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信息技术课互动学习低效现象及应对策略
浅析信息技术课互动学习低效现象及应对策略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的对话、生成、互动,广大教师逐步从唱独角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走向师生互动。但实践发现,课堂互动中存在着诸多“低效现象”。探析产生课堂互动学习低效的五种原因及应对策略,以期能为信息技术课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动学习;低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7902
在课程教学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师生互动”这一教学模式越来越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所接受,广大教师逐步从唱独角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走向对话、生成和互动。然而笔者通过亲身实践发现,课堂互动并不是一加一就一定等于二,运用不当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运用得当甚至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如何避免“低效现象”的产生,构建有效的课堂互动?本文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于剖析。
一、设定目标,避免“为互动而互动”
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因此,部分教师产生了跟风心理,课堂互动流于形式,为互动而互动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不论什么教学内容,都乐此不疲地竞猜、游戏、比赛,整堂课乱糟糟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还有些教师在导入或讲解时总会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一些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厢情愿地把虚假的互动进行到底。试
问,这样的互动有效吗?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应针对某一知识点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立预期目标,并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和知识领域,选择采取与之相符合的互动方式。设定了预期目标,互动就不会仅流于形式,它能使互动有目标,使过程有序化,在此基础上的互动,才能产生效果。有教师在上浙江摄影出版社三年级下第8课《大小写字母巧输入》时,课前互动,教师课件出示一些国家的国旗,请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国家?并说说这些国家的英文简称,进而引出任务一,让学生尝试在写字板中输入CHN,揭示今天所学课题《大小写字母的输入》。此互动看似随意,实则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将学生带入本课教学内容,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
二、运用机智,避免“互动卡壳”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互动是“生成”的互动,是灵动的、变化的、不可预测或不可完全预测的,因此,在互动时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状况。“意外”处理得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处理得不好,轻则对学生造成打击,影响教学效果;重则出现教学互动“卡壳”的现象,使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
处理这些“意外”,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课堂机智,并通过敏锐观察、灵活思维、果断决策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反馈做出有效的反应和机智的处置,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思维才智,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同样是上第8课《大小写字母巧输入》,另一位教师在教学Cpas Lock时,让学生按按这个键,看看有什么发现?其中,一位女生相当细心,她说:“按一下这个键,在状态栏中会出现Cpas Lock键的简写‘CAP’这三个字母。”但是这位教师在此次互动中显然课前没有预设到这个环节,因此,一下子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就让这个学生坐了下去。如果这个时候多说一句你能给大家试一试吗?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一种知道CapsLock键已经锁定的方法了。同时,让学生学会多观察任务栏状态的提示,也能将我们的课堂教学向更深更广推进,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如果当时这位教师能够抓住这一次“意外”,肯定会让信息技术课堂别样精彩。
三、面向全体,避免“学困生缺场”
“学困生缺场”是指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只有少数优等生和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而多数学困生由于知识、能力等的欠缺,不能在对话、讨论时参与其中,或不能在课堂交往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种种原因而缺场。教师如不能正确看待学生的“缺场”,不采取措施解决“学困生缺场”问题,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课堂互动中要避免“学困生缺场”现象,首先要承认每个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差异,教学中要考虑到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满足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兼顾信息技术基础较弱学生能够逐步跟上,缩小差距。如笔者在教学浙摄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编制毕业留念册》时考虑到学生虽然学过演示文稿的制作,但间隔时间长加之平时运用少,特别是学困生制作慢,要求他们全部自己创作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课前给学生提供了教师制作好的几个个人介绍样板,学生可以模仿或修改这几页幻灯片设计个人的自我介绍,也可以自己创作,而将教学重点定位在超链接的实现上。这样的安排学优生和中等生能“吃饱”,学困生也不至于因为制作时间长、难度过高而“缺场”,较好地保证了教学效果。
