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侵占公司、企业财物错误认定
关于侵占公司、企业财物错误认定
关于侵占公司、企业财物错误认定
侵占公司、企业财物错误,简称侵占错误,是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监事或者职工以及其他企业职工中的共产党员,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非法占有本企业、公司的财物的行为。本错误的特征是:(一)本错误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的财物所有权。这里所说的“公司”是指按照《公司法》规定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是指依《公司法》成立,由股东出资组成,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这里所说的“企业”,是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经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设立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这里所说的“公司、企业的财物所有权”,包括投在公司、企业中的国有财物、集体所有财物和个人所有财物,也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财物的所有权。所有依法设立的公司、企业的财物所有权都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不允许非法侵占。侵犯公司、企业的财物所有权的行为,都是违法违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和纪律的制裁。
本错误侵犯的对象仅限于本公司、企业的财物。即行为人所在的公司、企业的财物。如果侵犯的对象不是本公司、企业的财物,而是非行为人所在的公司、企业的财物,则不构成本错误。
(二)本错误在客观方面的表现为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本公司、企业财物的行为。
1.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是构成本错误在客观方面的必要条件。不具备这一条件,就不构成本错误。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自己在职务上具有的主管、管理、经手公司、企业财物的方便条件。比如,公司经理、企业厂长利用其主管本公司、企业财物的方便条件;出纳员利用其管理本公司、企业现金的方便条件;采购员利用其经手本公司、企业财物的方便条件。
所谓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承担本公司、企业特定工作的方便条件。公司、企业的职工,有的有职务,可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有的没有职务,但可以利用从事某项工作的便利侵占公司、企业的财物。比如,汽车司机利用运输本公司、企业的货物的方便条件侵占公司、企业的财物,生产工人利用其领取工具材料的方便条件侵占公司、企业的财物。如果没有利用本人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条件,非法占有本公司、企业的财物的,不构成本错误。比如,某企业工人李某下班后发现本厂运送铜材的汽车因故障停在马路边,他乘司机不备偷走了一块铜材。该工人的上述行为,由于未利用本人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不构成侵占公司、企业财物错误,而构成盗窃错误。
2.侵占本公司、企业财物的行为,是指以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非法占有本公司、企业财物的行为。所谓“侵吞”,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或者工作上的便利条件,将自己管理、使用、经手的本公司、企业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侵吞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将自己管理、使用、经手的公司、企业财物非法扣留,或者非法变卖归己,或者私自转送他人。
所谓“窃取”,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用秘密获取的方法,将自己管理、使用的公司、企业财物非法占有,或者利用工作上的便利,用秘密窃取的方法将他人管理、使用的公司、企业财物非法占有的行为。前一种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监守自盗”的行为。比如,出纳员偷取自己保管的现金的行为。后一种情况不是“监守自盗”,而是盗窃,比如,会计员利用其工作上与出纳员在同一办公室,熟悉出纳员存放现金的方便条件,采取秘密窃取的方法将他人管理的现金据为己有。上述两种情况都不能视为一般的盗窃,因为他们利用了职务上或者工作上的便利,都应定为侵占公司,企业财物错误。所谓“骗取”,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使用欺骗的方法,非法占有他人管理的公司、企业财物的行为。比如,出差人员伪造单据,虚报旅差费,骗取公司、企业的现金。
所谓“其他手段”,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采取侵吞、窃取、骗取以外的其他方法,非法占有本公司、企业财物。比如,巧立名目,私分公司、企业财物等。
(三)本错误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监事或者职工以及其他企业职工中的共产党员。从上述可见,本错误的主体包括以下三种人中的共产党员:
1.公司的董事,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代表股东对公司业务进行管理的公司负责人。
2.公司的监事,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依法对董事会执行业务活动实行监督的人员。
