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面子文化”的负面效应

时间:2019-05-15 02:3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警惕“面子文化”的负面效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警惕“面子文化”的负面效应》。

第一篇:警惕“面子文化”的负面效应

警惕“面子文化”的负面效应

作者:王昊魁杨敏《光明日报》(2017年06月06日 15版)

将扶贫领域的惠农资金优亲厚友;讲排场、比阔气,无视党规党纪,大办婚丧喜庆;超标准公务接待,造成严重铺张浪费„„从文化的视角透视这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都离不开“面子文化”的影子,都有“面子文化”在作祟。

有专家认为,面子是指个人行为或价值从社会得到认同,并获得社会交换而产生的自我满足心理。可以说,中国人的面子情结源远流长,它深刻渗透到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成为解释诸多社会现象的出发点。“面子文化”本无所谓好坏,但如果把面子当成换取金钱、谋求不当利益的工具,就为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埋下了隐患。

奉行“面子文化”,破坏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

这是重庆市城口县人大原党组书记、主任于少东为其子大操大办婚礼时的场景:数十辆豪车组成的迎亲队伍,五星级酒店100多桌盛宴,大型摇臂设备和数台摄像机多角度实时拍摄,高达40万元的婚礼花费。连酒店服务生都为之惊叹:好大的排场。

大排场的背后,是大肆收受礼金:婚礼上于少东收受礼金200多万元,其中,收受党政机关人员和企业老板礼金共计58万余元。事后,于少东在接受调查时说:“党政干部和企业老板主要是看我的面子来的,如果我不是城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他们肯定不会来。”

为儿子办婚礼,乃人之常情。党员干部只要按照相关规定,不铺张浪费,不邀请管理服务对象参加或收受其礼金,也无可非议。但有的党员干部漠视党规党纪,没有紧绷廉洁自律之弦,过于追求“面子”,奉行“面子文化”,败坏了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

“喜欢讲排场、摆阔气,造成严重铺张浪费”“平时参加企业的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和各种救灾活动,我错误地认为这是给企业家个人捧场、给他们面子,让企业老板还要感谢我、赞扬我。这是多么幼稚、多么可笑”。福建省南安市委原书记骆国清在悔过书中写道。

铺开场面,讲究情景和气势。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不轻车简从,习惯前呼后拥;有的热衷于造声势,喜欢在“电视上留影,广播上留声,报纸上留名”,但开展工作往往虎头蛇尾;有的好大喜功,中央巡视就发现,有的干部沉迷于政绩冲动,重显绩、轻实干,甚至弄虚作假。

讲究情面,看似“名正言顺”,实则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和利益交换。四川省农业厅原巡视员胡相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企业发展、职务调整等方面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通过亲属入股经商办企业,多次收受下属单位和个人、企业负责人等所送礼金,涉案总金额折合人民币1067万元。

对于和企业老板经济交往问题,胡相全在悔过书中写道:“有我过去帮助打下的基础,他们会给我面子。”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从广义上说,“面子文化”是一种炫耀性腐败的具体表现,个别党员干部借助炫耀性腐败达到个人政治目的和利益获取。究其原因,“面子文化”的实质是权力关系的异化,通过排场、阔气、场面等显示自己的实力,为获得更大的权力制造声势。

纪律和规矩意识淡薄,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专家表示,有的单位民主生活会“认认真真走形式、轰轰烈烈走过场”;有的同志在开展批评阶段铺垫太多,磨不开情面,“隔靴搔痒”;有的单位一把手批评其他班子成员一般比较尖锐,但班子成员批评一把手则普遍存有顾虑,怕穿“小鞋”,等等,无一不是“面子文化”在作祟。

“奉行‘面子文化’容易产生圈子文化,为了面子维护小圈子的利益,对小圈子的违纪行为不敢或者不愿进行批评;容易滋生潜规则,把纪律置于脑后,丧失原则,对于规矩不能认真执行;容易产生利益输送和利益交换行为,一定程度上为腐败的发生提供文化土壤。”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辛向阳说。

