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

时间:2019-05-12 22:5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

第一篇: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没有或很少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那么,不管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也不管学生学得如何辛苦,都叫无效或低效教学。

化学教学内容没有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致教学的无效或低效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化学教师应该努力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包括大量的化学概念、化学实验结论、化学模型等)上,跳一跳采摘到桃子,而任何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简单强硬地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教学都是无效和低效的。化学教学方式没有体现生本教学理念,导致教学的无效或低效

2.1 讲授的无效或低效:对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点进行有序、清晰、生动的讲解和分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最重要活动,但在现实教学中存在很多无效讲授现象:有的教师讲授的语言不科学、不准确、不贴切,缺乏逻辑性、启发性、开放性,使学生听了教师讲授后云里雾里、模糊不清;有的教师讲授语言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吸引力,用同一种语速、语调、语音持续不断的讲述一个又一个化学事实,这种缺乏感染力的化学课,也就没有学习效率可言了;还有的教师经常会讲授一些与学科教学关系不大的内容,既浪费了宝贵的化学教学时间,也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化学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2.2实验教学的无效或低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中各种形式的化学实验不但能验证化学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是学生探索化学奥妙,培养他们创造精神的最重要的实践形式,但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变成无效或低效的实验教学:例如,我们有些化学教师实验准备不充分,没有预先做实验,导致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降低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可信度。有的教师由于实验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和安全性,造成实验的危险事故,这不仅会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有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化学的恐惧心理。有的老师为了教学方便且增加实验的成功率,用多媒体中的化学实验录像代替真实的化学实验,虽然实验结果如愿以偿,但是实验的可信度、现场感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大打折扣。有的化学教师甚至用所谓的“黑板实验”、“讲义实验”代替真实的化学实验,还振振有辞地解释,这种实验教学对付考试效果最好!极大地曲解了实验教学的内涵。有的化学教师做实验前没有介绍清楚实验,学生不知道教师在做什么实验,加了哪些试剂,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等,正当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时,实验已经做完了,也会使实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另外由于演示实验的药品少和仪器小,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除了前排几位学生外,其他的学生都没法完全看清这个实验,实验教学的效果更是无从谈起了。

2.3多媒体教学的无效或低效:现代课堂教学普遍都用到了信息技术,很多化学教师也都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多媒体技术,这样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了许多无效和低效的教学:例如,有的化学教师上课都按多媒体课件的流程来上,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以前的人灌走向了机灌,无形中增加了化学教学的容量和速度,许多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普遍感觉多媒体画面应接不暇,上课像在看电影,课后收效甚微。有些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样教师的预设就不能很好的生成,教学效果当然也无从谈起。还有的教师每节课都要用课件上课,把那些要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全都在课件上反映出来,而且每天要花好长的时间精心制作多媒体,这种忽视了教学内容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思考的多媒体教学,效果更是可想而知的。

化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导致教学的无效或低效

3.1 无效或低效的教师提问: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并由教师作相应评价的教学方式。因此,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学生的习,促进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在现实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无效提问现象:有些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自己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权利。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范围太大,或是提出的问题指向性不明,模棱两可,学生不知道从哪个方面来回答才算符合题意。有时教师的提问缺乏层次感,提问的顺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生的正常思考方式,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有时教师的提问不符合科学原理,为了出题目而人为设置的错误化学练习,它虽然说能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但毕竟它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有时教师选择的答题对象不合理,如,让优秀的学生回答比较简单的判断题,使优秀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内在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让相对后进的学生回答高水平的问答题,就会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会使课堂气氛紧张,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3.2 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准确多样的教学评价可以稳定学生学习兴趣,在现实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评价现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很高,觉得经过自己的辛勤教学,学生一定能回答出自己的提问,一旦少数学生没有如教师所愿,教师就会表现出沮丧和失望,再加上有的学生连布置的作业都没有完成,教师的情绪很容易激动,甚至大力批评甚至挖苦学生,这样不但教学效果受挫,而且可能增加学生的自卑感,冷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甚至可能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相反有的教师无论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做何回答,教师也都给予一概的肯定,甚至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明显带有错误时也不给予纠正,还有干脆不理睬就让学生坐下,这种误人子弟的评价势必将课堂教学引入歧途,使得本该是严肃的学术对话变成了毫无目的的聊天,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意义的。

应对策略:

课堂上提的问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提问的问题要清晰。提的问题一定要清晰明了,学生一听就知道你问的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种回答;(2)问题要提的有价值。只有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发正确的思考和探究,才能对所学内容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3)问题要有趣味性。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引入入胜,深入浅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4)问题应具有“大众性”。问题应该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不能仅仅局限提问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5)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开放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就强。(6)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对于回答的不完整的答案要追问或补答。

最好将课堂小测的试题也分层,按星级分层,根据本堂课所讲授的重点和解决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变型题,一星主要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二星对于中等学生,三星针对优秀的学生,一星和二星的题目要求所有当堂完成,三星要求优秀学生完成,并且要有时间观念,出的题目量要适中。

其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无效和低效的行为,例如:课堂环节衔接的不自然,课堂整体时间的控制不好,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得当等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整堂课的有效性,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改进。总之,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离真正有效还有一段距离,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率,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课堂会变的越来越有生命力和质量!

