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琼府〔2006〕66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2006〕66号 【发布日期】2006-11-27 【生效日期】2006-11-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
(琼府〔2006〕66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精神,深化我省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适应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创新工作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城市卫生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优质资源进入社区,努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以及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工作目标。2007年,地级市城区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70%,一般市、县城区覆盖率达3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之间初步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2008年,地级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5%,一般市、县城区覆盖率达40%,省级和国家级贫困县(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社区卫生服务。2009年,地级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一般市、县城区覆盖率达50%,省级贫困县(市)城区覆盖率达20%,国家级贫困县(市)城区覆盖率达10%。到2010年,地级市城区建立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能适应城区不同层次人群的基本健康需求;一般市、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60%以上,省级贫困县(市)城区覆盖率达30%以上,国家级贫困县(市)城区覆盖率达20%以上,基本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和新型城区卫生服务体系。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三)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各市、县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室(所)、护理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形成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便民利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使居民就近能得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各市、县在2007年第一季度前要制定本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发展规划。原则上1个街道办事处可设立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万人口左右的社区可设立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社区可根据规定标准增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含社区其他卫生服务网点)实行业务管理和指导,具备条件的可实行一体化管理。市辖区人民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医院,应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四)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元化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举办要立足于现有卫生资源,对现有的一级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具备条件的城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应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转型或改造改制设立,或由二、三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多元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没有基层医疗机构或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转型改造条件的,可就近指定政府举办的二、三级医院举办。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可由政府举办,或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招标,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举办。
(五)明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规范建设标准。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业务用房和配套设施要列入当地建设规划并切实帮助解决;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由编制部门按照财政补助事业编制予以核定。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具有公益性质,各市、县政府要给予应有的支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执业监管,规范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严格准入,明确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技术服务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保证服务质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要符合有关规定并维持基本稳定,坚持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向医院模式发展。
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六)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要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需求,以社区、家庭、居民以及农民工及其暂住人口为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失业人员等为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开展重点人群及个性化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和一般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急诊病人的处置等工作。积极开展社区巡诊、预约转诊、家庭病床及护理、残疾人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
(七)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职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防保在社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服务模式,主要职责是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医疗、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社区计划生育等。特别要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职能,普遍开展疫情监测和报告、全民健康教育、居民健康普查、建立健康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档案、经常性的健康咨询和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儿童免疫规划和妇女儿童系统保健等工作。要针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计划地实施社区干预、疾病预防控制和重点人群保健工作,推行家庭契约式服务,逐步建立家庭保健医师制度。在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群中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制度。
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八)培养造就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依托国内及本省医学院校、省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全科医师培训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修培训基地,为社区培养、输送全科医师、护士。要实施多种形式的规范化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适应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全科医师、社区护理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聘制度。鼓励主治医师以上退休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服务。加快转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骨干培训,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需要。
(九)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上下联动的密切协作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通过对口扶持等方式,组织大中型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医务人员到社区联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进入社区。积极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逐步由社区承担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建立切实可行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保障社区医疗安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机构要逐步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同时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医护及防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的时间可计作晋升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所需服务农村基层的时间。
(十)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制定和落实中医药优惠政策,按规定合理配备中医药人员、设施和药品等中医药资源,逐步完善中医药特色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适宜技术为社区居民服务,扩大中医药服务的覆盖率,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
(十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创新补偿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稳定的经费支持。各市、县(区)政府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主要责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力度安排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要逐步建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由医疗保险和个人购买,医疗救助由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予以补助的社区卫生服务主要补偿机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要根据产权关系等因素按规定给予适当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公益性服务要按规定进行补助,补助标准根据社区人口、服务项目和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补助方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其中,海口市、三亚市及洋浦开发区要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口人均不低于4元,一般市、县(区)人均不低于3元,省级贫困县(市)人均不低于2元,国家级贫困县(市)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予以落实。省财政要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从2007年起对国家级贫困县(市)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口人均5元,省级贫困县(市)人均4元,一般市、县人均3元,海口市、三亚市、洋浦开发区人均2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并结合各市县补助资金到位情况、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绩效考核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考核、评估办法由省卫生厅商省财政、人事劳动、发展与改革等部门另行制定。
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十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管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由市、县(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开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必须具备基本条件,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履行申报、审批、注册登记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监管,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项目名称和内容,制定合理收费标准。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科学评价机制,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健全社会监督体系,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监督。对不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或连续两年考核评价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对违反规定的机构和人员,要依法处理。上级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范围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负有指导和监督管理责任。
