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阶段性总结

时间:2019-05-12 13:4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阶段性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阶段性总结》。

第一篇: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阶段性总结

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

及应对策略研究阶段性总结 沂源县第一中学

从2014年1月9日开题,2月中旬正式启动到现在,《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已经经历的半年的时间,课题组成员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教学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课堂调研,并收集整理了形成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通过对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重点开始一一突破,这半年主要突破的如何解决课堂提问低效性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对课题组组员教师的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题的成功与否,与课题组组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的我。为了能够尽快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我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种教科研活动,并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同时积极的学习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首先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尽快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够更好的实施课题研究,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方案,采用集中与自学的形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多次派出多名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观看专题讲座视频等形式,进行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先后组织教师学习和观看了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等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视频等。

二、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施、活动的开展 1.团结协作,发挥整体效能。

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战场。在上学期,我们课题组制定教研计划,利用每周二、周四下午教研时间组织开展研讨课、说课、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以“师带徒,点带面”的形式,先年级集体备课再全校研讨。充分发挥学校内的骨干教师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团队作用,要求课题组的成员团结协作,发挥整体作战效能。要求在教研中指导新教师认真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真实有效。要求老师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安排,认真写好教案,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2.循序渐进,突出研究重点。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由课堂教学中低效行为比较多,如果在研究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可能会把课堂弄成“四不象”,所以我们决定在研究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各个击破的方法,先从一点入手,解决好一点再解决下一点的方式。所以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无效或低效提问的现状。

2.1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作用 2.1.1.激发思维,调动积极性

当问题呈现时,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以及实际生活体验出发,依靠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主动的建构信息,从而获取或形成新知识。

2.1.2培养独立思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有效的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

2.1.3反馈信息,教学交流

提问是教学反馈的一种渠道,通过对话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并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教学做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2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现状

提问法是教学中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却常常被轻视与忽略。在当前的高中生物课堂提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提问形式:

2.2.1无效性提问

不注重问题质量,问题的密度太大,一堂课教师几乎以问题贯穿始终,这导致学生思维的时间少,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

2.2.2无意义提问

随意性强,形同口头禅,每讲几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2.2.3惩罚性提问

课堂中发现某学生不专心,便突然发问“××,老师刚刚说了什么?”等,问题的提出对教学本身和其他同学而言没有实际帮助,仅仅为了规范课堂纪律而问。这反而可能导致课堂氛围不融洽。

2.2.4单一性提问

问题缺少开放性、层次性与生成性。每个问题独立单一,问题的答案也单一,问题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层次;预设性的问题多,生成性的问题少。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提问形式,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而且也使有效教学难以获得可靠保障。

3.提高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3.1控制问题数量,提高问题质量

没有质量的数量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对一些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或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尽量少提问或不提问。能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要贪多,在问题的质量上下功夫,努力用二、三个能体现目标、突出重点的问题,解决一节课的核心任务。

3.2控制问题难度,注意问题坡度

所提的问题,不宜太易或太难。太易,失去提问的价值;太难,则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俗话说:问要问在点上。这个点,就是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的转化点,也就是知识的增长点。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由“问题———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产生”层层递进,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问题串,解决起来自然容易许多。

3.3掌握提问技术,优化提问方式

3.3.1提问要注意态度、语气,要充满信任感,要有鼓励和期待。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对他们的关注、信任和爱,而不是有意难为他们,这样,学生才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3.3.2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和不同的观点。不能以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来要求学生的回答,要在辨析学生答案正确性的同时,迅速整合其中的有益信息,相应调整自己的预先答案。

3.3.3学会等待。有效的问题需要必要的时间等待,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需要时间思考的。恰当的等待时间,既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

3.3.4及时评价,客观公正。正确的回答,及时肯定、表扬,并指出回答的关键点;如果回答失误,通过分析和递进提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信心,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4.会自主提问,学会相互倾听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在教学中把课堂上的问题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看法,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提问”、“倾听”及对问题的回应中,提高自己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以过半年来的努力,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提问的要求是:提问要把握空间的开放度、内容的深刻性、对象的层次化,绝不能满堂问。具体的措施: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产生疑惑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通过实验或多媒体展现生物现象,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矛盾提出问题情境,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情境等。教师选择性的设计一些学生常忽视的浅显性问题,学生难把握的理解性问题,学生未弄懂的猜测性问题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的开端。

