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南省各级人民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琼府办〔2005〕31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5〕31号 【发布日期】2005-03-28 【生效日期】2005-03-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各级人民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琼府办〔2005〕31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海南省各级人民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海南省各级人民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规范各级人民政府消防安全职责,明确政府消防工作责任、任务和工作目标,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 海南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派出机构。
第三条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负总责。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消防工作负责。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逐级消防工作责任制,明确有关部门以及下级政府的消防安全职责,以签订消防工作责任书等形式,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第五条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任期责任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消防工作重大问题每半年不少于一次,每年至少向同级人大报告一次消防工作情况。
第六条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政府领导召集、发展与改革、财政、公安、卫生、建设、交通、文体、广电、劳动、教育、商务、技术监督、工商、旅游、安全生产、消防等部门参加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工作会议,分析、部署、督促、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安全责任制列入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之中,同部署、同检查、同考评、同总结,凡消防安全目标责任考核实绩不达标的,实行消防安全一票否决制度。
第八条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工作,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二)制定年度消防工作计划,并批准实施;?
(三)贯彻执行上级人民政府有关消防工作的指示,及时研究解决公安消防机构提出的重大消防安全问题; ?
(四)监督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下一级政府依法履行消防工作职责;?
(五)组织编制、实施消防事业发展规划和城镇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消防装备;?
(六)保障消防资金投入,建立资金正常供给渠道和按时拨付机制;?
(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消除重大火灾隐患;?
(八)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健全消防教育培训体制;
(九)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加强现有消防队伍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推进社区消防建设,完善社会消防体系;?
(十)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重、特大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并进行演练,统一组织指挥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抢险救援;?
(十一)组织重、特大火灾的火灾原因调查和火灾责任认定工作;?
(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确保消防工作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将专用消防装备设备购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将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消防部队营房建设经费纳入社会发展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公安部关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消防业务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财防〔2004〕300号)规定,将当地公安消防机构的业务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确保按月拨付到位。要逐步提高消防业务经费支出占本地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以适应消防工作的需要。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从征收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中按10%左右的比例切块统筹,每季度划拨一次,专项足额用于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
第十条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主办的经贸洽谈会、展览会、展销会、焰火晚会、文化体育、灯会、集会等群众性活动,应当责成承办单位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依法申报办理消防安全检查手续。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省、市、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按照“一岗双责”原则,对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一)教育部门负责教育机构消防安全工作的行业监督管理。?
(二)卫生部门负责医疗卫生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行业监督管理。?
(三)商务部门负责商场、超市、室内市场等市场主体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
(四)建设部门负责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和城市燃气消防安全工作的行业监督管理。?
(五)文体部门负责公共娱乐场所和体育健身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行业监督管理。?
(六)民政部门负责社会福利机构消防安全工作的行业监督管理。?
(七)公安部门负责特种行业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
(八)旅游管理部门负责星级宾馆、饭店消防安全工作的行业监督管理。?
(九)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化学危险品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行业监督管理,并负责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情况,及时报告同级政府。?
(十)监察部门负责对有关行政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消防工作职责情况实施行政监察。?
(十一)其它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系统、本行业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十二)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由发展与改革、财政、建设等有关部门按《海南省城镇公共消防设施管理规定》组织实施。?
公安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公安消防机构依法负责实施。?