(十三)营造社区卫生服务良好的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参照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采取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措施,推进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管理制度改革。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要规范财务收支管理,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行为,提供良好的服务。
(十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医疗器械监管。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供应质优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开展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和医药分开等试点。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用药目录,并加强监督管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低成本运行,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负担。
六、切实加强领导,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政策
(十五)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全面承担起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督促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认真履行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各项目标的实现。要建立政府牵头、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省政府成立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各市、县(区)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制定规划,落实政策,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加强督促检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快速发展。
(十六)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抓好工作落实。
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统筹协调,出台相关政策配套文件,规范我省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实施准入条件和管理规范,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组织、指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能,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定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规范、基本用药目录、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估标准,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负责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有关工作。
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协调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基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问题;与卫生部门共同落实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做好对全科医师技术职称的评聘管理工作;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各类社区卫生服务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的作用,落实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将符合规定的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合理确定在社区就诊费用报销比例,引导参保人员首诊、小病、康复在社区。
机构编制部门负责落实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
发展与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会同卫生主管部门确定社区医疗服务的具体定价权限,审批新增社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按合理补偿成本的原则制定社区医疗服务价格。
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及财务收支管理办法,加强监管,提高资金使用和服务效率。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发展经费投入水平。
民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市社区建设规划,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利用民主监督机制,支持和指导社区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把支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表彰社区服务先进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建设规划,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建设用地。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纳入居民小区建设计划,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支持和配合卫生部门建立以毕业后医学教育为核心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居民用药安全有效。
税务部门要按照国家规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建立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防病治病,减轻费用负担,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我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
——坚持属地发展,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索创新,稳步推进。——坚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
(三)工作目标。到2010年,设区的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具体目标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为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奠定基础。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市力争在2至3年内取得明显进展,其他设区的市及有条件的县级市也要加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坚持公益性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全程服务、契约式服务等多种形式,广覆盖、低成本地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并逐步建立家庭保健医师制度,拓展家庭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
(五)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各地要制订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城市,政府原则上按照3至10万居民或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较大的,可设置适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人口为1万左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也可以相对独立,服务站接受服务中心的业务、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实行转型或改造改制设立。卫生资源不足的城市,应加以补充和完善。要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二、三级医疗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形成多元化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格局。
(六)妥善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问题。在城市新区建设或旧城改造中,对符合设置规划,应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的标准预留业务用房。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由政府购置供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城市建成区没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或达不到标准的,政府应购置或在现有公房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或按照建筑面积标准和当地房租平均水平给予房租补助。
(七)加强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科学配置卫生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医学教育资源,建立自治区全科医师、护士培训和实习基地,组织在职医务人员或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进行全科医学教育规范化培训。高等医学院校要调整医学教育资源和学科设置,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师和护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或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医院、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机构要为全科医师、护士进修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采取对口支援、“一帮一”等多种形式,组织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指导和业务服务,并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加强卫生人力资源调控,按照国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科学合理地配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不得安排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报酬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系统。依托现有卫生系统信息平台,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实现家庭、社区、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管理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开展调查研究,建立社区独居老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贫困家庭名册。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要支持和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入户调查等工作。
三、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九)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法人或法人代表资格执业登记,实行独立核算,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按照事业单位改革和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新进人员要实行公开招聘。推行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其从业人员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各地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服务人口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核定财政补助。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人员基本工资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核定财政补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药品由设区的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招标配送,逐步实现药品销售零差价,减轻居民药费负担。
(十)建立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分工协作机制。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部分公共卫生职能,调整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逐步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社区首诊制试点工作,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的联合与合作,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二、三级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立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网底作用。
(十一)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加强社区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备必要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充分利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卫生服务的需求。
(十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准入的条件和标准,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推行绩效考核办法,优胜劣汰,维护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发挥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的社会监督作用,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保证服务质量。发挥行业自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强化行业自律行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医疗器械监管,要研究制定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供应质优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加快地方性卫生立法工作进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和法制化。
