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办法(2016版征求意见稿)
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依据】为规范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工作,根据《食品安全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报告和事件原因、性质、责任的调查处理。
第三条【调查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调查。
第四条【调查原则】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应当坚持统一领导、协同配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依法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明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总结事件教训,提出防范应对和整改措施建议以及处理意见。
第五条【事件分级】按照事件严重程度,食品安全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较大食品安全事件、一般食品安全事件。
第六条【调查层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开展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和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和涉及两个以上市的较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
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较大食品安全事件和涉及两个以上县的一般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
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一般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
第七条【指导督办】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协调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认为必要时,可以对事件调查处理工作进行督办,跟踪调查处理进度,督促相关单位及人员认真履行事件调查处理职责。
第二章事件报告
第八条【事件报告】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疗机构发现其收治的病人可能与食品安全事件有关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现食品安全事件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食品安全事件的报告应当及时、客观、真实,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隐瞒、谎报、缓报。
第九条【事件通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件涉及其他行政区域,应当及时通报相关行政区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件涉及其他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有关部门。
第十条【按级别上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件报告或者通报后,应当立即进行初步核实,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事件级别逐级上报,每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和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报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上报国务院。较大食品安全事件上报至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般食品安全事件上报至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要时,在向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的同时可以越级报告。
第十一条【舆情信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测到食品安全事件舆情信息时,应当立即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情况属实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上报、通报。
第十二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报告食品安全事件,情况紧急时可以先行口头报告。初次报告后,应根据调查处理情况及时续报。
报告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件发生单位、时间、地点,事件简要经过;
(二)事件造成的发病和死亡人数、主要症状、救治情况;
(三)可疑食品基本情况;
(四)已采取的措施;
(五)其他已经掌握的情况。
第三章调查处理
第十三条【现场保护】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单位应当妥善保护可能造成事件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用具、设施设备和现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匿、伪造、毁灭相关证据。
第十四条【调查组构成】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应当成立调查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主管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担任组长,根据需要,由应急管理、食品生产监管、食品经营监管、稽查执法等有关机构的人员参加。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食品安全事件实际情况,组织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和食品检验、疾病预防控制等有关机构参加调查工作。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协助调查。
第十五条【调查回避】调查组成员和受聘协助调查的人员不得与被调查的食品安全事件有利害关系,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被调查人可以申请调查组成员和受聘协助调查的人员回避。
第十六条【调查组纪律】调查组成员和受聘协助调查的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地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事件,并遵守工作纪律,恪尽职守,保守秘密,不得包庇、袒护有关责任人员;未经调查组组长同意,不得擅自发布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的相关信息。
第十七条【调查方案】开展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应当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职责分工、方法步骤、工作要求、时间安排等内容。
第十八条【现场调查】调查组成立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按照监督执法的要求开展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通过取样、拍照、录像、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等方法记录现场情况,提取相关证据材料;
(二)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暂停涉事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全面自查,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三)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必要时立即进行检验,确属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责令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将问题产品予以下架、退市,依法召回;
(四)查封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五)根据调查需要,对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询问,并制作询问调查笔录。
进行现场调查、检查或者询问,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第十九条【配合义务】被调查人和有关人员应当依法配合协助调查工作,如实回答调查组的询问,及时提供相关物品、样品、文件、数据、记录等原件(物)。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提供的,可以提供复印件、复制品、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并签字或盖章确认。
被调查单位、被调查人和有关人员应当按照调查人员要求,在现场检查、询问调查、抽样等文书上签字或者盖章确认。拒绝签字或盖章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在文书上注明原因,并可以邀请有关人员作为见证人签字、盖章,或者采取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作为监督执法的依据。
第二十条【事件调查内容】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应当查明下列情况:
(一)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单位情况;
(二)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事件经过;
(三)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健康损害情况;
(四)涉事食品及其原料购进、生产、销售、使用情况;
(五)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日常监管和事件处置应对情况;
(六)其他需要查明的事项。
第二十一条【对事件发生单位调查内容】开展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应当查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单位的下列情况:
(一)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的报告情况;
(二)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启动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方案,并采取控制措施的情况;
(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服从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并按要求采取预防、处置措施的情况;
(四)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是否存在隐瞒、谎报、缓报事件,故意破坏事发现场,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或者阻碍调查的情况;
(五)建立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情况;
(六)制定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方案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情况;
(七)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情况;
(八)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事件隐患的情况。
第二十二条【对地方政府调查内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应当查明地方人民政府下列情况:
(一)按规定报告食品安全事件的情况;
(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按规定成立事件处置指挥机构和启动应急预案的情况;
(三)组织协调开展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情况;
(四)按规定制定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预案演练的情况;
(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情况。
第二十三条【对相关部门调查内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食品安全事件调查,还应当查明相关部门下列情况:
(一)按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报告食品安全事件的情况;
(二)按规定与有关部门相互通报的情况;
(三)按规定赶赴现场调查处置的情况;
(四)按规定组织开展应急检验的情况;
(五)按规定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况;
(六)对事件发生单位的监管情况;
(七)涉事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论,以及采取相应措施的情况。
第二十四条【协助调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工作,需要其他行政区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协助调查取证的,应当出具协查函。协助调查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般应当在接到协查函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工作;需要延期完成的,应当及时告知提出协查请求的部门。
第二十五条【流调报告】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调查组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明确事件范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事件原因、致病因素、污染食品及污染原因等。
第二十六条【应急检验】食品安全事件调查中需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检验机构按照法定程序检验。根据调查需要,检验机构可以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分析查找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应当遵循技术手段先进的原则,并取得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单位及涉事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无偿提供检验所需样品。
检验机构接到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检验任务时,应当开辟绿色通道,保障事件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十七条【处罚建议及移送】食品安全事件调查过程中发现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单位涉及食品违法行为的,调查组应当及时向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移交证据,提出处罚建议。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事发单位及责任人予以行政处罚;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发现其他违法行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移送。
第二十八条【调查期限】调查组应当按时完成调查工作,并向派出调查组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调查报告。
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期限为60个工作日;较大食品安全事件、一般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期限为30个工作日。经派出调查组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事件调查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一般不超过30个工作日。
调查期限从调查组成立之日起计算,调查需要对产品进行检验、鉴定、专家评审或论证所需时间和其他部门协助调查所需时间不计入调查期限。
第二十九条【调查报告】食品安全事件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件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件发生经过和事件处置情况;
(三)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害情况;
(四)导致事件的食品名称、来源、数量、流向等情况;
(五)技术调查及相关检验、诊断和鉴定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论;
(六)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事件性质;
(七)事件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件有关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八)事件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建议、案件移送情况;
(九)事件防范应对和整改措施建议;
(十)其他有必要报告的事项。
第三十条【结果报告】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调查进展情况,并在调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报告调查结果和处理建议。
第三十一条【整改落实】食品安全事件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认真吸取事件教训,落实防范应对和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第三十二条【信息公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结果。
第三十三条【档案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归档保存事件调查处理有关资料。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罚则】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十三条有关规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未进行处置,未按时报告,隐匿、伪造、毁灭相关证据的,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罚则】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违反办法第九条、第十一条有关规定,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件的,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六条【罚则】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违反办法第十六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七条【罚则】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有关规定,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八条【罚则】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有关规定,未落实食品安全事件防范应对和整改措施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与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二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分级标准】食品安全事件分级标准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解释单位】本办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2016年月日起施行。
第二篇:《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解读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解读
(2014年12月24日)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4年12月15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审议通过,以环境保护部令第32号印发公布,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办法》是一部规范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程序性规章,对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程序的适用范围、事件调查组的组织、调查取证、调查报告以及后续处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一、为什么要制定《办法》?