奉行“面子文化”,拉帮结派、搞小圈子,表现为任人唯亲、损公肥私,滋生政治野心,严重损害党的团结统一,破坏党内政治生态。

在分析少数党员干部奉行“面子文化”的原因时,辛向阳表示,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传统文化有一些糟粕因素,如人身依附、帮派思想、关系文化、江湖义气等,造成“面子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规矩和纪律意识淡薄,因缺乏纪律和规矩意识,就会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把面子放在重要地位,用面子代替遵纪守法。

“无视党的纪律、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虽然平时也组织政治学习,但往往是摆摆样子、走走过场”,福建省南安市委原书记骆国清在悔过书中写道。

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宋伟认为,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讲排场”“要面子”的不正之风,这种风气潜移默化对少数党员干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个别党员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换取“面子”,甚至是金钱的工具,从而走向了违纪甚至违法的深渊。

消除负面效应,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以上率下改进作风,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干干净净的政治生态,大力纠正“四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明显好转。

大力整治不正之风,铲除腐败污染源,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发挥警示震慑作用。比如,江西针对巡视发现的在高档住宅小区搞“一桌餐”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天津强力整治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深刻剖析根源、危害,认真开展整改和专项整治,促进政治生态向好向善。

庄德水说,消除“面子文化”的负面效应,要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规范的干部政绩评价机制,让踏实肯干的老实人吃香,让弄虚作假者失去市场,阻断炫耀性腐败者上升的路径。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进一步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鼓励更多党员干部敢干事、能干事,保持改革热情和政治追求。

宋伟表示,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增强党性修养。同时,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公众的廉洁诚信教育,从党风政风到社风民风都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消除“面子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以更加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辛向阳说,要同封建残余文化作斗争。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要求,又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特殊要求。共产党人价值观正确地解决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使个人有限的生命价值能够融入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宏伟进程中。

第二篇:面子文化

1.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ace Theory 【关键词】 礼貌;面子;文化差异;交际;【英文关键词】 Politeness;Face;Cultural differences;Communication 摘要】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但它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策略,随着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面子论,作为礼貌原则中的重要理论,在中西方情境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本文主要从文化等方面来探究其中西方面子的差异及其成因。

【英文摘要】 As a social phenomenon,politeness is universal.In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s,the ways of face perception and expression are also different and the root causes behind the cross-cultural divergences lie in many aspects,especially in culture.2.面子:中西文化差异探讨

An Exploration of Fa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面子理论;积极面子;消极面子;言语行为;

【英文关键词】 Face Theory;positive face;negative face;speech acts;

【摘要】 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但该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因此,对于其跨文化普遍性问题,中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质疑。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中体现出的面子差异有助于消除人们在交往中的障碍,从而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

【英文摘要】 Brown & Levinson s Face Theory,as an influential theory in expounding the phenomenon of politeness,is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cultures.Therefore,its intercultural universality has been questioned by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The conception of “face” has different cultural featur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The exploration of these features embedded in speech acts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helps to clear away the communicative obstacles in people s communication and facilitates t...【参考文献】

[1] 黄永红.对言语行为“道歉”的跨文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5).[1] Blum-kulka,Olshtain.Requests and Apolo-gies: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Speech-act Realization Patterns(CSARP).Applied Linguistics, 1984, 5 :196~213.[2] Brown,R,A.Gilman.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Giglioli,P.(ed.).Language and Social con-text.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3] Brown,P,&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4] Hall,E.T.Beyond Culture.New York: Doubleday&Company, 1976,.[5] Mao,L.M.R.Beyond politeness theory:“„Face‟revisited and renewed”.Journal ofPragmatics.1994, V21.[6] Scollon,R.,&S.W.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lackwell, 1995,.[7] Trosberg,A.Apology Strategies in Natives/non-natives.Journal ofPragmatics.1987, 11 :147~167.3.中西“面子”差异探析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ian Zi” and western “Face theory” 【关键词】 面子论;面子;中西方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英文关键词】 face theory;face;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摘要】 继Grice的合作原则之后,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论在中西方情境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探究其差异之成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等多方面。

