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琼府办〔2005〕6号)

时间:2019-05-14 12:2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琼府办〔2005〕6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琼府办〔2005〕6号)》。

第一篇: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琼府办〔2005〕6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5〕6号 【发布日期】2005-01-27 【生效日期】2005-01-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琼府办〔2005〕6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一月二十七日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4〕12号)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调整省以下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干部管理体制的通知》(组通字〔2004〕22号)精神,完成海南省省级以下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我省省级以下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理顺和完善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国土环境资源的宏观调控,强化省级政府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和行政综合执法工作,调整省级以下国土环境资源主管部门干部管理体制,加强各级国土环境资源主管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更好地维护国土环境资源管理秩序,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改革任务

(一)机构调整。

1.为维持“小政府、大社会”体制的稳定,统一协调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省政府仍设置国土环境资源厅,为省政府的组成部门。

2.为加强国土环境资源的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将省环境监察总队更名为省国土环境资源监察总队,主要从事全省国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环境保护的现场执法工作;指导、监督各市、县有关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环境保护等执法工作。

3.为加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协调,各市、县统一设置国土环境资源局,作为各市、县政府的工作部门,其机构编制仍由同级政府管理。

4.原设立建设与国土环境资源局的市、县,将其建设行政管理职能划出,单独设立建设局。

5.海口市所辖区设置国土环境资源分局,为市国土环境资源局派出机构,名称统一为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分局,其机构编制由市政府管理。

6.各市、县的乡(镇)按乡镇或区域设立国土环境资源管理所,其机构编制上收市、县政府管理,为市、县国土环境资源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7.各市、县国土环境资源局所属的事业单位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重新调整,综合设置。要重点加强市、县国土环境资源执法监察机构,名称统一为国土环境资源执法监察支(大)队。

(二)人员编制。

1.各市县不增加行政编制,在省下达的行政编制总量中调剂解决,分设建设局需要增加行政编制的,从撤并乡(镇)预留的行政编制中解决,但须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

2.各市、县乡(镇)国土环境资源管理所统一使用事业编制,人员核定2-3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空编进人要坚持“凡进必考”,严把进人关。

(三)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体制。

省政府依照法律规定严格做好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省以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工作,完善对设区的市政府审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授权管理体制。

1.经依法授权的设区的市政府审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事先将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土地用途分区图等规定内容,报省政府核定,规划经批准后,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备案。

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或调整,涉及改变规划规定内容的,必须报省政府批准。

3.各市、县政府要依法做好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确保规划任务落实,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四)强化省级政府及其国土环境资源主管部门的执法监察职能。

实行省级以下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后,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要切实加强对各市、县政府及其国土环境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执行和遵守国土环境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市、县政府及其国土环境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违反国土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要直接查处,对大案要案要公开曝光。各市、县国土环境资源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要严格履行国土环境资源管理职责,按照国家国土环境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要加强对市、县国土环境资源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管理监督,对坚持原则、严格执法的干部要加以保护,对不执行和不遵守国土环境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各市、县政府及其国土环境资源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和健全执法监察体系,提高执法监察人员素质,确保执法监察工作的落实。

(五)干部管理。

市、县国土环境资源局的领导干部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党组管理为主,市、县党委协助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委组织部另文通知。

三、工作步骤

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调研摸底阶段: 2005年3月31日前,各市、县要进一步摸清本市、县国土环境资源部门的机构、人员编制情况。由市、县机构编制部门商市、县委组织部门和国土环境资源主管部门,研究提出本市、县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机构编制调整意见,经市县党委、政府审议后报省编办批准组织实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 2005年5月31日前,各市、县要完成本市、县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各市、县机构编制部门根据批准实施的调整意见调整机构和人员编制。各市、县政府要保证国土环境资源部门正常的人员、办公及专项经费支出,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转。各市县财政局和国土环境资源局要切实加强国土环境资源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到专款专用。各市、县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人员的分流和空编考录工作。

(三)检查监督阶段: 2005年6月30日前,各市、县对本市县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调整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编办、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将商省委组织部门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各市、县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行检查。

四、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市、县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按照本《实施意见》执行,保证改革工作平稳进行。

