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低效”教学行为,促教学增值
改“低效”教学行为,促教学增值
引言:
为人师者本职工作乃教学也,而课堂教学则乃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最主要途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的成败关键还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作用。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展,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成效小、学生遗忘率高、厌学情绪出现等现象。虽然其中不乏小学英语每周课时少,英语学习氛围缺乏等客观原因,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想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增值,改进课堂教学行为迫在眉睫。
一、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实现教学增值的基础,何为“有效教学”
教学行为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构成体,而是一个包括 教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的接后复杂的、内容丰富的目的性行为。(戴国忠,1995)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包括把教学行为各环节和步骤设计得科学规范,还包括在相同的条件下,教学行为整体功能水平得到提高,即师生通过教学共同得到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大的教学效益。(连榕,2000)
简言之,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指规范、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行为。凡是能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效果,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又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升的教学活动都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都属于低效教学。
二、“低效”教学行为的具体现状表现特征 1.教和学的失衡
有效教学既依赖于教师的“优教”,又依赖于学生的“优学”,两者和谐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王曦,2000)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存在注重“教”而互视了学生的“学”,重学生知识结构的积累教授,而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现象。
2.“教会”和“学会”失衡
有效教学是师生通过教学共同得到发展的行为。因此,有效的教学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学有收获,学有发展,同时也能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有效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会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王曦,2000)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会”和“学会”的天平严重失衡,部分教师存在“为教而教”的意识,忽略了通过教学让自身的专业得到发展。
3.教学中的有效知识与“教学产出”失衡
学生能否有效产出是检验有效教学中学生 “优学” 的一个指标。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输入。有效知识量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是能提高学生有效的知识。(连榕,2000.)可见有效教学产出与教学中的有效知识输入密切相关。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两者出现失衡的局面。
如,若教师只片面注重学生的兴趣,忽视了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的目的,教学设计过程采取大量的教具、音像和图片却无法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英语学习上。最终,教师教的很辛苦,可在流于形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少,学生做不到的相应教学产出,教学效果自然低效。
4.教学中“动”和“静”失衡
有效教学要求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学生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和特殊的学习特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大量的游戏教学,更有甚者用游戏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却缺少让学生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环节。不可否认游戏极大调动了课堂学习气氛,但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许长山,2009)因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学习上,形散神不散。
三、“低效”教学行为的成因
1.“低效“教学行为与教学标准、教学目标的偏离
对教学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偏离理解造成了教学行为的随意性。如,若对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未能透彻理解,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就会出现流于形式,盲目跟随的局面,致使课堂出现一种“散乱的活跃”。这种“散乱的活跃”表面上学生活动量大乐,但其实际思维含量并不高。这种“散乱的活跃”影响了教师对有效知识的把握进而影响了学生的有效产出。
2.“低效“教学行为与教师驾驭课堂活动的能力缺失
“以学生为本”观念的提出,使人关注的焦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的作用而因此削弱。(王蔷,2003。)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仍然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教师缺乏有效驾驭教学活动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和消级作用,进而造成“低效教学”局面。
3.“低效“教学行为与单一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存在如出一辙的的现状。教师过于依赖教参,把程式化的教学操作用于课堂,单一的课堂模式使原本富于变化的教学活动变得僵化,甚至使方法的教育成为继知识之后学生学习新的负担。(许瑛,2003)可见,程式化的教学形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觉得学习的无趣味性,让课堂变得“低效”。
4.“低效“教学行为与缺乏对细节的关注
