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

时间:2019-05-12 22:5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

第一篇: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

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

黄俊虎

(泾川县黄家铺中学 744306)

摘要:道德教育低效无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一、德育教育的目标存在虚伪性。

二、德育教育的效果被抵消。

三、德育教育的动力不足。

四、德育教育不能坚持德行合一 关键词: 德育 效果 低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尽管“德育为首”的观念早以深入人心,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德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一些了。但学校德育工作却陷入进退两难的泥沼,整体效果仍然令人失望,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常常是低效,甚至无效,以致不少人对德育的前景逐渐失去了信心,大有一种黔驴技穷的无奈。有人将其根本原因归结为改革开放,认为是改革开放冲击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观,并使德育工作失去了以往良好的社会基础,导致了道德的衰落。现在的德育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一种过场和形式,成了令教育者无奈、受教育者生厌的负担。我认为,德育工作及其效果之所以会落到如此尴尬和无奈的境地,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德育无能,也不在于改革开放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转型,而在于我们对道德本身、尤其是对道德的核心的认识的不当。由于对道德本身认识的错位,由此所进行的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方面面的改革也就自然从根本上是不对路的、徒劳的。因此,很有必要探究成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社会条件下找到德育教育的出路,使德育工作真正有所突破。

一、德育教育的目标存在虚伪性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所推崇的可以说是一种“圣人道德”和“英雄道德”,不切实际地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党叫干啥就干啥”、“大公无私”、“心中只有他人唯独没有自己”、“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以及遇到危险就要挺身而出,等等之类的“无限道德”。甚至在有些人头脑中至今还存在着:“党叫干啥就干啥”,领导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心中只装着人民,惟独没有自己”,“不要问党给了我什么,只问我给了党什么”。等思想。这其中,有的道德标准(“圣人道德”)严格地讲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可能存在和为任何人所真正做到,有的道德标准(“英雄道德”),虽然可以为部分人所做到,但也不可能为大众普遍的道德践行。在一般人心目中,我们所宣扬的一些道德标准就如同海市蜃楼,虚幻飘渺、遥不可及,使人感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难之又难,甚至有些令人畏惧。道理很简单,这些道德标准没有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最起码尊重,缺乏公平、公正的内核和与这些原则相关的必要前提。实践证明,“圣人道德”是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现阶段实际的,也是有违人的本性的。“英雄道德”尽管很感人,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它毕竟在实践上难以转化为一般人的道德行为。这种道德,是集权、专制、个人崇拜和愚民政策的产物,与其说是纯朴,不如说是愚昧,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不道德的道德。在“文革”以前,许多做法在表面上看是道德的,但从本质上看,这种道德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不道德。道德的真实都没有了,还有什么道德。人们不得不违心地说自己不愿说的话,做不愿做的事,开不愿开的会,表不愿表的态,见不愿见的人„„精神作弊,话语作弊,表情作弊,人性被践踏,性格被扭曲,心灵被污染。由此看来,我国德育教育的目标有一定的虚伪性,教育工作者抱着虚伪的目标进行德育教育,无论形式多么花样翻新,其结果只能是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二、德育教育的效果被抵消 尽管教师不厌其烦的对学生进行着各种美好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可是,人际互动关系构成的育人环境氛围,造成德育的威信或可信度丧失,学生甚至教师不再相信教科书的道德原理是真理,教者和学者内心充满矛盾、困惑、无助、无奈、无聊,这种学生道德认识形成中的“无氧”化氛围,无疑是导致学校德育低效化的主要根由。

(一)信任危机导致德育低效。

无论是“毒奶粉”“苏丹红”“瘦肉精”,还是“逗你玩”“蒜你狠”“姜你军”,或者官员贪腐,这些社会问题成为抵消德育教育效果最强大的力量。就学校来说,教师失信于学生,导致

敬畏心理丧失。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课表作息时间表,用两套应对,为了考核,无中生有,瞒天过海等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势必给以信任和权威为心理基础的道德教育造成客观障碍,再加上个别教师职业精神底线频频失守。结果造成学生精神偶像和学习范式缺损,学校精神家园荒芜,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动摇,是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不公平造成部分学生逆反

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和学校“以分数论英雄”的作法是部分学生心理失衡,出现逆反心理,导致越教越差,越育越弱。

