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统计信用管理办法
企业统计信用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文件的要求,推进统计领域诚信建设,引导企业依法统计、诚信统计,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统计信用管理,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对企业统计信用信息开展的采集、认定、公示和共享等管理活动。
企业统计信用信息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在统计调查、业务管理和执法检查等履职过程中获取或制作的企业信息,具体是指:
(一)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地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二)遵守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情况;
(三)提供统计工作的组织、人员和工作条件保障情况;
(四)执行统计调查制度情况;
(五)依法提供统计资料及其质量情况;
(六)统计违法行为及处理情况;
(七)其他与统计信用相关的信息。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承担法定的政府统计资料报送义务的企业。
第四条 企业统计信用管理应当遵循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国家统计局负责全国企业统计信用管理工作,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统计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指导、监督全国企业统计信用管理工作。
省级统计机构负责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企业统计信用信息管理制度,组织、规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企业统计信用信息的采集、认定、公示和共享等工作。
市级、县级统计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以及省级统计机构的部署,负责采集并及时更新由其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活动中的企业统计信用信息,认定企业统计信用状况,依法依规公示企业统计失信情况。
国家统计局派出调查机构负责其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活动中所涉企业统计信用管理工作,及时将负责采集、认定的企业统计信用状况与所在地有关部门共享。
第六条 企业统计信用状况分为统计守信企业、统计信用异常企业、统计一般失信企业和统计严重失信企业,实施分类、动态管理。第七条 企业统计信用状况的认定实行谁认定、谁公示、谁负责的原则。
国家统计局、省级统计机构可以根据统计执法检查、统计数据核查等方式获取的企业统计信用信息,直接认定企业的统计信用状况。
第八条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企业,认定为统计守信企业:
(一)为履行法定的统计资料报送义务提供组织、人员和工作条件保障;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臵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
(三)执行统计调查制度,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资料;
(四)积极配合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数据核查;
(五)未被其他部门列入联合惩戒失信名单,未发现有任何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调查制度的行为。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认定为统计信用异常企业:
(一)未按照法定的统计资料报送义务提供组织、人员和工作条件保障;
(二)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臵原始记录、统计台账,未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
(三)迟报统计资料;
(四)统计资料报送异常且不能做出合理解释;
(五)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认定为统计一般失信企业:
(一)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违法数额占应报数额比例较低,违法数额较小;
(二)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
(三)多次迟报统计资料;
(四)被统计机构行政处罚后,一年内未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自行公示。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认定为统计严重失信企业:
(一)编造虚假统计数据;
(二)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违法数额占应报数额比例较高,违法数额较大;
(三)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情节严重;
(四)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五)有其他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应当受到行政处罚。
第十二条 认定机构将企业认定为统计信用异常、统计一般失信、统计严重失信的,应当作出认定决定。认定决定包括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认定日期、认定事由、作出认定决定机构。
第十三条 认定机构应当自作出认定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书面向被认定为统计信用异常、统计一般失信、统计严重失信的企业告知所被认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享有陈述、申辩的权力。
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企业,可以通过邮寄信函的方式与企业联系。经向企业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两次邮寄无人签收的,视为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两次邮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5日,不得超过30日。
第十四条 认定机构应当自作出统计一般失信和统计严重失信决定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示。公示信息包括企业名称、地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统计违法行为、依法处理情况等。
公示企业信用信息不得涉及国家秘密,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十五条 国家统计局在其网站建立统计失信企业信息公示专栏,并与“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联通,向社会公示统计一般失信和统计严重失信企业信息。
省级统计机构在其网站建立统计失信企业信息公示专栏,公示职责范围内统计一般失信和统计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并链接到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失信企业信息公示专栏。
