不高的问题或过于简单的问题,不仅无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反而容易引起反感。学生回答之后的点评也要注意改进。有的老师不论学生回答什么,都是“很好”、“不错”,表面看是“拿起了表扬的武器”,但却没有告诉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标准;还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价,接着提问其他学生再答,使学生无法判断自己回答得准确与否;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一听到学生回答得不对,就立即打断,也不给学生分析错在什么地方。

11.自主学习无的放矢。

解读:“把时间还给学生”,是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有的老师往往以此为借口,在无任何学习要求的前提下,把课堂放给学生,让学生整堂课读 书、背诵、做练习等,浪费课堂时间。学生是有差异性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已。如果将这个理念引申为“只有考上大学,学生才是学得好、老师才是教得好”的话,实在不敢苟同。因为从升学的角度看,确实就是有大量教不会的学生存在嘛!应该承认,人在智力上的差距是要比体力上的差距大得多的。因此,要研究和搞好分层教学,布置作业与检查反馈也不应该一刀切。在教学中,如果老师没有要求地将课堂放给学生,就会导致有的学生在这段时间无所适从,无所事事,甚至干脆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将学生知识生成过程的哪一阶段给学生,怎么给学生,在学生知识生成过程中老师该做什么、学生该做什么设计好。在课堂上,我们如果做到了“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思维的时间还给学生,用思维的时间开掘思维的空间,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会用“过程”产生知识、形成技能,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才会真正成为智慧形成和生命成长的过程。

除了单元考试外,老师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做练习题。老师应该采用“做题(读书)——检查——讲评(点拨)——巩固”这样分段循环的方法来处理一般的习题课,以便能够更好地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12.关于教师板书和教学语言。

解读:有的老师板书字迹潦草,书写较差,有的老师板书比较随意,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中看不出这位老师的板书是否有过“设计”,还有的老师在没有导入新课之前,板书提纲就早已写在黑板上了,这势必导致讲课过程中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罗列,问题之间、环节之间缺少过渡语言。

严谨、逻辑、规范、凝练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课堂上要多用引导性、点拨性语言启发学生思维。但有的老师课堂语言罗嗦、语速过快、带有口头语,甚至还有一些不符合学科特点的语言。

譬如说:提出问题以后,不要轻易地缀上一句:“这个问题很简单。”这首先表明了这位老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思维含量不高,是一个比较低级的提问,不仅无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反而还会容易引起反感。

其次,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形成思维惰性,因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很多学生就可能不再慎思、深思,削弱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力,甚至干脆不去思考而开了小差,形成课堂气氛的沉闷无语局面。

第三,假如有同学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可能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即使这个同学会回答对了也不能引起共鸣,因为老师有言在先,“这个问题很简单”,回答对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二是假如某个同学回答错了,或者表述得不圆满,那么,这个同学必然心慌意乱,叫苦不叠:这么简单的问题自己还回答不上来,确实没面子呀!余下的时间他如坐针毡,并决心以后再也不回答这个老师的提问了,以免“上当受骗”。

开滦一中教师五忌讳: 一忌:问“是不是,对不对” 二忌:剥夺“等待时间” 三忌:问“还有呢?还有呢?” 四忌:表面看是“拿起了表扬的武器”,五忌:说:“这个问题很简单”

第四篇: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课堂效率低效的问题与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效”主要是针对“无效”而言,研究“课堂高效”,首先要考虑如何减少“无效”行为。通过日常调研,我们发现“课堂无效”主要存在两个层面。

一、当前课堂低效的成因

1、学生方面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所见所闻少,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基础薄弱,识字量少,教学手段有限,家长知识储备有限。自主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浮于表面,思维缺乏广度和深刻性。参与方面,学生缺乏参与面窄,且方式单一,使参与变得有形式无实效。认知方面,学习准备不足,预习不充分或无预习,对新知识的深度学习的缺乏基础储备。方法经验不足,问题解决能力欠缺,课堂中出现智能水平较低的学习行为。