三、德育教育的动力不足

美国学者麦克默林宣布“情感的因素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基础”[1]。这与我国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所主张的“用情感的方式,将教育期望的社会内涵负载在一定的人、事物及其关系上,引起人的特定价值反应,从观察、注意、反应到自己赋予价值,乃至构成一定的价值体系”[2]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情感是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动机、道德需要、道德行为,确立从知到行实现“知行统一”的关键环节,更是将知、意、行粘合在一起形成道德信念的黏合剂。有了道德情感的参与,就等于增加了一个新的心理动力和中介环节,使得道德认识与道德意志之间的结合才最紧密,道德意志才能变成“自由意志”,道德信念才能确立。也可以说,只有架设了道德情感的桥梁,道德个体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之间的道路才可能畅通起来。道德情感对道德认知赋值,从而使外在于个体的道德规范转变为个体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个体才会去真正践行之。

从整个社会来看,情感已然成为了需要媒体大肆急呼的稀缺品,而现实学校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心理互动有序有效的前提——“信任”的危机和缺失,情感这个信任的衍生物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孕育的基础。学校中知识传授拓展了多媒体、多渠道,可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的大门却缩小到了近乎关闭和堵塞。本应该以工作生活热忱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情感的教师,课上课下的职业脸谱形象和两面人格,使失去了情感色彩的道德教育成为苍白无力和干瘪伪善的说教,这种学生道德情感培育中的“缺养”化土壤,同样是导致学校德育低效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德育教育不能坚持德行合一

在构建品德的“四因素论”中,道德行为是评价个体品德水平高低的最关键因素。因为无论是个体对道德规则的理解、认同、接纳,还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动力作用,最终还是要有一个现实的具体的体现——实践,即道德行为。反之则一切将流于空洞的、虚无的、脆弱的泡沫。

道德行为并不是在三因素基础上水道渠成般自然产生的,它需要个体从小时候、从小事情开始经受扎扎实实的严格训练和体验,这种训练和体验有时甚至看似机械无谓和浪费时间生命。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体笃信“做”所蕴涵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养成行为习惯,形成思维定势和动力定型。如果把道德认知比喻做砖和钢筋,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比喻做混凝土,那么道德行为就是建筑工人的具体建造行为,只有这样理想中的“家园”才能诞生。同样只有“道德行为”才会为个体建造一个道德大厦——理想的精神灵魂家园。

现实教育中道德规则从小学阶段起就成为了一纸空文,正所谓“德育文件不断,德育效果瘫痪”。德育只停留在理论研讨、口头宣讲和书面答题、墙壁条文等虚拟环境形式上。学校不愿意花时间去训练,因为它不会带来升学率,没有了升学率也就没有了口碑政绩,没有了生源,没有了经济效益这个市场经济社会最能触动神经、引起高度兴奋的“尤物”。正所谓“智育好吃,美育好看,体育好活,唯独德育无用”。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的学校德育一直在补课,补到大学毕业也没有补上“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一基础课,文明古国、礼仪之帮的后代,却让老外帮我们捡拾长城的垃圾,让老外视我们的游子为垃圾的制造者被警告拒游。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些高层次的东西也就无处着陆,又进而加剧了信仰危机、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等道德缺陷。事实上我国生活中的富人也很多,但慈善事业却举步为艰,泱泱大陆但骨髓捐献者却比不上台湾省。道德教育不是培养静观者,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为“道德知识学习”,必须是训练培养学以致用的行动的实践者。道德之知内在于人的行为,只有去行,才有真知,这是陶行知的体悟,也是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称之为的实践理性。相比美国孩子从进幼儿园大班起即开始接受正规教育。虽然以中国的标准衡量,美国孩子在二年级以前学的文化知识少得可怜,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培养却毫不含糊;美国的家长对孩子也如此要求,学生违纪家长惟恐老师认为他没有家教而自惭。正是因为美国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从小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肃认真地训练文明礼貌习惯,才使孩子长大后不会在家给父母带来耻辱、出外远游让祖国蒙羞。

正是由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这种过于重视理性和我思的错误做法,导致了道德行为的偏瘫,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道德认知偏差偏激、道德情感苍白干涸、道德意志软化脆弱。这种道德行为形成中的“缺钙”化状态,无疑是导致学校德育低效化的关键环节。参考文献:

