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ICC置管术在肿瘤科的应用
PICC置管术在肿瘤科的应用
湖南省脑科医院 2012-02-22 11:47:00 PICC 置管术 应用
随着医学科技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内涵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知识技能含量不断增加,已成为一门知识密集型的职业。在医院,护理工作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服务性、与人密切接触的医疗工作。高质量的护理对保障病人安全,挽救病人生命,促进病人康复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肿瘤专科,其专科护理有它的特色,更有它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我科为方便病人治疗,适应和满足病人需求,护理技术日进成熟,尤其是深静脉置管技术有了不断提高和发展。从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穿刺置管到PICC的临床应用。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置入,使其尖端位于腔静脉内的导管。相对于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CVC)而言,是一种安全、性价比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中心静脉通路。该技术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穿刺危险小,创伤小,成功率高,能提供稳定的静脉输液,广泛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病人输液、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病人等。PICC能大大减少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护外周静脉,减少并发症,并具有不易脱出,液体流速不受病人体位影响、避免化疗药外渗、保留时间长(1年)等优点。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肿瘤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长期的化疗易致外周静脉受损。PICC是肿瘤患者理想的输液治疗通道,肿瘤病人经常需要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高浓度营养物质,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 — 反复浅静脉穿刺,不可避免地给病人带来痛苦,同时化疗药物的特殊不良反应易导致外周血管损伤。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化疗药物经PICC导管输入后迅速被血液稀释,从而解除了药物对静脉的刺激,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以及化疗药物外渗致组织坏死的发生。因此,建立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病人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护外周血管,减少局部不良反应,保证化疗全程的顺利进行。我科自长期化疗肿瘤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有效的避免了高渗液体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及组织坏死,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
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射线使瘤体缩小的同时,会出现很多副反应及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口腔溃疡、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患者进食,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因此需要通过静脉输注高能营养液如脂肪乳等,以保证机体的能量供给。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癌的病人,放疗过程中大多会出现脑水肿,需要每日输注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处理,有些病人甚至需要每6h输注1次。有研究资料表明,外周静脉血流量为1ml/min,上腔静脉血流量为2500ml/min。PICC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象脂肪乳、20%甘露醇等高浓度、强刺激药物注入后被迅速稀释,从而减轻了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减少了刺激性静脉炎的发生。PICC避免了因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PICC置管操作简便、安全,在床边即可进行,便于开展,同时,其穿刺点在外周静脉,比较直观,易掌握,穿刺成功率高,且无需局麻、缝针,创伤小,避免了以往深静脉穿刺引起的血胸、气胸等并发症。PICC还具有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等特点,对于需长期输液且血管条件差的病人,如肿瘤病人尤为适用。因此,PICC置管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既能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又能节约人力,降低工作量,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第二篇:PICC置管术的护理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 并发症 护理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因具有安全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护理工作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静脉化疗[1]。但PICC置管后,由于留置时间长,可能会有局部感染、导管堵塞、导管漂移或脱出、导管破裂或断裂等并发症,笔者长期从事肿瘤患者的静脉化疗工作,现对PICC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共进行PICC置管术6例,发生置管处过敏1例,导管断裂1例,其他4例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日常维护
2.1 专业护士护理
2.1.1 输液护理