四、调整心态,避免“教师一言堂”
网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然而他的三个儿子却技艺平平,渔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一直手把手地教儿子们怎样捕鱼,凡是他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的儿子们,而儿子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普通渔民的孩子。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渔人在传授经验时没有和儿子们有效互动,他凡事亲力亲为、包办过多,才造就了儿子们的平庸。信息技术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重让学生在互动中积极发动思维,大胆表现自我,求同存异,畅所欲言,仅把师生互动视作迫使学生接受现成知识的手段,那么,就会出现“教师一言堂”现象,从而重演渔人的悲剧。
在师生互动中要避免“教师一言堂”现象,以下几点是我们所要注意的:首先,要调整心态,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不以老师的身份去压制学生,给学生以畅所欲言的机会;其次,要学会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非标准答案”,并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在互动时的“无心犯错”;最后,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捕捉学生的灵感,杜绝“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现象。
五、充分准备,避免“放任自流”
互动教学除了师生互动外,还有生生互动,是指生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包括互相倾听,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为师生、互相合作与竞争。相对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现象。我们时常可见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而学生或是手足无措呆若木鸡,或嬉笑打闹趁机游戏的现象。这固然有学生的原因,如,缺乏交流的意识和技巧等,但更深层的原因还是教师课前准备不足,以致课上操作失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的充分准备可以保证生生互动的流畅和高效。
在参加90课时培训时,有教师在上六年?上第8课《网上购物行》一课时,设计的任务是给学生们差不多年龄的女儿买一台笔记本电脑,要求学生们合作商量完成任务。这一任务的出示范围相当宽泛,又无明确的目标,在此之前也没有进行如何搜索网络商品、比较相关参数、信息的真伪辨别指导。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热闹,学生活跃。但在最终成果展示时,任务完成者寥寥无几,就算完成的也说不出为什么选择这款产品。当然也就谈不上教学目标中通过对电脑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体验对信息鉴别的一般过程了。
课堂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互相影响的过程,是促使学生智慧觉醒、价值体现、信念形成的过程。作为新课程的践行者,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对课堂互动学习的观察、评价与反思,发现影响“互动学习”的诸多因素,研究对策、探索出构建有效的课堂互动的途径与策略,以产生教学共振,进而达到提高信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责编韦淑红)
第二篇:低效晨读现象的反思与策略研究
低效晨读现象的反思与策略研究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 韩 涛
早晨,一进校门最和谐的莫过于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但当你巡视教室时,却总能看到不和谐的现象──个别学生嬉戏玩耍、不认真读书的身影。走进教室用眼光训斥他们时,才漫不经心地掏出书本大声地唱读起来,读上几句,便停了下来观望。每每看到此景,我既心痛又无奈,心中暗自反思:现在的学生怎么连书也不肯读了?如此低效的晨读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可见,读书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呀!而晨读出现此类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但是,问题的症结在哪呢?带着思考,我决定在学生和老师中做个“我心中的晨读课”的调查。
很多同学有以下共识:
1.晨读形式呆板,还存在分歧。
调查表中有一项“晨读课上,你采用那些方式读书?对此方式你有何想法?”。94%的学生表示,要么是齐读,要么是自由读,再没有其它方式。一成不变的阅读方式对学生感到乏味。
优等生的想法:一年级上册晨读就齐读书本,从头至尾都读烂了,可老师还让读,只能应付,不想读时,光张嘴,不发音;后进生的想法:晨读课让自由读,越读越烦,有些句子到现在都读不通,老师也不指导读几遍,没兴趣读。
2.晨读内容老套,仅重功利。
在“你的晨读内容是什么?老师有何要求?”一题中,不少学生提及,晨读内容就是课文,老师让一字不错背熟,好在考试中拿高分。背错了一点,就严厉批评。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阅读感受,更别说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文章了。
不难看出学生的意见里都少不了一个词──老师。原因在老师身上吗?
那老师们对这种晨读现象又有何见解呢?
“00后的孩子不好教,此现象是学生读书意识、读书态度差造成的”这是教师对此现象的普遍看法。
笔者认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是形成不同认识的主要原因。课上,教师只简单分配了任务,不进行检查,对学生起不到督促作用,根本不去思考学生对晨读课的看法,更不知道学生期盼的是什么?却将责任归到全部推到学生身上,应该说是不理智的。诚然,此现象的产生有学生的原因,有教材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在教师身上。既然认为是学生意识与态度差造成的,我不禁想追问老师们几个问题。
1.老师,您是否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了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主动地选择阅读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学生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学生对阅读内容不感兴趣。正如学生所说,老师迫于考试的压力,只允许学生读书本里的内容,反复读,读反复,读已变得枯燥乏味了,何谈兴趣?一成不变的阅读方式又怎具吸引力?出现此现象不是在所难免吗?
2.老师,您是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了?