[1]美国,琳达 兰奇,《情商培养》第28页 [2]美国,琳达 兰奇,《情商培养》第96页 作者简介:

黄俊虎,男,生于1967年5月,自考兰州大学本科毕业,中学一级语文教师。通讯地址:泾川县黄家铺中学

邮编:744306 电话:13830336716

第二篇:学校德育工作低效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学校德育工作低效原因分析

作者:陈启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年第04期

近期有关研究揭示:我国中小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加而逐渐下降。中小学生道德滑坡现象令人担忧。轰动一时的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视频辱师事件”刚刚平息,前日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发生类似辱师事件。这绝不是个别现象,在某些场合算是常见的现象。不要说在某些学校,就是在家长们看得到的地方,都能看得出来,如今的孩子们放肆嚣张,已经远远超越了所谓个性发展的限度,并且逐渐走向了极端的自私、自大、娇惯、狭隘、贪婪,放纵,也正在变成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丝毫不顾忌社会公德,丝毫不敬畏传统价值,丝毫不理会秩序规则。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刑事案人员10%以上,而青少年犯罪则占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50~70%左右。四亿青少年中每年有160万犯罪,面对这种种问题,无一不令人忧虑。毋庸讳言,青少年学生的行为与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期望产生严重偏差,说明我们目前的德育工作确实存在着低效的现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提出几点我个人的思考:

一、应试教育的隐形指挥棒下,难以体现学校德育的核心地位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新世纪培养素质合格的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可是,往往人们一谈到素质教育就认为只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一些谋生所必须的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即如何做人,做什么样人的教育。即使开展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也是重形式,不重实效。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进步,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了时代特征:良好的综合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突出的实践能力等。但是,学校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制度依然行使着应试的功能,学校仍然像军事竞赛一样推出一项项应试的武器。我们常常听说“高分低能”者对各种考试精验老到,但却缺乏最起码的人格修养或不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素质。

(二)学校德育的渠道不畅通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教师课堂上只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功能。各科教学中许多本来很好的德育素材被老师忽略,即使有些教师注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却存在生硬结合的现象。因此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偏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是极少的”。五育中只有智育受到重视,但我们的智育并不是从开启学生智慧入手,而以考什么、教什么,紧紧围绕高考、中考转。德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三)社会评价体系的偏差

在升学考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宗旨某种程度上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升学率始终是许多学校唯一的教育目的,衡量教学质量及教师工作都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主要依据,德育工作似乎永远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我们的“高考”、“中考”在学校教育中处在了核心的地位,并赋予了“指挥棒”的尊称。学校虽然在理论上承认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实际去做的又是另一套了。在目前条件下学校也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不管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都是拿中考、高考的成绩来判定学校工作的。社会人士择校择师也是以高考、中考成绩来衡量的。学校为了发展,为了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拼命地抓智育;教师为了生存,为了在学校和社会站稳脚跟,也只能是苦干加巧干地去提高学生成绩。这样一来,迫于社会压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不可能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主,并投入主要精力的。不然,学生的成绩差了怎么向家长交待?教师如何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二、学校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一)学校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

在学校德育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什么、怎样学,甚至为什么学都由老师决定,学生只是等待加工的“原料”。学校德育的主体应是学生。表面上看来是面向全体学生或由学生参与的学校德育,在不少学校却越来越远离学生,越来越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许多中小学举办的德育评比和竞赛,主题虽然涉及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但由于缺少联系现实生活,对学生的自尊、自信及个人利益避而不谈,内容比较片面,往往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师盲目追求各种名次,无论是纪律评比还是清洁卫生检查,都关心备至,事必躬亲,而对学生的言谈举止,思想境界中一些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则很少过问。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出现空缺,不知廉耻、不讲信用、不诚实、不讲良心、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的隔离,造成了学校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由于对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就不可能确立教育和管理目标的层次结构,甚至目标倒挂,即“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而对大学生却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这样就使教育和管理失去了依据和方向。这种状态下的学校德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学校德育注重灌输,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是宣讲道理多,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少。单纯地把道德当作知识来讲,当作知识来学,甚至用“应试”的那套办法,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原理。这样空洞的说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又确实是如此这般进行道德教育的。灌输道德准则多,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品德培养少,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当人们把道德准则作为一种知识对待时,它就不能深入人心,不能成为行为的实际准则。说的是一套,行的是另一套。结果是学生知行脱节,一个品德差的学生很可能政治课上拿高分;一个众人眼中的好孩子,教师心目中品学兼优者,也可能出现在学校里很听话,在家里却很霸道,在社会上很冷漠的双重性格,甚至出乎意料地成为违法犯罪分子。