第二篇: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1.讲评课上学生“爬黑板”无目的。

解读:讲评课课前在黑板上公布选择题答案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讲评课中间,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选择题的答案,那就是纯粹为“爬黑板”而“爬黑板”。学生爬黑板,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环节,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

这条错误的提出,就是要求老师们明确让学生“爬黑板”的目的,预先确定好“爬黑板”的学生的层次和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好“爬黑板”的预设与生成。

2.课堂上满堂灌、集中讲、集中练,讲练比例失调。

解读:这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三个极端行为,是抵触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顾学生学习效果的典型表现。

一堂课连续讲授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讲与练有机结合”是我们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的基本要求。事实表明,“有讲有练、边学边练,讲与练有机结合”,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有的学科适合讲一条练一题,而有的学科就不能这样,它需要经过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感悟之后才能练,况且,课堂练习也不能只练选择题,应该兼顾各种题型才好。

3.假问题充斥课堂。

解读:那些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能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一个90%的学生能很快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那些老师领着学生自问自答式的问题是假问题。假问题充斥的课堂看起来师生互动很活跃,但实质是低效的。因为学生没有经过思维,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假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对问题教学的目的不理解,二是教师备课不充分。

另外,“对不对”、“是不是”对有些老师来说,可能是一种语言习惯,但这种习惯一定要彻底改掉。

4.课堂教学结构松散。

解读:有的老师没有创设教学情境,没有课堂导入,上来就讲,问题与问题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没有过渡语言,也不给学生揭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罗列;有的老师没有课堂小结,即使有,也只是手指板书提纲重复一番,没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地概括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没有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节课下来,“自主”、“合作”环节貌似有了,老师讲得也少了,训练题目也跟上了,看似什么也不缺了,实际上却没有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明确、完整的知识结构。

5.片面追求“自主”与“合作”,没有处理好“自主合作”与老师讲授的关系。

解读:有的老师仅仅把“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解答。

“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既有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应该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在学生“自主”或者“合作”之前,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标准”,让学生按照这个“目标和标准”去“自主”、“合作”。学生“看看、背背”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前后、左右同学泛泛地“讨论”一番也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我们强调“自主”、“合作”,不是削弱老师的讲授功能,重要问题老师还是应该讲透彻,重要的知识,还得需要老师根据学科特点加以概括、归纳,形成有规律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其实,老师也是“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

6.机械地硬性规定主观命题的答案要点。

解读:文科教学中,有的老师在讲评题目或试卷时,将主观性题目的参考答案或者制作在课件上,或者抄在黑板上,或者印发给学生,这些做法本身没有错,但有的老师往往还会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背过。这样做,纯粹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不利于文科成绩的提高。

对于文科的主观性命题来说,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仅是参考性的,它要求的是主题明确、要点准确,允许学生在基本的答案要点之外有自己的见解。同时,不同的命题者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差异,因而答案的表述也就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在进行文科主观性试题的讲评时,除了要让学生把握该题的主题思想、理解必要的答案要点外,还要指导学生创新,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7.剥夺学生思维,直接将答案呈现给学生。

解读:在课堂上,有的老师担心授课进度,担心课堂秩序,一些重要问题虽然也进行了提问、引导,但还没有经过学生思考回答,或者学生的回答不正确,老师也不再进一步启发引导,就迫不及待地将答案讲了出来。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秩序不混乱,但是,它没有帮助学生真正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在这里,老师既是思维的主导,又是思维的主体,唯独不见学生,他丢掉了课堂秩序最关键的东西——课堂思维秩序,因而,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而事实上,老师控制课堂秩序的标准,是看学生的思维秩序是否展开、活跃、有序、有实效。良好的课堂思维秩序,关键在于处理好学生思维的“等待时间”与教学进程的关系。用“真问题”组织教学时,要给学生留足两个“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问题提出后要等待全体学生都能产生思维结果,教师不能用自问自答式的讲解剥夺学生的思维空间;第二等待时间:学生表述思维结果时,老师要耐心倾听,直到学生讲完为止,允许异想天开和稀奇古怪,允许正确与错误并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使问题的答案逐步趋于完善,不要将学生的思维结果强行拉到自己的预设上来,更不能越俎代庖。两个“等待时间”是课堂教学中老师还给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真正体现。

