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行政效能督查办法(征求意见稿)
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机关行政效能督查办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服务环境,提高工作效能,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单位、协(委)会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行政效能督查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2.有错必纠,严肃执纪原则; 3.惩处与责任相适应原则; 4.惩处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第二章 督查要求及方式
第五条 各部门负责人为行政效能建设第一责任人,并实行“一岗双责”制,既要抓好本部门的业务工作,又要抓好本部门工作人员的行政效能督查工作。
第六条 督查的主要内容:行政效能活动、目标任务完成、重点工作开展、制度落实、处理投诉、自查自纠、“六项禁令”执行、工作作风纪律、机关环境内务管理等方面尚不够党纪政纪处分的不良行为。
第七条 督查采取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八条 机关纪委统一组织开展督查。督查组组成人
员主要从市局机关纪委、监察室、办公室、人教处、法规处、机关党委及各处室兼职监察员中抽调。每个督查小组必须由2人以上组成。市局领导有权临时组织开展督查。
第九条 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进行甄别,能够明确具体责任人的,记个人分值,不能明确区分个人责任的,记部门分值;实行AB岗岗位责任制的,A岗不在时,由B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条 部门正、副职负责人履行督查职责时,存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行为的,由机关纪委追究其失察责任,并按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七项的规定对其予以记分处理。
第十一条 对督查出的问题,督查机构应当给相关部门或个人送达(含网上通报)《督查记分告知单》;被督查部门或个人必须按要求认真实施整改,并按时上报整改结果。
第十二条 机关效能督查每月不少于两次。对部门的督查计分实行按月督查次数平均计分制,工作人员的记分实行个人年度累积计分。
第三章 督查范围及记分标准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记个人1分: 1.工作时间无故迟到、早退,擅离岗位、擅离职守的;参加单位集体活动,无故迟到、缺席或提前退席的;
2.工作期间未按规定着装或未按规定挂牌上岗的(执行特殊任务时除外);
3.参加会议不遵守纪律要求,有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翻看与会议无关的书报刊物等行为的;
4.工作时间从事电脑游戏、QQ聊天、网上购物等非工作业务活动的;
5.未认真执行节能降耗规定,存在长明灯、长流水,下班不关空调、电脑,浪费办公用品等行为的。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记个人2分: 1.因工作效率低,上报材料不及时被上级催报的; 2.因数据统计不认真,审核不严格,导致报表出现错误,被上级批评纠正的;
3.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即办制等相关工作制度不力或因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工作作风差,经查实的;
4.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因为服务态度差、工作效率低等问题,经查实的;
5.在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培训考试中成绩不及格的; 6.未完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应当由本人完成的工作定额及工作任务的;
7.部门正、副职负责人未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职责的; 8.根据个人岗位特点,应当具备应知应会的相关知识及工作技能,而以不会为借口,拒绝、推托接受工作任务或消极怠工的;
9.在各类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中,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效果未达到规定要求的。
10、对信访件不按规定要求予以报结的。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记个人3分: 1.利用职权办人情案、办关系案,经查实的; 2.在行政执法工作中,违反法定程序规定的; 3.行政处罚案件把关不严,出现错案或被上级纠正的; 4.接到投诉、举报电话后,应当及时赶赴现场处理,但行动迟缓或处理不当的;
5.不按规定填写、使用票据或保管不善造成票据遗失的;
6.不按程序向组织反映问题,而是发表消极言论,制造、散布谣言,影响部门团结和机关和谐建设的;
7.在各类工作考核、考评中,因违反考核原则、显失公正或向被考核对象提出无理要求等行为被举报,经查实的;
8.拒绝督查人员进行督查、不积极配合督查或谩骂、诋毁督查人员的;9.对上级或本级督查人员提出的整改要求和工作指导意见落实、整改不力,或无正当理由未按时完成并上报结果的;
10.值班人员存在不按时到岗值守,或将值班电话设置为呼叫转移等弄虚作假行为的;
11.违规操作,人为导致办公自动化设备、数据损坏或因保管不善,导致设备、数据丢失的。
12.综合督查机构人员未认真执行本《办法》,没有履行对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督查及记分职责。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记个人4分:
1.违反“六项禁令”规定之一的;
2.办理开业、变更、注销登记以及各类行政许可或行政审批事项中存在严重失误的;
3.对本部门工作人员疏于管理,对其违法违纪行为失察,其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或导致严重后果的;
4.工作人员存在有损工商形象行为,被行政相对人或群众举报后,未及时调查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纠正,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
5.工作中发生粗暴管理、野蛮执法等不文明行为,经查实的;
6.因违反法定程序或不作为、乱作为导致发生群访事件或者责任事故的;
7.工作人员存在吃、拿、卡、要等各种不廉洁行为,经查实的。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记部门3分:
1.由于审核把关不严造成开支不合理以及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经上级检查、审计提出批评的;
2.不严格执行和落实车辆管理制度,致使所属车辆(特别是执法车辆)在非工作时间或非工作区域随意行驶、随意停放的;
3.会场秩序差、会风差的;
4.对应当公开的政(局)务信息未及时公开的; 5.办公室环境卫生及内务管理脏、乱、差及其他违反内务管理有关规定的;
