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成因及对治

时间:2019-05-12 22:5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成因及对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成因及对治》。

第一篇: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成因及对治

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成因及对治

西吉中学

蒙治乾

一 现象

课前,该准备课本等学习用具,但有的学生却对预备铃声充耳不闻,睡意朦胧,根本没有准备一本书,甚至或许就没书准备(已经习惯没书的上课了)。

课堂上,“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下面昏昏欲睡。”

练习课上,老师检查昨天布置的作业,结果大多同学一笔未动,即使有个别人做了,也只是蜻蜓点水,应付而已。

“众人奇其才”其中“奇”是使动用法,在《伤仲永》一文中学习了,后来又讲了类似的使动用法,不下十遍,但做题时,又几乎全错了。学生却说,好像老师没讲过。

诸如此类现象,不胜枚举。二,原因分析 观念未转变。

教师讲得天花乱坠,是因为大多追求一个“讲”字。老师总认为,要学生学得多,自己必须讲得精彩。然而,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有良好感觉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没有感觉的时候。因为,这样的老师只追求讲的效果,不关注学生学的效果,往往一言堂,课堂上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于是放松自己,游离课堂。于是,教师讲的可能很精彩,但学生的收获却很少。是陈旧的观念限制了课堂质量的提升。

叶圣陶:语文教学不是教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即教是为了不教。显然,我们要转变观念。角色未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取代了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其过程自然或不自然地把自己装扮成了主角,把学生当成了容器。如果容器能被按计划填充或者提前填满,则大快人心,师生同乐。为师者便不禁要沾沾自喜。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主角意识很强。相关的储备不够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素养要求有新的提升,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而要做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仅要狠抓个人专业基本功,更要懂得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常识,尤其要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只有尊重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付出越多,师生尝到的苦果越多。魏书生先生说: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纠正自己的教学思想,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改变不协调的现象.。相反,如果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思想,缺乏相应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的储备,想要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自然是白日做梦。教育教学辅助铺垫不够

一节课,如果要追求高效,课前的辅助铺垫举足轻重。辅助铺垫主要指课前的材料搜集,相关器材的准备,教具学具的准备等,还包括教师个人精神面貌,以及对学生情绪的充分调动等。一些表演艺术家在表演前大都上奔下跳,以先调动个人的最佳精神状态。教师上课,也可以思考借鉴这种做法。可以想象,一个精神萎靡,似醒似睡的老师,哪怕思路有多么清晰,经验有多丰富,其效果一定非常糟糕。原因很简单,老师的不良情绪感染了学生,于是,出现或游离课外,或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教学的组织要求不够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课堂教学更需要规矩。好的课堂纪律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没有纪律保证的课堂很可能出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现象。例如,四平八稳的趴在桌子上睡觉,叽叽喳喳的说笑不停,甚至无视教师的存在与课堂的尊严而大打出手,不按时进出教室,率性而为。类似这种现象,谁也别想上好课。其实,这些现象形成是有原因的。首先,作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形,自我约束力不强,再加上孩子的天性好动,表现欲望强,喜欢自由散漫,所以,总会有各种小动作和不良行为。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当下,有一些教师总认为自身待遇低,于是,只教书不育人,抱着完任务的态度,对课堂上的不良行为不及时阻止,这样,便无形中误导了学生的认识,助长了学生的顽劣气焰。如此日复一日,便有不可遏制的局面。

因此,教师的课前组织和课堂的纪律要求不能忽视,教师每节课都应该有相应的组织纪律的时间,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也应该经常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三 怎样解决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问题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教师要转变观念。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改变“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做一个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魏书生先生说:“教师在课堂上越勤,则学生越懒”他又说:“如果越是在教学中时刻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想出来的办法就越容易使学生接受,反之,如果把双边活动变成了老师一厢情愿的艰苦劳动,那么,即使借用别人的一两个方法上的窍门,用到自己那里也行不通,结果只能是教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苦。" 2坚持用新观念引领自己。

在新的教改形势下,几乎所有的一线教师都在转变观念,可大多因收效不明显或没成效而放弃改革,其实,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学更不能例外。因为学生的惰性得到改变需要过程,教师的改革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改革失败是必然的,也是暂时的,只有不断坚持,才能尝到改革的甜头,收获成功的硕果。

3多充电,做好知识能力的储备工作。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驾驭的难度。上好语文课,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相关的学科知识,同时,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作后盾。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千万不能满足现状。你一旦放松学习,就会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力不从心。而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总体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明确学生不同时段心理及生理反应,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力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那么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为此,教师须放下架子,低下头,与学生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而且是完全平等的交流。做到明白学生的喜好哀乐,成为学生生活的朋友,学习的良师。教师一旦在学生心中建立信任,则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即使不恰当的批评,他们也不会非常抵触,甚至从内心理解老师的用心,从而没有抵触地自愿接受老师的批评教导。课前充分备课。不打无准备的仗。力争使每一节课都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艺术品。

总之,语文高耗低效成因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相信,一旦找准病因,做到对症下药,即使不能立竿见影,但不懈的坚持,必将收获语文教学成功的果实。