8.没有掌握学情的讲评。

解读:考完试(包括学生做完练习题),阅完卷,人们习惯上关注分数。学生如此,老师如此,学生家长更是如此。而对于考试中的“失误”和“失分”却往往重视不到位。

考试后的分数固然重要,它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智能的发达水平,而知识的漏洞、技能的缺陷、智力的不足,却体现在成绩之外——“失误”和“失分”上。在检测性考试或诊断性考试结束后,师生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失分”上而不是在“得分”上。统计发现,考试中因失误而失分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每科平均失分在10分以上的学生约占30%,5—10分的约占60%,5分以下的约占10%,不失误的学生基本没有。失误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有的学生因审题不缜密,曲解题义而失分;马马虎虎,眼下误、笔下误,眼高手低,“会”而失分;对知识一知半解最终得不出结果或回答不全面而失分;书写潦草、答卷不规范而痛失步骤分或卷面分;还有的是因为对上次考试的“失误”、“失分” 不细研究、没吸取教训而重蹈覆辙,再考再失分,等等。

以上的损失,有学生的原因,亦有老师的原因。对“失”的原因,师生要共同研究,仔细探讨。每次考试后,只要大家都集思于“失”上,就能大大减少以后的“失误”、“失分”,杜绝重复失分现象的再次发生。事实提醒我们,考后工作要重于考试过程。要采取具体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认真地、有区别地、有步骤地认真对待。作为教师,要详细地统计好错题和“失误”、“失分”情况,以及失分人数和失分率等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以引起下段教学的注意。若为班主任,工作量会更大一些,可要求学生对各科进行全面地分析、统计,分析失误的原因,统计失掉的分数,包括单科失多少分,总共失多少分,并且制订出下次考试的目标分数。这样的统计分析,定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失误”、“失分” 感到震憾。

当学生对自己的“失误”、“失分”有了充分的认识后,老师应当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要求:审题不缜密的,平时要在审题时精读细研;会而失分的,要注意在知识掌握的扎实性和牢靠性上下功夫;被扣卷面分的,平时要注意书写训练,加强卷面规范化,等等。也可以举行优秀试卷展评活动,通过让学生 作总结、谈体会等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同时,老师还要督促学生建立健全错题本、纠错本等,在每个失误的地方写下点滴体会,并且组织好二次过关考试,以使学生达到“满分卷”。

对于布置学生课后做的习题,老师一定要在全部批阅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提前备课,进行分析、归类、归因,找准讲评的侧重点以及为解决该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等。对于在课堂上随时所做的巩固练习题,老师应该利用提问、访谈、抽查等形式预先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做题情况,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有代表性地讲评、点拨。

9.漠视课堂生成,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课堂教学。

解读: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做题,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是正常的事情。对于类似的错误,有的老师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就是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备课不充分,即使理由是怕影响教学进度,也是不可原谅的。这样简单的处理方式,既不能给学生解决问题,又浪费了其他学生的时间,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效优质课堂要求,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但不能给学生遗留困惑的问题。对于发生在课堂上的上述现象,老师应该立即抓住典型错误,引导学生分析成因,找出避免类似错误的方法和规律。这样既可以使犯错的学生“刻骨铭心”,也可以使其他学生受到“警示”,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实上,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来解决问题,避免错误,这也是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最容易“出彩”的地方。

10.课堂提问不规范。

解读:课堂提问要指名道姓,这既能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又能使学生感到都有被提问到的可能,全体同学就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准备回答问题。课堂提问不规范的典型表现有:

⑴仓促提问。课堂提问的正确程序应该是:创设情景→教师设问→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就是说,课堂提问时,老师一定要先提出问题,给每个学生都留出思考的空间,然后再找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 问题上有所收获。然而,有的老师是先提问题,后叫学生,这不但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扰乱教学秩序,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为对于被提问的学生来说,突如其来的提问会使他心慌意乱,无法进入思维状态。

⑵强迫提问。课堂提问应该在积极主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提问的学生过于集中,从表面上看,课进行得很顺利,但易被假象所迷惑,许多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将被掩盖(这其实是涉及到受教育的均衡问题)。因此,课堂提问要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当学生对提问不能做答时,教师如果强行点名提问,也会将被提问的学生陷于被动难堪的境地,把教学秩序导入混乱。