3.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职工。所谓“职工”,是指职员和工人。公司、企业的职员,是在公司、企业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如经理、会计等。公司、企业的工人,是在公司企业中从事生产性、服务性工作的人员,如生产工人、勤杂人员等。(四)本错误主观上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实施的行为会发生非法占有本公司、企业财物的结果,并且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本错误的行为人还应具有非法占有本公司、企业财物的目的,既可以为自己占有,也可以为他人占有。至于动机可以是多种多样,比如,有的为了解决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则为了贪图享受,但不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不影响本错误的成立,只能作为量纪情节加以考虑。
要注意区分侵占公司、企业财物错误与贪污错误的界限。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客观方面的表现都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取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主观上都是直接故意,都具有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⒈主体不同。贪污错误的主体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经手、管理国家财物的人员中的共产党员;而侵占公司、企业财物错误的主体则是公司的董事、监事或者职工以及其他企业的职工中的共产党员。
⒉客体不同。贪污错误侵犯的客体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以及公共财物的所有权;而侵占公司、企业财物错误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财物的所有权,其中既有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又有私人财物的所有权,即公私财物的所有权。⒊客观方面的表现也有所不同。贪污错误仅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侵占公司、企业财物错误不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且利用工作上的便利。
根据党纪处分条例第58条第一款的规定,侵占本公司、企业财物,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所谓“情节较轻”、“情节较重”、“情节严重”,党纪处分条例未作具体规定,有待中央纪委作出具体规定。在中央纪委作出具体规定前,对侵占公司、企业财物错误的情节轻重,应依据侵占财物的数额的大小,同时还应考虑其他情节,如侵占财物的动机、手段、对象以及后果等。
本条第二款规定:“前款所列人员中的国家工作人员有前款规定的行为的,依照条例第57条处理”。按照该款规定,公司、企业职工中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共产党员犯有侵占本公司、企业财物的行为的,应按照党纪处分条例第57条规定的贪污错误进行处理。【2004-6-28 9:13:46】
第二篇: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情形之浅析
文章标题: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情形之浅析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根据侵占对象的不同,将侵占罪分为三种类型: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侵占遗忘物、侵占埋藏物。其中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犯罪与盗窃罪的界限问题,在理论和实务界争议颇多,本文拟就两者的界限作一简要分析。
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
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退还的行为。它与盗窃罪的区分主要应把握以下两点:
一、如何理解财物的“代为保管”关系
何谓“代为保管”,我国刑法学界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狭义说,主张对保管作严格的解释,认为“代为保管”须以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明确的保管关系存在为前提,即一方当事人须明确地将其财物委托对方保管。二是广义说,主张对保管作较为宽泛的解释,认为保管主要是指“基于委托或其他合同关系,或者是根据事实上的管理以及习惯而成立的委托、信任关系所拥有的对他人财物的持有、管理”。三是中间说,认为保管是指行为人基于委托关系或其他合同关系而使他人的财物置于自己的管理之下,即保管关系只能基于委托或其他合同关系而产生,对于事实上的管理或基于某种客观事件而产生的对他人财物的占有,不成立其保管关系。本文同意广义说观点,即应从财物与行为人的关系上理解“代为保管”,而非机械地从字面上理解“代为保管”。狭义说对保管的理解过于严格,现实生活中,除了明确的委托保管关系,有时双方当事人基于其他合同关系也可能产生法律上的保管关系。除了委托和其他合同关系可产生保管关系,对于事实上的管理或基于某种客观事件而产生的对他人财物的占有是否可成立保管关系?这是广义说与中间说的分歧所在,其中主要涉及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问题。中间说认为,对于无因管理人拒不返还管理物,不当得利人拒不返还不当利益的行为,我国民法对此已作出专门规定强制其返还,因此不宜以犯罪论处,否则有违刑法的谦抑性。广义说则认为,无因管理人对无因管理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不当得利人非法占有不当利益(仅指给付不当得利),数额较大,拒不返还的,亦可构成侵占罪。
