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时间:2019-05-14 17:0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第一篇: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摘要: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本身无所谓好与坏,而关键在于使用科学技术的人。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以及所要解决的措施,同时也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观点,即唯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目的就是引起我们对科学技术作用的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使科学技术更好的造福于我们整个人类。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负面影响

19世纪末,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本雅明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点人类迟早会明白”。20世纪验证了本雅明的预言,人类以科技接近自然,但却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表现

1.科学技术面临的社会问题。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对自然地了解和驾驭能力越来越强,人类在战胜自然地同时,科学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和生物制品与生态安全问题等。1962年,雷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揭示了:“19世纪末,已有六种工业致癌物质为人类所知,20世纪创造了无数新的致癌化学物质,并且使广大群众与它所亲密的接触。”[1]正是因为这些致癌物质中的一种叫DDT的化学杀虫剂喷洒到空气中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引起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那个春天死寂一般的宁静。在长江流域,一些人为一点点的蝇头小利长期对森林滥砍滥发,水土流失严重,最终导致1998年百年一遇的长江特大洪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2]

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道德问题。1997年,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使克隆技术从此不断在技术上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克隆技术的成功实践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壮举,是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由此产生的伦理学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个人能否违背自然规律去自由选择后代性别,这样又如何来保证正常的人口性别结构?如何确定无性生殖出来的人与提供遗传信息的人的伦理关系?用克隆技术改造人种,可能导致人的面目、本性和情感的改变,家庭和社会秩序失常,人类遗传进化紊乱和基因库退化,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特别是,如果繁殖出“动物人”杂种、制造出“类人机器”,那么又如何将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等等。”[3]面对克隆技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说:“鉴于我们最为珍视的信仰和人性的观念,克隆人必然要将引起人们深深的忧虑,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是诞生在实验室以外的奇迹。”[4]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在人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我们需要反思造成这些不利影响的原因是什么并克服之,从而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影响,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二、科学技术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

1.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这是产生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都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也不例外。例如,1946年出现的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体积庞大且十分笨重、技术速度十分慢、实用效果并不理想,然而,今天的计算机已突飞猛进的向前高速发展着,不仅体积越来越小且计算速度相当快、实用性相当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现实利益的需要,说到底也就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一己之私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本质上社会性的。也就是说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是现实的人,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大到一个集团或国家无不是如此。由于受经济利益或政治文化等因素的驱使,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无不受到巨大的影响。一个小果农或小菜农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竟然用具有剧毒的化学药剂乙烯利来催熟水果或蔬菜,以期蔬菜、瓜果早上市卖个好价钱。当今头号强国美国为了自己经济利益的需要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度向海湾地区和主权国家南斯拉夫投下了贫油弹,给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带来了贫血、肿瘤等疾病等巨大的灾难。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种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得尺度来建造。”[5]正是现实利益的驱使,使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在现实世界中还有不小的市场,归根到底还是人的价值选择或科学技术滥用的问题。

3.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也是科学技术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每一个人或某一代人受客观事物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等限制,往往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难以预见或根本无法预见的后果。正是由于人类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盲目滥用科学技术,最终给人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和代价。1962年,雷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做了这样的描述: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大量使用含有机氯化物的剧毒杀虫剂六六六或DDT来杀虫,以提高粮食的产量。短期内取得了杀虫的效果,粮食产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然而,这些剧毒物的制作者和使用者们却全然没有预见到这些杀死害虫的毒物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贻害无穷。“人类制造的杀虫剂,无异于为自己种下了一棵毒果。”[3]如上所述,引起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因素如此之多,这犹如给唯科学主义者一针清醒剂,使他们从中更加清醒地来认识科学技术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从中最大限度的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作用,克服科学技术负面影响来造福人类。

三、面对科学技术负面影响而采取的措施

1.辩证的看待和使用科学技术。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运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4]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既可给人类带来积极的影响又可给人类带来负面的影响。然而,科学技术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它是中性的,要想让科学技术是造福人类还是祸害人类归根到底还得取决于人类自己。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药无论是用来伤害一个人,或者是用来给这个人医治创伤,它终究还是火药。”[2]中国人利用火药来做烟火,而西方人却用在军事上,后来对其他国家的入侵起了重要的作用,给其他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指南针中国人用来看风水,而西方人却用来做航海技术、争夺世界霸权等的辨别方向;飞机的发明给人们带来了交通的便利,节约了人们的时间,而却被恐怖分子用来撞击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对于科技的负面影响例子不胜枚举,就看发明和使用科学技术的人怎么来使用它了。

2.对科学技术的发明者和应用者进行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尽量减少科学技术负面影响,从而使科学技术更好的造福人类。“所谓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是指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它规定了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行为规范。规定了科技发明者和使用者在发明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告诉和教育发明者和使用者什么样的科技行为是善的,什么样的科技行为是恶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2]这样无形当中就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明确了他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遵守它和执行它,从而更加有利于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如阿·汤因比说:“要消除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个人的内心革命性变革,对付力量所带来的邪恶结果,需要的不是智力行为而是伦理行为。”[1]