晨读课有学生值日,有同学收缴各科作业,有老师讲事情„„这样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就显
得捉襟见肘了,此外,即便是讲授新课,也是匆匆浏览课文,便开始讲解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朗朗。倘若遇到较长的的课文,整节课时间都不够老师用,连指导读书时间都挤不出来,更别提留时间给学生读书了。老师如此不重视阅读,学生又岂能重视晨读?
3.老师,您是否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了?
阅读方法很多,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等这些方法有何要求,学生掌握了吗?你给个片段,许多学生或许根本该用哪种方式阅读。他们习惯在老师的支配下朗读、默读,没有了老师的指挥就不会读书了。所以晨读课突然放手让学生自主读,学生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去读,就会出现了无事可做、嬉笑打闹的现象。
4.老师,您教学中是否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以往的教学,教师总习惯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直接讲授给学生听,或是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来步步紧逼地向学生追问。最终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现在的教学,虽然老师更注重让学生直接去感悟文本,个性化的东西也呈多元化倾向,但受课堂时空与应试理念的影响,只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精读,让学生死记硬背,却忽略了阅读兴趣阅与读习惯的培养,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可见,这四个问题才是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丧失,阅读意志削弱、阅读习惯淡化的主要原因,才是低效晨读的罪魁祸首!
如何扭转这低效的晨读呢?笔者认为应立足课堂,标本兼治,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1.师生同读,丰富阅读内容,创新阅读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
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也要爱读书,身教胜言传。
首先,教师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内容不局限于课本,要放眼于课外,名言佳句,诗词歌赋,成语、谚语、歇后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可以作为晨读的内容,也根据学生的口味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阅读的材料,祖国丰富的的语言文字足以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激发读书的兴趣。但无论选取哪些内容都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精,内容精美、语言精湛;二要短,易读易记,于5分钟内便能消化吸收;三要有趣或有意义,有趣的内容可增加晨读课的乐趣,有意义的内容足以让学生受益终生。
其次,要进行多样化的阅读训练,如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每天早晨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教师都为学生范读一段好书;建立师生阅读成长日记本,记下教师和学生在读书成长过程中的足迹(教师每周可写一篇,学生则每天轮流写,低年级学生可鼓励家长参与写阅读成长日记。)
再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阅读进步。特别是针对在阅读上有困难的学生,导读工作要渗透于整个课堂:如课前“一分钟导读”活动,可设计成一分钟即兴读新闻、一分钟演讲、一分钟诵古诗词、一分钟赏读精彩话语(学生读书笔记中挑选的)等,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阅读任务。“以读代讲”帮助他们感悟字词、理解长句。学生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同时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2.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坚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营造开放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传媒、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其次,教师要与书为友,不断收集阅读信息,拓宽阅读教学设计的视野。如设计阅读特色作业;制作主题性读书卡(有成语主题、歇后语主题、名人名言主题等);课文学完后,用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谈感受等。特别是教师要把经典阅读自觉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备课
时要设计一个大背景,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再次,教师要多的向学生推荐合适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让学生置身书海,畅游书海,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阅读的快乐。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我用视频播放蝴蝶谷的迷人景象,简介了宝岛台湾的美丽景色,富饶的物产,奇特的风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浓烈。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影响学生的情感,而情感体验又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语言表述,从而进一步诱发了阅读兴趣。
学生若把阅读当作乐趣,既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3.与书为友,以书会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其实,不爱读书的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成语故事》?偏偏喜欢漫画《奥特曼》。”这样的孩子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
首先教师要转变师生观,变权威主宰课堂为学生阅读的合作伙伴;变学生绝对服从为师生平等的对话互动,倡导个性化阅读,指导多种阅读方法,如朗诵、辩论、介绍、交流、竞赛等,课上要表现自我,见解独到,张扬个性,百家争鸣。课下,兴趣阅读小组的同学成立“流动演讲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定班级演讲主题,把小学生喜欢的奥运冠军的故事、名人故事、作家的故事、美德故事、画家的故事、军人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同学听。目的在于营造大的阅读交流环境,以书会友。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演讲主题要逐步放开,最后形成“即兴演讲”。低年级看物即兴演讲、中年级串词即兴演讲,高年级话题材料即兴演讲。设立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奖项并发放喜报。营造良好的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畅所欲言,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其次,与书为友,把阅读活动与常规教育融为一体,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如开展“读英雄事迹,做国家栋梁”活动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责任感;倡导“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人生观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掀起“学
榜样、爱读书”的高潮,让学生受到“学先进、做先进”教育。
总之,要扭转低效率的晨读现象必须立足课堂,标本兼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创新学生阅读形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第三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东光县南霞口镇段庄小学
田 伟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为此,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课基本以应用为主,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掌握键盘鼠标操作,了解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用法,上网搜索资料等)和一些日常应用很广的应用软件(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软件,office系列中的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等)操作。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这门工具课的学习,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以前,我所在学校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
A、学生乱敲打键盘,造成按键失灵。
B、不顾软驱指示灯是否亮,乱插入,拔出软盘,造成磁盘驱动器受损不能正常工作或软盘不能继续使用。
C、对鼠标乱用,新的鼠标灵敏度就很快降低;还有的高年级学生,一旦自己所使用的鼠标不好使用,就将机房闲置的计算机的鼠标拔下,安装到自己的机器上。
D、不按正常步骤关闭计算机,忽视硬盘指示灯,强行操作,操作硬盘,造成死机现象时有发生等。
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对计算机的主要性能不大了解,对遵循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规程不重视,甚至认为计算机水平就是这样“大胆操作”来提高的。因此,当学生开始上机课之前,我都先要向学生介绍清楚软驱、鼠标、硬盘、键盘等的性能、正确的操作规程及违规操作所造成的危害,这对于使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严肃的学习风气,迅速提高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2、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于学。