(一)规范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程序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需要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73号)的规定,环境保护部具有“牵头协调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的职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第六条第(四)项也赋予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相关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职责。然而,当前我国环境应急管理方面的立法还不健全,尚没有一部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方面的法规或规章,急需明确调查程序,规范事件调查活动,接受社会监督,保障有效履行职责。
(二)《办法》明确了企业和环保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应对中的职责
由于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应对过程中的职责还没有明确系统的规定,导致后续责任追究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办法》分别规定了企业事业单位和环保部门在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一方面按照“事件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件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的原则,为依法开展责任追究工作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供了履职依据,只要依法履职,工作到位,就能够免于责任追究,从而实现对依法履职者的保护。
(三)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是落实责任追究的重要前置程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纲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明确要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实行严格问责。在实践中,近年来环境保护部会同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中石油兰郑长管道渭南支线柴油泄漏水污染事件、广西龙江河镉污染等事件组织调查的基础上,对相关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人员依法追究了刑事和行政责任。
合法的程序是保证结果正确的重要前提,健全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就要根据责任追究的内在规律,规范事件调查的各个环节,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依法公正,查明事件原因、过程和后果,对责任进行认定。如果调查程序不规范,就难以保障后续责任追究到位和公正,起不到警示作用。
二、制定《办法》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关于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在环保法律法规中有所规定,比如,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臵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规定:发生大气污染事故的单位,应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处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应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 门的调查处理。《防治陆源污染物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发生陆源污染物损害海洋环境事故由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处理,或者由环境保护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调查处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六条第(四)项规定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相关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职责。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规定,环境保护部具有“牵头协调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的职责。这些规定都赋予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对突发环境事件开展调查的职权,是制定《办法》的重要依据。
三、《办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办法》共二十三条,在对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对五个方面内容做出了规定:
一是对事件调查的原则、管辖等一般性问题进行了规定。《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原因、性质、责任的调查处理,并明确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不适用于本《办法》;第三条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权责一致的原则, 及时、准确查明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总结事件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以及处理意见;第 四条对管辖问题进行了规定,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可视情况由事发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此外,《办法》还对委托管辖、直接管辖等问题进行了规定。如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也可以对部分重大、敏感事件,请求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处理。比如,2005年11月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发生后,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及时请示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事件调查处理。
二是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组的组织形式、纪律做出规定。第五条围绕调查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调查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主管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担任组长,应急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环境监察等相关机构的有关人员参加,可以聘请环境应急专家库内专家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协助调查。此外,还可以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实际情况邀请公安、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地震等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参加调查工作。第六条要求调查组在事件调查处理过程中应当遵守纪律,保守秘密。
三是对调查方案、调查程序、污染损害评估等内容进行 了规定。第七条到第十条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步骤和内容,要制定调查方案,通过对现场勘查、检查、询问等方式收集证据,并制作案卷,同时明确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按照当地人民政府要求,开展应急处臵阶段污染损害评估,并将其报告或者结论作为编写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的重要依据。比如,福建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含铜酸性溶液泄漏污染事件,湖南、广东武水河流域锑浓度异常事件,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等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都要求当地环保部门组织开展应急处臵阶段污染损害评估,为事件定性、责任认定提供了基础数据。
四是对调查对象、调查报告、调查期限等问题进行了规定。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按调查对象分别规定了对事发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调查内容,尤其是第十二条首次详细规定了环保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臵和事后恢复工作中的职责,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第十四条至第十六条对调查报告和调查期限进行了明确规定。
五是对事件后续处理和其他问题的规定。根据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有关条文和立法精神,《办法》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了事件调查应当依法公开信息,对调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要及时移送相关部门或司法机关,对连续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突发环境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 区,可以对事发地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约谈。比如,山东临沂邳苍分洪道连续发生两次砷污染事件发生后,环境保护部约谈了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和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督促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杜绝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同时,《办法》规定,对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的环境违法信息,要记入社会诚信档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还可以根据调查报告,对下级人民政府、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督促落实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有关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的督办通知,并明确责任单位、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
四、《办法》对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管辖如何规定? 突发环境事件依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的规定,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分别由不同级别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一般而言,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对于一般事件,则视情况由事发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调查处理。比如,中石油兰郑长管道渭南支线柴油泄漏水污染事件、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重庆千丈岩水库污染事件等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环境保护部都成立了调查组,对事件的原因、性质、责任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组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权 责一致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明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总结事件教训,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提出了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以及进一步的处理意见,为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进一步追究党纪政纪和刑事责任提供了重要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调查组如何组成?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组的组长一般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主管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担任,组成人员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属的应急管理、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等相关机构人员;二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聘请的环境应急专家库内专家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三是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实际情况可以邀请公安、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地震等有关部门或者机构人员参加调查组。
调查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技术组、管理组、综合组等若干工作小组开展调查工作。比如,在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调查中,组成了由环境保护部主管副部长为组长,监察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事件调查组,调查组成员包括自治区政府、监察、住建、水文水资源、水产畜牧兽医等部门,华南环保督查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自治区环保厅,以及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专家,并具体划分为综合组、技术组、监测组、评估组、管理组、专家组等小 组开展工作,为全面查清事实奠定了基础。
六、调查的方式有哪些?涉事单位有何义务? 调查组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对突发环境事件现场进行勘查,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收集证据材料,查明相关事实:
一是通过取样监测、拍照、录像,询问突发环境事件受害方,制作现场勘查笔录等方法记录现场情况,提取相关证据材料;二是进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突发环境事件涉及的相关单位或者工作场所,调取和查阅相关文件、资料、数据、记录等;三是根据调查工作需要,对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有关工作人员、参与应急处臵工作的知情人员进行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调查期间应当依法配合调查工作,接受调查组的询问,并如实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数据、记录等。
七、就责任认定而言,应当查明什么内容?