本条未涉及单位(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由公安消防机构负责监督。?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行政许可时,法律、法规规定许可条件包括消防安全内容的,应当认真审查消防安全条件,达不到法定的消防安全标准要求的不得批准。
对于已经取得营业执照但未依法取得消防批准文件,或者已经取得的消防批准文件被撤销而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撤销其注册登记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消防教育列入国民教育计划,监督并责成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把消防知识纳入有关教育课程。
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以及科技行政部门应当把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普法、培训和科普工作的内容。
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有关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履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义务和公益宣传职责。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火灾隐患,各地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公示、挂牌督办和立、销案制度,督促责任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并向社会公告整改结果;对整改难度较大的,应当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落实防范措施;对隐患消除前或者消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可以立即采取包括责令暂时停产、停业在内的紧急措施。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公安消防机构依法报请责令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的请示,应在收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意见,并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处理好停产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报请协调解决的重大火灾隐患,应及时协调解决。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发生特大火灾和一次死亡6人以上、重伤16人以上或死亡重伤16人以上的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要向省人民政府报调查报告。必要时,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应向省人民政府作专题说明。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消防工作责任制实施考核标准和办法。消防工作目标责任期满,上一级政府应当对下一级政府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的情况进行考核,其中,省人民政府对各市、县每两年考核一次,各市、县对下一级政府每年考核一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政府各职能部门落实责任制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实绩优异、实绩良好、实绩达标、实绩不达标4个档次,并予通报。考核结果同时抄送同级党委、人大。
凡发生特大火灾事故的,一律为实绩不达标。?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上级政府应当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对下级政府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的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上级行政监察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下一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实施监察。?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各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实施办法履行职责不力,应当依照《海南省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和有关规定实行问责。
对不履行职责或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履行职责、或因重大火灾隐患整改不及时、或因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不力,造成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各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消防工作成绩突出的,将对其单位及分管领导、直接领导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本实施办法具体适用中的问题由省公安厅会同省监察厅、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作者: 点击数:166 录入日期:2011-5-31 12:20:00 来源:]
新政发〔2004〕26号 2004.4.13
第一条 为了使我区各级人民政府正确履行消防安全职责,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自治区消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全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以下统称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有关部门。
第三条 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工作,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贯彻落实消防法律、法规、规章,执行上级人民政府有关消防工作的规定、指示;
(二)组织编制辖区城镇消防规划和规划实施办法,并组织计划、财政、建设(建委)、规划、供水、公安消防等部门具体实施;
(三)将消防业务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
(四)组织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消防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五)督促各部门、行业系统和下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并对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六)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和“119”消防宣传日活动;
(七)组织开展重大节假日期间、火灾多发季节和其他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八)组织消除重大火灾隐患;
(九)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
(十)统一组织指挥特大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履行前款第(一)、(六)、(七)、(九)项职责。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主要领导对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工作负总责。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应当确定1名领导分管消防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提高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建设和维护资金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专业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有关部门工作任务,保证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村镇消防规划纳入小城镇总体规划,重点解决好消防安全布局、消防水源、防火间距等问题。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规划、消防经费、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重点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和工作计划统筹安排,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下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消防安全职责和工作任务,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确保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消防工作作为季度安全生产联席会议的重要内容,分阶段督促、检查、总结消防工作目标落实情况,根据需要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会议应当作出决定并形成纪要,会议确定的各项消防工作任务、措施的落实或进展情况必须在下一季度的会议上进行检查,对未按期完成或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应当追究原因、责任,保证各项消防安全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督促检查相关职能部门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并将有关工作具体细化,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一)建设、规划部门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中,应当将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讯、消防供水等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二)计划、财政部门应当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消防装备的配备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三)通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建设火警专线以及消防指挥中心与消防站、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交通管理、城建等部门和单位之间的调度专线,保证通信畅通。各地财政部门应当保证火警专线和调度专线费用。
(四)公安、监察、安监等部门应当认真贯彻《刑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严肃查处各类纵火、失火和消防责任事故案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行政责任和领导责任。
(五)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社会宣传消防法律法规,普及防、灭火知识。
(六)公安、民政等部门应当督促指导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做好社区消防工作,把消防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考评范围,实行一票否决制。
(七)公安消防机构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开展消防宣传、消防监督、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安派出所的消防业务工作,加强消防执法规范化和部队正规化建设。
(八)文化、教育、卫生、旅游、民政等行业主管部门应将消防安全管理的具体内容纳入行业管理标准并抓好落实。
(九)其他政府行政部门,应当结合本部门的实际,贯彻落实消防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各项措施,开展消防宣传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自查和治理,依法督促所属单位对火灾隐患进行整改。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消防队伍建设,增强扑救火灾的能力。
