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管理学期末论文
简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
——以2013年昆明安宁PX项目事件为例
摘要:政府作为最主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是政府形象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向前发展,却存在着一些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象,部分公众不相信政府,这是一个严重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主动维护和提高其公信力,本着以人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制度,加强相关制度制定实施建立健全资信系统,发展电子政务;同时,公众应该尽可能的相信和支持政府,提高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做一个理性爱国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政府信用 公共权力 公共利益 政府形象 安宁PX项目
案例简介:中石油云南省石化有限公司将在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工业园区草铺片区建设1000万吨炼油项目。由于该项目厂址位于昆明的上风向,会对昆明的空气质量造成污染,因此遭到广大市民的强烈反对,该项目曝光之后,广大市民以及各高校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积极组织各种游行,以示抗议。且先不说该项目将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但是该项目的许多信息是在政府决策后,甚至第一次游行后被动公开的(据说该项目早已开始建设),导致公众对其不信任。由此市民开始了各种诉求,首先是要求PX项目滚出昆明;其次扩展到整个炼油厂项目滚出昆明;5月25日,昆明市下辖的安宁市工商局发布通知,安宁市公民购买口罩必须实名登记。此事被新闻媒体曝光之后,实施了5天的口罩实名制被迫取消。5月27日,昆明市在全市多个辖区实施“打字复印”实名制,同时禁止销售白色T恤衫,官方公布该举措的原因是为了迎接南博会而维稳:“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南亚博览会”将在昆明举行。”记者采访时商店老板表示:“都是领导交代下来的。在此期间,昆明市各高等院校接到中共昆明市委发布的通知,各高校老师学生职工等不要提及PX石化项目,通知内容包括:各师生签署承诺书,承诺不参与有关该炼油项目的集会、游行活动;不通过网络手段转发、传播相关内容;不在公众场合发表相关言论;本人家属不参加以上活动。”面对昆明市公民的抗议,昆明市市长李文荣承诺:“大多数群众说不上,市人民政府就决定不上。虽然官方表示听取民意,广大市民也表示强烈抗议,但该项目终究已尘埃落定。从此次事件的背后可以看出,政府的公信力何在?为何政府要在该项目曝光之后在公布相关信息?为何又要实行“购买口罩”和“打字复印”实名制?这些难以理解的现象背后,我们所看到的是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我们的政府确实应该加强其公信力建设。在本文当中我们不讨论该项目的合理性,我们只从这一事件的过程来讨论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以及政府公信力的维护和建设。
/ 6
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政府公信力,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信用方(即政府),信任方(即社会公众)。它包含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其中政府信用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内容。其中,政府信用包括三个方面:决策信用,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公开和民主,出台的政策能否体现出连续性。行为信用,也即政府行政过程中严格依法律规定行使其管理职权,不越位、不出位,不乱行使职权;程序信用,即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公开,严格按法定程序实施,便于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政府信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如民众信赖政府和政府的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执行能获得民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民众支持、拥护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及民众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等。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行使公共权力,政府应该是负责任的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透明的的政府。
二、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在安宁PX项目事件当中,为何政府要在该项目曝光之后才才公开此项目的有关信息?又为什么要在该项目已经尘埃落定之后才来征求公民的意见?而不是先征求公民的意见在上马。那如果该项目没有曝光,政府是不是就不公开此项目,直到此项目建成后才为人们所知晓。这里所反映的是政府决策信用的问题,政府决策过程没有公开透明,更没有公民的参与。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是为公众的公共利益而服务的,应该充分征求公民的意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
在这一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期间,政府为何要实行“购买口罩”和“打字复印”实名登记?难道我们的政府黔驴技穷,沦为要采用这种不科学的手段来监督公民。我们都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政府应该充分听取民众意见,而不是压制。这一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政府对公民的不信任,其根本是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政府通过各种不合理的手段来监督公民,其背后体现的是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在此事件当中,面对昆明市公民的抗议,昆明市市长李文荣承诺:“大多数群众说不上,市人民政府就决定不上”。为何政府表面上说听取民意,却又言行不一,前后不一致,这让民众如何信任我们的政府?政府的形象何在?政府应该是坚守信用的政府,而不能够失信于民。在此事件当中,可能政府担心公民的 2 / 6 过度参与会影响政策的合理性,纵使该项目是利大于弊,民众能够得到巨大的公共利益,但由于民众缺乏科学的认知能力而表示抗议反对,可是政府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处理是不恰当的、不科学的。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甚至是骂政府;二是政府不信任公众,以致采取不合理的方式来压制公众,以及政府信用的丧失,政府缺乏决策信用等,这是最主要的方面。
三、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不仅仅是在安宁PX项目事件中,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的人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党,甚至是骂政府、骂我们的党,这是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所导致的。政府公信力的主体包括信用方和信任方,政府公信力是连接政府和公民的桥梁,我觉着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政府对公众的信用方面
1、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公众掌握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多和提高,同时对这些关乎公共利益问题的大事甚为关注,希望了解更多的信息。政府却无视民众要求公开、透明的知情诉求,采取隐瞒和甚至欺骗手段,造成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流失。这一点在安宁PX项目事件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整个政府决策的过程中,缺乏决策信用,决策过程没有公开透明。