(二)严肃纪律。体制改革期间,省以下国土环境资源主管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现有人员冻结,禁止突击提拔干部和提高干部的职级待遇。对违反规定,突击进人、突击提拔干部、转移资产、乱发钱物的,要严肃处理,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三)精心组织。各市、县要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保证各项管理工作规范、平稳地运行,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改革顺利进行。改革工作完成后,各市、县政府要将有关情况报告省政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琼府办〔2007〕66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7〕66号 【发布日期】2007-07-10 【生效日期】2007-07-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琼府办〔2007〕66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重新修订的《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七年七月十日

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海南经济特区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及《 海南经济特区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省政府令第186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劳动能力鉴定,是指从业人员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劳动功能发生障碍,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者其亲属的申请,组织劳动能力鉴定医学专家,根据国家制定的评残标准,确定其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的一种综合评定制度。

第三条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第四条 省级和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分别建立由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医疗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第五条第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及我省有关劳动能力鉴定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

(二)制订本地区劳动能力鉴定规章制度并监督组织实施;

(三)聘请劳动能力鉴定医疗专家组成员;

(四)负责劳动能力鉴定有关政策业务培训、资格认定和管理。

第六条第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

(一)承办劳动能力鉴定的日常工作;

(二)根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授权,对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和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进行管理、考核和监督;

(三)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文书、档案、印鉴;

(四)负责劳动能力鉴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服务;

(五)办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授权或者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第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按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国家标准GB/T16180-2006)和《职工非因工伤残或者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执行。国家有新标准的,按新标准执行。

第二章 劳动能力鉴定受理范围

第八条第八条 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范围:

(一)驻琼的中央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二)省直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在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民政部门登记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三)用人单位或者从业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提出的再次鉴定申请;

(四)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其他部门委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九条第九条 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范围:

(一)各市、县、自治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第八条规定范围之外的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二)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第八条规定范围之外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三)省农垦总局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本系统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三章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和申请

第十条第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包括:

(一)因工负伤、患职业病从业人员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鉴定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鉴定;

(二)因工负伤从业人员旧伤复发和延长停工留薪期的鉴定;

(三)伤残从业人员需要安排康复的鉴定;

(四)伤残从业人员配置辅助器具的鉴定;

(五)伤亡从业人员供养直系亲属劳动能力鉴定;

(六)非因工伤、病从业人员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统称为申请人)具有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资格。申请人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应当出具相关材料证明申请人资格。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从业人员因伤(病)在规定的医疗期满或者经治疗伤(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申请人可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申请人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按规定提供如下材料:

(一)《海南省因工伤残或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或者《海南省因病或非因工伤残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

(二)申请鉴定从业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1份。

(三)申请鉴定从业人员的原始病历复印件、相关检查报告。属职业病的,需提供诊断证明;属精神病的,需提供最近五年专科治疗病历和诊断证明。

(四)因工伤残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需提交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做出的工伤认定通知书原件和复印件。工伤认定通知书原件经验核后,应当退还当事人。

(五)申请再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需提交上一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和相关材料以及收到鉴定结论时间的证明。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原件经验核后,应当退还当事人。

(六)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予以受理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向申请人开具医疗技术鉴定介绍信。

对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不符合鉴定条件的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四章 劳动能力医学技术鉴定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要求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一)具有医疗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掌握劳动能力鉴定相关知识;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

专家库要保证一定的专业数量和专业类别,满足劳动能力鉴定的专业和技术要求。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家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选聘。医疗卫生专家库可根据情况适时调整。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指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专家组。

被鉴定人和用人单位均不得自行选择进行医学技术鉴定的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及鉴定专家。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被鉴定人凭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开具的医学技术鉴定介绍信,按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技术鉴定。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专家组的鉴定专家在接到医学技术鉴定委托后,要依据国家的鉴定标准结合申请人的伤病情况,及时、科学、公正地对被鉴定人进行医学技术鉴定。通过临床检查和诊断,作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的医学技术鉴定意见。

第五章 劳动能力鉴定及结论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将医学技术鉴定意见送达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