有效的教学行为经得起教学细节的琢磨。反之,细节处理不妥会严重影响教 学是否有效。课堂上“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是否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是否公平对待了每一个学生”;课堂上“有无充满活力的激励语言”;课前“备课有无做有效预设”; “每一个环节的掌控是否流畅”;“环节的连接是否自然”„„这些课堂细节我们都是否关注?看似细小的环节,他们对整个有效教学却都有影响。不难发现,实现教学增值,关注教学细节不容忽视。
四、提高有效教学行为,实现教学增值的建议: 1.关注教学规律,明确教学目标
提高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加强对教学的学习是实施有效教学行为的基础。教学行为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具有任务取向、有明确目标导向的行为。学生的活动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2.构发展式课堂,反单一的教学模式
教师若只是一味延袭自己的教学艺术格而无一点创新,只是机械重复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要想让自己从一个机械的传声筒成长为一个睿智的研究型教师,就需要我们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不断追求丰富的教学艺术形式,并在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氛围中进行反思和研究性教学。
“构建发展式的课堂”是有效教学可行模式之一。“发展式的课堂”要求教 师不断走进学生,不断更新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在“发展式课堂“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背景,并以此为教学素材,有效地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切合点,从他们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出发,或从他们有可能产生地疑虑出发进行教学,将学生丰富的生活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并不是枯燥的,远离生活。(连榕,2000)如,在教授“Asking the way”话题内容时,可先让学生设想碰上一个外国人问路自己会怎么办,再以此为背景引出新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被极大的调动。当学生发现所学与生活是如此贴近时,学生的兴趣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有效教学的实现也应运而生。
3.提高教师课堂驾驭力———关注“预设”和“生成”
实现教学增值,关注课堂细节不容忽视。关注“预设”和“生成”细节更能有效提高教师课堂驾驭力。两者间的和谐才能促成有效教学的生成。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缺失与未和谐处理两者间关系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若教师只讲“动态生成”,只会造成无效的动态生成。反之,若只讲预设,而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反映,不能根据教学实际作出灵活的调整,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学生的相应能力也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陈澄,2002)由于英语学习的特殊性,能预设课堂中学生动态生成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驾驭力的体现。实现增值教学,关注“预设”和“生成” 不容忽视。
4.关注英语语用意识―――优化课堂教学,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可谓“五花八门”,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四种,即语调运用的语用失误、词汇运用的语用失误、语气运用的语用失误和语境运用的语用失误。(许瑛,2003)避免语用失误,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意识是关键。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是基础。因此,努力使“课堂英语化”,使整个课堂形成一种英语环境。语用环境越强,语用氛围越浓厚,学生的语用意识也会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尽可能用英语进行教学。教教师运用英语时间越长,范围越广,学生获取语言信息量就越多,听的能力提高就越快。同时说的能力也有提高。
5.关注教学反思,促使自身能力提高
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课后持续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本节课时有效的吗?”“怎样调整教学策略才能使课堂更加有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可以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实现有效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若根据教学效果,我们的教学行为能作出相应的改善,教学增值的体现也会跃然而现。
参考文献:
连榕。2000。教师培训的核心: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增强[J]。《教育评论》第三期。王曦。2000。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九期。
许长山。2009。浅析教师课堂教学中低效行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三期。
戴国忠。1995。略论教学行为的结构与功能[J]。《普教研究》第二期。王蔷。2003。《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许瑛。2003。小学英语教师的“问题”教学行为极其转变[J]。《小学各科教与学》第四期。
陈澄。2002。《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我身边的低效教学行为
我身边的低效教学行为
由于对教学本质问题还缺乏理性的认识,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失效、低效甚至无效。下面仅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形式而缺少对内容的观照,使形式和内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节这一现象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过分注重课堂气氛的“温度”而忽视了课堂教学应有的“深度”
一是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满堂灌”陷入了“满堂问”。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效果,人们在不断批判传统的“满堂灌”现象,提出了诸如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方式方法。但由于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把握不佳,有时把启发式教学方法简单等同于提问,整节课频繁而又随意提问,但由于所提问题课堂提问频繁、随意、欠科学性,并且缺乏深度和广度,出现了“满堂问”现象。虽然表面上打破了传统“沉闷”的课堂氛围,使得课堂气氛显得非常“热闹”,实现了由“闷课”向“闹课”的转变。但若课后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种“满堂问”只是形成了一种空洞的热闹现象,为了所谓的形式而妨害了内容的有效传播,并未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目的和任务,并不能真正达到优质课的目标,甚至有时是低效的和无效的。