二、实践中几种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行为性质的认定
1.将处于行为人持有但仍受物主控制的财物拿走,应定盗窃罪。
雇工为雇主看管财物是否属于“代为保管”?例如,甲受雇于乙所开的个体饭店,白天在饭店服务,晚上住在饭店看门。某天早上,乙来到饭店发现甲不见踪影,店内的柜式空调、冰箱、厨具等物品被甲席卷一空,价值共计1万余元。本案定性为盗窃罪抑或侵占罪,关键要看雇工对雇主财物的看管是否属于“代为保管”。本案中,雇主对雇工是一种一方支付工资,一方出卖劳务的雇佣关系,雇主只是安排雇工看管财物,并未移交财物的控制权,也不意味着财物的保管义务转移到雇工的身上,即雇工并不能因被雇佣而享有雇主财产的保管权,所以雇工对雇主的财物“代为保管”的关系不能成立。本案雇工受雇于他人的事实,只是为其接近被盗财物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因此甲的行为应以盗窃罪论处。
2.窃取封装的受托物,应定盗窃罪。
目前,国内法学界对行为人窃取封装的受托物时,加封或上锁的容器内的财物是归委托者占有控制还是归受托者占有控制,存在争议。大陆法学专家一般都认为,受托人对加封或上锁容器的占有支配,意味着对容器内财物的占有支配,应认定侵占罪。笔者认为,委托人在容器上加封或上锁,意味着委托人仍控制着封存的财物,特别是相对于受托人,这种加封意在限制受托人占有控制封存财物的自由,因此委托人把容器整体交付受托人后,并没有失去对封存财物的控制。因此,当受托人窃取封存的财物时,实际上就是以秘密窃取手段破坏了委托人对财物的占有控制,从而建立起新的占有控制关系,因此应认定为盗窃罪。
我国刑法及司法解释有关盗窃罪的规定对上述问题并无涉及,但是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却间接地支持了本文的观点。该条规定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而窃取财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一般而言,邮件属于封存的容器,邮电工作人员受邮电局的委托占有控制邮件,并不代表邮电工作人员可以自由占有控制邮件中的财物,其从邮件中窃取财物只能定盗窃罪而不是贪污罪。
3.行为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的一部分秘密窃取后,采取措施加以掩盖,将缺失的“财物”返还其所有者,应定盗窃罪。
行为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全部非法占为己有,拒不退还的,构成侵占罪,已成定论。如果行为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的一部分秘密窃取后,采取措施加以掩盖,将缺失的“财物”返还其所有者,应定侵占罪还是盗窃罪,在实践中争论颇大。笔者认为,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分主要在于犯罪的客观方面。侵占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人将处于自己控
制之下的他人财物据为己有,拒不退还给所有人。而盗窃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会被所有人发觉的手段,秘密将他人的财物窃为己有的行为。行为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的一部分秘密窃取后将剩余的财物加以掩盖后伪装成整体财物退还给所有人,充分显示出甲具有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所以应认定为盗窃罪。
《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情形之浅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情形之浅析。
第三篇: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情形之浅析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根据侵占对象的不同,将侵占罪分为三种类型: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侵占遗忘物、侵占埋藏物。其中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犯罪与盗窃罪的界限问题,在理论和实务界争议颇多,本文拟就两者的界限作一简要分析。
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退还的行为。它与盗窃罪的区分主要应把握以下两点:
一、如何理解财物的“代为保管”关系
何谓“代为保管”,我国刑法学界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狭义说,主张对保管作严格的解释,认为“代为保管”须以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明确的保管关系存在为前提,即一方当事人须明确地将其财物委托对方保管。二是广义说,主张对保管作较为宽泛的解释,认为保管主要是指“基于委托或其他合同关系,或者是根据事实上的管理以及习惯而成立的委托、信任关系所拥有的对他人财物的持有、管理”。三是中间说,认为保管是指行为人基于委托关系或其他合同关系而使他人的财物置于自己的管理之下,即保管关系只能基于委托或其他合同关系而产生,对于事实上的管理或基于某种客观事件而产生的对他人财物的占有,不成立其保管关系。本文同意广义说观点,即应从财物与行为人的关系上理解“代为保管”,而非机械地从字面上理解“代为保管”。狭义说对保管的理解过于严格,现实生活中,除了明确的委托保管关系,有时双方当事人基于其他合同关系也可能产生法律上的保管关系。除了委托和其他合同关系可产生保管关系,对于事实上的管理或基于某种客观事件而产生的对他人财物的占有是否可成立保管关系?这是广义说与中间说的分歧所在,其中主要涉及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问题。中间说认为,对于无因管理人拒不返还管理物,不当得利人拒不返还不当利益的行为,我国民法对此已作出专门规定强制其返还,因此不宜以犯罪论处,否则有违刑法的谦抑性。广义说则认为,无因管理人对无因管理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不当得利人非法占有不当利益(仅指给付不当得利),数额较大,拒不返还的,亦可构成侵占罪。