用PICC管输液前后都应以20 ml以上注射器抽取足量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入,并做到正压封管。使用10ml及以上的注射器给药。输入高黏滞性药物先冲洗干净导管后再接其他输液,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推。经常观察用PICC导管输液的速度,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
2.1.2 出院后的护理
治疗期间每7天对PICC导管进行冲管、换贴膜、换肝素帽等维护。
2.2 患者自身护理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应及时请护士更换。置管一侧手臂不可提过重物品。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儿童患者应嘱咐不要玩弄PICC导管体外部分,以免损伤导管或导管拉出体外。
并发症的护理
3.1 局部过敏护理
轻度过敏的患者可保持局部的干燥,使用通透性更高的贴膜或缩短更换贴膜的时间间隔,口服抗过敏药物[2]。皮疹及皮肤瘙痒处予以炉甘石洗剂外涂,症状严重者,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 ml+50%葡萄糖20 ml,穿刺处改用无菌方纱四层覆盖,纸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观察病情变化。
3.2 导管堵塞的护理
嘱病人活动一下,检查体位改变是否会影响到输液。观察导管体外部分是否有折叠、扭曲。使用尿激酶清除堵塞,操作如下:去除肝素帽,换上预冲好的三通,三通一直臂输溶液(5 000 u/ml),另一直臂接尿激酶,侧臂接20 ml空注射器。先使导管与侧臂通,回抽注射器活塞3~5 ml,然后迅速使三通两直臂通,导管内的负压会使尿激酶溶液进入管内约0.5 ml。15 min后回抽将导管中的药物和溶解掉的血液回抽。用20 ml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彻底冲洗导管。可重复几次确保通畅。行线胸片造影检查,确认导管的位置[3]。
3.3 导管漂移或脱出护理
用3M透明敷贴覆盖导管体外部分并用纸胶布妥善固定,每周更换贴膜,防止卷曲、松动。更换贴膜时要自下而上去除,每次观察导管的刻度并记录,导管有部分脱出,可采取局部固定,不可将脱出导管再送入血管中。
3.4 导管破裂或断裂护理
查找损坏点,确定导管种类和规格。更换连接器,修复导管。如果导管发生断裂,应嘱病人绝对卧床,重新固定导管。断裂部分游离入体内应尽快定位并取出导管。
小结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正逐年提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正成为一个新的护理目标。
【参考文献】 罗飞燕,李健鸿,梁洁珍.癌症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现代护理,2006,13.李俊英,李虹.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的护理现状.华西医学,2005,2.朱璐,王红,金桂荣,等.改良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实用医学杂志,2006,8.PICC置管术的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它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为降低其导管堵管率、感染率等并发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我科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3 方法:经肘部静脉穿刺(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正中静脉、头静脉),将PICC导管经插管鞘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按预先测量的长度修剪导管并妥善固定,操作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护理
2.1 术前护理:术前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收集基础资料,包括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血管情况、穿刺部位皮肤情况、文化水平。选择无禁忌证的患者留置PICC管,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疑虑。向患者介绍PICC管的特点及置管的优点,置管的操作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充分配合。
2.2 术中护理:让患者去枕平卧,穿刺上肢外展90°,头转45~60°,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有严重呼吸困难患者取半卧位穿刺置管,穿刺侧手与躯干垂直,严格无菌操作,穿刺点周围皮肤必须严格消毒,穿刺部位局部暴露需要充分,嘱患者在置管过程中不要活动,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要应用镇静剂后再进行操作。
2.3 术后护理:
①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导管,将导管入口与外界环境隔离,由于材质透明,便于观察导管穿刺点的状况,又因固定牢靠,可防止导管移动而达到防止污染的目的。选用透气性好的敷贴,可以形成阻挡外来细菌感染的屏障,若选择不当,透气性差,湿气蒸发不出来,可致局部潮湿,促使细菌生长。在应用过程中,若患者出汗多,敷贴潮湿应随时更换。
②置管后,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变红、渗漏或水肿,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和硬结及体温的变化。导管入口处用无菌小纱布块保护,然后用透明贴膜封管,必要时用绷带加压。置管3d内术肢减少活动,避免剧烈活动。穿刺处及时更换贴膜,清理血液,对于皮肤较敏感的患者应消毒更换1次/d。
③肝素帽和可来福接头使用后,要注意防止污染,肝素帽每3~5d更换1次,可来福接头7~10d更换1次。每日输液时严格消毒,其范围包括肝素帽、可来福接头的后端及周边,然后再连接与可来福接头配套的螺口输液器,使连接比较牢固,减少了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脱出的机会,同时用可来福接头后形成一个密闭的输液系统,依靠可来福接头的正压作用机制,无需使用抗凝剂封管,既减少了感染率,又降低了堵管率。
④在每天输液前用10~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冼导管,输液完毕,必须用不少于10 ml的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正压脉冲式封管是预防堵管的关键。如果导管堵塞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生理盐水20ml尿激酶10×104U或生理盐水20ml加肝素钠12 500U缓慢静脉推注,保留20min后再静推回抽,如此反复,导管再通后用20ml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