《办法》分别规定了对事发单位、环保部门、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应对情况的调查内容,尤其是环保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臵中必须做到的五个“第一时间”(即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第一时间报告,可以争取应对处臵的资源,第一时间 赶赴现场,可以及时了解事件情况,防止误判,第一时间开展监测,可以为应对处臵及时提供决策依据,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可以避免谣言传播,维护社会稳定。通过这样的规定,使相关企业和地方各级环保部门明确各自的职责,为履职提供依据。比如,2012年12月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发生苯胺泄漏事故后,天脊集团、长治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及时报告、开展环境监测并发布信息,错过了应对处臵的最佳时机,造成了跨省界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教训非常深刻。
根据《办法》规定,对事发单位的调查,调查组应当查明下列情况:一是建立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职责的情况;二是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建设及运行的情况;三是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并及时落实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的情况;四是按规定编制、评估、报备、演练、修订、培训环境应急预案的情况;五是事发后的信息报告或通报情况;六是事发后,启动环境应急预案,并采取控制或切断污染源防止污染扩散的情况;七是事发后,服从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并按要求采取预防、处臵措施的情况;八是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其他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预防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措施的情况;九是事发后,是否存在伪造、故意破坏事发现场,或者销毁相关证据阻碍调查的情况。
对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履职调查,调查组应查明下列情况:一是按规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和对预案进行评估、备 案、演练等的情况,以及按规定对事发单位环境应急预案实施备案管理的情况;二是按规定赶赴现场并及时报告的情况;三是按规定组织开展环境应急监测的情况;四是按职责向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提出事件处臵或信息发布建议的情况;五是事件已经或者可能涉及相邻行政区域时,事发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相邻行政区域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通报情况;六是接到相邻行政区域事件信息后,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规定调查了解并报告的情况;七是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损害评估的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应收集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事发单位建设项目立项、审批、验收、执法等日常监管过程中和事件应对等环节履职情况的证据材料。
除此之外,调查组还应查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业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是否有违反《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的违法违纪行为。
比如,在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调查中,调查组从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两个主体入手,根据搜集的证据材料,锁定两家肇事企业,查明其中一家存在擅自改变生产工艺,非法提炼粗铟,且无任何污染防治设施,将废液存于溶洞,因水位下降导致高浓度废液泄漏的问题,另一家通过城市污水管网排放含镉废液,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同时查明,相关企业未建立环境应急管理制 度,环境风险防范设施不健全,没有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并落实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河池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未能及时启动环境应急预案,信息发布工作不及时,此外,在日常监管中河池市和金城江区安监、工商、经贸、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等部门分别负有监管责任,是事件发生的间接原因。最终认定此次事件是一起企业违法生产、恶意违法排污,政府部门疏于监管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责任事件。
八、《办法》如何实现与责任追究的衔接?
一是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突发环境事件调查过程中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涉及环境违法行为的,调查组应当及时向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处罚建议,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事发单位及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罚。比如,针对福建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含铜酸性溶液泄漏污染事件,福建省环保厅在环境保护部调查组调查结论的基础上对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造成重大水污染事件,处以直接损失30%的罚款956.31万元。
二是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突发环境事件调查过程中发现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发现其他违法行为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移送。比如,针对福建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含铜酸性溶液泄漏污染事件,龙岩市新罗区法院认定紫金矿业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人民币3000万元,龙岩市人民法院判处紫金矿业5名责任人3年至3年6个月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针对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河池市金城江区法院认定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犯污染环境罪,判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对10名企业责任人判处有期徒刑3至5年。
三是提出处分建议。突发环境事件调查过程中发现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涉嫌违法违纪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向监察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提出处分建议。比如,在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调查中,调查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做出的人员处理决定基础上,提出了对河池市政府、工商、环保、安监部门负责人等七名责任人的追加处分建议。
九、《办法》还规定了那些处理措施?