2、政府失信于民。
政府信用的衡量也包括三个标准:一是名实一致,即政府职能、权力、责任一致,这是体现政府信用的重要基础;二是言行一致,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政令与行动一致,不弄虚作假,不言而无信,不禁而不止;三是前后一致,即不渝初衷,信守诺言,而不是无端变换,朝令夕改。在此事件中,政府言而无信,前后不一致。
3、政府不恰当的监督方式
当政府的决策受到公众质疑甚至反对时,应该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向民众解释清楚。在此事件中,政府面对公众的抗议、游行,没有正确处理好。采取“购买口罩”和“打字复印”实名登记的方式来监控公众的行为极为不恰当,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4、决策过程缺乏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的制定体现的是公众的公公共利益,应该让民众参与进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尊重民意。同时,公民适度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合理性,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公共政策充分体现民众的意志和利益。而此事件是在决策之后公民才知晓相关信息。
/ 6
5、对政府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不断完善,监督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有的监督机制有名无实,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如听证制度的形式化,起不到监督的作用。在此事件中,虽然政府也举办听证会,但是未起到监督作用。
(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方面
从公众的角度讲,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一方面建立在政府是否为民服务的相关政策上,另一方面受公民自身因素的限制和制约。由于公民受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对政府的政策缺乏科学的认识或者是误解,这也将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在现实生活当中,其实好多事情我们根本不了解,却妄加评论和否定,作为公众,应该深入了解相关政策的详细内容,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科学、理性地对待政府的决策。
四、维护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掌握着巨大的公共权力,维护政府公信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影响甚至是制约着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从而影响着公共利益的维护。良好的政府公信力在公共危机中,能够转换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能够充分调动民众的力量。试想,我们如果对于一个人失去了信任,或者是我们失信于人或是什么样的结果。我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关乎国家的兴衰大事,维护和保证政府公信力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维护和保证政府公信力有利于保证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和公共政策充分体现公共利益,能够加强政府同公民、社会的合作互信,同时也能够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建设和维护政府公信力的措施
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利于提高国家和社会的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因此,建设和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显得极为迫切和需要。
(一)规范政府决策行为,信息公开、透明
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政府决策要有科学性和连续性,政府的决策要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决策过程要科学、公开和民主。并且要及时公开决策的相关信息,让民众有所了解。政府的行政方式要科学合理,要依法行政。
(二)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
/ 6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三)、推进政府诚信建设
只有政府做到诚信行政,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建设公信政府才能成为可能。政府的各级干部应在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基础上, 从“ 三个代表” 的高度,认识自身的言行对于社会信用、政府信用和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做到谨言镇行,言出即行,言而有信。要克服短期行为,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保护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通过严格守法、守德,维护政府信用,维护政府形象,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在信用建设方面的组织、宜传和带动作用,打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诚信政府,实现建设公信政府的目标。
(四)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制度,加强相关制度制定实施
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制约机制、深化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相关制度,是保证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有章可循的前提。现行的公共管理体制未能从制度层面有效地落实政府对公众的责任,以及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制约能力,是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失信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制止的重要原因。要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就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信任。并且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现代政府理念,加快行政文化的现代转型。国家相关法制的欠缺,导致政府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把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放在重要位置。
(五)建立双向沟通模式,深入群众
政府需要从改变现状出发,转变错误的观念,积极发挥广泛社会资源的优势,建立双向互动的沟通模式,通过良好的沟通取得公众的信任。及时适当的发布信息,尤其是敏感信息, 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预警和良性的导向作用,平息市民恐慌,稳定社会秩序。而且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作用以强化政府公信力。大众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大众媒体的正确的报道,引导舆论,有利于控制局势,同时,大众媒体可以跟踪报道事件的最新状况,抓住这一有力工具,对政府解决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建立健全资信系统,发展电子政务
