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2011

时间:2019-05-15 02:2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20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2011》。

第一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2011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

(2011年7月27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1年第4号公布

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审慎监管,提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动态性和前瞻性,增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在成本中列支、用以抵御贷款风险的准备金,不包括在利润分配中计提的一般风险准备。

第四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本办法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不得低于银行业监管机构设定的监管标准。

第二章

监管标准

第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设置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考核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充足性。

贷款拨备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拨备覆盖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

第七条

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该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

第八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据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商业银行整体贷款分类偏离度、贷款损失变化趋势等因素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第九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据业务特点、贷款质量、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贷款分类偏离度、呆账核销等因素对单家商业银行应达到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差异化调整。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银行业监管机构资本充足率管理有关规定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的资本属性。

第三章

管理要求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对管理层制定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及其重大变更进行审批,并对贷款损失准备管理负最终责任。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管理层负责建立完备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贷款风险的管理制度,审慎评估贷款风险,确保贷款损失准备能够充分覆盖贷款风险。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应当包括:

(一)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政策、程序、方法和模型;

(二)职责分工、业务流程和监督机制;

(三)贷款损失、呆账核销及准备计提等信息统计制度;

(四)信息披露要求;

(五)其他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在风险识别、计量和数据信息等方面为贷款损失准备管理提供有效支持。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对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半年度、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贷款损失准备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本期及上年同期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

(二)本期及上年同期贷款损失准备余额;

(三)本期计提、转回、核销数额。

第四章

监管措施

第十七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定期评估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与相关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完备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将评估情况反馈董事会和管理层。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月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提供贷款损失准备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贷款损失准备期初、期末余额;

(二)本期计提、转回、核销数额;

(三)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期初、期末数值。

第十九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定期与外部审计机构沟通信息,掌握外部审计机构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调整情况和相关意见。

第二十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建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对贷款损失数据进行跟踪、统计和分析,为科学设定和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按月对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进行监测和分析,对贷款损失准备异常变化进行调查或现场检查。

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将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作为风险监管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连续三个月低于监管标准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向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并提出整改要求;连续六个月低于监管标准的,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经检查认定商业银行以弄虚作假手段达到监管标准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相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之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本办法。

第二十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确定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于2013年底前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于2016年底前达标,2016年底前未达标的,应当制定达标规划,并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最晚于2018年底达标。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11年第4号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已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10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主席 刘明康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审慎监管,提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动态性和前瞻性,增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在成本中列支、用以抵御贷款风险的准备金,不包括在利润分配中计提的一般风险准备。

第四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本办法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不得低于银行业监管机构设定的监管标准。

第二章 监管标准

第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设置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考核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充足性。贷款拨备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拨备覆盖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

第七条 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该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

第八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据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商业银行整体贷款分类偏离度、贷款损失变化趋势等因素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第九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据业务特点、贷款质量、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贷款分类偏离度、呆账核销等因素对单家商业银行应达到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差异化调整。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银行业监管机构资本充足率管理有关规定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的资本属性。

第三章 管理要求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对管理层制定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及其重大变更进行审批,并对贷款损失准备管理负最终责任。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管理层负责建立完备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贷款风险的管理制度,审慎评估贷款风险,确保贷款损失准备能够充分覆盖贷款风险。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应当包括:

(一)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政策、程序、方法和模型;

(二)职责分工、业务流程和监督机制;

(三)贷款损失、呆账核销及准备计提等信息统计制度;

(四)信息披露要求;

(五)其他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在风险识别、计量和数据信息等方面为贷款损失准备管理提供有效支持。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对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半、财务报告中披露贷款损失准备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本期及上年同期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

(二)本期及上年同期贷款损失准备余额;

(三)本期计提、转回、核销数额。

第四章 监管措施

第十七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定期评估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与相关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完备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将评估情况反馈董事会和管理层。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月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提供贷款损失准备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贷款损失准备期初、期末余额;

(二)本期计提、转回、核销数额;

(三)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期初、期末数值。

第十九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定期与外部审计机构沟通信息,掌握外部审计机构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调整情况和相关意见。