三、课题研究成果 1.教师方面。

1.1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这一阶段的研究,锻炼了我校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的课改意识得到加强,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实验中能不断总结经验。

1.2课堂教学方法发生明显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确立。

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处处洋溢着课改的气息,灵动的课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1.3教师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面向学生工作。因此,我们的教师的教学教案就增强了适应性,如教师设计“课后小结”、“课堂学生问题随笔”、“单元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师在课前都能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更多地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课标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

1.4学会反思,懂得总结

《新课标》指出:“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课题组成员,撰写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其中包括教学论文、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反思不仅有公开课、探究课后的详细反思,也有平时上课后,简单的课后反思。现在,几乎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养成了写课后反思的良好教研习惯。

2.学生方面。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变“学会”为“会学”,使课堂教学省时而高效。

2.1学生变得爱学习了。

课堂上与教师大胆对话、提问质疑,学习中与同学热烈讨论,互相交流。2.2综合素质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思路开阔了,提高了解读文本信息、获取知识信息、合理运用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多侧面、多角度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佳方法的习惯;学会运用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力去体验、去猜测;掌握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结果的策略;获得在学习中体验、探究,提出新的想法,对失败和挫折的无所畏惧,尝试新事物后的喜悦等情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

2.3合作学习更加有效了。首先是分工明确。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其次建立机制。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 4 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四、问题与对策:

反思这研究的过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如何帮助年轻教师更好的解读教材,把握各学科中的重难点,合理设计课堂中的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将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传、帮、带”的方式,结合校园网,形成资源共享,构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2.课题注重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的研究,但如何评价一节课是否高效的研究还有欠缺。所以我们要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评估方案的研究。

3.如何根据所教的课题和学生,从不同的问题中选择最佳问题,避免教学中搬用参考资料上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4.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还不够规范,具体的案例分析还较少。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课题的管理,对课题做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继续解决课堂中的其它的低效问题。(解决的顺序是:多媒体课件的低效性问题、学习方式的低效性问题、对学生激励的低效性问题、教师语言的低效性问题、教学方法的低效性问题等),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最终达到最高效的课堂。

第二篇:英语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特征及其成因

英语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把新理念、新精神融入到教学之中,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让人感到了全新的气息。

关键词:低效教学;有效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实施,教学目标能否成功达成。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去甚远,课堂教学基本上可以用“灌、磨、秀”来概括。

灌:一问到底、一讲到底。学生自主能动性难以发挥。

磨: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实施“题海战术”。

秀:教师做秀,花架子多,华而不实。

根据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及听课,现将教学中出现的低效教学行为特征总结如下:

一、低效课堂的行为特征

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一味赶进度

由于课时安排不科学,前松后紧,造成有些教师上课实行“一言堂”,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甚至为了节约讲解时间,教师直接给学生勾画教辅资料上的重难点,要求学生课后死记硬背,隔日进行听写,并对不通过者实施处罚。

2.教学目标虚化,重、难点不突出,胡子眉毛一把抓

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以至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给人没有方向的感觉,所有涉及的内容都要提一下,但是却往往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却抓不住重点的现象。

3.课堂教学活动没有服务于当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体现新课改理念,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创设出各种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独立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教学目标不清晰,华而不实的活动,造成低效教学。

例如,有教师每节课上必让学生轮流唱英文歌曲。此举虽然课前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并没有恰当的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反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白白流失了10多分钟,学生在随后的听课中也略显松散。某校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听多段英文听力材料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教学活动的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即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学生通过此活动会学到什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

4.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自主和合作

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存在一个学生能否接受知识,如何接受知识的问题。新课改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例如有的课堂必要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分组,设计形形色色的小组活动,看起来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学生的积极性也显得很高,可一细想,活动的内容、学生的操练似乎只是简单的句型重复而已,有的甚至与本课的主题没多大关系,有的答案显而易见,却要留有时间进行讨论。