二是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而忽视了学科性,导致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深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课堂兴奋度确实很有帮助。但有时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趣味性,一堂课以故事趣闻开头,以诗歌散文结尾,中间还夹杂着诗词歌赋,有的甚至在课中还要做几个小游戏或小品剧。这样使得课堂“温度”确实升高了,师生感情也很融洽。但往往为了讲求形式而恰恰忽视了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并没有真正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未能完成,更谈不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生成”体验了,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和发展当然也就成为空话。
二、课堂教学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而导致由“人灌”变成了“机灌”
一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代替了整个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这一点是勿容置疑的。但计算机组织部不是人,它自己无法根据学生及课堂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它仍不可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承担了传统教学中一些板书等机械的工作,本应使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计算机不能胜任的工作,投入到引导学生思维等工作中去。但现实中的有些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代替了整个教学手段,教师的工作简化到只是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甚至连板书也由电脑完全代替,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放映员,而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这样的脱离实际的多媒体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二是过多追求数学课件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而忽视了教学功能。计算机固然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其声光影画等方面的运用必须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但有一些课件,包装华丽,令人眼花缭乱,时而插入一段音乐,时而演示卡通动画,使课堂成了多媒体功能展览,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课堂教学。制作课件不仅要讲求艺术,更应讲求科学,不应当过分追求画面的美观和所谓的技术含量而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始终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和堂教学形式必需紧密结合,如果仅仅是为了形式而形式,那就脱离了课的真正目的,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时其危害甚至比传统教学形式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有害。以上虽是长期在成人及师范专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经验,可能与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有些理论和实践并不相符,希望同仁批评指正。
我身边的有效教学
——分数的意义教后随谈
五年级分数意义的重点是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产生分数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凭借产生分数的过程概括分数的意义,揭示分数单位的意义,但感觉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理解的深度是不够的,于是我利用班级的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活动,以进一步理解新知识。
“我们的教室中,什么可以看作单位 ‘1’?”这是一个开发性的问题,只要教师继续要求学生回答总会有比较满意的答案出来。果然,班级的同学可以看作单位 “1”;班级里的课桌可以看作单位“1”;班级里的日光灯可以看作单位“1”等等。学生不断回答的过程,就是单位“1”内涵的拓展过程。
我任教的班级有50人,叫后面的两个人做评委,剩下的48人要求学生说出分数。1/48,有学生这样回答,并介绍了他的想法。有1/48当然还有2/
48、3/48等等,我特意和学生一起数出3/48中有3个1/48;1/4,又有学生回答,他是根据班级里4大排的同学说出这个分数的,我有特意和学生一起数出3/4中有3个1/4;1/24,回答刚刚结束,学生们就知道同桌为一份,班级里的同学就是24份;1/6,这是根据班级里6行同学得到的分数;1/8,1/16,1/12,1/2这些分数都出现了。在学生看同学,说分数的过程中,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对分数单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体会到往往先找到分数单位的分数(如1/4),就可以想出同分母的分数(2/4,3/4等),而这些分数中往往包含了几个分数单位(如3/4中有3个1/4),感悟分数单位的存在价值。
班级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每天都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每天的故事使学生对班级的一切都很熟悉。利用熟悉班级里的数学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十分形象易于理解掌握,只要合理开发利用就可以打造有效的教学。
我心目中的高效课堂