第二十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建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对贷款损失数据进行跟踪、统计和分析,为科学设定和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按月对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进行监测和分析,对贷款损失准备异常变化进行调查或现场检查。

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将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作为风险监管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连续三个月低于监管标准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向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并提出整改要

求;连续六个月低于监管标准的,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经检查认定商业银行以弄虚作假手段达到监管标准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相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之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本办法。

第二十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确定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于2013年底前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于2016年底前达标,2016年底前未达标的,应当制定达标规划,并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最晚于2018年底达标。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关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查报告----以我国五家上市银行为例的分析 孙天琦[1](山东大学 经济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250100)

内容摘要:本报告总结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了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并对辖区相关机构进行了调研,发现:(1)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有明确的计提范围,但行际之间计提范围有差异;(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符合监管当局的原则性要求,但各行提取比例有差异;(3)计提损失准备时各行对抵押物金额扣除不同;(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呈逐年上升(除深发展)趋势,抗风险能力趋于增强;(5)部分机构逻辑上存在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6)仅仅从贷款损失准备比例看,大多未体现周期特征,在经济周期高点可能相对少计提;(7)调查中发现五级分类目前还存在问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不牢靠。

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掌握的具体情况,本报告认为:(1)银行监管、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加强协调,进一步规范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2)进一步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夯实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3)结合我国目前信用环境,需要研究五级分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这两个环节抵押品、有效担保的处理原则,避免重复考虑、高估价值,使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更加审慎,更好地覆盖资产风险;(4)五级分类、特种准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以及分红政策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以使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更为前瞻、审慎,确保提足损失准备,及时弥补损失,增强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5)区别对待,分类监管;(6)重视贷款损失准备、资本充足率监管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宏观效应。

关键词:贷款损失准备;经济周期;不良贷款;前瞻性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为抵御贷款风险而提取的用于弥补银行到期不能收回的贷款损失的准备金,用来应对未来对银行资本的潜在需求,具有防范银行信用风险与补充银行资本的特性,是目前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监管的一个重点,相关监管当局也已经作了大量卓而有效的工作。本报告主要以五家上市银行为例,对我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及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发展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目前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和冲销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直接冲销利润(Direct Write-off)法,即平时不计提损失准备,当贷款实际损失时直接冲销利润。二是普通损失准备(General Provision)法,即按照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一般采取经验方式,银行可自行选择)提取损失准备。当贷款损失确实发生时,再转销相应的贷款余额。三是专项损失准备(Specific Provision)法,即定期对贷款进行分类并对可能的内在损失进行评估,按照评估的损失程度计提专项准备。贷款实际损失时,首先用专项准备冲销,损失准备不足时,再冲销利润。四是特别准备(Special Provision)法,即对贷款的国家信用风险和行业风险等提取特别准备,作为一种补充。这四种方法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体系和冲销制度,其中普通准备法和专项准备法构成的损失准备计提和冲销制度,计提和补偿取用时不会对当年利润产生剧烈影响,可以减轻贷款损失对银行的冲击,较为符合审慎会计原则的要求,有利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也普遍为各国中央银行所提倡。

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998年前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

1、我国最早提出建立贷款损失准备制度是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2],其中第四十条规定:“专业银行应当建立呆账准备金,呆账准备金的额度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会商财政部制定。” 1988年7月财政部制定《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首次从呆账准备金的计提、呆账的认定、核销等几个方面对呆账准备金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1)规定了呆账计提范围,给出了可以列为呆账的贷款的条件。(2)提取比例:工业、商业、建筑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为1‰;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私营企业贷款和个体户贷款为2‰;进出贸易贷款为1.5‰;外汇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为2‰。1992年7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修订〈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主要对呆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做了修订: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1992年为 5%,从1993年起每年增加1%。当年提取的呆账准备金扣除经批准核销的呆账损失以后,按规定的税率补缴所得税和调节税,补税后的余额可结转下使用;当历年结转的税后准备金余额达到年初贷款余额的1%时,从达到起,一律按1%的比例差额计算提取,补提的准备金不再补缴所得税和调节税。2、1993年7月财政部制定并颁发了《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统一了金融企业贷款呆账准备金提取办法。