3.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来取代原有科学技术的缺陷,进而运用已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未来作出预测,从而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造福人类。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一些对人类有害的东西将逐步被淘汰并被新的科技发明所取代。含铅的汽油逐渐被不含铅的汽油所取代;氟利昂破坏臭氧层逐渐被一些环保的制冷剂所取代;一些具有剧毒的杀虫剂也被禁用等等。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对未来作出预测,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对经济的发展情况的做出预测,对整个城市规划做出预测,对地震、海啸做出预测等等。2004年12月,在太平洋发生地震、海啸之前,太平洋预警中心向太平洋海域地带发出了可疑的地震信

号并作出了及时预测,使该地区的人们早有准备,减少了地震或海啸带给人们的巨大损失。

4.建立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体系;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一些贪图经济利益的国家要及时放弃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的单调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来造福整个人类。

四、辩证的科技价值观

在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个是技术悲观主义,一个是技术乐观主义。技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可以最终解决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技术悲观主义关注技术效应的人文评价,关注人的发展和幸福,基本上否定技术的社会价值。我们应当树立辩证的科技价值观,不走极端。

1.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利剑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没有科学技术,人类也不会比动物高明多少。人类借助科学认识自然,借助技术改造自然。科学技术是人类用来劈开人与自然之间屏障的利剑,有了它,人类才能更接近自然,最彻底地融入自然,最充分地发展自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发展的直接动力,发展是硬道理,人类前进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人类如何可能丢了这把剑老老实实回到原始社会呢?认为科学技术有负效应就主张废弃是因噎废食。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 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双刃是科学技术这把利剑本质属性 科技这把剑是双刃的,益处和弊端相生,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创造价值,尽量减少损失。核技术可以用来建核电站发电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毁灭人类。克隆技术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也可以用来制造怪物。科技可以让人心情舒畅,也可以让人精神崩溃。

3.使用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取决于人 把握和应用科技的主体是人,人是有价值取向和能动性的,因此,真正决定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和负有责任的是人,而科技本身是没有责任感可言的。核技术是被用来建核电站还是用来造原子弹,这种选择是人类自己做出的。所以,我们不应责备科技,甚至要求抛弃科技,回到原始。我们要做的是,控制人类错误的选择,甚至自私、损人利己的心态。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4.使用科学技术这把剑,要有科技理性和人文情怀的统一在运用科技时,我们提倡重视人文理性,同时,更注重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协调与统一。物质生产力要想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必须有更大的发展,科技理性必须更加发扬光大,但人文理性应当对科技理性进行有益的渗透和补充。其实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凸现着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心和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的追求,这也表明了人文理性的历史需要。人文对科技的指引作用不可被抹杀,那种完全的工具理性终有一天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五、结语

科技的负效应会伴随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出现,对此没有一劳永逸的万全之策,但是只要我们树立辩证的科技价值观,以人为本,正确地使用科技,把科技的负效应降到最低,社会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就能保持长久的和谐。

参考文献

[1]丁长青.科学技术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肖峰.哲学视域中的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王伯鲁.技术究竟是什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赵建军.追问技术悲观主义[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5]官宪.浅论科学技术的负效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

第二篇: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摘 要: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是伴随着人类运用技术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大幅度增强而逐步出现的一种压抑、否定主体生存的消极现象,它常常导致自然危机、社会危机等, 严重困扰着当今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技术负面效应的产生既有政治、经济上的原因,也有理性、认识上的原因。技术的负面效应是可以消除的,通过明确政府部门和技术工作者的责任、促进技术自身的发展、增强技术伦理意识,是目前应当采取的有效重要措施。

关键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和谐发展

一、绪论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人类逐步认识茫茫宇宙和奥妙的世界提供了必要手段,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当人类在对科技的巨大作用歌功颂德的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加速发展,科技的负面效应也正日益明显和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如资源匾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物种濒危、人际关系淡漠、伦理失却、人文精神丧失、科技造假等等,这些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也因此越来越为学术界和理论界所关注[1]。

二、技术负面效应理解与表现

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在以应用技术谋求多方利益的同时,否定性因素也随之出现,这些否定性因素就是技术活动产生的负面效应。技术的负面效应正是随着人类对自然改造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发展的,是随着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暴露出来的。它是在人类运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界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束缚压抑主体、威胁和否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消极现象[2]。技术负面效应事实上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它直接造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对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3]:第一,从自然领域来看,科技负面效应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对自然界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第二,从人文领域来看,科技负面效应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对人类这一主体本身及其精神层面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第三,从社会领域来看,科技负面效应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对社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第四,科技负面效应不论是涉及到自然领域,还是社会方面,其最终都是损害了人类需要和利益。

技术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然危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已构成了现实的威胁[4]。现代科学技术对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人们在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现象也同样是令人吃惊的。