未设公安消防队的县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筹建专职消防队;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发展志愿消防队、义务消防队和乡村季节性消防队,配备必要的灭火器具,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119”消防宣传日、重大节假日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应当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教育。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重大节假日期间、火灾多发季节和其他消防安全专项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实行重大火灾隐患公示整改制度,并组织或责成有关部门、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对整改难度较大的,应当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可行性的整改方案,落实防范措施,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公安消防机构依法报请停产停业的事项,应及时做出明确批复,并协调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具有火灾危险的经贸洽谈会、展销会、焰火晚会、集会等大型活动,应当责成承办单位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制定灭火疏散预案,依法办理消防安全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应当责成有关部门对引进的工程项目进行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安全可靠性审查,招商引资工程项目应当符合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技术标准。
第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指导和监督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社区)及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单位建立消防服务组织,制定防火公约,配备消防器材,担负防火巡查和初起火灾扑救,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第十八条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下级人民政府和所属相关职能部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的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考评。对消防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消防工作实绩较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因管理不力,致使辖区内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不能及时整改或造成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对有关领导和有关责任人员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琼府办〔2007〕66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7〕66号 【发布日期】2007-07-10 【生效日期】2007-07-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琼府办〔2007〕66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重新修订的《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七年七月十日
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海南经济特区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及《 海南经济特区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省政府令第186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劳动能力鉴定,是指从业人员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劳动功能发生障碍,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者其亲属的申请,组织劳动能力鉴定医学专家,根据国家制定的评残标准,确定其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的一种综合评定制度。
第三条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第四条 省级和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分别建立由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医疗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第五条第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及我省有关劳动能力鉴定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
(二)制订本地区劳动能力鉴定规章制度并监督组织实施;
(三)聘请劳动能力鉴定医疗专家组成员;
(四)负责劳动能力鉴定有关政策业务培训、资格认定和管理。
第六条第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
(一)承办劳动能力鉴定的日常工作;
(二)根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授权,对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和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进行管理、考核和监督;
(三)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文书、档案、印鉴;
(四)负责劳动能力鉴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服务;
(五)办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授权或者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第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按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国家标准GB/T16180-2006)和《职工非因工伤残或者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执行。国家有新标准的,按新标准执行。
第二章 劳动能力鉴定受理范围
第八条第八条 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范围:
(一)驻琼的中央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二)省直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在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民政部门登记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三)用人单位或者从业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提出的再次鉴定申请;
(四)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其他部门委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九条第九条 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范围:
(一)各市、县、自治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第八条规定范围之外的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二)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第八条规定范围之外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三)省农垦总局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本系统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三章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和申请
第十条第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包括:
(一)因工负伤、患职业病从业人员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鉴定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鉴定;
(二)因工负伤从业人员旧伤复发和延长停工留薪期的鉴定;
(三)伤残从业人员需要安排康复的鉴定;
(四)伤残从业人员配置辅助器具的鉴定;
(五)伤亡从业人员供养直系亲属劳动能力鉴定;
(六)非因工伤、病从业人员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统称为申请人)具有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资格。申请人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应当出具相关材料证明申请人资格。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从业人员因伤(病)在规定的医疗期满或者经治疗伤(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申请人可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申请人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按规定提供如下材料:
(一)《海南省因工伤残或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或者《海南省因病或非因工伤残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
(二)申请鉴定从业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1份。
(三)申请鉴定从业人员的原始病历复印件、相关检查报告。属职业病的,需提供诊断证明;属精神病的,需提供最近五年专科治疗病历和诊断证明。
(四)因工伤残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需提交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做出的工伤认定通知书原件和复印件。工伤认定通知书原件经验核后,应当退还当事人。
(五)申请再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需提交上一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和相关材料以及收到鉴定结论时间的证明。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原件经验核后,应当退还当事人。
(六)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予以受理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向申请人开具医疗技术鉴定介绍信。
对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不符合鉴定条件的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四章 劳动能力医学技术鉴定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要求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一)具有医疗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掌握劳动能力鉴定相关知识;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
专家库要保证一定的专业数量和专业类别,满足劳动能力鉴定的专业和技术要求。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家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选聘。医疗卫生专家库可根据情况适时调整。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指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专家组。
