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专项借款管理办法
【法规分类号】C622054200003 【标题】福建省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专项借款管理办法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颁布日期】2000.09.01 【实施日期】2000.09.01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其它
【文号】闽政办(2000)187号 【题注】 【正文】
第一条 为维护我省农村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用好管好省政府向国务院申请的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专项借款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到期归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地方政府向中央专项借款管理规定》(银发[2000]148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借款按照“自愿申请、严格审批、专款专用、统借统还、封闭运行、专户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三条 专项借款仅用于兑付准备关闭的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个人债务,不得用于其他开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下一级政府清收农村合作基金会各项贷款的比例必须达到38%,方可向上一级政府申请专项借款。
第四条 省财政厅根据省政府的授权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专项借款协议》,福建兴业银行(承贷行)分别与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签订《专项借款合同》,以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
第五条 各乡(镇)、县(市、区)、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逐级向上一级政府自愿申请专项借款,并出具如期归还专项借款本息的财政承诺函。
第六条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市、区)、乡(镇)政府提出的专项借款申请,分别由省、地(市)、县(市、区)财政部门、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办公室审核后,报同级政府批准,确定专项借款数额。
第七条 专项借款数额确定后,由上一级财政部门与下一级财政部门签订专项借款协议,并由上一级财政部门通过专户向下一级财政部门拨付资金。
下一级政府作为债务人,同级财政部门作为债务人代表。债务人及其代表必须按借款协议规定,统一筹措资金,统一归还本金和利息。
第八条 专项借款使用期限为6年,从划拨至专户之日起计息,借款期内按季付息,从第二年开始按比例归还本金,也可提前归还部分或全部借款。专项借款利率按年利率2.25%计息。
第九条 为便于专项借款资金的使用和监管,省财政厅在福建兴业银行开设专户,用于专项借款的拨付、还本付息等。各地(市)、县(市、区)财政局必须在当地的兴业银行分支机构开设专户。无兴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地方,可在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或联社开设专户,并报上一级财政部门、人民银行、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办公室备案。专项借款要与其他资金严格分开,实行专户管理,通过专户进行资金的拨付、核算和偿还。
第十条 专项借款协议一经签订,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市、区)政府必须承担专项借款按期还本付息的责任。凡不能按期偿还本息的,上一级财政部门可从上下级财政结算、往来款项或其它资金中扣回。
第十一条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市、区)政府要成立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专项借款管理办公室,成员由政府办、财政、人民银行、农业、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农村信用社的领导组成,办公室主任由财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
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专项借款管理办公室负责专项借款的监管,按时逐级报送专项借款的使用情况及有关报表数据,督促专项借款资金偿还到位。如发现债务人有违反本管理办法和借款协议规定的,应及时向政府报告,并采取冻结资金、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等措施,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安全运行。
第十二条 各地(市)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村委会和农村合作基金会申请专项借款的具体办法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报地区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 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法规数据库】提供,仅供参考 ***
第二篇:关于做好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后续工作的通知
各县党委、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为善始善终地全面完成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任务,保持我市农村社会稳定,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如何做好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后续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后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是党中央、国务院