⑶穷追猛问。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说明其听课思维积极、注意力集中,教师应该努力保持学生的这种思维活跃状态,珍惜和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当学生的回答不全面时,不可过分苛求学生,不必“还有呢,还有呢?”穷追猛问到底,非得要学生回答得像老师设计的那么圆满不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提问其他学生或再启发诱导或自己补充等方法来解决。否则,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以佼佼者的形象站起来,结果以失败者的姿态坐下了,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发言和交流的积极性。

⑷低级提问。教师应该认真备课、备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其难易程度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特点,过难或过易都达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向学生提问思维含量不高的问题或过于简单的问题,不仅无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反而容易引起反感。学生回答之后的点评也要注意改进。有的老师不论学生回答什么,都是“很好”、“不错”,表面看是“拿起了表扬的武器”,但却没有告诉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标准;还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价,接着提问其他学生再答,使学生无法判断自己回答得准确与否;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一听到学生回答得不对,就立即打断,也不给学生分析错在什么地方。

11.自主学习无的放矢。

解读:“把时间还给学生”,是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有的老师往往以此为借口,在无任何学习要求的前提下,把课堂放给学生,让学生整堂课读 书、背诵、做练习等,浪费课堂时间。学生是有差异性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已。如果将这个理念引申为“只有考上大学,学生才是学得好、老师才是教得好”的话,实在不敢苟同。因为从升学的角度看,确实就是有大量教不会的学生存在嘛!应该承认,人在智力上的差距是要比体力上的差距大得多的。因此,要研究和搞好分层教学,布置作业与检查反馈也不应该一刀切。在教学中,如果老师没有要求地将课堂放给学生,就会导致有的学生在这段时间无所适从,无所事事,甚至干脆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将学生知识生成过程的哪一阶段给学生,怎么给学生,在学生知识生成过程中老师该做什么、学生该做什么设计好。在课堂上,我们如果做到了“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思维的时间还给学生,用思维的时间开掘思维的空间,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会用“过程”产生知识、形成技能,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才会真正成为智慧形成和生命成长的过程。

除了单元考试外,老师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做练习题。老师应该采用“做题(读书)——检查——讲评(点拨)——巩固”这样分段循环的方法来处理一般的习题课,以便能够更好地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12.关于教师板书和教学语言。

解读:有的老师板书字迹潦草,书写较差,有的老师板书比较随意,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中看不出这位老师的板书是否有过“设计”,还有的老师在没有导入新课之前,板书提纲就早已写在黑板上了,这势必导致讲课过程中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罗列,问题之间、环节之间缺少过渡语言。

严谨、逻辑、规范、凝练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课堂上要多用引导性、点拨性语言启发学生思维。但有的老师课堂语言罗嗦、语速过快、带有口头语,甚至还有一些不符合学科特点的语言。

譬如说:提出问题以后,不要轻易地缀上一句:“这个问题很简单。”这首先表明了这位老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思维含量不高,是一个比较低级的提问,不仅无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反而还会容易引起反感。

其次,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形成思维惰性,因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很多学生就可能不再慎思、深思,削弱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力,甚至干脆不去思考而开了小差,形成课堂气氛的沉闷无语局面。

第三,假如有同学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可能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即使这个同学会回答对了也不能引起共鸣,因为老师有言在先,“这个问题很简单”,回答对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二是假如某个同学回答错了,或者表述得不圆满,那么,这个同学必然心慌意乱,叫苦不叠:这么简单的问题自己还回答不上来,确实没面子呀!余下的时间他如坐针毡,并决心以后再也不回答这个老师的提问了,以免“上当受骗”。

开滦一中教师五忌讳: 一忌:问“是不是,对不对” 二忌:剥夺“等待时间” 三忌:问“还有呢?还有呢?” 四忌:表面看是“拿起了表扬的武器”,五忌:说:“这个问题很简单”

第三篇:教学中的低效无效行为

教学中的低效无效行为

1、备课缺乏对所带班级学生情况的分析考虑,忽视了班级之间的差异,导致同一节课在平行班教学过程一个样,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差异大,还怪班级学生有问题。

2、教学设计“游离”于三维目标之外,为活动而活动,未先学思考就摆出问题讨论,片面地夸大了学生主体地位,不切合实际的分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生机勃勃”,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差。

3、教案中对问题设计单一,尤其是创设情景后的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可能是多元的,结果没按心里来,手足失措,缺乏应对。

4、先教后学,忽视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探究体验,多数学生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虽然学生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5、过度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知识容量,机械的按教案教学,强调教案上课的一致性,淡化了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和处理,导致课堂生成性问题抓不住或讲不透,出现越俎代庖,或者害怕破坏课前设计好的程序,对学生提出问题视而不见,忘记了课堂是以研究学生存在问题为中心的。

