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低效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初探
数学教学低效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初探
摘 要: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高耗低效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寻求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就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高耗低效的成因作简单分析,并初步探讨如何解决数学教学高耗低效这一老大难问题的有效手段,落实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 低效成因 有效教学 解决对策
现代教育主张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尽管我校老师不断辛勤努力地工作,而学生数学成绩却让人心寒与哀叹,教学质量出现下降趋势,领导、老师和家长们均为之担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部分是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效课堂”的提出,是对目前课堂教学中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虽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合作研讨、求异创新,但是,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使课堂教学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新课程中,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上。
一、造成数学教学低效因素的分析
(一)学生因素
1、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总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知道要用韦达定理分解,但又不能完整正确地应用。在教学中多次发现学生在分式的化简与解分式方程,练习、作业时都采用去分母方法解题,讲评了改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老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受社会环境的感染及影视媒体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整天无所事事,早恋现象也较普遍,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
(二)教师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性
农村学校地处偏远,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自我反思意识及教学能力较弱,同伴互助受到条件限制,专业引领有一定困难。老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年轻教师敢于尝试,善于标新立异,但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改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无所知,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的弊端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材的培养目标容易导致教师教学关注点定位的偏差,使得教学活动以“知识为本”,而非以人为本;大纲、教材的“刚”性容易束缚教师的手脚,淡化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意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劳动,使得数学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还受教师教学素养、教学环境及教学设施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三、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学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应取长补短,虚心向同行学习。要实现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最优化,教师要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明白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的要旨,合理、科学的运用,该点破的要点破,该精讲的要精讲,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最大的效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通过教学反思,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依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打破“教材中心论”,做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分析和使用教材,必须善于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用书,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教学,要辩证地看待教材,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设计理念,切不可为了赶热闹,违背教材的设计的理念,而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凭主观意识无原则地修改教材。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着力探究开展有效数学教学活动的途径和办法,把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是让学生亲身实践,故教师应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教师可联系教材内容,结合本地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让学生测算粉刷房屋的费用。这需要学生首先测定房屋的粉刷面积,了解市场上有哪些涂料、价格如何,确定选用哪种涂料、需要多少涂料,粉刷的工钱如何计付,明确了这些因素以后学生才能对粉刷房屋的费用有个初步估计。无论哪种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首先从事物中明确需要研究哪些因素、如何获取这些因素的相关信息,然后才能去具体搜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提出建议。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促进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行为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必须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逐步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也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某一件事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参与,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如复习概率时,以纯数学题出现,学生觉得很抽象,听都懒得听,而以判定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形式出现,就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贴近其生活,如出这类题目:“手心手背”是同学们中间广为流传的游戏,游戏时甲、乙、丙三方每次做“手心”“手背”两种手势中的一种,规定:⑴出现三个相同手势不分胜负须继续比赛;⑵出现一个“手心”和或一个“手背”和两个“手心”时,则一种手势者为胜,两种相同手势者为负。假定甲、乙、丙三人每次都是等可能地做这两种手势,那么,甲、乙、丙三位同学胜的概率是否一样?这个游戏对三方是否公平?若公平,请说明理由,若不公平,如何修改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对三方都公平?这种题目一出现,学生就产生了兴趣,个个想弄明白,在内动力的驱使下,自然地学会概率的求法。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最近的心理研究表明,有效学习不是天生的,而是主要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教师如果加强对学习不好学生的方法指导,其学习效率一定会提高。目前不少学生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不断受到挫折和批评,导致学习成绩差,并对数学学习畏惧或焦虑不安,很可能丧失信心。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掌握有效的记忆预习、听课和复习方法,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科学有效。