三、学校德育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给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德育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日趋加剧,学校德育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从总体上看,社会基本的道德水平在下降,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风气严重恶化。人们视行贿受贿为常规,讲道德的人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反而占便宜。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丑恶现象,这些东西尽管是社会意识的支流,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是常规教育,但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当他们走进社会时,学校德育的弱点就表现出来了:你在学校谈做人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可学生进入社会后面对的却是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你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的教育,他走进社会后看到的是某些党的败类——腐败分子的丑恶嘴脸;你在学校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而学生踏进社会的大门却看到是不劳而获者大有人在;而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学校德育工作难度增大,有些甚至显得苍白无力。

在社会上流行这样一个德育效果公式:5+2=0,也就是:学校正面教育5天,好象在他的理想上已经满满写上了一“黑板”,等到双休日放假2天后走进社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影响:赌博、污秽语言,有色情内容的电子游戏机,网吧,色情、凶杀的电视与录像等。好象一下子将“黑板”上的内容擦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老师们艰苦的教育成果,往往毁于社会、家庭错误影响的旦夕之间。

(二)不良文化制品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虽说我们党从实行改革开放那一天起,就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然而,主旋律之外仍有大量的格调低下的不健康文化制品的充斥市场。一些音像、书刊大肆宣扬暴力、色情,黄、赌、毒泛滥成灾。此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网络影响迅速扩大,这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一些敌对势力通过反动网站兜售反动的政治观念,毒害人们的精神。所有这些不良文化的存在,受害最深的是我们的青少年,而且已经产生了恶果。部分青少年存在的暴力意识、团伙意识、色情意识大多来自不良文化的影响。

(三)不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是旧的应试观念的影响,在一些家庭中,孩子的学分是家长重点关心对象。孩子考好了,皆大欢喜,又是庆祝,又是奖励。考不好,就训斥,有的甚至粗暴地打骂。而对品德表现却很少过问。在孩子心目中,对家长要负责的只是学分,别有无关紧要。

其次是过分溺爱。家庭围着孩子转,老的围着少的转。爱孩子连孩子的缺点也袒护,明明是孩子错了,却硬要找一些客观理由为孩子开脱。久而久之,孩子身上的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就形成了。结果是这些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品质,缺少社会责任感。

此外,不少家庭存在着许多家庭精神污染。家长的不良嗜好,不良习惯,不正之风,低级趣味等不良影响也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篇:数学教学低效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初探

数学教学低效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初探

摘 要: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高耗低效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寻求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就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高耗低效的成因作简单分析,并初步探讨如何解决数学教学高耗低效这一老大难问题的有效手段,落实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 低效成因 有效教学 解决对策

现代教育主张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尽管我校老师不断辛勤努力地工作,而学生数学成绩却让人心寒与哀叹,教学质量出现下降趋势,领导、老师和家长们均为之担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部分是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效课堂”的提出,是对目前课堂教学中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虽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合作研讨、求异创新,但是,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使课堂教学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新课程中,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上。

一、造成数学教学低效因素的分析

(一)学生因素

1、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总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知道要用韦达定理分解,但又不能完整正确地应用。在教学中多次发现学生在分式的化简与解分式方程,练习、作业时都采用去分母方法解题,讲评了改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老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受社会环境的感染及影视媒体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整天无所事事,早恋现象也较普遍,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