短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怎样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诸如发问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到电脑中吗?你知道怎样用电脑听歌曲吗?你能用计算机为你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另外,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笔”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板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班级通讯录„„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1)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年片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 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2)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作为使用它的人才能想办法强化巩固知识。这说明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设计练习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很简单,只是单击、双击、拖动这些操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可是他们练习的热情一点也不高,大多数同学都是在那儿画、删除、再画,这种练习虽然学生也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可是并不能让学生了解“自选图形”的作用。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中,可以提出一些任务,例如:用自选图形画一个圆柱体,并介绍一下各部分名称。学生提出一些任务,例如:用自选图形画一个圆柱体,并介绍一下各部分名称。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既练习了各种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同时介绍了数学知识,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练习就有了动力。
4、因材施教,不妨让游戏和动画进入课堂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一定会涌现出很多计算机爱好者,他们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特别是对网络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低年级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高年级主要是信息搜索、加工、处理的能力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运用windows中自带的“扑克”和“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等等。当然,目前能进入课堂的游戏还比较少,必要时也可以自己开发一些诸如地理填图等方面的小游戏,服务于课堂教学。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要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网络游戏的牺牲品。
5、用好小助手,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信息技术课几乎是在机房上课,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电脑怎么了,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笔者大胆采用了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
(2)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且学生间的辅导各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 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得到了提高。
(3)锻炼了小助手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也得到了强化。
(4)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加了同学间的友谊。
总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上面提到的方法和策略是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很扎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认为这些是具有先进性的、非常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当然,作为一个长期的课题,只要不断总结,还会找出更多、更适用的方法,这样才能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起到一定地推动作用。
第四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姓 名:宗 静 出生年月:1977年01月 性 别: 女 民 族: 汉 籍 贯:山东省 职 称:中教一级
学位及研究方向:本科 多媒体设计 工 作 单 位:金昌市第四学 邮 政 编 码:737100 电 话 号 码:***
摘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包括制图、文字处理、搜索资料、网页制作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正逐渐成为各类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分八个部分探讨了这个问题:即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巧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因材施教,不妨让游戏和动画进入课堂;用好小助手,减轻教师辅导压力;探索求知,强调重点;信息反馈,检查质量。关键字:信息技术课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我国如果不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加快发展,就会拉大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指出: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在中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为此,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甘教委的信息技术课课本基本上是以应用为主,其中有基本技能操作(掌握键盘鼠标操作,了解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用法,上网搜索资料等)和一些日常应用很广的应用软件(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软件,office系列中的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等)操作。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要点,重在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
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以前,笔者所在学校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
A、学生乱敲打键盘,造成按键失灵。
B、不顾软驱指示灯是否亮,乱插入,拔出软盘,造成磁盘驱动器受损不能正常工作或软盘不能继续使用。
C、对鼠标乱用,新的鼠标灵敏度就很快降低。
D、不按正常步骤关闭计算机,忽视硬盘指示灯,强行操作,操作硬盘,造成死机现象时有发生等。
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对计算机的主要性能不大了解,对遵循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规程不重视,甚至认为计算机水平就是这样“大胆操作”来提高的。因此,当学生开始上机课之前,我都先要向学生介绍清楚软驱、鼠标、硬盘、键盘等的性能、正确的操作规程及违规操作所造成的危害,这对于使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严肃的学习风气,迅速提高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2、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中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经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于学。
短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怎样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诸如发问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到电脑中吗?你知道怎样用电脑听歌曲吗?你能用计算机为你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另外,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笔”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班级通讯录……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上课伊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中了。
3、巧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的指导目标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如:在给他们讲计算机的组成时,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出“2+3=?”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