二、实践中几种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行为性质的认定
1.将处于行为人持有但仍受物主控制的财物拿走,应定盗窃罪。
雇工为雇主看管财物是否属于“代为保管”?例如,甲受雇于乙所开的个体饭店,白天在饭店服务,晚上住在饭店看门。某天早上,乙来到饭店发现甲不见踪影,店内的柜式空调、冰箱、厨具等物品被甲席卷一空,价值共计1万余元。本案定性为盗窃罪抑或侵占罪,关键要看雇工对雇主财物的看管是否属于“代为保管”。本案中,雇主对雇工是一种一方支付工资,一方出卖劳务的雇佣关系,雇主只是安排雇工看管财物,并未移交财物的控制权,也不意味着财物的保管义务转移到雇工的身上,即雇工并不能因被雇佣而享有雇主财产的保管权,所以雇工对雇主的财物“代为保管”的关系不能成立。本案雇工受雇于他人的事实,只是为其接近被盗财物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因此甲的行为应以盗窃罪论处。
2.窃取封装的受托物,应定盗窃罪。
目前,国内法学界对行为人窃取封装的受托物时,加封或上锁的容器内的财物是归委托者占有控制还是归受托者占有控制,存在争议。大陆法学专家一般都认为,受托人对加封或上锁容器的占有支配,意味着对容器内财物的占有支配,应认定侵占罪。笔者认为,委托人在容器上加封或上锁,意味着委托人仍控制着封存的财物,特别是相对于受托人,这种加封意在限制受托人占有控制封存财物的自由,因此委托人把容器整体交付受托人后,并没有失去对封存财物的控制。因此,当受托人窃取封存的财物时,实际上就是以秘密窃取手段破坏了委托人对财物的占有控制,从而建立起新的占有控制关系,因此应认定为盗窃罪。我国刑法及司法解释有关盗窃罪的规定对上述问题并无涉及,但是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却间接地支持了本文的观点。该条规定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而窃取财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一般而言,邮件属于封存的容器,邮电工作人员受邮电局的委托占有控制邮件,并不代表邮电工作人员可以自由占有控制邮件中的财物,其从邮件中窃取财物只能定盗窃罪而不是贪污罪。
3.行为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的一部分秘密窃取后,采取措施加以掩盖,将缺失的“财物”返还其所有者,应定盗窃罪。
行为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全部非法占为己有,拒不退还的,构成侵占罪,已成定论。如果行为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的一部分秘密窃取后,采取措施加以掩盖,将缺失的“财物”返还其所有者,应定侵占罪还是盗窃罪,在实践中争论颇大。笔者认为,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分主要在于犯罪的客观方面。
第四篇: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规则
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规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工作,统一操作方法和标准,保证价格认定结论的客观、公正,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设立的价格认定机构对刑事案件中被故意毁坏的、具有实物形态的财物损失价格的认定。价格认定结论仅作为公安、司法机关(以下简称办案机关)办理案件的证据材料,不作为民事赔偿依据。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毁坏财物损失价格是指由于故意行为致使财物原有功能或形态发生变化导致其本身价值减少或丧失的数额。
第四条 毁坏财物根据毁坏程度分为完全毁坏和部分毁坏。
完全毁坏是指毁坏财物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修复的。部分毁坏是指毁坏财物可以修复,并且修复后能正常使用的。
第五条 财物的毁坏程度应由办案机关确定,毁坏程度不明或有争议的,应要求办案机关委托专业技术机构或人员出具质量技术检测报告或专业意见。第六条 认定毁坏财物损失价格,应要求办案机关书面明确以下情况,并提供相关资料:
(一)明确价格认定所涉及案件的性质;
(二)明确毁坏财物为案件所涉及的物品;
(三)明确毁坏财物品牌、规格型号、产地、启用时间及毁坏前使用情况等实物状况;
(四)明确财物毁坏的部位、范围;
(五)明确无法维修需更换的项目;
(六)价格认定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办案机关未能明确相关情况的,可不予受理。
第七条 价格认定机构应与办案机关共同进行实物勘验,必要时应有相关专家参加。勘验结果与办案机关提供资料不符的,价格认定机构应中止价格认定,并要求办案机关书面予以明确。办案机关不能或不予明确的,价格认证机构可终止价格认定。
第八条 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应根据财物不同的毁坏情况选择相应的价格认定技术路径和方法。
第九条 完全毁坏财物的损失价格,可通过财物毁坏前的价格扣减毁坏后的残值确定。
计算公式:损失价格=财物毁坏前的价格-残值
第十条 部分毁坏财物的损失价格,可通过修正修复费用的方法确定,即以修复毁坏财物基本使用功能和外观所需要的正常合理的修复费用为基础,对比修复后和毁坏前的状况,分析其差异因素,修正后确定损失价格。
计算公式:损失价格=修复费用±修正值-残值 修复费用=更换主材价格+辅料价格
+工时费+其他费用
第十一条 当地不具备修复条件的,修复费用按邻近具备修复条件的市场价格确定。
第十二条 当地市场无法取得原使用材料价格的,按替代材料价格或邻近市场的材料价格确定。