6、一味追求知识强化训练,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生成——演变——运用”的探究体验。

模式、方法单一,不能灵活变更,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疲劳心态,思维受到抑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8、教学过程中随机性提问过于频繁,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或过于简单,或是不科学的低层次的重复,或者对学生的问题肯定不够,尤其回答错误,鼓励不足,一味的驳斥学生的错误,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9、不能高效的利用时间,课前无休止的唱歌,下课铃响了课还没上完,可用课件、小黑板一次发现的问题,却一个一个抄,学生会说的教师再说,学生会做的黑板上再练。

10、不能有效地利用眼神、语言高低停顿、提问等手段组织教学导致一个人的问题影响整个班级,或一个小问题耽误了教学时间,或者是埋头只顾讲,不看学生的反应,导致教师学生思维脱节,上面滔滔不绝,下面昏昏沉沉。

11、多媒体使用不当或过于频繁,导致教师跟着课件讲,学生盯着课件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降低了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参与度。

12、作业布置随机性大,为了省事直接用课后练习,或重复抄写课练中册习题,不能根据学生当堂掌握情况布置精选预设好的作业。

13、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和心境,学生做作业时不停的讲,学生想问题时不停的唠叨。

14、课堂检测、周练题、作业、课练讲评纠错不及时,不能趁热打铁,导致反馈不及时、失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或者一味的就题论题,不能透过习题看出问题症结,题没有重复问题却重复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15、考练讲评无重点,针对性不强,一概的演讲,一套题讲完了,只知答案讲完了,自己也不知哪些重点是否突破,还发现了学生有哪些问题。

16、教师缺乏对“课前、课中、课后”正确的同步归因反思,只局限于看个人教学设计的使用效果,学生配合的怎么样,上完一节后的自我感受如何。将个人主观强加于学生,严重忽略了问题的预设、生成及处理,反过来又将“无效”归因在学生身上或班级管理

17、忘记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看人家班级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就怪自己班级学生差,没有看到自己与人家教学上的差异,也不善于向他人学习,固执的一个道走到黑,误了学生也误了自己。

第四篇: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三: 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道德角色,是要承担道德责任的,是一个需要用道德良知来支撑的职业,家长、社会、学生都在关注这我们,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善思善行,慎思慎行,兹事体大,不可不察。而这个“察”,就是去审视,去反思。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和生成的冲突对立

1、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专制的无效教学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就能使学生好学、乐学,教学的双边活动也会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建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人际关系,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剔除“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如果能够建立一种尊重、关心、信任的师生关系,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热情!

2、观点强加给学生——不会倾听的无效教学

对于学生的述说,老师应多一份亲切平和认真耐心。在课堂讨论交流中,要注重倾听学生哪怕是错误的声音。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在静静的倾听中,春风化雨般悄悄进入学生心灵深处去了解他们的呼喊和需求。当学生的见解、行为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武断、粗暴地制止学生,不能取笑学生,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知识能力的“瓶颈”,鼓励学生“再想一想,再说一说”,用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多想多说,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加以引导,给予纠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树立信心,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挤占学生时间——忽视效率的无效教学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多留课外作业。作为学生,谁都不希望老师拖堂,哪怕这位老师教得再好。而有的老师会提前2-3分钟进教室,要求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下课了老师再拖堂2-3分钟,实际上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已经缩短到4-6分钟,严重的情况下,学生可能要上连堂课。如此强挤硬占看似抓紧了时间,实际上是以牺牲学生休息时间为代价的“赶课”,大大削弱了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实在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需要休息,老师也需要休息。但是,比休息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说白了就是升学率。挤占学生时间更多也是评价制度和成绩考核逼出来的。”他们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却倍受应试教育的煎熬。但实际上现在的高考与过去的高考相比,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次考试不仅是考学生的文化成绩,更是思想品德、心理意志的综合考查。从这一点看,高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应试教育以目的为导向,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完成目的,而素质教育则是尽可能的复杂化其过程方式,最终达到目的。虽然最直接的方式是最有效的,但后者无疑是最为丰富的。对于金字塔形的知识积累过程来讲,塔基越大,上升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所以,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尽可能地拓宽受教育者的知识面,增加其知识储备。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基础的掌握和精确,相对比较忽视对于外延知识、迁延性知识的掌握,而素质教育则是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以丰富受教育者的外延知识储备。

