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县上关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上关乡李运昌
道县上关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摘要]加快乡镇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是确保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实现持续、高效、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道县上关乡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通过调查上关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成效,发现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为上关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些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上关乡 农业
一、上关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上关乡紧紧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主要现状及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自觉性
观念的落后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前些时候,部分农民思想守旧,对农业结构调整顾虑重重,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对我乡农业结构调整产生怀疑,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些情况,乡政府首先调整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振奋干部群众的信心和进取精神。通过召开干部大会、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帮助干部、群众分析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拓展结构调整的思路,并利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思想教育的机会增强干部的群众意识,促进对结构调整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结构调整的紧迫感,从而自觉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三大班子领导都纷纷带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各种座谈会,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的宣传,对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动员和部署。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乡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效益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农田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按照保证粮食生产,强化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原则,乡政府不断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养殖规格,将支柱产业转变为全乡的经济优势。2011年全乡种植水稻17652亩,比上年增加10%;交售烟叶1250担,同
比增长50%;生猪饲养28947头,年内出栏16263头;发展牲猪50头以上大户20户,家禽200只以上大户5户;经济作物播种6000亩,比上年增加1000亩;水果扩园5000亩,其中脐橙扩园3000亩,已总达10000余亩、香梨扩园2000亩。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烤烟、早辣椒、生姜、韭菜花等特色农产品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三)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按照保证粮食生产,强化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原则,乡政府不断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养殖规格,将支柱产业转变为全乡的经济优势。2011年全乡种植水稻17652亩,比上年增加10%;生猪饲养28947头,年内出栏16263头;发展牲猪50头以上大户20户,家禽200只以上大户5户;经济作物播种6000亩,比上年增加1000亩;水果扩园5000亩,其中脐橙扩园3000亩,已总达10000余亩、香梨扩园2000亩。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脐橙、早辣椒、生姜、韭菜花等特色农产品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四)招商引资卓有成效
乡政府按照“经济发展以民营为主,民营发展以工业为主,工业发展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工作思路。锁定年初确定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全方位出击,全员化招商,全社会引资,使民营企业再掀高潮。今年,全乡个体工商户510户,先后引进新增企业3个,其中龙江桥木材加工基地就有30多家加工厂;龙江桥、宝塔砖厂等企业已全部投产增效。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有力地拉动了全乡经济增长。
(五)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对农业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010年以来,全乡共投入资金100余万元,用于农网改造,用电整治及各项水利设施建设,对全乡范围的农网进行的改造,加强了对居民用电方面的整治工作,赢得了群众的好评。新建了七里岗村电排一座,对车岗、郑家、白石岩等村的山塘进行维修。
2、各行政村之间的通路
我乡共修公路39条,总里程达86公里,已累计投入资金1290万元,实现了20个行政村全部修通水泥公路历史性壮举。
3、积极为我乡的教育工作筹资出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乡战略,加大了对教育和养老的投入。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同时,稳步推进薄弱小学撤点并校,先后解决了石门学校、上关联小、董家冲村小的危房改造,完成明德希望小学的建设及养老院的维修。进一步推动农村初级医疗体系的完善,目前全乡共