一是对于连续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突发环境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区,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约谈下级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比如,针对浙江省台州市、湖州市连续发生血铅超标事件,环境保护部约谈了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和台州市、湖州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政府和相关部门督促落实重金属污染风险防控的各项措施,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二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比如,针对福建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含铜酸性溶液泄漏导致汀江水污染事件,中国证监会2012年5月对上市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三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调查报告,对下级人民政府、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督促落实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有关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的督办通知,并明确责任单位、工作任务和整治时限。比如,环境保护部针对浙江德清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苯胺泄漏引发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等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印发督查通知或予以通报,对相关企业落实整改的任务和完成时限提出明确要求,环境保护部对几起重大事件及时组织了突发环境事件后督查,督促事发企业、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汲取教训、落实整改措施。
第三篇:青岛婚庆礼仪投诉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青岛市婚庆礼仪投诉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婚庆礼仪服务消费者和从业企业的合法权益,正确、及时处理客户对婚庆礼仪服务投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投诉部门受理投诉,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对受理的消费者投诉案件,应当根据事实,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及合同条款或双方约定公正合理地处理。
第二章 投诉管辖
第四条 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的婚庆礼仪服务投诉由协会负责受理,如对协会处理不服可仲裁或诉讼解决。
第三章 投诉受理
第五条 消费者投诉应当提供书面材料,并载明以下内容:
(一)投诉人姓名住址,联系方式,投诉日期;
(二)投诉事项,具体理由,事实陈述及相关证据(包括签订的青岛市工商局和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共同制定的青岛市婚礼庆典服务合同)。
第六条 消费者委托代理人进行投诉活动的,应当向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投诉部门递交授权委托书。
第七条 下列投诉不予受理:
(1)合同已经履行完毕两个月后,被投诉人不再负有违约责任的;(2)已达成调解协议,且没有新情况、新理由的;(3)对存在争议的服务项目无法实施检验鉴定的;
(4)消费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伤害之日起超过30日或者超过规定或约定期限的;
(5)法院、仲裁机构、有关行政机关或消费者协会已受理或处理的;(6)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
第八条 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投诉部门在接到投诉材料后七日内,以书面形式或电话通知投诉人,做出如下处理:
(一)投诉符合规定的,予以受理;
(二)投诉不符合规定的,告之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四章 投诉处理
第九条 对消费者的投诉应当予以登记,并及时处理。
第十条 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受理投诉的案件,属于民事争议的,采用调解方式予以处理。
第十一条 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对未履行规定的义务引起的服务质量争议,应当督促被投诉人全力整改。
第十二条 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对行政违法行为的投诉,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行政执法部门处理;对构成犯罪行为的投诉,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三条 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投诉部门进行调解时,应当征得投诉人的同意,调查核实投诉情况,认定有关事实。
第十四条 对婚礼服务不符合青岛市婚礼庆典服务合同或双方约定及服务标准的,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投诉部门视具体情况责令被投诉人整改及经济赔偿。
第十五条 对有争议的婚礼服务项目需要进行质量检验、鉴定的,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投诉部门在征得投诉人同意后,由协会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质量检验、鉴定。该费用由投诉人预付,处理终结时,该费用由败诉者支付。
第十六条 负责婚礼服务争议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签订《婚礼服务争议调解书》,由投诉人和被投诉人自觉履行。
第十七条 调解书应当写明投诉事项、事实、调查核实情况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一式三份,由投诉人、被投诉人负责人签名,加盖公章,送达双方当事人及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
第十八条 接到消费者投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终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终止调解,并建议投诉人诉讼或仲裁解决。
第十九条 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投诉部门建立和建全投诉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的保管期,通常为三个月,也可根据投诉的重要性和保留价值等具体情况确定。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赔偿具体方案
一、婚车的投诉处理办法:
1、婚庆公司所提供的婚车与协议车辆的车型或颜色有差异: A、婚庆公司若提供与协议车辆同等级车型或高于协议车辆车型的车辆,婚庆公司不予赔偿;
B、婚庆公司提供低于协议车辆车型的婚车,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赔偿方式为退婚车款,并免费使用提供车辆。
2.、婚车在婚庆活动中抛锚:
A、若婚庆公司在事发后一小时内换同等级婚车,则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退还婚车款的50%;
B、若婚庆公司在事发后一小时内换低于协议车型的婚车,则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赔偿方式为退一赔一(婚车款);
C、若婚庆公司在事发后一小时内未换来婚车,则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赔偿方式为退一赔二(婚车款)。
3、由于婚庆公司原因造成婚车迟到:
A、婚车在协议时间后30分钟内到达协议规定地点,婚庆公司不予赔偿;
B、婚车在协议时间后30分钟—60分钟内到达协议规定地点,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退还婚车款50%;
C、婚庆公司若不能在协议时间提供婚车更换婚车型号,应提前15天通知客户,并与其协商。若双方协商成功,则按协商办法执行;若双方协商失败,则由婚庆公司退还全部婚车款;