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政府要健全资信系统,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资信公信力。“应修改各种阻碍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建立透明、公开、权威的政府信息披露机制,使公众及时获得有效的政府信息。”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既为实现政务公开、提升政府 5 / 6 的透过明度创造了条件,也为公众参与政务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有效缓解了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矛盾。
政府公信力具有的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当今政府公信力缺失不只是政府的责任,建设和维护政府公信力也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参与进来,树立公民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正确对待和认识政府的相关决策,做一个理性爱国的现代公民。
/ 6
第二篇:管理学期末论文5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轰动之一,通过这半年来对《管理学》的学习,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以上是我对管理含义的认识及和其重要行的分析。管理学包含了很多的分类知识,其中决策是管理的核心。从管理学的观点看,决策的最古老和直接的含义就是在若干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中作出的抉择。在管理的几项只能中,几乎都会遇到决策问题。也就是说决策并不只限于计划国内工作。
许多的管理学家都对决策的概念进行过探讨,基本内涵单质相同,区别只要是于对决策概念作狭义的理解还是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说,决策是在几种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广义的说,决策还包裹在作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所以,抉择就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和条理过程,这个概念表明,抉择的主体即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组织中的个人决策要解决的问题,即可以是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选择。亦可以是对这种活动的调整;决策选择或调整的对象,既可以是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亦可以是在特定方向下从事某种活动的方式。最后,决策设计的时限,既可以是未来较厂的时期,亦可以仅仅是某个较短的时段。决策又可以分为,组织决策,个人决策,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刺从中又可以得出决策的特点: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组织工作就是把达到目标而必须从事的各项或活动进行分类组合。组织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系统,正式组织是人们自觉的有意识的加以协调的两个以上人的活动或力量的系统,作为过程,组织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向各个成员分配工作,同意各种行为的动态活动,作为结构,组织是把动态活动中有效合作的相互关系相对静止而形成的静态模式,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组织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任何一个组织都与既定的组织目标有密切关系,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组织的绩效是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个组织运营的绩效是由组织成员的各种行为决定的,而组织成员的工作和行为又受到领导者及其领导行为的引导,调节与控制,领导职能贯穿与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管理的各职能从根本上是为了保证组织既定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对组织的各种要素和资源开展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其中人力资源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接或见解的决定组织目标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所以,如何正确的领导组织成员,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有效实现领导与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为管理的核心问题。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只能是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果的,但主管人员在实施各项管理职能时,如果能够通过更有效的确保领导工作的正确进行,则必定会获得更高质量的管理成功。因此管理过程学派认为,领导是管理职能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则重于对组织中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发
挥领导者对下属的指挥,协调,激励和沟通作用,以便更加幽香的完成组
织的目标与任务。
计划提出了管理者追求的目标,组织提供了完成这些目标的结构。人员配置和责任,指挥提供了领导和激励的环境,而控制提供了有关偏差的知识以及确保与计划相符的纠偏措施。控制就是根据拟定的计划,对现实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确定或衡量的过程,它与计划,组织,指挥和人员配置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
以上谈到的是我对管理中几个重要的职能的认识和看法,现在来谈谈管理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首先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的配置有效的利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的工程,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人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经理,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没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含其影响。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正在并将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
在学习管理学中,感觉管理学的理论都不难,但难的是要由理论应用到时间中去,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根源: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出病因根源;在中国,根源通常就是产权.如果不考虑产权,根源估计就是领导了。2.矛盾:理请矛盾,分出轻重缓急,有些目标,原则可能是相互冲突的。3.不确定:很多时候,决策在不确定或变化的环境中做出,没有足够数据与事实支撑,对环境的判断又很难准确。4.执行:执行受限于几点,资源,领导,员工或部门利益冲突,环境,流程设计不当,决策水平组织文化等,或者处理不好制度与例外的关系。5.管理承诺,或铁碗决心不组。6.经营与管理有是分不开,管理成功不易评估。
总之,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索然形成学派的时候较段,但是他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对于这门学科,短短的几段文字表达只看书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学习,时间,只有失败中不断的改进,创新,积累和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好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断的实践才能完整的去体会,感受这一伟大而博大精深的管理艺术。
第三篇:公共管理论文
07级专科班毕业论文
浅谈烟草专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姓名:冯玉华