第二篇:“高耗低效”,语文教学呼唤“低碳”课堂

“高耗低效”,语文教学呼唤“低碳”课堂

周一贯

2009年,由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的《中国教育发展系列报告》中,有一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检测的结果表明,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四门课程中,合格率最高的是数学,占78.3%,科学为71%,品德与社会63%,语文学科的合格率最低,仅为62.8%,有近30%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处于基本合格水平,对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足……这一信息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论师资条件,在小学语文界的优秀教师可谓星汉灿烂,不会比其他学科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氛围也十分热烈;论备课、上课,语文教师似乎也特别卖力气,文本细读、深度开发,绝对没有少花功夫……如此高的“投入”,为什么“产出”却不如人意?若再联系报端常见的感叹:国人语文水平日见下降,等等,我们不能不认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这一老大难问题,说明了语文课堂的自然生态已遭致严重破坏。如果说,节能降排奉行低碳生活是人类回归自然,修复生态平衡的唯一出路,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实现优质轻负、高效低耗,构筑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为主线的“低碳课堂”,同样也应是上乘对策。

提出“低碳”课堂的学习生态理念,决不是牵强附会。它虽借鉴于当下“节能”“减排”“低碳”已成现代生活方式的这一现实,但由于自然的大生态与课堂的小生态必然会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语文课堂的“高耗”现实,自然也有着“低碳”的必然要求。所谓“低碳”的生活或经济,在百度上的理解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活动,这不仅是符合自然之道更健康、更安全更有持续长效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人民教育》2008年第8期载有《期待“素课”》一文(朱华贤作),认为当下的课堂关键在于要“素”一点,所指即是“清淡、简洁、自然状态下,没有雕琢痕迹的课,是真实而原始的本色课”。这就如绿色的生态食品,不是那种作了所谓的深加工、加了许多的添加剂,作了时尚包装的罐头食品,也不是那种腌制、烘烤或油炸过的垃圾食品。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排放”出来的是由绿色食物变成的有害健康的废物。这种素色课堂理念,从根本上说,与“低碳课堂”有着一脉相通之处。语文课堂要实现优质轻负,必然要从“节能减排”入手。让课堂复归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演练的那种自然朴实的状态。看当下的语文课堂,从一个角度说,来自学习主体之外的“排放”确实太多,就主要方面而言,如:

——教师“得意忘言”的讲问分析之风太盛。教师在文本细读上下工夫,在精致设计上花力气,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把备课之所得,全盘托出,牵着学生听他的解读课文的“系统汇报”,就从根本上消解了学生应当用来自主解读演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如此一厢情愿的“排放”,学生只能是被动的配合应对,也就没有了自己解读,如此必然会恶化学生的学习生态。

——教学资源的过度开掘。语文课文的内容从人文地理到鸟兽虫鱼,可谓无所不包,教学资源自然也就格外丰富。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标”语),是新课程改革的合理要求。但课堂教学毕竟是一项有明确 1

目标任务,又有严格时空限制的活动,教学资源的开掘必须密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若过度开掘,举凡作者生平、背景故事、历史事件、物界知识……只要有一丝关联,便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之便,一概呈现,便会挤压了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而本来应当首先保证的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反而遭致出局。这不能不说是当下语文课堂“高耗”的一个重要原因。

——形式主义的花样翻新。课堂教学要讲技巧,要有创新,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所有的技巧运用和创新探索,都应当真实、扎实地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万不可堕入形式主义的泥沼。然而在课堂上(尤其公开教学的课堂)我们会很多地见到:别出心裁的“导入”,花费了很多口舌却不如开门见山有效;没有童心的游戏,大费周折的结果,还不如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徒有形式的小组讨论,在讨论还没有展开就结束;迁移了某名师的一招,结果成了东施效颦的弄巧成拙……这种单纯为了追求教学“出彩”的形式主义套路,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空,给人留下不扎实、不朴实的印象。这样的“排放”,只能是一种师生生命资源的浪费。

——拓展阅读的“虚晃一枪”。在用好教材的前提下,通过拓展阅读来丰富课堂阅读量,推进课外阅读,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教学策略之一。为此,现今的课堂与结课处多有“拓展阅读”这一环节。有的是节选与课文相关的读物,通过课件或印发资料来当堂阅读;有的是推荐某一本与课文有些联系的课外读物等等。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一环节并不见得落实。当堂阅读的往往处于下课在即或已经下课的当口,只能是“虚晃一枪”,推荐课外读物的也大多是形式一下,课外不再有后续活动。既然并不很落实,又为何要有这环节?可能只是为了体现一下重视拓展阅读的教学理念,求得课堂环节的完善。其实,拓展阅读顾名思义只是“拓展”,也就是必须在较好实现了学生对“本体”课文解读的基础上,再行自然的延伸。在课堂上,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演练,若缺失了对课文本体的充分解读,“拓展”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此用于“拓展”但并不落实的能量消耗还不如先投放于课文本体的阅读为好。

综观语文课堂的“高耗”现象很多,问题是如此“高耗”又为何造成“低效”?在科技高速发展,文明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人类的知识信息总量是成几何级数增长的。迈入21世纪,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语文课堂信息的总量和流量,也会极大地得到提升。教师面对如此纷纭繁杂的信息快节奏,若缺失严格取舍、筛选的心智,就可能出现一系列不适。有关专家把这种不适的证兆,诸如无所适从或全盘输出,或烦躁不安,情绪紧张等症候群,称之为“信息过剩综合症”。其实,教师面对教学信息的奔涌而来,必须坚守的是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即一切为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以此去筛选和取舍信息,让信息的交流和输出,严格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服务。实践表明,在课堂上教师若以全盘展示信息为高、为美、为佳、为快,就必然会造成信息的高排放,能源的高消耗,而最为重要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则遭致排挤,学生必要的实践演练蒙受消解,学习生态的破坏则成了必然结局。