市级、县级统计机构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分工,在本级或者上级统计机构网站向社会公示统计一般失信和统计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同时加载到省级统计机构失信企业信息公示专栏。
第十六条 统计一般失信和统计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期限为1年。公示期间,企业认真整改到位并提出申请,经履行公示职责的统计机构核实后,可以从公示网站提前移除企业信息,但公示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公示期间,企业整改不到位被查实的,公示期限延长至2年;再次发生统计违法行为并查实的,自查实之日起,公示2年。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遵循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原则,对统计守信企业予以激励;对统计信用异常企业、统计一般失信企业加强监督检查;将统计严重失信企业信息纳入金融、工商等行业和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并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对统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实施联合惩戒。
联合惩戒措施包括:
(一)对失信企业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按照有关规定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依纪依法给予组织处理或者处分。
(二)依法依规限制取得政府性资金支持。
(三)依法限制参与建设工程招投标。
(四)将失信企业及其相关人员有关信息作为公司债券和股票发行审核的参考,从严审核企业债券发行。
(五)暂停审批科技项目。
(六)依法限制参与政府采购活动。
(七)依法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
(八)严格、审慎审批新改扩建项目的环评事项。
(九)从严审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
(十)依法限制境内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或者限制成为股权激励对象。
(十一)对其进出口货物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单证审核和布控查验。
(十二)申请适用海关认证企业管理的,不予通过认证;已经成为认证企业的,按照规定下调企业信用等级。
(十三)将失信企业有关信息纳入检验检疫进出口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依据《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和监督。
(十四)认证机构暂停或者撤销相关认证证书。
(十五)在审批保险公司设立时,将统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的失信状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十六)在核准与管理相关外汇额度时作审慎性参考。
(十七)依法限制招录(聘)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十八)对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授予荣誉称号时,应当参考其统计信用状况,对失信企业和失信人员,不予颁发政府荣誉;及时撤销失信企业和失信人员获得的荣誉称号。
(十九)依法限制登记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
(二十)依法限制担任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
(二十一)将失信人员有关信息记入个人信用记录和统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与会计、统计等有关的工作,不能取得会计、统计等有关专业职称。
(二十二)依法限制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审批融资性担保公司或金融机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时,将统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失信状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二十三)将统计上严重失信行为作为投资等优惠性政策认定,金融机构评级授信、信贷融资、管理和退出,审批证券、证券投资基金及期货公司设立、变更,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重大事项变更以及基金备案,相关责任人考核、干部选任等的重要参考。
第十八条 企业可以向采集、认定本单位统计信用的政府统计机构提出书面查询申请,查询本单位的统计信用信息和统计信用状况。政府统计机构应于15个工作日内回复。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发现采集、认定和公示的企业统计信用信息不准确的,应当及时更正。
上级统计机构发现下级统计机构采集、认定和公示的企业统计信用信息不准确的,应当要求下级及时更正。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统计机构采集和公示的企业统计信用信息不准确的,有权要求统计机构予以更正。经核查确有错误的,履行公示职责的统计机构应当及时予以更正或删除。
第二十条 企业对统计机构在公示企业统计信用信息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或作出的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与同级有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进信用信息互认互通、信息共享。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未按本办法履行职责的,由上一级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依规予以处分。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中的各级统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局和国家调查队。
第二十四条 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活动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承担法定的政府统计资料报送义务的其他单位,其统计信用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民间统计调查单位统计信用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暂行办法》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执行本办法。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办法
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文件的要求,推进统计领域诚信建设,引导统计从业人员依法统计、诚信统计,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统计从业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对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信息的采集、公示和共享等活动。