申请人应当在完成医学技术鉴定后,及时将《申请表》及相关医疗资料送达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相关医疗资料的提供,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根据鉴定需要确定。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医学技术鉴定意见对被鉴定人的伤(病)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自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必要时可延长30日。由于申请人自身的原因造成鉴定延误的,按重新申请鉴定处理。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个人以及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鉴定专家作出的医学技术鉴定意见以集体讨论、表决的方式评定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评定意见不一致时,应当以2/3以上与会人员的一致意见作为鉴定结论。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到会人数不足应到会人数2/3时,不得作出鉴定结论。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省级、海口市、三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规定受理范围的伤(病)残人员的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予以确认。

其他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7―10级、因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由本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直接作出鉴定结论;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1―6级、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将申请表及申请人提供的全部原始资料报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审核。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一)对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

(二)对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初次鉴定结论不服的。

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再次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其直系亲属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伤(病)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有关人员和参加医学技术鉴定的鉴定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鉴定专家弄虚作假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不得再聘任,并向其所在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参加工伤保险的从业人员被认定为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的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列支;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从业人员被认定为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因病或者非因工伤残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同一工伤申请再次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预缴,再次鉴定结论与初次鉴定结论一致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再次鉴定的结论发生改变的,鉴定费用按照前款规定执行。

工伤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申请伤残等级复查鉴定的,鉴定费用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执行;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伤残等级复查鉴定的,鉴定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列支。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费的收费标准,由省物价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从工伤保险基金列支的劳动能力鉴定费用,按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于以下项目支出:

(一)劳动能力鉴定费;

(二)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的医学检查费;

(三)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的劳务费和交通费;

(四)劳动能力鉴定所需的表、册、证、卡等印刷费;

(五)劳动能力鉴定的宣传、培训等费用;

(六)其他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的费用。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年终结余部分可转下年使用。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7月9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琼府办〔2001〕54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琼府〔2006〕67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2006〕67号 【发布日期】2006-11-28 【生效日期】2006-11-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

(琼府〔2006〕67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国务院于2006年8月31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以下简称《通知》),对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土地宏观调控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规范我省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准确把握中央加强土地调控的精神实质。严把土地“闸门”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当前土地管理特别是土地调控中出现的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违法违规用地和滥占耕地现象屡禁不止等问题,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而采取的重要调控措施之一。今年以来,我省已在规范土地成片开发、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出让金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部分市、县仍然存在土地利用粗放、农村建设用地乱搭乱建、土地市场不规范、损害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等问题。各市、县和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严格落实国家土地调控的有关措施,严格遵守国家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确保国家政令畅通。同时,还应从我省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国家土地调控与保证经济发展的关系,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用地,促进我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要加快省及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落实国家下达规划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根据“十一五”期间我省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将一些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项目用地统一纳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近期确需上马但局部不符合规划的重点项目,应按规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法办理规划局部调整手续。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准供地。

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未列入用地计划的用地不得办理用地审批手续,不得动工建设。对用地指标缺口问题,要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优先保障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用地指标需求,优先保障当年动工项目用地,增加省级政府调控用地供需矛盾的空间和能力。同时要按照国家用地计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属国家核准立项或备案的项目,其用地应上报国务院审批,统一使用国家机动预留指标。

三、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政府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以及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市、县和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要按照《海南省市县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琼府办〔2005〕113号)的要求,将耕地保护责任层层落实到市、县和乡、镇,重点抓好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的考核工作。同时加大基本农田开发整理投入,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缓解新增用地供需矛盾。从今年12月份开始,利用半年时间对全省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普查,分类登记,统一组织盘活利用,凡存量建设用地未充分合理利用的,除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外一律不批准新增建设用地。要充分利用我省作为处置积压房地产试点的政策优势,抓紧完善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的有关手续,探索通过土地置换、指标折抵等方式,盘活利用存量土地。要强化新出让土地的集约和合理利用,严格执行国家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及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土地批而未用,凡当年土地批准后闲置未用的,扣减该市、县下一相应的计划指标。对土地成片开发等一些大面积的用地需求,要按照省政府《关于规范企业参与土地成片开发的通知》(琼府〔2006〕34号)的要求,具体约定开发建设投资强度和开发计划,逐步提高准入门槛,严防新的圈地苗头。