而新课改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5.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滥用多媒体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语法课:从新课导入之后,教师自始至终按着鼠标或遥控,要说的、要写的会在屏幕上一一出现,于是整节课下来,在黑板上没有留下一个字或一句话。期间教师留有大量时间供学生来抄写屏幕上的内容,而教师的讲授部分也只是照读屏幕上呈现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板书是不可能用幻灯、投影、屏幕来完全代替的。课件演示的速度比较快,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学生很容易将所学的内容遗忘。

二、课堂低效的原因

柯蒂斯(Curtis1982)认为,学校管理的因素、外部的因素和教师个人的因素都会导致教学的失败。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低效教学的成因。

1.教师方面

教师是否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力求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还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积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要具备传授学科知识的能力,也要具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的能力。

2.学生方面

①学习动机不足: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行为动力。

②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③学习方法不当: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课时紧,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传统讲授方法,所以学生的学习还是停留在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模仿、题海战术的层面。

3.机制因素

教师的评价没有做到科学、公正。

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而且有些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不均等。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落实。

4.学校管理的因素

学校管理不善会影响教学质量。除了学校本身的管理以外,学校管理还包括教师聘用、教师选拔、教师上岗、工作安排、晋升等诸多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和行为,教师要认真地去对待、审视、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导致课堂低效的原因,并努力去寻找、尝试解决的办法、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周知梁改善低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学英语(学术版)

[3]丁琼英语课堂低效现象之剖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4]刘秀艳探析课堂低效教学中的学生因素《学周刊》2012年第11期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61中(兰化一中)730060)

第三篇: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1.讲评课上学生“爬黑板”无目的。

解读:讲评课课前在黑板上公布选择题答案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讲评课中间,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选择题的答案,那就是纯粹为“爬黑板”而“爬黑板”。学生爬黑板,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环节,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

这条错误的提出,就是要求老师们明确让学生“爬黑板”的目的,预先确定好“爬黑板”的学生的层次和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好“爬黑板”的预设与生成。

2.课堂上满堂灌、集中讲、集中练,讲练比例失调。

解读:这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三个极端行为,是抵触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顾学生学习效果的典型表现。

一堂课连续讲授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讲与练有机结合”是我们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的基本要求。事实表明,“有讲有练、边学边练,讲与练有机结合”,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有的学科适合讲一条练一题,而有的学科就不能这样,它需要经过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感悟之后才能练,况且,课堂练习也不能只练选择题,应该兼顾各种题型才好。

3.假问题充斥课堂。

解读:那些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能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一个90%的学生能很快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那些老师领着学生自问自答式的问题是假问题。假问题充斥的课堂看起来师生互动很活跃,但实质是低效的。因为学生没有经过思维,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假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对问题教学的目的不理解,二是教师备课不充分。

另外,“对不对”、“是不是”对有些老师来说,可能是一种语言习惯,但这种习惯一定要彻底改掉。

4.课堂教学结构松散。

解读:有的老师没有创设教学情境,没有课堂导入,上来就讲,问题与问题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没有过渡语言,也不给学生揭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罗列;有的老师没有课堂小结,即使有,也只是手指板书提纲重复一番,没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地概括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没有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节课下来,“自主”、“合作”环节貌似有了,老师讲得也少了,训练题目也跟上了,看似什么也不缺了,实际上却没有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明确、完整的知识结构。

5.片面追求“自主”与“合作”,没有处理好“自主合作”与老师讲授的关系。

解读:有的老师仅仅把“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解答。

“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既有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应该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在学生“自主”或者“合作”之前,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标准”,让学生按照这个“目标和标准”去“自主”、“合作”。学生“看看、背背”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前后、左右同学泛泛地“讨论”一番也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我们强调“自主”、“合作”,不是削弱老师的讲授功能,重要问题老师还是应该讲透彻,重要的知识,还得需要老师根据学科特点加以概括、归纳,形成有规律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其实,老师也是“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

6.机械地硬性规定主观命题的答案要点。

解读:文科教学中,有的老师在讲评题目或试卷时,将主观性题目的参考答案或者制作在课件上,或者抄在黑板上,或者印发给学生,这些做法本身没有错,但有的老师往往还会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背过。这样做,纯粹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不利于文科成绩的提高。