而良好的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练习、作业甚至书写要强调格式规范,步骤完整,达到基本正确,再逐步加强逻辑性、条理性、严密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制定复习计划,督促鼓励其逐渐养成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利用情商激励,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受到激励的人,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一90%,故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后要及时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教师要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效果等不同方面的进步,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学生发展的手段。如作业、考试,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难度、不同的题量,只要有进步就给与表扬,对接近及格者要舍得送分,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增强自信心。记得05届的一个女生,自小学就怕数学,从未有过及格,在一次单元测验中,试题简单,给分松,让他她得了80分(100分 制),当时,就兴奋不已,之后数学成为她唯一的强项。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关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真正喜爱数学,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师除了要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商以外,更要注意开发和利用他们的情商,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愉悦,实践证明,以暗示激发学生的情商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会使学生感到快乐和信心十足。
教无定法,适合的有效的就是好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应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看自己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有关注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人,才能最好、最优地保证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篇: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专题名称:微型课题研究 授课者:史芸 班级:3016 姓名:周奕新 学号:100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我开始探索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及有效策略,以通过研究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更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课题提出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校学案导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现在学案导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问题:
(1)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而学困生则被忽视的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深度和层次感;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不明确,学习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
二、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1、避免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
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课堂上,有时教师布臵好学习任务之后,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2、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 因为教学时间有限,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交流的状态,小组自学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
3、学习目标不明确,合作交流不深入
小组成员间缺乏有效的管理与领导,致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深入进去,甚至偏离主题,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缺乏深层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4、学生层次不同,合作参与不均衡 由于学生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强弱,学习成绩优秀者占据了小组交流的主动权,使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调查分析学案导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
2、探索学案导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对策。
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学案导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
2、通过与学生课下交流和小组学习成绩分析等方式调查学案导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得出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2、调查法 : 通过与学生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3、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总结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根据研究相应对策的过程中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五、研究步骤
1、社会、家庭、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学校要定时开学生家长会,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教育教学以及家庭教育的认识,让他们能够重视教育,为学校教育出谋划策。
2、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要考虑到学生性别、性格,学习能力及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每4-6人为一组。以4人小组为例,可以选出两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做正副组长,各带一名学习成绩稍差些的学生,实行一帮一活动。让合作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在课后学生照常能够进行合作学习。
3、建立学习小组后,每位成员都要给他们一定的分工,让他们承担一部分责任,扮演一定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价值。在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对各小组长进行培训,让各小组长能自如地组织小组成员,还能合理的分配学习任务,管好纪律。
4、在进行小组学习时,提前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性差异,使设计的小组活动符合学生的特点,具有可操作性。
5、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与介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6、注意评价,重视团体。在合作学习中,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注重团体评价。教师可以以小组成绩作为奖励、评价的依据。以此促进组间竞争,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六、预期的结果及表现形式
通过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我们应深层次地推广实施初中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让所有农村初中生都热爱数学,对数学有好奇心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培养未来需要的创
新人才。
谈谈如何营造中学魅力课堂 班级:3016
姓名:周奕新
学号:100 魅力课堂应该是洋溢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和人性的魅力,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对学习充满强烈的兴趣,师生双方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革新,巧妙运用新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新的教法建立互动型的“魅力课堂”。那么,该如何打造魅力课堂呢?我将归纳为以下三大点。
一、备教材
1、课前:注重备课准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针对备课这一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要明确。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依据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该目标要具体、准确,课堂以什么任务导学,怎样围绕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并且让学生知道应该从课堂中获得些什么让学生真正明白本节课的具体要求。