6.本部门值班人员存在不按时到岗值守,或将值班电话设置为呼叫转移等弄虚作假行为的。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记部门4分:
1.节假日期间,由于值班不到位、不认真,制度不落实,信息不畅通,导致延误工作或发生安全事故的;
2.应当由本单位或本部门发现、纠正并妥善处理的问题、矛盾未及时解决,而是将问题、矛盾上交的;
3.未按时完成领导批示或上级交办事项的;年度重点工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横向比较单项工作严重滞后的;
4.对本级党委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局务会议决定事项未按时完成或贯彻落实不力被通报批评的;
5.对上级下发的行政效能督办工作不认真办理、敷衍了事或不按要求如期办结并报送结果的。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记部门5分:
1.因工作请示、汇报、沟通、协调不及时、不到位或工
作配合不力,被上级工商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通报批评的;
2.因管理不善导致干部职工思想涣散,纪律松弛,部门各项工作滞后,以及引发群体矛盾、纠纷的;
3.未依法依规及时妥善处理群众上访,以及对群众信访投诉未认真及时办结,导致事态扩大或造成越级上访的;
4.在行政复议中具体行政行为被撤销或因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在行政诉讼中败诉的;
5.违反自由裁量权规定,应当从重处罚而从轻处罚;或者应当从轻处罚而从重处罚;违反法定程序或适用法律错误,被上级责令纠正的;
6.未严格执行和落实车辆管理制度,导致发生交通事故或车辆被盗事件的。
第二十条 部门或个人出现下列情形之一,予以“一票否决”,对个人按本《办法》二十一条第四款的规定处理;对部门按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1.违反财务管理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2.因工作严重失误,被上级及有关部门通报批评的; 3.因不作为、乱作为,被新闻媒体曝光的; 4.本部门工作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5.打击、报复投诉、举报人和督查人员的;6.包庇、袒护违纪违规人员或隐瞒事实真相,伪造或隐匿、毁灭有关证据的;
7.精神文明建设、廉政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被党委、政府一票否决的;
8.因虚报统计数据、编造行政执法案卷材料等弄虚作假行为造成恶劣影响或者造成损失的。
第四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一条 凡年度个人累计记分达到以下标准,分别给予如下处理:
(一)个人累计达到下列分值的: 1.正科级以上干部6分; 2.副科级干部8分; 3.一般工作人员10分。
由市局党委给予诫勉谈话。诫勉谈话要严肃认真,并做好谈话记录。谈话中要指出个人具体存在的问题,帮助分析、查找责任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达到认识错误,汲取教训,防微杜渐,改正不足的教育目的。
(二)个人累计达到下列分值的: 1.正科级以上干部8分; 2.副科级干部10分; 3.一般工作人员12分。
由市局党委给予通报批评。本年度不得被评为先进个人,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
(三)个人累计达到下列分值的:
1.正科级以上干部10分; 2.副科级干部12分; 3.一般工作人员14分。
本年度考核直接确定为基本称职(基本合格)等次。
(四)个人累计达到下列分值的: 1.正科级以上干部12分; 2.副科级干部14分; 3.一般工作人员16分。
本年度考核直接确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或视情接受离岗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再经过双向选择方能上岗。
第二十二条 记分结果作为干部管理、评先评优、晋级晋职和文明规范处室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 凡部门累计记分达到以下标准,分别给予行政告诫和通报批评:
(一)计分达到15分的,由市局机关纪委签发《行政告诫通知书》,对责任部门责令整改,并督促落实。
(二)计分达到25分的,由市局机关纪委在市局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该部门本年度评先评优资格,该部门主要负责人本年度公务员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
第二十四条 凡违纪、违规行为严重,并且其行为已经触犯《国家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
有关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和程序进行处理,本《办法》不再作另行追究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内容如与有关法律法规或上级文件相抵触的,从其规定。
第二篇:法院效能督查工作办法
法院效能督查工作办法
为规范效能督查工作,加强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案办事质量和效率,促进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根据区效能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本院《机关效能建设考评办法》,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效能督查工作在院党组统一领导下,由院领导轮流牵头组织监察室、政治处、机关党委一名同志和轮流抽调一名庭、室、队负责人以及一名其他干警参加督查。
二、效能督查每月一至两次,监察室负责列出效能督查表,列明牵头院领导及有关参加人员(部门负责人因开庭等原因不能参加,经牵头院领导同意可由副职代替)督查时间。坚持专项督查与日常督查相结合、定期督查与随时督查相结合,具体实施由牵头院领导确定。
三、督查发现有下列情形的,予以通报:
1、无故迟到、早退15分钟以上(含15分钟);
2、上班时间未遵守离岗告示制度,擅离岗位外出办私事;
3、未履行请假手续,擅离岗位;
4、上班时间在办公室电脑上玩游戏、炒股、看电影、带小孩上班等行为;
5、无故不参加会议、政治学习、专业培训等集体活动;
6、在培训、政治学习等集体活动中,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认真、不遵守学习纪律、迟到、早退;
7、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服务态度不好引起群众不满,经查属实的;
8、不按时开庭、庭审未按规定着装、庭审中抽烟、接听、拨打电话等违反庭审规范的行为;
9、执法办案违反审限规定的;
10、接待值班人员不在岗,或在岗不办应办事项;
12、本院干警之间闹无原则纠纷,与外来人员吵骂、打架;
13、执法办案过程中违反规定收取费用;
14、工作日中午饮酒;
15、接受当事人吃请;
16、违反交通法规和本院车辆管理规定的行为;
17、办公室环境卫生及内务管理脏、乱、差;
18、其他违反本院纪律规定的行为。
四、督查发现影响发展环境,损害法院形象,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的,督查组应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予通报。