【英文摘要】 Following Grice s Cooperative Principle,Brown and Levison put forward the Face Management View.It is the influential theory used to deeply illustrate the politeness phenomenon.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Mian Zi” and “Face” have respective implicatures.Therefore,we have to conside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order to research into the reasons of their implicatures.【参考文献】

[1] 萧丽艳.“面子”在中国“礼”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对比[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2] 周桔.中西方面子观差异及成因初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04).[1] 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2).[2] Brown,G,Levinson,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4.中西文化中的“面子”问题

“Fa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关键词】 面子论;正面面子;负面面子;

【英文关键词】 the face theory;positive face;negative face;

【摘要】 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在中西两种文化当中存在着“面子观念”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使用礼貌策略上的不同选择。

【英文摘要】 “Face”is the public self-image every member of a society wants to gain for himself.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t of “fa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which lead to the different choices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参考文献】

[1]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04).[2] 李军,宋燕妮.面子理论在汉文化中的考察[J].修辞学习, 2004,(02).5.浅析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Difference of Face Perception i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关键词】 面子观;礼貌;差异;

【英文关键词】 face perception;politeness;difference;

【摘要】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是所有文明社会的特征。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于礼貌认识的不同。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观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着差异。中西方面子观的不同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思维模式。作为中国人,从西方面子观中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是十分必要的。

【英文摘要】 Politeness is a symbol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feature of all the civilized society.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leads to the different realization on politeness.As one theor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face perception is different under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ffection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 difference of face percep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shows different social relations and mode of thinking.As a Chinese,it is necessary to seek common points a...【参考文献】

[1] 周文博.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10).[2] 陆欣.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9,(05).[3] 王敏.“面子”现象的跨文化分析[J].文教资料, 2008,(29).[1] Hu HC.The Chinese concepts of face.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44, 46(1):45-64.[2] Goffman Erving.On Face-work : 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Psychiatry, 1955, 18(3):213-231.

第三篇:警惕政务APP成面子工程

政务APP乱象

近几年,“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口号随处可见,各地的政务服务类APP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随着政务APP的推出,政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与此同时,不少地方的政务APP重复开发、荒于管理、不实用等问题日渐凸显,俨然成了信息时代的面子工程。

开发设计,“只唯上不唯实”。

有的各部门APP内容大同小异,区别仅在于图标及名称;有的APP仅工作人员下载,百姓根本不知;有的步骤繁琐,百姓无法正常使用。“乱象”背后,我们看到有的政务APP开发目标人群是上级领导,而非人民群众;用途是展示、观摩,而非为民办实事。这些投入数十万财政资金开发的政务APP,成了为标榜业绩的政绩工程。

为官之道,在于为民。推进政务上网、信息上网,简化群众办事流程,是新时代转变社会治理模式、落实简政放权的重要途径,本应为民办事的政务APP成了领导的“玩物”,如此做法,哪还有敬民之心,怎么行简政之道。

终端设备,大搞形象工程。

“政务一点通”、“XX通”、“阳光XX”等各个系统的触控平台似乎已成为基层为民服务大厅的“标配”。其他部门的触控平台有的“正在路上”,有的早已遭到弃用。有的地方在农村安装巨大的LED显示屏,有的地方将触控平台安装至角角落落,真的需要如此数量的触控平台和显示屏吗?显然,有人将这做成了形象工程,建设过程中忽略实用性和性价比,为了创造更佳的观赏效果不惜投入巨资。

当“初心”已变,一切建设也便走了样。政务APP本应是群众积极安装使用的“办事神器”,却成了“可远观不可使用”的“观赏品”。

后期维护,多成“烂尾工程”。

笔者自应用商店随机下载安装了各地的十余款政务服务类APP,内容仍在更新且能够正常使用的仅三款。更多的政府APP虽投入成本耗费心血开发完成,但忽略了APP的背后需要相应的人员维护,需要及时的信息更新,需要根据群众需求对内容进行调整,最终虎头蛇尾成了“烂尾工程”。

在事前不进行仔细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匆匆上马的政务APP经过时间的考验统统“现了原形”,宛如城市中留下的“烂尾”工程,竖立在应用商店中供浏览的群众耻笑。