4、“讲授、观看”代替“讨论、实践”——不求方法的低效教学

素质教育虽大力推行,但很多老师仍占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在常规课上基本上还是单一的讲授法,教学方式主要是向学生“灌”知识,只在教学中偶尔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效果精彩的课堂教学往往只能在“公开课”、“优质课”中看到。课程改革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实验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习惯。而老师在实际授课时,把实验课变成了课堂讲授课,重在讲解,学生多数时间在听,有时学生连动手操作的机会都没有,只是看了一下老师的集体演示而已。教学中缺乏一种动态的合作,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支配、控制甚至取代“学”,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思考的品格丧失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师,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只能邯郸学步,所以,这也是无效的教学。

老师应该彻底转变观念:把以往“教师教得如何”这一重点,转变道“学生学得如何”上去,始终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老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

(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

(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

(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5、贫乏的言语表情——无效的教学艺术

教师的课堂言语表情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表情,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经常反思,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设计,为什么课堂效果却有天壤之别?我认为主要就是教学艺术的不同。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常用“阿婆”语言,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反反复复,罗罗嗦嗦,学生听得味同嚼蜡;有的老师常用“流水帐语言”,整堂课表情呆板,语调平淡,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谈起?公开课上“抑扬顿挫”的语调,略显夸张的表情动作,虽然有那么点“作秀”的味道,但比起这种“白开水”般、毫无激情的课堂言语不知要强多少倍。

如果说公开课上的无效教学行为是一些教学形式上的问题,那么平时课堂的无效教学行为则是教学本质上的问题。一个教师平时的教学习惯的无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可怕的,这样的教学风格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平时的每一次课堂教学不可能都像公开课一样的去精心设计、完美组织,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而每一个教师个体的能力也有限,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1).发挥备课组的力量,集体备课,减少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失误。(2).加强自我素质,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减少教学组织上的失误。(3).注重资源积累,不断地在原来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改进教学环节上的问题。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只有做到以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的课堂才会离优秀课越来越近,而我们也会与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6、缺乏基本功和良好的授课习惯——不能以身作则的低效教学

听了 王 老师的一节课,让我心情舒畅,眼前一亮。她的板书板画让我感受到了物理课中的别样的美丽和艺术。

学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并对今后乃至一生的学习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作业上,对作图、列方程、清晰书写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自己在课堂上的板书板画及语言表述却很随意,我想这样的教学应该是很低效的,时必须改正的。

众所周知,教师基本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之一,更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教师树立威信,赢得学生尊敬的必要手段。试想,一个说话结结巴巴且满口方言,板书常出现错别字且不规范,化学教师不会背元素周期表,数学教师记不住圆周率的前六位,物理老师连个小收音机也不会摆弄…。这样的老师能上出一堂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课来吗?所以老师们要勤于学习、广于阅读、善于反思、躬于实践,力求使自己达到能够把知识、技能、审美集于一身的“全无敌”超级学者。

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操作,而是复杂的精神工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力争使每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和设计,用一个简单的形式表达就是:“我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我们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而不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那种做法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减少教育过程中的无效环节。

有志于在素质教育中让自己脱胎换骨,快速成长的朋友们,请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个蹒跚前行的脚印,都将成为奏响灿烂未来的音符,勤奋者必能完成人生的辉煌交响曲!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原因及应对策略的探究

探究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原因及应对策略

江苏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郭顶标***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原因主要有: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少方法指导;没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不能灵活恰当运用多媒体;无鲜明的文本意识。教学应对策略有:须坚持关注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须方法先行,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准确灵活运用多媒体,用在最适宜处;须有强烈的文本意识,让学生充分感悟文本。

关键词:关注学情重方法紧扣文本用好多媒体

一、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原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课堂教学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但是现实和目标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苦恼就是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看到了这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其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热情不高,缺少方法指导。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解决语文问题的勇气和方法,而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提供。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兴趣,对问题敷衍了事。不少学生有极其严重的厌学情绪,并在课堂上形成了极其不良的学习氛围。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语文逐步变为“边缘主科”,地位与数学、外语不可同日而语,重视程度日渐衰弱,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形成了学习时间与成绩落后的恶性循环。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参与课堂,基本的语文学习意识都未形成。

(2)没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比如,语文课伊始,我们不少老师也喜欢介绍一些时代背景等知识,可有时时代背景的介绍与本节课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学生听了反而感觉“云里雾里”的,干扰了下面的学习。有时,课刚开始时,我们也往往喜欢让学生根据题目设疑。有些学生的问题提得很散,有些学生的问题,我们教师觉得不值得一提,于是课前提问只是一个摆设。学生提学生的,教师仍旧按着自己的预设目标上自己的课。这些现象反映了我们教师唯教参至上,有时并没有读透教参,只是将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对于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心中无底,对于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无法灵活地加以运用。比如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校内公开课《幽径悲剧》开始时,她绘声绘色地讲了季羡林的一个故事,一年,北大秋季开学,一位新生报名时,因行李太多,便请路过的季羡林帮他看了一个多小时的行李。等第二天开学典礼时,这位新生发现,昨天替他看行李的人居然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这个故事可以反映季羡林先生良好的人品修养以及平易近人的作风,但与本课的教学目的无关,教者完全可以不讲这个故事。