五、督查小组应在每次督查结束后制作效能督查情况记录表,按照岗责规定扣分,并以适当方式通报。
六、每年督查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料应装订立卷、归档。
七、本办法由效能领导组负责解释。
八、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辐射环境督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辐射环境管理督查工作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辐射环境管理督查(以下简称督查)工作,促进地方环保部门不断提高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国家政策、方针、任务有效落实,提高督查工作效能,促进督查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督查工作要统筹规划,紧密围绕辐射环境管理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开展,推动工作落实,促进事业发展。
第三条 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归口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管理督查工作;各业务司负责提出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内需要督查的事项,指导各监督站开展督查工作,必要时,可直接组织开展督查。
第四条 核设施安全监管司每年12月会同核电安全监管司、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和各监督站制定下督查工作要点,印发监督站,抄送省级环保部门。
第五条 各监督站负责对辖区地方政府及其环保部门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督查,主要包括: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批办事项落实情况;环境保护部部署或委托的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地方辐射环境管理履职情况;重大辐射事故的处理情况;以往督查意见的落实情况;承担环境保护部交办的其他督查工作等。
第六条 各监督站根据督查工作要点和自身职责,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督查工作计划,报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备案后执行,并抄送相关省级环保部门。各监督站工作计划应综合统筹各类监督检查、督查事项,实事求是,合理安排。
第七条 督查工作方式包括例行督查和非例行督查。
第八条 例行督查事项是指按照环境保护部下发的督查工作要点确定的有关事项,由各监督站按照督查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每年1次。核安全监管各司应按照业务领域向监督站提供相关材料。
第九条 非例行督查事项是指环境保护部核安全监管各司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的特定督查事项,由任务提出部门组织开展。
非例行督查任务应通过书面文件形式下达,并抄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备案。
第十条 组织督查活动的部门和单位应制定工作方案,确定督查组构成,一般应提前书面通知督查对象。督查可以采用书面督查、听取汇报、人员访谈、现场核查等方式开展。
第十一条 督查结束后的20个工作日内,组织督查活动的部门和单位应形成书面督查报告。针对地方政府的督查报告,由部办公厅转发地方政府办公厅;针对地方环保部门的督查报告,由组织督查活动的部门和单位发送被督查单位。督查报告同时抄送任务提出部门、核安全监管各司及各监督站。被督查单位在收到督查报告后30个工作日内提交整改方案,自整改方案报送之日起6个月内提交整改报告。
第十二条 各监督站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将督查工作报告报送核设施安全监管司,抄送核电安全监管司、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及相关省级环保部门。
第十三条 督查情况作为环境保护部安排辐射安全监管项目和经费、开展评先评优的依据。
第十四条 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由核安全监管各司依据业务领域研究处理,涉及违法违纪的,应及时移交相关部门;组织督查活动的部门和单位负责跟踪及督办督查意见的落实情况,对整改落实不力的,可综合运用督办、约谈、限期整改、区域限批等手段,督促地方环保部门加强整改落实。
第十五条 各监督站应交流督查工作情况和经验,提高业务能力。第十六条 各监督站应严格遵守党中央、国务院及环境保护部有关廉政建设的规定,完善督查机制,改进工作作风,维护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
第十七条 各监督站依据本办法,制定内部工作制度,规范督查工作的计划、实施、报告以及跟踪督办等工作程序。
第十八条 省级环保部门对地市级辐射环境监管工作的督查,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核设施安全监管司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论文奖励办法(征求意见稿)
天府新区货运通道项目 科技论文、政工稿件奖励处罚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积极响应三公司技发﹝2014﹞308号——《关于征集局2014专业技术论文的通知》、三公司党发﹝2014﹞31号——《关于交通政工研究征集稿件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营造学习型项目部的氛围,鼓励我项目部全体职工积极从事科技创新、技术总结、政工研究,撰写科技论文、政工稿件的积极性,为今后职工职称评定奠定基础,结合我项目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本奖励细则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原创型原则。所撰写的科技论文、政工稿件必须是学习、施工过程中研究、总结的原始创新的理论成果。
2、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原则。科技论文、政工稿件应是我项目部在职人员利用现有工作条件,进行研究、总结所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理论成果。
二、适用范围
1、科技论文主要适用于项目施工管理、技术管理相关人员。
2、政工稿件主要适用于项目党政人事管理相关人员。
三、奖励范围和标准
1、奖励范围
(1)凡符合三公司技发﹝2014﹞308号和三公司党发﹝2014﹞31号通知要求的科技论文、政工稿件。
2、奖励标准
(1)上报科技论文、政工稿件,并上报,给予每篇500元奖励;(2)科技论文、政工稿件经公司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并上报局相关部门的,给予每篇1000元奖励;
(3)科技论文被局《科技论文集》收录,政工稿件被局党群工作部采纳的,给予每篇2000元奖励。
(4)科技论文被集团《科技论文集》收录,政工稿件被集团采纳的,给予每篇3000元奖励。(5)科技论文、政工稿件被集团推荐至期刊、特刊、专刊上公开发表的,给予每篇5000元奖励。