⑤留置PICC管期间,要注意合理、严格地进行导管的维护,尤其是导管的固定一定要应用蝶翼交叉的方法。更换贴膜时动作应轻柔,应从下向上撕去贴膜,以避免撕贴膜时将导管带出。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以免穿脱上衣时将导管拔出,尤其是在睡眠时保护好导管,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讨论
PICC导管为肺癌患者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可留置2年,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用药过程中患者的恐惧,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成功地穿刺留置导管后,离不开细致的导管护理,PICC导管毕竟是一种异物,长期留在体内,在留置期间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无菌技术,做好相应的护理,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3.4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3.4.1 穿刺点出血
置管中,导管送入预定长度拔出插管鞘时,应立即在局部按压止血,按压时间根据患者的凝血情况而定。止血后,在针眼上面放一块纱布以吸收渗血,次日更换 敷料。置管后1~2天有少量渗血为正常现象,需及时更换敷料。如出血较多,嘱患者屈肘10~20 min或加压包扎,必要时用云南白药局部外敷。
3.4.2 感染
穿刺前需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穿刺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后局部的血迹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干净,并用2%碘伏消毒。连接输液及推注药物时均应严格无菌操作,输液环路每24 h更换,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每周更换1次。更换敷料时需注意导管周围皮肤的消毒,顺到逆时针消毒法能够有效地清除汗毛孔周围的细菌,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无菌环境,可减少细菌污染[5]。必要时穿刺导管周围外涂百多邦软膏,可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寒战、发热、局部发红、肿胀、化脓等,应拔出导管行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局部给予换药。
3.4.3 导管堵塞
护理人员需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正确的封管可防止血液进入管腔内,致使血液凝固而发生堵管。输血、血浆、脂肪乳剂等可使导管堵塞的可能性增加,输液完毕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不要经导管采血检验。一旦发生导管堵塞,不可强行推注液体,否则有导管破裂或导致栓塞的危险。先检查导管夹是否关闭,导管是否打折,排除以上原因后,若为不完全堵塞,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抽吸或冲洗导管,可获通管。经以上方法处理仍不通畅时,可用含20~50 u/ml的肝素钠液10 ml的注射器抽吸,然后放松,借助负压,使液体充满管腔,边抽边推,如此反复数次,导管可再通。我科有2例发生堵塞,经以上方法处理后导管通畅。
3.4.4 静脉炎
行PICC后,由于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患者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易造成上肢肿胀、疼痛、静脉炎。为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选择导管的型号与血管的管径相适宜,穿刺动作要轻柔,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血管内膜。输入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输注前应确保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内。发生静脉炎后,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每日4次,每次20~30 min,3天内症状未能缓解,应考虑拔管。拔管后,应继续给予湿热敷,并停止从此部位输注液体。
3.5 出院带管及拔管的护理
3.5.1 出院带管的护理指导
出院前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导管留在体外的长度、封管及更换敷料的日期、更换敷料的操作指导等。交代注意事项:置管上肢不要做剧烈运动,应避免提过重物品或做引体向上等持重锻炼,避免游泳等会浸泡到无菌区的活动,淋浴前用塑料保鲜膜包住置管的肢体缠绕2~3圈,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或用宽的松紧带缠住,避免与水直接接触,淋浴后检查敷料,若有浸湿,及时更换敷料。避免盆浴、泡浴等。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每周更换1~2次,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每周更换1次,敷料外套上松紧适宜且有弹力的织品,可有效地避免导管脱出。注意观察针眼周围皮肤有无发红、肿胀、疼痛、渗出等,如有异常及时与主管护士联系或到当地医院请专业护士处理。
3.5.2 拔管的护理
当治疗结束或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拔管。操作前向患者讲述拔管过程,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患者取仰卧位,外展穿刺侧上肢,嘱患者做深呼气动作,缓慢拔出导管,如感觉有阻力,停止拔管,热敷20~30 min再继续拔管,拔管后检查导管是否完整。按压穿刺点不少于5 min,并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24 h.嘱患者拔管后24 h内尽量减少穿刺肢体活动,以防止出血。