根据规定,当时商业银行的呆坏账准备金由三部分组成:(1)坏账准备金,是针对应收利息计提的风险准备金,用于核销无法收回的应收利息。按照原币应收利息余额的0.3%差额提取,税前列支。(2)呆账准备金,是针对贷款本金计提的风险准备金,用于核销无法收回的贷款本金。每年年初按照规定项目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按照本外币汇总折合人民币计提,税前列支。(3)投资风险准备金,是针对投资本金计提的风险准备金,用于核销无法收回的投资本金。每年年初按照原币投资余额的1%差额提取,税前列支。

(二)1998年对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整

1998年7月财政部发布《关于修改金融机构应收利息核算年限及呆账准备金提取办法的通知》,对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方式及计提范围作了调整,调整包括:(1)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时点由年初改为年末;(2)当年计提数=本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上年末呆账准备金余额;(3)呆账贷款超过全部贷款余额1%的部分全额补提,补提部分不得税前计提,而是税后计提,但国有商业银行暂不执行;(4)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纳入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

1999年为解决商业银行在计提与使用呆账准备金时承担汇率风险的问题,将按照各币种汇总折人民币计提改为原币计提。

(三)2001年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重大改革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推进,2001年5月财政部发布《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准备金制度做出重大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1)将针对贷款本金的呆账准备金、针对贷款应收利息的坏账准备金、针对投资金额的投资风险准备金合三为一,统称呆账准备金。(2)规定了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资产范围为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将不良资产覆盖面扩大到贷款、银行卡透支、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等。规定不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资产仅限于不承担风险和还款责任的委托贷款和代理贷款。(3)规定商业银行根据资产风险的大小确定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呆账准备金期末余额的最高额为承担风险和损失资产期末余额的100%,最低余额为承担风险和损失资产期末余额的1%。并规定,呆账准备金必须根据资产的风险程度足额提取,提取不足的,不得进行税后利润分配。按照风险程度提足准备金允许逐步完成,但原则上不得超过5年。(4)规定商业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时,会计科目作为增加其他营业支出和呆账准备处理。(5)要求银行核销呆账要“账销案存”,建立已核销呆账的资产保全和追收制度。

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外商投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股份制银行、上市银行等),进一步对《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进行了补充完善,提出了资产减值的概念。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是资产减值准备的一项。对于贷款损失准备,规定商业银行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在当期损益中计提专项准备金,对特定国家发放贷款在当期损益中计提特种准备金,商业银行也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一般准备。

周小川(2005)[3]指出,2001年前贷款损失准备不是按照银行贷款和银行资产实际所面临的风险概率提取,行政色彩比较重,银行自己报的资本充实率虽然都是挺不错的数字,但在没有足额、真实拨备的情况下,资本充实率的管理就很可能变成形同虚设;2001年开始有一个比较实质的改进,贷款准备必须根据资产的风险程度足额提取。

(四)2002年贷款损失准备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现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

200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可操作性增强,逐步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指引》中规定了对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性质的界定,同时规定贷款损失准备由总行统一计提,未提足准备的商业银行不得进行税后利润分配。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规定,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见表1)。

表1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对比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计 提 方 法

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贷款(不包括保户质押贷款和委托贷款,下同)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应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押品的市价、担保人的支持力度和金融企业内部信贷管理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计提。

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两种。专项准备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特种准备是指金融企业对特定国家发放贷款计提的准备。

银行应当按照谨慎会计原则,合理估计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及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

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由银行总行统一计提。计 提 范 围

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资产,是指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无担保贷款)、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如银行承兑汇票垫款、担保垫款、信用证垫款等)、进出口押汇等。

对由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买方信贷、外国政府贷款、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条件贷款和外国政府混合贷款等资产,也应当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金融企业对不承担风险的委托贷款等,不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范围为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具体包括: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等贷款)、银行卡透支、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拆出资金等。计 提 比 例

专项准备的具体比例由金融企业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特种准备的具体比例由金融企业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

银行应按季计提一般准备,一般准备年末余额应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银行可参照以下比例按季计提专项准备:对于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对于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对于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对于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特种准备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别(如国别、行业)贷款的特殊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按季计提比例。

