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考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时间:2019-05-15 02:4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双轨”考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双轨”考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篇:“双轨”考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新时期税收收入实行“计划” 与“足收”双轨考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地税组建以来,税收计划为指导组织收入方向、考核税收征收管理、保障税收足额入库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依法治税的全面推进,税收实行单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和税收的发展需要,如何实事求是处理好计划调控与应收尽收,严格执法与优化服务的关系,成为各级税务机关面临的新挑战。为此,市局深入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摸索和实践的代县地方税务局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新形势下推进税收收入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代县地处山西省北部,境内铁矿资源丰富,品质优良。2002年以来,随着国际国内钢铁市场形势的持续升温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县铁矿采选行业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时期,行业规模快速扩张,经济效益一路攀升,以此为支柱产业的县域经济跨入了超常发展和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为地方提供充裕的税源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税收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实现既能够宏观调控、有保有压、总体平衡,适应各级政府的财政总体规划,又能够进一步促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保障应收尽收,严防税款流失。为此,我们紧紧围绕组织收入这一中心环节,在税收收入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试行“计划”与“足收”双轨考核管理机制,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一、实行税收收入“计划”与“足收”双轨考核的现实紧迫性

2003年以来,随着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地税工作的税源基础和执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收入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形成,依法治税、组织收入、科学管理、队伍建设等地税工作面临新的任务挑战,反映在税收收入的管理体系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和问题。

一是县域经济高速发展,地税收入持续增长。作为典型的资源密集型经济,代县经济在主导产业铁矿采选业这个龙头的带动下,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铁精粉产销量由2002年的不足20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300万吨(仅指县级企业,不包括峨口铁矿),扩张了15倍,平均销售价格由2002年的180元攀升至2005年的450元,在铁矿采选业的强劲拉动辐射下,运输、建安、餐饮、旅店等相关产业市场供求两旺,县域经济高速发展,GDP由2002年的42775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110924万元,年均增长37.39%,县级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7191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0188万元,年均增长61.32%。与此同时,地方税收的税源基础得到根本改善,收入规模实现持续扩张,收入总量由2002年的6080万增长到 2005年的1.5亿,跃居忻州第一位,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翻番过亿的目标,地税收入进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

二是税收计划与实际税源脱节,计划进度考核机制滞后,依法治税面临挑战。在经济和税收形势发展迅速的情况下,持续时间长达10年的地税任务吃紧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由强化征管转变为依靠经济增长,传统的税收计划管理和单纯的收入任务考核与经济税收形势发展脱节,动态的经济和税源发展态势与静态的计划和考核机制错位,税收收入管理机制的不适应性和滞后性已经逐步形成和充分显现。基层征收部门的税收执法基本上停留于单纯完成收入任务的层面,传统的单一的计划管理考核办法已经无法对基层征收部门的征管质量和执法行为产生足够的动力和约束,执法的随意无序和管理的宽严不一问题日趋突出,依法治税的工作大局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强烈的冲击。

三是税收收入的规范管理受到冲击,收入进度的有序调控难度加大。在长期计划管理和任务指标考核的影响下,基层征收单位把组织收入的目标定位于上级部门的计划指标范围,在实际税源高于计划指标的情况下,压任务压税现象就演变成基层的一种共性问题,在目前收入管理考核的框架内,超出县局核定计划额度范围的税收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以缓缴税款和欠税形式存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游离于征管和 计划部门的监控之外,征收入库的时间和税额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给国家税款的安全性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形成收入进度大起大落,依靠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通过对经济和税收形势的客观分析,对问题和矛盾的准确把握,我们全局上下对改革与创新税收收入管理机制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进一步确立了改革的理念和决心。

二、推行税收收入“计划”与“足收”双轨考核的基本做法

鉴于全县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地方税收的税基逐步扩大,税源有了保障,税收收入管理模式的改革有了较大的空间和选择的余地,改革时机已经成熟,我们于2005年开始探索和尝试,取消收入任务指标考核,对地方税收实行“计划”与“足收”的双轨考核,推进全局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的工作进程。

一是创新理念,实现由单纯计划和任务管理向“计划”与“足收”考核的转化。针对市局下达的收入计划,我们首先组织计财和管理部门进行经济税源调查,制定全县收入计划建议书,而后通过宏观分析比对,把上级下达的收入计划落实在相应的税种上,并作为调节收入进度的指导性计划执行,对基层征收单位取消硬性收入任务指标的分解和要求。具体收入进度由主管领导会同计会部门综合市局计划和税 源状况,本着稳定均衡、实事求是的原则弹性调节。“计划”职能由县局负责,基层只承担“足收”责任。

二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征管考核机制,形成“足收”的内在动力因素。我们在总结8年征管考核得失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考核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重点突出了对“足收”的质与量的考核份量,把征管质量和效果指标分解成8个大项32个小项,责任到人,考核内容覆盖了基层征收单位组织收入和征管工作的所有过程和环节,并将每一项指标都量化到具体分值,由分管局长组织征管、计财、税政、监察等部门按季进行考核,当季考核结果与责任人的奖金补助挂钩,按季兑现,全年的考核累计成绩与年终评优联动,先进集体与个人、优秀公务员等评选按考核名次从高到低自动生成。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由考核责任部门提出整改措施和要求,连同考核整体情况以文件形式按季通报全局,整改情况在下次考核时一并进行,对未完成整改目标的加倍扣分,对在两个考核周期仍未整改到位的,单位负责人停职学习,责任人待岗学习。通过考核把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的原则贯穿税收收入工作的全过程,形成“足收”和科学精细管理强大的内在动力因素。

三是积极组织专项检查和执法监察,建立和强化“足收”的外部约束机制。在取消任务指标考核之后,为了随时掌握各征收单位的运行情况,我们每季组织召开一次对各征收单位组织收入和征管质量情况的综合评议会议,吸收征管、计 财、稽查、监察等部门参加,充分运用税源监控数据、征管考核信息、组织收入情况等,重点对各征收单位税源发展趋势、收入变化情况、征管质量和收入进度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和解决收入“双轨”考核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各征收单位的执法工作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从中确定我们专项检查的重点方向和执法监察的重点单位。2005年,我们对一个税源变化与收入增减情况不符、收入工作出现滑坡的税务所进行了全面解剖,对征管质量考核结果较差的两个单位开展了执法监察,对解剖和监察结果在全局范围进行了通报,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责任追究和严格整改。对重点税源集中的涉铁行业,在稽查部门正常稽查的情况下,县局组织业务骨干进行专项检查,先后检查重点企业40余户,查补税费和罚款600余万元,有效促进了征收单位“足收”的自律意识和危机意识。

四是加强税源监控力度,建立“足收”信息服务和税源保障机制。一方面努力扩大税源监控范围,把年纳税额在1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部纳入重点税源监控范围,截止目前全县共对75户重点税源户实行全面监控,监控户的税收收入占全年收入总量的比重达到89.4%。另一方面积极提高税源监控的质量,我们通过与工商、国税、土地、矿管、收费、安监、经济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组织征管、计财、稽查、信息中心和基层税务所专兼职税源监控管理员,依托局域网和税源监控数据库,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对监控企业的财务 运作、经营状况、效益情况、税收实现和缴纳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形成完整、准确、动态的税源监控信息,一方面为基层征管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为县局调控收入进度提供经济发展、市场走势、征管动态和税源变化方面的决策依据。

五是规范税款缓缴审批管理,依法调控收入进度和总量。在现行税收计划管理体制下,统一依法治税与完成任务的关系,平衡应收尽收与调控总量的矛盾,是税收收入管理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为了在政策与法治的框架内,实现“计划”与“足收”的和谐统一,我们的做法是,综合全县经济税源的发展变化、上级的计划指标落实与收入的进度等各方面情况,对经济实力强、纳税诚信度高的企业,在企业申请缓缴税款的情况下,经县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后报请上级审批,把税款缓缴管理从基层的无序操作回归于县局的规范统一,通过依法运作来调控收入进度。

三、推行“双轨考核”取得的初步成效

经过去年一年的改革和试行,基本达到了依法运作、规范管理、平稳运行,效果明显的预期目标。具体表现在:

一是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我们全年共组织各项税收收入14899万元,占到年度计划的150%,较2004年相比增长了125%,增收绝对额达到8200多万元,仅增量部分就超过了上年的总额。税收规模、超收幅度、增长比例和收入进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征管质量稳步提高明显改善。税收收入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成果在征管方面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征管质量指标的迅速提高和改善,通过2005年年终的盘点和比对,全局清查漏管户58户,登记率由2004年的85 %提高到95.4 %,申报率由2004年82%提高到2005年的91.6%,入库率达到100%,滞纳金加收率达到100 %,处罚率达到94%。