第二,教学设计要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教材中的案例、相关章节对应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掌握生活的技巧,懂得生活的真谛。
第三,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多专研教材,让教材内容具备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发掘那些存在学生身边又暗藏某种现象规律的实际问题,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2、课中:实施有效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与辅助教学行为,实施有效教学行为指的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学行为。不管是哪一种教学行为,只要能发挥作用就行。
3、课后:及时反思。
每次上完课后我们都应该及时针对这堂课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价与反思:是否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参与程度如何?听课状态如何?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哪些地方上来比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除自我反馈之外,还可以向学生征求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向同行学习、听课。
二、备学生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仅是主导者,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 生的引领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研究者。在新课改下,我们必须改变传 统的教学方式,一改填鸭式的教学风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压抑沉闷的课堂变得阳光明媚,活力四射。
三、掌握教学语言
营造魅力课堂不仅要备好课,备好学生,还应熟练掌握教学语言。好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逻辑性、针对性、启发性、形象性。掌握教学语言并不是要求教师字字珠玑,出口成章,而是既要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头语言,又要有优美的严密的书面语言,口语书面结合,让学生臵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所以,营造魅力课堂还需教师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魅力课堂的营造需要我们不断革新,巧妙运用新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新的教法。
让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探索实践去实现一节又一节的魅力课堂吧。
第三篇:秸秆焚烧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秸秆焚烧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摘要:如何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从思想认识、利用途径、政策措施、效益成本方面剖析农作物秸秆未有效利用而被焚烧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促进秸秆资源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利用。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S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4-0001-02
当前,为了防止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出台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但从阜新市乃至全省情况来看,农作物秸秆尚未得到高效利用,除了少部分秸秆被还田外,相当一部分被焚烧或废弃。如何有效利用秸秆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促进其资源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利用,有效解决因秸秆焚烧或废弃而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各地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农作物秸秆被焚烧的深层次原因
1.1 思想认识问题
尽管各地出台了秸秆焚烧的禁令,也派出大量人力监管实施,但一些农民固有的“一烧了之”的简单化处理方式,让监管人员难以应对。农民选择焚烧秸秆,主要基于以下错误认识:一是缺乏科学种田认识。有些农民误认为焚烧后的秸秆可作为富含钾肥的草木灰肥料来肥沃土地,并能杀死病虫害,可谓一举两得。但实践证明,焚烧秸秆不仅不会肥沃土壤,反而会破坏土地结构,加重土壤板结,造成农田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二是缺乏法律意识。在春耕、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农民急于整地、播种,为图省事任意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与安全事故。三是缺乏秸秆利用知识。一些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认知水平不高,不了解秸秆究竟有何用途,认为秸秆只能作为燃料用于烧火取暖做饭。如今家庭取火燃料多样化,加上产出的秸秆量大大超出家庭用量,所以农民对余下秸秆随意处置、就地焚烧。
1.2 利用途径问题
虽然很多农民已经意识到焚烧秸秆的危害,也知道大量秸秆弃之可惜,但他们没有找到恰当的出路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秸秆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相反却带来如何处置的负担。一是秸秆工业化企业较少,加上秸秆体积大、物流成本高,导致秸秆没人愿意运、没人愿意收。一辆中型货车一次能装800 kg左右的秸秆,去掉人工费、油费、车辆折旧费等所剩无几,所以做秸秆运输的人很少。二是农民饲养牲畜减少。以往农村每家每户都会饲养数量不等的猪、牛、羊等牲畜,需要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增加,畜牧业发展加快,规模化养殖成为主流,与之相适应的饲料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分散的农户已不再饲养牲畜或大大减少牲畜饲养量,导致秸秆的饲料功能基本消失。三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有待研发创新。对农作物秸秆的高效综合利用尚处于探索之中,无法提供成熟的、技术经济性可行的大规模综合利用秸秆的技术成果。可见,消化秸秆能力有限,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不足,以及运输难、成本高等诸多因素,制约着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从而影响禁烧工作的有效实施。
1.3 政策措施问题
秸秆禁烧是政府积极宣传倡导的一项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性措施。但这项措施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主要靠舆论宣传和当地政府强力管制,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乡村干部面对乡里乡亲手段不能太硬,太软更不行,只好被动堵口,疲于应付。如果在实际监管过程中遇到一些农民采取思想和行动对抗,很难从法律层面上加以解决。宣传教育是必要的,但也只能解决一部分农民的认识问题,根源性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1.4 效益成本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秸秆的综合利用不能靠政府的推动,必须走市场经济的路子。问题的焦点在于秸秆综合利用与拥有秸秆资源的农民之间建立双方盈利的平衡点。例如:秸秆还田技术是好,但必须配置大功率农业机械,这无疑增加了作业量、提高了成本,给经济效益本来就低的农业及收入较低的农民增加了压力;而直接焚烧秸秆不仅成本低,且非常便利。据测算,进行一次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每公顷成本就增加600元。秸秆肥料化是目前最简单、最适宜的秸秆处理方式,但从成本上看,以秸秆为辅料的有机肥生产成本高于以其他原料为辅料的有机肥生产,导致其价格缺乏竞争力。目前,秸秆收购价格约为400~440元/t(含收集与运输成本),有机肥生产企业将秸秆加工成秸秆粉后成本约1 428元/t,而使用砻糠粉的价格仅为1 000元/t,这就影响了有机肥生产企业利用秸秆制作肥料的积极性。秸秆在腐熟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气体,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需加施氮肥中和,这也增加了一定的成本。
此外,利用秸秆需要专门的堆放空间建立秸秆收集和储运系统,由于秸秆分布广而散,且其堆积密度远低于木质材料,导致运输效率低、成本高,影响了秸秆的工业化及产业化发展。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
2.1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明确责任主体,由政府牵头,建立由发展改革、农业、环保、财政、科技、公安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考虑秸秆禁烧和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强化目标考核,按分解落实到各地及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机制。