(6)论文撰写将作为局、公司“评优、评先”工作的重要推荐条件。按上交数量和被收录情况,给予不同权重的加分。
(7)以上奖励措施为项目部奖励办法,按评选结果,取最高奖励执行,但与公司、局相关奖励政策不重叠,可重复发放。
五、处罚办法
1、凡未上交科技论文或政工稿件的,给予一次性罚款500元,并取消当年 “评优、评先”资格。
2、论文凡发现抄袭、知识产权纠纷或有认定争议时,不予奖励,并取消当年 “评优、评先”资格。属一稿多投的,或已被收录论文集后又重复投递的论文,不予奖励,并取消当年 “评优、评先”资格。
六、撰写要求和投稿时间
1、撰写要求详见群共享三公司技发﹝2014﹞308号——《关于征集局2014专业技术论文的通知》和三公司党发﹝2014﹞31号——《关于交通政工研究征集稿件的通知》两份文件。
2、投稿时间:交通政工研究稿件截止时间为2014年10月15日,科技论文截稿时间为2014年11月30日。
请具备撰写条件的相关人员按时间要求,将稿件及时报送于黎浩处。
第五篇:石家庄市节约用水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石家庄市节约用水办法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总则 用水管理
城市再生水及雨水利用 保障措施 监督检查 法律责任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石家庄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市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状况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用水方针,统一调配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实行计划用水、取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原则,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工程、科技等措施,促进节约用水。
区域发展、重点区域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
第四条 本市建立健全节约用水责任和考核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组织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
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第五条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市节水管理部门,负责全市节约用水的统一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拟订节约用水政策、编制规划并监督实施,指导节水型社会建设。
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未设臵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区人民政府指定的节约用水管理机构,是所辖行政区的节水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监督管理等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辖区内的节约用水工作,组织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推进节水型村镇、节水型社区建设;发现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开展节约用水相关工作;发现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应当进行劝阻,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七条 对在节约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具体办法由市节水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章 用水管理
第八条 本市实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市节水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生活用新水适度增长、环境用新水控制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的原则,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配臵水资源,逐级分解用水总量指标;对已经超过用水总量指标的区域或者行业,不再增加该区域或者行业的取用新水指标。
市和区、县节水管理部门应当依据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用水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九条 本市实行产业用水效率准入制度。市发展与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节水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水资源状况,制定本市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投资项目指导目录和限制发展项目名录,限制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发展。
本市建立健全高耗水项目和单位重点监控机制,强化用水监控管理;严格限制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人造滑雪场、高尔夫球场、洗浴场所等高耗水项目发展。
本办法所称洗浴场所,是指市商务主管部门公布的大众便民浴池以外的洗浴场所。
取用地热水的单位,应当对地热水进行梯级利用,其节约用水方案报节水管理部门审核备案。
第十条 节水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用水计划、相关行业用水定额和用水单位的生活、生产经营需要,核定用水单位的用水计划,在每年3月底前将用水计划下达到相关用水单位。公共供水单位依据节水管理部门核定的用水计划向其用水户下达供用水计划。
新增用水单位或者用水单位需要调整用水计划的,应当到节水管理部门申请核定或者调整用水计划。
工程施工、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需要临时用水的,应当向节水管理部门申请临时用水计划。
供水单位不得向未取得用水计划的用水单位供水。
第十一条 公共供水单位应当与用水单位签订供水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约定用水单位拒不履行合同规定的,经节水管理部门通知后,供水单位停止供水;因采取停止供水措施而发生的管道改造损失等费用由违法用水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 用水单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迁移的,应当及时到市或者相关区、县节水管理部门申请重新核定取水指标。
第十三条 取水应当计量、缴费。
供水单位和用水户应当安装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计量设施,并加强对计量设施的检查与日常维护,保证计量准确。供水单位应当按规定对计量设施定期进行校验,发现计量设施损坏的,应当及时修理或者更换。