对于文科的主观性命题来说,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仅是参考性的,它要求的是主题明确、要点准确,允许学生在基本的答案要点之外有自己的见解。同时,不同的命题者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差异,因而答案的表述也就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在进行文科主观性试题的讲评时,除了要让学生把握该题的主题思想、理解必要的答案要点外,还要指导学生创新,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7.剥夺学生思维,直接将答案呈现给学生。

解读:在课堂上,有的老师担心授课进度,担心课堂秩序,一些重要问题虽然也进行了提问、引导,但还没有经过学生思考回答,或者学生的回答不正确,老师也不再进一步启发引导,就迫不及待地将答案讲了出来。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秩序不混乱,但是,它没有帮助学生真正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在这里,老师既是思维的主导,又是思维的主体,唯独不见学生,他丢掉了课堂秩序最关键的东西——课堂思维秩序,因而,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而事实上,老师控制课堂秩序的标准,是看学生的思维秩序是否展开、活跃、有序、有实效。良好的课堂思维秩序,关键在于处理好学生思维的“等待时间”与教学进程的关系。用“真问题”组织教学时,要给学生留足两个“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问题提出后要等待全体学生都能产生思维结果,教师不能用自问自答式的讲解剥夺学生的思维空间;第二等待时间:学生表述思维结果时,老师要耐心倾听,直到学生讲完为止,允许异想天开和稀奇古怪,允许正确与错误并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使问题的答案逐步趋于完善,不要将学生的思维结果强行拉到自己的预设上来,更不能越俎代庖。两个“等待时间”是课堂教学中老师还给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真正体现。

8.没有掌握学情的讲评。

解读:考完试(包括学生做完练习题),阅完卷,人们习惯上关注分数。学生如此,老师如此,学生家长更是如此。而对于考试中的“失误”和“失分”却往往重视不到位。

考试后的分数固然重要,它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智能的发达水平,而知识的漏洞、技能的缺陷、智力的不足,却体现在成绩之外——“失误”和“失分”上。在检测性考试或诊断性考试结束后,师生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失分”上而不是在“得分”上。统计发现,考试中因失误而失分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每科平均失分在10分以上的学生约占30%,5—10分的约占60%,5分以下的约占10%,不失误的学生基本没有。失误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有的学生因审题不缜密,曲解题义而失分;马马虎虎,眼下误、笔下误,眼高手低,“会”而失分;对知识一知半解最终得不出结果或回答不全面而失分;书写潦草、答卷不规范而痛失步骤分或卷面分;还有的是因为对上次考试的“失误”、“失分” 不细研究、没吸取教训而重蹈覆辙,再考再失分,等等。

以上的损失,有学生的原因,亦有老师的原因。对“失”的原因,师生要共同研究,仔细探讨。每次考试后,只要大家都集思于“失”上,就能大大减少以后的“失误”、“失分”,杜绝重复失分现象的再次发生。事实提醒我们,考后工作要重于考试过程。要采取具体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认真地、有区别地、有步骤地认真对待。作为教师,要详细地统计好错题和“失误”、“失分”情况,以及失分人数和失分率等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以引起下段教学的注意。若为班主任,工作量会更大一些,可要求学生对各科进行全面地分析、统计,分析失误的原因,统计失掉的分数,包括单科失多少分,总共失多少分,并且制订出下次考试的目标分数。这样的统计分析,定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失误”、“失分” 感到震憾。

当学生对自己的“失误”、“失分”有了充分的认识后,老师应当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要求:审题不缜密的,平时要在审题时精读细研;会而失分的,要注意在知识掌握的扎实性和牢靠性上下功夫;被扣卷面分的,平时要注意书写训练,加强卷面规范化,等等。也可以举行优秀试卷展评活动,通过让学生 作总结、谈体会等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同时,老师还要督促学生建立健全错题本、纠错本等,在每个失误的地方写下点滴体会,并且组织好二次过关考试,以使学生达到“满分卷”。

对于布置学生课后做的习题,老师一定要在全部批阅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提前备课,进行分析、归类、归因,找准讲评的侧重点以及为解决该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等。对于在课堂上随时所做的巩固练习题,老师应该利用提问、访谈、抽查等形式预先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做题情况,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有代表性地讲评、点拨。