(二)教师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性

农村学校地处偏远,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自我反思意识及教学能力较弱,同伴互助受到条件限制,专业引领有一定困难。老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年轻教师敢于尝试,善于标新立异,但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改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无所知,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的弊端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材的培养目标容易导致教师教学关注点定位的偏差,使得教学活动以“知识为本”,而非以人为本;大纲、教材的“刚”性容易束缚教师的手脚,淡化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意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劳动,使得数学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还受教师教学素养、教学环境及教学设施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三、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学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应取长补短,虚心向同行学习。要实现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最优化,教师要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明白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的要旨,合理、科学的运用,该点破的要点破,该精讲的要精讲,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最大的效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通过教学反思,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依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打破“教材中心论”,做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分析和使用教材,必须善于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用书,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教学,要辩证地看待教材,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设计理念,切不可为了赶热闹,违背教材的设计的理念,而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凭主观意识无原则地修改教材。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着力探究开展有效数学教学活动的途径和办法,把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是让学生亲身实践,故教师应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教师可联系教材内容,结合本地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让学生测算粉刷房屋的费用。这需要学生首先测定房屋的粉刷面积,了解市场上有哪些涂料、价格如何,确定选用哪种涂料、需要多少涂料,粉刷的工钱如何计付,明确了这些因素以后学生才能对粉刷房屋的费用有个初步估计。无论哪种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首先从事物中明确需要研究哪些因素、如何获取这些因素的相关信息,然后才能去具体搜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提出建议。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促进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行为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必须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逐步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也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某一件事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参与,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如复习概率时,以纯数学题出现,学生觉得很抽象,听都懒得听,而以判定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形式出现,就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贴近其生活,如出这类题目:“手心手背”是同学们中间广为流传的游戏,游戏时甲、乙、丙三方每次做“手心”“手背”两种手势中的一种,规定:⑴出现三个相同手势不分胜负须继续比赛;⑵出现一个“手心”和或一个“手背”和两个“手心”时,则一种手势者为胜,两种相同手势者为负。假定甲、乙、丙三人每次都是等可能地做这两种手势,那么,甲、乙、丙三位同学胜的概率是否一样?这个游戏对三方是否公平?若公平,请说明理由,若不公平,如何修改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对三方都公平?这种题目一出现,学生就产生了兴趣,个个想弄明白,在内动力的驱使下,自然地学会概率的求法。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最近的心理研究表明,有效学习不是天生的,而是主要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教师如果加强对学习不好学生的方法指导,其学习效率一定会提高。目前不少学生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不断受到挫折和批评,导致学习成绩差,并对数学学习畏惧或焦虑不安,很可能丧失信心。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掌握有效的记忆预习、听课和复习方法,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科学有效。

而良好的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练习、作业甚至书写要强调格式规范,步骤完整,达到基本正确,再逐步加强逻辑性、条理性、严密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制定复习计划,督促鼓励其逐渐养成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利用情商激励,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受到激励的人,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一90%,故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后要及时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教师要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效果等不同方面的进步,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学生发展的手段。如作业、考试,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难度、不同的题量,只要有进步就给与表扬,对接近及格者要舍得送分,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增强自信心。记得05届的一个女生,自小学就怕数学,从未有过及格,在一次单元测验中,试题简单,给分松,让他她得了80分(100分 制),当时,就兴奋不已,之后数学成为她唯一的强项。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关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真正喜爱数学,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师除了要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商以外,更要注意开发和利用他们的情商,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愉悦,实践证明,以暗示激发学生的情商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会使学生感到快乐和信心十足。

教无定法,适合的有效的就是好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应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看自己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有关注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人,才能最好、最优地保证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现象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现象透析

初三数学备课组

史东良 陈鑫 王鹏程

初中数学教学的“低效”“无效”通常源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包括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是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

一、认识层面上

1.对教材的解读不深刻。有关这方面的做法其实就是我们平常备课中常谈到的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要注意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而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对学生的把握不到位。课前准备,我们常说要备教材,还得备学生。解读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这一点很多老师都能注意到。但一堂课下来、一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有哪些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换言之能自学会了;哪些学生得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关注下才能达成目标的,这些我们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3.对目标的定位不准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目标的制订。我们说教学目标要兼顾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不同方面。如果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很无缥缈的,好像并不是能在一节课中完全一下子体现出来、完成得了,那么对于量化的知识技能目标呢,本人认为它的制订必须要具体确实可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课堂实施

有效的课堂最终还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我们说现在的课堂基本是由“创设情境”引入,然后进入“学习活动”。