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
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
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嘴是什么呢?这时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象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象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包括:键盘、鼠标、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常见部分。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在给他们讲文件夹和文件时,我是这样说的,我们每天上学时都必须背书包来,我们的书包就相当于文件夹,书包里的书相当于文件,我们可以在书上、本上写字,但却不能在书包上写字,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在文件夹中写字、画画,只能在文件中写字、画画,然后保存起来,放到文件夹中。这样他们就容易区别文件夹和文件了。
4、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1)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4 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年片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用兴趣,乐于学。
(2)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作为使用它的人才能想办法强化巩固知识。这说明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设计练习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很简单,只是单击、双击、拖动这些操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可是他们练习的热情一点也不高,大多数同学都是在那儿画、删除、再画,这种练习虽然学生也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可是并不能让学生了解“自选图形”的作用。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中,可以提出一些任务,例如:用自选图形画一个圆柱体,并介绍一下各部分名称。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既练习了各种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同时介绍了数学知识,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练习就有了动力。
5、因材施教,不妨让游戏和动画进入课堂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一定会涌现出很多计算机爱好者,他们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特别是对网络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低年级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高年级主要是信息搜索、加工、处理的能力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运用windows中自带的“扑克”和“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等等。当然,目前能进入课堂的游戏还比较少,必要时也可以自己开发一些诸如地理填图等方面的小游戏,服务于课堂教学。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要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网络游戏的牺牲品。
6、用好小助手,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信息技术课全部是在机房上课,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电脑怎么了,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笔者大胆采用了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
(2)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间的辅导各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得到了提高。
(3)锻炼了小助手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也得到了强化。
(4)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加了同学间的友谊。
另外,我还鼓励家里有电脑的同学,把我设计的任务提前拷贝回去,通过参照有关资料自学,完成任务,争做老师的小助手。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7、探索求知,强调重点
探索式教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给予学生创造一些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的进行下去。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教学时,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然后就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让学生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幅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探索:A、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B、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C、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D、给自选图形填色;E、在自选图形上写字;F、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突出教学的重点。在探索式学习中,主要的不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学习者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思维飞跃。
8、信息反馈,检查质量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注意信息的反馈和适时进行考核是不可缺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理论题、有框架的作业设计模式来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或根据学生回答和作业设计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地指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教学的进度、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性、教师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这样的信息反馈,既检查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又摸索清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沟通信息、了解需求,必然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6 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总结: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上面提到的方法和策略是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很扎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认为这些是具有先进性的、非常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当然,作为一个长期的课题,只要不断总结,还会找出更多、更适用的方法,这样才能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起到一定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宏慧浅谈教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几点做法北京教研网——信息技术 类型:J
[2]朱惠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新功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类型:J
[3]李强在信息技术课中探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杭州市余杭区中小学信息技术网 类型:J
[4]胡卫星、李美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教育技术通讯(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1-7)类型:J 7
第五篇: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没有或很少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那么,不管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也不管学生学得如何辛苦,都叫无效或低效教学。
化学教学内容没有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致教学的无效或低效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化学教师应该努力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包括大量的化学概念、化学实验结论、化学模型等)上,跳一跳采摘到桃子,而任何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简单强硬地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教学都是无效和低效的。化学教学方式没有体现生本教学理念,导致教学的无效或低效