在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中,科技因素既可以导致防治污染技术的创新和进展,又可以引起或加剧污染的排放[5]。比如,合成化学物质主要包括合成农药、化肥等各类合成材料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不仅对人类自身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还会危机所有生物的健康成长,破坏生态平衡,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公害。另外,基因污染是另一种新的污染形式,它通过某种途径扩散到其他人工培养生物或自然界野生物种,并成为后者基因的一部分,从而对生物界以致整个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危害。

2、社会危机。

在世界范围内, 科学技术与权力结合在一起, 掌握着科学技术优势的国家寻求对其他民族的控制, 产生了以科学技术为后盾的新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运用技术加强本国的国力,发达国家面临着怎样运用高技术获取超额利润争夺世界霸主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实现现代化,赶上富强国家的问题;第三世界的国家面临怎样运用技术消除饥饿、贫穷、内战的问题[4]。

3、人类自身危机。

在人自身方面, 科学技术霸权意味着人文失落, 造成人类精神家园迷失, 心灵无处安顿, 产生全社会范围内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人不但没有被机器解放反而被机器役使;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支柱,同时技术强调对人和物的控制。当人把技术作为获取超额利润的工具和手段的时候,人就会在技术创造的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成为物的奴隶,人就成为机器的附属物,成为无个性的人。技术在快速推进中确立了自身在现代社会的主导地位,于是技术价值观逐渐成为主导人类生活的文化霸权和新的意识形态[5]。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却拉远了心理距离, 交往的情感因素被滤去, 温暖的友谊变成了“公关”和“交际”。人们以技术的实证方法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人生价值、尊严等在技术笼罩下被边缘化。

4、高科技战争危机 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不同类型的主体构成,彼此之间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而战争是短期内解决冲突最方便的手段。为了在战争中取胜,各个国家尤其是大国之间都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以加强军备力量和军备竞赛。在这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原子武器、生化武器、化学武器相继问世。核技术当初是科学界的一项重大发现,是为了人类谋福利,但不幸的是,人们现在却生活在核战争威胁的阴影之下。[5]

三、技术负面效应的根源

纵观技术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其根源是错综复杂的。概而言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寻求其根源。

1、政治根源

政治因素是制约技术价值取向的首要因素。无论是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而言还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而言,技术均打上了政治的烙印。技术具有政治工具的先验性,使得技术“政治化”;而“政治化”的技术又成为某些人取得社会地位或达到现实目的的重要手段,导致政治“技术化”的局面,即技术适应统治者的要求,使技术的理性成为统治者的理性。这就使得技术从政治的先验性直接转向现实的合目的性,技术直接或间接成为统治者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6]。

2、利益根源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决定了利益矛盾在现实活动中的普遍存在。人们在实现自己利益和解决利益矛盾的过程中,科技都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但在面临强大的复杂的利益矛盾时,科技却受利益和利益矛盾的摆布和扭曲,也会因促进了某些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而威胁到整个人类的利益;或者服务于某一种狭隘的近期的利益而危害了长远的广泛的利益。在利益面前,对科技非理性的规划和对科技成果的滥用就不足为奇了[6]。

3、经济根源 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是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经济根源。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力总是和先进的技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没有技术的发展、创造和运用,就没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经济对技术的依赖性就越大,经济发展起点越高,速度越快,其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由此,“经济依赖技术,技术渗透经济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经济和技术一体化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为技术在经济生活中产生负面效应提供了可能性[6]。

4、理性根源

科学技术带来了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成就了现代工业。然而,技术理性在近现代的片面发展,使得技术产生了难以预料的负面后果。技术理性内部结构的失衡是技术负面效应的理性根源之一;而从更大范围来看,技术与人文、技术与道德的关系失调,是技术负面效应更深层的理性根源。技术与人文精神、道德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技术的发展先于人文和道德的发展,意味着技术的发展过程失去了人文与道德的规约,意味着技术发展的失控,技术活动的结果可能有害于人类[7]。

5、认识根源 人们滥用技术,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无知。这不仅是由于 缺乏完整深刻的自然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缺乏社会科学知识,对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与社会的真实联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了解技术应用带来的深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因而在行动上有很大的盲目性,也就难以避免产生社会负面效应。

6、社会根源

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合理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产生技术负面效应的社会根源。技术的应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虽然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如何应用技术以及使其服务于什么样的目的,在阶级社会中却是与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的[8]。

四、如何减少技术负面效应

尽可能消除人为性的技术负面效应,把自发性技术负面效应降最低点和最小限度,这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

现实中要有效地消除、避免技术的社会负面效应,关键是要妥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明确政府和技术工作者的责任,改进技术,增强技术伦理意识,尽量防止技术负面效应对人类产生破坏性影响与作用。

1、明确政府的责任

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消除技术负面效应中应负的职责,包括行为职责、管理职责以及立法职责。领导者和决策者须在行动上和思想上接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法则的约束,不能只顾本国或少数集团的利益而不顾全人类的安全,不能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自然效应。在制定技术发展计划和推广技术时,必须充分认识技术社会效应的两重性。最终确立一整套涉及自然、经济、政治、环境、道德、社会等内容的社会指标体系,以评估技术对人、自然、社会的综合影响[9]。