学号:115076007 专业:公共管理
单位:芦台烟草有限公司
导师:郝艳婷
时间:2010年4月28日
论文提要
浅谈烟草专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中国加入WTO以来,社会经济渐渐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国内卷烟企业面对新的规则与竞争,只有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烟草专卖管理工作也要随之而变革。不可避免的事实是,关税减让、配额和许可证管制将逐步得到取消,在国内市场加速开放的前提下,中国卷烟市场必将成为国内外烟草企业激烈竞争的场所。短期内国内烟草企业还能在烟草专卖制度的保护下得以维持发展,如何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确保烟草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却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毫无置疑,烟草专卖管理工作只有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适应国际贸易规则,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烟草专卖管理工作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逐渐从不合时宜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中解放出来,以与时俱进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模式,在转型中促发展。
一、卷烟市场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卷烟市场管理存在的几大难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二、卷烟打假面临的形势与相应对策
(一)卷烟打假面临的形势
(二)卷烟打假的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烟草专卖法律法规手册/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 烟草行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4
浅谈烟草专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冯玉华
在我国烟草实行国家专卖的形势下,烟草局(公司)除了负责卷烟销售之外,管理和规范市场也是其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对于烟草局(公司)的专卖管理职能可分为市场管理和卷烟打假两大块,笔者试对当前专卖管理和卷烟打假领域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做简要分析。
一、卷烟市场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卷烟市场管理存在的几大难题
多年来,烟草专卖管理部门通过合理布局零售网络,全面推行诚信等级管理,强化管理责任制度,积极推进联合执法,在一定程度上打好了卷烟市场的监管基础,提高了卷烟市场的控制力,整肃了卷烟市场经营秩序。但卷烟市场仍然存在一些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一是无证经营仍然是困挠着管理部门的头痛问题;二是部分地区还存在一些不法商贩暗地里派发销售宣传单,进行卷烟的违法经营;三是非渠道卷烟流入卷烟市场销售的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绝;四是假冒伪劣卷烟的流入有所抬头,查处的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五是对新型业态中的连锁经营店、加盟店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以上五个问题由来以久,正在成为烟草专卖管理工作的“牛皮癣”,全国各地的烟草部门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市场是动态的,市场也是复杂的,因而因市场所衍生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原因更是千头万绪、纵横交错。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所在,就必须以市场为大背景进行分析。下面,针对上述几个问题的存在原因,结合市场背景情况,进行简易分析。
第一,无证经营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经济因素,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商贩为图利而从事无证经营;二是烟草公司提供货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市场货源供用空缺导致无证经营;三是受合理布局的影响,烟草零售网络的不完善导致了无证经营;四是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对无证户的处罚权限缺失,导致无证经营不能很好地得到遏制。
第二,不法烟贩通过派发销售传单,从事违法销售卷烟行为现象的存在,主要原因:一是当地烟草公司的卷烟品牌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某些品牌的卷烟供不应求,不能完全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给不法烟贩留有可乘之机;二是此类不法烟贩兜售对象往往是无证经营户,烟草专卖管理部门监管权限缺失;三是打击难度较大,此类不法烟贩行踪诡秘、行动谨慎,不易被查获,生存空间较大;四是法律风险较小,此类烟贩往往查获后会由于涉案货值不够,难于受到严厉的处罚而继续重操旧业。
第三,非渠道卷烟流入市场,主要是因为某些不法烟贩利用了当地市场卷烟市场消费特点,对某些畅销牌号的卷烟进行贩运销售,达到牟利目的。
第四,假冒伪劣卷烟的抬头趋势,主要原因为:一是假冒伪劣卷烟的高额利润的驱使;二是假冒伪劣卷烟制造工艺越来越好,导致消费者甚至是稽查人员识别难度越来越大,为其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三是在卷烟的销售旺季,尤其是下半年的节日较多,卷烟的需求旺盛导致当地烟草公司很多货源供应不足,为售假分子提供了一定销售空间。
第五,对新型业态中的连锁经营店、加盟店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主要是因为连锁店、加盟店本身的经营特点决定的。连锁店、加盟店由于存在经营或资金上的联结,很容易在市场中形成“二层网”、“网中网”,给专卖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第一,解决无证经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深入调查,分清对象,根据性质,分层次、分重点取缔。可以要求片区稽查员经常上门对无证经营户进行劝戒,并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与工商部门沟通协调,根据不同性质分层次、分重点取缔无证经营。首先取缔以销售假冒、走私烟为主的无证经营户列为整治重点,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起好打击无证经营“龙头”作用;其次取缔专营卷烟的无证经营户。二是堵疏结合。取缔无证经营,堵是第一位的,有效阻止蔓延,把整治无证和打击大要案、地下网络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根治。取缔无证经营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劝导经营户变换经营地段,对变更后经营场所具备法定申请条件的,严格按照合理布局要求,优先予以办证,使之堵疏结合,标本兼治,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第二,解决不法烟贩通过派发销售传单,从事违法销售卷烟行为以及非渠道卷烟流入问题,一方面加大对此类行为的监控及打击力度,有力地惩处非法经营卷烟人员,起到震慑作用,另一面,要及时与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卷烟的品牌结构,充实市场需求空档,堵塞此类违法行为的流入渠道和生存空间。
第三,要解决假冒伪劣卷烟抬头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面做好工作:一是不断强化“源头”打击力度,避免假烟当地生产当地消化现象的存在;二是炼就一双识伪“火眼睛睛”,切实提高专卖执法人员现场识别真假卷烟的能力,强化辨假识假执法办案水平;三是勤查市场,依法加强对卷烟市场的检查,提高检查频率,并对诚信度不高的经营户实行重点监控,这不仅能从中发现违法经营行为,还能从心理上给违法经营分子产生一种震慑作用;四是培植“线人”,使专卖管理部门能随时掌握违法经营行为;五是建立利益共同体,经营户销售假冒商标卷烟,其行为都是利益驱使,专卖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利益纽带,与经营户建立长期的利益共同体,堵塞假烟流入渠道;六是加大对经营户、广大消费者《烟草专卖法》的宣传教育力度,让他们明白《专卖法》的宗旨是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七是与工商部门协调配和,加强对无证经营户的取缔。如此,形成经营户对假冒卷烟能自觉抵制销售,消费者能自觉抵制消费,人人都是举报线人,共同抵御假冒卷烟流入的打击格局。