四、努力完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
(十三)制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各地要在区域卫生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目标要求,组织制订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发展计划,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市辖区人民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医院,着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十四)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房屋和医疗卫生设备,对业务培训给予适当补助。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前,由城区和设区的市级政府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安排。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从2007年起,自治区财政按照一定,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标准给予补助。
(十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适当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病人自负比例(或报销比例)和收费标准,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五、切实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责任在政府。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方针、政策,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贯彻落实的具体政策措施,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自治区成立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发展社区卫生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负责对各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检查指导。
(十七)明确部门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卫生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准入标准、管理规范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并制订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
——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价格部门负责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规范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名称、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
——财政部门负责制订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建立健全财会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收支管理监督。
——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加快全科医师、护士的培养。
——民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工作内容和检查标准。
——人事部门负责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聘用制度;制订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并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做好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管理工作。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订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将符合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制订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起付标准,将家庭病床及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并列入医疗保险费用结算范围。
——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依法加强监督,对城市新建和改、扩建居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生殖健康、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及药具发放的指导和管理。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管,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
——残疾人联合会负责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落实社区康复相关政策措施。
(十八)加大宣传力度。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引导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组织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民主评议,及时收集、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〇〇七年六月十五日
第三篇: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琼府〔2007〕26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2007〕26号 【发布日期】2007-04-13 【生效日期】2007-04-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琼府〔2007〕26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城市和乡镇的居委会辖区,以下简称“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推进社区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健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努力提高我省社区服务水平,促进和谐海南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残疾人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坚持社会化。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做到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势互补,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
3.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解决薄弱环节、重点项目和关键问题;既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4.坚持多渠道投入。以省、市县(区)财政支持为主,各有关部门共同投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社区服务,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三)主要任务。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二、加强社区组织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社区居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成员经民主选举产生,负责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要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居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等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发挥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和排忧解难的作用。
(五)大力培育社区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积极引导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并加强对这些组织的引导和管理,支持他们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六)加强社区服务工作队伍建设。鼓励从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中选聘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经过法定程序,充实到社区居委会中。经常开展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
(七)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基础设施是社区组织提供服务、开展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平台。要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完善政府投入、社会集资、驻区单位共建、个人自愿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新建、改建、扩建的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妥善解决社区居委会开展有关服务所必需的房屋、设施。
(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科技手段开展社区服务,建立社区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实现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联网,同时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把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需求与社会服务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
三、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九)推进社区就业服务。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与市县(区)网络联通,实现劳动保障信息共享。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政策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大力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社区环境绿化、卫生清洁、安全保卫、设施维护、停车管理等公益性服务岗位,广泛吸纳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协调金融部门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管理办法,扩大贷款对象和项目范围,抓好信用社区建设,为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妇联组织要积极配合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引导和支持社区妇女开展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服务工作。
(十)推进社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服务。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老龄等部门要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兴建老年公寓。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促进和帮助城镇居民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社区居委会应设专人负责本辖区内的社会保障工作。要加强对城市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情况。完善社区救助制度和管理办法,确保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社区捐助接收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
(十一)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地级市城区要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70%,一般市、县城区覆盖率达3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之间初步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到2010年,地级市城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一般市、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60%以上,省级贫困市县城区覆盖率达到30%以上,国家级贫困市县城区覆盖率达到20%以上,基本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和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广泛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工作,重点做好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的服务工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保证服务质量。建立民主监督制度,把社区居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人口计生部门要为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做好宣传教育、政策咨询,引导和激励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十二)推进社区文化、科技、教育、体育服务。大力支持和引导社区文化、科技、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丰富社区居民的文体生活,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文体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文化体育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社区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体活动。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经营性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部门和科协组织要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开展创建科普示范社区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科学素质。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市民学校的作用,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