9.漠视课堂生成,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课堂教学。

解读: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做题,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是正常的事情。对于类似的错误,有的老师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就是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备课不充分,即使理由是怕影响教学进度,也是不可原谅的。这样简单的处理方式,既不能给学生解决问题,又浪费了其他学生的时间,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效优质课堂要求,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但不能给学生遗留困惑的问题。对于发生在课堂上的上述现象,老师应该立即抓住典型错误,引导学生分析成因,找出避免类似错误的方法和规律。这样既可以使犯错的学生“刻骨铭心”,也可以使其他学生受到“警示”,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实上,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来解决问题,避免错误,这也是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最容易“出彩”的地方。

10.课堂提问不规范。

解读:课堂提问要指名道姓,这既能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又能使学生感到都有被提问到的可能,全体同学就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准备回答问题。课堂提问不规范的典型表现有:

⑴仓促提问。课堂提问的正确程序应该是:创设情景→教师设问→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就是说,课堂提问时,老师一定要先提出问题,给每个学生都留出思考的空间,然后再找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 问题上有所收获。然而,有的老师是先提问题,后叫学生,这不但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扰乱教学秩序,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为对于被提问的学生来说,突如其来的提问会使他心慌意乱,无法进入思维状态。

⑵强迫提问。课堂提问应该在积极主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提问的学生过于集中,从表面上看,课进行得很顺利,但易被假象所迷惑,许多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将被掩盖(这其实是涉及到受教育的均衡问题)。因此,课堂提问要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当学生对提问不能做答时,教师如果强行点名提问,也会将被提问的学生陷于被动难堪的境地,把教学秩序导入混乱。

⑶穷追猛问。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说明其听课思维积极、注意力集中,教师应该努力保持学生的这种思维活跃状态,珍惜和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当学生的回答不全面时,不可过分苛求学生,不必“还有呢,还有呢?”穷追猛问到底,非得要学生回答得像老师设计的那么圆满不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提问其他学生或再启发诱导或自己补充等方法来解决。否则,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以佼佼者的形象站起来,结果以失败者的姿态坐下了,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发言和交流的积极性。

⑷低级提问。教师应该认真备课、备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其难易程度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特点,过难或过易都达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向学生提问思维含量不高的问题或过于简单的问题,不仅无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反而容易引起反感。学生回答之后的点评也要注意改进。有的老师不论学生回答什么,都是“很好”、“不错”,表面看是“拿起了表扬的武器”,但却没有告诉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标准;还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价,接着提问其他学生再答,使学生无法判断自己回答得准确与否;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一听到学生回答得不对,就立即打断,也不给学生分析错在什么地方。

11.自主学习无的放矢。

解读:“把时间还给学生”,是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有的老师往往以此为借口,在无任何学习要求的前提下,把课堂放给学生,让学生整堂课读 书、背诵、做练习等,浪费课堂时间。学生是有差异性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已。如果将这个理念引申为“只有考上大学,学生才是学得好、老师才是教得好”的话,实在不敢苟同。因为从升学的角度看,确实就是有大量教不会的学生存在嘛!应该承认,人在智力上的差距是要比体力上的差距大得多的。因此,要研究和搞好分层教学,布置作业与检查反馈也不应该一刀切。在教学中,如果老师没有要求地将课堂放给学生,就会导致有的学生在这段时间无所适从,无所事事,甚至干脆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将学生知识生成过程的哪一阶段给学生,怎么给学生,在学生知识生成过程中老师该做什么、学生该做什么设计好。在课堂上,我们如果做到了“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思维的时间还给学生,用思维的时间开掘思维的空间,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会用“过程”产生知识、形成技能,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才会真正成为智慧形成和生命成长的过程。

除了单元考试外,老师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做练习题。老师应该采用“做题(读书)——检查——讲评(点拨)——巩固”这样分段循环的方法来处理一般的习题课,以便能够更好地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12.关于教师板书和教学语言。