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它由外周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天至1年)。导管材料为硅胶,与人体组织相溶性极好,柔软、弹性好。它可以通过放射显影,使用时,可通过放射影像学确认导管及其尖端的位置。PICC置管是唯一由护士完成的中心静脉置管术,在病人床旁即可完成。穿刺点选在上肢的可见静脉,避免了盲穿引起的误刺误伤。又因四肢较躯干的温度低,感染率低,特别有助于高危和免疫抑制人群。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慢性病需长期输液者,为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或为了保留外周静脉的患者,提供了远期治疗的血管通路。尤其是化疗的病人治疗时间长,PICC的运用不仅避免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不适,还避免了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引起的静脉炎,甚至化疗药物渗漏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坏死,整个化疗过程只需“一针治疗”。亦为早产儿和需要胃肠外营养的患者提供了更有利的生命通道。
PICC是当前医疗护理的新概念,是高科技时代在医疗护理领域里开发的一门新技术。它是中心静脉输液的可靠渠道,也是当今先进护理的必经之路。护理部准备成立“PICC置管及维护小组”,将此项技术在全院推广。这项新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的静脉输液治疗已与国内先进技术接轨。
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顶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术。由于PICC导管头部位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同时还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90年代后期引进我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逐渐用于化疗、胃肠外营养、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等,被认为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与传统深静脉穿刺技术比较,具有操作创伤小,插管快捷,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现将PICC的临床应用和护理综述如下: PICC的穿刺方法
1.1 血管的选择 首选贵要静脉,其管径粗,解剖结构直,位置深。次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导管头端最终停留在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除肘部血管外,还可选用颈外静脉[1]。对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扎上止血带后只能触摸得到而肉眼不可见或既触摸不到肉眼也不可见),胡君娥[2]等为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引导下PICC置管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穿刺点在肘上2~3cm避开了关节活动,减少了置管后的不适。若肘部静脉没有条件置管,锁骨下静脉又有禁忌证时,则采取股静脉置管[3]。
1.2 穿刺方法 贵要静脉穿刺,患者取平卧位,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度,用皮尺测量插管长度为穿刺点—腋下—右胸锁关节—垂直向下至第三肋间隙(置管长度右侧38cm~49cm,左侧43cm~56cm)。按常规消毒、铺巾、穿刺,见回血后将穿刺鞘送入少许,再退出钢针,轻柔送入导管;在鞘外端压迫止血并固定导管,然后撤出穿刺鞘,将导丝缓慢撤出,体外留5~6cm剪断导管,装接头。穿刺结束后X线拍片确定导管位置[4]。
置管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1 穿刺处渗血 多发生在穿刺后24h内,原因是穿刺针太粗,刺破皮肤和血管未能及时愈合;患者肘部活动后导致穿刺局部出血[5]。处理措施:①导管送入预定的长度拔出导丝后应立即在局部按压止血,一般需按压10min以上[6]。止血后在穿刺点放小方纱布(2cm×2cm)以吸收渗血,便于观察出血量。插管后4h内最好在穿刺点放置砂袋压迫止血。24h内适当限制手臂的活动[7]。②穿刺点应在肘关节下1~2cm为宜,越靠近肘关节越易引起活动性出血。③穿刺时应在血管旁皮肤进针后再行血管穿刺,可使导管在皮下组织潜行后到达血管,利用皮下组织收缩的功能可阻止进针处渗血。
2.2 导管堵塞 主要原因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未定期冲管。预防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可来福输液接头。每日治疗结束后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管,一般采用20ml注射器,以脉冲的方式注入生理盐水,当最后剩余0.5~1ml液体时,边推注边撤出注射器,即正压封管[8]。对暂不输液者每周冲管及封管一次,同时更换可来福输液接头。
2.3 静脉炎 包括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通常发生在穿刺后48~72h,主要由于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导管材料过硬,穿刺肢体活动过度所致[9]。插管不到位最多见的并发症就是机械性静脉炎。而置管后期发生的血栓性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和病人的特殊体质有关[10]。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首先应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适宜的导管,并在置管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静脉造成损伤,指导病人限制置管肢体的活动度。发生静脉炎后将如意金黄散兑入适量清茶水,调制成药膏状涂布患处(皮肤有伤口者不能涂该药膏),涂布面积要大于肿胀面积,10d为1个疗程,可治疗静脉炎[11]。
2.4 感染 多由于无菌操作不严或换药不及时等原因引起。无论置管操作过程中还是置管后的导管护理,都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这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其次应定期换药,穿刺后次日常规换药,以后至少每周更换透明敷贴一次,敷料有污染时及时更换。
2.5 导管异位 异位于颈内静脉或无名静脉[12],主要是患者的体位不正确引起的。只要在穿刺过程中将患者的头部转向穿刺侧,使下颌尽量靠近肩部,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形成一锐角,即可阻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或无名静脉。已经位于颈内静脉或无名静脉的可退出相应长度,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复植入上腔静脉。异位于右心房[13],因为体表测量的长度不能十分准确地显示体内静脉的解剖,所以较易发生。尽管导管非常柔软,但尖端进入右心房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等并发症,置管后应根据X线胸片测量出应退出的长度。