(3)不能灵活恰当运用多媒体。

在当今信息时代,语文公开课课堂上已不满足于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设备了,更增加了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先进的教育手段。语文公开课上,我们经常见到,教师的讲台摆满了各种设备,平时难得一用的现代化设备如同“满汉全席”一样全盘照搬出来,可往往教学效果并不见得好。有的语文老师上课时用完这个用那个,忙得不可开交,整堂课很少说话,不像是老师,倒像是演示各种设备的工作人员,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现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将其作为公开课比赛评奖的一项重要标准,以此证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能力。我们觉得,语文课文多是文学名篇名著,学习文学名篇名著是要让学生有所领悟,有所感悟,现代化手段往往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如果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是少用这些手段的好。例如,本学期我校一节语文公开课上,一位老师讲《梵天寺木塔》,他就播放了好多幅扬州和宝应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图片,图片拍得非常优美,可与课文教学无关。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语言来感悟这种情境的,需要学生去想象,而想象比任何实际图像更辽阔、更丰富。如果我们每次教学都给学生看图片和录像,这对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很可能是弊大于利。滥用、乱用就是多余的累赘,就是画蛇添足,就是导致语文教学低效的元凶。

(4)无鲜明的文本意识。

比如我校青年教师上《明天不封阳台》校内公开课,这位青年教师在带学生匆匆讨论了课文的几个问题之后,就让学生用将近10分钟欣赏动画音乐《我是一只小小鸟》。这个作品是全国比赛获奖作品,设计优美,形式新颖,非常吸引人,与本课主题也有关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用这么多的时间欣赏动画,无疑使学生理解文本的时间减少了,对文本的内涵只是浮光掠影地知晓,总体看是得不偿失的。

二、教学应对策略

(一)须坚持关注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扬州教育局师资处处长王力耕坦言:优秀教师更注重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并且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寻找教育的契机。他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六让”:只要学生能看懂的,就让学生去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去得出结论;只要学生能评价的,就让学生去评价。他还勉励该校教师要努力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思维意识、诚信意识,实现教学的智慧,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心灵、人格、智慧的唤醒。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以说,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主体化交流网络,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化、表面化的互动。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组内1+1或1+2结对,每个成员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积极评价和补充他人发言。问题设计合理,有启发性,互动真实、操作有效,能引发学生讨论、思考,或将讨论引向深入。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互助(站立)、全班互动有序展开,时间掌控恰当。

(二)须方法先行。

真正践行陶行知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根本目的。教学不是“告诉”,教师应该是学生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1、探讨方法,授之以渔。譬如,排序常见题型有:排序题,即给出若干句子,按照语境、要求排列成连贯的句子;嵌入题,已给定上下文,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嵌入一句话或一段话使上下文衔接,语意贯通;承接题,只给定上句,要求选择或补充与之衔接相连贯的下句。而我们扬州主要考察的题型是给出若干句子,按照语境、要求排列成连贯的句子。例题:句子的排列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②‘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④‘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吟诗作对了。

A.③④①②B.①③④②C.③④①②D.③①②④

小结:选C.这一语段就是以时间顺序排列的,标志性的词语是:日暮——夜里(有人活动)——更深人静——第二天的早晨

所以:以时间为序,应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

提示:这是最简单的一类排序题,做到两点即可,一是弄清中心话题,二是排好时间顺序,一般是从早到晚,或是从过去到现在,如果其中还有插叙手法等,那就更得仔细推敲!

在对典型例题讨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技巧归纳:一般来说,语段的排序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方法:

(1)明确顺序

①空间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里到外。

②时间顺序:或从早到晚,或从过去到现在等。若有回忆或描写上的使用插序手法等因素,那就更应该仔细分析和推敲。

③逻辑顺序: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由易到难,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由一般到个别,或由个别到一般;也可为由概括到具体,或由具体到概括„„做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找到其中体现顺序的那道“线”,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

(2)抓关键性的词语

①关联词。并列、转折、条件、假设、递进、因果„„②暗示性词语。“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总之”,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③有指代意义的词语④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

(3)统揽全局,善抓中心句,然后分析其它句子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4)保持话题及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前后一致。