第四篇:浅谈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

浅谈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

【摘要】在诸多防范和抵御信贷风险措施中,贷款损失准备就是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本文从贷款损失准备着手分析,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浅谈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及存在的不足与注意要点,为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具备的科学性、完备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关键词】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处理

一、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范围

国内各家银行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范围均有着各自的界定。笔者认为: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收取利息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收取利息充分体现贷款三性原则中的效益性,收益的增加必然伴随着风险的产生。风险的存在就会导致损失发生的可能。所以,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范围应为广义的贷款,包括:贷款(抵押、质押、信用、保证)、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

二、贷款损失准备涉及的会计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的意义。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的结果应当与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对于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报告,应当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不应受到外界和主观意志所左右,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必须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和资料可靠。

在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核算中,银行不仅仅应根据借款人经营状况、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质)押品的市价、担保人的信誉情况等做出客观分析,更重要的是还能对银行的贷后检查中发现问题,敢于暴露并及时采取化解措施,最终于资产负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表日,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以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应对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2、谨慎性原则。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必须选择稳健的经营策略,这就要求在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处理中时刻把握谨慎性原则。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充分考虑贷款损失发生的可能,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这样可防止资产和收益的虚增,同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虽然会造成银行的收益和市价被低估,但是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的中心、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经营的谨慎性更是银行首先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正如,众多基金公司在投资组合中购买一定份额的银行股,不是银行股能带来高额的收益,而是其可以实现风险对冲,在股市行情中多处于小幅波动,但在大盘萎靡时,反而能领跑各股,推动行情新一轮复苏。

三、风险估计值的确定

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两种。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潜在风险估计值与资产减值准备的差额计提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专项准备计提比例:正常类1.5%,关注类3%,次级类30%,可疑类60%,损失类100%。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这种分类方法虽然改变了四级分类存在的一些弊病,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日趋复杂和银行管理理念的日益完善,这种办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了,其缺陷如下:

第一,五级分类主要依赖系统录入人员的主观判断或是听从上级行政指令,无法客观公正地反映贷款真实形态。系统录入人员不是经办责任人,未参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调查,仅从贷款是否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期、欠息等简单、粗糙信息做出判断,这样的分类结果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或是上级领导为经营绩效等方面考虑,人为操纵分类结果,直接对系统录入人员做出指令性安排。

第二,五级分类无法实现对借款企业实施动态监测。首先,五级分类为单机系统,无法实时获取征信系统数据,就不能针对借款企业、或其法定代表人、或其股东的不良信用状况下调其信用评价和五级分类形态;其次,五级分类没有内置财务分析相关模块,无法客观评价企业当期的财管状况,仅能凭借系统录入人员主观判断。

发达国家的大部分银行早已制订超过五级的分类制度,部分美国银行甚至制定多达二十一级的制度。实施更为精细的分类方法是银行监测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防控风险的必然选择。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实行信贷资产十级分类(33211)不仅仅是对五级分类中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级次的细化,并引入风险贷款的概念(正常3—关注2),更是通过从原来以定性为主的划分标准转向以定量为主,从部门单一操作到前台调查、中台审查、后台管理的全流程控制,能有效地提升信贷资产风险的识别能力,能够更为准确、动态地监测贷款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及时有效地防控信贷风险。

笔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五级分类不再适用的现状,及时调整、细化贷款风险分类,特别应该细化正常类贷款到关注类贷款的标准风险系数不变,此类贷款存在极小的风险,故风险系数应在原正常类1.5%的基础上进行下调。以农村信用社十级分类为例:正常类1级贷款为当年新增贷款,必然经过认真的调查和严格的审查才可放款,也需经过按时的贷后检查维持风险级次而正常类2、3级贷款属风险贷款,已产生影响借款人评级的不利因素,故此类贷款应在1.5%的基础上进行逐级小幅递增,以3%为限;关注类1—3级贷款也应在3%的基础上进行逐级小幅递增,以30%为限;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可以保持原风险系数不变。