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在依法履职过程中获取或制作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记录,包括统计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统计信用行为信息。
(一)统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职务、学历或职称、身份证号码、单位名称、通信地址和联系方式等。
(二)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行为信息包括: 1.遵守统计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情况;
2.执行统计调查制度情况;
3.提供统计资料及其质量情况;
4.执行国家统计政令情况;
5.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及处理情况;
6.其他与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相关的信息。
第四条 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应当遵循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全国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全国统一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系统,指导、监督各级统计机构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工作。
省级统计机构负责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制度,组织、规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信息的采集、公示和共享等工作。
市级、县级统计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以及省级统计机构的部署,负责采集和及时更新由其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活动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记录统计从业人员的统计信用行为信息,依法依规公示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记录。
国家统计局派出调查机构负责其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活动中所涉统计从业人员的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将负责采集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行为信息与所在地有关部门共享。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依法保障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的安全,不得将统计从业人员的统计信用档案信息用于统计信用管理以外的目的。
第七条 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行为信息分为统计守信行为信息、统计警示行为信息和统计严重失信行为信息。
第八条 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行为信息管理实行谁采集、谁公示、谁负责的原则。
国家统计局、省级统计机构可以根据统计执法检查、统计数据核查等方式获取的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直接进行公示。
第九条 调查单位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下列行为为统计守信行为:
(一)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统计调查制度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资料;
(二)遵守统计资料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
(三)主动配合统计机构依法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检查;
(四)未被其他部门列入联合惩戒失信人员名单,也未发现有任何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调查制度行为。
第十条 政府统计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下列行为为统计守信行为:
(一)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职权;
(二)依法履行职责,按照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搜集、报送统计资料;
(三)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原始统计资料的一致性;
(四)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予以保密,未将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提供、泄露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五)依法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检查;
(六)主动配合上级统计机构依法开展的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数据核查;
(七)未被其他部门列入联合惩戒失信人员名单,也未发现有任何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调查制度行为。
第十一条 调查单位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下列行为为统计警示行为:
(一)提供统计资料不及时、不完整;
(二)未遵守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
(三)统计资料报送异常且不能做出合理解释;
(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情节较轻;
(五)其他未遵守统计调查制度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第十二条 政府统计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下列行为为统计警示行为:
(一)负责搜集、整理的统计数据资料不及时、不完整;
(二)对调查对象报送的不真实、不准确的统计数据未及时纠正;
(三)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情节较轻;
(四)将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提供、泄露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未造成不良影响;
(五)其他未遵守统计调查制度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十三条 调查单位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下列行为为统计严重失信行为:
(一)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
(二)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违法数额占应报数额比例较高,违法数额较大;
(三)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