(5)切记排列后要通读全文,斟酌个别难以分辨的语句的顺序,颠倒比较,最后确定。

(6)注意上下文文句式的协调,首先要明确不同句式的概念和作用。根据题目的要求使用整句或散句、主动句或被动句、肯定句或否定句、长句或短句等,一定要考虑整体协调,注意与上下文衔接。(一般都不能改变原意)

必要时可以摘录总结答题步骤口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牢记答题方法。附排序题口诀:

排序题,并不难;通读题,前后看;

有代词,往前串;同话题,连一连;

找顺序,时空间;逻辑题,思维变;

内容上,要映现;排完了,先浏览;

不通顺,再换换;对答案,笑开颜。

2、平时教学中可以规定一些答题方法,这样可便于学生在学习之初有个抓手。

譬如,喻证法(比喻论证),即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在帮助学生分析其作用时就可以指导按下里格式去完成: 作者把„比作„,从而证明了„的道理,把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再如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可按下列格式指导。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更本质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把„„比为 „„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体会文章语句含义可按以下三步进行指导。

(1)弄清词语/句子描述的对象是谁?表层含义

(2)结合词义句意写出这个词句表现了所描述对象的什么状况?深层含义

(3)结合主旨,写出这个词句反映了什么情感、态度、性格等。

(三)准确灵活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慎重、恰当、合理,用好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课堂当然不可能离开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语文教师只要不一味地依靠这些教学设备,那么教师的教化作用和人格影响也能发挥作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应该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是为了帮助教师使教学工作更轻松些,而不是使教师的教学更繁琐、更沉重,更不是把使用它当作一个目的。比如本学期我校初三一位教师在校内公开课《病句辨析与修改》复习课教学中,恰当运用课件,迅速而准确地展示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训练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课堂活动不能再把运用现代化手段当成一道“大菜”拿出来展示一下做做“秀”而已,而是把它真正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去,需要就用,不需要用就不用,宁精勿滥,使语文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四)须有强烈的文本意识。

语文课上,学生应该充分感悟文本。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抓住关键语句,指导学生品读赏析,从中感受语言的美感。而我校另一位骨干教师上《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则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寻找并把握线索,概括课文内容,辨析“封”“不封”阳台的原因,品味描写鸽子的词句,如“伏”“惊恐”“蜷缩”“紧紧盯”“令人怜爱”等,朗读赏析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理解文章主旨,然后再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说说如何保护环境,爱护生灵,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样的设计虽然不像前者那样时尚新潮,但是阅读能力训练踏实有效。

语文有效课堂总的来说就是落实“生本”理念。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中对“生本”理念的阐述是: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具体有三点:首先是目标明确度。新课程呈现多维教学目标,概括地说,就是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二是发展性目标。即一堂课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同时又要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其次是方法有效度。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最关注的是它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促使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判断一个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它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有就是学生参与度。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比较被动,学习方式也较单一,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新教材的研究性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参与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栏目,以栏目为“路标”,给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坚持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语文教学肯定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语文有效课堂总是自主课堂。老师要能采取灵活的手段,将自己的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和激励,努力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语文有效课堂总是活动课堂。老师要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在活动中体验有效的喜悦和创造的欢乐。能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水平不断变换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用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语文有效课堂总是情感课堂。老师要能较好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较好的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多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并快乐着,在有效课堂里,师生之间心要相印、情要相通。

下载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避免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发生

    如何避免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发生,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高效,值得我们英语教师进行分析与思考。 现象一、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脱离主题 细节1 有一次举行英语公开......

    课堂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表现 1、教师提问的问题较难或者无价值(如是不是、会不会、好不好)。 2、展示交流没有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三类生参与度不高。 3、达标检测时学生边讨论......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低效行为分析及解决策略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低效行为分析及解决策略王伟苗(原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秀水小学 现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中学小学部)摘 要: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以......

    常态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及改进策略

    (重点)常态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及改进策略 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包括:课堂结构不合理,时间安排不合理,情境创设流于形式,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差,课堂提问太随意,教学内......

    如何避免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发生(精选5篇)

    如何避免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发生,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高效,值得我们英语教师进行分析与思考。 现象一、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脱离主题 细节1 有一次举行英语公......

    课堂教学无效行为经验交流[推荐5篇]

    课堂教学无效行为经验交流 下面我就课堂提问的“无效性”谈几点看法,不当之处, 敬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课堂提问的无效性: 1、课堂提问过于简单,都是些无意义的“对不对......

    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我今天讲座的内容是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有不当之处恳请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对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的自我反思与改进策略

    对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的自我反思与改进策略 郴州亚星学校黄泽红 现在我们天天都在讲要追求有效课堂,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却是许多老师很迷茫而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