政务APP表现出的问题形形色色,但归根结底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斥巨资为“小众”服务,以领导满意为目标的APP建设必然淡化了方便百姓的功能属性。唯有放下政绩观念,建设“接地气”的政务APP,才能摆脱“僵尸APP”的尴尬境地,才真正担得起“政务APP”的名头。

第四篇:警惕不良文化流向农村

警惕不良文化流向农村

金海

一年四季,农闲时节,十里八村的农民,总习惯乡里乡亲汇聚一起赶大集。乡镇集市,活跃了农村市场,交流了致富信息,丰富了文化生活。但毋庸讳言,红火的农村集市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令人担忧。

一些江湖骗子沿街摆摊设点,算命相面,装神弄鬼,大声叫卖推销非法出版物。一些人搭起草台班子,打着“三下乡”的招牌欺骗农民:“送文化下乡”竟成了色情表演;“送科技下乡”竟干起了贩卖假种子坑农的勾当;“送卫生下乡”名为义诊,实则兜售假药或高价保健用品……这些现象虽属个别,但影响很坏,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城市加大了净化文化市场、清除黄赌毒工作的力度,一些人如耗子搬家,从繁华城市溜到偏远农村,重操旧业,坑害农民。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有八亿之众,这既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市场,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市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愚昧、消极腐朽的文化必然会乘虚而入。不良文化犹如毒气一样,一旦弥漫,就会严重污染农村市场,毒害农民心灵,败坏社会风气。“法轮功”邪教迷惑了许多农民,还有一些乡村党员干部陷入其中,说明迷信和愚昧在农村还有一定市场,要铲除“法轮功”等邪教滋生泛滥的土壤,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要站在维护农村稳定和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坚决防止和克服那种只重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的错误倾向。

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最有效的办法是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繁荣才能更好地净化,净化是为了更好的繁荣。不能一说繁荣就忽视了净化,一说净化又忽视了繁荣。现代农民对高尚文化生活有着热烈的期盼和追求。在不少地方,农民为了听场好戏,看场好的演出,跋山涉水,自带干粮,连等几天几夜。农民享受到好的文化生活,比过个大年还高兴,问题是我们要及时向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近些年,我们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得民心,深合民意,大受农民兄弟欢迎。根据农村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生动活泼的“三下乡”活动,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贵在经常,贵在持久。目前,农民希望“三下乡”要常下乡,不要像过年一样,一年只盼来那一回。

毛泽东同志早就提醒我们,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就是在培育一方净土,陶冶农民情操,提高农民素质。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真正提高了,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才大有希望。

《人民日报》(2001年04月09日第四版)

第五篇:新闻宣传的负面效应

新闻宣传的负面效应

新闻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正确的舆论是通过新闻作品的正面效应去实现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稿件却往往产生负面效应。因此,研究如何避免新闻宣传的负面效应,应该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批评性稿件

刊发批评性稿件是新闻媒体履行其舆论监督、树立其行业权威所必不可缺的手段,但往往会出现负面效应,主要有如下几种:

批评过量:新闻,本来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过量,从事物的总体上说,就是对事实本身的扭曲,就是不客观的。批评性稿件,一旦过量,就是一种误导,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比如说,暴力凶杀,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的,但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相比,则毕竟是一滴污水与一泓清泉的关系。如果在同一期报纸或同一个版面中排出几起凶杀的消息,而只有一篇或根本没有颂扬见义勇为的稿子,那就会给读者形成“坏人坏事黑压压”的印象,从而产生“整个社会黑乎乎”的感觉,甚至得出“天下不太平”、“政局不稳定”的结论。

社会是广阔的,需要批评、揭露、抨击的事物固然是有的,但不能统统搬到报纸上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站在史家的角度去冷静地观察、分析和判断,抓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写成批评性报道,见诸报端,引起读者的共鸣,取得社会的支持。

批评失度:常言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批评性报道尤其要牢牢把握好一个“度”,它不仅要求完全真实,而且要强调完全准确。但在实际报道中,失度现象却屡见不鲜,让被批评者抓住“辫子”而造成社会影响,甚至酿成恶劣后果的事时有发生,可谓防不胜防。某报1984年因对南京博物院院长姚迁批评失度而导致其自杀并引起社会同情的教训,就是一例。究其失度的原因,或是为了让读者身临其境而对事物进行了不当的细节描写,或是为了追求情节生动而进行了过分的气氛渲染,或是由于感情激愤而排出一串尖刻之词,或是由于分析不透而妄下结论、乱扣帽子。