(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情节严重;
(五)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六)警示行为未在规定期限内改正;
(七)其他严重统计违法行为。
第十四条 政府统计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下列行为为统计严重失信行为:
(一)自行修改单个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资料;
(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
(三)强令、授意统计调查对象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或者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四)明知统计数据不实,不履行职责调查核实,造成不良后果;
(五)违反规定代填代报统计资料,冒名报送统计数据;
(六)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情节严重;
(七)包庇、纵容统计违法违纪行为;
(八)向有统计违法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通风报信,帮助其逃避查处;
(九)泄露统计调查、统计检查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
(十)将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提供、泄露给其他单位或个人,造成不良影响或情节较重;
(十一)其他严重统计违法行为。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自获取统计从业人员警示行为、严重失信行为信息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其警示和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并抄送其所在单位。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自获取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示。公示内容包括统计从业人员的姓名、性别、单位名称、职务、严重失信行为信息等。
第十七条 国家统计局在其网站建立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公示专栏,并链接到“信用中国”网站向社会公示。
省级统计机构在其网站建立公示专栏,公示职责范围内统计从业人员的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并链接到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公示专栏。
市级、县级统计机构应当按照法定的职责分工,在本级或者上级统计机构网站向社会公示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同时加载到省级统计机构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公示专栏。
第十八条 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公示期限为1年。公示期间,统计从业人员认真整改并提出申请,经履行公示职责的统计机构核实后,可以从公示网站提前移除,但公示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公示期间,整改不到位的,公示期限延长至2年;再次发生统计违法行为并查实的,自查实之日起,公示2年。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遵循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原则,对守信行为予以激励,对出现警示和严重失信行为的统计从业人员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对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统计从业人员应当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对统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实施联合惩戒。
联合惩戒措施包括:
(一)对统计严重失信行为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按照有关规定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依纪依法给予组织处理或者处分;
(二)依法限制担任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
(三)依法限制登记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
(四)在审批金融机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时,将统计领域失信状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五)将统计上严重失信行为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金融机构、证券投资基金、期货公司相关责任人考核、干部选任等的重要参考;
(六)依法限制招录(聘)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七)依法限制成为境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象;
(八)将失信人员有关信息记入个人信用记录和统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与会计、统计有关的工作,不能取得会计、统计有关专业职称;
(九)对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授予荣誉称号时,应当参考其统计信用状况,对失信人员,不予颁发政府荣誉;及时撤销失信人员获得的荣誉称号。
第二十条 统计从业人员可以向采集、公示本人统计信用信息的政府统计机构提出书面查询申请,查询本人的统计信用信息。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于15个工作日内回复。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发现采集和公示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信息不准确的,应当及时更正。
上级统计机构发现下级统计机构采集和公示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信息不准确的,应当要求下级及时更正。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统计机构采集和公示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信息不准确的,有权要求统计机构予以更正。经核查确有错误的,履行公示职责的统计机构应当及时予以更正或删除。
第二十二条 统计从业人员认为统计机构在公示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信息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与同级有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进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信息互认互用、协同共享。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未按本办法履行职责的,由上一级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依规予以处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中的政府统计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统计活动。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中的各级统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局和国家调查队。