要说现代语文课堂中学生被“满堂牵”的现象,与小学语文课堂在不同历史时期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倾向是大可以联系的,早年的语文教师教的是文言,教的方式又十分单一,自然会“满堂讲”,学生只有听的份儿;后来,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又开始学白话文了,因此,“满堂讲”变相成了“满堂灌”;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谈话法兴起,提问渐成时尚,便又成了“满堂问”;八十年代,语文教学好不容易从烦琐的情节分析误区里走出来,又一头扎入了适应应试要求的、机械式的“满堂练”;而当下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情怀,又产生了“泛语文”的干扰,学生在教师深度解读被“满堂牵”的情势下,依然只能是亦步亦趋……综观不同时期的课堂形态虽各有不同,也不可否认有了一定的改革和进步,但一个共同的症结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这就是“教”的强势依旧。我们不难发现在那里“满堂”忙活的总是教师,结果是主宰课堂代替了主导课堂。按理说,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是在一旁指导、引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教师用讲问分析以推进自己对课文的解读过程中,学生只能是简单应答、被动配合,根本无法实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标”语)那种状态。教师、学生的生命能源处于“高耗”状态,却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补。语文课堂基本上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连作业时间都难以保证,又如何落实“课标”所要求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特点便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经也应是语文实践”。

小学语文课堂严重存在的“失学”症,从根本上破坏了课堂的学习生态。语文课堂最根本、最“绿色”、也最重要的便是学生自主的有意义的学习。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颇为深刻的归纳:1.学习应当具有学习者个人参与的性质,就是必须整个人(包括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都投入在学习活动之中,这就必须让学习者自己动手;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中的发现、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主要来自学习者内部,别人(包括教师)都无法代替;3.学习是渗透性的,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他们应当最清楚是否满足了自己的学习要求,是否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是否弄明白了自己原先不太清楚的知识。显然,要实现这种学生自主的有意义的学习,就必须对现行课堂的教学方式实现减肥、消肿、脱水、瘦身、“减排”,消除来自学习者外部太多的干扰和占有,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演练。其实,早在宋朝,朱熹就已经提出:“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朱子语类辑略》)从朱熹的这段话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生态维护,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这就关系到教师教学立场的选择。教师如果只是想着多告诉学生一些什么,或者想尽可能多展示一些自身的文化积淀或教学技巧,这固然可以理解,用心也不可谓不好,但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因为问题在于教学的成功与否,落脚点不在于教师做得怎么样,而是学生最终学得怎么样。课

3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收到”了什么。如果我们的立场错了,那么教师展示的深度和高雅,儿童会觉得玄奥莫测而难以接受,这样教的内容越多,学生因厌倦而导致教学效果越差。高耗低效的结果也就不可避免了。实现低碳课堂的关键在于构建“学大于教”的课堂模式,这就必须探索“以学代教”的新路子。要尽量减少教师对课堂教学时空的占有和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干扰,隐身于“导学”之中,追求“大教无痕”的境界。那么,语文课堂可以实现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演练为主吗?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一、以婴幼儿学习口语的经验看,言语学习是可以在生活实践中自然实现的研究认为婴幼儿在三周岁之前就基本上掌握了口头言语。其时,牙牙学语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基本上可以和外界作口头交流。语言的规则那么复杂,而且词语众多,可婴幼儿根本没有口语教材,也不上口语课,当然更没有做什么口语作业,更没有送他们去过什么口语“校外班”……他们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听别人说,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着说,不知不觉就会说了。也就是说他们的口语能力不是通过系统、正规的方式和途径有意“学得”的,而只是在反复的生活应用中无意“习得”的。为此,我们就很有必要去思考在人类的学习方式中这一“习得”的学习现象。所谓“习得”,本来就是言语获得(言语学习)的一种途径,就是在非教学状态下,在言语运用的自然场景中不知不觉地习染言语的现象。生活的现实告诉我们,儿童获得母语的主要方式就是习得的。我们不难从儿童习得口语的典型状态里,去认识习得言语的一般特征:一是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依托;二是以实际的使用言语为对象;三是以儿童自身的感知体验为关键;四是以主体的对话交流为需求。显然,婴幼儿学习口头言语的这种经验,所表现的是在言语学习中的一种普遍学习机制,它可以被广泛运用到书面言语的学习中来,这就说明语文教学是完全可以构建一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演练为主线的、“低碳”的课堂模式。