要抓紧制定公布土地出让最低价标准,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出让交易平台。按照既要统一市场价格,防止低价出让土地,又要符合我省实际的原则,尽快组织编制全省各市、县不同区域和等级的土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含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报省政府批准后实行,防止市、县之间低价恶性竞争。同时,按照公开信息发布、统筹市场价格、同一交易场所的原则,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市场。

五、加强划拨土地管理。划拨土地要严格区别社会公益性质和生产用地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划拨土地必须严格按批准的用途使用,凡改变用途的应依法办理用地手续,禁止擅自非法转让划拨土地。既要加强对农垦、部队及各类国有企业原有划拨土地的管理,又要严格新划拨土地的管理,严格核定划拨土地项目范围,逐步探索将经营性基础设施、经营性教育设施等项目用地统一纳入有偿使用范围。

六、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建立符合实际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公布实施海南省征地补偿安置管理办法,制定公布全省各市、县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规范征地拆迁程序,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同时,省社会保障部门应抓紧按照《通知》精神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海南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将被征地农民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七、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村村民建房用地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并尽量利用村内空闲地、原有宅基地和未利用地。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应严格审查申请条件,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划拨宅基地,并不得超过省政府规定的面积标准。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明晰产权。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禁止农村村民占用基本农田建房。要大力推行殡葬制度改革,严格殡葬用地管理。提倡文明殡葬,鼓励采取火葬等方式,逐步减少乃至消除土葬方式,过渡期间各市、县可统一规划、集中安排一部分公共墓地,采取集中安葬方式。对违法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建房、建坟等行为,一经发现,依法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强化政府土地调控能力。要严格执行土地统一收购储备、统一开发整理、统一公开供应的土地管理“三统一”制度,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运用土地储备手段调控土地市场。要按照《海南省土地储备整理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203号),抓紧完善土地储备整理体制和机构,规范土地储备程序。要尽快启动省级土地储备,研究制定省级土地储备实施方案,围绕我省“十一五”省级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推动省级土地储备工作。

九、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防范重大土地违法行为。各级政府要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省和市、县两级土地管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协调机制,落实土地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动态巡查和事前防范。对个别影响恶劣、情节严重、顶风作案的土地违法案件,有关部门要公开严肃查处,以强化警示作用。

各市、县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确保中央和我省关于加强土地调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市、县要结合执行本实施意见,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下发以来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自查自纠,对存在问题要扎实整改,对清查出来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省发展与改革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要结合《通知》及有关配套文件的精神,根据我省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各市、县和各有关部门要在2006年年底前将贯彻《通知》及本实施意见的情况向省政府报告。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琼府办〔2007〕67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7〕67号 【发布日期】2007-07-10 【生效日期】2007-07-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

(琼府办〔2007〕67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七月十日

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是为了解决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矿山及选矿厂数量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低,开发利用水平低等影响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矿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进而推动我省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规模开发、集约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实施意见》(琼府〔2007〕22号)的部署,结合我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按照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矿山企业依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及其生产要素、选矿厂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骨干,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矿山开发合理布局,提升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一)矿业权设置科学合理,矿山企业产权明晰,矿区范围明确。按照一个矿床(矿体)原则上只设置一个采矿权的要求,调整矿山采矿范围,合理确定开采规模,逐步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问题。整合后的矿山企业具有相应的资质条件,矿山开采规模与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除了建筑用砂石粘土矿山生产规模须达到市(县)矿产资源规划规定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外,其余矿山的生产规模应达到《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部分矿种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标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08号)规定的最低标准。

(二)矿山及选矿厂的数量明显减少,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布局基本合理,“多、小、散、乱”的局面得到扭转。原则上整合后的矿业权及选矿厂数量要比整合前减少20%以上。

(三)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矿山的开采回采率及选矿厂的选矿回收率达到经批准的设计要求,共生、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废石、尾矿等得到妥善存放或二次开发利用。原则上整合后整合区域内矿产资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四)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矿山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选矿厂排污状况明显好转,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原则上整合后整合区域内环境污染事故发生起数、矿山安全事故发生起数和伤亡人数下降10%以上。