在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即不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呢?那么只有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当今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构建高效的课堂呢?下面谈点我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什么是教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为了达到这个朴实的目标,我们要真正从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出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而不会出现过于注重情境的创设,把课堂变成肤浅的菜场与超市,也不会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为了动手操作而操作。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具体讲就是要做好以下几点: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二、活跃的课堂状态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那么,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三、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了教学生会学习,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四、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我想,只要我们在教研路上不断探索和反思,一定能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境界。
第三篇:英语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特征及其成因
英语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把新理念、新精神融入到教学之中,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让人感到了全新的气息。
关键词:低效教学;有效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实施,教学目标能否成功达成。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去甚远,课堂教学基本上可以用“灌、磨、秀”来概括。
灌:一问到底、一讲到底。学生自主能动性难以发挥。
磨: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实施“题海战术”。
秀:教师做秀,花架子多,华而不实。
根据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及听课,现将教学中出现的低效教学行为特征总结如下:
一、低效课堂的行为特征
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一味赶进度
由于课时安排不科学,前松后紧,造成有些教师上课实行“一言堂”,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甚至为了节约讲解时间,教师直接给学生勾画教辅资料上的重难点,要求学生课后死记硬背,隔日进行听写,并对不通过者实施处罚。
2.教学目标虚化,重、难点不突出,胡子眉毛一把抓
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以至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给人没有方向的感觉,所有涉及的内容都要提一下,但是却往往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却抓不住重点的现象。
3.课堂教学活动没有服务于当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体现新课改理念,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创设出各种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独立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教学目标不清晰,华而不实的活动,造成低效教学。
例如,有教师每节课上必让学生轮流唱英文歌曲。此举虽然课前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并没有恰当的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反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白白流失了10多分钟,学生在随后的听课中也略显松散。某校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听多段英文听力材料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教学活动的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即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学生通过此活动会学到什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
4.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自主和合作
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存在一个学生能否接受知识,如何接受知识的问题。新课改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例如有的课堂必要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分组,设计形形色色的小组活动,看起来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学生的积极性也显得很高,可一细想,活动的内容、学生的操练似乎只是简单的句型重复而已,有的甚至与本课的主题没多大关系,有的答案显而易见,却要留有时间进行讨论。
而新课改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5.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滥用多媒体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语法课:从新课导入之后,教师自始至终按着鼠标或遥控,要说的、要写的会在屏幕上一一出现,于是整节课下来,在黑板上没有留下一个字或一句话。期间教师留有大量时间供学生来抄写屏幕上的内容,而教师的讲授部分也只是照读屏幕上呈现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板书是不可能用幻灯、投影、屏幕来完全代替的。课件演示的速度比较快,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学生很容易将所学的内容遗忘。
二、课堂低效的原因
柯蒂斯(Curtis1982)认为,学校管理的因素、外部的因素和教师个人的因素都会导致教学的失败。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低效教学的成因。
1.教师方面
教师是否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力求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还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积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要具备传授学科知识的能力,也要具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的能力。
2.学生方面
①学习动机不足: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行为动力。