第十三条 在实际修复过程中发生的毁坏财物的搬运、清理等其他费用不计入损失价格,办案机关有特别要求的,应在价格认定结论书中单独列示,并予以说明。
第十四条 毁坏财物修复后,因其技术工艺、使用寿命、使用性能、外观及更换部件的成新率等方面发生变化,造成修复后的价格与毁坏前的价格有差异的,应根据质量技术检测报告或专业意见,综合考虑差异因素,确定修正值。
第十五条 采用修正修复费用的方法测算的损失价格超过按完全毁坏测算的损失价格的,按完全毁坏确定损失价格。
第十六条 财物的毁坏程度轻微,仅对外观产生一定影响的,可根据外观变化对其价格的影响确定损失价格。
第十七条 对于毁坏动物、植物等特殊财物的损失价格,应结合其特点进行认定。
第十八条 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九条 本规则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认证中心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规则自2015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五篇:《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规则》
关于印发《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规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认证中心、价格认证局、价格认定局、价格认证办公室、价格鉴定监测管理局:
为进一步规范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工作,解决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制定了《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规则》,现印发你们,请依照执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向我中心反馈。
附件:《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规则》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认证中心
2014年10月17日
附件:
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规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工作,统一操作方法和标准,保证价格认定结论的客观、公正,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设立的价格认定机构对刑事案件中被故意毁坏的、具有实物形态的财物损失价格的认定。价格认定结论仅作为公安、司法机关(以下简称办案机关)办理案件的证据材料,不作为民事赔偿依据。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毁坏财物损失价格是指由于故意行为致使财物原有功能或形态发生变化导致其本身价值减少或丧失的数额。
第四条 毁坏财物根据毁坏程度分为完全毁坏和部分毁坏。
完全毁坏是指毁坏财物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修复的。部分毁坏是指毁坏财物可以修复,并且修复后能正常使用的。
第五条 财物的毁坏程度应由办案机关确定,毁坏程度不明或有争议的,应要求办案机关委托专业技术机构或人员出具质量技术检测报告或专业意见。
第六条 认定毁坏财物损失价格,应要求办案机关书面明确以下情况,并提供相关资料:
(一)明确价格认定所涉及案件的性质;
(二)明确毁坏财物为案件所涉及的物品;
(三)明确毁坏财物品牌、规格型号、产地、启用时间及毁坏前使用情况等实物状况;
(四)明确财物毁坏的部位、范围;
(五)明确无法维修需更换的项目;
(六)价格认定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
办案机关未能明确相关情况的,可不予受理。第七条 价格认定机构应与办案机关共同进行实物勘验,必要时应有相关专家参加。勘验结果与办案机关提供资料不符的,价格认定机构应中止价格认定,并要求办案机关书面予以明确。办案机关不能或不予明确的,价格认证机构可终止价格认定。
第八条 毁坏财物损失价格认定应根据财物不同的毁坏情况选择相应的价格认定技术路径和方法。
第九条 完全毁坏财物的损失价格,可通过财物毁坏前的价格扣减毁坏后的残值确定。
计算公式:损失价格=财物毁坏前的价格-残值
第十条 部分毁坏财物的损失价格,可通过修正修复费用的方法确定,即以修复毁坏财物基本使用功能和外观所需要的正常合理的修复费用为基础,对比修复后和毁坏前的状况,分析其差异因素,修正后确定损失价格。
计算公式:损失价格=修复费用±修正值-残值 修复费用=更换主材价格+辅料价格
+工时费+其他费用
第十一条 当地不具备修复条件的,修复费用按邻近具备修复条件的市场价格确定。
第十二条 当地市场无法取得原使用材料价格的,按替代材料价格或邻近市场的材料价格确定。第十三条 在实际修复过程中发生的毁坏财物的搬运、清理等其他费用不计入损失价格,办案机关有特别要求的,应在价格认定结论书中单独列示,并予以说明。
第十四条 毁坏财物修复后,因其技术工艺、使用寿命、使用性能、外观及更换部件的成新率等方面发生变化,造成修复后的价格与毁坏前的价格有差异的,应根据质量技术检测报告或专业意见,综合考虑差异因素,确定修正值。
第十五条 采用修正修复费用的方法测算的损失价格超过按完全毁坏测算的损失价格的,按完全毁坏确定损失价格。
第十六条 财物的毁坏程度轻微,仅对外观产生一定影响的,可根据外观变化对其价格的影响确定损失价格。
第十七条 对于毁坏动物、植物等特殊财物的损失价格,应结合其特点进行认定。
第十八条 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九条 本规则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认证中心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规则自2015年1月1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