二、从“语文可以无师自通”一说看,语文学习是可以由学习者的个体实践来实现的为什么语文的学习可以无师自通?为什么实践表明语文是一门最方便自学的课程?科学研究表明,人生来就具有学习言语的天赋。据语言学家平克的研究,儿童不仅具有语言的本能,还有着文法的本能,语言表意的本能。所以他认为这些就意味着语文基本上不依靠教,而是可以依靠学的。再说,每个人自出生之日始,就浸润在母语的怀抱之中,自然也就有着与生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最佳的学习环境。而口头言语的自然习得,又为过渡到书面言语的学习,创造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知识系统的安排是螺旋式渐进的。孩子读一篇新课文,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是熟字、熟词和已经掌握的句式。课文内容又多是源于生活的图景,学生完全可能凭借个人的相关生活体验来感知理解。这就难怪有人说,如果学生缺一个月的数学课,就会跟不上进度,听不懂课;但如果缺一个月的语文课,是不会有多少影响,还可以一样上课,照学不误。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儿时读到小学五年级就失学务农,于是从读一部《三国演义》

4开始了他的自学生活。他接着读金圣叹的评本《水浒传》,又读了自觉满口生香的《西厢记》,因为越读越爱读,以至于不少精彩的段落词句都能背诵。后来他又借读了《古诗源》《论语》《孟子》《古文观止》《东莱博议》《陶庵梦忆》……显然,一个才有小学五年级文化水平的人,一边在田里劳作,能读那么多书,靠的就是“自学”,就是“无师自通”。正是自学读书让他走上了一条语文人生之路,以后成为著名教授,著名红学家,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语文学习可以不依赖于教,由学习者的自主实践来实现,于此可见一斑。

三、从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看,语文教学是完全可能走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之路的中国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汉语文。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在其他几种表意文字先后消亡之后,唯独汉字不仅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被借去记录他们民族的语言。如今,汉语又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汉字不同于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拼音文字,而是一种表意文字,强调的是“意合性”,显示出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每一个汉字兼具“三码”(形码、音码和义码)和“复脑”(既可形象思维,又有字理可供抽象分析)的特点。在学生借助汉字的象形认识了笔画、部首和一些独体字之后,就可以凭借结构组合的字理,获得独立的识字能力,为自主学习识字带来很多方便。这些独立性很强的汉字,又基本上都是单音节词,有一定的意义。它们犹如活泼的化学分子,在滚动碰撞中可以自由地组成词语、连句成篇。以此构成的汉语,也重在意合,其意蕴可以在上下文中体味,重在整体感知。这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决定着汉语文的教学规律,也深层地反映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东方思维方式。所以,也就比较适合学生在实践演练中自行揣度,在多读多写中无师自通。正如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曾说的:“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所谓“法治”,讲究的是规律和逻辑,需要通过“教”去认识和把握;所谓“人治”,讲究的就是直觉感悟,重要的是学习者在实践演练中去体会和感知。显然,正是这种“人治”的特点,使汉语文的教学可以更多地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和反复演练来进行。这也应当是语文课堂的效率,主要地不是依靠教师高耗的讲解分析,而完全可以由学生的自在读写,以一种更接近自然状态的学习方式来实现。

其实,不只是语文课,所有的学习都必须由学习者自身的内化来实现。心理学家罗杰斯表达的一种信念是: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会”从根本上说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内化学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学。这就何妨是小学语文。因为“儿童不仅有语言的本能,还有着文法的本能,语言表意的本能”(语言学家平克语)。把语文教学的时空,从教的“强势”“高耗”占领下解放出来,奉还给孩子,化教为导,让学生能充分享受学习的自主和自在。这应当便是语文低碳课堂的一种自然状态。

第三篇:走出数学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

走出数学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

多年来,我校的数学成绩与全市平均成绩相比,多时低三十多分,少时也低十几分,并且随着课程的深入,差距越来越大,到初三每个班级就仅有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学数学了。数学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xx中的数学教师。怎样走出困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学校、数学教师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2011年3月19日——21日,参加了由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在长春举办的“中学语文、数学高效教学与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张文娣老师的课和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有豁然开朗之感。现将我的体会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用心、用情教数学

◆教音乐改教数学。1981年中师毕业后学校安排张老师担任音乐教师,闲暇时间多,干什么呢?自学高等数学。第二年报考数学专业,高分录取,脱产进修。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张老师的改科,一源自追求和价值取向,她认为,在学校如此清闲,会消磨斗志,迷失自己,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二源自对数学的热爱,她说:“我喜欢数学,是数学让我的生活更美好”。她以人才引进的名义由山东调入北京,进入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她爱数学,数学也给她以馈赠:提高了她的生活、工作、生命质量!

◆课堂是她心所依、情所系的地方。她说:“我眷恋课堂,上课对我来说是享受”,担任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后,她依然坚持上课。“每天,每个老师都要走进课堂,但我的‘走进’与别人不同,我是全身心的‘走进’,并让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如果老师懒散懈怠、没有激情,怎么能让学生紧张起来,怎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张老师的课堂展示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整节课,49岁的她激情洋溢,言谈举止表现出极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启发、点拨、评价恰到好处、信手拈来,对学生的欣赏、尊重、鼓励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绝不是做给别人看的,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因为她用心,所以她的眼中有学生,有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接住学生的发言;因为她用情,所以她的课堂灵动而鲜活,充满了人文情怀,使听者如沐春风。