设有10个村级卫生所和1个中心院,公共卫生事业逐年得到加强。同时对我乡的养老院维修。今年底,我乡夏蓉高速公路修建、省道S323线改建、定点屠宰场建设工程即将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月岩东路建设、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都安全稳定的忙碌在热潮中,在强有力的拉动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我乡居民就业。
二、上关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
1、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四个不适应”
一是农民还不适应。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束缚,与市场相隔绝,信息也不灵,在市场经济面前还显得束手无策,生产和调整仍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是产品不适应。多数农产品品种少,调来调去打的都是“养殖仗”,质量差,规模形成批量和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经营方式不适应。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多,规模小,形不成市场主体,更难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领导方式不适应。现有的调整,小池小塘的文章做得多,大田的文章做得少,养殖业的调整多,种植业的调整比重小,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
(二)产品流通还不畅
生产与市场联系松散。农产品的主要市场在大中城市,而城市市场与农村农产品生产缺乏有效的直接联系,大多是由一批个私运销户自发而松散地进行沟通,生产、保鲜、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往往脱节或是由不同主体分割而加大了成本和风险,难以形成有机产业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目前我乡的农产品大多为现货即时交易,缺乏与城市商贸集团的期货合同交易,缺乏长期稳固、互惠互利的供销关系。同时,缺少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实力型企业,缺少开拓到省外、国外农产品市场的资本和人才,难以实施整体统一的市场战略。
(三)品牌意识还不强
缺乏商标意识,缺少品牌的整体策划,不注重名品的保护和宣传。上乘的农产品品牌不多,一些牌子的名称内涵不丰富,视野比较狭隘,不易打响。
(四)科技相对落后
科研开发和新农技的推广力量薄弱。农产品品种改良滞后,良种率不高。生产和经营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产品档次不高。农产品储藏、保鲜、包装和深加工等技术落后。
(五)市场建设还滞后
现有农贸市场或临时交易场所设施落后,农贸市场的信息交流、产品分级检测和商品分类、包装、加工等处理设施匮乏,功能欠缺。市场之间缺乏网络,各自为政,不能合理配置
资源,难以发挥辐射作用。
(六)农业龙头企业缺乏
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不明显,产业化程度较低。全乡还没有一家龙头企业,产品对外地企业的依赖性过大,无网络,作用发挥不明显。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我乡的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
三、上关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几点建议
(一)尽快转变政府职能,转移政府工作重心,突出政策支持、技术服务、市场培育、品牌宣传这四大工作重点
政府转变职能要从抓规划入手,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区位优势的当地农业结构调整规划,理顺关系,抓规划实施。规划的实施要注意有一定的连续性,避免“班子届届换,思路年年变”,使农民无所适从,对农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利的影响。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突出四件事:一是政策支持,尽量少用行政指导、计划手段,要以政策引导为主;二是技术服务,以农技110建设为载体,建立一支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技队伍,及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三是市场开拓,对本地的主导农产品,要尽快制定技术质量标准,提高本地农产品声誉;要培育发展营销员队伍,通过政府搭台,多召开农产品推介会、展销会。可以在乡内开、市内开,也可以在市外开,省外开;四是品牌宣传,开拓市场应改变“为卖而卖”的观念,要以抓农产品品牌宣传、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入手,为本地农产品创建宏观市场,特别要注意运用我乡山林多,劳力多的特点,发展附加值高的产品,开拓深加工产品,抵御市场风险,保护农户利益。
(二)农业结构调整要“突破难点,克服弱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是个系统工程,有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乡已经有了新的起色,正在朝着“品种调对,效益调高,质量调优,产业链调长”的方向发展。但综观现在的调整情况,不难发现呈现出“四点”的情况:即:“热点在田,重点在林地,难点在种植,弱点还是养殖”。建议调整的品种以种养结合,旱地为主,大田全面铺开,形成规模,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关键是建立一个好的土地流转机制。只有加快土地的流转,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才能促使农业真正走上规模经营之路,才能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北部各村宜烟宜稻的区域,引导发动群众大力种植优质水稻,大力发展烤烟生产。要抓紧对我乡土地流转机制的探索和研究,吸取外地的经验,指定部门负责,制订具体规定,发展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规范流转行为,使土地流转及早纳入“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轨道。
(三)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是我乡农业生产上最大弱点,也是当前阻碍结构调整的最大“瓶颈”。我乡无农业企业,严重地制约了我乡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成为推进新农村城乡化发展的“瓶颈”。
(四)要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1、结构调整必须紧紧依靠科技,把科技进步贯穿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