第四,对于连锁店、加盟店的监管问题,可以通过关联监管来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实行一个单店一张卷烟零售许可证,由持证单位分别订货,防止总部集中货源形成势力。同时片区稽查员要合理设定拜访频率,要基本掌握每个单店的卷烟购进数量和销售数量,掌握这类零售户内部网络各节点的真实销售数据,将所有节点纳入卷烟销售网络统一管理,避免形成二层网、网中网,引导其合法经营,便于控制管理。
二、卷烟打假面临的形势与相应对策
从某种程度来说,卷烟打假既指“源头”打假,也包括“下游”打假。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方面谈谈对卷烟打假形势的认识。
(一)卷烟打假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通过认真落实卷烟打假的“三大机制”,全面深化“四个转变”,加大打假宣传排查力度,始终保持卷烟打假的高压态势,卷烟打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卷烟打假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当前卷烟制售假活动不断呈现新的动向,制假门类齐全,专业化、网络化十分明显且与地方势力相勾结,触底反弹的现实危险很大。二是制售假组织更加严密,方式更加隐蔽,手段更为狡诈,反侦察能力大大增强,使防范和打击的难度加大。三是由于暴利的驱使和重点地区打击力度的增大,卷烟制售假活动向周边进一步渗透的危险大大增加。因此,在卷烟打假工作上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假烟暗流花样百出,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狡兔三窟”,为逃避打击,迷惑执法人员,减少被查获后的经济损失,不法烟贩往往将假烟分藏在几个窝点,且窝点大多选择在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居民区和较为偏僻地段。在销售过程中,烟贩也颇费心思,从不固定从一个窝点发货,一般以打的、骑摩托车或自行车的方式送货。二是“蚂蚁搬家”,随着烟草、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打假协同力度的不断提升,烟草市场打假的稽查力度和频率也在不断的增加,尤其是专卖人员不定期地突访、巡查和联检,令不法烟贩提心吊胆,这样便迫使他们只能将假烟囤积于窝点内,要想上门推销或送货,他们也只能将假烟化整为零一条一条地送,如同“蚂蚁搬家”一样,而不像过去那样大张旗鼓,招摇过市,以免被逮住。三是“偷梁换柱”,为了便于消费者识别真假烟,烟草公司在销售的每条烟上都贴有相应的防伪标码。对此不法烟贩时常如法炮制,购进假烟后,更换卷烟包装或加贴假冒标码,使假烟“旧貌换新颜”。四是“乔装运输”,主要特征就是不法烟贩对假烟进行伪装后,通过货运部以零担托运的方式对假烟进行运输。在办理托运时,他们时常用虚假的身份资料及联络方式与货运部签订运输协议,或是约定货到自提,所以一旦卷烟被查扣,往往无法找到真正的当事人。加之这些年来国家治理公路“三乱”,规定了除公安、交警外,其它部门不得上路设卡检查,所以目前利用这种形式非法运输假冒卷烟的现象日趋频繁。五是“诡秘操作”,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卷烟市场秩序日趋规范,许多销售假冒烟的非法分子为提高生存能力纷纷转入地下,其作案手段、方法更趋多样化、隐蔽化,如把仓库与店面分离,化整为零,分散销售,实行电话预约、送货上门,柜台单包摆样。其网络呈家族化、组织化、严密化的趋势,即以亲戚、朋友、同乡等形式发展销售假冒烟网络,从事售假活动,并且分工明确,组织严密。销售假冒烟手段、方法的狡猾隐蔽及假冒烟地下销售网络的家族化、组织化、严密化对烟草专卖管理部门的日常查处带来一系列难题。
(二)卷烟打假的相应对策
1.做好卷烟“源头”打假工作
要做好卷烟“源头”打假工作,可以从以下做好工作:一是要加强对卷烟打假工作的领导,落实卷烟打假责任。二是要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采取有力措施,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确保制售假案件明显下降。三是要研究卷烟打假工作的治本之策,把“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为,仅靠“打”决非治本之策,立足“防”才是根本之路。尤其是要突出基层的防范作用。四是要进一步把“打源头”与“打源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市场监管查处力度,有力摧毁制售假赖以生存的市场条件。五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打假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协调并协助好各级政府,发挥各级职能部门的执法优势,形成标本兼治的打假合力,特别是协助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各级打假办的组织协调和公安机关打假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转变打假观念,建立畅通的信息情报渠道,加大案件经营、案件督办和追逃力度。六是要全力协调并配合好各级司法部门,加强卷烟打假方面的法律法规的适用,努力实现重典治假,从根本上给制售假违法犯罪分子以毁灭性的打击,力争实现卷烟打假由遏制向根治转变的工作目标。
近年来,各级烟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的专卖管理工作部署,积极开展“查窝点、打网络、强管理、保净化”打假活动,尽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可为患已久、打而不绝的假烟还是源源不断,就不得不进行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说到底还是市场还存在假烟销售渠道,市场还有假烟生存空间。因而,“源头”打假重要,“下游”打假同样也很重要。
2.做好堵塞假烟渠道工作
一是要以法制宣传教育为重点,提高案件线索来源的针对性。以普法为契机,多形式、多途径,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形成一个自觉防御体系。
二是要扩展信息渠道,提高案件线索来源的实效性。信息是有效打击假冒卷烟的重要条件,堵源截流是净化市场的根本措施。为此,专卖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能够利用的资源,扩大线索来源,及时受理消费者和社会各届的申投诉,提高案件线索来源的实效性、准确性,增强对市场的控制力。
三是要全面建立和完善联合办案制度,健全卷烟打假的长效机制。杜绝假烟、净化市场,只靠烟草部门的专卖执法是远远不够的,要利用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的联合,加大执法的力度。
四是要提升经营案件能力,提高卷烟打假工作质量。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制假售假网络组织严密、隐蔽性强等特点,要强化案件经营意识。案件调查人员在案件查处过程中,对查获的假烟来源去向认真跟踪追溯,对于有价值的线索,甚至腰协调公安机关一起认真研究,联合部署行动。
五是要强化市场管理,不断提高市场控制能力,综合运用法律手段,依法严厉打击销售假烟违法犯罪行为,有效整顿卷烟市场秩序。
六是要利用已有激励机制,提高案件举报的积极性。专卖部门要通过宣传已有的奖惩激励机制,鼓励举报人举报,不断提高案件线索举报人的举报积极性。
七是要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烟草市场的监督稽查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能不能做好新形势下卷烟打假工作,归根到底取决于专卖队伍素质如何。一方面通过强化学习培训,规范执法行为,建立一支工作效率高、监控市场有力、执法规范的专卖稽查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监督和考核,不断激励先进、鼓励后进,增强稽查人员的责任感、危机感。以此来强化对卷烟市场的监管,实现对卷烟市场的有效管理。
第四篇:公共管理论文
公众理性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与以前有了极大的改变。开放自由的社会为大众提供了更开放的自由平台。随着民主程度的不断加深,公众参与政治的意识与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越来越关注社会大众的意见与反应,从某一程度而言,公众的意见与行为反应对政府等机构的决策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尤其在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上。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公众力量固然强大,但是由于公众的复杂性以及限制,在面对社会的公共事件时会出现偏差与反方向反应,因而提高公共理性是公共管理应该关注的,所谓公共管理简单的是社会公众的对某一事件或某几件事件做出的思考与行为操作和反应机制。