三、整合的方法及任务

(一)打击非法采矿,创造整合条件。继续保持打击非法采矿的高压态势。对无证开采的矿山和无照经营的选矿厂坚决取缔;对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能源、开采加工工艺落后、技术设备陈旧的矿山及选矿厂,须限期淘汰、退出,依法予以关闭。被关闭、取缔的矿山及选矿厂,不参与整合。对已取缔、关闭的矿山,要做到 “不留人员,不留设备,不留建筑物,毁闭井硐”,并及时进行矿山环境治理,为整合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统一要求,全面完成市(县)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查清整合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储量、资源开采现状及选矿厂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及市(县)矿产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河道采砂规划和有关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生产规模、服务年限与资源储量匹配的要求,科学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和整合方案,合理设置矿业权,确定矿区最小采选规模,引导矿山企业向鼓励开采区聚集,在限制开采区收缩,从禁止开采区撤出,调整矿山企业的空间布局,使矿山布局基本合理。对禁采区内的矿山,要逐步关闭;对限制开采区内的,要逐步减少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数量,严格控制资源开采总量;对达不到最小采选规模的矿山及选矿厂,要责令限期整改,达不到整改要求的,依法予以关闭。

(三)重点整合,方式多样。重点整合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小矿密集区、选矿厂密集区。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鼓励和支持采选企业以大并小、以优并劣,促进规模开发,集约经营。整合方式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方式可以多样化:一是通过自愿投资入股、企业兼并、联合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手段对矿山企业进行重新整合;二是关闭整合区内的矿山,重新划定矿区范围(原则上不得将非原发证范围划入),通过市场机制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竞争出让,由竞得的单位或个人,组建新的符合资质条件和规模的矿山企业;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顺利进行。整合后矿山只能有一个法人主体、一个采矿权人,只能保留一套完整的生产系统,严禁出现一证多坑、非法挂靠等现象。整合后的选矿厂也只能有一个法人主体,不得挂靠。

(四)规范操作,依法推进。对整合后的矿山及选矿厂,各市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依法办理有关手续。要严格审查编制的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全生产评价报告等相关材料,按照规定的权限进行审批。整合前未进行有偿处置的矿山,整合时要按规定进行处置。新办矿山及整合后的矿山,必须符合规定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不得颁发采矿许可证及其他有关证照。新办的选矿厂及整合后的选矿厂,必须具有合法的矿石来源,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整合期间,整合区域及其毗邻地区暂停新设矿业权和新建选矿厂。符合整合条件但拒不参加整合的矿山和选矿厂,其有关证照到期后,相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证照延续、变更手续,由市县政府依法予以关闭或纳入整合范围。

四、整合范围及重点

(一)整合范围。

主要包括:国有重点大矿周边地区;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矿山布点过密、生产规模过小等布局不合理地区;采选方法和技术设备落后,资源利用与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差的矿山及选矿厂;选矿厂集聚区。

(二)整合重点。

1.文昌市及万宁市境内没有固定的合法矿石来源,或是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或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严重污染环境的锆钛砂矿选矿厂。

2.昌江县石碌矿区周边没有固定的合法矿石来源,或是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或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严重污染环境的铁矿选矿厂。

3.各市、县建筑用砂、石、粘土资源。重点包括南渡江、昌化江及万泉河的河道采砂,海口市建筑用玄武岩及砖瓦用粘土,三亚市建筑用花岗岩及砖瓦用粘土,琼海市建筑用花岗岩及玄武岩,儋州市建筑用花岗岩及玄武岩、砖瓦用粘土,澄迈县砖瓦用粘土,昌江县建筑用花岗岩。

五、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工作步骤。全省整合矿产资源调整矿山布局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在200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整合工作。

第一阶段(2007年7月底前),为制定方案阶段。各市县要依据省整合总体方案、市县矿产资源规划和相关规划,编制本市(县)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含具体矿区整合方案),万宁市、文昌市、昌江县还要编制选矿厂整合实施方案,并于7月30日前上报省政府。

第二阶段(2007年8月至2007年11月),为方案实施阶段。各市、县要完成实施方案制定的2007年矿山整合目标,其中海口市、三亚市、琼海市、儋州市要完成本行政区内2个以上建筑用砂石粘土矿区的资源整合工作,其它市县要完成本行政区内1个以上建筑用砂石粘土矿区的资源整合工作,万宁市、文昌市、昌江县还应完成本行政区内选矿厂的整合工作。