要把脐橙种植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点来抓,不仅要加大对种脐橙的扶持力度,搞好规模建设,更要把脐橙种植作为一大产业来办,引导各方面力量投资发展脐橙种植,把种植脐橙的科研、繁育、加工、销售联结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要加快制定特色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生产技术标准,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藏技术和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农业先进设施,包括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设备,积极发展设备农业。
2、抓好乡农技站的改革,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是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重要环节。我们现有的农技推广机构,由于形势的变化,目前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工作方式和运营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不适应,需按照市场化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思路进行改革。对政府支持的农技推广机构要增加投入、健全机构、优化队伍、转变机制、更新知识、优化服务,支持其从事农技推广与二次创业服务。对现行乡级农技站的机构设置,要按照公益性、行政性职能综合建站,专业经营服务性职能区域建站的思路进行改革,使公益性行政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相分离。
3、加强领导,建好以农技110为中心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农技110是一个面向农村服务农民,集农技推广、产品促销、信息服务于一体的为农服务新体系,外地的经验和本乡的实践都已证明这是个深受农民欢迎的新事物。推广农技110的经验,这是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整改措施。把建设农技110与改革农技推广体制结合起来,引导农技人员通过农技110做好为农服务,促进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
4、要加快发展我乡的各种专业协会及农业中介服务组织
农业是个基础产业,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因此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一刻也没有放松过。作为国家贫困县,基础较差,农业发展艰难,在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初期,出现一些不适应是难免的,不奇怪的。只要我们全乡上下齐心协力,给农业予更多的关注、重视和支持,我乡的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四)加快农业设施建设
加大整合涉农资金,争取上级投入资加快农业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各村的供水工程,尽快解决好5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大力投入各村的农田渠道修建,解决农业能源及水灌溉问题。抓好“整村推进”扶贫村和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及库区、上关村移民安置区工程建设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深入开展“三湘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严格农业执法和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水南的蔬菜产业优势。认真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开展“耕地保护攻坚年”活动,加快基本农田建设步伐,确保全乡耕地面积不减少。
(五)深化涉农体制改革
逐步理顺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深化涉农体制改革。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全乡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确权。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整体推进” 的思路,在不改变资金用途、不改变资金审批程序和渠道的前提下,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新形势下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乡各部门要牢固确立群众观念,积极充当农民致富的引路人,农民利益的保护人,全心全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办实事、办好事。农技服务人员要带着浓厚的感情到农村去,真心诚意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实际困难如技术服务、市场需求信息、法律服务、质量检测服务等。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基础的地位关系到国 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我国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要想其得以尽快解决,关键是调整政府行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发挥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从而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
四、结束语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政府重视,组织得力,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才会加快,农产品种植和养殖的结构才能合理化,特色产品才能规模化,农民收入才能实现多元化、快速化,由此才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l]于建噪.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36一37.[2]于凤荣.中国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体制的建立[J].行政论坛,2007,(9):11.[3]李文良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2003,(8):10.[4]刘旭涛 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M].2003,(7):11.[5]袁文平.张友树.刘峰 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研究[J].2004,(11):8.[6]杨冠琼 政府治理体系创新[J].2000,(12):6.[7]萧鸣政 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2004,(5):4.[8]侯志山 外国行政监督制度与著名反腐机构[J].2004,(6):2.