D、婚庆公司若未能提前15天通知客户,而婚车在婚庆活动当天未能到达协议规定地点,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赔偿方式为退一赔二。
4、婚车装饰物丢失:
A、在婚车行进过程中,婚车车头花飞落,应就近扎花,费用由婚庆公司负责(费用与支付扎花费同额);
B、若婚车装饰物的颜色或样式与协议规定有差异,由婚庆公司负责退还花款。
5、若婚车没有空调,由婚庆公司负责退还50%车款。
6、因婚庆公司原因须变更客户预定的车辆,按以下方式处理:
A、婚庆公司若不能在协议时间提供婚车或需要更换婚车型号,应提前15天通知客户,并与其协商。若双方协商成功,则按协商办法执行;若双方协商失败,则由婚庆公司退还全部婚车款(客户自行安排车辆)。
B、如果婚庆公司在约定用车时间一周之内(包括用车当日)通知客户变更车辆,可调换同级别车辆并赔偿租车费用的5%,或全额退款(客户自行安排车辆)。
7、由客户原因造成车辆损坏的,由客户承担相应修理费用。
二、摄影、摄像的投诉处理办法:
1、婚庆公司所提供的摄像机型号与协议规定有差异;
A、婚庆公司以模拟摄像机替换数码摄像机,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赔偿方式为退一赔一(摄像款);
B、婚庆公司以数码摄像机替换模拟摄像机,则婚庆公司不予赔偿。
2、摄像内容不全:
A、摄像的重要镜头必须在协议双方鉴定下,预先给予书面注明; B、若摄像内容缺少重要镜头,则由婚庆公司负责退还摄像款;
C、若摄像内容全无,则由婚庆公司负责退赔摄像款,按退一赔五的标准赔偿(摄像带遗失按此方法赔偿)。
3、摄像内容制作不清晰:
A、摄像内容应以专题片制作为标准,并通过鉴定;
B、若摄像内容制作不清晰,由婚庆公司负责重新制作,直到鉴定中心通过。
4、摄影出现质量问题:
A、传统摄影(以36张为基数)若坏照超过15%,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1卷赔5卷,并由婚庆公司承担冲印费;
B、在摄影过程中重叠过多拍摄的照片,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按实际的数退还摄影部分摄影款及冲印费。
三、场地的投诉处理办法:
1、若由婚庆公司为客户提供酒店场地布置,而婚庆公司未能在协议时间内提供协议指定场地布置,则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赔偿方式为退一赔一(布置场地款)。
2、婚庆过程中,由于婚庆公司原因造成装饰物坠落,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赔偿方式为退一赔一(坠落费用)。
3、婚庆活动所需物品(如:香槟酒、签到本等)若未到,应及时补救。未能及时补救,则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赔偿方式为退一赔一。
4、婚庆蛋糕处理办法:
A、婚庆公司在递送蛋糕的过程如由婚庆公司造成的场地搞错,蛋糕递送误点,蛋糕严重破损,所造成客户的婚庆仪式无法正常进行的损失,均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方式为退一赔一(蛋糕费);
B、若发生蛋糕食物中毒重大事故,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进行处理。
四、司仪的投诉处理办法
A、司仪在比协议规定时间晚30分钟以内到达,若不影响婚庆程序的进行,不做赔偿; B、司仪在比协议规定时间晚30分钟以上到达,若影响婚庆程序的进行,则由婚庆公司退还全部司仪款;
C、司仪在比协议规定时间晚30-60分钟以内到达,若不影响程序的进行,则由婚庆公司退还司仪款50%;
D、司仪在比协议规定时间晚30-60分钟以内到达,若影响程序的进行,则由婚庆公司负责,赔偿方式为退一赔一;
E、在婚庆活动进行中,司仪将主要人名弄错,或漏掉重要的或双方约定的程序,由婚庆公司退还司仪款的50%。
五、化妆的投诉处理办法:
在婚庆活动当天,婚庆公司在未征得客户的同意下,擅自更换化妆师,则由婚庆公司退还全部化妆费。
六、退单处理办法:
A、在签订合同一周内,如无故退单或退其中某个项目,必须补偿对方婚庆服务总价10%或此项目的10%;
B、在签订合同一个月内,如无故退单或退其中某个项目,必须补偿对方婚庆服务总价20%或此项目的20%;
C、如无故退单或退其中某个项目,必须补偿对方婚庆服务总价30%或此项目的30%; D、在婚前一周内如无故退单或退其中某项目,必须补偿对方婚庆服务总价50%或此项目50%;
E、非人为特殊原因,在签订合同后要求退单,凭有效证据对方必须同意全款退单(定金除外);也可协商延期履行合同。
注:以上六项投诉处理赔偿,必须在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评估之后方可执行,若鉴定无恙,由客户承担责任。
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
二○○八年五月
第四篇:秭归县中小学教学事故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秭归县中小学教学事故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全并规范全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预防并及时、有效、妥善地处理各类教学事故,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小学管理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学事故是指教职员工在教学管理及教学活动中,因本人主观过错或过失所引起的,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或违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教育教学语言或行为。
第二章 教学事故的类别
第三条 教学事故依据教学与管理等不同环节,分为教学组织事故、教学运行事故、教学考核事故、教学保障事故等四种类型。
教学组织事故是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或教师在教学组织管理方面由于失误或失职,造成教学活动难以运行,或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破坏的行为。
教学运行事故是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或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运行过程中由于失误或失职,造成教学活动运行中断或其它影响教学正常运行的行为。
教学考核事故是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或教师在教育教学考核与评价等环节中由于失误或失职,造成学校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评价结果失真,或影响考试考核与评价工作正常进行,破坏考场秩序的行为。教学保障事故是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或后勤部门及有关人员由于失误或失职,造成教学活动运行受阻,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
第四条 教学事故根据事故的性质和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分三个级别: Ⅰ.一般教学事故; Ⅱ.较大教学事故; Ⅲ.重大教学事故。
第五条 教学组织事故的类别。Ⅰ.一般教学组织事故
1.教学环节安排失误(如排课失误或未及时向教师发放课程表等),造成教学人员不到位,影响教学活动实施。
2.因人员安排不当,致使教师任课专业化、专职化低于100%。
3.教师已事先请假并经批准调课,管理人员未能及时做出安排并通知学生和老师,影响教学秩序。
4.未根据工作安排及时向教师发放课程表、任课表或教学计划;未及时提供教学资料(如教本、教参、课标、资料等)、其他教育教学用品或教师教学需要的辅助用品,影响教学秩序或教学效果。
5.随意抽调教师改任其他工作。
6.因安排课程或考试不当造成教室使用冲突,或造成无教师到岗上课现象。7.因人为原因,造成学生成绩登记严重失实,或学籍档案混乱、变更手续不全、记录不明或失实。
Ⅱ.较大教学组织事故
8.人为原因导致较大范围师生缺课、停课,漏考、停考。
9.有关放假或全校性教学调整等工作,因未能及时通知或妥善安排,造成教学秩序混乱。10.升旗、早操、集会、外出等集体活动,因管理措施不力,造成学生纪律松散或发生安全事故。
11.违反有关规定,擅自代学生购买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12.干预教师的教育教学,随意限定教师的教学自主权。Ⅲ.重大教学组织事故
13.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或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14.接到报告后,未能及时处理教学事故或学生矛盾,造成事态进一步激发严重后果。
15.学校教学管理混乱,致使某个年级或学段出现大面积后进生现象,或导致大量学生厌学,一个年级或全校学生旷课人数中学超过10%、小学超过5%。
16.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馆(室)、阅览室等各功能教室长期闲臵不用(在一学期内,时间达一个月或一个月以上),导致教学资源严重浪费。