2.6 导管漂移或脱出 主要由于导管固定不妥、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的牵拉。预防的重点在于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更换敷料时应顺静脉回流方向除去敷料。同时置管时要做好记录,每次更换敷料时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此外还应重点加强宣教,指导病人置管侧肢体勿负重和过度活动,睡眠时应小心保护;换药应专人负责,每次换药应检查导管,并记录好留置在体外导管的位置与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7 导管破裂或断裂 主要由于导管堵塞再通、换药操作不当或长时间反复使用导管造成导管老化所致。导管破裂可在绝对无菌下自断裂处剪断远端的导管,重新接上连接器和可来福输液接头,操作过程中注意遵守无菌原则。若发生导管断裂则用手指压迫导管远端处的血管,由专科医生行静脉切开术,取出断裂的导管。置管后的健康教育 PICC置管成功后,为使导管的留置时间延长,术后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方法为发放书面资料,让患者和家属正确掌握置管后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对不识字的患者由护理人员完成指导。
主要内容包括[14]:①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擅自撕下贴膜,贴膜有卷边、松动、贴膜下有汗时及时到医院按标准程序更换。②携带PICC不影响从事一般性的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体育锻炼等,但有PICC一侧手臂不能提过重的物品。③携带PICC可沐浴,但应避免盆浴、泡浴、游泳,沐浴前用塑料保鲜膜缠绕贴膜,上下用胶布贴紧,沐浴后检查贴膜下有无浸水。④嘱病人按时到医院换药,治疗间歇期每7天对PICC管行冲管、换贴膜及更换可来福输液接头。⑤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红肿、疼痛、发热及渗出物,如有应及时到医院处理。4 小结 PICC导管为输液治疗提供了一条安全、简便的途经,减少了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PICC能有效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毒性作用,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等特点,且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所限。而对PICC并发症的预防和正确处理,是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关键所在。
第三篇:PICC置管术的操作流程
PICC置管术的操作流程
1.做好准备,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环境。2.选择合适的静脉
l
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扎止血带
l
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 l
松开止血带。3.测量定位
l
测量导管尖端所在的位置,测量时手臂外展90度
l
上腔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 l
锁骨下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厘米 l
测量上臂中段周径(臂围基础值):以供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新生儿及小儿应测量双臂围。4.建立无菌区
l
打开PICC无菌包,带手套。
l
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l
将第一块治疗巾垫在患者手臂下。5.消毒穿刺点
l
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穿刺点上下10厘米两侧至臂缘。l
先用酒精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等待两种消毒剂自然干燥。l
穿无菌手术衣,更换手套。l
铺孔巾及治疗巾,扩大无菌区。6.预冲导管
7.扎止血带,实施静脉穿刺:
l
穿刺进针角度约为15-30度,直刺血管,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入导入针,确保导入鞘管的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再送套管。
8.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 l
松开止血带
l
左手食指固定导入鞘避免移位
l
中指轻压在套管尖端所处的血管上,减少血液流出 l
从导入鞘管中抽出穿刺针。
9.置入PICC导管: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10.退出导引套管
l
当导管置入预计长度时,即可退出导入鞘
l
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从静脉内退出套管,使其远离穿刺部位。11.撤出导引钢丝:一手固定导管,一手移去导丝,移去导丝时,动作要轻柔。12.确定回血和封管
l
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定是否通畅 l
连接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
l
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钠浓度:50u-100u/ml)。
注意:小直径(<5m)注射器可能造成高压,使导管发生破裂。13.清理穿刺点,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 l
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弯曲
l
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纱布吸收渗血,并注意不要盖住穿刺点 l
覆盖透明贴膜在导管及穿刺部位,加压粘贴
l
在衬纸上标明穿刺的日期PICC操作与维护指南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股静脉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中心静脉(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适应症
1、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或条件不好;
2、需要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