2、明确技术工作者的责任 科学家是知识的创造者,也是科学知识的主要应用者,因此关心技术的社会效应,争取技术的最佳社会效益,是技术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技术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这两种方式来影响技术的行为及其后果。社会舆论对技术成果的应用以及负面效应的产生起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内在信念通常通过科学良心来发挥作用,因而是一种道德信念。科学家应积极参与政府管理部门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提出最合理的建议和方案,引导公众舆论,协助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技术政策,保证技术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9]。

3、促进技术自身的发展

技术本身的发展与进步也是减弱、消除技术负面效应的有效措施。正是因为技术的不完善使技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造成了一些技术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只有通过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才能减弱或消除。事实上,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无不是利用技术的进步来解决的。因此,依靠技术本身的发展与进步是减弱、消除技术负面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10]。

4、增强技术伦理意识

根本上解决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仅仅取决于技术自身的发展变革、技术的社会制度控制,更取决于人类自身的素质,取决于人类技术伦理意识的提高。技术的生产、推广和利用等社会行为必须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用技术伦理规范来避免技术应用过程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10]。技术的应用不能够违背社会的伦理法则,技术伦理应该是人类在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应用过程中始具备的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现代社会需要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统一起来,实现功能和价值的互补。

五、结语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技术的负面效应问题在现代社会己受到从学术界到政府及社会群众的普遍关注。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技术的负面效应,需要我们构建新的价值观念,更需要我们及时制定恰当的对策并付诸实施。在我国,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等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的实施正是以此为目标,克服了传统技术发展观的局限性,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实践活动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1],指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现实途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地发展和应用科技提供最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毛晓磊.论技术负面价值的成因及其弱化措施[D].武汉科技大学,2012.[2]王行靳.技术负面效应及其消解[D].成都理工大学,2005.[3]任大伟.论技术的负面效应及技术发展导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39-43+71.[4]詹颂生.科技负面效应的内在根源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02:110-112.[5]易凌.略论技术的负面效应[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28-29+50.[6]任大伟.论技术的负面效应及技术发展导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39-43+71.[7]毛晓磊.论技术负面价值的成因及其弱化措施[D].武汉科技大学,2012.[8]王行靳.技术负面效应及其消解[D].成都理工大学,2005.[9]张俊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出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10] [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9 [11]胡化凯.试论技术正负面效应的共存性与控制[J].科学学研究,1998,04:32-37+109.4918字符)

(全文共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表现、原因及出路

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表现、原因及出路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表现,在当代,科学技术引发了重大的环境与资源问题,社会伦理问题,历史上科学技术还引发了众多战争,以及战争遗留问题。并探究了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根源,科学技术自身属性是导致其负面效应的重要前提,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是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重要原因,利益矛盾是形成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克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措施。

关键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表现,原因,措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造成了资源环境危机、消费主义扩张、人性的扭曲、科技造假等等,尤其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是带来了一系列科技忧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安全。

一、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表现 1.1科学技术引发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随着人类进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发达,表面上看似乎人类已经控制了世界,控制了自然界,但正如美国大片中演绎的那样,在面临一些巨大自然灾难的时候,人类显得如此无能为力。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写到:“世纪末,已有六种工业致癌物质为人类所知,世纪创造了无数新的致癌化学物质,并且使广大群众与它所亲密的接触。”正是因为这些致癌物质中的一种叫DDT的化学杀虫剂喷洒到空气中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引起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那个春天死寂一般的宁静。上世纪工业发展迅猛,但部分人为了经济利益而置环境于不顾,肆意排放废气、废水。随着废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的肆意排放,在世界上出现了多起光化学烟雾事件,好多地方也都下起了酸雨,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废水被任意排放到河流湖泊大海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植物疯狂生长,水中含氧量下降,鱼虾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导致地球上可供使用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趋于枯竭。首先是水资源紧缺,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都大幅增长,城市人均月用水量大大超过农村,工业企业排放污水可以让一整河流的水成为死水据估计,到2025年,世界将有22-34亿人处于严重缺水状态。其次是土地资源,工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新一轮“圈地运动”,工业用地不断扩大,农业用地不断萎缩,大片良田被钢筋混凝土覆盖,森林的滥伐和植被的破坏使土地荒漠化严重。第三是矿产资源,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煤炭只能够开采200年,石油和天然气仅仅只能维持50年,工业化仅用三四百年的时间就可以把地球上亿年产生的矿产消耗殆尽。1.2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一个成年羊的体细胞成功的克隆出了一只小羊,克隆技术从此不断在技术上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如果被部分别有用 心的人应用到人身上,由此产生的伦理学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个人能否违背自然规律去自由选择后代性别,这样又如何来保证正常的人口性别结构?如何确定无性生殖出来的人与提供遗传信息的人的伦理关系?用克隆技术改造人种,可能导致人的本性和情感的改变,家庭和社会秩序失常,人类遗传进化紊乱和基因库退化,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特别是,如果繁殖出动物人杂种,制造出类人机器,那么又如何将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等等,面对克隆技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说:“鉴于我们最为珍视的信仰和人性的观念,克隆人必然要将引起人们深深的忧虑,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是诞生在实验室以外的奇迹。” 1.3科学技术引发的世界战争及战争遗留问题。