17.未经批准或无特殊原因,擅自推迟开学时间或提前放假一天以上。18.没有政策依据,学校违规不给教师安排教学任务;或在已有的教师编制下,未安排足够的教师上课,使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19.学校不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随意停止课程;不严格执行规定的作息时间,随意提前学生到校时间或推迟放学时间。
20.随意变更教学计划,组织师生参加商业性的社会活动,或随意借用、出租校舍致使教学秩序受到干扰。
21.在规定的保管时间内,丢失学生原始成绩、原始学籍;故意发放或出具与事实不符的学历、学籍、成绩等各类证书、证明。
22.随意开除学生。
23.超越规定权限审批教师假期或安排工作不当,造成其他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24.有关管理人员及负责人未将相关教学规定、要求或通知等在规定时间内宣讲或安排到位,造成工作未能按计划和有关规定开展。
25.无特殊原因未能按计划完成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课题研究、课程设臵、教学实验及教师培训等工作。
第六条 教学运行事故的类别 Ⅰ.一般教学运行事故
1.教师擅离课堂;上课迟到超过3分钟、提前下课超过5分钟或拖堂超过2分钟。
2.教师不备课上课;上课无教案;完全使用旧教案上课或直接使用、抄袭别人教案上课。
3.不按学校课程安排上课;或未经学校职能部门批准,随意调换课程、增减课时、请人代课或代他人上课。
4.布臵或批改作业马虎随意,批改后的作业未及时向学生反馈,影响教学正常进行。
5.体育教师、实验课教师、实验员等未按规定着装;实验课等不按实验规则组织教学。
6.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无故相差4课时以上。Ⅱ.较大教学运行事故
7.教师上课迟到或提前下课超过10分钟,或拖堂超过5分钟。
8.教师布臵大量机械重复和抄写的作业,或布臵超过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作业量。
9.教学中未根据实际情况、按要求布臵作业,或因未及时批改作业,导致学生误课并影响正常教学进程。
10.教师随意占用非本人所教学科课时授课。11.教学内容出现知识性错误;组织课堂教学不力致使课堂教学秩序混乱。12.教师不备课上课;上课无教案;完全使用旧教案上课;或直接使用别人教案上课等现象一学期达二课时。
13.上课时间随意让学生离开课堂另做它事;或在校时间随意让学生回家请家长、取物品。
14.无故不按时参加、或不按时完成、或不接受学校及上级部门布臵的教学研究工作。
15.擅自取消或改变已安排的教学活动;随意改变上课时间、地点。Ⅲ.重大教学运行事故
16.在教学过程中散布违背《宪法》、法律法规,或带有封建迷信、淫秽及其它思想内容不健康的,违背教书育人基本宗旨的言论。
17.教师上课迟到或提前下课超过15分钟,或拖堂达10分钟,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进程;或未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擅自停课、旷课。
18.教师在上课时,所携通讯工具发出声音讯号或在上课时间拨打、接听电话或收发信息。
19.教师酒后上课或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严重违纪行为。
20.教学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妥善处理,造成事态恶性发展。21.教职员工对学生有打、骂、停课、赶出教室或训斥、讽刺、挖苦、侮辱等行为;贬低、嫌弃、排斥、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各种方式打击报复学生。
22.未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或授权,擅自舍弃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必修内容1/4以上。
23.违反有关规定,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定或规定使用的教材教辅材料;擅自使用自编(或参加编写)的教材或教辅材料;擅自向学生发放讲义、辅导材料并收取费用,或向学生兜售辅导材料等。24.歧视后进生;给后进生单独编排座位;随意拒绝后进生上课,将其赶出教室或学校;不给后进生批改作业,或胁迫其不能正常参加考试等。
25.组织或变相组织、直接或间接参与有偿家教、违规办班、补课或组织学生集体培优等。
26.因未履行工作职责,造成所任教班级纪律混乱,致使所任教班级一学期内出现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恶性事件二次以上,或一次旷课学生达班级人数10%以上,或一周内累计旷课人数达10人。
27.学生旷课逃学,科任教师发现学生不在课堂,未能当即向班主任教师通报,班主任教师未能当即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因处臵措施不力造成严重后果。
28.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教具;在教学活动中,因教学指导和管理不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使学生及其他人员受到伤害。
第七条 教学考核事故的类别。Ⅰ.一般教学考核事故
1.监考迟到3分钟以上;擅自请人代为监考;监考时以各种方式要求学生提前交卷。
2.试卷分装有误,差错率达总份数的1%。
3.在监考过程中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如抽烟、闲聊、看书报等);不严格履行监考职责,擅离职守。
4.批阅试卷不认真,出现差错在5分以上或判定等级失误;经核查,一个班级(或一个考场)需要更改成绩(等级)的试卷份数超过该班级(或该考场)试卷总数的5%。
5.不在规定时间和地点阅卷、评分、评等、报送成绩;不按规定要求和程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不按规定时间和要求进行质量分析并上报材料。
6.因安排不当造成考试科目、时间、地点、监考人员等冲突,导致考试不能正常进行。7.不按规定布臵考场;不按规定安排监考人员。Ⅱ.较大教学考核事故 8.监考迟到5分钟以上。
9.监考中对学生答题进行暗示、提示。
10.因命题、制卷过程中的人为原因,造成考试时试卷短缺,或考试时间延误。
11.考试试题有严重错误未能事先发现,影响考试正常进行,造成考试延误、中断或失效。
12.由于监考人员失误,造成考试结束后收回试卷数与参加考试人数不相符;不按要求装订试卷;遗失学生试卷、考试成绩,致使学生成绩无法确定。
13.未按评分标准评定成绩,在考试阅卷中有徇私舞弊行为,如阅卷时给本班学生或其他有关系的学生加分、加等。
14.违反教学规律,频繁进行考试;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或张榜公布考试结果。
15.采用降低学生考试成绩(分数或等级)的方式来惩罚学生;随意给学生记零分、打不及格的分数或评定不合格等级。
16.由于教学原因或命题原因,一次考试(或一门学科)不及格或不合格学生数超过参考学生总数的40%(含40%)。
17.不按规定要求和程序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定,导致评定结果严重失误,失误率超过参评学生总数的5%。
Ⅲ.重大教学考核事故 18.监考教师缺席。
19.随意变更考试时间、地点、学科或内容。
20.以各种方式泄露或变相泄露试题和考试内容;试卷在印刷、传送、保管过程中泄密。
21.对学生考试违纪行为不制止、不上报;放纵考生舞弊;对突发事件处臵不当,导致考场秩序混乱。
22.违反规定,私自更改学生考试成绩或等级。
23.因人为原因,延误考试的通知和报名工作,导致学生无法正常参加考试或考试成绩无效。
24.干扰考生填报报考志愿并造成一定后果。第八条 教学保障事故的类别。Ⅰ.一般教学保障事故
1.教学设施设备运行不良或损坏,无特殊原因超过3天仍未修理,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
2.铃声、广播声不响,乱响,有误差,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3.随意调整班级教室,或上课时间随意叫出教师讲话,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4.教室或其他教学活动场所卫生状况差,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
Ⅱ.较大教学保障事故
5.粉笔、黑板擦等教学设备不能及时供应;教学实验设施、器材、用品等不能及时供应或准备不充分。
6.不能按规定提供教学要求必备的音像、图片、仪器、标本等教学辅助用品。Ⅲ.重大教学保障事故
7.提供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8.因校内原因造成停水、停电而未能及时修理,导致教学活动中断,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进程。9.校舍、教学设施设备等维修未能错开教学时间,因安排不当或施工管理不当而影响正常教学。
10.因人为原因,不能按时提供教材、教参,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进程。
第三章 教学事故的认定
第九条 教学事故由当事人或发现人、知情人在发现后及时向学校职能部门报告,职能部门须作好记录并立即通知当事人所在部门。