用水单位无取水计量设施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安装,并自取水之日起,按照工程设计取水能力或者取水设备额定流量全时程运行计算取水量,直至安装水计量设施为止。
第十四条 用水单位有两类及以上用水性质类别,需要执行不同用水价格的,应当分别安装计量设施。
用水单位未分类安装计量设施的,按照该单位用水类别中水价最高的标准缴费。
第十五条 节水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直接从地表、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水计量设施的查验,按时收取水资源费。6
供水单位应当完善用水计量和查表制度,准确记录用水量,按时收取水费。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节水管理部门和供水单位工作人员的查表、收费工作。
第十六条 供水单位、再生水生产企业应当按规定向节水管理部门报送本单位供水情况及用水单位用水变化情况或者实际用水量。
第十七条 用水单位应当按照节水管理部门下达的取水指标用水,节水管理部门对用水单位进行定期考核。
公共管网供水的用水单位超出用水指标用水的,除据实缴纳水费外,并按下列标准缴纳加价水费:超计划用水百分之十以下(含百分之十)的,超用部分加价一倍;超计划用水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含百分之二十)的,超用部分加价二倍;超计划用水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超用部分加价三倍。
自备水源供水的用水单位超出取水指标用水的,除据实缴纳水资源费外,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2010]第16号令公布的《河北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执行。
第三章 城市再生水及雨水利用
第十八条 再生水(雨水)利用应当列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与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统筹安排。
城市再生水是指城市污水和废水经处理净化后,水质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
再生水利用设施是指再生水的集水、净化处理、供水、计量、检测设施及其他附属设施。
再生水主要用于厕所冲洗、园林绿化、道路清洁、车辆冲洗、基建施工、景观环境、设备冷却、工业生产等可以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
第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日可回收水量在45立方米以上,日再生水需水量在30立方米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水量平衡计算的基础上,同期自建相应规模的再生水利用设施:
(一)建筑面积在2万平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商场、综合性服务楼及高层住宅;
(二)建筑面积在2万平米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学校和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设施;
(三)建筑面积在3万平米以上的住宅小区或者其他建筑区等。
第二十条 原已建成使用的工程项目,日可回收水量在75立方米以上,日再生水需水量在50立方米以上,且具备建设场地等条件的,产权单位或者物业管理单位应当按照节水管理部门的要求建设相应规模的再生水利用设施。
第二十一条 符合第十九、第二十条规定,但可以使用其他再生水利用设施供水的,经节水管理部门核实后,可以不单独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但需要配套建设再生水用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和使用再生水。
第二十二条 再生水(雨水)利用设施的设计、施工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建设单位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论证后,应当到节水管理部门办理建设备案。
第二十三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和从事再生水经营活动。
第二十四条 再生水的价格应当与自来水价格保持适当差价,按低于自来水价格的一定比例确定,具体价格标准由价格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五条 再生水运营管理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应当做到装表计量,按量收费,不得擅自间断供水或者停止供水。因设施检修等原因需要停止供水的,应当提前二十四小时通知用水户。
第二十六条 再生水利用设施的产权单位或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再生水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保证再生水利用设施正常运行,同时按规定对出水水质进行日常化验;节水管理部门委托具有水质检测资质的单位定期检测,确保再生水水质符合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标准。
第二十七条 已建、新建、改建、扩建的污水处理厂,应当按照节水专业规划建设相应的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设施。
第二十八条 园林、绿化、景观、洗车、环卫及建设施工用水,应当首先使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再生水。
提供洗车服务的用水单位应当建设水循环利用设施,暂不具备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条件的,实行再生水配送制,禁止使用地下水、自来水冲洗车辆。
第二十九条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针对因建筑屋顶、路面硬化导致区域内径流量增加,而采取的对雨水进行就地收集、入渗、储存、处理、利用等措施。
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是指雨水的收集设施、入渗设施、储存回用设施、处理设施、调蓄排放设施及相关附属设施等的总称。
第三十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节水“三同时”的要求,同期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一)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建(构)筑物占地与路面硬化面积之和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
(二)总用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市政工程项目;
(三)城市道路及高架桥等市政工程项目。
有特殊污染源的医院、化工、制药、金属冶炼和加工企业等,在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时,建设单位应当召开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的专题论证会。