第二篇:关于XX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关于XX甸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XX乡副乡长罗XX)
一、XX乡基本情况(基本情况略)
XX乡纯属于农业乡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乡农业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XX乡发展经济的需要。XX乡是一个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乡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二00三年我乡农村经济总收3655万之中,农业收入占68%以上。我乡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农业结构的改变。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我乡二00三年粮经比例为35:65。乡党委、政府积极引进经济作物,如种植甘蔗1200亩,甘桔2000亩,葡萄500亩,蔬菜5000亩,滇屯502优质稻1500亩,冬季玉米制种6000亩。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仅2003冬季玉米制种收入600多万元。平均每户收入2000元,人均500元收入,占人均纯收入(1906元)的三分之一。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二十一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我乡经济生活己进入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顺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市场供求关系正发生变化,卖方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及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大量的传统产业必须相应调整。
三、农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结构的现状
农业结构调整从一九九二年至今的十二年,九二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结构开始进入发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市场要求为目标的新阶段,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和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如我乡的皱皮菜辣的种植在农业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由政府引导产品推向市场,农民收入可观,但未持续几年以失败告终。从九八年起纯属农业乡镇的XX乡,农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甘蔗两大产业,但由烤烟政策的变化,实行“双控”政策,面积大大缩减,由原来的1500亩降到现在的300亩;甘蔗由于价格低,成本升高,致使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0亩下降到现在的1200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乡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积极引进公司,采取“政府+公司+农民”的形式,进行产品结构调整。1998年在试验178亩冬季玉米制种成功后,逐年进行推广种植,到2003年发展到6000亩,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纯收入每亩800元,给农民带来实惠,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劳动者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全局利益。现我乡冬季玉米制种实施五年时间,但农民不遵守合同,没有信任,出现一些违反公司合同的现象。二是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品种单一;三是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四是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五是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六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我乡2003年第三产业总收入只470万元,占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655万元的12.8%,特别向外输出劳动力收入只有3万元。总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
四、农业结构调整的对
第三篇:关于XX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XX甸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XX乡副乡长罗XX)
一、XX乡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略)XX乡纯属于农业乡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乡农业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XX乡发展经济的需要。XX乡是一个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乡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二00三年我乡农村经济总收3655万之中,农业收入占68%以上。我乡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农业结构的改变。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我乡二00三年粮经比例为35:65。乡党委、政府积极引进经济作物,如种植甘蔗1200亩,甘桔2000亩,葡萄500亩,蔬菜5000亩,滇屯502优质稻1500亩,冬季玉米制种6000亩。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仅2003冬季玉米制种收入600多万元。平均每户收入2000元,人均500元收入,占人均纯收入(1906元)的三分之一。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二十一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我乡经济生活己进入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顺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市场供求关系正发生变化,卖方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及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大量的传统产业必须相应调整。
三、农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结构的现状
农业结构调整从一九九二年至今的十二年,九二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结构开始进入发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市场要求为目标的新阶段,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和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如我乡的皱皮菜辣的种植在农业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由政府引导产品推向市场,农民收入可观,但未持续几年以失败告终。从九八年起纯属农业乡镇的XX乡,农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甘蔗两大产业,但由烤烟政策的变化,实行“双控”政策,面积大大缩减,由原来的1500亩降到现在的300亩;甘蔗由于价格低,成本升高,致使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0亩下降到现在的1200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乡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积极引进公司,采劝政府+公司+农民”的形式,进行产品结构调整。