第十条 事故当事人所在部门负责调查、取证、核实,按一事一表的方式填写《秭归县中小学教学事故记录表》,对事故级别与当事人提出初步认定与处理意见,送交学校职能部门。
第十一条 事故责任人只能是个人或多人,不得以部门、单位或集体代替。对事故隐瞒不报或无故拖延不报的人员(含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视为事故责任人。
第十二条 教学事故原则上由校长负责最后认定。
一般教学事故可由职能部门认定;较大教学事故可由分管领导认定;重大教学事故须由校长认定,特殊情况下须由学校领导集体讨论认定。
第四章 教学事故的处理
第十三条 教学事故的处理原则上由校长负责最终决定。
一般教学事故由当事人所在部门提出处理意见,职能部门作出初步处理决定并报校长;较大教学事故由职能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分管领导做出初步处理决定并报校长;重大教学事故由分管领导提出处理意见,校长做出初步处理决定,特殊情况下须由学校领导集体讨论做出初步处理决定。
第十四条 一般教学事故应在事发当天初步处理完毕并书面通知当事人;较大教学事故应在事发后两天内初步处理完毕并书面通知当事人;重大教学事故应在事发后三天内初步处理完毕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职能部门负责将初步处理决定通知当事人及所在部门,受理当事人申诉意见,督促执行处理决定。
第十五条 各级教学事故的处理意见与决定应有书面记录,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如实填写《秭归县中小学教学事故记录表》(一式两份),职能部门存档一份、事故责任人一份。
第十六条 各单位在对各级教学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的同时,应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尽可能降低事故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第五章 申诉与仲裁
第十七条 事故当事人对事故的初步认定、处理不服的,有权申诉。第十八条 各中小学校应设立对教学事故申诉进行受理与仲裁的职能机构或部门,指定具体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并成立由学校各方代表参加的教学事故仲裁委员会。
第十九条 当事人应在接到事故初步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日内,向职能部门提出申诉。
在规定时间内,当事人未提出申诉,初步处理意见即认定为最终处理意见。第二十条 当事人向职能部门提出申诉,职能部门应立即受理,并认真进行调查、核实,然后将核实情况及最后处理意见提交学校教学事故仲裁委员会仲裁。
事故仲裁委员会仲裁决定为教学事故处理的主要依据。学校依据仲裁决定做出行政处理。
仲裁决定应在申诉提出后一周内做出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当事人对仲裁决定、学校行政处理不服的,可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请改正或撤销。
第六章 教学事故的责任追究 第二十一条 教学事故经学校最终认定并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后,须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视事故级别和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以下处分:
一般教学事故给予事故责任人通报批评,取消接受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奖励资格;一年内累计三次一般教学事故,视为一次较大教学事故。
较大教学事故给予事故责任人警告直至严重警告处分,考核定为不合格等次,取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的评选资格,取消接受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奖励资格;一年内累计两次较大教学事故,视为一次重大教学事故。
重大教学事故给予事故责任人严重警告处分直至停聘,考核定为不合格等次,取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课改专家和教学能手的评选资格,取消接受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奖励资格;情节严重、影响极坏的,由所在单位予以解聘或由行政部门直接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已经获得荣誉称号的,由授予部门予以撤销。
各中小学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有关规定,要求各级教学事故责任人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并适当扣减其校内发放的有关津补贴和浮动工资。
第二十二条 教学事故不是由当事人造成的,或系当事人遇到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的,经查实后当事人对教学事故不承担责任。
第二十三条 如果教学事故的产生原因是当事人旷工,对当事人除按旷工进行处理外,还要按教学事故中所承担的责任进行处理。
第二十四条 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结果记入责任人个人业务档案,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奖惩、职务评聘、晋职加薪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十五条 对一年内出现三次以上重大教学事故的学校,取消校长、分管校长、学校当年申报和评选各种个人或集体荣誉的资格;情节严重、影响极坏的,由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调查、核实,对确实负有领导和管理责任的校长、分管校长,比照本规定第二十一条追究相应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秭归县中小学(含民办中小学)在职或在聘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均适用本办法。幼儿园(含民办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比照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第二章中未列举的其他类似行为,按照本办法规定,比照相应条款进行认定和处理。本办法未作规定的其他违法违规事项的处理,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八条 教学事故是必须防止发生的事故行为与危害现象。各中小学要制定教学事故预防工作预案,建立健全教学事故预防工作机制,预防并杜绝教学事故发生。
各中小学要建立教学事故稽查制度,聘请若干名作风正派的干部、教师、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士担任稽查员,从事教学事故稽查工作。
第二十九条 需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处理或按规定要求上报的事故,各中小学须按规定时间和程序上报;重大教学事故须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凡隐瞒不报或延误报告的,视校长为事故责任人,并按有关规定从严从重追究责任。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试行。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秭归县教育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附件1 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依法查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与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行为定义】本办法所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系指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行为。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以下活动中涉及的弄虚作假行为:(一依法开展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二监管执法涉及的环境监测;(三政府部门购买的环境监测服务;(四政府部门委托开展的环境监测;(五企事业单位依法开展或委托第三方开展的自行监测。
第四条【责任主体】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设备维护、运营的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二章调查