近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战争武器多样化,且越来越具有杀伤力。首先是火药在军事的应用,出现火枪火炮为标志的武器。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其次,大规模杀伤武器如原子弹、化学武器等也开始投入到战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731部队从事生物战细菌战,给中国带来巨大破坏。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更是给日本带来几十年的影响,由于辐射,现在日本广岛和长崎部分耕田无法耕种,出生的小孩更是有畸形的。第三,信息化武器迅速发展。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军事也向信息化过渡和发展。信息化武器大大提高军事攻击的精度,同时增强了攻击力度。军事对自然的威胁,不仅体现在破坏自然这些有形的层次上,而且进一步影响地球磁场,或者辐射环境等,使得环境的破坏更加隐形化。

二、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根源

2.1科学技术自身属性是导致其负面效应的重要前提。

科学技术被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自然包含着负面效应,如发现克隆人的机制。除此之外,科学发现本身也有潜在的可能导致不利于社会的应用。在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问题上,社会环境的因素固然是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决不能因此用对社会环境的批判代替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因为科技负面效应问题产生的原因还在于、甚至更多在于科学技术本身。可以说,正是科学技术自身决定了它的命运,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我国学者詹颂生也认为“科技负面效应的形成,有其深层、内在的根源,即源自科技系统本身,属于科技系统的固有属性或特征的内在因素。”“科技负面效应的内在根源,主要在于科技发展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制约作用和人类认知和探求欲望的驱动作用这两大方面。” 2.2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是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重要原因。

由于人类不可能完全预测未来的知识增长,以及对自身认识存在的局限性,其对科学技术运用造成的负面效应也不可避免。尽管人类知识是不断增长,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向前发展,但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具有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特征的自然界的认识却必然地具有简化和局部的特性,在科学技术上运用认识也同样如此。人类的科技认识水平总是局限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人类对科技自身认识还不够全面和不够深入,还有待深化,例如:在高能电子加速器发明以前要想认识微观宇宙是不可能的。又如,在技术设计、选择上人们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因素及全部备选方案;对科技运用的结果上,也无力准确预测其决策所导致的所有可能的后果。实际的科技活动往往都是抓主要矛盾,本着趋利避害或利大于弊的原则去抉择的,不这样,我们就无法付诸行动。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技术的报复日渐显露,正如恩格斯所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即便是那些当初完全出于善良意志的技术过程,如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等,也带来了预想不到的负面效应。转基因食品的研制和生产,最初是为了保存时间更为长久、改善抗病虫害能力,以及提高产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满足消费者不同口味需求等善意愿望进行的。然而在转基因食品在全球推广种植生产后的几年,欧盟便察觉出这种食品可能会带来的种种危害,于是反对呼声也越来越高。由于目前技术的有限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2.3利益矛盾是形成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深层原因。

人们在实现自己利益和解决利益矛盾的过程中,科技都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但在面临强大的复杂的利益矛盾时,科技却受利益和利益矛盾的摆布和扭曲,也会因促进了某些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而威胁到整个人类的利益;或者服务于某一种狭隘的近期的利益而危害了长远的广泛的利益。在利益面前,对科技非理性的规划和对科技成果的滥用就不足为奇了。(1)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导致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影响的滞后性。科技负面效应,无论是科技固有的,还是在运用科技的过程中产生的,大多数在近期都不会显露出来,而是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表现出来。比如,人们在利用农药消灭害虫和杂草时,并不清楚这样做会对人造成什么伤害,会对土壤和生态造成什么危害。(2)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而个人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从事各种活动的,当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人们总是注重个体利益,在处理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矛盾过程中,科技成了个体用来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也成了个体有意无意的损害群体利益的武器。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典型的现实情况是电子游戏与网络游戏,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沉迷于这些科技游戏中,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身体,扭曲了他们的心灵,甚至导致他们最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以至于人们将电子游戏称为“电子海洛因”,而这些游戏的研究者、商人却在开发和销售更为刺激,更让人沉迷的游戏,来获取更大的利润。(3)国家之间的竞争导致国家利益矛盾的激化,其后果很可能就演变为战争。尤其是当一个国家认为自己的重大利益受到威胁和侵犯,只有诉诸武力才能解决时,战争往往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但是,以前的战争主要是依靠作战双方的人数和体力,而在当今社会,利用高科技战争是现代战争的基本特征。

三、克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措施 3.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和使用科学技术。

辩证学告诉我们,事务都具有两面性。无例外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 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科学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运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2科学技术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仍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

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来取代原有科学技术的缺陷,进而运用已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未来作出预测,从而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造福人类。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一些对人类有害的东西将逐步被淘汰并被新的科技发明所取代:含铅的汽油逐渐被不含铅的汽油所取代;氟利昂破坏臭氧层逐渐被一些环保的制冷剂所取代;一些具有剧毒的杀虫剂也被禁用等等。3.3完善道德规范,提高人的素质。