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整顿农村金融秩序、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我市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基本兑付了储户存款本金,实现了农村合作基金会整体关闭、不再单设的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这项工作还没有结束,全市尚有农村合作基金会债权11253.7万元未收回,储户存款本息和外单位、集体存款本息2091.2万元未兑付,中央专项借款本金8000万元及利息未归还,按照市委确定的“3年内收回合作基金会欠款并兑付应兑付款项,5年内逐年偿还中央专项借款本息”的目标,后续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目前,一些县、乡(镇)存在着领导认识不足、思想松懈、重视不够的问题,有的地方单纯依靠业务部门进行清理整顿,还有的地方抱有中央专项借款拖黄、欠黄的侥幸心理,导致工作力度下降、责任落实不够、清收欠款不到位。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高度重视,仍有酿成局部风险、引发农村不稳定的可能,并将严重影响前一阶段的清理整顿工作成果,使储户存款本息兑付和中央专项借款本息按期归还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特别是去年中央财政已通过地方转移支付扣还了我省2000年全部专项借款利息,今年还将继续扣还2001年专项借款本金和利息,省里也将扣还我市的专项借款本金和利息,这必将给各级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极易引发财政风险。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克服麻痹思想和畏难、松懈情绪,从讲政治、讲大局、讲党性的高度,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努力防范经济风险,避免政治影响,圆满完成我市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工作,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进一步加强对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继续坚持属地管理责任制,县级政府一把手负总责,乡(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努力做好后续工作。根据人员变化,市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名单附后。各县、乡(镇)也要及时调整、补充和加强组织领导机构,并切实负起责任,指导、组织和协调搞好辖区内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债权清收、债务偿还及其它善后工作。各级农业、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与协调指导,特别是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负责搞好日常工作的具体指导,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按照国家要求的标准和省里的检查方案内容,各县要搞好自查,并做好迎接省、市联合检查验收准备。各级财政部门要努力为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保证必须的工作经费。
三、成立清偿机构,承接原农村合作基金会遗留的债权和债务
各县、乡(镇)要按省里要求,将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办公室更名为“×××农村合作基金会清偿办公室”,此机构要以县政府的名义发文予以确认,依法成为原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权利和义务承受人。今后清偿机构主要职能是:承接清盘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资产负债;负责接收的债权清收、债务清偿、资产变现和其它善后事宜;依法行使原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诉讼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当地政府赋予的其它职责。清偿机构接受资产和负债要办理合法交接手续,及时主张债权。严禁清偿机构以任何形成开展存贷款业务。
四、下大力气抓好农村合作基金会债权清收工作
各县、乡(镇)要把清收欠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大庆市进一步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实施方案》(庆办发[2000]22号)的要求,切实抓紧抓好。要把清收欠款与有计划的归还中央专项借款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强化措施,集中力量组织几次清欠攻坚战。要对数额较大欠款进行分类疏理,建立登记档案,并再次核实确认债权,认帐认还的,要制定具体还款计划,作出按期归还的书面承诺;对无法确认债权的,要查清原因,造成损失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有意或长期逃债的,由各地政府公告,组织专门力量追缴。要支持农村合作基金会清偿机构完善债权手续和妥善处置抵债和抵押物资,及时变现偿债。各级农业部门要继续做好清欠的基础性工作,核准底数,提供收欠线索,协助办理违纪违法案件的控告和诉讼,加速债权清收。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要主动介入,由纪检委牵头,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等手段,促进欠款回收。各级公安、法院、检察院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充分运用法律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全省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进行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陕政办发[2000]127号 【发布日期】2000-11-20 【生效日期】2000-11-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全省
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0]127号2000年11月20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目前,我省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已完成分类处置和首期兑付工作,为了保证按期完成清理整顿工作任务,根据全国整顿工作小组的安排,省政府决定对全省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检查目的
这次检查是为了全面、系统地检查各地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查找问题,改进工作,达到化解农村合作基金会风险,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目标。
二、二、检查内容
(一)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进展情况。检查各地清理整顿工作的进度和对省上8月25日与11月3日会议精神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各农村合作基金会开展清理整顿工作是否有停顿、松懈现象,已批准并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是否全部移交结束。
(二)农村合作基金会并入农村信用社情况。检查农村合作基金会并入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并入后的债权置换、兑付、金融风险化解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情况等。
(三)个人存款兑付情况。检查清盘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个人存款兑付的进展情况,目前兑付达到的比例,未兑付的个人存款的结构(按金额大小划分),后续兑付工作的资金准备情况,兑付中是否有违规违纪现象以及查处情况。