关键词:公共管理,理性,公众(一)公共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下,各类摩擦以及公民的参与程度也越来越深,这对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应对各种事件达到社会的良好秩序状态。随着民主程度的加深,公民社会也日渐形成,(公民社会是指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的或民间关系的综合,其组织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公共管理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主人翁意识在加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在不断加强,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社会也越来越最希望参与到其中,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在加强。社会公共问题的讨论本身要求公众以理性的方式介入和参与,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在政治还是在经济上都处于的发展阶段,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很多。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分布也不均匀,各民族各区域的差异比较大,在观念,思想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对我国的公共管理提出到更高的要求。中国式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国一直是自然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熏陶下形成的大部分人意识观念是利己主义的,中国人国民性从本质上还是有部分的利己的,鲁迅在《药》中描述过在面对一个为革命牺牲生命的青年前,围观的中国人表现出来的是冷漠,麻木与冷眼看着,毫无一个同胞的关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化,社会也更开放,公民也有更多的言论自由。中国公民的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也各开放,随着民主的发展,政府在运行模式上也趋向透明化与公开化,更关注公众的意见,同时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表达意愿也更强,更能从一个主人翁从一个作为社会一部分的主体之一的角度来评价与参与公共管理。因而提高公众理性水平即社会公众对公共事件的思考与行为方案的选择与操作,无论是对社会公众还是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意义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理性与公众理性
公共理性简单的来说个人理性的水平加总。何谓理性?理性是指人在正常的思维状态下,有自信的人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的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中其中一种方案操作或处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理性是人思考问题的一种逻辑规则,或者更准确说是一种思维轨迹。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理性是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为理由。理性有几个特点:(1)冷静的态度,对于紧急的事件不慌张,不焦急。(2)全面的认识,对于人,事能有多个方面的了解再认识和详细的分析,主要是主观性的分析。(3)后果的预知,在思考时要对行为或反应实施后会产生的影响做出预知。(5)心理素质的要求。综合分析我认为理性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正常状态下思考。何谓思考?首先对思考做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思考是指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理性的思考是建立在正常状态下的,是基于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认知上的。理性既然是思考问题的逻辑规则,那么它必定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遵循基本的逻辑规律。以最简单的三段论式的推理为例,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正确是我们通过理性的逻辑推断得出正确结论的充分条件。由此,在自由言论时如果要求遵循理性逻辑也就容易陷入逻辑困境。理性的结果是做出恰当的反应与操作行为,思考后的行为反应选择的方案是符合基本道德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而不会出现越轨,是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至少是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2)全面的认知。对于某一事件的理性思考必须是基于对其全面的认知上的,只有是对事件有基本的认识之后才能做出合适的反应而避免在无知上的偏差反应。(3)后果的预知。理性下的思考必须能够对行为操作可能会出现的做出后果预知,包括对自身的影响,对社会大众的影响等等。尽管会有个人感情色彩的引入,导致了不同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描述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显然应该在主流接受的范围之内的。评价理性的而前提应该是基于以上三个标准的,首先必须基至少是基本认知上的思考。换妻事件的当事人从以上三个标准来衡量的而言是不理性的。首先当事人并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他的 “思考”是不符合主流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因而他不是正常状态下的思考。同时他对于显而易见的后果并没有做出“预知”。对于权力的过分依赖让他有恃无恐。
(三)公众理性与公众事件
公众理性是社会大众对某一时间作出的思考和行为反应。从我国的情况而言中国国民的公众理性水平还是有待加强的。公众理性反应在社会事件中,尤其是风险事件中。社会事件的影响成度,不仅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性质,如:其危害的程度、方式、性质等;同时,也取决于在波及的过程中,公众如何获得相关信息以及如何知觉和解释这些信息。这与公众理性密切相关,著名的公共风险事件的涟漪效应,如果我们在一个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头,我们会看到环形水波一层一层地由中心扩散开来。如果投入湖中的石头质量足够大,其形成的水波就会非常深,波及的范围也会相当广。民众往往是依靠直觉对风险事件进行知觉和判断,SARS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公众对它的到来也是措手不及,公众表现出来非理性反应,恐慌,无措,疯狂的抢购白醋和板蓝根,不仅造成了公众恐慌还导致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同在今年在日本地震事件中,在核辐射的影响下,在爆出碘盐能与防辐射的消息时,中国公众表现出来的是疯狂的抢盐事件,甚至连费碘盐都被一抢而空。一种商品被抢购,人为造成市场供不应求,不法商贩会趁机哄抬物价,从中谋利,还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前天晚上政府紧急行动起来,通过媒体发布信息,澄清公众认知上的误区;调运库存食盐,确保市场供应稳定。在突发的事件尤其是突发的风险事件中尤其能反映出公众的理性,显然中国公民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壁纸日本公民,在地震发生后不仅有序组织救援活动,日本公民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慌乱与恐慌,而是有序的配合,不仅在地震中有效自发疏散,在核辐射发生后,中国出现抢盐的事件而日本国内却表现出来仍然是有序,公众做出了理性的反应。“食盐抢购潮”映照出世态的浮躁。人们因无知而盲目,因盲目而从众,加上食盐便于储存,以及对今后买不到“安全盐”的莫须有的担心,竟让整个社会陷于集体无意识的尴尬。值得反思的是,除了谣言借助互联网、手机等现代数字通讯工具飞速传播外,社会公众的盲目、无知和从众心理,也使得谣言的破坏力变得强大起来。近些年,不止一次的谣言,都能轻易惑众,与社会公众自身的非理性特质不无关系。从众往往是你因为社会公众的无知,而选择盲目跟从。如果民众具有认知和思维的理性,对于我们有效地应对危机是非常重要的。公众理性何以如此脆弱?公众的盲目从众,非理想行为显然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政府压力,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我们显然需要越来越关注公众理性,提高我国公众理性的水平。