②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③学习方法不当: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课时紧,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传统讲授方法,所以学生的学习还是停留在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模仿、题海战术的层面。
3.机制因素
教师的评价没有做到科学、公正。
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而且有些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不均等。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落实。
4.学校管理的因素
学校管理不善会影响教学质量。除了学校本身的管理以外,学校管理还包括教师聘用、教师选拔、教师上岗、工作安排、晋升等诸多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和行为,教师要认真地去对待、审视、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导致课堂低效的原因,并努力去寻找、尝试解决的办法、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周知梁改善低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学英语(学术版)
[3]丁琼英语课堂低效现象之剖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4]刘秀艳探析课堂低效教学中的学生因素《学周刊》2012年第11期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61中(兰化一中)730060)
第四篇:教学中的低效无效行为
教学中的低效无效行为
1、备课缺乏对所带班级学生情况的分析考虑,忽视了班级之间的差异,导致同一节课在平行班教学过程一个样,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差异大,还怪班级学生有问题。
2、教学设计“游离”于三维目标之外,为活动而活动,未先学思考就摆出问题讨论,片面地夸大了学生主体地位,不切合实际的分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生机勃勃”,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差。
3、教案中对问题设计单一,尤其是创设情景后的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可能是多元的,结果没按心里来,手足失措,缺乏应对。
4、先教后学,忽视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探究体验,多数学生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虽然学生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5、过度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知识容量,机械的按教案教学,强调教案上课的一致性,淡化了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和处理,导致课堂生成性问题抓不住或讲不透,出现越俎代庖,或者害怕破坏课前设计好的程序,对学生提出问题视而不见,忘记了课堂是以研究学生存在问题为中心的。
6、一味追求知识强化训练,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生成——演变——运用”的探究体验。
模式、方法单一,不能灵活变更,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疲劳心态,思维受到抑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8、教学过程中随机性提问过于频繁,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或过于简单,或是不科学的低层次的重复,或者对学生的问题肯定不够,尤其回答错误,鼓励不足,一味的驳斥学生的错误,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9、不能高效的利用时间,课前无休止的唱歌,下课铃响了课还没上完,可用课件、小黑板一次发现的问题,却一个一个抄,学生会说的教师再说,学生会做的黑板上再练。
10、不能有效地利用眼神、语言高低停顿、提问等手段组织教学导致一个人的问题影响整个班级,或一个小问题耽误了教学时间,或者是埋头只顾讲,不看学生的反应,导致教师学生思维脱节,上面滔滔不绝,下面昏昏沉沉。
11、多媒体使用不当或过于频繁,导致教师跟着课件讲,学生盯着课件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降低了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参与度。
12、作业布置随机性大,为了省事直接用课后练习,或重复抄写课练中册习题,不能根据学生当堂掌握情况布置精选预设好的作业。
13、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和心境,学生做作业时不停的讲,学生想问题时不停的唠叨。
14、课堂检测、周练题、作业、课练讲评纠错不及时,不能趁热打铁,导致反馈不及时、失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或者一味的就题论题,不能透过习题看出问题症结,题没有重复问题却重复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15、考练讲评无重点,针对性不强,一概的演讲,一套题讲完了,只知答案讲完了,自己也不知哪些重点是否突破,还发现了学生有哪些问题。
16、教师缺乏对“课前、课中、课后”正确的同步归因反思,只局限于看个人教学设计的使用效果,学生配合的怎么样,上完一节后的自我感受如何。将个人主观强加于学生,严重忽略了问题的预设、生成及处理,反过来又将“无效”归因在学生身上或班级管理
17、忘记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看人家班级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就怪自己班级学生差,没有看到自己与人家教学上的差异,也不善于向他人学习,固执的一个道走到黑,误了学生也误了自己。
第五篇: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三: 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道德角色,是要承担道德责任的,是一个需要用道德良知来支撑的职业,家长、社会、学生都在关注这我们,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善思善行,慎思慎行,兹事体大,不可不察。而这个“察”,就是去审视,去反思。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和生成的冲突对立
1、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专制的无效教学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就能使学生好学、乐学,教学的双边活动也会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建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人际关系,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剔除“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如果能够建立一种尊重、关心、信任的师生关系,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热情!