◆潜心研究,烂熟于心。一潜心研究教材。例如,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一章有多少个几何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很惭愧,教了这么多年数学我从没研究过)?张老师通过对46个组合图形归类整理,发现有32个是由一对全等三角形摆放形成的,于是她设计了“图形的摆放与探究”的课题,用两个全等三角形纸板根据要求摆放不同的图形,并引导学生编制试题。潜心研究教材,使她对教材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把握准确到位,使得课堂教学左右逢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得心应手。二是潜心研究中考试题。每年中考结束,张老师要做60多套中考题,研究考点、题型,领会课标精神。以信息给予题为例,先找题源(教材的例题、习题或图形),然后分析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怎样的变式,考察了哪些知识点,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等等。

二、抓住了数学教学的“牛鼻子”

当前我校(数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就“教”而言。从备课看:重视怎样“教”,忽视怎样“导”、怎样“学”、怎样“呈现”。从上课看: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轻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重结论,轻观察、探究、分析、归纳过程;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轻基本技能的训练;重问题的解决,轻数学思维方法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重解题前的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指导,轻解题后的反思、归纳、升华、引申、推广的引导;重整齐划

一、统一要求,轻分层指导;重几个所谓的“考学生”,忽视“中等生”和“潜能生”。就“学”而言。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畏惧感、挫败感,兴趣低,动力不足,甚至放弃;为完成作业“疲于奔命”,缺乏解题前对题意的深刻理解和解题后反思总结;抄袭作业、只写答案;脑海中只有一些无序的、零碎的知识点,没有形成知识网络,需要时无法把储存在记忆中的有关知识、方法、模型检索、链接起来,揭开“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机械模仿,数学思维程序化,对见过的题型“照葫芦画瓢”,对陌生的题型一筹莫展,消极地等待“外援”。

很多学生反映,“课上能听懂,就是不会解题”,“数学下了很多功夫,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做了大量习题,可数学成绩总不理想”,“老师讲过的题我会做,可题目变一变就不会了”,“做综合题,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迅速、有效进行知识链接”,常听老师抱怨:“这道题讲过很多遍了,可学生还是不会。”

纵观我们的教学,大多是解一题丢一题,不善于从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解题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总结,不善于对题目进行引申和拓展。缺乏解题反思: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核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验证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严密完善?本题有无其它解法?多种解法中哪种最简捷?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能否得到更有益的普遍性结论?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思路受阻的原因是什么?长此以往,导致教学停留在就题论题的层面,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不能在更深和更高层次得到有效提高和升华。

怎样走出“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的误区?让我们地“走进”张文娣老师的课堂,寻找答案和方向。

张老师的课堂凸显以下特点:

一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学习不在时间长,投入则灵,做题不在多,有法则灵,我们一起玩数学,少做题目,取得好成绩”,“你来提个问题,让老师做做”,“谁先上去,谁就得到了个别指导的机会”、“竞争社会,晚一步,坑就没有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有几招试几招,看谁招多”,“站在圆的家里看看,怎样解决”。

二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如,“太棒了,你给大家出了一道开放性试题,好题”(使学生不尴尬),“坚信自己,会做出来的”,“在这些条件下,这招不灵,换个条件就灵了”、“孩子,我在清华门口等着你”,“起点低不丢人,就看你以后怎样想和怎样做”。

(下课后,那个大个子男同学真诚的向老师致谢)

由此我再一次慨叹:学生具有了良好的认知欲望和强烈的展示愿望,才是学习的真正开始。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一要求学生“睁大眼睛,删除杂念,全身心投入”;二是把有关信息用特定的符号标注在图上(如,×、·);三是要求徒手画图,提高效率;四是不失时机的渗透分类、化归、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五是识记常见图形(看过的图,不要放过它),识记一些经典结论,作为经验储存;六是进行变式训练,以不变应万变,本节课始终以一个图形为背景,变化条件、结论、题型,设计了7个题目;七是一题多解,用多种作辅助线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融汇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圆等方面的知识。(变式和一题多解,是走出“题海战术”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张老师起的作用:启发、指导、点拨、归纳、提升。如,“上板面试做的,作出辅助线并表述,不写过程,只分析思路”、“这种作辅助线的方法,用到哪些知识”、“这两种方法原理相同,做腰的平行线,把分散的条件集中”、“我们要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停,同学们明白的就不用讲了”。整节课,收、放时机把握适当,不拖沓,学生出现问题或困惑时,及时点拨,且点得到位、透彻。

五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具体体现为:(1)给学生时间探究解题思路,给学生机会展示分析过程;(2)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教师营造了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如,“你来讲思路,老师给你当助教”。

走进张老师的课堂,领略专家风采,品“数学味道”。走出张老师的课堂,我需要继续探寻精彩课堂背后的付出与坚持;体会“效果在课堂,功夫在课外”、“用一生备课”、“做的饭被吃得干干净净,是高明厨师;备让学生喜欢的课,上让学生有收获的课,是高明的教师”这些朴素语言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教育精神、教育责任;审视自我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从一个问题、一节课开始研究,让每节课彰显“良心”、“责任”、“精彩”,每个阶段,都能感受到我和学生的成长变化,听到自己发自内心满意的声音。还有一年半的时间,我教的孩子们就要毕业了,这也许是我教育生涯教的最后一批学生,因此我倍加珍惜,我将和孩子们在数学的王国里更加潜心研究,探索规律,体验快乐,为孩子们学习数学插上隐形的翅膀,力争在2012年的中考中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圆我和学生共同的“四叶草梦”!