第二十七条 从事民间统计调查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办法
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办法
http://.cn2009年03月13日 19:57新浪财经
第一章评价总则
第一条(评价宗旨)
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办法旨在运用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体系这一新的信用评价专业技术产品,评价企业诚实守信的水准。
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体系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总体要求,适应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为深化企业诚信建设,树立企业诚信形象;便于公众认知企业诚信水准,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促进行业诚信自律和有利于政府实施分类管理,依据有关法规,按照信用评级学说的原理,借鉴国内外信用评级方法,结合中国国情,根据企业诚信建设实际,以评价企业诚实守信水准为目的研发提出的企业诚信评价专业技术产品。为切实运用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做好企业诚信评价工作,特制定本办法,即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办法。
第二条(评价定义)
企业诚信评价是指通过科学设立全面反映企业诚信状况的评价指标,征集评价指标定性、定量的信用信息,运用先进的评级方法,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专业评估,对企业诚信水准做出评价,确定企业诚信等级并用特定符号给出标识。
第三条(评价范围)
企业诚信评价的对象是企业,凡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各类企业及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都可申报参加企业诚信评价。但不包括以下企业:有严重失信行为,被责令关闭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有严重失信行为,虽未被吊销营业执照但被责令停业整顿的企业;有违法违规行为,被吊销相关行政许可、取消资质的企业。
第四条(评价管理)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是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的主管主办单位,为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开展企业诚信评价工作。
第二章评价标准
第五条(评价依据)
企业诚信评价以诚实守信作为企业基本行为准则为依据,以诚实守信状况为评价内容,以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包括各类经营活动及凭借信用的借贷活动中能否诚实守信做到遵法守规,履约尽责为评价标准。
第六条(评价功能)
企业诚信评价的功能是反映企业诚信状况,而不是重在反映企业还贷偿债的能力状况;企业诚信评价旨在评定企业诚信水准,而不反映企业的大小和实力强弱;企业诚信评价标示的是企业诚信建设结果,供社会公众认知企业诚信状况的参考,而不是重在预测未来。
第三章评价指标
第七条(设定原则)
企业诚信评价需要全面反映企业的诚信状况,包括企业自身践行诚信的状况,社会对企业诚信与否的认可状况,及企业实现诚信的基础保障状况。由此,围绕最能全而反映企业践行诚信状况选取的指标有:经营活动信用记录、经营行为信用记录、社会贡献信用记录;围绕反映企业诚信“公信力”状况选取的指标有社会形象信用记录;围绕反映企业实现诚信自身基础状况选取的指标有企业管理信用记录。
第八条(指标体系)
企业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是:
(一)经营活动信用记录,包括:
1、合同信用状况;
2、商品(服务)信用状况;
3、还贷偿债缴费信用状况;
(二)经营行为信用记录,包括:
4、行政执法记录;
5、司法诉讼记录;
6、行业管理记录;
(三)社会贡献信用记录,包括:
7、依法纳税状况;
8、环保安全状况;
9、资助公益事业状况;
(四)社会形象信用记录,包括:
10、政府、社团及相关机构评价状况;
11、客户与消费者评价状况;
12、舆论监督评价状况。
(五)企业管理信用记录,包括:
13、信用管理状况;
14、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15、经营能力状况:(1)偿债能力、(2)盈利能力、(3)营运能力、(4)成长能力
第九条(信息征集)
实施对企业的诚信评价,需按照企业诚信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企业诚信评价信用信息征集办法进行信息征集。其基本原则是:
1、信用信息的征集以为时段,以各项指标的最终结果为评价依据;
2、信用信息的量化指标以相对比率为准,而不采用绝对量数据;
3、信用信息的定性指标以采用事项性质确定,而不采用数量多少为据。
第四章评价等级
第十条(等级划分)
按照企业诚信状况经评价给出的反映企业诚信水准的等级为:
诚信企业、诚信偏低企业、诚信较差企业、其标识分别为: A、B、C。其中评定为诚信企业的又可按诚信水准状况分为诚信优秀企业、诚信优良企业、诚信良好企业,分别以:AAA、AA、A符号标识。
第十一条(权重分值)
信用等级的确定,按企业诚信评价指标反映企业诚信水准的关联度,以百分制科学确定各大类指标、子类指标、要素指标的权重,在征集各类指标信用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诚信评价指标权重及计算办法计出评价分值,作为评定企业诚信水准的依据。
第十二条(特约否定)
在企业诚信评价确定诚信等级中采用定性指标信用较差一票锁定制。即只要在某一类定性指标中按征集的信用信息为信用较差等级的,在总合成中即以信用较差锁定。第十三条(等级确定)
在各定性指标未有信用较差记录的情况下,按各类指标权重经合成计出分值后,按计分>90分为AAA级,>80—89分为AA级,>70—79分为A级,>60—69分为B级,59分以下至50分为C级。
第五章评价程序
第十四条(评价申请)
凡自愿按此办法进行企业诚信评价的企业可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书面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交以下材料:
1、企业诚信评价信用信息征集表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评价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4、社会表彰、褒扬的证书及投诉、曝光的记录
第十五条(评价流程)
根据企业的申报,企业诚信评价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1、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企业诚信评价中心对申报企业按是否具备参评条件进行初审;
2、经初审凡具备参评条件的,交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授权的专业机构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及管理办法进行独立评价。
3、经专业机构评审并出具评价报告,凡评定为诚信优秀、诚信优良、诚信良好等级的企业,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通过网络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并告达申报企业。经公示包括申报企业无异议的,在5个工作日内向企业颁发诚信等级证书。