3、需要输入高渗或粘稠的液体(如TPN、脂肪乳、氨基酸);
4、需要反复输入血液制品(如全血、血小板等);
5、需要每天多次抽血样;
6、需长期输液治疗。禁忌症
1、已知或怀疑有与插管相关的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的迹象;
2、病人身体条件不能承受插管操作者;
3、已知或怀疑病人对导管所含成分过敏者;
4、既往在预定插管部位有放射治疗史;
5、既往在预定插管部位有静脉血栓史、外伤史或血管外科手术史;
6、凝血障碍,免疫抑制者慎用。
PICC置管操作流程
一、穿刺前准备
1、病人准备:评估病情及血管情况,评估病人合作程度与心理反应,有无禁忌症,医生下医嘱,签署知情同意书。
2、用物准备:治疗车、治疗盘、一次性针筒、无菌手套、无菌手术衣、导管、贴膜(10*12CM)、无菌穿刺包、碘伏或其他消毒液、生理盐水、污物盒、止血带、皮卷尺。
3、解释:穿刺置管的目的及配合方法(学会转头)。
4、确定穿刺点: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肘部大静脉,首选贵要静脉,次选正中静脉,头静脉为末选。
5、准确测量长度:上臂外展与躯干呈90度,测量自预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下行至第三肋间(酌情减2-4cm)为预定长度;测上臂臂围。
6、建立无菌区:消毒铺巾。消毒范围:穿刺点上下各10厘米,两侧至臂缘。
7、穿无菌手术衣,更换无菌手套,冲洗手套滑石粉(无粉手套除外)。
8、预冲导管: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内外、连接器、肝素帽、穿刺针,确认导管完好、通畅。
二、穿刺置管
1、扎止血带,静脉穿刺,单独推进套管鞘,拔出针芯,松开止血带。
2、送管:一手固定套管鞘,一手缓慢匀速送入导管,PICC顶端至腋静脉时嘱病人向穿刺侧转头并将下颌压肩膀(以防导管误入颈静脉),送管至所需长度,拔出套管鞘,穿刺点压迫止血,缓慢抽出导丝(注意勿带出导管),修正导管长度,保留6厘米。
3、安装连接器。
4、抽回血、冲管,接肝素帽。
三、导管固定
先用无菌胶布固定PICC导管连接器,穿刺点置无菌纱布,透明无菌敷贴加压粘贴,透明敷贴盖住连接器的翼型部分一半左右,再用胶布交叉固定连接器和肝素帽。
四、宣教:日常活动注意事项及导管日常维护知识。
五、整理用物,处理污物。
六、记录:穿刺时间、病人姓名、年龄、疾病诊断、导管型号、穿刺位置、置管长度、导管顶端到达位置、上臂臂围、拔管时间。
七、摄片:确定导管顶端位置。
PICC维护流程
1、准备用物:方巾、一次性敷料镊、敷料碗、生理盐水棉球、75%酒精棉球、安尔碘或碘伏棉球、无菌透明敷贴(10*12)、一次性20ml针筒(内含生理盐水20ml)、头皮针头、肝素帽、污物盒。
2、评估病人:暴露导管穿刺部位,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导管有无移动,是否脱出或进入体内;敷贴有无潮湿、脱落、污染等。
3、洗手、戴口罩。
4、清洁:病人手臂下垫一方巾,自下而上去除敷料,注意勿将导管拔出体外;用生理盐水棉球去除皮肤及导管上的胶布痕迹。
5、消毒:用安尔碘或碘伏棉球,消毒穿刺点为中心直径20厘米的周围皮肤3遍以上,待干。注意勿将导管拉出。
6、更换肝素帽:卸下肝素帽,用酒精棉球充分清洁连接器接口及整个连接器,接上新肝素帽。
7、冲管:用连接头皮针头的20ml针筒(内含生理盐水20ml)接上肝素帽,脉冲式正压封管。
8、固定:用胶带固定肝素帽,用透明敷贴固定导管全部及连接器一半,体外导管呈S或U型状弯曲。透明敷帖上注明换药日期。
9、妥善安置病人,整理用物,洗手。
第四篇:PICC置管技术
【麻醉超声】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及操作规范
2015-11-17
【麻醉超声】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及操作规范(转肿瘤、透析、护理等)
中国超声医学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使用,现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认可,其极细的高生物相容性导管由肘前静脉穿刺插入至上腔静脉进行轮流治疗,提供可靠的静脉通路,可以代替中心静脉置管而无中心静脉置管的诸多并发症。穿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理想的置管静脉,对于局部血管状况好的患者可以采用肉眼观察和触摸估计的方法评估血管后置管,而对于水肿、肥胖、反复化疗以及由于长期输液等患者而言,常规方法的穿刺成功率低,如何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是临床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超声引导下PICC其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等优势,不仅能减轻穿刺患者的痛苦,同时为护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输液途径,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特别地:在超声引导下运用MST技术完成PICC置管,将置管部位从肘窝上移到上臂,减少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减少了导管受牵拉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减少血管相关性感染的并发症,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对长期的导管固定非常有利。一、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起源
超声引导下的PICC穿刺的使用最早是在1997年华盛顿医学中心,由一个从事危重护理的护士Claudette Boudreaus完成的,这个护士是最早的PICC小组成员。她从协助医生做颈内静脉穿刺得到经验,能够在超声引导下对摸不到的血管进行穿刺。她成功地对病人肘窝以上的贵要静脉进行PICC穿刺置入。从1999年到2001年,大约有10个护士在华盛顿医院中心接受了这些技术的专业培训。在此期间,床旁置入PICC的成功率为65%~91%。在过去的10年中,有很多的医学研究表明,使用微插管鞘技术和超声引导能极大地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不是所有的血管都能插管,超声引导是最好的方法,不能盲插。全世界每年都要置入7亿根导管,美国占30%,全部是在血管超声引导下插管;其他国家占70%,有4.9亿是盲插。
目前在美国使用超声和微插管鞘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这一技术方法成为各个医院中专业护士置入专管的“金标准”。
二、超声下PICC置管静脉的选择 静脉可分为深浅两类,深静脉多走行于深筋膜的深面并与同名动脉相伴,也称为并行静脉;浅静脉走行于皮下组织,一般称为皮下静脉(见图1)。由于上肢静脉行程较下肢短,右侧较左侧短,浅静脉表浅易寻,因此多选择右上肢浅静脉穿刺置管,经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PICC一般选择肘部的肘前浅静脉置管,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对于无法经肘部静脉置管的患者,颈外静脉、腋静脉及下肢的股静脉、大隐静脉、腘静脉也可作为PICC的置管途径。超声引导下PICC应首选贵要静脉,因贵要静脉位于肘前,操作范围较大,适合超声人员作实时监测,同时贵要静脉入路是中心静脉置管创伤最小、并发症最少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气胸、血胸、空气栓塞以及神经损伤等的发生率。