被鉴定人和用人单位均不得自行选择进行医学技术鉴定的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及鉴定专家。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被鉴定人凭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开具的医学技术鉴定介绍信,按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技术鉴定。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专家组的鉴定专家在接到医学技术鉴定委托后,要依据国家的鉴定标准结合申请人的伤病情况,及时、科学、公正地对被鉴定人进行医学技术鉴定。通过临床检查和诊断,作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的医学技术鉴定意见。
第五章 劳动能力鉴定及结论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将医学技术鉴定意见送达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
申请人应当在完成医学技术鉴定后,及时将《申请表》及相关医疗资料送达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相关医疗资料的提供,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根据鉴定需要确定。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医学技术鉴定意见对被鉴定人的伤(病)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自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必要时可延长30日。由于申请人自身的原因造成鉴定延误的,按重新申请鉴定处理。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个人以及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鉴定专家作出的医学技术鉴定意见以集体讨论、表决的方式评定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评定意见不一致时,应当以2/3以上与会人员的一致意见作为鉴定结论。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到会人数不足应到会人数2/3时,不得作出鉴定结论。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省级、海口市、三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规定受理范围的伤(病)残人员的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予以确认。
其他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7―10级、因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由本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直接作出鉴定结论;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1―6级、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将申请表及申请人提供的全部原始资料报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审核。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一)对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
(二)对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初次鉴定结论不服的。
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再次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其直系亲属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伤(病)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有关人员和参加医学技术鉴定的鉴定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鉴定专家弄虚作假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不得再聘任,并向其所在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参加工伤保险的从业人员被认定为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的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列支;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从业人员被认定为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因病或者非因工伤残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同一工伤申请再次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预缴,再次鉴定结论与初次鉴定结论一致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再次鉴定的结论发生改变的,鉴定费用按照前款规定执行。
工伤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申请伤残等级复查鉴定的,鉴定费用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执行;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伤残等级复查鉴定的,鉴定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列支。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费的收费标准,由省物价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从工伤保险基金列支的劳动能力鉴定费用,按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于以下项目支出:
(一)劳动能力鉴定费;
(二)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的医学检查费;
(三)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的劳务费和交通费;
(四)劳动能力鉴定所需的表、册、证、卡等印刷费;
(五)劳动能力鉴定的宣传、培训等费用;
(六)其他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的费用。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年终结余部分可转下年使用。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7月9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琼府办〔2001〕54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规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61号 【发布日期】2008-12-22 【生效日期】2009-0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
内蒙古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规定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61号)
(2008年12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8年12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61号公布 自2009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派出机关的消防安全责任,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
第三条第三条 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的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消防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
第五条第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落实下列消防安全责任:
(一)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开展宣传教育,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二)督促检查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消防工作职责;
(三)将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组织有关部门实施;
(四)加强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的建设和维护,保障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工作投入;
(五)旗县(市、区)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建立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
(六)建立重大、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机制;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
第六条第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落实下列消防安全责任:
(一)组织制定本部门和直属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制度,落实上级部署的消防安全工作;
(二)对涉及消防安全的行政许可项目,应当严格依法审查;
(三)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专项治理;
(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五)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开展火灾事故调查;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
第七条第七条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落实下列消防安全责任:
(一)制定并实施本行政区域(辖区)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的建设和维护,建立苏木乡镇、街道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机制;
(二)将消防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范围;
(三)组织建立专职或者义务消防队;
(四)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专项治理,消除火灾隐患;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
第八条第八条 公安(边防)派出所应当落实居民区、嘎查村和部分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个体工商户的消防监督管理责任。
第九条第九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与下一级人民政府、派出机关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状),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第十条第十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所属部门、派出机关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考核情况,对在消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的给予通报批评、行政处分。