(十三)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工作,完善社区出租房屋管理机制,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为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就业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简化办事程序,减少相关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
(十四)推进社区环境服务。加强对社区环境的综合整治,切实搞好社区的绿化、美化、净化,搞好垃圾分类处理、噪声污染治理、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等工作,为居民群众营造干净、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要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传染病、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紧急事件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危机应对能力。要大力普及环保和应付突发事件知识,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环保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要广泛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环保、社区减灾活动,引导居民自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生活陋习,推行绿色消费,选用清洁能源,配合做好垃圾无害化处理,共同建设绿色社区、绿色家园。
(十五)推进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服务。公安部门要加强社区警务室(站)建设,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构筑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治保会和物业保安为依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和禁止传销等工作,开展“平安社区”、“无毒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建立和实施社区禁毒等管理服务体系。做好社区消防工作,提升社区消防安全水平。司法行政部门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活动,积极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的帮教,建立和实施社区矫正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十六)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有些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依法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组织承担。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四、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
(十七)推进社区消费服务。支持引导购物、餐饮、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以连锁经营方式进入社区,建立较完备的生活保障型社区及商业服务体系,促进生活保障型服务的产业化、网络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力争实现居民购物、餐饮(兴建早餐点)、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在社区内能得到满足。
(十八)鼓励驻区单位和居民开展社区服务。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原则,采取单独经营或联营共建等方式,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泳池、文体和科教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充分利用社区内学校、培训机构、幼儿园、文物古迹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对于相关企业和个人开办的购物、餐饮、家政、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便民利民的商业性社区服务项目,有关部门要依法简化审批程序,维护其合法权益。对于下岗失业人员自办或合伙兴办的社区服务组织,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制定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十九)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指导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以社区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把社会救助、慈善公益、优抚助残、敬老扶幼、治安巡逻、环境保护、社区矫正、科普咨询和法律援助作为重点服务领域,使社区志愿服务与满足居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指导,强化社区服务监管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搞好社区服务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施社会救助和再就业工程、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形成由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托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行政、劳动保障、建设、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环保、体育等部门,要按照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民政、发展改革部门要组织制定城市社区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依据规划统筹社区建设和发展。各级财政、商务、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进一步制定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慈善、计划生育协会等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推进社区服务工作的合力。
(二十一)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并监督执行。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程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认真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二○○七年四月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
【法规标题】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
【发布部门】国家计委 / 财政部 / 等部门 【发文字号】卫基妇发[2002]186号
【实施日期】200208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词】发展 城市 社区 卫生 服务
【全文】 【发布日期】20020820 【法规类别】医疗、生育保险
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经国务院同意,现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二年八月二十日
关于加快发展城市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
为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合理分工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增加基层卫生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一)实行政府调控与时常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推进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部分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逐步完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配置比例,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对公立一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要按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进行结构与功能改造,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等界限,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既包括提供综合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也包括为社区居民提供转向服务的护理院(站)、诊所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主体,原则上按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要求及区域卫生规划设置。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按照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有关规定,可分为营利和非营利性。鼓励部分国有中、小型医疗机构转制为民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实行国有民营。
(三)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采用公开招
标方式,选择具备提供社区一生服务基本条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精简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在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的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广大居民的意见。
(四)在卫生资源缺乏,且没有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地区,当地人民政府有责任按区域卫生规划及配备标准进行卫生资源调整,举办或委托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五)根据居民需求,社区世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应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 1
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二、实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
(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剥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力度。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帮助其配备基本设备和房屋等设施。在设区的市,区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集中力鞋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地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项目和补助标准,所需经费纳入则政预算。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可按照有关规定由政府举办的社医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也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
(八)各地人事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参照本地综合性医院的工资水平合理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资总额,搞活内部分配,吸引优秀卫生技术人员进社区工作执行药品“收支两条线”政策中用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部分可用于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延伸性服务收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主分配
(九)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应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规定医疗保险基金应支付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费用的个人自付比例应低于在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就诊自付的比例。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
(十)在城市新建或改扩建居民小区时,须按规划要求在公共服务设施干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用房,鼓励优惠提供给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
(十一)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的房屋和土地等不动产,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期间,按国家规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上地使用税
(十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向非营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捐赠,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计算应纳税额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扣 除。
(十三)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各地应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促进社会力量支持、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优惠政策。
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水平
(十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须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招聘符合规定条件的卫生技术人员,全面实行聘用制,原有人员中达不到岗位要求的,应予转岗。