第三十一条 已建成企业、单位、住宅小区和公园、广场、绿地、城市道路、高架桥等市政基础设施,具备建设场地条件的,产权单位、管理单位或者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按照要求逐步补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各县(市)区政府和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或组织各产权单位、管理单位或者物业管理企业补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第三十二条 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的设计、施工,要结合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建设,遵循建设工程地面硬化后不增加建
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外排水总量的原则,严格按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和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一)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建筑物屋顶,其雨水应当集中引入储水设施处理后利用,或者引入地面透水区域,如绿地、透水路面等进行蓄渗回补;
(二)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庭院、广场、停车场、公园、人行道、步行街等建设工程,应当首先按照建设标准选用透水材料铺装,或者建设汇流设施将雨水引入透水区域入渗回补,或者引入储水设施处理利用;
(三)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城市道路及高架桥等市政基础设施,其路面雨水应当结合沿线的绿化灌溉,设计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第三十三条 收集处理后的雨水主要用于绿化、道路清洁、冲厕、景观环境用水和回补地下水等。回用的雨水水质应当根据用途确定,除达到《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规定的水质指标外,其余指标应当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再生水与雨水的输配水管道、水箱等外部设施表面应涂成浅绿色,并严禁与自来水、地下水供水管道直接连接,出水口必须标有“非饮用水”字样和其他明显标志。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直接从地表、地下取水的,应当依法进行水资源论证;对取用公共管网水或者再生水的建设项目,节水管理部门逐步建立水资源评价制度。
第三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规划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省节水标准和规范,进行节水设施设计,并单独成册;在审图阶段,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应组织有节水管理部门参加的联合审查,并按规定严格审查节水相关内容。未配套设计节水设施方案的,项目主管部门不予审批。节水设计方案未经节水管理部门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该建设项目的立项文件不得作为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后续许可的依据。
节水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节水管理部门或市行政服务中心申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使用,节水管理部门不予核定取水计划,供水单位不得供水。
节水设施包括节水器具、工艺、设备、计量设施、水循环及重复利用系统、再生水回用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第三十七条 各级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再生水、雨水利用等节水项目的资金补助以及城镇供水水质督查、检测等。具体办法由水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八条 房屋拆迁时拆迁人应当根据拆迁施工进度,与供水单位签订停止供水协议,明确拆迁施工现场的节水管理责任。
供水单位应当配合拆迁施工进度,采取措施及时关闭拆迁施工现场的供水管线。
第三十九条 工业用水单位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水的重复利用率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未达到规定标准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仍未达到标准的,由节水管理部门核减用水指标。
工业用水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
间接冷却水应当循环使用,循环使用率不得低于97%。
第四十条 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应当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损耗。纯净水生产企业产水率不得低于原料水的70%。生产后的尾水应当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
第四十一条 现场制、售饮用水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安装尾水回收设施,对尾水进行利用,不得直接排放,并依照本市有关规定向设备所在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未安装尾水回收设施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提供水源;违反规定提供水源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对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安装的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6个月内安装尾水回收设施。
第四十二条 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林、牧、渔业用水结构。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状况,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益节水型农业,限制并压缩耗水量大、效益低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第四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农业节水工作,推广应用微滴灌、管灌、膜下沟灌、渠道防渗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大水漫灌,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推行平整土地、缩块改畦、少耕免耕、耙耱保墒、地膜覆盖、化学保水及种植抗旱作物等农艺措施,全面提高农业节水效益。