消防安全责任制考核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公布一次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火灾隐患,并公布整改结果;对整改难度较大的,应当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可行的整改方案。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列入督办事项或者予以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整改情况;对未按期整改完毕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备案督办;对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直接挂牌督办。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责令停产停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出意见,并由公安机关报请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决定。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派出机关违反本规定的,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本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旗县(市、区)行政区域内一年累计发生2起以上重大火灾事故或者发生1起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旗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应当履行职责而未履行,对火灾事故的发生或者损失、伤亡扩大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依法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盟市行政区域内一年累计发生2起以上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或者发生1次死亡50人以上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应当履行职责而未履行,对火灾事故的发生或者损失、伤亡扩大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依法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本规定所指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2009年2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琼府办〔2008〕78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8〕78号 【发布日期】2008-06-06 【生效日期】2008-06-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
(琼府办〔2008〕78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六月六日
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
为有效预防、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积极救助、妥善安置被解救的妇女儿童,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年)》(国办发〔2007〕69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标本兼治,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建设和谐海南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总体目标和战略措施
(一)总体目标。
健全反对拐卖妇女儿童(以下简称反拐)工作协调、保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加强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建立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反拐工作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被拐卖妇女儿童的身心伤害。
(二)战略措施。
1.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完善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反拐合作机制,保障本工作计划顺利实施。
2.采取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资的办法,为实施工作计划提供经费保障。
3.强化对拐卖拐骗流动人口、强迫流动人口劳动,以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残疾人的各类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做好善后安置工作。
4.坚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全面治理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开展日常性反拐工作的同时,强化对重点地区的治理。
5.在挖掘现有机构和人员潜力基础上,加强反拐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
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尊重和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意识,营造良好的反拐工作氛围。
7.建立全省反拐信息系统,为加强反拐工作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等。
8.加强省际合作,有效打击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
三、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一)建立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联席会议制度。
1.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联席会议由以下部门和单位组成:省公安厅、省委宣传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省发展与改革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交通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省卫生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省工商局、民航海南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省法制办公室、省妇儿工委办公室、省扶贫办公室、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
省公安厅为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召集人由省公安厅负责同志担任。联席会议成员为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处,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处处长担任,各成员单位指定1名联络员为办公室成员。
各市、县要根据各自实际建立相应的反拐工作机构。
2.主要职能。
(1)组织制定、实施、监督、评估《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组织和协调跨地区、跨部门、跨机构、跨省(市、区)的反拐工作。
(2)协调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的反拐工作。
(3)指导和督促各市、县的反拐工作。
(4)协调和推动反拐工作的省际合作。
(5)组织各市县、各有关部门总结和交流反拐工作经验及相关成果。
(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
1.开展反拐工作所需的经费列入各有关部门的预算,由同级政府予以保障。
2.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公益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助,争取国际援助,多渠道募集资金。
(三)促进有关法规、规章的实施。
进一步完善我省相关反拐工作规章,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效实施。
四、工作措施和责任分工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
1.工作目标。
完善相关工作规章,加大反拐宣传、培训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教育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实施《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反拐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
2.工作措施和责任部门。
(1)完善相关工作规章,为加强预防、打击犯罪及被解救妇女儿童救助和康复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由省法制办公室负责,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2)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有关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和反拐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提高市县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反拐和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由省司法厅负责,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3)在公安机关内部加强反拐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对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由省公安厅负责)。
(4)在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和易被拐卖人群中,开展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能力建设,尤其是提高妇女儿童的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省公安厅负责,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5)加强反拐工作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积极推广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工作模式,推动反拐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
(二)建立健全预防犯罪机制。
1.工作目标。
在社区、拐卖妇女儿童易发场所和省际合作3个层面上,构建和完善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网络,努力降低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发生率。到2012年底,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得到综合整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基本得到遏制。
2.工作措施。
(1)建立和推广以社区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为基础,多部门、多机构分工明确并通力合作的群防群治工作体系。(由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
――贯彻国家开发式扶贫政策,加大对农村贫困妇女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教育和务工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妇女脱贫致富能力。(由省扶贫办公室负责,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农业厅、省妇联配合)
――鼓励和支持妇女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管理,积极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增强其维权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社区成员尤其是妇女自身的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由省民政厅负责,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教育厅配合)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促进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由省司法厅负责,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防止其过早流入社会。同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反拐意识教育。(由省教育厅负责,省民政厅、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配合)