唤醒一个,可能唤醒几个

放弃一个,可能放弃多个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

(以中等职业教育的角度来写,题目《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doc》最好)

摘要:课堂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环节,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耗低效 现象

对策

1.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制于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效果,即取决于教师拟订为完成课堂目标、实现知识和能力向学生的“迁移”所设计的环节、方法、手段、步骤是否“合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实情)、“合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课标或大纲所规定的要求),通过这些环节、方法、手段、步骤是否产生真正的效果。这就是一个教学模式的问题。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步骤)的有机组合。在长期的听课活动中,我们看出,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构思巧妙,教师“导”得深入、学生“学”得积极、活动丰富,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方法的启迪、能力的训练、思维的发展;有的教师,上台就只顾自己讲,自己写,方法单调,学生活动就是仅仅是忙于听和记,一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的疲惫,教师虽然灌得多,但学生收获和过手甚少,更谈不上方法的启迪、能力的训练、思维的发展,日积月累,形成课堂教学中的高耗(消耗了大量的课堂珍贵的时间和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低效(实际的效果效益差)现象。

2.主要的现象

现象一: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过多,并且教师重讲轻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一一讲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内容讲完教学任务就算完成,学生课堂未“消化”和过手,导致吃“夹生饭”,学习上天天背帐月月背帐,以后还得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旧帐”。

现象二:教师为省事用教辅代替教材,代教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没有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组织,导致所教内容脱离新的大纲考纲要求,有的还仅仅是凭自己的“老经验”,不管有用无用全部拿到课堂,耗费了时间但做的确是“无用功”。

现象三:教师把对学生方法的培养、思维的训练不放在课内,而在课外布置大量并且没有经过挑选的作业,由于学生在课内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课外处理习题的效率低,不仅本学科学习质量差还耗费了学习其他学科的宝贵时间。

现象四:新课、复习课、习题评讲课全部都是统一的一种模式,形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复习课的作用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再现,教师重视的是把已经学过的东西从头至尾浓缩式复述,既没有新意,又不全面,达不到对知识系统的建构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习题课(或试卷评讲课)中比较普遍的是教师向学生和盘托出正确的答案,对试题的分析也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活动,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自己的解题技能,缺乏让学生参与析题、破题过程,学生感悟的只能是教师就是比学生“聪明”,课后学生遇到新的问题依然束手无策。不少新教师由于对评讲课的模式要求不清楚,因此评讲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无所侧重,有的也只是见子打子,不能由点及面进行归类和举一反三,课后遇到变式问题又是无从下手。

现象五:因为课堂效益不高,一节课不能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学进度被拖下来,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比教纲要求大大增加课时,加班加点,不惜“牺牲”掉学生本来少得可怜的自习时间,一学科追加课时,其他学课也不落后,纷纷加课时,惟恐学科阵地丧失,最终的结果的得不偿失...。

正是这些模式陈旧和落后,“高耗低效”的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了一些学校向优质中学发展的进程。因此从课堂教学入手,从课堂教学的模式变革作为作为突破口,很抓课堂教学质量的效益和提高,已经迫在眉睫,成为当务之急。

3.现象的原因

“高耗低效”现象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因素。从教育自身反思,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部分教师事业心、进取心不强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事业心、进取心不强,对待教学工作仅仅是应付了事,没有认真钻研教学业务,没有针对内容、针对学生实际、针对课型对教学方法没有进行优选整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其质量必然差。这虽然是很小部分人,但的确存在,并且对学生的学风、对学校的教风也要产生直接影响。

(2)教学的思想观念普遍陈旧落后

就日常的教学视导发现,有部分教师的的教学质量,或微观到课堂教学的效益不高,并不是教师不努力。相反,教师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都是相当认真的,而并不记报酬自己争时间加班加点。认真比较,这些教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课堂教学中都非常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而方法和手段都单一和落后。无论是新课、复习课、试题(试卷)讲评课均突出一个“讲”,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些学生记,以节课常常是一讲到底,让学生牢记的是结论。由于以讲代学,没有学生活动环节,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课堂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思想得不到激活,思维得不到训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自然成为遗留问题,一检测,学生的成绩与期待的差距甚远。这样的作法,让人明显感觉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也明显表现出是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制约。教师如果不转变思想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应有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调动,思维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学生所获得的只能是结论性的死记硬背的东西。

(3)对先进的方法和模式知之甚少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与教师的讨论交流,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以及高中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了解,对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对于在教学中从仅关注“教”转化为既关注“教”更关注“学”,既注重结论,有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等等均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道。诚然,部分教师由于承当的教学和其他工作任务过于繁重,无暇顾及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要应付每天繁重的工作,只能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还有的教师长期处于信息相对封闭的地区,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外出学习,自然就只能是“闭门造车”。

(4)教研氛围不浓、着眼点不对路

教研氛围不浓、着眼点不全面,是我市部分学校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就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以年级为主要活动单元的学校管理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学校学科教研活动、弱化了学科整体优势的发挥,即使进行了教研,也仅仅局限在本年级教师之间,资源相对有限。在研究的内容方面,部分学校的学科备课组活动大致都只是统一进度、选择资料、安排考试等表皮的东西,着眼点不对路,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生状况、学法指导等教研究活动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往往研究得很少,甚至基本就没有思考,客观上导致教师固守自己习惯了的教学方法“各自为阵”。其次,在部分教师的思想上还有狭隘的竞争意识,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不愿意与别人进行教法交流,既封闭别人,实际也封闭了自己。再者,学校对教研活动的要求往往过于宏观,要求不具体,特别是对课型模式研究、教法学法研究的要求不明确,对年级集体备课的督查也未到位,因而集体备课随意性强,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因此,教研氛围不浓、着眼点不对路,管理的措施不力,客观导致了我市高中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和问题长期存在。