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立法工作,出台地方规范,明确秸秆禁烧区域和政府部门执法职能,增强禁烧工作的可操作性,明确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落实秸秆禁烧工作责任。加大秸秆禁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监控,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对秸秆还田机、秸秆压块制粒设备、打捆机等农业机械予以补贴。对秸秆生物质发电厂给予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对秸秆运输车免收过路过桥费。引导企业、农户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现农民得实惠、企业获利、环境受益的长远目标。
2.3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利用已有的各类资金渠道,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作物秸秆利用重点领域的资金扶持力度。继续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推动秸秆肥料化。对以秸秆为主要添加材料的有机肥加工企业、食用菌生产企业给予补贴。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将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或产业列入享受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扶持范围,完善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
2.4 加强科技支持力度
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包括秸秆发电、秸秆制板、秸秆气化、秸秆编织、秸秆饲料、秸秆基料栽培食用菌等,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应加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组织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对秸秆还田、有机肥生产、食用菌生产诸环节开展合力攻关。大力推广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秸秆腐烂还田、有机质变化、土壤营养结构配比等基础研究给予资金支持。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入厂指导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和农户解决生产难题,降低经营风险和生产成本。加快秸秆还田、秸秆成型燃料等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力度,加大秸秆利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重点发挥农村经营服务组织的作用。
2.5 加强宣传引导力度
采取“疏堵结合,变堵为疏”的原则,做好禁烧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认识水平及参与意识,使禁烧秸秆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Abstract: How to effectively use straw crops and reduce resource waste and 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 the article,it analyzed the deep reasons of straw not effectively used but burn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inking,utilization way,policy and benefit and cost,and raise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utilization of straw resource recovery,commerc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Key words: crops; straw; ban the burning;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
第四篇:常见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儿童在人生初期从家庭中得到的经验以及所受教育,对心理的发展极具影响力,这一时期的发展决定了以后个人发展的方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尤为重要。
关键词: 心理问题;儿童;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心理健康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教育一直是世人关注的话题。今天独生子女一代也已开始生儿育女,如何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几代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7岁以下未成年人3.4亿,其中至少有3 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1 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1 孤独型 感觉到孤独的青少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孩子没有朋友一起玩,跟爸爸妈妈无话可谈;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因学习上的竞争,使得同学关系紧张,没有知心的伙伴;为赢得老师的宠爱,相互妒忌;青春期的孩子遇到成长中的烦恼,没有能够倾诉心声的对象;种种问题使得一些性格内向,或者自卑的孩子,甚至是一些在老师、家长的眼里表现非常优秀的孩子常常在心理上感觉到孤独、悲伤。
1.2 自卑型 自卑感强的孩子表现为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行为、意志被动。多因家庭变故,比如父母不在身边,或者离异、早逝,或者自身的残疾,个性方面的缺陷以及曾经的创伤等因素造 成。
1.3 自我中心型 这类孩子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唯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在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稍有不满则迁怒于人。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有其生物学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其中又以家庭因素为主因。家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舞台,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第一任老师给孩子怎样的家庭教育模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的个性和行为特征。
2.1 家长的过分溺爱 过分娇惯子女,往往使子女残暴、不负责任、自私、任性,易产生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父母过分保护的子女,往往具有依赖性强、易激动、神经质和缺乏情绪控制能力等不良倾向。
2.2 家长的过分严格 过分严格的家长对孩子有着超出孩子能力的期望和要求,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制订的目标,就会严厉处罚。聪明活泼的明明是一个好动淘气的7岁男孩,课堂上跟同学说了一句话,被老师罚站了一节课。明明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回家跟妈妈倾诉,谁知却被妈妈更严厉的批评了一顿。明明的委屈无处诉说,只有压抑在心里。慢慢地妈妈发现明明不再说话了,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此时,妈妈才意识到可能出问题了。这种严格控制、严厉惩罚、专断型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常常产生不满及压抑情绪,并具有畏缩、不信任等个性缺陷。
2.3 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其教育观家长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反之,家庭教育观畸形。在家庭教育中,他们认为“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才”,看问题也较主观、片面、不理智,在对待子女与自己的关系上,能够“不能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因而不能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无法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2.4 家长疏于管理 有些家长因忙于自己的事业,或者因为家长本身个性的不成熟,疏于或缺乏能力管教孩子,致使孩子无法从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不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种放任 自流、随意型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在个性上很不成熟,不能达到同类孩子的正常发展水平。3 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有学者认为“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大量心理研究实践表明,人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活环境则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儿童在人生初期从家庭中得到的经验以