三、血管超声的超声仪器条件
1.用于肢体静脉检查的超声仪器应具备以下特征:极高的空间分辨率,超声频率在5M`~15MHz;较高的灰阶分辨率(具有灰阶分辨率256级的彩色图像);具有检测低速静脉血流信号多普勒功能,有助于判断动静脉血流频谱;具有彩色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功能,有助于确定小静脉及显示血流。
2.探头类型及频率:上肢静脉比较表浅,应使用7.5M~10MHz的线阵探头,更高频率的探头有时效果更好。下肢静脉一般使用5M~7MHz线阵探头(锁骨下静脉,肢体粗大者,位置深在静脉需使用3.5MHz的凸阵探头)。
3.预设条件:选用仪器内设的静脉检查条件可迅速进入合适的检查状态,检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静脉和目的随时调节。
4.专门用于PICC置管的超声导引系统:简单的二维黑白血管超声加上特殊的导引系统,标识一目了然,而且仪器便于移动,方便下病房,方便护士操作,也便于护士掌握,价格相对便宜,在临床上能很好地帮助完成PICC置管操作。超声引导系统可根据不同血管深度自动计算进针角度,可以显示出血管尺寸和深度。对照靶向血管和屏幕上血管尺寸直径图,肉眼能很直观地判断血管的直径数值及大约能插入的导管。
超声仪的探头上,有电源开关、调节图像对比度的操作按键、可以调节探查深度的“cm”按扭。最小图像深度可以设置为1.5cm,最大图像深度可以设置为6cm,这可以根据血管的深度进行调节。另外还有图像定格和储存按钮,一个人操作时可以在无菌区域内控制。探头小不但有操作按键,还有导针装置。按导针系统的角度进针可以直接进入靶向血管,比如血管距皮肤深度为1cm,选择1cm的导针架,穿刺针刺入后的交后正好在1cm深的血管的中点;比如血管距皮肤深度为2cm,选择2cm的导针架,穿刺针按导针架的角度刺入后的交点正好在2cm深的血管的中点,使用导针系统可以一针见血,准确率高。
四、静脉超声检查时患者体位 静脉超声检查时,检查室内和患者应保持足够温度,防止外周血管收缩而导致静脉变细,以致超声检查困难。上肢超声检查通常取仰卧位,上肢呈外展和外旋姿势,掌心向上,外展角度与躯干呈60~90度,充分暴露上肢(上肢浅静脉系统位置表浅,多位于皮下,一定要注
意轻压探头,否则静脉会被压瘪而不能探及)。下肢取头高脚低位,有严重呼吸困难者也可取半卧位。
五、静脉超声观察的内容 观察内容包括:静脉变异、内膜、管腔内回声等情况;静脉管腔内是否有自发性血流信号及血流充盈情况;压迫试验、挤压远端肢体试验和乏氏试验可观察静脉内有无血栓、静脉瓣功能等。
六、正常静脉的超声表现
1.灰阶超声:正常四肢静脉有以下四个超声特点。①静脉壁菲薄;②内膜平整光滑;③管腔内血流无回声,高分辨率超声仪器可显示流动的红细胞而呈弱回声;④可压缩性,探头加压可使管腔消失。
2.彩色多普勒:正常四肢静脉显示单一方向的回心血流信号且充盈整个管腔,浅表静脉或小静脉可无自发性血流,但挤压远端肢体时,管腔内可出现血流信号。当使用一定的外在压力后静脉管腔消失,血流信号亦随之消失。
3.脉冲多普勒:正常四肢静脉具有五个多普勒特征,即自发性、期相性、乏氏试验、挤压远端肢体试验血流信号增强及单向回心血流。
七、超声下PICC置管静脉的评估及穿刺点的确定 1 血管评估
穿刺时评估血管的范围不可过小,在肘窝上2横指扫查血管,沿血管走行扫查血管的深度、走行方向和分叉位置;测量血管直径是否够容纳所选择导管;观察血管周围的结构,尤其是伴行动脉的情况,有无血管变异,如有动脉伴行或血管畸形等情况,则应避开;血管内有无血栓,确定血管是否通畅等。2 穿刺点的确定
选择穿刺点要避开静脉瓣,避开分支静脉,从汇总的较粗静脉穿刺,避开血管内的不良因素。大部分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都是在肘窝以上上臂的贵要静脉处进行穿刺,上臂的贵要静脉更容易定位,而且走行比较好,它避开了中间分支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连接点,这个区域的血管比肘窝处的血管粗,需要置入的导管长度会短一些。另外,这个位置血流量更大,不容易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同时,这个位置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比较少,从而减少了导管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降低了血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同时对长期的导管固定非常有利。
八、改良的塞丁格穿刺技术
经皮穿刺插入导管的方法是由瑞典一位名叫塞丁格的放射科医师发明的。塞丁格穿刺技术也称微插管鞘技术(MST),它常应用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如何把塞丁格穿刺技术灵活运用到PICC置管中,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呢?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方法有三种:
1.“盲塞法”;2.超声引导下“间接法”;3.超声引导下“直视法”。㈠盲塞法
“盲塞法”是指在肉眼的观察下或手触摸下(不借助任何仪器),用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穿刺血管置入PICC的方法。“盲塞法”的适应证 1.血管细,但肉眼能看见或隐约可见。
2.用传统的14G或16G的穿刺针穿刺无把握。
3.血管资源有限,仅1根,一旦穿刺失败,无法置管,影响治疗。4.无超声设备,病人血管条件差,治疗需要PICC置管。5.躁动、不配合的病人。
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这项技术还没有普及,遇到血管很细的病人,用“盲塞法”会增加PICC置管成功率。如果一旦穿刺失败,因针头较细,它对血管的破坏和组织的损伤要小得多。不会影响血管的使用,可以重新穿刺。
㈡超声引导下“间接法”
用血管超声仪探查好可以置管的静脉,然后按照血管的走向做好标记,脱离超声屏幕,采用MST微插管鞘穿刺技术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PICC导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超声引导下“间接法”。超声引导下“间接法”的适应证 1.血管细、差、肉眼看不见。
2.无法用传统的14G或16G的穿刺针穿刺置管。3.无自己独立的置管B超,又不具备应用条件。4.躁动、不配合,超声引导下“直视法”失败者。㈢超声引导下“直视法”
在血管超声引导下直视穿刺置入PICC导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超声引导下“直视法”。
超声引导下“直视法”的适应证
1.水肿患者:由于疾病所造成的水肿,导致不能进行静脉治疗。⑴继发性重度营养不良合并低蛋白血症造成的全身水肿; ⑵晚期肾病性水肿; ⑶甲状腺功能低下;
⑷药物过敏性全身皮损及水肿(属相对适应证)。
2.单纯性肥胖患者:患者BMI>28,因肥胖而造成肘部静脉触摸不到。