度的问题,是一个分寸的问题,要把握住这一分寸,记者必须认真调查研究,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反复核实,从而全面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分清是非曲直,抓住问题的实质;必须做到事实完全准确,表达完全准确,分析完全准确,结论完全准确;对确指某人某单位的批评稿件,要尽量征求被批评者的看法;对难以确定是否准确的“事故多发地段”,宁可避而不谈,也不可稍加意会。批评性报道要严防过大伤害,记者应首先树立与人为善的观念,在批评的同时要适当指出被批评对象的优点和贡献,指出其犯错误的客观原因和悔过的表现及其日后努力的方向等。

批评背时:在一个时期内,党的工作都是有一个中心的。紧紧围绕工作大局,精心组织战役性报道,高扬主旋律,激励、动员人们团结一致投入到改革开放和各项经济建设的洪流中,是正确引导舆论的关键之所在。如果与整个舆论的大气候相背,那就好比在一场大型合奏中,某一乐器的旋律突然离了谱,即使它发出的声音再准确,在这个合奏中也是一种噪音、杂音——起码是一种不合谐的音,从而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破坏了演奏的整体效果。新闻宣传,特别是集中精力为某一主题大呼大鼓之时,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组织报道,而对其中的枝节问题和潜在的非本质性的隐患,只能通过分析和引导的形式提示读者,使读者明确其发展的趋势,而不能劈头盖脸地横加指责。

批评错位:批评和揭露,对新闻宣传来说是必需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揭露去抨击黑暗,歌颂光明,引导人们奋发向上,推动社会加速发展。然而,时下有少数作者由于立足点错误,在他们的此类稿件中大都侧重于详细描述某坏人坏事,例如《黑社会面面观》、《盗窃集团种

种》、《色情业探秘》等,往往将人物刻划得维妙维肖,将情节描写得绘声绘色,从而产生负面效应。新闻必须真实,但真实并不是新闻的唯一原则,在批评性报道中,有些真实的情节是不宜公开披露的,有的甚至是根本不允许公开披露的。例如对个人的隐私如果写得越真实、越具体,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就越大,甚至可能构成违法。应该明确指出的是,这种“如实”的“纯客观”的报道,如果不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予以批评,那实则是在宣扬阴暗面,有的甚至是在教唆犯罪。

二、表扬性稿件

表扬性报道属正面宣传范畴,往往认为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其实不然,正是因为编辑记者疏于慎重,致使它产生负面效应的机会并不少于批评性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溢美:一般说来,作者对批评性稿件的遣词造句还是比较注重斟酌的,并大都留有一定的余地,而在表扬性稿件里,特别是在典型宣传的文章中,则往往仍然沿袭“文革”遗风而刻意塑造“高大全”形象,一味追求文学性,有的竟然故意将溢美之词堆砌于一文,极力渲染,甚至还动用夸张想象等手法极力美化人物形象,意会事件情节,借以粉饰与标榜。结果不但将被表扬对象置于啼笑皆非的难堪境地,而且更重要的是引起读者的反感,从而对表扬对象的典型性产生怀疑,并由此而推测其他典型也都是“吹”出来的,“拔”出来的,“捧”出来的,得出“新闻宣传是不可信的”结论。事实上,典型人物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人,而不是虚无缥渺的神,先进单位的经验也是群众实践的理性总结,而不是天上御园的仙桃,只有把典型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把先进经验介绍得入情入理,才能使读者信服,才能起到正面引导的效果。

虚假:新闻宣传中有时出现虚假典型,这些“典型”本来就没有什么突出的事迹和经验,在群众中也无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或是作者为图某种私利,或是“典型”为给自己树碑立传,于是便将其妆扮成真正的典型见诸报端或其他新闻载体,此类报道纯系虚假报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典型都是“造”出来的,从而“一粒老鼠屎臭了满缸酱”,对所有的典型都持否定态度,进而对整张报纸和整个新闻宣传的可信度产生怀疑。杜绝虚假典型报道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编采人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其职业道德修养,使之不为名利所诱惑,始终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角度去处理问题,操作稿件。