(四)清收欠款情况。检查清收欠款工作的组织领导、清收措施,特别是首期兑付以来清收欠款的工作力度及效果;监察、公安、财政、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及其他部门配合清收的情况;党政干部借款和担保借款,特别是银行、邮电、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条管单位的干部职工借款和担保借款的清收情况;清收回的资金是否专户存储。另外检查清盘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借款和并入农村信用社的借款是否一并清收。
(五)农村信用社“收购”小额借款情况。检查农村合作基金会分类处置以来,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农村信用社在“收购”清盘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户小额借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存在的问题,“收购”的数量、比例等“收购”进展情况。
(六)再贷款的使用及偿还情况。重点检查再贷款是否专项用于农村合作基金会个人存款的兑付,是否有挪用现象,是否按季偿还再贷款利息以及再贷款的偿还计划、偿还资金的准备情况等。
(七)其他后续工作情况。检查对清盘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遗留资产管理情况,人员安置以及经济犯罪案件的处理情况等。
三、三、检查方法
各地要按照陕政办发[1999]24号文件、陕政发[2000]29号文件、8月25日全省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会议精神和程安东省长、贾治邦副省长有关讲话的要求,先由市人民政府(地区行署)组织有关部门对县(区)的清理整顿工作进行自查,寻找目前清理整顿,尤其是清收欠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对于规模较大、问题较集中的县(区)、重点农村合作基金会,除县(区)自查外,地市还要普遍进行现场检查。同时,省上也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地工作情况和自查情况进行重点抽查。
四、四、检查时间及要求
各地在接到本通知后要立即组织开展自查工作,并将自查结果形成书面报告,于12月10日前报省政府,抄送省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办公室。
五、五、各地要充分认识这次检查工作的重要性,扎实、认真地搞好自查。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重大问题要逐级上报。自查报告要全面、真实,不得瞒报虚报。各地在开展自查的同时,清理整顿工作不能放松,更不能因为开展自查而提前结束清理整顿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农村合作基金会
温铁军: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史
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出现的产权不清晰、管理不善、政府过多干预、缺少有效监管、出现大面积的兑付风险等问题,1999年1月,全国2.1万个乡级和2.4万个村级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被取缔,结束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在中国10年左右的存在历史。以史为鉴,在我们倡导大胆扶持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的今天,我们刊发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这篇文章,以便让读者对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放开了证券、期货、房地产等三个投机性较强的经济领域,而同时期全国范围资金高度稀缺导致市场利率偏高。农村合作基金会(主要是在乡镇级以上)也发生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类似、但却并不更严重的问题。于是,就在它发展到最高峰的1997年,上级做出了清理整顿、关闭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随后的1998~1999年,尽管问题主要出在乡镇级,但村级基金会也同样落得被关闭的结局。
整顿和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很快得到了落实。同时也造成新的问题:一方面在行政性关闭基金会突然中断信用活动、必然造成大规模呆坏账的情况下,并没有安排上级风险准备金,而各地尽管向中央举债也根本无法满足上千亿兑付需要;因此引发基层乡村政府组织大量负债,最终都转化为农民和乡镇企业负担,这实际上已经类似于部分地方政府信用破产。另一方面农村资金净流出的问题更加严重,农业资金要素因此极度稀缺,基层的民间借贷和高利贷重新大面积发生。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经济现象
(一)人民公社改制过程中数以千亿的集体资产流失,各地于是按照中央要求对集体资产清理。通过建立基金会来实行“清财收欠,以欠转贷”,并且,由于当时中央政策的肯定甚至鼓励,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农村资金融通形式的多样化和融通规模的逐步扩大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1984年到1992年,中央连续对合作基金会表示政策支持,有效地减弱了来自正规金融组织出于维护垄断利益和防止竞争而制造的巨大阻力,为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政策环境。
(二)随着以家庭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商品、货币关系得到强化。百万农村社区集体和两亿多农户家庭变为农村中最基本的财产主体和生产核算单位。迫于就业压力,大批农民转入非农产业,更多农户从事兼业生产,因此农村有着强烈投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的民间信用主体,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产生了压力,要求有相应的灵活的资金融通机制和建立相应的金融机构。因此,农村改革的市场化进程,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的前提。
(三)改革后农民收入水平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农村内部蕴藏的金融资源总量的迅速扩张。例如,198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4.9元,比1980年的191.3元净增353.6元。但进入80年代后期,由于城市受经济萧条影响需求下降导致农业徘徊不前,比较效益相对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投资意愿。因此,对绝大多数以农业为主而其他投资渠道极为狭窄的一般农户来说,希望为自己手中有限的闲置资金找到一个既安全又能够带来更多收益的机会。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增长。尽管农村内部的资金供给与需求同时增长,但国家垄断的金融体制不可能适应这种供需增长的形势,于是就有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普遍发展。