3.长期间断化疗或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由于反复化疗治疗或静脉输液治疗,患者的浅表静脉受损,呈条索状,不能继续使用。如晚期肿瘤患者、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长期营养支持者。4.传统PICC置管失败者。
5.患者要求肘以上置管,提高生活质量。
“直视法”和“间接法”混合应用有相互增效的功能。在为血管的条件差、传统盲穿置管比较困难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做PICC置管时,可以看到病人血管直径通常在1.34mm左右,超声引导下置管时,我们观看的是血管的横断面。“直视法”穿刺,采用的是垂直于血管的穿刺方法,也就是说如果病人血管直径为1.34mm粗时,针头在血管内的最长距离应小于1.34mm,穿刺成功后,遇到躁动不配合的病人上肢一扭动,针头极易从直径1.34mm左右的血管内脱出,造成导丝送入困难,置管失败。遇到这类病人置管失败后,可以尝试采用“间接法”,用血管超声仪探查好可以置管的静脉后,按照血管的走行画出标线,然后脱离超声屏幕,用20G或21G的套管针头与皮肤以15度的角度穿刺,见回血后,放平角度,把套管送入血管3~4cm,由于套管在血管内的长度比“直视法”针头在血管内的长度增加了20多倍,大大提高了它的稳定性,这类病人上肢扭动时就不易使套管脱出血管外,因此提高了这类病人PICC置管的成功率。㈣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
直视法的改进,用MST微插管鞘穿刺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穿刺上臂置入PICC导管,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
MST的应用提高了PICC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组织损伤,尤其是在第一针穿刺不成功时,它的优势和效果更加明显和突出。
九、超声引导下用MST技术PICC置管的优势 1.引导穿刺 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可直观地显示血管位置和解剖结构,增加穿刺的精确性,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等优势。
2.引导PICC管位置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推荐PICC尖端的理想位置在上腔静脉,当导管不放在上腔静脉时,导管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将增加。超声能准确定位并引导导管至正确的位置,通过压闭同侧的颈内静脉以及必要的头位辅助,即可引导PICC管达到上腔静脉。对于异位的导管,超声能实时观察导管的位置,并引导操作者及时、直观地纠正异位,降低导管异位导致的堵塞、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避免射线对患者及操作者的辐射。款来头端的定位系统还可以和心电图相连,能及时判断导管是否进入心脏。
3.穿刺后评估 超声可以评估PICC置管后的血管并发症如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等,对于评估导管的留置时间、导管的拔管时间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上臂置管 超声引导可实现上臂穿刺置管,和传统的PICC置管比较,它的穿刺部位发生了改变,由肘下移到上臂,减少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避免了静脉炎的发生,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超声引导下在上臂穿刺置管的500多例,无1例静脉炎的发生,减少血管相关性感染的并发症。
5.解决了血管条件差患者的难题 肿瘤病人随着化疗次数、置管次数的增多,很多患者双臂肘窝都没有可触摸或者可视的血管,血管条件越来越差。用传统的PICC穿刺作用比较粗的套管针(14G或16G)盲穿越来越困难。而使用床旁血管超声和微插管鞘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总之,使用超声引导PICC置管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和患者的血管状况,超声具有实时动态的特点,可以超声引导下准确的将穿刺针送入血管腔,大大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但这和操作者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需要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手眼协调的培训,而且要有实践的过程。来源:即时超声整理
第五篇:PICC置管同意书
巨鹿县医院内三科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知情同意书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患者因病情治疗的需要,拟行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前需病人及家属了解导管的适应症、优点及穿刺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 一 适应症 病人外周静脉穿刺有困难,难以维持1周以上输液者。静脉输入一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化疗药、大剂量补钾、肠外营养等。
二 优点 病人活动方便,可保证基本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自如,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保护外周静脉,减少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3 创伤小,感染机会少,可长期保留在血管内。
4可避免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减少静脉炎和渗液造成的组织损伤的发生。
三 并发症 少数病人因个体差异、血管变异,可能出现穿刺失败。少数病人可发生导管异位、脱落、脱出、断裂、血栓栓塞,个别病人不能耐受置入的导管而致治疗中途拔管等情况发生。少数病人可发生局部不适、皮疹、出血、血肿、血管损伤、感染甚至溃疡。4 少数病人因术中精神紧张而发生心脏血管意外、异物刺激导致心律失常、静脉炎、血栓形成,部分病人可发生其他周边组织损伤,如:血、气胸等。
上述情况出现,医生会积极采取救治措施,多数经治疗可恢复,极少出现生命危险甚至死亡。
四 导管费用
此项费用根据医保有关规定报销。
请患者或家属了解以上情况,确认同意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并接受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签字后生效。
患者或家属:
与患者关系:
家属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