第三阶段(2007年11月至12月),第一期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检查验收阶段。

第四阶段(2008年1月至10月),继续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各市、县全部完成实施方案制定的各项任务。

第五阶段(2008年11月至12月),第二期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检查验收阶段。

(二)工作安排。

1.制定市县整合实施方案。各市县人民政府要依据本方案组织市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本行政区内的矿山企业、无证采矿点和选矿厂进行全面清理,明确鼓励开采区、允许开采区、限制开采区以及禁止开采区,确定整合范围,并根据采矿权出让权限,制订本行政区内不同矿种最小开采规模和开采总量,在此基础上编制市县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目的意义;

(2)整合矿山目标、关闭矿山目标;

(3)分述整合矿区矿产资源概况,已有矿业权设置情况、矿山名称,整合矿山名称,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整合工作进度安排;

(4)关闭矿山名称、生产规模、人员等,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关闭矿山的进度安排,关闭矿山后的具体措施,矿山复垦建议,复垦资金来源等;

(5)保障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责任,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内容要具体。

选矿厂整合实施方案参照上述内容编写。

2.方案实施。首先市(县)人民政府根据省政府批准的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含矿区整合方案),对方案确定关闭的矿山(选矿厂)实施关闭,并对被整合矿山(选矿厂)下达停产指令。然后通过公开方式确定整合后的主体,完成签订资产整合(处置)协议手续。整合后矿山(选矿厂)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选矿厂须编制生产技术改造设计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全生产评价报告等相关资料,依法办理有关登记手续。当整合后矿山(选矿厂)生产系统改造完毕,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能恢复生产。

3.检查验收。各市、县政府对当地整合工作分阶段进行自查,并向省政府提交自查报告。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全省整合工作分阶段进行检查验收,并及时向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部际联席会议提交报告,同时迎接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我省整合工作的联合检查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整合工作涉及资源分配、利益调整和社会稳定,政策性强、矛盾突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任务十分艰巨。各市、县政府是整合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整合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积极稳妥地推进整合工作;各市、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一定要加强责任制的落实,加强与成员单位的协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全省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整合后新成立矿山及选矿厂的审批和发证,加强对市县的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严格执法,确保整合工作顺利进行。各有关部门要将整合工作情况及时报告给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要及时将相关信息予以通报。国土环境资源部门负责对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会同发展改革部门、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部门组织审查市县整合方案。国土环境资源部门还负责划定矿区范围,依法办理采矿许可证,对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山及选矿厂,依法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的矿山及选矿厂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批。工商部门负责对拟设矿山企业及选矿企业依法办理企业名称预核准和注册登记手续。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矿山安全生产的监管工作,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及选矿厂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公安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及时依法处置关闭矿山的爆炸物品,依法核定整合后矿山的爆炸物品用量。电力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的用电监管,严禁向违法生产矿山供电和转供电。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国有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监察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整合工作中存在的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健全制度、加强督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矿产资源管理的各项法规、规章和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省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对各区县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目标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矿山和选矿厂,落实到人。对工作不力、未完成整合工作任务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完成整合任务好的市、县,要总结推广经验,通报表彰;对不能按期完成整合任务的市、县,要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暂停采矿权等相关证照的审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琼府办〔2008〕78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8〕78号 【发布日期】2008-06-06 【生效日期】2008-06-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

(琼府办〔2008〕78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六月六日

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

为有效预防、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积极救助、妥善安置被解救的妇女儿童,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年)》(国办发〔2007〕69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标本兼治,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建设和谐海南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总体目标和战略措施

(一)总体目标。

健全反对拐卖妇女儿童(以下简称反拐)工作协调、保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加强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建立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反拐工作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被拐卖妇女儿童的身心伤害。

(二)战略措施。

1.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完善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反拐合作机制,保障本工作计划顺利实施。

2.采取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资的办法,为实施工作计划提供经费保障。

3.强化对拐卖拐骗流动人口、强迫流动人口劳动,以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残疾人的各类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做好善后安置工作。

4.坚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全面治理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开展日常性反拐工作的同时,强化对重点地区的治理。

5.在挖掘现有机构和人员潜力基础上,加强反拐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

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尊重和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意识,营造良好的反拐工作氛围。