四、呆账核销

呆账核销不仅仅可以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的降低,更是对资产负债情况的真实体现,切实提高资产质量,充分实现资产保全,增强金融企业风险抵御能力,促进金融企业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呆账核销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作中,要把握如下要点:一是要“应核尽核”,确保资产状况的真实性;二是要证据确凿、手续完善、程序合规、无法律瑕疵,确保呆账核销的有效性;三是要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严惩由于个人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主观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确保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四是要加强已核销呆账的管理和清收处置,实行账销案存的原则,仍不放弃对债权的诉讼时效的延续和对债权的追索,并将已核销呆账的清收纳入绩效考核。同时,做好贷款核销的保密工作,切实防范借款人因得知银行已贷款核销信息而放弃还款意愿或恶意逃废债务的道德风险。

五、财务处理

1、金融企业计提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贷款损失准备”。

2、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质量提高时,应在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范围内转回,增加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

3、对符合条件的资产损失经批准核销后,冲减已计提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分录: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贷款”等科目。

4、已核销的资产损失,以后又收回的,其核销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回。会计分录: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六、结束语

总之,银行关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应明确计提范围,按照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合理地确定风险估计值,正确地进行账务处理,为银行防范和抵御风险,提升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银发〔2002〕98号,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S].[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1年第4号,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S].[3]潘永,邓剑平.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J].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2).------------最新【精品】范文

第五篇:商业银行贷款条件

个人房屋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

贷款对象

拥用自用房产且有信贷资金需求的自然人。

贷款用途

用于借款人合法消费或经营资金需求。

借款人条件

1、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2、借款人申请贷款时的年龄与有效期间之和,男性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不超过60周岁。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的社会名望、社会地位或成就突出的特殊优质客户群体,如医学专家、高校资深教授等专家学者,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3、有重庆市的常住户口或有效居住证明;

4、具有稳定合法的收入来源,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5、信誉良好,无恶意不良记录;

6、在本行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7、本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贷款有效期间和贷款期限

贷款有效期间的最长期限为10年。单笔贷款到期日不得超出最高额抵押贷款有效期间届满日。

贷款金额

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贷款利率

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结合本行的利率定价政策执行。

还款方式

可由贷款行根据借款实际情况与借款人协商在以下还款方法中选择:等额本息法、等额本金法、按期付息分期还本法、按期付息到期还本法。

贷款担保

最高额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仅限于借款人自有产权的住房,且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产权明晰、能上市交易、变现能力强;

2、设定抵押的房产必须已取得房屋产权证书;

3、房龄不超过10年(房龄=申请贷款年份-房屋竣工年份)。对特别优质的抵押物,经贷款行审查后,可适当放宽。

借款人申请贷款资料

1、借款人有效身份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已婚的需提供夫妻双方资料;

2、重庆市常住户口或有效居住证明材料;

3、借款人贷款偿还能力的证明材料,如借款人所在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借款人纳税单、公积金缴存凭证、工资账户对帐单等;

4、借款人已婚的,需提供婚姻情况证明,未婚的由申请人提供未婚证明材料或出具《未婚声明》;

5、抵押房屋产权证明材料;

6、抵押房屋财产共有人同意办理最高额抵押贷款的书面承诺。抵押房屋已出租的,还需提供租赁合同以及承租人有关声明;

7、贷款行要求的其他必要的资料。

个体经营户贷款

贷款对象

从事合法生产经营活动的自然人,包括个体工商户经营者、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和非法人资格私营企业的承包人或承租人等。

贷款用途

用于借款人经营活动中正常资金需要。

借款人条件

1、年龄在18周岁(含)以上60周岁(含)以下,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持有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在当地有固定住所,品行良好;

2、持有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从事特种行业的应持有有权批准部门颁发的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

3、经营场所在贷款行服务辖区内;

4、有税务登记证或纳税证明;

5、贷款用途明确、合法;

6、具有本行业经营管理经验或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7、具有稳定的经营收入和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第一还款来源充足,并提供具有还款能力的相关证明资料;

8、担保贷款须提供合法、有效、足值的担保;

9、信用记录良好;