第四十四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农业灌溉建设项目和新建农业灌溉水井,在申请取水许可时,应当附有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议书或者其他节水措施。已建成的农业灌溉工程应当有计划地完成节水改造。
第四十五条 节水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农业节水灌溉试验,推行灌溉计量用水,安装计量设备,逐步完善计量措施。利用供水工程供水的用水必须安装计量设备。
要加强农业灌溉设施管理维护,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和渗漏。逐步做到按定额配臵灌溉水量,并按水量收取水费。
深化小型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管护主体责任;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实行用水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职能明确、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推行“定额管理、用水收费、阶梯水价、节奖超罚”的农业节水新机制,各用水组织根据农作物需水情况向协会报告,并办理用水计划。
加强农业灌溉管理制度和农田节水灌溉智能监测控制系统建设,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水平。
第四十六条 对农业节约用水项目、设计中含有节约用水措施的农业开发项目,有关部门应当优先立项。
第四十七条 农业用井改为非农业用途的,用水单位应当到节水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重新核定用水指标,并按照新的用水性质类别计价缴费。
第四十八条 本市支持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基层管水组织依据章程开展节约用水工作;基层管水组织可以接受委托承办有关节约用水管理事项。
第四十九条 鼓励绿化使用雨水和再生水,逐步减少使用自来水。
城镇地区的绿地、树木、花卉应当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绿化用水效率。
住宅小区、单位内部的景观环境用水和其他市政杂用用水,应当使用雨水或者再生水,不得使用自来水或地下水。
第五十条 市水务局、市城管委、市园林局等相关部门负责管理的贮水塘坝、民心河、外环水系、湿地等,应作为拦蓄收集雨洪水工程设施利用,建设单位不得填埋。
第五十一条 提供洗车服务的用水单位,应当向节水管理部门报送已建成水循环利用设施的登记表和再生水供水合同,登记表的格式由市节水管理部门制定。
第五十二条 供水单位或者节水管理部门应当逐步为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高尔夫球场、游泳池、洗浴场所等高耗水单位安装用水数据远传设备。
按照前款规定安装用水数据远传设备的高耗水单位和用水户,应当保证设备正常使用,不得擅自停止使用或者拆除。
第五十三条 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耗水量高的设备、产品以及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
市节水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时向社会推荐国家公布的 “节水器具名录”和“明令淘汰用水器具名录”。
第五十四条 供水单位应当加强供水管网改造和日常巡查、维护管理,如实记录巡查和维护管理情况,提高供水管网监测和维护管理水平,降低供水管网的漏失率。
公共供水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布抢修电话,出现故障应当及时抢修。
第五十五条 节水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当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控、资源优化配臵和节水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用水信息统计、报告制度。
用水单位用水可能超出用水指标时,节水管理部门应当给予预警提示。
第五十六条 在发生特别重大、重大城市供水突发事件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停止对高耗水单位的生产经营供水。
第五十七条 用水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做好下列工作:
(一)建立健全节约用水责任制,建设节水型单位;
(二)设立节水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节约用水工作;
(三)建立用水台帐,开展用水统计分析,明确用水计划、节水目标、节水措施,每4年进行一次合理用水分析或者水平衡测试。
(四)加强用水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
(五)开展节约用水宣传。
公共机构应当厉行节约,加强节约用水的内部管理,杜绝浪费,带头使用节水产品、设备、工艺,提高节约用水水平。
第五十八条 公共供水设施、消防设施的管理责任人应当加强对供水设施和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单位和个人浪费用水或者擅自取水。
第五十九条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播放和刊登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节约用水知识列入学校教育内容。
旅行社接待游客时,应当进行节约用水宣传,提高游客的节约用水意识。
饭店、影剧院、体育场馆、医院、学校、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候车室、候机厅等公共场所应当设臵节约用水宣传标语,宣传节约用水知识。
第六十条 本市加快建立节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和节水设备、节水器具研制生产体系。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节水科学技术研究,整合节水科技资源,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发研制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以及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十一条 节水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供水单位、用水单位和用水户节约用水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六十二条 节约用水监督检查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开展检查,调查了解节水管理、内部管网及设施运行等有关情况;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就节约用水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并有权复制;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法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第六十三条 节水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取水量较大单位用水的日常监督管理,增加对高耗水单位的检查频次,对 21