三是公正执法廉洁办税得到充分体现。通过“足收”考核与监控,最大限度的分解和制约了基层负责人和税收管理员的执法权限,把征、管、查各环节的执法自由裁量权限定在适度和允许的范围内,对群众和社会反响强烈的有税不收、执法不严的问题得到遏制,从源头堵塞了以税谋私、权钱交易、暗箱操作和人情税蔓延的漏洞。2005年,我们要求基层对纳税额在10万元以上的所有涉铁企业的纳税和管理情况以月报形式向县局计划部门和分管局长反馈,接受监督,使得在管理方面收到的反映和投诉呈明显下降趋势,社会和企业反映良好。

四是纳税环境进一步优化。在税源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很容易产生执法标准的不一和管理宽严的随意,形成纳税人税负的畸轻畸重,这也是纳税人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实行“足收”管理以后,我们就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来自人情、权力和工作的随意性等各种因素的干扰,促使大家把执法和管理的尺度统一到税法的标准上,为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统一的纳税环境。五是依法调控税收收入的主动权得到保障。我们通过“足收”考核,把铁矿采掘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地方税收的增量最大限度地反映在收入规模的增长上,并且计划进度调控权统一规范,使县局有足够的收入基数和运作空间来依法调控税收收入。2005年,在全县铁精粉产销量比2004年增长45 %的情况下,地税收入同比增长达到125%,同时年底报请省局审批缓缴税款5000万元。上年缓缴的税款于今年入库,弥补了今年一季度因铁矿粉价格下调带来的税收收入下降的困境。

四、几点启示

第一,取消征收单位任务治税,实行“足收”管理是依法治税的现实需要。科学的经济税收观要求,组织收入必须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实行依法治税,应收尽收。我们推进税收收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就是要把组织收入的原则回归到法治的轨道,克服传统管理模式中“人治”色彩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把潜在的资源和经济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税收优势,充分体现税收聚财和调节的职能作用。

第二,实行“计划”与“足收”的双轨考核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足收”促进收入稳定持续增长,保证地方财政收支平衡,运用“计划”调节收入进度和总量,在政策和法治的框架内,缓冲铁矿市场变化引发的地方税收收入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改革和创新税收收入管理体制是地税部门党风政 风建设的热切呼唤。税收征收管理是基层税务部门产生党风政风问题的源头,对税收征收管理权监管的缺失是税务部门腐败现象和政风行风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迅速、收入环境宽松的情况下,极易催生以税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高发和频发,所以,只有建立和完善税收“足收”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压缩执法权力的弹性和异化的空间,从根本上解决税收执法权的监督乏力问题,推进税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政风建设。

(税收调研课题单位:忻州市地税局 2006.9)

第二篇:反垄断法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内容摘要:【摘要】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竞争法律体系的两大组成部份。从1994年开始,反垄断法就已经进入到国家的立法日程,但一直以来,由于社会各界对其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争议非常大,直到现在反垄断法仍未出台。我国要建立公平、竞争、统一的市场秩序,需要一部适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可行性的反垄断法。这部反垄断法中应该包含禁止行政垄断、禁止垄断协议、控制企业合并、禁止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四个方面内容,而在自然垄断、知识产权和特定的卡特尔协议适用除外,同时要建立一个独立、高效、权威的反垄断执法体系,明确设置垄断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反垄断 立法 必要性 可行性

一、反垄断法立法必要性和现状

竞争法律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外称之为经济宪法或经济基本法。据联合国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当前世界上约有80多个国家制定了竞争法律[①]。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运用法律手段确保市场经济主体平等、公平、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反垄断法被西方国家称为“经济宪法”,主要原因是反垄断法所维护的是竞争自由,完善的是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制止的是限制竞争、不公平交易的行为。反垄断法在维护竞争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是竞争法律的两大部份,我国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于1993年9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但是《反垄断法》却至今没有出台。我国需要一部能确保市场经济主体平等、公平、自由竞争的《反垄断法》。

(一)反垄断法立法的必要性

1、维护竞争自由和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一部反垄断法

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切实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完善竞争法律制度,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只有维护公平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机制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企业才能具有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消费者才能得到较大的社会福利。

2、制定反垄断法对中国加入wto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外国商品将会进入我国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遏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违法行为,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安全,促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结构的完善,亟需制定反垄断法。

3、不合理垄断行为需要法律制约

我国要建立公平、竞争、统一的市场秩序,但一些垄断现象,如限定价格、价格歧视、划分市场、垄断协议、掠夺性定价、搭售、强制交易、公用企业限制竞争的行为等,严重地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破坏了竞争和市场秩序。现行法律规定不健全,需要一部明确的反垄断法,对不合理垄断行为予以制约。

4、反垄断与发展规模经济不矛盾

反垄断法禁止的是垄断违法行为,而不是垄断状态。垄断组织作为经济组织形式,没有合法与违法之分,是中性的,只有当垄断组织是以限制竞争、取消市场为目的而成立,或垄断组织实施了破坏竞争秩序的行为时,才是违法的,反垄断法才予以禁止或抑制。反垄断法不反对经济规模和大企业,只是反对限制竞争的大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反垄断法在保护自由、公平竞争的同时,也会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

5、反垄断法具有促进经济体制转轨和完善市场结构的特殊作用

我国当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政企不分的现象尚未完全改变,来自政府方面的行政性限制竞争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行政性限制竞争远比经济性的限制竞争严重得多,这也是我国当前建立有效竞争市场模式的主要障碍所在。反垄断法的出台有助于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建立公平、公正、自由的市场观念,具有促进经济体制转轨和完善市场结构的特殊作用。

(二)反垄断法立法的现状

反垄断法的制定波折不断,我国早在1994年开始《反垄断法》的制定,起草工作由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负责,当时该法被列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但并未出台。4年后,再次被列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但期间仍未出台。2003年12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将该法列入十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并作为本届人大要出台的重要经济立法项目。国务院也将该法列入2004年立法计划,《反垄断法》草案终于在05年6月上交国务院法制办。由于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争议过大,原计划在2005年10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草案被安排在今年6月进行初审。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立法计划的安排,制定《反垄断法》将是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

其实反垄断法的酝酿,时间更早。1980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从此揭开了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序幕。1987年8月,原国务院法制局成立了反垄断法起草小组,1988年就提出了《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暂行条例草案》。我国1993年开始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一部制约不正当竞争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该法禁止的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中有5种属于限制竞争或者说是垄断行为,主要包括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竞争行为,行政性垄断行为、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搭售行为和串通招投标行为。据统计,全国已有25个地方性立法机关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条例或实施办法。这些地方性法规依据法律规定不仅对工商部门履行反垄断职能作了细化,还做出了补充规定,特别规定了禁止一些联合操纵市场的卡特尔行为的反垄断法律法规等。[②] 现行反垄断法规是分散在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招投标法、国家各部委对垄断问题所作的行政性法规等众多规范性文件之中,缺乏一部统一和系统的法律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目前也缺少一个独立和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关。

二、现行反垄断法的特点

1、没有反垄断基本法,而涉及反垄断的相关规定不健全、杂乱零散

现行的反垄断立法大多以规章、地方性法规的形式体现。如1989年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等联合发布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3年发布的《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等。在缺少基本法的情况下,各个部门的立法的统一性就很成问题,各个地方性法规规定也相互不同,而且,这些法规的解释也缺少相应的标准。没有一部基本法,这是一个法律体系统一和完整性的问题。其次,对一些垄断行为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健全,对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其他限制竞争行为及经营者之间卡特尔协议限制竞争行为没有规定,造成监管缺位,而对于低成本销售行为、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条件行为,都没有明确规定法律责任,对行政垄断行为的处理力度弱,不具操作性。