2、观点强加给学生——不会倾听的无效教学
对于学生的述说,老师应多一份亲切平和认真耐心。在课堂讨论交流中,要注重倾听学生哪怕是错误的声音。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在静静的倾听中,春风化雨般悄悄进入学生心灵深处去了解他们的呼喊和需求。当学生的见解、行为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武断、粗暴地制止学生,不能取笑学生,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知识能力的“瓶颈”,鼓励学生“再想一想,再说一说”,用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多想多说,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加以引导,给予纠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树立信心,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挤占学生时间——忽视效率的无效教学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多留课外作业。作为学生,谁都不希望老师拖堂,哪怕这位老师教得再好。而有的老师会提前2-3分钟进教室,要求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下课了老师再拖堂2-3分钟,实际上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已经缩短到4-6分钟,严重的情况下,学生可能要上连堂课。如此强挤硬占看似抓紧了时间,实际上是以牺牲学生休息时间为代价的“赶课”,大大削弱了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实在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需要休息,老师也需要休息。但是,比休息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说白了就是升学率。挤占学生时间更多也是评价制度和成绩考核逼出来的。”他们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却倍受应试教育的煎熬。但实际上现在的高考与过去的高考相比,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次考试不仅是考学生的文化成绩,更是思想品德、心理意志的综合考查。从这一点看,高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应试教育以目的为导向,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完成目的,而素质教育则是尽可能的复杂化其过程方式,最终达到目的。虽然最直接的方式是最有效的,但后者无疑是最为丰富的。对于金字塔形的知识积累过程来讲,塔基越大,上升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所以,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尽可能地拓宽受教育者的知识面,增加其知识储备。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基础的掌握和精确,相对比较忽视对于外延知识、迁延性知识的掌握,而素质教育则是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以丰富受教育者的外延知识储备。
4、“讲授、观看”代替“讨论、实践”——不求方法的低效教学
素质教育虽大力推行,但很多老师仍占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在常规课上基本上还是单一的讲授法,教学方式主要是向学生“灌”知识,只在教学中偶尔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效果精彩的课堂教学往往只能在“公开课”、“优质课”中看到。课程改革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实验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习惯。而老师在实际授课时,把实验课变成了课堂讲授课,重在讲解,学生多数时间在听,有时学生连动手操作的机会都没有,只是看了一下老师的集体演示而已。教学中缺乏一种动态的合作,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支配、控制甚至取代“学”,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思考的品格丧失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师,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只能邯郸学步,所以,这也是无效的教学。
老师应该彻底转变观念:把以往“教师教得如何”这一重点,转变道“学生学得如何”上去,始终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老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
(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
(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
(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5、贫乏的言语表情——无效的教学艺术
教师的课堂言语表情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表情,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经常反思,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设计,为什么课堂效果却有天壤之别?我认为主要就是教学艺术的不同。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常用“阿婆”语言,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反反复复,罗罗嗦嗦,学生听得味同嚼蜡;有的老师常用“流水帐语言”,整堂课表情呆板,语调平淡,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谈起?公开课上“抑扬顿挫”的语调,略显夸张的表情动作,虽然有那么点“作秀”的味道,但比起这种“白开水”般、毫无激情的课堂言语不知要强多少倍。
如果说公开课上的无效教学行为是一些教学形式上的问题,那么平时课堂的无效教学行为则是教学本质上的问题。一个教师平时的教学习惯的无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可怕的,这样的教学风格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平时的每一次课堂教学不可能都像公开课一样的去精心设计、完美组织,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而每一个教师个体的能力也有限,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1).发挥备课组的力量,集体备课,减少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失误。(2).加强自我素质,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减少教学组织上的失误。(3).注重资源积累,不断地在原来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改进教学环节上的问题。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只有做到以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的课堂才会离优秀课越来越近,而我们也会与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6、缺乏基本功和良好的授课习惯——不能以身作则的低效教学
听了 王 老师的一节课,让我心情舒畅,眼前一亮。她的板书板画让我感受到了物理课中的别样的美丽和艺术。
学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并对今后乃至一生的学习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作业上,对作图、列方程、清晰书写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自己在课堂上的板书板画及语言表述却很随意,我想这样的教学应该是很低效的,时必须改正的。
众所周知,教师基本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之一,更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教师树立威信,赢得学生尊敬的必要手段。试想,一个说话结结巴巴且满口方言,板书常出现错别字且不规范,化学教师不会背元素周期表,数学教师记不住圆周率的前六位,物理老师连个小收音机也不会摆弄…。这样的老师能上出一堂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课来吗?所以老师们要勤于学习、广于阅读、善于反思、躬于实践,力求使自己达到能够把知识、技能、审美集于一身的“全无敌”超级学者。
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操作,而是复杂的精神工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力争使每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和设计,用一个简单的形式表达就是:“我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我们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而不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那种做法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减少教育过程中的无效环节。
有志于在素质教育中让自己脱胎换骨,快速成长的朋友们,请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个蹒跚前行的脚印,都将成为奏响灿烂未来的音符,勤奋者必能完成人生的辉煌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