片面:世间的事物不是孤立的,往往会涉此及彼,新闻宣传如果顾此失彼,就会出现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的现象,批评报道是如此,表扬报道也是如此。比如一则报道法院审结案件数量增加的消息,无疑是对法院提高办案效率的表扬,但殊不知却很容易引起公安部门的不满和给读者以“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的感觉。试想,审结案件的数量增加,一般来说则与发案率的上升有关,而发案率的上升,则说明公安部门对社会治安工作抓得不力,而社会治安工作抓得不力,则必定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权衡利弊,客观地评判新闻事实,力避顾此失彼,以防费力不讨好,引出负面效应。

三、热点宣传

热点问题,大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新闻媒介应顺乎民意,进行及时适度而又准确的报道,以满足读者的要求。不过,“热点”不一定是重点,相反,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上讲,有些所谓的“热点”问题却恰恰是不宜提倡的东西。然而,当群众对其还不完全了解时,如果避而不报,反而会失去读者,甚至会引起更大的负面效应。而对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记者决不能盲目地跟着刮风起哄,而应该多从建设性的角度进行宣传,要考虑社会心理的平衡,从坚持两点论出发,用冷静的头脑,进行解惑释疑舒心理气的工作,慎重地的进行引导,使读者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准确的结论。对政治敏感问题,要头脑清醒,要内紧外松,要严防把问题炒热;对无关大局的问题,要进行舆论分流,要转移和分散热点,要避免无谓争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化解矛盾,教育群众。如

果对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不宜提倡的东西宣传得过热,势必会使一些读者的头脑由热变涨,由涨变昏,最后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而迷入歧途。例如,前一个阶段,有的新闻单位为迎合少数人的趣味,大肆宣扬明星,结果“追星热”从社会蔓延到学校,从青年蔓延到少年,致使不少年轻人在大学雷锋的日子里,不学英模追明星,并且追得最紧的是港台明星。现在回头去看,“追星”,本来并不是什么“热点”,是被某些新闻传媒炒热了的一个话题。作为新闻工作者,最怕的是头脑不冷静,盲目跟着风潮跑,而要想防止头脑发热,最根本的是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认识各种现象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某些假象所迷惑,才不会被某些风潮所裹挟,才能做到既有奔放的工作热情,又有求实的冷静头脑。

下载警惕“面子文化”的负面效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警惕“面子文化”的负面效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摘 要: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是伴随着人类运用技术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大幅度增强而逐步出现的一种压抑、否定主体生存的消极现象,它常常导致自然危机、社会......

    中国的面子文化对幼儿的影响

    中国的面子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摘要:中国是个崇尚面子的国度,爱面子是中国人的通病,某种程度上讲,爱面子是自尊的表现,但是“面子”扩大化的事迹很多,比如攀比之风愈演愈烈、“......

    透过历史看中国的面子文化

    透过历史看中国的面子文化 2013年04月25日17:39 来源:中国网 曾有这样一位党员干部,当他得知上级领导要来视察,便将当地老百姓贫苦度日的情景拍了录像片让上级领导偷偷看。上级......

    有感于"一把手负责制"负面效应

    有感于"一把手负责制"负面效应岁末年初,名目繁多的会议特别多,内容大都涉及热点、难点问题,诸如“防止禽流感”、“拖欠民工款”、“今冬明春安全问题”、“年终送温暖活动”等......

    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摘要: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本身无所谓好与坏,而关键在于使用科学技术的人。本文......

    面子议论文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人的脸面,不但可以洗,可以刮,还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面子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可以倾家荡产而为之。 材料二:时......

    面子理论

    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张燕--维普资谈中西礼貌原则 O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eness Principles 浅谈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论文......

    《面子》观后感

    《面子》观后感 《面子》观后感1 今天,我去看了绍兴科技馆的“防震减灾科普展”,感受颇深。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运动,会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这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