2、部门立法,争议不断

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而同时各行政部门为获取法案执行权,进而获得相应的机构设置权和财权,都在努力争取立法主导权。2004年3月,商务部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送审稿)》单独提交了给国务院法制办,在关审稿中商务部将反垄断的执行权划归自己所有;发改委则在2003年通过了自己制定的《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规定中明确赋予发改委对价格垄断行为的认定、处罚、解释等权力。2004年年末,发改委研究机构发布题为《当前经济形势及2005年的政策取向》的报告,呼吁“尽快制定和出台《反垄断法》,从依法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价格监管等方面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管理”。国家工商总局的表现相对较为低调,除了在2004年6月推出一份《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报告外,别无其它行动。实际上,早在10年前,国家工商总局就在其公平贸易局下设了反垄断处。自1999至2004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查处的垄断案件就有5200多起。[③] 目前我国对反垄断立法主要是由各部门根据其职责针对各种垄断现象进行分别地规定,如对兼并问题、公用企业的限制竞争问题、价格垄断问题等。这当然与转轨时期经济状况复杂多变,不能用统一的规则进行调整有关。而且各部门对反垄断的认识也有待深化。首先,它违背了市场经济统一规则的要求。不同的部门立法和对各个问题的分别立法会使对某一共同的社会关系形成不同的判断标准。其次,它违背了法律的整合性的要求。再者,它使各部门的权限模糊以及法律权威性降低。这些缺陷都使得这种反垄断放在一起进行规定。

3、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不分

我国现阶段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尚不具备成熟的市场条件,特别是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垄断主要地不是来自经济垄断,而是行政性垄断。目前法规都将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放在一起进行规定,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的区分是很困难的,国家既是经济的参与者,又是经济的管理者,都是国家职能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就是国营企业。用行政的方法安排和管理企业及其生产是原有体制的基本特点。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中,对两种垄断进行截然区分是困难的,这也成为我国反垄断法长期难以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行政垄断对市场竞争的危害更大,其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

三、反垄断适用范围的可行性

垄断能带来规模效益,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依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在某些领域是需要避免过度竞争,在这些领域里进行自由竞争无益于公共利益,在特定领域实行垄断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时就不再适用反垄断法。所谓反垄断法适用除外,亦称适用豁免,系指在某些领域对某些事项不适用反垄断法。具体而言是指在某些特定行为或领域中法律允许一定的垄断状态及垄断行为存在即对某些虽属限制竞争的特定协调或联合或单独行为,反垄断法不予追究的一项法律制度。为了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秩序,建立有效竞争的目标模式,对禁止行政垄断、禁止垄断协议、控制企业合并、禁止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四个方面内容,我国反垄断法应予以规定,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一些国家的立法,在部份自然垄断行业、知识产权领域、特殊的卡特尔协议方面,反垄断法适用除外。

(一)应适用反垄断法的范围

1、禁止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是指政府及其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目前经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垄断主要地不是来自经济垄断,而是来自旧体制下的行政性垄断。行政垄断的本质是以权经商,即依靠手中的权力与民争利,其不仅阻碍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破坏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此外,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还为某些政府官员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提供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腐败,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行政性垄断经过多年整治,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石油、煤炭、钢铁等垄断程度原本就很高的资源性、基础性行业,近年来纷纷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实施强制合并等手段,排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竞争,向大型国有企业集中。是否将反行政垄断区别于反经济垄断作为重要章节列入《反垄断法》,是当前争议的焦点。有观点认为不应将反行政垄断内容列入反垄断法中,因为通过行政手段提高国有企业的垄断水平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可以保证管理水平防范生产事故、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然而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应当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而不是靠行政手段整合。另外生产事故和国家经济安全与企业的大小、所有制也没有必然联系。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性垄断虽然是当前对中国正常市场竞争的最大制约,需要着力解决。但是,行政性垄断是转轨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的,必须依靠进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从源头上加以治理,一部《反垄断法》无法承担这个任务。这种观点的确有道理,我们不能指望一部《反垄断法》能够一劳永逸地消除各种垄断。但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要求将禁止行政垄断列入法律规定,而不能仅通过人为决策的行政手段来解决。通过立法才能正确地向政府部门及社会传递禁止行政垄断的信号,才有助于行政垄断问题的解决。其次,将“禁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列入法律规定,可以明确行政垄断的法律责任,有助于加强对政府及政府部门行使权力介入商业竞争的监督。

第三篇:慈善协会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慈善协会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慈善事业是人类爱心的生动展现,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充满人道关怀的光荣而崇高的事业。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以人为本、扶危济困,弘扬慈善理念,实施安老扶幼、助学助医、助残济困等多方面慈善救助,规范捐赠管理提升募捐能力,促进公益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目前我国慈善事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支持和发展慈善事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加具体的指出“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要求个人和社会组织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通过捐赠款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关爱他人,奉献社会,解决脆弱社会成员的生存困境和特殊困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可以解决市场经济手段触及不到、政府行政手段顾及不了的问题,实现对社会资源第三次分配,成为均衡财富流向、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制度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调动社会资源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通过以爱心奉献为宗旨的慈善事业,营造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活动的氛围,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这充分表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谐美好社会,都离不开慈善事业。慈善协会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要抓紧制定出我协会实际的慈善事业总体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工作步骤。近期要办成几件实事,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办成几件实事,扩大慈善协会在社会上的影响,提高聚仁志愿者协会的声誉。

第二、积极稳妥地开展认捐活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解决对慈善事业的认识误区,提高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意识和捐赠积极性。要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捐助活动。我们坚决把募集的现金和物资用在最需要救助的灾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身上,并接受审计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三、认真做好组织建设工作。按照慈善协会《章程》规定,需要设置必要的工作机构。要本着高效、精干、务实的原则,尽快成立常设办事机构,选配专兼职工作人员,保证慈善协会工作高效运转轨道。

第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开展社会慈善捐赠工作,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社会工作,又涉及到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此,在开展慈善募集捐赠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令和有关政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捐赠款物的管理,做到定期向社会公布筹集捐赠款物的收支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审计部门的审计,以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确保慈善活动健康发展,维护慈善协会的信誉。

第五、努力抓好社会宣传工作。为保证慈善工作健康发展,必须努力抓好宣传工作,要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慈善协会的性质、宗旨、任务及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呼吁全社会各界大力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为社会慈善事业奉献爱心,积德行善,为建设和谐美好XX做出贡献。朋友们、同志们,慈善事业是一项十分崇高而又伟大的事业。让我们以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愁为己任,把慈善协会的成立作为发展我县慈善事业的新起点携起手来,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创建聚仁慈善事业的美好明天!

第四篇:浅析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马克思)

浅析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指导老师:薛三让

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民众拆解“硬骨头”的期盼,单一的改革难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长期固化了的潘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冲出改革深水区,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可行性: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是具有可行性的。

一是时间节点特殊。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从改革开放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是70年时间。这70年的前3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干成了一番大事业,顺利实现了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那就要看后35年我们怎么干。而这后35年当中,又首先要看今后这几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我们怎么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好担负起启动今后几年决战决胜伟大斗争的光荣使命。

二是思想条件具备。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呼声和期待非常强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总体一致,这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整个社会来看,人心思安、人心思进、人心思富是主流。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继续向前蓬勃发展的大势。

三是改革基础扎实。改革开放35年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改革开放的方向、路径、目的之把握以及实际驾驭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能力达到了新水平,创新活力、创业活力和抵御风险挑战能力显著提高。

四是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和利益汇合点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等因素,又为我国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当然,形势复杂,正面和负面因素相交织,这样的“两重性”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也一定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五是归根到底,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为我们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五篇:胸痛中心必要性可行性

建立胸痛中心

一、胸痛都是些什么病? 该急救系统的倡导者之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表示:胸痛或胸闷是许多重要疾病的常见症状,最常见的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也有食管疾病、带状疱疹等疾病,随时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急救的第一步就要分清病人的疾病种类,以便对症施治。

二、建立“胸痛中心”的必要性

AC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和导致劳动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linical Pathway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China,CPACS)显示,我国ACS治疗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患者求治延迟明显,从症状出现到入院诊治在二级医院为5小时,三级医院长达8小时;二是诊断流程不规范,20%的患者出院诊断可能存在错误;三是治疗欠规范,只有1/3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接近60%的低危患者接受了介入性的检查和治疗,而2/3的高危患者没有接受介入检查;四是临床预后差。ACS患者院内事件,特别是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国际发表的注册研究数据,二级医院尤为明显,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达到18%。

另一项北京市关于STEMI急诊救治现状的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STEMI治疗存在明显不足。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比例为80.9%。其中15.4%接受了溶栓治疗,65.5%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平均开始溶栓时间(Door-to-needle,D2N)为83分钟,入门-球囊时间(Door-to-baloon,D2B)为132分钟。只有7%接受溶栓患者D2N时间<30分钟,只有22%的患者D2B时间<90分钟。