1998年在试验178亩冬季玉米制种成功后,逐年进行推广种植,到2003年发展到6000亩,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纯收入每亩800元,给农民带来实惠,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劳动者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全局利益。现我乡冬季玉米制种实施五年时间,但农民不遵守合同,没有信任,出现一些违反公司合同的现象。二是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品种单一;三是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四是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五是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六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我乡2003年第三产业总收入只470万元,占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655万元的12.8%,特别向外输出劳动力收入只有3万元。总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
四、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及设想
笔者通过调查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这龙头企业提供所需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这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尝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采劝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
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三)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四)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让利于农民,反哺农业。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农民和农业。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对“合同”订购的农产品要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格。对于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以稳定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
第四篇:关于XX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XX甸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XX乡副乡长 罗XX)
一、XX乡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略)XX乡纯属于农业乡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乡农业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XX乡发展经济的需要。XX乡是一个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乡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二00三年我乡农村经济总收3655万之中,农业收入占68%以上。我乡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农业结构的改变。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我乡二00三年粮经比例为35:65。乡党委、政府积极引进经济作物,如种植甘蔗1200亩,甘桔2000亩,葡萄500亩,蔬菜5000亩,滇屯502优质稻1500亩,冬季玉米制种6000亩。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仅2003冬季玉米制种收入600多万元。平均每户收入2000元,人均500元收入,占人均纯收入(1906元)的三分之一。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二十一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我乡经济生活己进入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顺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市场供求关系正发生变化,卖方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及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大量的传统产业必须相应调整。
三、农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结构的现状
农业结构调整从一九九二年至今的十二年,九二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结构开始进入发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市场要求为目标的新阶段,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和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如我乡的皱皮菜辣的种植在农业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由政府引导产品推向市场,农民收入可观,但未持续几年以失败告终。从九八年起纯属农业乡镇的XX乡,农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甘蔗两大产业,但由烤烟政策的变化,实行“双控”政策,面积大大缩减,由原来的1500亩降到现在的300亩;甘蔗由于价格低,成本升高,致使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0亩下降到现在的1200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乡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积极引进公司,采取“政府+公司+农民”的形式,进行产品结构调整。1998年在试验178亩冬季玉米制种成功后,逐年进行推广种植,到2003年发展到6000亩,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纯收入每亩800元,给农民带来实惠,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劳动者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全局利益。现我乡冬季玉米制种实施五年时间,但农民不遵守合同,没有信任,出现一些违反公司合同的现象。二是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品种单一;三是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四是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五是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六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我乡2003年第三产业总收入只470万元,占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655万元的12.8%,特别向外输出劳动力收入只有3万元。总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
四、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及设想
笔者通过调查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这龙头企业提供所需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这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三)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四)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让利于农民,反哺农业。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农民和农业。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对“合同”订购的农产品要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格。对于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以稳定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