(四)以农业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长期保持着垄断和封闭的运行方式,其主要职能是从农村吸收资金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进入八十年代,在农户成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后,农村信用社由过去主要面对数量较少的集体经济组织,转为面对数量众多的农户和其他经济主体。虽然进行了国家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但越市场化越不适应小农经济的分散需求。一方面,国家不能打破国有银行的垄
断地位,也不能根本改变我国金融领域单一的所有制。另一方面,农行和信用社系统不仅受到国家信贷规模和结构的严格控制,而且曾经因大量资金沉淀于农产品收购,呆账、坏账比例较高,这就一度导致信用过度膨胀;加上其经营僵化,难以适应和满足农村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多元化需求。这些情况都为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和发展留下了较大的体制空间。
基层农村合作基金会诞生的主要内在动因
上述四方面背景性因素的动态变化,只是为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创造了外部条件,而最初的直接的动因则是为了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保障农村集体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一)重建集体积累机制,盘活用好集体资金。
这是一些地区萌发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最原始动因。在改变“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时,由于没有及时建立与村集体和农户两级产权结构相适应的农村积累和管理机制,使公社化时期留下的集体积累严重流失:
第一,在原有集体财产的处理过程中,不少地方出现毁坏、贪污、浪费现象。据估算,全国下放到户的财产约贬值40%,而且有相当部分折价款、社员个人或外单位的欠款没有收回。据1987年清财后对26个省、市、区的不完全统计,有30万村社干部贪污、盗窃集体财产,贪污挪用金额达11.7亿元。
第二,由于一些地方集体资金管理混乱,使用不当,不断出现“前清后乱”、“边清边欠”的现象,使集体资金大量流失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一些地方乡村干部行政干预,盲目上项目,造成农村集体资金投向分散、混乱,资金周转呆滞。种种情况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拒交承包款和集体提留的现象时有发生,激化了农村干群矛盾,影响了基层安定团结。
第三,农村集体的大量积累资金存在信用社长期不用,但是当农民生产资金短缺时,他们又得以较高的利息向农行和信用社贷款,而且还经常贷不到。农民对此意见很大。
面对上述问题,一些地方在清理整顿村级集体财务的基础上,把集体资金折股到户建立合作基金会,进而推行“村有乡管”制度,在乡村内部开展资金融通活动。也有些地方把“以欠转贷”与合作基金会业务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集体回收欠款。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建立和运行,对集体资金起到了管好用活的作用,既制止了集体资金的损失浪费,又实现了集体积累的保本增值。
(二)寻求新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在农村改革过程中,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引起了城市和乡村、中央和地方利益关系的调整;而财政包干和投资体制的改革,客观上又造成了农业投入比例过低,并因而产生了传统农区农民收入下降、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弃耕撂荒普遍发生、农业发展乏力等综合性问题。
在市场化进程中,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比较利益低下,社会资金很难向农业转移。因此,如果不按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农业的生存与发展将失去保障。但是,中国改革的现实情况使得对农业进行产业政策层面上的宏观调控比较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财政改为“包干”制,是在“利改税”造成部门利益分野之后,政府内部解决利益主体差别化矛盾的表现。财政包干通过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指标,来明确二者的利益关系,但是并没有明确二者对弱质农业予以保障的职责。更何况在我国基本完成了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成倍地高于农业,因而政府财政非农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利益背景。自从“利改税”和“财政包干”之后,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大幅度下降,长期在历史最低比例上徘徊。
第二,农村集体积累能力减弱,对农业的投入减少。据统计,农村集体提留占纯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16.7%降到1988年的10.2%;乡镇企业支农资金也由1979~1983年5年的154亿元降到1984~1988年的55亿元。而对农民来说,由于农业风险较大,加之比较利益低下,获得15年或30年农地承包权并不意味着增加投入,实际上农户投资行为已经趋于非农化。
第三,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行和信用社,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货币资本流出农业的主要渠道,流出量随着农民收入提高、存款增加而增加。尤其值得注意的利益矛盾是,8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连年赤字,农产品购销补贴的包袱逐年被甩给流通部门,而流通部门又通过亏损挂账的形式把负担转嫁给了农行。这就造成了农行逾期贷款过多。如我们1992年蹲点调查发现,农业大省安徽农行不正常资金占其贷款余额的38%,因此导致银行信用过度膨胀。1992年以后,农村金融机构既然以“市场化改革”为目标,必然追逐资金利润率,也越来越倾向于按比较利益和风险回避原则,逐步避开成本高、利益低、风险大的农业。这样一来,即使中央政策本身有着良好的愿望,要求增加农业投入,但是现有的行社体制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使得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总之,国家宏观调控的困难,使得在客观上需要一个新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来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三)弥补行社的信贷“真空”,抑制民间高利贷。
农村恢复户营经济之后,农行信用社仍然以集体为单位建立银行账户,一直不把农户作为信贷对象。此外,受国家信贷规模和结构的严格控制,农业银行和信用社事实上无法满足2亿多农户及各种农村经济主体千变万化的小额贷款业务。无法在农行信用社取得贷款的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只能私自借贷,民间金融市场和高利贷一直客观存在,这造成了农村金融秩序的某种混乱,个别地方“抬会”、“摇会”垮台甚至危及安定团结。