2009年在北京进行的一项急诊胸痛注册研究,连续入选北京市17所二、三级医院急诊患者5666例,结果显示,胸痛患者占急诊就诊患者的4%,所有胸痛患者中,ACS患者占27.4%,主动脉夹层占0.1%,肺栓塞占0.2%,非心源性胸痛占63.5%。急诊胸痛收住院比例12.3%,未收住院的胸痛患者在本次就诊的30天后随访的无事件率为75%,其余25%包括了院外死亡、再次入院和失访等可能为漏诊误诊的情况。该调查提示,ACS在我国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占绝对多数,在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中,可能漏诊、误诊包括ACS在内的胸痛疾病比例非常高。

上述的研究数据提示,我国急性胸痛和ACS的治疗流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治疗规范亟待改善。“胸痛中心”的概念正是为改善治疗流程中的不足、优化治疗流程而设计,在我国推广胸痛中心概念非常必要。

三、建立“胸痛中心”的可行性

目前我院拥有的硬件已经具备建立胸痛中心条件:院前急救(EMS)同120联动,还有DSA、CT、MRI等大型医疗设备,以及超声心动图,12/18导联心电图,血气分析,心肌酶学检查,D-二聚体等检测项目。胸痛中心的难点在于在急诊科的背景下,协调其他相关学科,包括急诊科、心内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肝胆外科、呼吸内科、检验科、影像科,当然还包括医院的后勤保障。“胸痛中心”区域化医疗模式一方面需要各级医院医学专家的通力合作,更需要结合先进的IT信息化技术,通过快速的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来为患者提供及时、快速和恰当的医疗救助,这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在达到要求时在网络上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认证。(详见附录: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第一版)。

建立胸痛中心的软件体系:人员培训(包括对胸痛中心医护人员、全院及基层医疗人员培训),社区教育均按照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严格操作,有完善的持续改进计划和良好的质量控制及监督机制。

四、建立胸痛中心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由于胸痛中心覆盖面广,包括观山湖区、白云区以及部分云岩区、南明区。胸痛中心成为广大患者首选,更短的治疗时间,更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高,收益人多,社会效益良好。从而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初步估算:每年5万。

附录(第一版)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认证的组织机构

第三章 认证的组织程序及实施规则 第四章 认证标准 第一章 前言

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影像学科等)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的)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在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美国胸痛中心协会通过对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大大推动了美国胸痛中心的标准化进程,推动了专业指南尤其是ACS相关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实,使美国对ACS的整体急救水平大大提高。除美国之外,德国心血管病学会也启动了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工作,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对推动全德甚至部分欧洲其它国家的ACS的救治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ACS救治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及指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延误和就诊以后医疗系统内的延误过长,使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从而导致ACS的死亡率较高和长期预后较差,这与我国尚未广泛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2010年发表的《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对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先后有十余家胸痛中心挂牌成立,并有两家胸痛中心通过了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认证。总体来看,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刚刚起步,各家胸痛中心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和实际运作效果差别很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认证标准,多数是按照自己对美国胸痛中心的认识结合自身条件而设计。为使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达到规范化要求,急需建立中国自己的认证标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牵头制订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以指导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章 组织机构

胸痛中心的认证是一个复杂、系统和持续性的工作,主要目的是推动胸痛中心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必须有权威性的常设机构负责认证工作,引导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

胸痛中心的建设涉及到多学科,因此应当由多个学科共同组成的机构负责胸痛中心的认证。但是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多学科的联合实施条件尚不成熟。为尽早推动认证工作的开展,现阶段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成立专门的《胸痛中心认证专家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国的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待时机和条件成熟时,将成立更具有代表性的多学科联合的全国性胸痛中心组织及认证机构。

认证专家委员会下设认证工作委员会和办公室,工作委员会负责认证标准的制订和组织实施的具体工作,常设办公室负责认证工作的日常事务,其人员组成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任命,实行动态管理。

第三章 组织程序及实施规则

凡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医院所建立的胸痛中心在实际运行至少6个月后可以申请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申请认证的基本程序如下(见图1):

1.拟申请认证的胸痛中心在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上注册获得认证申请编号;提交申请认证的基本要求(表格);

2.经认证办公室在线初步审查合格后,申请者在线提交正式的认证申请书及认证所要求的相关材料;形式审查合格后提交纸质材料;

3.认证工作办公室负责进行申请书及(和)认证材料进行形式审查,资料齐全后提交认证工作委员会三名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评估;

4.评估专家应在2个月内完成对认证材料的全面评估,对照认证标准和评分细则进行量化评估,并作出以下三种结论之一:①基本符合认证标准,同意进行现场核查:是指申请单位已经满足认证的基本条件和资质以及其它要素中要求必须达到的条件;②需要补充相应材料后再次评估(需明确指出补充的材料种类),提交补充材料后再次评估;③不符合认证基本条件;

5.由认证工作办公室汇总三名专家意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是否进行现场核查,两名以上专家同意进行现场核查者启动现场核查程序,与三名专家协调确定具体现场核查时间,并提前1个月通知申请单位;

6.三名认证专家进行现场核查,原则上现场核查的时间是两天,核查的内容包括认证标准中的所有评审项目,并进行细化评分,按照三名专家的平均分作为最后评分。总分³90分以上者为通过认证的标准,但需要将考核情况及评分提交认证工作委员会进行讨论,至少需要7名以上工作委员会成员(含参与资料审核和现场核查的3名专家在内)参与讨论,经投票(超过半数以上同意)决定是否通过认证。

7.对于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授予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志,未通过或材料审查不合格者可以在整改至少半年后再次提出申请。再次认证时申请单位可以要求1-2名认证专家回避。

8.认证有效期为3年,申请再认证的胸痛中心应在最后有效期达到前4个月在线提交再认证申请,再认证费用减半,再认证通过者继续使用认证标志,再认证的有效期延迟至5年,未通过者收回认证标志。

9.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用网站实时公布获得或取消认证资格的胸痛中心名称,并同步向社会公布。

认证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标准共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与资质、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对ACS患者的评估和救治、持续改进、培训与教育。

要素一 基本条件与资质

胸痛中心申请认证之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㈠ 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

由于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委员会

1)由医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建设和重大决策;

2)书面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3)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具有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为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权力。2.胸痛中心医疗总监

1)指定一名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且该医师经过专业认证,具备对 ACS 患者进行急救和诊断的能力;

2)书面文件正式明确胸痛中心医疗总监的职责。

3.胸痛中心协调员

1)指定一名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协调员,协调员必须具备正确处理ACS的能力;

2)书面文件明确协调员的具体工作职责;

3)协调员每年至少参加ACS和胸痛中心相关的培训³10学时;

㈡ 胸痛中心的管理制度

健全管理制度是胸痛中心建设的必备内容之一,其基本的管理制度包括联合例会制度、质量分析会制度、典型病例分析会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等,各类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如下。认证时除了提交上述管理制度外,应有实际落实管理制度的客观记录,如各类会议记录、培训计划、培训记录及照片、培训材料等。

1.联合例会制度:是胸痛中心为协调院内外各相关部门的立场和观念、共同为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而设立的专门会议,要求在提交认证材料和现场考查时均要有胸痛中心与院前急救系统(120或999)以及其它具有转诊关系的单位的联合例会制度和会议记录。

2.质量分析会制度:通过对胸痛中心运行过程中的阶段性数据分析,肯定取得的工作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订改进的措施是质量分析会的主要内容,为胸痛中心委员会提供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行质量的评价依据。该制度必须为质量分析会制定出标准的规则。

3.典型病例分析会制度:典型病例分析会是改进胸痛中心工作质量的最有效的工作形式之一,可与质量分析会同时举行,但主要是针对急诊科、心内科等胸痛中心的实际工作人员。一般是从质量分析会中发现宏观问题,再将存在问题的典型病例挑选出来作为剖析的对象,将所有与执行胸痛中心流程相关的人员集中进行讨论和分析。典型病例分析会制度就是为病例分析会制定规则,主要内容包括会议主持人的界定、参与讨论的人员范围、举行会议的时间间隔、会议流程等。

4.培训制度:教育和培训是胸痛中心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建立培训制度是胸痛中心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培训制度应就培训对象及范围、培训形式、培训内容、每次培训时间、培训周期以及培训授课人员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5.其它制度:如与质量分析会制度配套的奖惩制度、各类人员值班制度等。

㈢ 医院对胸痛中心的支持与承诺

1.由院主要领导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的第一责任人,并主持委员会的工作;

2.医院书面承诺全力支持胸痛中心的建设与认证,承诺分配相应人力、设备和财政资源,确保认证成功,并做好监察、考核、质量控制等工作,确保胸痛中心规范化运行;

3.授予总监(主任)和协调员的充分授权,以保证工作顺畅;