2、教师层面

教学目标:对新课标,对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文本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备课准备:缺乏精心备课,忽视文本解读,出现五种错误现象:浅——浅尝辄止;搬——照搬教材分析,面面俱到;偏——把握不住文本的价值取向;割——认识不到位,割裂“三维目标”;泛——忽视文本任意拓展,资料充斥课堂。

教学设计:出现低效率环节。常见的有导入新课时间拖沓,耽误进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似是而非;方法突破,缺乏新意,讲来讲去;讲多练少,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课堂热闹,有“温度”无“深度”;问题设计层次低,缺乏思维碰撞;预设与生成不平衡,影响目标落实或背离生成目的。

教学调控:忽视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主导变成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主体出现异化;教师语言无准备,想说就说,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师生间、学生之间仍存在等级差异;对教学效果缺乏反馈和矫正,向课堂要质量成了一句口号。

二、基本对策

(一)学生层面:学会学习

1、提升学生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开始”。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就会自觉卷入了学习这个“场”,实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2、学会合作交流

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提倡“交流”,让思维得到碰撞。学会聆听,上课专心听别人的发言,认真思考,听有收获。学会表达,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在交流中发展,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提倡“竞争”,让课堂变得活跃。在合作交流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小组长,一个小组长就是一个小老师,在全组起到引领作用。看进步就看小组进步,看帮助就看组员互助,看实效就看是否人人达标,在合作、交流、竞争中得到发展。

3、掌握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就必须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预习的方法、识字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感悟文本内涵的方法等。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1)掌握预习方法

学生预习的方法是完成“预习领悟”的保证。我们推荐“三层递读五步预习法”。“通—疑—析—悟—记”五步。一通(读通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关);二疑(向课文质疑,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的批注);三析(抓住文本主要内容、重点词句的理解、努力解决疑问、了解写作特点);四悟(有什么感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五记(记录前四个预习环节的相关内容,有的可在书上批注,有的记录在预习笔记上,预习与课堂记录的用笔颜色要区分开)。

根据学段不同,学生预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低段(一、二年级)可完成第一、二两个环节,重点在第一环节;中段(三四年级)可完成一、二、三等环节,重点难点在二、三环节上,根据课文内容情况完成第四个环节;高段(五六年级)可完成二、三、四环节,重点三、四环节上。

(2)训练“表达”能力

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口语表达,“说”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预习和展示的效果。我们要求分阶段落实“三层五说训练”(实验小学“三层五说”成功做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让思辨有个性,让表达更精彩。“三层五说”,即说的三个层次:规范说、评说、质疑说;说的五个要点:敢说、爱说、能说、会说、有创意地说。课堂上创设和谐民主的气氛,采用灵活多变的激励方法,使学生敢说、爱说,做到说话时神态自然,落落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说话能力。学生由“敢说”到“会说”,初步具备了“质疑”和“评说”能力的时候,“展示交流”的课堂上才能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表现欲强,思维活跃,在聆听的同时不时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在展示交流中达到“说”得有质量,“评”得有章法,“辨”得有个性。

(3)培养“质疑”能力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从题目上问、从词语上问、从内容上问、从矛盾处问、从语言标点运用上问、从写作上问、从中心上问、从省略处问、从结尾处问、从联系(句、段;课内外)上问。“质疑”能力培养分三个阶段,即敢问——善问——拓问(实验小学成功做法)。例如一年级学生要学会“敢问”――障碍性提问,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克服不良心理障碍,把自己学习中不懂或不清楚的问题大胆提出来,也就是不懂就问。问题以个人主观障碍性问题为主。二、三级学生要“善问”――探究性提问,即激发学生提出理解上的疑问或对学习材料进行设问。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内容上的理解性问题,一般具有隐蔽性和矛盾性;另一类是思维方向的引导性问题,一般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

四五六年级学生要学会“拓问”――拓展性提问,即学完学习材料之后提出拓展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针对学习材料中不充实或省略之处而提出的问题和由学习材料中所涉及而引申出来的问题。