4.问题的对策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而要纠正“高耗低效”现象,应有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1)积极行动,着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新课程的有关理论,在学习活动中,建议学校领导要首先学、带头学,只有领导理解、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领导的思想转变了,才有可能去引领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不能停留于理论学习,要在学习活动中联系本校、本学科的课堂教学实际展开讨论,从教学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效益等方面展开反思,深思“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要研究如何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与方法。。”等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使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通过转变教的行为促进学的方法的改变。

(2)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学习借鉴

我国推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育相对先进发达的地区积极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总结了不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校要组织专人对这些方法和模式进行收集整理,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究,切合实际进行选择借鉴。要“先看别人怎么做,再跟别人学着做,最后自己怎样创新做”,逐步形成适合本学校、本学科的有效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理顺年级组和教研组的职能关系,恢复和强化学科教研组的作用

前已分析,导致学科教研的弱化与过于强调年级负责制和忽视教研组作用有一定的关系。而纠正“高耗低效”必须要加强学科教研才能见实际效果。因此,学校应该理顺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整合全校学科教师资源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科教研组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 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4)进一步明确集体备课的要求,加强指导、督查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和重要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集体备课的质量,除了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对集体备课的形式、研究的内容、侧重点要进一步明确,特别是对大纲考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学法指导等要作为重点研究。对集体备课活动的质量要实行责任制,学校领导可以去尊点、参与活动,强化督查的措施和力度。

(4)当前应从常规课类型入手,变革教学方法和模式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陈旧和单一,要改变“高耗低效”就必须从变革教学模式入手。一开始,学校对学科教学中常规的几种课型要求可以提出一些规范让教师进行尝试。本人结合对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解,提出对几种课型的教学模式供学校和教师参考。

新知识学习课:首先要根据大纲(考纲)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充分挖掘本课内容在整章、整个知识板块、学科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理顺所教学的知识与教学大纲、高考大纲的关系,理顺前后知识的联系,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其次要确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贯穿“诱思导学”的基本策略。在新课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呈现“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紧扣“问题”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和关键组织学习小组和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归纳”,“运用方法训练”,教师再进行精要的讲评和点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新课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精讲”作用,更要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中的过程参与;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并力求当堂知识和技能的消化、过手,坚决抛弃“一讲到底”。

旧知识复习课:教学中要克服当前的通病现象——把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或按章节或按板块顺序重新讲一遍。这实际上只是对知识的简单和浓缩式的再现。这种讲法,课时耗费大,缺乏针对性。既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也无助于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的建构,更谈不上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方法的引领、能力的培养。应该的处理方法是:无论是章节复习还是专题复习,当课堂复习内容确定以后,教师应深钻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要求,正确制定复习的标高(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根据所要复习的知识技能对应研究高考试题,在试题中找到知识技能的落脚点,通过试题去挖掘知识和技能的生长点。将这些试题按照所要复习的知识系统进行顺序编排整合,组织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以题目的形式呈现问题(学案形式),以问题为线索,以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提炼、总结、方法和规律的揭示并辅以针对训练和变式训练为主要的活动模式展开复习。复习课既要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对知识的运用方法、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习题、试卷评讲课:不少教师对评讲课的处理是将评讲课简单地处理成为讲作业、讲习题,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学生做错的题目的正确解答方法“讲”清给学生,学生只要听懂了,评讲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样讲,其效果的最直接反映就是,这次讲的问题,下次依然是问题,错误累纠不正;课堂上是好象听懂了,课后遇到换角度的变式题目又不知所云了。更有甚者,对再遇到同类题目还是一筹莫展。这说明这样的“讲”法,学生并没有多大的收益。没有收益的核心症结在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思维障碍没得到必要的暴露,教师不能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去清除障碍;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解答方法直接呈现给了学生,学生仅仅是单向接受,即使有所获取,获的也仅仅是就题论题的问题处理方法、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上好评讲课,教师至少应该有“三个意识”。

一要有问题意识------评讲什么,即本次评讲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试卷(练习、作业)进行认真批阅,统计分析,找出学生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理清这些问题是知识和技能的缺陷,还是运用能力、思想方法、思维能力等智力问题,或是属于粗心大意、表达不规范等非智力问题。教师只有做到对学生的问题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选择好所要评讲的策略、方向和重点。

二要有策略意识-------如何评讲,即评讲的方式方法问题。在评讲课中教师要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从读题开始,到审题、析题、解题、表达等各个步骤均要进行必要的尝试,进一步暴露知识能力的缺陷和思维的障碍。要将只是教师把解答方法呈现给学生的通常做法,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索,教师适时、适度进行启发诱导,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整个过程,是点拨助推式,不是包办替代式。针对方法和规律,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提炼、总结。