4、经专业机构评审,并出具评价报告,凡评定为诚信偏低、诚信较差等级的企业,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企业诚信评价中心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企业,如无异议,即将评价报告提供企业作为改进诚信建设工作的参考;如提出异议可协商提出解决办法。
第十六条(特别约定)
企业诚信评价以企业申报为基准,申报单位要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在评价审核期内,如发现企业有弄虚作假、隐瞒问题等失信行为,将立即取消其参评资格。
经过审核已通过评价取得A级以上信用等级的企业,如发现在评价有以上失信问题的企业,将立即取消其获取的信用等级,收缴其已发证书并通过网络予以公告。
第六章评价信息
第十七条(信息发布)
凡经企业诚信评价获得A级以上信用等级的企业,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通过网络正式发布公告,同时刊发反映企业诚信建设业绩的相关材料。
第十八条(信息使用)
获得A级以上诚信等级的企业,其诚信信用信息为可开放信用信息,披露使用的原则是:
1、凡获得A级以上诚信等级的企业可免费登陆中国市场信用网进行查询;
2、除政府、社团等相关部门可依法依规免费获取以上信息外,其他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则需按一定程序缴纳一定费用进行查询;
第十九条(信息管理)
获得A级以上诚信等级的企业信用等级公告及信用信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通过网络建立数据库,保存期原则上为5年。参评企业在新一继续参加企业诚信评价并获得A级以上信用等级的,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企业诚信评价中心负责进行信息更新,更新的信息自更新之日起,保存期原则上仍为5年。
第七章 评价监管
第二十条(社会监管)
企业诚信评价旨在弘扬诚实守信,树立诚信风尚,深化企业诚信建设。评价工作将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包括:
1、企业诚信评价方案的制定,办法的实施,工作各环节的操作等;
2、参评企业的申报资格、申报材料及信用信息的真实等;
3、评价信息的发布、使用、管理等。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设立接受社会监督的专用电话,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
委员会法律部受理投诉和举报,并自受理之日起30内作出处理和答复。
第二十一条(法律责任)
在企业诚信评价中,凡有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私改信息等行为的,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处理,直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实施)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相关规定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指导,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作学术指示,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牵头实施。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第四篇:企业(公司)客户信用评级管理办法
11农村11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公司)客户信用评级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科学评价客户信用状况,有效防范11农村11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11省农村信用社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等制度和本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是指符合中小企业标准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能提供会计报表的企业法人、合伙类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法人客户分支机构(依法独立经营,单独或独立核算,并经总公司授权)。事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参照本办法。
第三条 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是指按照统一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及标准,以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为核心,从信用履约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及发展能力等方面,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价和内部信用等级确定。
第四条
信用等级评定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遵循“统一标准、严格程序、分级管理、动态调整”的原则。
第五条
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是本行信贷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评级结果是信贷准入与退出、信贷风险审查、贷款风险分类、贷款定价政策和授信管理的重要参考因素。
第二章 评定对象和分类
第六条 信用等级评定对象:除未投产的新建企业不予评级外,与本行有信贷业务关系往来、需由本行提供资信证明及自愿
申请
满分;经营性现金流入量充足;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违约风险较小,发展前景较好。
A级(实力较强,风险较低):生产经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层(主要经营者)素质较好,各类信用记录、资产负债率为满分;现金流量较充足;违约风险偏低,发展前景良好。
BBB级(实力中上,有一定风险):生产经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层(主要经营者)素质良好,各类信用记录、资产负债率为满分;现金流量基本充足;经营和财务风险影响增多;违约风险中低,发展前景稳定。
BB级(实力中等,风险趋升):生产经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层(主要经营者)素质一般,信用记录较好;经营实力中下,应付较大风险能力明显不足,现金流量基本能够保证;经营和财务风险影响增强;违约风险趋升,发展前景一般。
B级(实力中下,风险偏大):生产经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层(主要经营者)素质一般,信用记录经营实力一般,现金流量开始出现不足,经营和财务风险影响较大,风险较大。
第十一条 信用等级与客户分类。评定后的信用等级 AAA级、AA级、A级为优良客户;BBB、BB、B级为一般客户。
第十二条 农、工、商、综合类客户信用等级设臵:
(一)AAA级:得分≥90分上,且满足下列限制性条件(下同):资产负债率、利息和到期信用偿还记录等指标得分均为满分,经营性现金净流量>0。
上述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必须下调信用等级,直至分值和限制性条件全部满足为止(下同)。
(二)AA级:85分≤得分<90分,且资产负债率、利息和到