(1)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素质,当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少数科技工作者受利益驱动,发明了一些对世界有害技术,如制造冰毒和生化武器等,提高他们的素质就从源头上控制了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2)提高科技使用者的素质,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自己带来好处,却置其他人于不顾。(3)建立公众参与的技术评估和评价机制,让科学技术的使用更加透明。提高了科技工作者和使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明确了他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遵守它和执行它,从而更加有利于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3.4依靠政府的力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和科学的技术法律体系。建立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体系;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一些贪图经济利益的国家要及时放弃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的单调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来造福整个人类。加大执法力度,增强法律的实施效力,形成一种法律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氛围,用法律手段控制科学技术发展,使科学技术发展走上与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轨道。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高潮之中,正在为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目标而奋斗,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这些任务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但是,科技的双重作用又不得不让我们慎重应用科技,对此,本文通过除了审视科技自身属性是造成科技负面效应原因之外,更多的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探究其负面效应产生的根源,其中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利益矛盾关系是科技负面效应凸现的重要原因。对此本文提出了克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 西蒙著,黄江南等译:没有极限的增长[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 21 页 [3] 官宪.浅论科学技术的负效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4] 朱培灵,苗慧.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人类自身的反思[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 5).[5] 张兵.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主体根源探讨:第9 卷[J].石家庄学报,2007,(1).[6] 茆诗珍,许俊华.消除科学技术负效应的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

第四篇:新闻宣传的负面效应

新闻宣传的负面效应

新闻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正确的舆论是通过新闻作品的正面效应去实现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稿件却往往产生负面效应。因此,研究如何避免新闻宣传的负面效应,应该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批评性稿件

刊发批评性稿件是新闻媒体履行其舆论监督、树立其行业权威所必不可缺的手段,但往往会出现负面效应,主要有如下几种:

批评过量:新闻,本来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过量,从事物的总体上说,就是对事实本身的扭曲,就是不客观的。批评性稿件,一旦过量,就是一种误导,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比如说,暴力凶杀,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的,但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相比,则毕竟是一滴污水与一泓清泉的关系。如果在同一期报纸或同一个版面中排出几起凶杀的消息,而只有一篇或根本没有颂扬见义勇为的稿子,那就会给读者形成“坏人坏事黑压压”的印象,从而产生“整个社会黑乎乎”的感觉,甚至得出“天下不太平”、“政局不稳定”的结论。

社会是广阔的,需要批评、揭露、抨击的事物固然是有的,但不能统统搬到报纸上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站在史家的角度去冷静地观察、分析和判断,抓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写成批评性报道,见诸报端,引起读者的共鸣,取得社会的支持。

批评失度:常言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批评性报道尤其要牢牢把握好一个“度”,它不仅要求完全真实,而且要强调完全准确。但在实际报道中,失度现象却屡见不鲜,让被批评者抓住“辫子”而造成社会影响,甚至酿成恶劣后果的事时有发生,可谓防不胜防。某报1984年因对南京博物院院长姚迁批评失度而导致其自杀并引起社会同情的教训,就是一例。究其失度的原因,或是为了让读者身临其境而对事物进行了不当的细节描写,或是为了追求情节生动而进行了过分的气氛渲染,或是由于感情激愤而排出一串尖刻之词,或是由于分析不透而妄下结论、乱扣帽子。

度的问题,是一个分寸的问题,要把握住这一分寸,记者必须认真调查研究,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反复核实,从而全面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分清是非曲直,抓住问题的实质;必须做到事实完全准确,表达完全准确,分析完全准确,结论完全准确;对确指某人某单位的批评稿件,要尽量征求被批评者的看法;对难以确定是否准确的“事故多发地段”,宁可避而不谈,也不可稍加意会。批评性报道要严防过大伤害,记者应首先树立与人为善的观念,在批评的同时要适当指出被批评对象的优点和贡献,指出其犯错误的客观原因和悔过的表现及其日后努力的方向等。

批评背时:在一个时期内,党的工作都是有一个中心的。紧紧围绕工作大局,精心组织战役性报道,高扬主旋律,激励、动员人们团结一致投入到改革开放和各项经济建设的洪流中,是正确引导舆论的关键之所在。如果与整个舆论的大气候相背,那就好比在一场大型合奏中,某一乐器的旋律突然离了谱,即使它发出的声音再准确,在这个合奏中也是一种噪音、杂音——起码是一种不合谐的音,从而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破坏了演奏的整体效果。新闻宣传,特别是集中精力为某一主题大呼大鼓之时,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组织报道,而对其中的枝节问题和潜在的非本质性的隐患,只能通过分析和引导的形式提示读者,使读者明确其发展的趋势,而不能劈头盖脸地横加指责。

批评错位:批评和揭露,对新闻宣传来说是必需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揭露去抨击黑暗,歌颂光明,引导人们奋发向上,推动社会加速发展。然而,时下有少数作者由于立足点错误,在他们的此类稿件中大都侧重于详细描述某坏人坏事,例如《黑社会面面观》、《盗窃集团种