4.医院与院前急救系统(120和999)签署联合救治胸痛患者的书面协议,并定期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5.医院与基层转诊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等签署联合救治ACS的协议,并定期对基层医院、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培训;

6.医院承诺对胸痛中心在优化诊疗流程改进过程中所涉及的医院各部门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优化的诊疗流程;

7.医院应为胸痛中心作出专门资金预算:在合理分配内部资源的前提下,对每个项目作出具体预算,包括内部培训、基层和社区教育、固定资产支出、技术支持、机构职能规划设置和标识、人力资源、急救单位报酬等;

8.承诺不能因无床位、人力紧张、患者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等原因将ACS转诊到其它医院,以防延误救治; 9.支持并协助胸痛中心对医院进行全员培训,使在院内任何地方发生ACS的患者均能得到及时救治。

二、胸痛急救的配套功能区域设置及标识

1.在医院周边地区设置醒目的胸痛中心或急诊标引指示牌,并注明急救电话;

2.在门诊大厅、普通门诊或其它所有通往急诊科的入口设立醒目的路牌;

3.在急诊科的周边区域要设置显眼的外部入口标志; 4.从急诊科有地面标示线指引到导管室,以方便不熟悉的人能从急诊科快速到达导管室;

5.对其内部和外部路牌标识进行评估,寻找反馈并进行改进,以方便急性胸痛患者更快地进入急诊区域;

6.通往急诊科的入口或停车场等处应设置应急电话或标识急救电话号码,以便紧急呼救;

7.急诊科应设置急诊分诊区、胸痛门诊、急诊抢救室(或EICU)、胸痛观察室等功能区域,上述功能区应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设施(例如心电图机、氧气、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等以及急救药品);

8.急诊分诊区应易于识别且靠近抢救区,方便步行患者进入时发现;

9.急诊分诊区应配备轮椅和担架车,方便进入急诊入口的患者使用;

10.急诊分诊区配置多路电话、有传真机、无线通讯系统和相关的网络系统,以便同时接受多线呼入/呼出,并进行院内外的沟通协调;

11.急性胸痛患者达到分诊区后分诊护士应优先接诊,并进行初步评估和需要时的紧急救助;

12.分诊区有标准的胸痛分诊流程图,指引分诊护士在初步评估后将患者分流到胸痛门诊、急诊抢救室、胸痛观察室或直接送入导管室。

13.抢救室或EICU应有专人(护士或医疗辅助人员)负责胸痛患者的急救、办理手续等相关事宜。

三、急诊介入诊疗基本条件 ㈠ 导管室基本条件

1.具备能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导管室基本设备(状态良好的数字血管影像设备、监护设备——含无创和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护设备、呼吸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等生命支持系统);

常备冠状动脉急诊介入诊疗所需的各类耗材; 具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资质;

导管室过去3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量平均200例/年; 365天/24小时全天候开放能力; 导管室从启动到开放时间<30分钟;

如果心导管室暂时不可用,应启动相应方案和程序。有时心导管室会出现设备故障、进行维护或有占台现象,此时需要制定相应备用计划,确保高危患者能立即治疗。

㈡ 人员基本资质

1.至少2名以上具备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资质且能独立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副高级以上介入医师,且每人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量不低于75例;

2.具有3名以上经过专门介入辅助技术培训、熟悉导管室工作流程的导管室专职护士;

3.具有经过专门培训且获得大型放射设备上岗证书的放射技术人员;

4.所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一次4学时以上的介入诊疗和ACS的新知识培训,并获得证书;

㈢ 救治STEMI患者的院内绿色通道

1.有针对不同来院途径的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图; 2.急诊科医师直接或院前急救医师通过传输院前心电图后由心内科医师启动导管室; 3.从启动导管室到导管室接收STEMI患者的时间以及介入医师到达导管室时间均<30分钟,若当前无法达到则应有具体改进措施;

4.有指引针对STEMI患者实施先救治、后收费(先手术、后补办住院手续)的专用流程图;

5.对自行来院的STEMI患者,有缩短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实施再灌注时间的具体措施;

6.对于经救护车入院或转诊入院的STEMI患者,有旨在缩短再灌注时间的绕行急诊方案;

7.有传输院前心电图的相应途径(远程实时心电图或手机照片等)以及与之配套的心电图会诊机制,若当前尚无传输院前传输心电图的能力,应有逐步实现的计划;

8.制订并落实了从首次医疗接触开始直至完成STEMI关键治疗手段结束的时钟统一方案;

9.完善的ACS数据库,并且必须包括所有ACS患者在内。

㈣ STEMI患者的住院治疗

1.应设有开放床位不小于30张的胸痛中心病房或心脏专科病房;

2.应配有不少于6张床位的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或EICU)。

四、胸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基本支持条件 ㈠ 学科要求

1.心血管内科的诊疗技术水平具有区域性优势,所有医生(师)每年接受有关ACS的新知识培训不低于4学时,护士不低于2学时;

2.急诊科人员均要接受胸痛及ACS的全面培训,以后每年接受新知识培训不低于2学时;

3.心血管内科与急诊科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 4.胸痛相关的其它学科如呼吸科、心脏外科、胸外科、消化科、皮肤科学科齐全或者在需要时能得到相应的学科支持;有支持急诊胸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及时会诊机制。

㈡ 必备的辅助检查条件

1.具备多排螺旋CT及全天候开放能力,能随时接受急诊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的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等图像处理,从接到启动CT室的指令到接受患者进行CT检查的时间<30分钟;如果目前无法达到,则应有具体的改进措施;

2.具备随时进行超声诊断的条件,包括心脏超声及主动脉超声;对于急性胸痛患者,从接到启动超声检查指令到实施超声检查的时间<30分钟;

3.运动心电图应在正常工作时间内随时可用于对低危胸痛患者的评估;

4.快速检验:急性胸痛鉴别诊断所需要的肌钙蛋白、D-二聚体、BNP等检验项目应可以在20分钟内获得检查结果,且为全天候开放项目。

要素二 院前医疗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 提高胸痛患者的诊治效率是胸痛中心运作的直接目标,这要求整个胸痛中心的运作高效、流畅、有序。面对不同来源的胸痛患者,例如来自急救系统、其他医院转送、自行就诊等,胸痛中心应该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置流程,整合急救系统、转诊或急救网点医院、医院内各临床科室等医疗资源,使医务人员在遇到突发胸痛患者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选择最优、最高效的分诊与转运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妥善安置患者,从制度上优化流程,为后续抢救赢得时间与机会。

一、与当地医疗急救服务系统建立正式合作关系,须符合下列至少四项条件:

1、定期举行联席会议(早期至少每3个月、以后每半年一次)并详细记录讨论的内容和达成的协议(应有具体的讨论内容:如制定流程、改进工作、协调冲突、区域合作等);

2、胸痛中心与院前急救系统共同进行病例回顾,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有改进措施,和取得的进步;

3、为简化和规范ACS患者的救治流程,医院应评估和分析现有的急救模式和调度方案,对急救系统的现有急救模式提出改进建议,提供正式的(医院胸痛绿色通道与EMS无缝连接的)书面材料,包括流程图、文字、表格等,列出具体的部署和双方要共同达到的目标;

4、以书面形式列出根据不同地域、距离和再灌注策略确定运送ACS患者到能实施PCI的医院的方式和标准,制定快速转诊和接收患者的方法和流程;

5、与医疗急救系统合作,共同制定和完善各项流程,尽早实施或完善远程传输院前心电图至胸痛中心的能力和设备,若当前无法实现实时传输院前心电图,应每年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心电图培训,提高其识别ACS心电图的能力;

6、急诊调度中心应参与认证工作及胸痛中心建设方案的制定,需提交正式合作文件;

7、在救护车、急诊科及心内科值班医师之间部署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立相应流程,将转诊来的所有STEMI患者直接送入心导管室;

8、急救人员从接诊现场能直接启动心导管室或通过传输院前心电图后由院内心血管医师启动导管室。

二、与急救中心制定相互服务、合作和交流的正式条款,必须至少符合下列四项条件:

1、与急救中心合作,演练STEMI救治流程;

2、与急救中心协作,为社区提供ACS培训课程;

3、与急救中心和调度中心合作,培训心脏病早期识别、治疗以及 ACS 体征和症状的相关知识;

4、培训不同级别的院前急救人员(如初级、中级急救技术人员等);

5、与院前急救系统使用相同的溶栓方案;

6、向院前急救系统提供有关STEMI患者转诊和接收流程的快速通路方案的培训;

7、培训急救中心采集和传输心电图的能力;

8、与急救中心共同寻找可改进流程和提高ACS患者治疗效果的其他措施;