而建立在农村社区内部的合作基金会,一方面填补了基层农村金融体制断层,其业务主要面向小农户从事行社业务不经济的小额信贷服务,能够以灵活的金融活动来弥补行社之不足。另一方面,从近些年的实践经验看,只有在那些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较好的地方,高利贷才得以被抑制。
地方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左右了乡镇级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各级地方政府面临两方面新的情况:一是国家对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改变了传统的财政统收统支方式,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分级包干体制,结果令地方政府支配自有财力的权限扩大,通过增大投资强化自身财政实力的内在冲动强烈;二是在银行企业化改革逐步推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运行过程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对区域内部资金的外流和农业资金的非农化缺乏调控能力。因此,在资金供需缺口日趋拉大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对建立与自身关系更为密切的区域性非银行金融组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希望通过有效的融资活动增强对农村金融资源的控制力,缓解本地区的资金短缺。
在中国,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是一个体系完整、上下贯通的组织系统,负责对农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政策指导和事业服务,负有监管农村集体财务、保障农村集体资金安全的基本职责。长期以来,担负清理整顿农村财务的繁重任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用运动式的清理方式,注定了无法走出“前清后乱”、“越清越乱”的怪圈。因此探索新的集体资产管理办法,以建立制度规范的方式防止集体资金流失,是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强烈愿望。
不能忽视的是,在地方财政拮据条件下,主要依靠财政资金供养的农业行政管理队伍大多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窘境中,工作条件差、收入水平低的情况极为普遍。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监管数量可观的农村新、老资金积累,但其自身却始终无法从中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受益,只有管理权而没有获益权。因此,农村特别是乡镇级行政管理部门对把集体资
金从“死钱变活钱”,在融通中实现资金增值,并从中得到管理收益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热情。
农村合作基金会,是社区内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资金互助组织,不是金融机构。徽标
农业部负责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指导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管理和发展。地方农业行政部门为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主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并会同农业行政部门对违反规定办理存贷款业务的行为进行处理。农村合作基金会要维护其合法权益,规范其行为,有关部门要一如既往指导和支持农村合作基金会健康发展。坚持正确方向。要做到“四坚持”、“四防止”:即坚持互助性,防止办成金融机构;坚持社区性,防止资金外流;坚持群众性,防止走“官办”道路;坚持民主性,防止变成领导干部“小金库”。建立健全制度。强化监督管理。要通过上述工作,做到办会方向正确,办会质量提高。
第五篇: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的通知
【法规分类号】C222009200002 【标题】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的通知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2000.02.23 【实施日期】2000.02.23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金融
【文号】苏政办发(2000)20号 【题注】 【正文】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1999年,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积极稳妥开展了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已基本完成清产核资、分类处置、合并审批、首期兑付等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保持了农村大局的稳定。为切实做好今后的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全面完成清理整顿任务,现作如下通知:
一、继线高度直视并切实做好清理整顿工作
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整顿农村金融秩序的重大举措。目前,我省各地已按中央和省有关政策规定,实事求是地对农村合作基金会实施了合并与清盘关闭处置,但基金会遗留的债权债务需要继续清收清偿;群众股金兑付特别是清盘关闭基金会的分期兑付将持续较长过程;各级政府为清理整顿所借贷款需要逐步落实偿还;基金会原有的从业人员需要妥善安置分流。这些工作不管哪一方面做不好,都将直接影响清理整顿的整体效果,甚至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稳定。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后续工作。
省政府要求,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由各级政府负总责的原则要贯穿始终,政府的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抓分管领导要用较多的精力抓好名项措施的落实。已批准并入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要抓紧办理资产、负债划转手续,剥离资产和剥离负债须由政府承诺处置并承担清收清偿责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稳过渡。清盘关闭的基金会,要对资产管理和股金分期兑付作出认真细致的安排。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政策和统一部署的求,继续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确保全面完成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今后一段时期清理整顿工作重点
今后一个阶段,全省清理整顿工作总的要求是继续贯彻落实清理整顿的各项政策规定,抓好清收欠款、资产变现和兑付资金筹集,保证按期兑付和按期偿还上级政府借款,妥善安置原基金会从业人员,确保社会稳定。工作重点是:
(一)换证转贷。农村信用社接收农村合作基金会后,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搞好资金、帐务的划转和存款兑付。当地政府要协助信用社做好借款户的工作,督促他们及时办理借款转借手续。对不主动办理转借手续的,要依法采取措施处理、决不允许借机逃废债务。