三要有反馈意识------在评讲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是否在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评讲课本来就是立足于解决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暴露出的“学”的问题,评讲课质量的标准就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有所得。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把存在的困惑解决了,是否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弄清了,是否通过一个题目的分析解决了一类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教师对评讲的题目(问题)进行梳理后,应该设计课堂针对性的同式(同一考查方式)和变式(针对一类问题、或知识技能运用的变换情景、角度等)练习,通过课堂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上得到训练和提升。

(5)在改革探索的进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模式也没有定势,需要教师去积极探索和创新,需要学校各级管理人员积极支持并加以制度、措施保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只要我们的领导和教师真正意识到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这种“高耗低效”现象,积极去分析研究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措施、方法和途径,积极学习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相信在一段时间后,各个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质量必然得到切实的提高,一个地区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必然能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英语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特征及其成因

英语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把新理念、新精神融入到教学之中,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让人感到了全新的气息。

关键词:低效教学;有效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实施,教学目标能否成功达成。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去甚远,课堂教学基本上可以用“灌、磨、秀”来概括。

灌:一问到底、一讲到底。学生自主能动性难以发挥。

磨: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实施“题海战术”。

秀:教师做秀,花架子多,华而不实。

根据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及听课,现将教学中出现的低效教学行为特征总结如下:

一、低效课堂的行为特征

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一味赶进度

由于课时安排不科学,前松后紧,造成有些教师上课实行“一言堂”,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甚至为了节约讲解时间,教师直接给学生勾画教辅资料上的重难点,要求学生课后死记硬背,隔日进行听写,并对不通过者实施处罚。

2.教学目标虚化,重、难点不突出,胡子眉毛一把抓

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以至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给人没有方向的感觉,所有涉及的内容都要提一下,但是却往往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却抓不住重点的现象。

3.课堂教学活动没有服务于当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体现新课改理念,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创设出各种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独立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教学目标不清晰,华而不实的活动,造成低效教学。

例如,有教师每节课上必让学生轮流唱英文歌曲。此举虽然课前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并没有恰当的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反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白白流失了10多分钟,学生在随后的听课中也略显松散。某校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听多段英文听力材料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教学活动的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即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学生通过此活动会学到什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

4.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自主和合作

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存在一个学生能否接受知识,如何接受知识的问题。新课改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例如有的课堂必要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分组,设计形形色色的小组活动,看起来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学生的积极性也显得很高,可一细想,活动的内容、学生的操练似乎只是简单的句型重复而已,有的甚至与本课的主题没多大关系,有的答案显而易见,却要留有时间进行讨论。

而新课改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5.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滥用多媒体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语法课:从新课导入之后,教师自始至终按着鼠标或遥控,要说的、要写的会在屏幕上一一出现,于是整节课下来,在黑板上没有留下一个字或一句话。期间教师留有大量时间供学生来抄写屏幕上的内容,而教师的讲授部分也只是照读屏幕上呈现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板书是不可能用幻灯、投影、屏幕来完全代替的。课件演示的速度比较快,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学生很容易将所学的内容遗忘。

二、课堂低效的原因

柯蒂斯(Curtis1982)认为,学校管理的因素、外部的因素和教师个人的因素都会导致教学的失败。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低效教学的成因。

1.教师方面

教师是否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力求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还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积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要具备传授学科知识的能力,也要具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的能力。

2.学生方面

①学习动机不足: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行为动力。

②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③学习方法不当: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课时紧,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传统讲授方法,所以学生的学习还是停留在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模仿、题海战术的层面。

3.机制因素

教师的评价没有做到科学、公正。

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而且有些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不均等。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落实。

4.学校管理的因素

学校管理不善会影响教学质量。除了学校本身的管理以外,学校管理还包括教师聘用、教师选拔、教师上岗、工作安排、晋升等诸多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和行为,教师要认真地去对待、审视、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导致课堂低效的原因,并努力去寻找、尝试解决的办法、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周知梁改善低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学英语(学术版)

[3]丁琼英语课堂低效现象之剖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4]刘秀艳探析课堂低效教学中的学生因素《学周刊》2012年第11期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61中(兰化一中)730060)

下载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成因及对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成因及对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学低效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初探

    数学教学低效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初探 摘 要: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高耗低效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寻求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

    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 黄俊虎 (泾川县黄家铺中学 744306) 摘要:道德教育低效无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一、德育教育的目标存在虚伪性。 二、德育教育的效果被抵......

    何为低效教学

    何为低效教学 所谓低效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没有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其衡量的指标是学生在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教学有......

    从“精批细改”的泥淖中突围 ——作文批改“高耗低效”的现状和对策

    从‚精批细改‛的泥淖中突围 ——作文批改‚高耗低效‛的现状和对策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 的确,作......

    高肥耗农业模式难持续

    高肥耗农业模式难持续 2013年09月18日 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化肥用量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在国内外专家看来,放弃化肥既不可能,也不科学,但中国必须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 在......

    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阶段性总结

    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 及应对策略研究阶段性总结 沂源县第一中学白燕 从2014年1月9日开题,2月中旬正式启动到现在,《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行为......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大全五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06年秋我省全面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几年来,新课改的争议一直不断,毋庸置疑,我省的新课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历史学科而言,......

    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低效成因及策略的研究

    《农村学校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低效成因及策略的研究》 (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