(十五)推进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上岗培训,加强企科医师的规范化教育培训,所需费用由地方财政、用人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加快正规化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队伍的建设步伐。
(十六)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大、中型医疗机构可根据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安排本单位的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或利用业余时间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挂牌医生、护士为居民提供服务。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应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原单位应保持其退休待遇不变。上述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或兼职的,2应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注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给予以受理。
四、严格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
(十七)地(市)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运用规划手段促进本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理布局与发展。
(十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必须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设置并进行执业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执业。
(十九)依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实行准入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规章、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执业监管,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公示制度,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介组织并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人员要依法严肃查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经常听取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广大居民的意见,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
(二十)规范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及价格管理。对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在政府规定的医疗收费项目外,允许根据居民需求开展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延伸性服务,延伸性服务的价格可予放开。对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价格伞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
(二十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和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快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常用、急救药品目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可经销该目录内药品外,不得从事其他药品的购销活动。
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把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统认识,加强配合,积极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卫生、计划、民政、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建没、税务、物价、药品监管、中医药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问题。建立检查、督导和评估制度,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第五篇: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琼府〔2006〕67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2006〕67号 【发布日期】2006-11-28 【生效日期】2006-11-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
(琼府〔2006〕67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国务院于2006年8月31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以下简称《通知》),对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土地宏观调控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规范我省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准确把握中央加强土地调控的精神实质。严把土地“闸门”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当前土地管理特别是土地调控中出现的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违法违规用地和滥占耕地现象屡禁不止等问题,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而采取的重要调控措施之一。今年以来,我省已在规范土地成片开发、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出让金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部分市、县仍然存在土地利用粗放、农村建设用地乱搭乱建、土地市场不规范、损害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等问题。各市、县和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严格落实国家土地调控的有关措施,严格遵守国家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确保国家政令畅通。同时,还应从我省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国家土地调控与保证经济发展的关系,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用地,促进我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要加快省及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落实国家下达规划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根据“十一五”期间我省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将一些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项目用地统一纳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近期确需上马但局部不符合规划的重点项目,应按规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法办理规划局部调整手续。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准供地。
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未列入用地计划的用地不得办理用地审批手续,不得动工建设。对用地指标缺口问题,要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优先保障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用地指标需求,优先保障当年动工项目用地,增加省级政府调控用地供需矛盾的空间和能力。同时要按照国家用地计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属国家核准立项或备案的项目,其用地应上报国务院审批,统一使用国家机动预留指标。
三、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政府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以及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市、县和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要按照《海南省市县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琼府办〔2005〕113号)的要求,将耕地保护责任层层落实到市、县和乡、镇,重点抓好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的考核工作。同时加大基本农田开发整理投入,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缓解新增用地供需矛盾。从今年12月份开始,利用半年时间对全省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普查,分类登记,统一组织盘活利用,凡存量建设用地未充分合理利用的,除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外一律不批准新增建设用地。要充分利用我省作为处置积压房地产试点的政策优势,抓紧完善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的有关手续,探索通过土地置换、指标折抵等方式,盘活利用存量土地。要强化新出让土地的集约和合理利用,严格执行国家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及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土地批而未用,凡当年土地批准后闲置未用的,扣减该市、县下一相应的计划指标。对土地成片开发等一些大面积的用地需求,要按照省政府《关于规范企业参与土地成片开发的通知》(琼府〔2006〕34号)的要求,具体约定开发建设投资强度和开发计划,逐步提高准入门槛,严防新的圈地苗头。
要抓紧制定公布土地出让最低价标准,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出让交易平台。按照既要统一市场价格,防止低价出让土地,又要符合我省实际的原则,尽快组织编制全省各市、县不同区域和等级的土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含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报省政府批准后实行,防止市、县之间低价恶性竞争。同时,按照公开信息发布、统筹市场价格、同一交易场所的原则,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市场。
五、加强划拨土地管理。划拨土地要严格区别社会公益性质和生产用地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划拨土地必须严格按批准的用途使用,凡改变用途的应依法办理用地手续,禁止擅自非法转让划拨土地。既要加强对农垦、部队及各类国有企业原有划拨土地的管理,又要严格新划拨土地的管理,严格核定划拨土地项目范围,逐步探索将经营性基础设施、经营性教育设施等项目用地统一纳入有偿使用范围。
六、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建立符合实际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公布实施海南省征地补偿安置管理办法,制定公布全省各市、县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规范征地拆迁程序,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同时,省社会保障部门应抓紧按照《通知》精神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海南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将被征地农民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七、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村村民建房用地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并尽量利用村内空闲地、原有宅基地和未利用地。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应严格审查申请条件,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划拨宅基地,并不得超过省政府规定的面积标准。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明晰产权。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禁止农村村民占用基本农田建房。要大力推行殡葬制度改革,严格殡葬用地管理。提倡文明殡葬,鼓励采取火葬等方式,逐步减少乃至消除土葬方式,过渡期间各市、县可统一规划、集中安排一部分公共墓地,采取集中安葬方式。对违法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建房、建坟等行为,一经发现,依法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强化政府土地调控能力。要严格执行土地统一收购储备、统一开发整理、统一公开供应的土地管理“三统一”制度,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运用土地储备手段调控土地市场。要按照《海南省土地储备整理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203号),抓紧完善土地储备整理体制和机构,规范土地储备程序。要尽快启动省级土地储备,研究制定省级土地储备实施方案,围绕我省“十一五”省级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推动省级土地储备工作。
九、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防范重大土地违法行为。各级政府要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省和市、县两级土地管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协调机制,落实土地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动态巡查和事前防范。对个别影响恶劣、情节严重、顶风作案的土地违法案件,有关部门要公开严肃查处,以强化警示作用。
各市、县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确保中央和我省关于加强土地调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市、县要结合执行本实施意见,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下发以来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自查自纠,对存在问题要扎实整改,对清查出来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省发展与改革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要结合《通知》及有关配套文件的精神,根据我省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各市、县和各有关部门要在2006年年底前将贯彻《通知》及本实施意见的情况向省政府报告。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