(四)公众理性分析
从理性的衡量标准来看,造成公众不理性行为的原因以及措施可以做一下的分析:(1)对事件缺乏正确的认识。显然当社会公众不了解时就会无法做出应对措施,甚至措手不及,加上交互影响,进而做出非理性行为。不可否认中国公民在遇到较大风险事件时,表现出来的理性程度并不高,中国的国民教育水平不高,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也不高,对很多知识并不了解,也缺乏经验导致遇事而无法冷静思考,也无法在基于正确认识和经验上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导致害怕,恐惧。所以在提高公众理性上,应该加强公民素质的培养,教育的普及以及将教育深造是十分必要的,要提高理性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认知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为什么日本公民在地震中表现出来如此淡定,公民素养高是原因之一。(2)情感参与,公众参与在主观上多数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而发泄愤怒,以情感参与为主,缺少理性参与,这对于公民素质有较高要求,社会问题过多导致公民情绪不满,从里一个层面表明政府在解决问题上并没有让公众满意,政府的执行力还有待加强。(3)政府应对机制。政府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对公民反应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及时的披露事件详细信息,使公众不能在事件扩大之前对事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公众的非理性行为往往又会加大风险事件的风险程度; “建设性”需求的缺失,首要表现为信息公开不健全,政府决策不透明。决策信息资源封闭,造成公众或政策对象不能准确理解政策的三价值目标,缺乏对政策的认同感,从而不能对政策制定或政策调整发表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再加上政府在决策中本身存在的不公正现象,进一步降低了政府行为的公信力,激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使公众做出不理性行为。政府要不断加强在信息的透明化。
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在一个公民社会,公民应该充分的行使自身的权利与履行自身的义务,增强公民意识与公民参与,参与社会事务与管理事务的建议;政府也应该尊重公民意见,注重公民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更民主的氛围。无论是公民自身,从社会运行秩序还是从政府角度都应该关注公民理性,提高公民理性(社会理性)。
参考文献:
张创新.《公共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乔治.桑塔亚纳著,张沛译.《常识中的理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树立法律权威需要媒体理性与公众理性, 法制日报, 2009年10月29日
公众理性有赖于足够的人文素养,台州日报,2011年03月18日
谢小菲,谢冬梅,郑蕊,张利莎.SARS危机中公众理性特征初探,2003年4月
公众理性
姓名: 刘婧
学号:U200917327
班级: 社会学系社会工作0901
第五篇: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制度的漏洞
-----城管暴力执法
摘要:城管暴力执法是近年来映入大众眼帘的极为热门的话题,这个问题充分暴露了社会矛盾,用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来的说就是:人民内部矛盾。这种矛盾的出现绝不会是一种偶然现象,如若偶然就不会发生的如此普遍,暴力执法在全国的城市可谓是“遍地开花”,我们在媒体上能看到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反映,更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的直接表现。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并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我看来,这不能去片面的看待,矛盾双方肯定都会存在责任,一定要“两手抓”。城管暴力执法的解决则主要从公共管理制度以及执法者本身来入手,政法要完善文明执法的规范,健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执法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执法素质,同时违章经营者也要配合执法,通过合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
关键字:暴力执法制度缺失文明执法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确立与逐步完善,我国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国家与社会总体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市场经济的的确立必然会导致私有资本的崛起,社会资源的私有化,并且社会资源的配置必将会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谁掌控了市场就意味着谁掌控了社会资源,从而也就掌控了社会财富,反过来说,谁掌握了社会财富就有能力去购买和控制社会资源从而操纵市场,这种循环的出现就必然导致一种社会现象----贫富差距的拉大。
人是要吃饭的,不管社会有多么的不公平生活还是要继续,那么既没有家庭背景又没有学历的又想自己创业的所谓的社会的底层人民该如何维持生计?于是他们就想:现在不是可以自由做买卖吗,我也做,不能做大的,我还不能做小的吗,等攒够了钱,咱也来一票大的。(什么是社会底层,不仅是经济方面体现出来的更体现在思想文化方面,你们也不想想就现在这个物欲横流,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牛鬼蛇神满天飞的时代你能成吗?活脱脱是现代版的“骆驼祥子”啊)。说干就干,他们找来了各种各样的道具:锅子、煤气灶、三轮车、马扎子、太阳伞、便携衣架······准备好后便出现在了城市的大街小巷。虽说他们设备简陋,并且看起来不能保证卫生(其实那些所谓的大酒店也没见得干净到哪里去)但因其物美价廉也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收入也是不错的。可是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一群准备打人抢物,舞着名曰:《XX城市管理条例》的“无往不利”的武器,摆着一副自以为威严正义、盛气凌人的嘴脸的城管正向他们靠近。“柿子找软的捏”,对于这个道理我们的高素质的城管人员更是驾轻就熟,面对这些他们眼里没钱没背景的“软柿子”,城管大人们可是得可劲捏,不把你捏碎决不罢休,把你的锅子炉子马扎子统统装车,还要交罚款。有的商贩性格比较柔和,虽然被人“合理的”没收了自己的饭碗,但也不敢与背后有衙门撑腰的城管较劲,选择息事宁人,而有的商贩是越想越气:把我的吃饭的东西没收了,我以后吃什么,凭什么就断了我的生活来源?想着想着就有点失去了理智,走上前去就和正在“文明”执法的“衙门捕快”扭打起来,商贩是越打越气,越大越来劲,顺手就拿起做饭的菜刀,“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城管倒地,令人最心寒,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就发生了······
虽说上述现象实属个别,但城管暴力执法却已然是摆在当下社会的一道难题。城管打人,商贩打城管,城管遭围攻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其中以商贩夏俊峰失手杀害城管时间最为引人关注,夏俊峰已被处决,就是因为一起小小的治安纠纷,就付出了两条人命,毁掉了两个幸福的家庭,这种悲剧的发生到底该归咎于谁,是谁的责任,为什会出现这种现象,又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城管暴力执法的原因
(一)城管执法制度上的缺陷是根源