2.1 讲授的无效或低效:对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点进行有序、清晰、生动的讲解和分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最重要活动,但在现实教学中存在很多无效讲授现象:有的教师讲授的语言不科学、不准确、不贴切,缺乏逻辑性、启发性、开放性,使学生听了教师讲授后云里雾里、模糊不清;有的教师讲授语言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吸引力,用同一种语速、语调、语音持续不断的讲述一个又一个化学事实,这种缺乏感染力的化学课,也就没有学习效率可言了;还有的教师经常会讲授一些与学科教学关系不大的内容,既浪费了宝贵的化学教学时间,也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化学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2.2实验教学的无效或低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中各种形式的化学实验不但能验证化学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是学生探索化学奥妙,培养他们创造精神的最重要的实践形式,但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变成无效或低效的实验教学:例如,我们有些化学教师实验准备不充分,没有预先做实验,导致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降低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可信度。有的教师由于实验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和安全性,造成实验的危险事故,这不仅会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有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化学的恐惧心理。有的老师为了教学方便且增加实验的成功率,用多媒体中的化学实验录像代替真实的化学实验,虽然实验结果如愿以偿,但是实验的可信度、现场感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大打折扣。有的化学教师甚至用所谓的“黑板实验”、“讲义实验”代替真实的化学实验,还振振有辞地解释,这种实验教学对付考试效果最好!极大地曲解了实验教学的内涵。有的化学教师做实验前没有介绍清楚实验,学生不知道教师在做什么实验,加了哪些试剂,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等,正当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时,实验已经做完了,也会使实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另外由于演示实验的药品少和仪器小,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除了前排几位学生外,其他的学生都没法完全看清这个实验,实验教学的效果更是无从谈起了。
2.3多媒体教学的无效或低效:现代课堂教学普遍都用到了信息技术,很多化学教师也都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多媒体技术,这样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了许多无效和低效的教学:例如,有的化学教师上课都按多媒体课件的流程来上,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以前的人灌走向了机灌,无形中增加了化学教学的容量和速度,许多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普遍感觉多媒体画面应接不暇,上课像在看电影,课后收效甚微。有些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样教师的预设就不能很好的生成,教学效果当然也无从谈起。还有的教师每节课都要用课件上课,把那些要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全都在课件上反映出来,而且每天要花好长的时间精心制作多媒体,这种忽视了教学内容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思考的多媒体教学,效果更是可想而知的。
化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导致教学的无效或低效
3.1 无效或低效的教师提问: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并由教师作相应评价的教学方式。因此,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学生的习,促进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在现实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无效提问现象:有些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自己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权利。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范围太大,或是提出的问题指向性不明,模棱两可,学生不知道从哪个方面来回答才算符合题意。有时教师的提问缺乏层次感,提问的顺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生的正常思考方式,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有时教师的提问不符合科学原理,为了出题目而人为设置的错误化学练习,它虽然说能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但毕竟它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有时教师选择的答题对象不合理,如,让优秀的学生回答比较简单的判断题,使优秀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内在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让相对后进的学生回答高水平的问答题,就会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会使课堂气氛紧张,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3.2 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准确多样的教学评价可以稳定学生学习兴趣,在现实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评价现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很高,觉得经过自己的辛勤教学,学生一定能回答出自己的提问,一旦少数学生没有如教师所愿,教师就会表现出沮丧和失望,再加上有的学生连布置的作业都没有完成,教师的情绪很容易激动,甚至大力批评甚至挖苦学生,这样不但教学效果受挫,而且可能增加学生的自卑感,冷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甚至可能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相反有的教师无论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做何回答,教师也都给予一概的肯定,甚至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明显带有错误时也不给予纠正,还有干脆不理睬就让学生坐下,这种误人子弟的评价势必将课堂教学引入歧途,使得本该是严肃的学术对话变成了毫无目的的聊天,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意义的。
应对策略:
课堂上提的问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提问的问题要清晰。提的问题一定要清晰明了,学生一听就知道你问的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种回答;(2)问题要提的有价值。只有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发正确的思考和探究,才能对所学内容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3)问题要有趣味性。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引入入胜,深入浅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4)问题应具有“大众性”。问题应该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不能仅仅局限提问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5)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开放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就强。(6)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对于回答的不完整的答案要追问或补答。
最好将课堂小测的试题也分层,按星级分层,根据本堂课所讲授的重点和解决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变型题,一星主要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二星对于中等学生,三星针对优秀的学生,一星和二星的题目要求所有当堂完成,三星要求优秀学生完成,并且要有时间观念,出的题目量要适中。
其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无效和低效的行为,例如:课堂环节衔接的不自然,课堂整体时间的控制不好,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得当等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整堂课的有效性,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改进。总之,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离真正有效还有一段距离,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率,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课堂会变的越来越有生命力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