7.建立全省反拐信息系统,为加强反拐工作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等。

8.加强省际合作,有效打击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

三、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一)建立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联席会议制度。

1.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联席会议由以下部门和单位组成:省公安厅、省委宣传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省发展与改革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交通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省卫生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省工商局、民航海南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省法制办公室、省妇儿工委办公室、省扶贫办公室、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

省公安厅为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召集人由省公安厅负责同志担任。联席会议成员为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处,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处处长担任,各成员单位指定1名联络员为办公室成员。

各市、县要根据各自实际建立相应的反拐工作机构。

2.主要职能。

(1)组织制定、实施、监督、评估《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组织和协调跨地区、跨部门、跨机构、跨省(市、区)的反拐工作。

(2)协调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的反拐工作。

(3)指导和督促各市、县的反拐工作。

(4)协调和推动反拐工作的省际合作。

(5)组织各市县、各有关部门总结和交流反拐工作经验及相关成果。

(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

1.开展反拐工作所需的经费列入各有关部门的预算,由同级政府予以保障。

2.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公益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助,争取国际援助,多渠道募集资金。

(三)促进有关法规、规章的实施。

进一步完善我省相关反拐工作规章,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效实施。

四、工作措施和责任分工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

1.工作目标。

完善相关工作规章,加大反拐宣传、培训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教育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实施《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反拐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

2.工作措施和责任部门。

(1)完善相关工作规章,为加强预防、打击犯罪及被解救妇女儿童救助和康复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由省法制办公室负责,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2)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有关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和反拐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提高市县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反拐和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由省司法厅负责,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3)在公安机关内部加强反拐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对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由省公安厅负责)。

(4)在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和易被拐卖人群中,开展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能力建设,尤其是提高妇女儿童的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省公安厅负责,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5)加强反拐工作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积极推广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工作模式,推动反拐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

(二)建立健全预防犯罪机制。

1.工作目标。

在社区、拐卖妇女儿童易发场所和省际合作3个层面上,构建和完善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网络,努力降低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发生率。到2012年底,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得到综合整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基本得到遏制。

2.工作措施。

(1)建立和推广以社区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为基础,多部门、多机构分工明确并通力合作的群防群治工作体系。(由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

――贯彻国家开发式扶贫政策,加大对农村贫困妇女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教育和务工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妇女脱贫致富能力。(由省扶贫办公室负责,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农业厅、省妇联配合)

――鼓励和支持妇女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管理,积极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增强其维权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社区成员尤其是妇女自身的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由省民政厅负责,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教育厅配合)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促进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由省司法厅负责,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防止其过早流入社会。同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反拐意识教育。(由省教育厅负责,省民政厅、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配合)

――加强对易被拐卖人群的援助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帮助家庭贫困妇女儿童解决生活困难,加强对其生活能力的训练。积极利用现有救助管理机构和福利机构,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弃婴救助及安置工作。(由省民政厅负责,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配合)

(2)加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的预防犯罪工作,并做好监督检查,将犯罪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由省公安厅负责,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省妇儿工委办公室配合)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活动。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活动的监管,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积极研究在劳务市场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活动。(由省人事劳动保障厅负责,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省工商局配合)

――加强在流动人口聚集的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码头、娱乐场所、旅店等场所的反拐宣传工作,防止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发生。(由省交通厅、民航海南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积极做好拐卖妇女儿童罪犯的改造、监督和教育工作,降低重新犯罪率。(由省司法厅、省公安厅负责)

――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重点地区,组织跨部门、多机构共同参与的综合整治。基层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小组要将帮助易被拐卖人群和预防犯罪纳入各自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入发展项目,既积极预防犯罪又提供个人发展机会。扶贫机构尽可能对目标人群实行项目倾斜。(由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省公安厅、省民政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省扶贫办公室配合)

(3)各地区之间尤其是被拐卖妇女儿童的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应相互支持,加强交流与合作。(由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

(三)打击犯罪和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

1.工作目标。

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发现、侦破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的能力和效率,迅速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到2012年底,侦破案件率比2007年明显提高。

2.工作措施。

(1)进一步完善以公安机关为主、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的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工作机制。

――加强领导。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的市县公安机关要切实加强反拐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由省公安厅负责)