(二)教师层面:

1、精心备课,整合教学环节,删除无效劳动,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环节精简,教学方法精简;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性和谐统一;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和谐统一。

2、做好课堂调控,课堂上努力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领作用和谐统一;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和谐统一。

3、落实自主学习:提三点建议:(1)走出误区,把握实质,明确实施自主学习的根本目的——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实施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2)明确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在落实上求实效,不搞表面上的自主、实质上的牵引。衡量学生是否自主学习,应把握两个最主要特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3)自主学习不等于随心所欲、放任自流。

4、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5、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以上各种策略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就是所说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应该明白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表现与对策[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表现与对策

时间:2012-11-21 09:23:53 作者:当阳市新民小学

李虹

来源:

浏览次数:76 文字大小:【大】【中】

【小】

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提倡有效课堂到现在的打造高效课堂,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确实对我们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的语文课堂较之以前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但尽管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存在低效的行为,而且还有共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低效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维没转变。还是以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有些老师总害怕学生某些知识没有掌握好,于是在一节课中喜欢重复讲解某些知识,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尽人意。还有就是什么都讲,什么都不放过,一节课光老师去讲了。再就是老师也提了一些问题,一见没有学生发言,就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了,这种教法怎么可能不低效。

2.教材研究不透彻。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学生的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语文能力很多都是通过解读教材来实现的。老师如果对教材研究不透,就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也把握不了重难点,不知如何去教,上课的思路不清晰,当然课堂效率低下。

3.没有认真精选教学内容。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什么都教,什么都学,没有进行合理取舍,看上去对学生很负责,不放过每个词句、每个段落,实则不然。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集中精力在几个点上学透、学够、学深,才能真正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有所得,有所收获。

4.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情感”的课堂、“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师生交流过于机械,都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课堂实施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语文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空间等,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还给学生。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

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做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出正确地评价和调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决定着教学

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教学评价的实施,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体现课标对年段的要求,又要彰显文本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

备课前,教师应反复通读教材,用心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在本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不可在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盲目看教学用书对教材的分析,禁锢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前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特点差异,关注共性、突出个性、有的放矢。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如何教写清楚,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最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

(二)精选教学内容,彰显教学实效

精选内容的重要依据就是教学目标。要精选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悟、积累、运用,并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精选内容还意味着对教材的重组,即对课文内容作选取、舍弃与补充。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点余地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做到“三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

一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但是课文信息又是丰富的,要想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教学内容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精选。

(三)注重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维

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满堂讲出来的。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以课堂提问也很关键。

1、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和知识内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是越多越好,要做到数量适中。设计的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所提的问题应精挑细选,克服提问的随意性。提的问题从易到难,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

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不要让课堂成为少数人的“专业户”,让大多数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四)合理安排时间,调控教学活动。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语文知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出高效的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下载课堂教学高效与低效的特征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教学高效与低效的特征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促进下,实现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

    英语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特征及其成因

    英语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把新理......

    高效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对策大全

    高效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对策 经过多次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改革实验,广大教师逐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落实过程中,能够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树......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分析论文

    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个性首先,鼓励学生们具有自己的特性,不要盲目从众,有自己的独特性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教师不应予以打击和批评,稍加点拨即可,只有与众不同的内容才是促......

    高效团队特征

    高效团队常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目标明确。当团队的目标和远景并非由治理职员一个人决定,而是由组织内的成员共同合作产生时,就可以使所有的成员"所有权"的感觉,大家心里认......

    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

    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 (一)教学理念方面:教学理念指引、指导、指向教学行为。目前仍旧存在教学理念违背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违背语言教学的......

    低效课堂教学的8种表现

    低效课堂教学的8种表现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目前教学管理中最头痛的问题,特别是新课改之后,有的教师在没有真正吃透精神的情况下,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新的理念和要求,只注重形式,不能......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关键词:无效课堂以学为主 课堂气氛教学反思】 一.对课堂教学的两点认识 无效课堂:没有从学生出发的设计是无效设计,没有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