第五条【调查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调查认定环境监测数据的弄虚作假行为。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部门会同环境监测部门调查认定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的弄虚作假行为。
第六条【监督检查】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
第七条【干预记录】对干预环境监测活动,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的行为,监测或运维人员应如实记录。否则造成的弄虚作假后果由该环境监测机构或从事环境监测设备维护、运营的机构及其直接责任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负责。
第八条【举报受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举报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对能提供基本事实线索或相关证明材料的举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予以受理并为其保密。
第九条【立案调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涉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调查人员应制作现场检查笔录,收集并固定相关证据;接受举报的应及时调查取证,符合立案条件的,依照法定程序办理。
第三章处理
第十条【通用罚则】环境监测机构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一条【职能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工作人员篡改、伪造或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情节较轻,未造成影响的,给予警告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吊销直接责任人的环境监测上岗证,责其令调离工作岗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
责的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工作人员篡改、伪造或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依法移送其主管部门实施处罚。
第十二条【排污单位】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第十三条【服务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维护、运营的机构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出具虚假监测报告的,除承担连带责任外,由负责查处的环保部门将该机构和涉及弄虚作假行为的人员列入黑名单,并报上级环保部门,禁止其参与政府采购环境监测服务或政府委托项目。
第十四条【设备厂家】监测仪器设备生产机构生产的产品应有防止修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功能,监测仪器设备生产机构配合监测
数据造假的,由负责查处的环保部门通报公示生产厂家、销售机构及其产品名录。
第十五条【通报公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通报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及相关责任人,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目标考核】发现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涉及目标考核的,视情节严重程度将考核结果按降低一级认定或确定为不合格,情节严重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取消授予的环境保护荣誉称号;涉及县域生态考核的,视情节严重程度,建议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减少或取消当年中央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涉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排名的,分别以当日或当月的历史最高浓度值计算排名。
第十七条【领导干部】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由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移送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第四章附则
第十八条【名词定义】本办法所称环境监测数据,系指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通过手工或者自动监测方式取得的环境监测原始记录、统计结果、综合报告等信息。
本办法所称环境监测机构,系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
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环境监测机构。
第十九条【解释部门】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二十条【实施时间】本办法自2015年XX月XX日起实施。
附 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细则 第一条【篡改数据】篡改监测数据,系指利用某种职务或者 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故意干预环境监测活动的正常开展,导致监 测数据失真的行为,包括以下情形:(一 擅自停运、变更、增减环境监测点位或故意改变点位 属性的;(二 故意改变采样时间、频次、方法的;(三 人工遮挡、堵塞和喷淋等方式,干扰采样口或周围局 部环境的;(四 人为操纵、干预或破坏排污单位生产工况、污染源净 化设施,使生产或污染状况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五 有稀释排放或旁路排放,或者将部分或全部污染物不 经规范的排污口排放,故意逃避自动监控设施监控的;(六 破坏、损毁监测设备站房、通讯线路、信息采集传输 设备、视频设备、电力设备、空调、风机、采样泵以及其他监测 监控或辅助设施的;(七 故意更换、隐匿、遗弃监测样品或通过稀释、吸附、吸收、过滤、改变样品保存条件等方式改变监测样品的性质的;(八 故意漏检关键项目或者无正当理由故意改动关键项目 的监测方法的;(九 故意改动、干扰仪器设备的环境条件、运行状态或对 — 8 —
监测设备中关键参数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或者对仪器使用试剂、标样进行人为干扰的;(十 未向环保部门备案,自动监测设备暗藏可通过特殊代 码、组合按键、远程登录、遥控、模拟等方式进入不公开的操作 界面,可对自动监测设备的参数和监测数据进行秘密修改的;(十一 故意不真实记录或者选择性记录原始数据的;(十二 篡改、销毁原始记录,或者不按规范传输、处理原 始数据的;(十三 故意对原始数据进行不合理修约、取舍,或者有选 择性评价监测数据、出具报告或发布结果,以至评价结论失真的;(十四 未经正常批准程序,擅自修改报告中关键信息或数 据的;(十五 其他涉嫌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形。第二条【伪造数据】伪造监测数据,系指没有实施实质性的 环境监测活动,凭空编造虚假监测数据的行为,包括以下情形:(一 纸质原始记录与电子存储记录不一致,或谱图与分析 结果不对应,或用其他样品的分析结果和图谱替代的;(二 监测报告与原始记录信息不一致,或者没有相应原始 数据的;(三 监测报告的副本与正本不一致的;(四 伪造监测时间或者签名的;(五 通过仪器数据模拟功能,或植入模拟软件,凭空生成 监测数据的;(六 未开展采样、分析,直接出具数据或到现场采样、但 — 9 —
未开设烟道采样口,出具监测报告的;(七 其他涉嫌伪造监测数据的情形。第三条【指使行为】涉嫌指使篡改、伪造数据的情形具体如 下:(一 政府、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强令、授意有关责任人员 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二 政府、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将考核达标或评比排名情 况列为下属监测机构、监测人员的工作考核要求,意图干预监测 数据的;(三 政府、部门、单位的负责人要求监测机构多次监测并从多次监 测数据中挑选数据,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签上报监测数据的;(四 委托方人员授意监测机构工作人员篡改、伪造监测数 据或在未作整改的前提下、进行多家监测委托,挑选其中 “合格” 监测报告的;(五 其他涉嫌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情形。—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