发现的浪费用水行为及时处理;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应当实行联合检查。
第六十四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向节水管理部门或者节水执法部门举报浪费用水行为,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接到举报的有关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并对举报属实、为查处重大浪费用水行为提供主要线索和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节水管理部门会同市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制定。
节水管理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受理举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视情节轻重,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用水单位未取得用水指标擅自用水的,要补缴水费,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二)供水单位、再生水生产企业和其他直接从地表水体、地下水体取用水资源的单位,未按照规定报送供水情况、实际用水量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三)用水单位不按时缴纳累进加价费用的,按日加收滞纳部分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四)老旧建筑拆迁人未与供水单位签订停止供水协议或者未按照协议要求擅自施工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的,除补缴相应费用外,并处应缴水费3倍以上15倍以下罚款。
供水单位没有正当理由故意拖延、不与拆迁人签订停止供水协议或者未及时采取措施停止供水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五)建设单位未办理再生水、雨水利用设施建设备案的,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六)非居民用水单位或者物业管理单位擅自停止使用再生水利用等节水设施,或未按规定进行水平衡测试的,处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七)再生水利用设施产权单位或者再生水运营管理单位的再生水水质未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分类标准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八)从事洗车、洗浴、游泳等业务的高耗水单位和用水户单位或者个人未安装装计量设施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九)再生水利用设施的产权单位或运营管理单位擅自停止运行或者供水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十)工业用水单位有条件使用再生水但拒不使用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工业间接冷却水直接排放或者循环使用率低于97%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十一)纯净水生产企业产水率低于70%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能达标的,核减用水指标,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现场制、售饮用水单位或者个人未备案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直接排放尾水、拒不安装尾水回收设施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十二)擅自改变农业用井用途的,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十三)住宅小区和单位内部的景观环境用水直接使用自来水或者地下水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十四)提供洗车服务的用水单位未建设、使用循环用水设施,或者未按规定使用再生水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未按规定报送已建成循环用水设施的登记表或者再生水供水合同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
(十五)高耗水单位和用水户未保证用水远传设备正常使用,或者擅自停止使用或者拆除设备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十六)生产或者销售不符合本市节水标准用水器具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按每套(件、台)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十七)用水单位不落实节约用水管理责任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或者造成浪费用水等不良后果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十八)用水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浪费用水的,节水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用水总量控制的要求,核减下一取水指标。
第六十六条 由节水管理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对处罚决定有异议的,被处罚单位或个人可以依法向同级人民政府或其上级节水管理部门提出行政复议,也可直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拒不接受节水管理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同时又不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由节水管理部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七条 节水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履行职责,行政不作为的;
(二)在国家、省及本办法规定之外乱收费、乱罚款的;
(三)在核定或者调整用水单位用水指标时,故意压低或者增加计划用水指标的;
(四)未依法收取累进费用的;
(五)其他不履行或者不依法履行职责的。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由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