首先,城管执法制度使城管执法处于不利地位。城管执法中行使的是一种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由城管局统一行使若干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而有关行政机关则不再行使这一职权。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的要求,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对城管执法机关履行职责的活动,原来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但是在实际的城管执法过程中,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对原归属其管辖的违法现象不闻不问,市城管执法得不到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城管执法制度使城管执法既处于城市管理的末端,又是城市管理的第一线。使得执法者既要直接面对被执法对象并行使自由裁量权,又成为裁量结果的直接实施者。既开罚单又当面索要罚款的执法方式在程序上存在不合理性,不利于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城管执法制度的相关法规不健全。从1997年全国第一个综合执法试点建立到现在,城管队伍已经经历了13年多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仍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独立的法律文件产生。除了缺少法律依据外,城管执法更无规范的执法程序可循。执法者在工作中随意性、自主性很大,使执法工作不能公开、公正的开展。另外,针对城管执法工作的监督机制、保障机制也尚未确立,这就使得城管执法人员疏于法律法规而违规执法,超越法律权限做出有损民众的行为。由于城管执法缺乏强制执法权力保障机制,城管执法工作又不像公检执法具有较高的威严,因而执法对象很可能对执法行为进行反抗,甚至采用暴力抵抗的方式。
(二)执法主体不文明执法是主观原因
由于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执法队伍在构成上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培训,少数执法人员的个体素质与执法要求差距较大。另外,部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公仆意识差,执法观念不强,作风纪律松懈,甚至作风霸道。不文明的执法现象在城管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许多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制止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导致城管打人的暴力案例屡屡发生。城管执法主体的不文明执法是激化城管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间的矛盾,导致暴力执法的主观原因。
(三)执法工作的性质和环境是客观原因
城管执法的工作性质及现实环境决定了城管执法不可避免的处于诸多矛盾的风口浪尖,其执法的对象和场所使执法环境变得十分恶劣。首先,在城市管理中,城管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之间的矛盾是最尖锐、最不容易协调的,其次,城管执法所面对的执法对象大部分属于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一方面因为执法对象的文化程度、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又迫于生计,所以执法对象更不愿接受城管执法的相关决定而容易与执法者发生对抗,加剧对立双方的冲突。而且,弱势群体在于执法者的博弈中,往往得到社会大众的同情,这使执法者陷入被动、不利的处境,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执法者的工作情绪,从而进一步触发了城管执法中暴力执法事件。
二、提高城市管理文明执法的有效途径
(一)宣教并重,营造和谐执法氛围
1.强化大众宣传。通过电视、报纸、送法进社区等形式对广大市民进行宣传,使他们了解城市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营造“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个个都是投资环境”的氛围,增强市民的公德意识、文明意识和城市意识。
2.注重罚前教育。在纠正违法行为与实施处罚之前,首先要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和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由被动接受处罚变为主动认知自己的违法行为,达到处罚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除加强队员日常的法制学习外,还经常举办执法演练活动,让每个队员在模拟执法现场开口讲法,与“管理相对人”辩驳,练就以理服人的真本领,做到真正的文明执法。
3.拓宽沟通渠道。拓宽与市民的沟通渠道,形成双向的信息交流,良性互动,使群众从“要我管”向“我要管”转变,主动关心和参与城市管理。
(二)以民为本,探索文明执法机制
1.坚持重心前移。在实际执法活动中,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纠正违法行为,力求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违法行为都有一个违法预备、实施、既遂的发展过程,如城市规划管理方面,违法搭建有组织资金、准备建筑材料、打筑地基等前期行为,如果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制止,就能减少或消除违法搭建人因违法导致强行拆除造成的损失,避免执法冲突。
2.首次轻违不罚。对初次违法,没有造成社会危害后果,当事人又能认识到自身违法行为的,一般不予处罚;对确需给予处罚的,坚持“先敬礼、再讲理、后处理”做法,做到态度有诚心,教育有耐心,执法有爱心。通过转变执法方式,给管理相对人以人格上的尊重,营造文明执法气氛,从而确保执法工作顺利进行。
(三)以法为准,奠定文明执法基础
1.讲法制。严格按照程序执法,坚决杜绝机械执行法律条款,以罚代法的做法,使得案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2.讲公正。法律法规的处罚幅度有一定的选择空间,行政处罚由执法人员主观决定,要求执法人员公正处理,严禁影响执法公正、损害城市管理执法形象的现象发生。
3.讲民主。是指保护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人身权和申辩权。实施涉及管理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对行为的标准、条件予以公开,讲明违法事实以及所遵循的法律依据,坚持文明执法,尊重相对人的人身权,认真听取相对人的申辩。
(四)强化素质,实现文明执法保障
1.抓学习教育。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抓手,狠抓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执法人员能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执法目的更加明确,执法行为日趋规范,文明执法和依法行政的意识明显提高。
2.实行军事化管理。在队容风纪、机关办公和上岗执勤等方面,全部按照军事化管理模式进行。强化执法人员令行禁止、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的团队意识,培养雷厉风行、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风,增强执法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3.完善内部制度。任何工作的有效运转,都离不开一套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各项规章规定,完善内部规范管理。
4.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形成“人人扛任务,人人有指标”的工作局面。
5.强化外部监督。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对城市管理行文明执法工作进行视察指导与监督,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管理文明执法更加公开透明,促进执法人员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秦甫著:《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年版
2、夏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城管文明执法的思考》
3、黎民主编:《公共管理学》第二版
4、姚爱国著:《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