例如对于“情境”的创设。谈到这一点我们马上会想到“生活情境”“童话情境”等。数学来源于生活,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创设绚丽多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高年级则采用现实生活情境。应该注意的是“情境”应该突出的是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才能有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如果说“问题情境”回应了这一要求,那么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当然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通俗地说也就是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计算时,本人就很少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更多时候则是通过对复习属算式中某些数的改变,既揭示新知,又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挑战自我的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新的数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来,效果也很好,而且节省时间,真正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诚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很多教师在操作中也能注意到运用的火候,数学课堂不要过分追求“观赏价值”,但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不表示完全不要,换句话说: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科学、审慎地反思传统教学中的方法、理念,并以一种传承、扬弃的理性态度对待它们,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第五篇:教学中的低效无效行为

教学中的低效无效行为

1、备课缺乏对所带班级学生情况的分析考虑,忽视了班级之间的差异,导致同一节课在平行班教学过程一个样,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差异大,还怪班级学生有问题。

2、教学设计“游离”于三维目标之外,为活动而活动,未先学思考就摆出问题讨论,片面地夸大了学生主体地位,不切合实际的分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生机勃勃”,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差。

3、教案中对问题设计单一,尤其是创设情景后的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可能是多元的,结果没按心里来,手足失措,缺乏应对。

4、先教后学,忽视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探究体验,多数学生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虽然学生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5、过度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知识容量,机械的按教案教学,强调教案上课的一致性,淡化了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和处理,导致课堂生成性问题抓不住或讲不透,出现越俎代庖,或者害怕破坏课前设计好的程序,对学生提出问题视而不见,忘记了课堂是以研究学生存在问题为中心的。

6、一味追求知识强化训练,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生成——演变——运用”的探究体验。

模式、方法单一,不能灵活变更,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疲劳心态,思维受到抑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8、教学过程中随机性提问过于频繁,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或过于简单,或是不科学的低层次的重复,或者对学生的问题肯定不够,尤其回答错误,鼓励不足,一味的驳斥学生的错误,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9、不能高效的利用时间,课前无休止的唱歌,下课铃响了课还没上完,可用课件、小黑板一次发现的问题,却一个一个抄,学生会说的教师再说,学生会做的黑板上再练。

10、不能有效地利用眼神、语言高低停顿、提问等手段组织教学导致一个人的问题影响整个班级,或一个小问题耽误了教学时间,或者是埋头只顾讲,不看学生的反应,导致教师学生思维脱节,上面滔滔不绝,下面昏昏沉沉。

11、多媒体使用不当或过于频繁,导致教师跟着课件讲,学生盯着课件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降低了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参与度。

12、作业布置随机性大,为了省事直接用课后练习,或重复抄写课练中册习题,不能根据学生当堂掌握情况布置精选预设好的作业。

13、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和心境,学生做作业时不停的讲,学生想问题时不停的唠叨。

14、课堂检测、周练题、作业、课练讲评纠错不及时,不能趁热打铁,导致反馈不及时、失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或者一味的就题论题,不能透过习题看出问题症结,题没有重复问题却重复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15、考练讲评无重点,针对性不强,一概的演讲,一套题讲完了,只知答案讲完了,自己也不知哪些重点是否突破,还发现了学生有哪些问题。

16、教师缺乏对“课前、课中、课后”正确的同步归因反思,只局限于看个人教学设计的使用效果,学生配合的怎么样,上完一节后的自我感受如何。将个人主观强加于学生,严重忽略了问题的预设、生成及处理,反过来又将“无效”归因在学生身上或班级管理

17、忘记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看人家班级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就怪自己班级学生差,没有看到自己与人家教学上的差异,也不善于向他人学习,固执的一个道走到黑,误了学生也误了自己。

下载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三: 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道德角色,是要承担道德责任的,是一个需要用道德良知来支撑的职业,家长、社会、学生都在关注这我们,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教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大全五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06年秋我省全面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几年来,新课改的争议一直不断,毋庸置疑,我省的新课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历史学科而言,......

    英语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特征及其成因

    英语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把新理......

    课堂中教学无效、低效的表现

    我教书几十年了,在这里我来谈谈在我的课堂中无效、低效和有效、高效的表现。 课堂中教学无效、低效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目标含糊不清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达成的基本构......

    课堂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表现 1、教师提问的问题较难或者无价值(如是不是、会不会、好不好)。 2、展示交流没有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三类生参与度不高。 3、达标检测时学生边讨论......

    德育教育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分析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如何根据当代中职生的思想道德......

    加强学校德育教育

    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反思与措施2011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育人的阵地。而中职学校更是为社会主义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职校毕业生大部分要......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