(二)清收借款。随着清收借款工作的逐步深人,难度将不断加大。要认真研究,克服畏难情绪,对不同的借款对象逐一排队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加大清收力度,责任到人,争取多收、早收,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按照谁借款、谁用款、谁担保、谁偿还的原则,由农村合作基金会债权债务清偿办公室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债权资产依法追偿,并积极支持、协助信用社做好并入信用社借款的催收工作。对恶意逃债、赖债者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惩处。
(三)资产变现。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认真搞好农村合作基金财产、产权的变现工作。在资产变现过程中,涉及信用社接收基金会财产产权过户手续等有关税费的减免,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农业部等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免缴农村信用社接收农村合作基金会财产产权过户税费的通知)(银发〔2000〕21号)执行。各有关部门要本着特事特办、加强服务的原则,支持做好这项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顾全大局,加强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基层出现的问题。
(四)筹措资金。各地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制订切实可行的资金筹措和股金分期兑付计划。筹集资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可实现的清收借款和资产变现的具体数额;二是财政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分可安排的具体数额;三是在原已确定的农民负担数额中除保证最基本的开支外,可以筹集或冲抵的数额。筹集到的资金必须专户储存,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挪作他用,确保按约定的时间兑付股金,取信于民,维护政府的信誉。
(五)加强专项贷款监管。对省政府专项贷款,要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统借统还、封闭运行”的原则加强监管,合理安排使用,发挥资金效用,解决实际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监督,层层落实资金监管责任,防止挪作他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检查资金的使用落实情况,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偿还到位。
三、稳定清理整顿工作机构
在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中,各地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清理整顿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工作量逐步减轻,但在农村合作基金会债权债务清偿工作没有完成的地方,工作机构仍要继续保持稳定,工作经费继续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以保证清理整顿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于清盘关闭的农村合作基金会,以及并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剥离出来的资产和负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有清偿任务的县(市)、乡(镇)要继续保留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可改称为“农村合作基金会债权债务清偿办公室”,对原基金会或联会的债权、债务承担清收清偿责任,并在一定期限内享有参与诉讼的法人资格。清偿办公室的具体工作县(市)由县(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承担,乡镇由乡镇经管站承担,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清偿办公室的工作。
清偿机构的主要职责,一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代表政府行使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各项职能;二是指导、组织原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债权追收、债务清偿和资产监管,但不得从事融资业务;三是对基金会清理整顿后遗留债权债务进行清核,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四是做好清收借款、资产变现和群众股金兑付工作;五是组织政策调研和协助处理有关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其他具体事宜;六是妥善保管原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档案资料、清理整顿过程中的有关材料、台帐以及股金兑付过程中的有关资料.防止散失,搞好资料整理和归档。
四、妥善安置原农村合作基金会从业人员
原农村合作基金会人员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过一定贡献,清理整顿工作结束后,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和人员来源情况.妥善分流安置。在分流安置中,要坚持因人制宜、量才使用、组织安排与自谋出路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掌握政策,避免影响稳定。凡1999年6月30日前在岗的农村合作基金会从业人员,要区别不同情况作出安排。对批准并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合作基金会从业人员,根据并入业务量的大小.由农村信用社按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择优录(聘)用。其剩余人员及清盘关闭的基金会业务人员,可通过有关途径妥善分流:原属经管站、商业银行、信用社以及其他部门的正式职工,因抽调或组织安排到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的,仍回原单位工作;组织、人事部门统一安排到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军人,由组织、人事部门另行安置;经当地党委、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从村组干部、财会人员中抽调或招聘到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的人员。可以在乡镇企事业单位中作适当安置,经努力仍无法安置的,可以解聘回原村、组;因农村合作基金会不再单设,其从社会上招聘的人员,原招聘合同自行终止,由当地有关部门酌情安排使用。
特此通知,请认真贯彻执行。
*** 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法规数据库】提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