9、与急救中心一起使用流程改进程序来改进流程。

三、与急救中心使用相同的时间参数,衡量治疗效果改善情况,并不断改进救治流程(胸痛中心的数据库中应包含下列指标)。从急救中心接诊开始,计算下列时间:

1、呼救到出车时间;

2、出车到接触病人的时间

3、首次医疗接触到再灌注时间;

4、首次医疗接触到完成首份心电图的时间;

5、首次医疗接触到启动心导管室的时间;

6、患者出现胸痛到拨打急救电话的时间;

7、拨打急救电话到首次采集心电图的时间;

8、转运PCI时,从拨打急救电话到再灌注的时间。

要素三 对急诊胸痛患者的评估及救治

胸痛中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致死性疾病的能力,减少误诊、漏诊,防止过度治疗以及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要素三主要包括快速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临床甄别、典型ACS(STEMI、NSTEMI、UA)的诊断方法、评估手段、危险分层、辅助检查策略和时机及低危ACS、不明原因胸痛患者的相关诊治方法,并不断优化和改进ACS诊治流程。

一、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快速甄别

此部分的重点是在急性胸痛患者就诊后早期进行病因的初步判断以及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高危胸痛患者的识别。1-5条为必须达到的条件,6-8条如果目前达不到,则应有改进措施争取在半年内达到。

1.制订急性胸痛诊疗流程,指引首诊对胸痛的原因做出快速甄别;

2.制订急性胸痛分诊流程,指引分诊护士在进行分诊初步评估时快速将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识别出来并尽快送进急诊抢救室;

3.所有首次接诊急性胸痛患者的医师和护士均应接受上述流程、ACS、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症状和体征的培训;

4.所有急性胸痛患者在首次医疗接触后10分钟内完成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由急诊医师初步解读;

5.急诊医师初步判断为ACS的患者,心血管内科医师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或通过远程12导联心电图监护系统进行远程确认心电图诊断;

6.初步诊断怀疑主动脉夹层或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应在30分钟内进行主动脉或肺动脉CTA检查;

7.临床初步评估急性胸痛病因难以确定的高危患者,应在60分钟内进行“胸痛三联CT扫描”(即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的CTA扫描);

8.建立床旁快速检验手段,首次医疗接触后20分钟内完成肌钙蛋白、D-二聚体、BNP的快速监测。

说明:提供流程图、培训资料、签到表、照片或视频资料、数据库中近半年的统计资料。

二、对出现典型 ACS 症状患者的评估

主要包括ACS(STEMI、NSTEMI、UA)的诊断方法、评估手段、危险分层、辅助检查策略和时机,重点是不断优化和改进ACS诊治流程。认证要求胸痛中心参照最新指南,制定ACS处置流程,对患者进行快速、准确、规范、可行的诊断、危险评估和相应治疗,还包括溶栓策略、PCI选择、术后指导等。大量的流程图设计是这部分内容的特点,对流程图的设计,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1、针对 ACS 症状(包括非典型症状)制定详细的急诊分诊方案,该部分为必须全部满足的条件。

1)必须由参加过正式急诊分诊培训的护士承担分诊工作,如果在第一时间接触患者的不是急诊分诊护士,那么此人必须接受过识别 ACS 症状的培训;

2)建立评估流程,对前来就诊的疑似ACS的患者进行初始评估;

3)如果在急诊分诊时没有第一份心电图,则接诊护士应立即采集标准12导联心电图;

4)建立流程确保护士初始评估判断为高危ACS的患者能立即得到急诊医师的评估;

6)急诊医师应把心电图解读结果进行记录和标注; 7)对于经救护车入院的患者,如果不能从急救现场远程传输院前心电图,则应有方法确保胸痛中心急救人员接诊时能立即看到心电图;

8)应确保急救中心送来的疑似 ACS患者有病床可用; 9)最好从首次医疗接触(如果目前不具备条件,至少应从分诊)开始,为ACS患者建立急救病例及数据库,对每一位ACS患者的诊疗过程均进行以时间轴为线索的记录和跟踪。

10)建立因非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ACS时的救治流程,并进行医院的全员培训。

2、STEMI患者从急诊科到开始再灌注的诊治流程,须至少符合下列三项条件(其中前两条为必须具备的条件):

1)根据最新的STEMI诊治指南制定标准的用药方案; 2)建立院前或急诊启动导管室的流程;

3)建立相关流程,确保被启动的介入医师在10分钟内回复;

4)STEMI诊治流程适用于因 ACS 入院或因无关诊断入院但发生 STEMI(入院诊断误诊或院内发生的)患者的治疗程序,并规定所有团队成员在 STEMI 治疗流程中的职能和责任。

3、与其他急救系统和非PCI医疗机构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建立转院流程和方案,简化转运流程,应有专线电话或程序化的联络路线图启动转运流程,以确保联系畅通。以下三项中第一和第三项为必须具备的条件。1)该流程包括缩短入门到再灌注时间的策略; 2)院前急救医师拥有启动溶栓或PCI的权限; 3)建立相关流程,对STEMI患者采用以下后续治疗步骤:转诊到具备急诊PCI能力的医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或进行溶栓治疗。该流程必须至少符合下列四项条件:

a)制定相关流程确保所呼叫的医师在10分钟内回复; b)心脏科和急诊医师合作,实施所有再灌注方案; c)如果需要其它单位参与转诊服务,例如空中转运或地面运送服务等,应与之签订书面协议,详细规定其参与服务的质量和保障,例如设备情况、时间控制等;

d)建立相关流程,明确溶栓后的转运时机和方案,包括对溶栓失败后进行补救PCI的方案以及对溶栓成功后的冠状动脉造影时机的选择;

e)只有无法按指南建议的时间范围内实施转运PCI的情况下,才考虑溶栓治疗;

f)建立相关制度,对未达到预定再灌注目标的患者进行审核和总结,通过查看具体参数和流程,了解哪些环节出现纰漏,可在以后的流程中改进;

g)使用流程改进工具,减少STEMI治疗流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4、建立相关流程,对因NSTEMI 或 UA 送至胸痛中心的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

与STEMI一样,NSTEMI 或 UA 也需要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因为血清肌钙蛋白和/或 CK-MB 水平在新发症状几小时内可能无法检测出来,所以在初始评估要考虑此种情况,不能完全依赖生化标记物的结果。以下条件中1-6项为必须具备,7-13项中至少具备三项。

1)确定心肌生化标志物诊断NSTEMI的标准界値,生化标志物中必须包含肌钙蛋白;

2)制订风险分层方法,在对 NSTEMI 或 UA 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时,应运用公认评分工具,例如GRACE评分等;

3)对临床考虑 ACS但不能确诊的患者进行胸部 X 线检查,排除其他胸痛疾病,例如气胸、胸膜炎等,并酌情行冠脉CTA及主动脉CTA检查,以进一步了解冠状动脉病变及排除主动脉疾病;

4)制订对NSTEMI 或 UA重复心电图检查的时间间隔和/或进行持续 ST 段监护,NSTEMI或UA可能会随时变化为STEMI,此举的目的是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再灌注策略;

5)强调一旦NSTEMI或UA转变为STEMI,应立即按STEMI流程执行后续治疗;

6)根据NSTEMI或UA指南制定用药方案;

7)建立相应流程,可以迅速将NSTEMI或UA患者从急诊科或留观区转入住院部,在转移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各种细节,避免延误;

8)制定当患者因其他诊断入院但最终诊断为NSTEMI 或 UA 时的后续处理程序;

9)基于具体诊断(STEMI、NSTEMI和UA)给予详细的出院指导。出院指导中应明确说明诊断、预后、随访检查时间和注意事项等;

10)向患者说明ACS体征和症状、何时复诊以及可能需要再次呼叫急救系统或到急诊科就诊的具体体征和症状;

11)为 ACS 患者提供医疗监督方案(包括心脏康复方案);

12)为患者提供心电图复印件,以便下一次就诊时,可前后对比心电图;

13)为患者提供冠心病急救、预防的知识性宣教小册。

三、对低危 ACS及不明原因胸痛患者进行评估

对低危胸痛患者,应给出具体的评估方法,确保既不浪费医疗资源又不漏诊。可采用的方法包括:短期住院、门诊留观、影像学检查、心脏负荷试验、心脏生化标志物等。对于那些因胸痛就诊而排除ACS的低危患者,出院后应随访,并记录整理成数据库。

1、制定流程,对可能不是ACS的胸痛患者进行初筛,流程图中应尽可能全面考虑其他非心源性疾病;