及所受教育,对心理的发展极具影响力。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家庭环境是关键,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又是关键之所在。现在的父母,大多为“业余兼职”,难得抽时间研究子女教育,待到异常问题甚至严重后果出现了,往往后悔莫及。
3.1 呼吁创办婚姻学校,培养合格的父母 美国学者鲍姆林德认为,既严格要求,又尊重孩子,控制与鼓励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子女有安全感,与同龄孩子比较最能自立、控制自己,最自信,最能进行探索和心满意足。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必须有合格的父母。在当保姆都需要提前培训、持证上岗的今天,做父母是世界上最复杂、最艰巨、最长久的职业,又不能下岗,又不能重新择业,更应该进行训练。当今社会教育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就是在这种最需要的人文领域里却没有教育,所以婚姻学校、家庭学校是当今社会亟需并且必不可少的。
3.2 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明确要求大中小学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开展校园心理咨询工作,但是在较落后以及偏远地区,只是流于形式。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和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课程大都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很多干脆就叫成政治课。孩子们遇到问题很难得到真正心理学上的帮助。学校是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最重要、最集中的场所,家庭教育的缺失可以在学校得到弥补,所以,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学校应配置有责任心、有爱心、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心理咨询师,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帮助。
3.3 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孩子及时进行救治 父母和老师是跟孩子最亲密和接触最多的人,要用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孩子平等的交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让孩子有表达自己思想、情绪、感受的愿望和空间。如果发现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自己无力解决,就一定要及时地向专业机构求助。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二者缺一不可。我国目前正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社会的变迁、竞争的加剧,增加了人们适应上的困难。优胜劣汰,心理不健康者比过去更容易被社会所淘汰。而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决定了以后个人发展的方向。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很多,而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对其心理卫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奠定了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儿童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长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环境在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家长的良好引导下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周红霞 儿童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 【J】全科护理2009.2
宋亚玲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J] 心理学研究 2011.1
赵忠心 家庭教育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06年秋我省全面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几年来,新课改的争议一直不断,毋庸置疑,我省的新课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历史学科而言,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给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广大教师努力践行新的课程标准,把握新的课程理念并应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毕竟新课改还在探索中前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学生负担沉重而且也学无所获,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较为普遍存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为此笔者就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分析其成因,寻求其对策,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成效。
一、透视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
1、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我省初中历史中考时实行开卷考试,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校、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对记忆的不重视,养成了过分依赖课本的习惯,使学生进入高中后,造成历史基础知识薄弱,主要表现为:时间(年代)观念薄弱,空间(地点)观念模糊,历史概念不清,历史线索混乱,对基本史实识记不准确,史实混淆,学过的历史知识形不成体系和结构。如笔者在研究铜陵市市级立项课题——《“职高综合班历史课堂教学探索”课题》(2005年6月由铜陵市教育局教研室立项,于2008年6月顺利结题)的时候,对普高高一学生进行了历史基础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出现70%的同学连鸦片战争哪一年结束都不知道的现象。这一状况无疑给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学生这种薄弱的基础知识,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困难重重,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2、历史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不足。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模块专题式体例。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这种体例解决了原来初、高中历史课程“螺旋式”、“循环式”的教学弊端,但也存在诸多的不足。第一、时空跨跃性大,淡化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从而造成学生对历史时空感的困惑。如人教版必修Ⅰ第五单元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重点讲述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中间过渡几个单元,到了第八单元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开头就介绍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解体。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之间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在必修Ⅰ中属于空白,从而使学生很难理解苏联为什么很快就解体,仅仅就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吗?而这段历史却放在了历史必修Ⅱ第七单元中阐述。第二、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淡化了历史学科的全面性,使我们的学生只见“线”而不见“面”。同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如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军事、民族、宗教的背景密不可分,而新课标过分强调三个模块的区别,人为割裂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破坏了历史事物时序上的纵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必修Ⅰ“民主政治建设”中有介绍,在必修Ⅱ“伟大的历史转折”中也涉及,在必修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中也要讲,把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同一历史事件割裂为三部分,人为