种》、《色情业探秘》等,往往将人物刻划得维妙维肖,将情节描写得绘声绘色,从而产生负面效应。新闻必须真实,但真实并不是新闻的唯一原则,在批评性报道中,有些真实的情节是不宜公开披露的,有的甚至是根本不允许公开披露的。例如对个人的隐私如果写得越真实、越具体,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就越大,甚至可能构成违法。应该明确指出的是,这种“如实”的“纯客观”的报道,如果不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予以批评,那实则是在宣扬阴暗面,有的甚至是在教唆犯罪。

二、表扬性稿件

表扬性报道属正面宣传范畴,往往认为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其实不然,正是因为编辑记者疏于慎重,致使它产生负面效应的机会并不少于批评性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溢美:一般说来,作者对批评性稿件的遣词造句还是比较注重斟酌的,并大都留有一定的余地,而在表扬性稿件里,特别是在典型宣传的文章中,则往往仍然沿袭“文革”遗风而刻意塑造“高大全”形象,一味追求文学性,有的竟然故意将溢美之词堆砌于一文,极力渲染,甚至还动用夸张想象等手法极力美化人物形象,意会事件情节,借以粉饰与标榜。结果不但将被表扬对象置于啼笑皆非的难堪境地,而且更重要的是引起读者的反感,从而对表扬对象的典型性产生怀疑,并由此而推测其他典型也都是“吹”出来的,“拔”出来的,“捧”出来的,得出“新闻宣传是不可信的”结论。事实上,典型人物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人,而不是虚无缥渺的神,先进单位的经验也是群众实践的理性总结,而不是天上御园的仙桃,只有把典型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把先进经验介绍得入情入理,才能使读者信服,才能起到正面引导的效果。

虚假:新闻宣传中有时出现虚假典型,这些“典型”本来就没有什么突出的事迹和经验,在群众中也无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或是作者为图某种私利,或是“典型”为给自己树碑立传,于是便将其妆扮成真正的典型见诸报端或其他新闻载体,此类报道纯系虚假报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典型都是“造”出来的,从而“一粒老鼠屎臭了满缸酱”,对所有的典型都持否定态度,进而对整张报纸和整个新闻宣传的可信度产生怀疑。杜绝虚假典型报道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编采人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其职业道德修养,使之不为名利所诱惑,始终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角度去处理问题,操作稿件。

片面:世间的事物不是孤立的,往往会涉此及彼,新闻宣传如果顾此失彼,就会出现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的现象,批评报道是如此,表扬报道也是如此。比如一则报道法院审结案件数量增加的消息,无疑是对法院提高办案效率的表扬,但殊不知却很容易引起公安部门的不满和给读者以“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的感觉。试想,审结案件的数量增加,一般来说则与发案率的上升有关,而发案率的上升,则说明公安部门对社会治安工作抓得不力,而社会治安工作抓得不力,则必定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权衡利弊,客观地评判新闻事实,力避顾此失彼,以防费力不讨好,引出负面效应。

三、热点宣传

热点问题,大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新闻媒介应顺乎民意,进行及时适度而又准确的报道,以满足读者的要求。不过,“热点”不一定是重点,相反,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上讲,有些所谓的“热点”问题却恰恰是不宜提倡的东西。然而,当群众对其还不完全了解时,如果避而不报,反而会失去读者,甚至会引起更大的负面效应。而对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记者决不能盲目地跟着刮风起哄,而应该多从建设性的角度进行宣传,要考虑社会心理的平衡,从坚持两点论出发,用冷静的头脑,进行解惑释疑舒心理气的工作,慎重地的进行引导,使读者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准确的结论。对政治敏感问题,要头脑清醒,要内紧外松,要严防把问题炒热;对无关大局的问题,要进行舆论分流,要转移和分散热点,要避免无谓争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化解矛盾,教育群众。如

果对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不宜提倡的东西宣传得过热,势必会使一些读者的头脑由热变涨,由涨变昏,最后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而迷入歧途。例如,前一个阶段,有的新闻单位为迎合少数人的趣味,大肆宣扬明星,结果“追星热”从社会蔓延到学校,从青年蔓延到少年,致使不少年轻人在大学雷锋的日子里,不学英模追明星,并且追得最紧的是港台明星。现在回头去看,“追星”,本来并不是什么“热点”,是被某些新闻传媒炒热了的一个话题。作为新闻工作者,最怕的是头脑不冷静,盲目跟着风潮跑,而要想防止头脑发热,最根本的是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认识各种现象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某些假象所迷惑,才不会被某些风潮所裹挟,才能做到既有奔放的工作热情,又有求实的冷静头脑。

第五篇: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的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008课题指南中“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及监管对策研究”的指导思想,根据构建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要求和《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基本思路》、《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2003年~2010年)》有关精神,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现有的媒体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以往政府对网络不良信息采取的“只堵不疏”的做法,提出了解决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的新思想,从“大禹治水“的思路出发,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来发挥政府及大众的作用,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为政府部门制订政策和监管职能的发挥,以及网站建设提出新的思路。通过具体的计算机软件及提出可行的立法依据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减少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网络网络媒体负面效应媒体互联网信息