解读:有的老师板书字迹潦草,书写较差,有的老师板书比较随意,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中看不出这位老师的板书是否有过“设计”,还有的老师在没有导入新课之前,板书提纲就早已写在黑板上了,这势必导致讲课过程中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罗列,问题之间、环节之间缺少过渡语言。

严谨、逻辑、规范、凝练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课堂上要多用引导性、点拨性语言启发学生思维。但有的老师课堂语言罗嗦、语速过快、带有口头语,甚至还有一些不符合学科特点的语言。

譬如说:提出问题以后,不要轻易地缀上一句:“这个问题很简单。”这首先表明了这位老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思维含量不高,是一个比较低级的提问,不仅无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反而还会容易引起反感。

其次,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形成思维惰性,因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很多学生就可能不再慎思、深思,削弱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力,甚至干脆不去思考而开了小差,形成课堂气氛的沉闷无语局面。

第三,假如有同学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可能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即使这个同学会回答对了也不能引起共鸣,因为老师有言在先,“这个问题很简单”,回答对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二是假如某个同学回答错了,或者表述得不圆满,那么,这个同学必然心慌意乱,叫苦不叠:这么简单的问题自己还回答不上来,确实没面子呀!余下的时间他如坐针毡,并决心以后再也不回答这个老师的提问了,以免“上当受骗”。

开滦一中教师五忌讳: 一忌:问“是不是,对不对” 二忌:剥夺“等待时间” 三忌:问“还有呢?还有呢?” 四忌:表面看是“拿起了表扬的武器”,五忌:说:“这个问题很简单”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06年秋我省全面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几年来,新课改的争议一直不断,毋庸置疑,我省的新课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历史学科而言,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给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广大教师努力践行新的课程标准,把握新的课程理念并应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毕竟新课改还在探索中前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学生负担沉重而且也学无所获,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较为普遍存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为此笔者就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分析其成因,寻求其对策,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成效。

一、透视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

1、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我省初中历史中考时实行开卷考试,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校、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对记忆的不重视,养成了过分依赖课本的习惯,使学生进入高中后,造成历史基础知识薄弱,主要表现为:时间(年代)观念薄弱,空间(地点)观念模糊,历史概念不清,历史线索混乱,对基本史实识记不准确,史实混淆,学过的历史知识形不成体系和结构。如笔者在研究铜陵市市级立项课题——《“职高综合班历史课堂教学探索”课题》(2005年6月由铜陵市教育局教研室立项,于2008年6月顺利结题)的时候,对普高高一学生进行了历史基础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出现70%的同学连鸦片战争哪一年结束都不知道的现象。这一状况无疑给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学生这种薄弱的基础知识,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困难重重,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2、历史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不足。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模块专题式体例。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这种体例解决了原来初、高中历史课程“螺旋式”、“循环式”的教学弊端,但也存在诸多的不足。第一、时空跨跃性大,淡化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从而造成学生对历史时空感的困惑。如人教版必修Ⅰ第五单元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重点讲述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中间过渡几个单元,到了第八单元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开头就介绍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解体。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之间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在必修Ⅰ中属于空白,从而使学生很难理解苏联为什么很快就解体,仅仅就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吗?而这段历史却放在了历史必修Ⅱ第七单元中阐述。第二、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淡化了历史学科的全面性,使我们的学生只见“线”而不见“面”。同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如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军事、民族、宗教的背景密不可分,而新课标过分强调三个模块的区别,人为割裂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破坏了历史事物时序上的纵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必修Ⅰ“民主政治建设”中有介绍,在必修Ⅱ“伟大的历史转折”中也涉及,在必修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中也要讲,把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同一历史事件割裂为三部分,人为

地造成了内容的不完整。这种体例的教学,往往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着不足。教师的有效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学模式上,那种单一“灌输”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材,抓不准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做到照顾全体;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设备节约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缺乏艺术性;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中暴露出准备不充分,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机性较多,使得课堂教学的整体实效性不高;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把握也比较死板,没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取舍和拓展,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克服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对策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学改革的瓶颈所在,而有效性则是课堂教学最本质的要求。针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手段,力求从备课-上课-课后反思方面寻求有效对策,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从精心备课做起。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备课至关重要。因为备好课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先决条件,它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第一,备教材。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不上无准备之课,认真构思、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要对教材适时补充,有效整合,实现二次开发。针对新课程历史教材方面的不足,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根据教学需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或整合,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二,备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背景和我们教师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更要细致了解我们的学生。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了解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历史知识水平和能力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并确定教学方法。做到在面对全班学生时有的放矢,而不要一味“画地为牢”,走好“提高教学效率”的起步。