2、制定流程,按指南要求使用危险分层工具如GRACE积分等对低危患者进行风险分层;

3、明确指出心脏生化标志物的阳性诊断标准,如果使用单一心肌标记物,应使用肌钙蛋白;如果检测多种标志物,其中至少包括肌钙蛋白。要注明心肌标志物的“获得时间”,最佳时间为20分钟或更短;

4、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心肌标记物检测和心电图监测,应满足以下三项:

1)如果检测单一标记物,使用肌钙蛋白;如果检测多种标志物,其中至少包括肌钙蛋白;

2)初始心电图和/或持续 ST 段监护结果为阴性时,按规定的时间定期复查心电图;

3)症状复发或恶化时,重新采集 12 导联心电图。如果第一份心电图不能确诊,但患者仍出现相应症状,应该按照 15-30 分钟的间隔重复心电图检查;

5、有专职的心脏运动负荷测试和/或影像学检查时的负责医师,负责检查、结果汇报,确保有连续的监管方案,并满足以下要求:

1)建立流程,按照最新指南进行心脏负荷测试,列出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

2)如果7天内未行心脏运动负荷试验,应有相应流程重新评估; 3)门诊患者若需要行心脏负荷试验,但无法及时完成,则应安排入院;

4)规范运动负荷试验,包括检查时间、人员配备、设备要求,必须配备除颤仪以及常用急救药品;

5)建立流程,明确低危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

6)可行一项或多项负荷试验:标准等级运动负荷心电图、核素负荷(锝、铊、运动或药物)、超声负荷(运动或药物),制订冠脉CTA成像替代心动负荷试验的适应证。

6、建立流程,对负荷试验异常的患者进行评估,有诊断、治疗和收入院标准,流程要明确指南出处;

7、针对经过辅助检查及临床评估判断可能为STEMI、NSTEMI 或 UA 的低危胸痛患者制定相应的流程和路径,包括:

1)STEMI相应流程——及时开始再灌注治疗(如上所述);

2)NSTEMI相应流程——及时开始相应治疗(如上所述);

8、如果新发严重症状、心电图缺血变化或严重心律失常,应有相应流程,以便能及时完成再次评估、立即开始适当的治疗;

9、建立流程,为最初在急诊科诊断为胸痛但心脏生化标志物和心电图阴性并出院的患者,给予适当药物治疗并安排随访复查。

1)在患者出院前,主治医师制定出院带药和门诊治疗方案;

2)如果需要对门诊患者进行负荷试验,要根据最新指南及时完成该试验;

3)出院 72 小时内,由主治医师或心脏科医师进行随访。必须对患者进行复查,在排除ACS后进一步评估引起胸痛的可能病因;

4)出院时应说明出现类似症状或症状恶化时应及时采取哪些措施;

5)出院时告知容易诱发心脏病的行为;

6)提供出院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的具体建议(戒烟、节食/减重、锻炼),分发冠心病预防及急救的小册子;

7)告知出院患者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即Framingham评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

说明:要素三种除有特别说明的条款外,均为必须达到的条件,需要提交各种流程图、管理制度、教育计划和实施教育的资料(小资料册)、照片或视频等材料。

要素四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胸痛中心认证工作的精髓,要求胸痛中心具备各类督促流程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并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实施相应的流程改进计划。

1、要求提交原始流程图以及最新流程图,证明为流程改进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评审人员到现场检查时会查看流程图,将看到的实际流程与流程图本身进行比较。

1)制定流程改进和质量监控计划,应有相应的规范流程制订和改进的管理制度并建立流程改进机制;

2)胸痛中心管理层应对ACS患者的诊疗流程进行长期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根据流程执行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明确监管和改进计划。在流程改进计划中,应对某些关键节点进行详细说明,开始时选择少数几个指标,避免节点太多导致混乱和脱离实际。例如可以选择第一次采集心电图的时间、生化标记物的获得时间等,给出评估和审查的标准,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3)对参与流程改进的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使他们理解流程改进的重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根据具体实践共同研究出使各方均能切实完成的流程。记录项目参与人员的培训记录、签到表。培训课程的日期、时间、内容和地点,以及参与人员的数量及其所在科室信息等。建议同时提供培训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4)必须掌握流程改进的具体方法,比如数据归纳、总结、对比等,并学会使用标准的流程图制作方法;

5)必须建立严格的时钟同步系统,并有逐步改进的记录;

6)对执行流程的责任人的工作表现给出反馈和评估,并进行适当奖惩和改进措施;

7)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流程,可对未达到机构预定目标(通常是以D-to-B时间等作为标准)的AC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延误的原因并制订改进策略;

8)对各种需要记录的时间节点定义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规定,所有工作人员都应明确这些定义并理解其重要性。

2、应提供至少6个月以上的数据,并且通过下列至少五项以上指标证明,通过流程改进已改善ACS患者的疗效或呈现改善的趋势,用真实数据显示流程改进的成果。以下这些数据各单位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具体情况,选择全部或部分指标进行数据整理和追踪,并建议定期形成直观的图表和文字材料,便于审查与总结。

1)缩短了首次医疗接触到首次心电图时间; 2)缩短了首次医疗接触到医师解读心电图的时间; 3)缩短了入门到生化标志物结果的时间;

4)D-to-B时间已明显缩短,平均时间应在 90 分钟以内,且至少75%的病例能达到此标准,或者目前至少50% 的病例达到此要求,且已制定合理计划以确保在通过认证后的第1年内达到 75% 的合格率;

5)首次FMC-to-B时间已经逐渐缩短; 6)STEMI患者的死亡率已降低;

7)从急救现场远程传输心电图的比例增加; 8)急救人员在现场确定STEMI 的能力已提高; 9)从导管室团队启动时间已缩短(非正班时间); 10)从确认第一个心电图提示STEMI 到进入心导管室的时间缩短;

11)非PCI机构与PCI机构之间的转诊时间缩短; 12)对于溶栓治疗者,D-to-N或FMC-to-N时间缩短; 13)对于转运PCI患者,door-in and door-out(入门到出门)的时间已缩短;

14)ACS 漏诊率降低(因 ACS 在 72 小时内再次回到急诊科)。

15)改善社区教育(出现症状后2小时内就诊的患者比例增加)。

3、流程图制订和改进的基本要求

1)将从急救中心接听急救电话到将患者送到急诊科的过程制成流程图,目的是通过流程运作,简化中间环节,缩短急救单位将 ACS 患者送到急诊科的时间,其中包含关系流程图(所谓关系示意图,是指将参与流程的每个单位、每个工作模块与相应的工作人员联系起来,这样能做到各负其责,使工作人员充分了解自己需要执行流程的哪一步。),而且该流程图必须被列入医院新员工培训手册之中。要通过认证,必须完成该项目;

2)对于自行前来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急诊分诊流程图要从进入急诊科开始、到第一次开始采集心电图结束;

3)对于心电图提示STEMI的患者,急救治疗流程图包括从FMC到确诊再到再灌注或转诊到 PCI 机构的全过程,此流程应包含关系流程图;

4)NSTEMI和UA患者的流程图从FMC到转诊或开始治疗的全部过程,从确定FMC开始,到患者离开急诊科结束,包括症状的评估、生化标志物检查策略、心电图注意事项、转移地点(当前机构或转诊到另一机构或转运到导管室)以及其他内容。要通过认证,必须完成该项目。患者可能自行到急诊科,也可能由急救单位从家中或另一机构送到,或者也可能是其他科室突然发生ACS的情况,救治这些患者的标准流程应该相同。上述流程图的制订应包含关系流程图在内;

5)对 ACS 低危或无法确定病因的患者进行评估的流程图包括从进入急诊科到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转诊到其他机构(或科室)的过程。从排除 ACS 症状、且已判断为低危开始,到进入观察病房或出院结束。要通过认证,必须完成该项目。对于已收治到病房但没有进行 ACS 患者常规治疗的患者,需要建立流程以继续观察是否还存在或者新发ACS 体征和症状,为他们采集心电图并迅速引导到相应路径中去,上述流程应包含关系流程图。