10、贷款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申请信用贷款的个体经营户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经营效益必须良好,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申请日无银行债务;

2、家庭有效净资产达20万元(含)以上;家庭净资产指家庭总资产减去总负债的净额;

3、在本行开立企业或个人结算账户半年(含)以上,且账户月存款平均余额3万元(含)以上;

4、个人信用等级三级(含)以上。

贷款期限

个体经营户贷款期限一般为1-3年,信用贷款和以机器设备作为抵押物的贷款最长期限不超过2年,质押贷款的期限不得超过质押物的到期日或有效终止日。

贷款金额

个体经营户贷款单户余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信用贷款、自然人保证方式贷款单户最高贷款额度不得超过30万元。

贷款利率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结合本行利率定价政策执行。

还款方式

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含)的,实行按月(季)结息,到期还本的还款方式。

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的,可选择以下还款方式:

1、等额本息还款法;

2、等额本金还款法;

3、按期付息分期还本。贷款方式

贷款方式有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两种,贷款采用担保的,可采用以下方式:房屋、土地和动产抵押担保;存单、国债和具有现金价值的保单质押担保;担保公司或其它保证人担保。

借款人申请贷款资料

1、借款人及其配偶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2、现住所证明(可选择户口簿、房产证等)原件及复印件;

3、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 从事特种行业的同时提供有权批准部门颁发的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承包租赁企业承包人或承租人还须提供承包租赁协议原件及复印件;

4、税务登记证或纳税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5、还款能力证明(可选择近期银行对帐单、金融资产证明、税单、购销合同、经营企业电费单、财务报表、收入证明等证明还款能力的资料);

6、贷款使用计划、用途证明或声明;

7、借款人及其配偶个人征信业务授权查询资料;

8、抵(质)押人基本情况、抵(质)押物权属证明文件、价值评估报告;

9、保证人基本情况和资信证明材料等;

10、由第三人提供保证、抵押、质押担保的,需由第三人及其财产共有人出具同意担保的书面承诺,担保人为企业法人的还需出具同意担保的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及其他必要文件;

11、贷款行规定的其他资料。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仅供参考)

等额本金还款方式是将本金每月等额偿还,然后根据剩余本金计算利息,所以初期由于本金较多,将支付较多的利息,从而使还款额在初期较多,而在随后的时间每月递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由于在初期偿还较大款项而减少利息的支出,比较适合还款能力较强的家庭。

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是在还款期内,每月偿还同等数额的贷款(包括本金和利息),这样由于每月的还款额固定,可以有计划地控制家庭收入的支出,也便于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确定还贷能力。

下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20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20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完善利率市场机制和风险内控机制、实行差别化定价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等方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对策长期以来,我国的......

    8、永州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

    永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贷款利率定价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提高永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的竞争力,依据......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融资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融资 新闻发布时间:2007-7-27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作者: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房地产开发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贷款。它包括住房开发贷......

    损失工时管理办法

    --损失工时管理办法 1.目的: 为明确各类责任归属有利于将损失工时降至最低,从而有效管制成本,制定本办法. 2.范围: XX产品事业处各SBU制造处(部),直属零件制造部,直属处(部)......

    固定资产损失所需准备资料

    固定资产损失报告所需资料 一、综合类 1、公司向税务部门提出固定资产报废的申请书 2、公司董事会就固定资产损失的决议 3、公司内部管理层的审批签呈 4、公司签章的固定资......

    龙江银行贷款的准备资料

    龙江银行—哈尔滨龙腾支行一、办理个人贷款需准备的基本资料 1.户口(复印需要首页、本人页及配偶页) 2.身份证(或警官证、军官证等) 3.结婚证(未婚不需提供单身证明、离婚需提供......

    中外商业银行贷款呆坏账准备金和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比较

    中国加入wto后,外国银行会很快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我们有必要了解他们的财务会计制度。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进行,我国银行业的会计制度将来会向国际会计原则逐步靠拢,而......

    中外商业银行贷款呆坏账准备金和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比较

    中外商业银行贷款呆坏账准备金和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比较 2006-7-27 9:0 王浩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中国加入WTO后,外国银行会很快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我们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