第五篇:XX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根据广协办发〔2006〕12号文件的通知要求,结合我乡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实际,下面,我就底圩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十五”期间,我乡的农业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已任,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依靠科技,强化推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调整优化结构,稳定粮食基础,扩大经作比重,紧紧围绕“十五”计划既定的目标任务,切实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做到目标不动摇、工作不放松、精力不转移、措施有保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省东南部,**交界处。地处东经104°34',北纬25°17′。总面积397平方公里,距广南县城76公里,属高寒山区、半山区、坝区地理类型区域。最高海拔1915米,最低海拔698米,平均海拔1224米;年平均气温17.9℃,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毫米,全年气候温和,温差小,月差较大,霜期短,平均相对湿度80-90%,干湿分明,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总耕地面积18299亩,其中:田11427亩,地6872亩;人均耕地面积0.59亩。
全乡辖**8个村委会,12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回六种民族,共6595户30880人。其中:农业户6578户,农业人口30483人,有17431个劳动力;少数民族人口28421人,占总人口的92%。
2005年末,全乡生产总值5267万元,工农业生产总值5006万元,粮食总产量919.9万公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万元。财政总收入17.11万元,农民人均有粮300.2公斤,人均纯收入1032元。
二、“十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情况
(一)粮食生产连续五年登上新台阶
200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6590亩,占计划5990亩的112.2%,比“九五”末增35.1%,年平均增6.7%,其中粮食作物完成37930亩,占计划的101.4%,比“九五”末增84.8%。其中:小春作物栽种13320亩,占计划的72.8%;大春作物栽种53270亩,占计划的128.1%。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达919.1万公斤,占计划的116.9%,比“九五”末增31.6%;2005年人均收入1032元,比“九五”末增58%,基本实现自求平衡。
(二)重点科技措施落实较好
一是水稻良种推广逐步实现调优。2005年全乡完成水稻良种推广10114亩,占计划的101.1%,比上年减8%,比“九五”末实绩11236亩减1122亩,减9.9%。2005年平均单产515.7公斤,比上年增2.2%,比“九五”末增6.2%。
二是玉米杂交化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全乡2005年完成杂交化工程4026亩,比“九五”末增82.3%。2005年平均单产为410.6公斤,比上年增1.7%,比“九五”末增6.7%。
三是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效果明显。2005年全乡完成旱育秧360亩,稀植大田完成6120亩,比“九五”末分别增5.7%和2.7%。2005年平均单产为560.4公斤,比“九五”末增1.01%。
四是多样性优化种植示范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全乡完成水稻多样性混栽2610亩,比开始实施2002年的实绩1060亩,增1550亩,增101.5%,年平均递增25.3%。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一是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粮经比例由“九五”末的76.2:23.8调到71.2:28.8。2005年全乡播种经济作物15340亩,比“九五”末增11.01%。2005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年总抪面积的23%,与“九五”末相比提高了2.1个百分占。其中:辣子完成1420亩,总产7.78万公斤,比“九五”末增7.2%;生姜完成2042亩,总产141.56万公斤,比“九五”末增6.5%;甘蔗完成6020亩,总产3378.5万公斤,比“九五”末增369%;完成油菜3680亩,总产26.45万公斤,比“九五”末增18.6%。
二是冬季农业开发取得较好成绩。2005年实施冬农开发4185亩,比“九五”末增27.7%。
三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全乡共引进水稻新品种16个、杂交玉米品种14个,为我乡品种结构调优、调强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不断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1、茶叶产业是我乡的主要支柱产业,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底圩乡广大人民群众因地制宜,结合土壤、气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大以茶叶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自愿、自主”的原则,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以村小组为单位,把全村的荒山、荒坡及部分坡耕地纳入统一规划建设,在全乡124个村小组实施高产茶叶台地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乡现有茶叶面积52000亩,其中规范化种植的有21000亩,有“底圩白毫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胡云6号”、“福鼎大毫”、“福安大白茶”6个品种,年产干茶160万公斤,产值5000多万元。底圩从事茶叶加工、收购、销售一条龙的茶农,每年从社会上筹资近400万元,并从广西、广东、浙江、昆明等地引进外资近500万余元到我乡经营茶叶,给我乡的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现在全乡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300余个,覆盖全乡124个村小组,如今茶叶加工已全部实现机械化,茶叶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产品远销往全国10余个省市。
茶叶产业产值占全乡国内生产总值的50%,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底圩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通过种植茶叶,底圩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群众靠种植茶叶摆脱了贫困,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甚至有的群众盖上了砖楼房,购买了电视机和两轮摩托车,有的群众还集资修路、架电、拉水、建校,积极发展公益事业。比如:叮当村委会的鱼塘村,54户农户种植茶叶3000亩,每年茶叶收入135万元,高收入的农户年收入达6万元,低收入的农户每年最少也上万元。有50户盖起了砖楼房,有53户购买了电视机,有42户装了程控电话,有46户购买了两轮摩托车。群众先后集资28万元,修通进村公路5公里,拉通3.5公里的自来水和程控电话线路,架通3公里的照明输电线路,建设120平方米的学校一个,村内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八角产业是底圩的传统产业,全乡有8个村委会适宜栽种八角。到2005年,全乡有八角面积22610亩,产量达2176百公斤。在八角价格一度低的形势下,底圩乡的人民群众对八角这一传统产业还是充满信心。
3、甘蔗产业是底圩的又一新兴产业,主要是分布在底圩、普盆、普龙三个村委会。到2005年末,全乡共有甘蔗面积6020亩,产量达337850百公斤。特别是普盆、普龙两个基本点村委会的群众,靠甘蔗产业的收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到较大改善。