要素五 培训与教育

教育和培训工作是胸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职责之一,因为胸痛中心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在合适的时间内将合适的胸痛患者送至合适的医疗机构接受合适的治疗”的机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胸痛中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建立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胸痛患者的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以提高急诊胸痛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由于胸痛中心建设所涉及到的部门较多,例如在医院内部,除了以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为核心外,心脏外科、胸外科、呼吸科、皮肤科等相关临床学科、放射科(含CT室)、超声科、检验科等辅助检查科室以及医务管理等部门均与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与日常运作具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胸痛中心必须与当地的医疗急救部门即120系统和周边的基层医院或社区医疗单位等进行紧密的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其技术和社会效益。因此,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整体的救治原则、快速反应体系、协同和管理机制以及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但上述原则通常是由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协调制订,其它相关部门对胸痛中心的运作原则、要求、体系和各项流程并不了解,必须经过反复的教育和培训,使胸痛中心所涉及到的各有关部门、人员在全面了解胸痛中心的主要目标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才能使整个胸痛中心系统正常运行,并发挥各部门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胸痛中心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最终达到提高区域性协同救治水平的目的。

胸痛中心的培训和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㈠ 胸痛中心所在医疗机构的培训,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1.针对医师的培训:必须满足以下全部项目。1)已制定医学继续教育计划;

2)每年为胸痛中心的所有执业医师进行有关 ACS 病理生理学和/或早期诊断和/或治疗、ACS相关的最新指南的培训;

3)心脏科医师或急诊科医师定期就最新指南对其它专业医师进行正式培训;

4)对全院医师进行院内发生ACS的处理流程培训 5)定期就胸痛中心工作路程、ACS患者治疗及心脏病早期发作和识别等基本知识对胸痛中心的住院医师、实习医师进行强化培训;

6)向医疗人员定期展示 ACS 病例总结(即胸痛中心的质量分析会和典型病例分析会),以达到进行持续教育和改进流程的目的。

说明:需提交培训计划、继续教育课程的时间表、课程目标和签到表、文字和图片、视频资料等。

2.针对ACS护士的培训:对于护理ACS患者的所有护士,每年都要进行与 ACS 有关的继续教育、资质认证或培训,需满足以下至少三项:

1)心电图诊断知识培训,使接诊、护理ACS的护士能够识别急性心肌缺血、严重心律失常;

2)能够采集12导联和18导联心电图;

3)每年进行ACS基础知识培训:与性别或年龄相关的ACS症状差异、有关早期诊断 ACS 的培训、有关 ACS 病理生理学和治疗的培训、有关 ACS 前驱症状的培训、合并ACS症状的其他并发疾病识别等。

4)针对胸痛中心所制订的ACS流程图的培训; 5)有关ACS最新指南的培训。

说明:此类条款是对护士培训的要求。在诊疗流程中各个环节所有护士都需要证明已通过本单位的资格认证。护理培训是成功运营胸痛中心的基础。胸痛中心需要每年提供有关胸痛流程的培训,作为其总体护理培训计划的一部分。建议选择的培训主题有:心电图解读、心脏生化标志物基本知识、ACS 症状和体征、运动负荷测试、疾病再发的预防、药物治疗、PCI介入治疗基本知识、临床路径以及有关ACS 的其他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让护士掌握更深入、更丰富的知识,更好地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

认证时需提交培训计划(含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内容、授课人员、受训人员类别及人数)、实际培训日期、时间、课程、授课人在内的签到表,以及每个护理单位和护士的资格认证列表。

3.医院全员培训,至少包括以下6项。

1)制订针对全院工作人员的全员培训计划,并得到医院管理层的支持;

2)已经完成针对管理层的培训计划,使医院管理人员理解胸痛中心的工作内容和意义;

3)已经建立针对全院心血管和急诊科以外的其他医师的培训计划,使全体医师掌握ACS症状的识别、诊断方法、紧急处理、心肺复苏以及院内发生ACS时的处理流程;

4)已建立针对非心血管和急诊的其它专业护士的培训计划以及医疗护理章程,对所有护士进行ACS培训;

5)已建立培训计划,对所有辅助员工(医疗辅助人员包括从事辅助护理、药剂、检验、辅助检查、挂号、收费、管理、保洁、保安等工作的人员)进行有关 ACS症状和体征、心脏病早期发作时紧急救治、遇到急性胸痛患者后应遵循的流程培训;

6)为胸痛中心的所有新员工在入职培训期间进行胸痛中心的专门培训;

7)非胸痛中心的其他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中应包含胸痛中心的相关内容;

8)已与本单位体检部门或者保健部门合作,定期为员工体检以确定员工是否有患 ACS 的风险;

9)为本院员工ACS知识培训,提供戒烟、营养和其他心脏健康的课程,可使用数据证明在经过培训后其内部员工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说明:需要提供培训计划(含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内容、授课人员、受训人员类别及人数)、课程讲义、签到表、培训现场照片、视频等实证材料。

㈡ 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

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是胸痛中心的重要职责之一,申请认证时必须满足以下至少5条以上条件,其中1)、5)、7)条为必备条件。

1)胸痛中心已与周边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胸痛急救协作关系,签署了包含胸痛患者的转诊及人员培训在内的合作协议,至少提供与5家以上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协议; 2)已制订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常规等培训资料;

3)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制订了针对STEMI患者的再灌注治疗策略和流程图,包括实施转运PCI或溶栓治疗的适应证、禁忌症;

4)制订了针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心肺复苏水平的培训计划;

5)已经在至少5家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上述培训计划;

6)建立了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效果和急救技术水平的考核机制;

7)至少提供以下2项以上的指标说明基层医疗机构对STEMI患者的救治水平提高:①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的时间;②首次医疗接触到明确诊断的时间;③首次医疗接触到溶栓时间;④首次医疗接触到负荷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时间;⑤转运PCI患者的入门-出门时间(Door-in and door-out)。

说明:需提交协议书、培训计划、培训材料、签到表、数据库统计图表、照片、视频资料。

㈢ 社区教育 社区人群教育是指胸痛中心积极参与对社区内外进行有关早期心脏病发作的体征和症状以及适当治疗方法的培训,这是胸痛中心的重要职责之一,胸痛中心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并积极致力于通过对公众进行培训来降低心脏病发作死亡率。其中对社区人群的教育是缩短从发病到就诊时间的最有效手段。

1.为社区人群提供ACS症状和体征以及心脏病早期诊断的培训,至少包括下列项目中的五项:

1)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或咨询会,向社区提供有关心脏病症状和体征以及早期诊断的培训;

2)向社区发放有关心脏病症状和体征以及早期诊断培训的书面材料;

3)提供“及时处理心脏病相关症状”的处理方法和急救措施,为社区进行疑似ACS体征和症状的培训;

4)胸痛中心向社区提供心脏健康筛查服务; 5)通过网络提供心脏病的体征和症状以及早期诊断的培训;

6)向学龄儿童提供有关心脏病体征和症状以及早期诊断的培训;

7)向社区提供饮食健康及营养课程培训指导; 8)向社区提供戒烟课程;

9)向社区提供体育锻炼的培训指导; 10)向公众宣传拨打120急救电话的重要性; 11)向女性提供有关心脏病体征和症状以及早期诊断的培训;

12)参与社区健康评估、体检与咨询;

13)有数据表明社区培训计划的成果以及社区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

2.为社区医疗保健人员提供有关ACS体征和症状以及心脏病早期诊断的培训。至少满足以下一项。

1)胸痛中心社区医疗保健人员按照ACS的最新指南进行继续教育;2)胸痛中心为初级保健医师提供资源和书面材料,用于对其所在社区医疗机构员工或单位员工进行有关心脏病症状和体征以及早期诊断的培训。

下载“双轨”考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双轨”考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农业研究报告 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此文章由西安文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编写生态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建设(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金寨县兴宏生态养殖园有限公司前身只是一个普通的渔......

    4社会文化艺术专业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

    XXXXXX社会文化艺术专业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一、社会文化艺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艺术特色教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乐器等其他文化艺术课程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

    行政诉讼和解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

    一、行政诉讼和解建立的理性论证(一)行政权是否可以处分 “公权不可处分”理论的基本逻辑是,由于行政权不可处分,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在诉讼中没有可供妥协的空间,而和解是试图在......

    行政诉讼和解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

    一、行政诉讼和解建立的理性论证(一)行政权是否可以处分“公权不可处分”理论的基本逻辑是,由于行政权不可处分,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在诉讼中没有可供妥协的空间,而和解是试图在当......

    会计委派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会计委派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作者:易晓斌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02期 [提要]会计委派制度,作为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监督,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陈晓蕾 肖文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 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高等教育如何帮......

    南山村文化广场立项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报告

    南山村文化广场立项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报告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并呈现多元化发展,我镇南山村也呈现出新的风貌,人民对当地的基础设施、......

    建立别居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立别居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08-10-10 10:33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内容摘要] 别居制度已成为一种维护婚姻关系、保障夫妻权利、保护第三人利益的先进制度,为各国所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