一、前言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也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网络传播克服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障碍,使世界更进一步的链接为一体,但是,汹涌而来的信息,使得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前一阵的“艳照门”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目前,国内外针对媒体所显现出来的负面效应,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除了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外,还制订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方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咱研规定》等等,但是,都仅仅只是采取“堵”的方法,针对此种做法,本文提出新的思想,从“大禹治水“的思路出发,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来发挥政府及大众的作用,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二、基本内容分析

广义上,网络媒体使人们能够自主而全面的了解世界,在宏观上可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从微观上利于人们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网络的内容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人们对网络的接触复杂多样,无章可循,在这样的状态下,网络对人们既有前述的积极意义,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现在,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已经不仅仅是假新闻、个人资料隐私和邮箱地址被有偿出卖、色情内容的传播、网络广告的骚扰、对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侵犯、恶意言论的肆意发布和公开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却对受众媒介消费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由这些损害也造成的网民对网络内容信任的缺失,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网络媒体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个新媒体,也是增强社会方方面面沟通的一个新渠道,更是我们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新阵地。它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网络媒体如果能够趋利避害,加强科学管理,一定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发挥重要作用,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够正确认识、积极使用、科学管理的话,将对社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因此,网络甚至被许多社会成员视为“洪水猛兽“,如何扬长避短是目前关于网络传媒的讨论热点。要解决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我们必须对监管对象和监管主体加以分析,监管对象包括宏观和微观,网内和网外两大方面;监管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学校、家庭。宏观包括:(1)政府机构促进政府部门及国有单位积极推进电子商务;(2)学校、团体对学生等个体等相关网络应用的培训监管;(3)网站监管、网吧管理。微观包括:网络内容、网络游戏及规则、网民个人的分类管理等,本文通过分析得出,首先要掌握网络媒体和网民的交流过程详细状况,再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对策,提出发挥主流网站和积极内容的引导作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再通过编制“过滤”软件的方法来加以管理,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三、解决的难题及注意的问题

目前,网络传媒的负面效应研究多数侧重与对消极内容的监管,对于积极内容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要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有一个难题需要突破,即:对积极内容的监管,比消极内容难度大,如何定性、定量监管主流网络媒体积极作用的发挥,成为新的课题。以疏为主,还是堵为主,如何堵疏结合,如何发挥主流网站的积极引导作用,如何编制堵的过滤的软件,将成为难点。

四、提出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措施来减少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1)通过调查,根据网民在网络上的具体的交流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对策,找出主流网站,对主流网站进行政策引导,使其规范化。(2)通过编制过滤软件,过滤掉有害信息,包含文字、图片,使不利信息在第一时间被及时发现并做出合理的处置。(3)根据调查,对网络中的信息采取大禹治水的方法,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使有利信息大力宣传,有害信息进行堵方式,来支持网络的发展。

总之,净化网络环境,通过促进社会成员对网络内容的了解,参与互动,从而推进社会和谐,和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使政府部门能更好的管理网络媒体,能引导网络单位按照法律、法规来依法经营自己的网站,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对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尽可能的减少,能够极大的减少政府投资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参考文献:

[1]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青年探索,1999年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王蕾:论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2006年

下载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感于"一把手负责制"负面效应

    有感于"一把手负责制"负面效应岁末年初,名目繁多的会议特别多,内容大都涉及热点、难点问题,诸如“防止禽流感”、“拖欠民工款”、“今冬明春安全问题”、“年终送温暖活动”等......

    警惕“面子文化”的负面效应

    警惕“面子文化”的负面效应 作者:王昊魁杨敏《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6日 15版) 将扶贫领域的惠农资金优亲厚友;讲排场、比阔气,无视党规党纪,大办婚丧喜庆;超标准公务接待,造成严......

    影响国债销售因素及其负面效应探析[合集]

    影响国债销售因素及其负面效应探析 [摘要]金融理财产品的大量推出以及国债销售主体的商业银行利益取向的变化,直接影响国债在金融投资市场的占有份额,国债投资追逐者逐渐减少,......

    广播传播“碎片化”的负面效应

    广播传播‚碎片化‛的负面效应 一、 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作了许多探索,其中包括对新闻传播‚碎片化‛的研究。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

    浅谈科学技术及其发展

    浅谈科学技术及其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科学的内涵,解释科学的社会作用极其意义,旨在利用科学的本质特征、社会作用发展科技,促进科学技术新发展。文章的第一部分解释了科学......

    什么是科学技术

    什么是科学技术钱伟长科学技术总的来说有两类:一类是了解、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这是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一类是了解、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这是自然科学技术。 了解、认识社会有......

    科学技术简史

    《科学技术简史》考查试题 学院: 学号:姓名: 1、材料分析题: 材料: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院士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一个让......

    科学技术管理办法

    **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管理办法 (2013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科学技术工作,建立健全科技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