――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组织开展打击犯罪专项行动。(由省公安厅负责,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省民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坚持依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买方市场”。依法查处非法用工单位和使用童工的行为,取缔非法劳务介绍、婚姻介绍等中介机构以及非法网络中介。对收买、介绍、强迫被拐卖妇女儿童从事性交易及其他强迫性劳动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由省公安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负责,省总工会、省工商局、省民政厅配合)

(2)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各级反拐工作机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由省公安厅负责,省民政厅配合)

――建立信息系统,完善打击犯罪的信息收集和交流机制。(由省公安厅负责,省民政厅、省妇联配合)

――建立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向执法机关举报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由省公安厅负责)

(四)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救助和康复工作。

1.工作目标。

不断完善救助机制,提高被解救妇女儿童接受培训、救助、身心治疗等必要援助的比例,保护被解救妇女儿童的隐私,积极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避免遭受二次伤害,使大部分被解救妇女儿童获得必要救助,迅速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

2.工作措施。

(1)建立和完善政府多部门合作、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增设必要的救助服务、中转康复和培训机构,并保障其人员和经费需求,确保更多的被解救妇女儿童得到基本救助或妥善安置。(由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负责,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配合)

――制订有关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总结推广经验。(由省民政厅负责,省公安厅、省教育厅配合)

――鼓励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由省民政厅、共青团省委负责)

――组织高校、科研单位、福利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培训救助康复相关专业人才。(由省教育厅负责,省民政厅、省卫生厅配合)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医疗机构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由省卫生厅负责)

――法律援助机构依法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由省司法厅负责,省公安厅配合)

――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培训,增强其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相关技能。(由省民政厅负责,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2)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社会关怀,帮助其顺利回归及融入社会。

――积极、妥善安置查找不到监护人的被解救儿童。(由省民政厅负责,省妇联配合)

――积极帮助被解救的适龄儿童入学、回归学校和适应新的生活。(由省教育厅负责,省民政厅配合)

――积极帮助不能或不愿意回原住地的受害妇女和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使其获得适宜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并在异地就业。(由省民政厅负责,省人事劳动保障厅配合)

――做好被解救妇女儿童及其家庭和所在社区的工作,保障其顺利回归家庭和社区,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由省民政厅负责,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3)为回归社会的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切实帮助其解决就业、生活和维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由省民政厅负责,省人事劳动保障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4)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登记、管理和保护工作。建立专门档案,跟踪了解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必要时协调有关部门和组织解决其遇到的困难。(由省公安厅负责,省民政厅、省妇联配合)

(5)加强对被拐卖妇女儿童身心健康领域的研究,寻求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由省卫生厅负责,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6)加强地区、部门和机构间在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工作方面的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由省公安厅负责,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配合)

(五)加强省际合作。

1.工作目标。

加强省际合作,加大打击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力度,提高打击效率,加强对被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的救助,有效遏制跨省犯罪。

2.工作措施。

(1)加强与外省的合作,采取总结和交流的方式,加强反拐省际的合作。(由省发展与改革厅负责,省妇儿工委办公室、省司法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2)加强省际反拐警务合作。(由省公安厅负责,省司法厅配合)。

(3)加强边防管理和出入境证件检查工作,打击非法偷越国境活动。(由省公安厅负责)。

(4)切实做好跨国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预防工作。

――以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全省沿海地区群众对相关法律及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问题的了解,提高其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由省司法厅负责,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加强对公安司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其防范、处置跨国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的意识和能力。(由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负责)。

――加强对全省沿海地区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督与管理,规范境外就业中介经营活动,促进劳动力合法、有序地流动。(由省人事劳动保障厅负责,省公安厅、省交通厅配合)。

(5)做好反拐合作项目的建设和引进工作,充分利用有关各种组织的资源和技术,借鉴其反拐经验和方法。加强省际交流,了解拐卖妇女儿童的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加强应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策略的研究。(由省公安厅负责,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省商务厅配合)。

五、实施和评估

(一)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工作计划的实施,各市县、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实际实施工作计划。

(二)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对工作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开展阶段性评估和终期评估。

(三)本工作计划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为期5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琼府办〔2005〕6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琼府办〔2005〕6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