三、主要经验、做法和特点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十五”期间,乡党委、政府把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工作主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发展机遇,突出工作重点,加快产业开发,实现全面发展。在开展工作当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第一、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资源
乡党委、政府根据我乡的气候和土质条件,以村委会为单位,规划产业发展的重点,确立了以支柱产业茶叶为龙头产业的茶叶、八角、甘蔗和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即:普盆、普龙两个村委会重点发展甘蔗、竹子和热区水果,其余的底圩、叮当、同剪、石尧、坝庄、者嘎六个村委会重点发展茶叶和八角。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与各村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把乡直各单位和机关干部职工分片包干到各财源建设点,实行任务与工资挂钩,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各项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乡党委、政府也逐步摸索出一条发展经济的路子。
第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乡党委、政府不断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优惠政策,将茶叶作为主要产业来安排,引进凯鑫公司参与开发,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给该公司,该公司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建成2000亩高标准茶园,建成年加工干茶200吨的初制所。2006年,基地内的移民人均茶叶收入达1300元,户收入高的近万元,低的也有3—4千元,移民区群众人心安定,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公司生产的“源升”牌系列产品销往昆明、上海等地,效益较好。公司除了加工基地的鲜茶外,还收购周边村寨的鲜叶进行加工,并在底圩、普龙等地建了6个分厂。龙头企业的作用开始发挥,为底圩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引进文山个体老板到央连开发区投资100万元,建设热区水果开发基地1010亩;投资30万元在石尧岔河开发林下草果基地3000亩。
第三、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加大对教育投入和科技培训力度。结合我乡的产业开发,组织群众到石山农场和我乡鱼塘村等科技示范点参观茶叶种植,到珠琳去参观稻田养鱼,并请来了县茶技站的专家和技术员到乡上讲课,把技术培训到田间地头。五年来,共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2000人次。基本实现了每户1至2人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的目标。
第四,落实优惠政策,搞好市场流通服务
要坚持“放心放胆放手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方针,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法律、政策公平的环境,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和管理。乡党委、政府每年都要组织乡村干部到广西横县等地考察茶叶市场,认真帮助群众找市场,找销路,充分利用党委、政府的通讯、传真等设备,帮助茶农和私企老板传递信息。
(二)**茶叶产业能够发展现在的规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品种独特。底圩白毫茶种是全国产量最少的一个稀有品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广西林云和底圩种植。它具有价格高、销路好的优势。
二是品质优良。低纬度、高海拔、土壤肥、日照足、云雾多、湿度大、茶树萌芽早、采摘期长,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培育了品质优良的底圩茶,它以“味醇、味香、味甜、色美”而独具风格,品质以“造型精美、白毫显露、汤色碧绿如玉、清香飘逸、馥郁甘美、叶纯鲜爽”而独领风骚,目前在全国市场上,作为配料茶销售。农药、化肥残留低,2002年经浙江、云南等茶叶研究所检测达到出口欧盟的标准,是较好的生态茶叶生产基地。
三是全民参与。底圩茶叶产业的发展,一开始就把任务下达到村、到户,我们的口号是:家住底圩的干部职工带头每年每家至少要有5亩以上的标准茶叶,每年每户至少要开挖1亩以上的标准茶叶台地,通过大力号召,现在发展成为家家户户种茶叶,村村寨寨办加工厂,人人上山采茶的繁忙景象。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茶叶发展。一是交通落后,目前进出底圩只有一条县乡公路,路面等级低,路况差,晴通雨阻,常常影响正常通行,给货物运输带来不便;二是缺乏集中的茶叶、八角专营市场,制约了茶叶、八角等贸易的发展;三是电力、通讯和市政等配套设施落后,使不少茶叶加工厂靠柴油发电机发电,加大制茶成本。茶商难以掌握市场波动状况,外地来购茶的老板难以落脚。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对招商引资造成很不利的影响,使底圩茶叶与众多发展良机失之交臂。
(二)农业科技培训力度适应不了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群众整体素质低,观念落后,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
(三)农业规模小,种植管理粗放,缺少龙头带动,投入产出效益低,农产品不能自给,基本上靠外来的多。
(四)农业投入不足,国家扶植少,农技推广发展不平衡,农业结构调整困难大。
五、“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
(一)充分利用底圩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大优势,做强优势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茶叶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好底圩优质茶叶和八角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茶叶、八角、甘蔗、畜牧等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
(二)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我乡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就要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甘蔗、茶叶、八角基地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科技示范种植和养植。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南药、北茶”的产业布局,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围绕我乡的支柱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立经济林果、畜牧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底圩片区,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农副产品加工、新建茶叶、八角和畜牧交易市场;同剪、坝庄片区,重点发展茶叶、八角和畜牧;普龙、普盆片区重点发展茶叶、甘蔗、水果、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叮当、者戛和石尧片区重点发展茶叶、八角、畜牧、农副产品加工。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底圩产业平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项目,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品。特别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商贸、餐饮、运输、信息咨询以及文化和其它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我乡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二、三产业来拉动底圩农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