地造成了内容的不完整。这种体例的教学,往往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着不足。教师的有效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学模式上,那种单一“灌输”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材,抓不准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做到照顾全体;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设备节约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缺乏艺术性;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中暴露出准备不充分,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机性较多,使得课堂教学的整体实效性不高;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把握也比较死板,没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取舍和拓展,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克服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对策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学改革的瓶颈所在,而有效性则是课堂教学最本质的要求。针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手段,力求从备课-上课-课后反思方面寻求有效对策,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从精心备课做起。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备课至关重要。因为备好课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先决条件,它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第一,备教材。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不上无准备之课,认真构思、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要对教材适时补充,有效整合,实现二次开发。针对新课程历史教材方面的不足,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根据教学需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或整合,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二,备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背景和我们教师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更要细致了解我们的学生。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了解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历史知识水平和能力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并确定教学方法。做到在面对全班学生时有的放矢,而不要一味“画地为牢”,走好“提高教学效率”的起步。
2、精心打造教学环节,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华东师大历史系许纪霖教授曾说:“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教师要精心打造自己课堂的教学环节,必须改变那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一,优化教学内容、实施有效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探求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得当,那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历史必修Ⅱ第三单元第10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教材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的发展”。同时,教材还引用了包括引言在内的五段文字以及六幅图片作为正文之外的补充阅读材料,大大地充实了教材的内容。可以说,教材体现了编者充分尊重课程标准以及在课程标准基础上的再创作再加工的编辑思想。但是,当我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分析时发现,教学中
如果完全按照教材顺序来讲述,学生可能无法感触到真正的历史。因为就历程而言,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到发展一直延伸到建国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有近百年的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内容繁杂,且大多以结论的形式呈现,一些史实的叙述又显得生硬呆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以民族企业的优秀代表荣氏企业的百年兴衰材料作为线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荣辱展开讨论,学生了解了荣氏企业衰荣辱发展的历程其实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专家指出:“考察教学效率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有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主导、主演、满堂灌的独角戏,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那么改变这种历史教学现状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开展如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等多样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成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想、有所问、有所讲、有所作、有所学、有所获。第三,善于设疑,巧妙释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设疑是历史教学的一个突破口,问题设计得精当、新奇,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去“发现真理”,其教学效果远胜于注入式教学。如在历史选修课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关于一战的爆发原因,教材的表述有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等等,如果单纯的一条条讲述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设计一个观点评析问题,“有人说,一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在巴尔干半岛不发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这样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能得出一系列结论,从而使学生把握一战爆发具有必然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四、课堂小结,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完美的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又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作铺垫,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这个环节极易被忽视,课堂上要么没有小结,要么只是简单地复述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应认真设计,精心准备,让课堂小结成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点睛之笔。
3、课后及时反思,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中认为“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课后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和有益的补充。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通过反思来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审视、分析总结,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教师反思的事。如教完每节课后,考虑你所创设的情景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教学内容是否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方式是否单调等等。笔者认为,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及时客观的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为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必要的保证。
回顾新课程改革的历程,成功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因此,要使历史课堂教学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高效,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教学历程,转换教学思路,培养有效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得以高效优质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