第四章 信用等级评定管理
第十四条 信用等级每年评定一次,原则上在财务报表形成后评级。对申请建立信用关系的新拓展客户可随时评级,原则上使用财务报表数据,信用等级有效期一年。
第十五条 对AAA、AA客户信用等级评定,财务报表应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业法人除外,下同)。非财务数据的提取,以评定时为准。对保留意见或不确定的审计报告,由授信管理部门调查核实。财务报表未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进行信用评级的需要评级结果中注明。
第十六条 信用等级评定的程序为:评级人员调查核实财务报表,搜集客户生产经营、财务等相关资料,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指标和标准进行测算、填写信用等级测评表,撰写初评报告,经客户经理审查初定,支行行长审核同意后,上报总行逐级审批。
(一)B、BB 级客户信用等级由支行客户经理调查初评,支行行长审核同意后,按贷款审批流程报总行,由授信管理部审批。
(二)BBB、A级客户由支行客户经理调查、初评、撰写初评报告,支行行长审查初定,按贷款审批流程报总行,由总行授信管理委员会审批。
(三)AA、AAA级客户由支行客户经理调查、初评、撰写初评报告,支行行长审查初定,按贷款审批流程报总行,由总行授信管理委员会审批后逐级上报咨询审批。
第十七条 信用评级的调查内容包括:走访客户,实地查看经营场所和设施状况,了解客户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收集、整理、分析财务报表和信用记录等相关资料,根据调查情况和财务
(一)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和有关资料明显失实。
(二)客户出现重大经营困难或财务指标明显恶化。
(三)客户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管理人员涉嫌重大贪污、受贿、舞弊、抽逃资本金等违法经营案件的;客户对本行或其他债权人发生重大违约行为的。
(四)客户主要管理人员发生重大变更,对本行债权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
(五)客户资本金不能按期足额到位,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六)对本行的信贷管理要求拒不配合,逃避信贷监管。
(七)被人民银行或银监会列入黑名单或被银行同业协会或合作金融行业管理部门公布为不守信誉客户。
(八)母公司或其他关联企业发生重大经营或财务困难,或其所在地区有政局不稳、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等潜在风险因素,可能对客户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
(九)其他重大情况。
第五章 委托评级机构管理
第二十三条 为加强信用评级管理,本行可委托有资格的咨询评估机构对借款企业、担保机构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第二十四条 委托评级机构由省11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合理选择,被选入围的委托评级机构必须有一定经验的金融、会计、证券、投资、评估等专业知识的专业评估人员,具有一定的信用评级工作经验和公信力,能独立、客观、公正、准确评级,执业道德良好,并具有相关部门认定的资格。
第五篇:统计管理办法
统计管理办法
编制:
审核:
批准:
漯河电厂筹建处
漯河电厂工程
统计管理办法
统计管理办法 总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统计管理,科学、有效地开展统计工作,提高统计管理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有关法律、法规及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根据筹建处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1.2 本办法适用于漯河电厂筹建处工程建设期间的统计管理。
1.3 统计管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集团公司要求的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筹建处的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完善统计基础工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和预测,为筹建处的管理及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
1.4 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工程建设、管理等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提供统计资料及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工作的开展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宗旨,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加强统计信息处理和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职责 2.1 计划经营部
计划经营部是统计管理的归口部门,配备专职统计人员,负责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各部门负责管辖范围内统计工作的管理,根据统计任务配备专业(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提供有关专业统计信息。
2.1.1 负责执行集团公司和地方统计部门的各项统计任务,负责国家及地方政府开展的工业普查、基本情况普查等工作的组织协调、资料整理汇总及上报。
2.1.2 负责公司综合统计工作,制定和完善统计制度、标准等,进行内部统计工作的管理,协调各专业的统计工作,归口管理各专业统计调查活动,对生产经营和投资状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实施内部统计监督和统计咨询服务,组织统计人员完成集团公司及地方统计部门下达的统计调查和统计上报任务,对外提供综合统计资料,检查各部门专业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并要求改正不确实的统计数据。
2.1.3 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组织统计法规和专业学习,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统计法制观念,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统计人员完成统计任务必备的条件。
2.1.4 办理统计登记证、统计人员上岗证,并及时进行统计登记证和统计上岗证的年检工作。
2.2 财务部负责财务成本、资金、固定资产、利税等统计。2.3 工程部负责工程建设安全情况等统计。
漯河电厂工程
统计管理办法
需要,由各部门自行拟定保存年限及保管方式,但应报请筹建处批准。统计人员工作调动时,应采用书面形式交接统计资料,详细登记所移交的统计资料名称及数量,并向接收人员详尽交待统计报表及编制办法。检查与考核
4.1 由筹建处领导对各部门的统计工作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考核。
4.2 对于在统计过程中出现的违反《统计法》和本办法有关规定的,视情节轻重按规定处理;造成重大影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送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附则
5.1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5.2 本办法由计划经营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