――加强对易被拐卖人群的援助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帮助家庭贫困妇女儿童解决生活困难,加强对其生活能力的训练。积极利用现有救助管理机构和福利机构,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弃婴救助及安置工作。(由省民政厅负责,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配合)
(2)加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的预防犯罪工作,并做好监督检查,将犯罪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由省公安厅负责,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省妇儿工委办公室配合)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活动。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活动的监管,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积极研究在劳务市场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活动。(由省人事劳动保障厅负责,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省工商局配合)
――加强在流动人口聚集的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码头、娱乐场所、旅店等场所的反拐宣传工作,防止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发生。(由省交通厅、民航海南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积极做好拐卖妇女儿童罪犯的改造、监督和教育工作,降低重新犯罪率。(由省司法厅、省公安厅负责)
――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重点地区,组织跨部门、多机构共同参与的综合整治。基层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小组要将帮助易被拐卖人群和预防犯罪纳入各自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入发展项目,既积极预防犯罪又提供个人发展机会。扶贫机构尽可能对目标人群实行项目倾斜。(由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省公安厅、省民政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省扶贫办公室配合)
(3)各地区之间尤其是被拐卖妇女儿童的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应相互支持,加强交流与合作。(由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
(三)打击犯罪和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
1.工作目标。
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发现、侦破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的能力和效率,迅速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到2012年底,侦破案件率比2007年明显提高。
2.工作措施。
(1)进一步完善以公安机关为主、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的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工作机制。
――加强领导。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的市县公安机关要切实加强反拐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由省公安厅负责)
――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组织开展打击犯罪专项行动。(由省公安厅负责,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省民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坚持依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买方市场”。依法查处非法用工单位和使用童工的行为,取缔非法劳务介绍、婚姻介绍等中介机构以及非法网络中介。对收买、介绍、强迫被拐卖妇女儿童从事性交易及其他强迫性劳动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由省公安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负责,省总工会、省工商局、省民政厅配合)
(2)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各级反拐工作机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由省公安厅负责,省民政厅配合)
――建立信息系统,完善打击犯罪的信息收集和交流机制。(由省公安厅负责,省民政厅、省妇联配合)
――建立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向执法机关举报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由省公安厅负责)
(四)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救助和康复工作。
1.工作目标。
不断完善救助机制,提高被解救妇女儿童接受培训、救助、身心治疗等必要援助的比例,保护被解救妇女儿童的隐私,积极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避免遭受二次伤害,使大部分被解救妇女儿童获得必要救助,迅速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
2.工作措施。
(1)建立和完善政府多部门合作、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增设必要的救助服务、中转康复和培训机构,并保障其人员和经费需求,确保更多的被解救妇女儿童得到基本救助或妥善安置。(由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负责,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配合)
――制订有关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总结推广经验。(由省民政厅负责,省公安厅、省教育厅配合)
――鼓励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由省民政厅、共青团省委负责)
――组织高校、科研单位、福利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培训救助康复相关专业人才。(由省教育厅负责,省民政厅、省卫生厅配合)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医疗机构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由省卫生厅负责)
――法律援助机构依法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由省司法厅负责,省公安厅配合)
――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培训,增强其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相关技能。(由省民政厅负责,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2)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社会关怀,帮助其顺利回归及融入社会。
――积极、妥善安置查找不到监护人的被解救儿童。(由省民政厅负责,省妇联配合)
――积极帮助被解救的适龄儿童入学、回归学校和适应新的生活。(由省教育厅负责,省民政厅配合)
――积极帮助不能或不愿意回原住地的受害妇女和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使其获得适宜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并在异地就业。(由省民政厅负责,省人事劳动保障厅配合)
――做好被解救妇女儿童及其家庭和所在社区的工作,保障其顺利回归家庭和社区,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由省民政厅负责,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3)为回归社会的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切实帮助其解决就业、生活和维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由省民政厅负责,省人事劳动保障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4)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登记、管理和保护工作。建立专门档案,跟踪了解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必要时协调有关部门和组织解决其遇到的困难。(由省公安厅负责,省民政厅、省妇联配合)
(5)加强对被拐卖妇女儿童身心健康领域的研究,寻求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由省卫生厅负责,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6)加强地区、部门和机构间在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工作方面的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由省公安厅负责,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配合)
(五)加强省际合作。
1.工作目标。
加强省际合作,加大打击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力度,提高打击效率,加强对被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的救助,有效遏制跨省犯罪。
2.工作措施。
(1)加强与外省的合作,采取总结和交流的方式,加强反拐省际的合作。(由省发展与改革厅负责,省妇儿工委办公室、省司法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2)加强省际反拐警务合作。(由省公安厅负责,省司法厅配合)。
(3)加强边防管理和出入境证件检查工作,打击非法偷越国境活动。(由省公安厅负责)。
(4)切实做好跨国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预防工作。
――以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全省沿海地区群众对相关法律及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问题的了解,提高其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由省司法厅负责,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加强对公安司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其防范、处置跨国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的意识和能力。(由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负责)。
――加强对全省沿海地区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督与管理,规范境外就业中介经营活动,促进劳动力合法、有序地流动。(由省人事劳动保障厅负责,省公安厅、省交通厅配合)。
(5)做好反拐合作项目的建设和引进工作,充分利用有关各种组织的资源和技术,借鉴其反拐经验和方法。加强省际交流,了解拐卖妇女儿童的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加强应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策略的研究。(由省公安厅负责,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省商务厅配合)。
五、实施和评估
(一)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工作计划的实施,各市县、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实际实施工作计划。
(二)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对工作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开展阶段性评估和终期评估。
(三)本工作计划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为期5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