2、精心打造教学环节,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华东师大历史系许纪霖教授曾说:“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教师要精心打造自己课堂的教学环节,必须改变那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一,优化教学内容、实施有效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探求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得当,那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历史必修Ⅱ第三单元第10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教材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的发展”。同时,教材还引用了包括引言在内的五段文字以及六幅图片作为正文之外的补充阅读材料,大大地充实了教材的内容。可以说,教材体现了编者充分尊重课程标准以及在课程标准基础上的再创作再加工的编辑思想。但是,当我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分析时发现,教学中

如果完全按照教材顺序来讲述,学生可能无法感触到真正的历史。因为就历程而言,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到发展一直延伸到建国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有近百年的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内容繁杂,且大多以结论的形式呈现,一些史实的叙述又显得生硬呆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以民族企业的优秀代表荣氏企业的百年兴衰材料作为线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荣辱展开讨论,学生了解了荣氏企业衰荣辱发展的历程其实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专家指出:“考察教学效率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有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主导、主演、满堂灌的独角戏,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那么改变这种历史教学现状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开展如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等多样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成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想、有所问、有所讲、有所作、有所学、有所获。第三,善于设疑,巧妙释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设疑是历史教学的一个突破口,问题设计得精当、新奇,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去“发现真理”,其教学效果远胜于注入式教学。如在历史选修课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关于一战的爆发原因,教材的表述有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等等,如果单纯的一条条讲述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设计一个观点评析问题,“有人说,一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在巴尔干半岛不发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这样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能得出一系列结论,从而使学生把握一战爆发具有必然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四、课堂小结,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完美的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又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作铺垫,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这个环节极易被忽视,课堂上要么没有小结,要么只是简单地复述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应认真设计,精心准备,让课堂小结成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点睛之笔。

3、课后及时反思,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中认为“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课后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和有益的补充。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通过反思来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审视、分析总结,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教师反思的事。如教完每节课后,考虑你所创设的情景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教学内容是否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方式是否单调等等。笔者认为,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及时客观的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为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必要的保证。

回顾新课程改革的历程,成功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因此,要使历史课堂教学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高效,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教学历程,转换教学思路,培养有效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得以高效优质地进行。

第五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面向全体学生

3.倡导探究性学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与理念相关的问题

1.生物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对高中生物课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是要增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构建更合理的知识体系

二是要增进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重视模型方法和教学方法在探究中的运用

三是要增进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突出科技意识培养和系统分析能力的发展

2.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意味着降低教学水准?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一是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

二是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三是努力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四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

3.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什么价值

4.为什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新课标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

2.扩大知识面

3.转变教师角色 传授者与促进者;管理者与引导者;居高临下与"平等中的首席

4.调整教学策略 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果与过程;统一规格与差异性教育

5.提高教学技能

下载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阶段性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阶段性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

    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 黄俊虎 (泾川县黄家铺中学 744306) 摘要:道德教育低效无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一、德育教育的目标存在虚伪性。 二、德育教育的效果被抵......

    数学教学低效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初探

    数学教学低效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初探 摘 要: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高耗低效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寻求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低效行为分析及解决策略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低效行为分析及解决策略王伟苗(原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秀水小学 现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中学小学部)摘 要: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以......

    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中英语教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外语组 任利那等 一.选题的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如何避免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发生

    如何避免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发生,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高效,值得我们英语教师进行分析与思考。 现象一、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脱离主题 细节1 有一次举行英语公开......

    新课程实践中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低效”

    新课程实践中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低效”成因及对策 [摘 要]在时下的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开始接触新课程的理念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一些教师......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

    我身边的低效教学行为

    我身边的低效教学行为 由于对教学本质问题还缺乏理性的认识,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失效、低效甚至无效。下面仅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