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救灾捐赠活动,加强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保护捐赠人、救灾捐赠受赠人和灾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救灾募捐主体开展募捐活动,以及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财产,用于支援灾区、帮助灾民的,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救灾募捐主体是指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救灾捐赠受赠人包括: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社会捐助接收机构;
(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组织。
第四条 救灾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第五条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范围:
(一)解决灾民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
(二)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
(三)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
(四)捐赠人指定的与救灾直接相关的用途;
(五)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直接用于救灾方面的必要开支。
第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全国救灾捐赠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工作。
第七条对于在救灾捐赠中有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予以表彰。对捐赠人进行公开表彰,应当事先征求捐赠人的意见。
第二章 组织捐赠与募捐
第八条国务院民政部门可以根据灾情组织开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部署组织实施。
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活动,但不得跨区域开展。
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开展的救灾捐赠活动中,同级人民政府辖区内的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在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内组织实施。
第九条 开展义演、义赛、义卖等大型救灾捐赠和募捐活动,举办单位应当在活动结束后30日内,报当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备案内容包括:举办单位、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及款物用途等。
第十条 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可以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但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所募集的资金不得用于增加原始基金。
第三章 接受捐赠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社会捐助接收机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组织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受县(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委托,可以组织代收本行政区域内村民、居民及驻在单位的救灾捐赠款物。代收的捐赠款物应当及时转交救灾捐赠受赠人。
第十二条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向社会公布其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银行账号等。
第十三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其自产或者外购商品的,需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应当提供相应的发票及证明物品质量的资料。
第十四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确认银行票据,当面清点现金,验收物资。捐赠人所捐款物不能当场兑现的,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与捐赠人签订载明捐赠款物种类、质量、数量和兑现时间等内容的捐赠协议。
捐赠人捐赠的食品、药品、生物化学制品应当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卫生行政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救灾捐赠款物后,应当向捐赠人出具符合国家财务、税收管理规定的接收捐赠凭证。
第十六条 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救灾捐赠,捐赠人凭捐赠凭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具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境外救灾捐赠
第十七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对境外通报灾情,表明接受境外救灾捐赠的态度,确定受援区域。
第十八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境外对中央政府的救灾捐赠。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境外对地方政府的救灾捐赠。
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接受境外救灾捐赠,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九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的外汇救灾捐赠款按国家外汇管理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境外救灾捐赠物资的检验、检疫、免税和入境,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对免税进口的救灾捐赠物资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让、出售、出租或者移作他用。
第五章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二条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对救灾捐赠款指定账户,专项管理;对救灾捐赠物资建立分类登记表册。
第二十三条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应当按照当地政府提供的灾区需求,提出分配、使用救灾捐赠款物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接受监督。
第二十四条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组织开展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中,国务院民政部门可以统一分配、调拨全国救灾捐赠款物。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调拨的救灾捐赠物资,属境外捐赠的,其运抵口岸后的运输等费用由受援地区负担;属境内捐赠的,由捐赠方负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调拨的救灾捐赠物资,运输、临时仓储等费用由地方同级财政负担。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灾情和灾区实际需求,可以统筹平衡和统一调拨分配救灾捐赠款物,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计。
对捐赠人指定救灾捐赠款物用途或者受援地区的,应当按照捐赠人意愿使用。在捐赠款物过于集中同一地方的情况下,经捐赠人书面同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调剂分配。
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及时对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发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捐赠人有权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查询救灾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捐赠人的查询,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如实答复。
第二十七条对灾区不适用的境内救灾捐赠物资,经捐赠人书面同意,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变卖。
对灾区不适用的境外救灾捐赠物资,应当报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变卖。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应当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应当采取公开拍卖方式。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所得款必须作为救灾捐赠款管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八条可重复使用的救灾捐赠物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回收、妥善保管,作为地方救灾物资储备。
第二十九条接受的救灾捐赠款物,受赠人应当严格按照使用范围,在本年度内分配使用,不得滞留。如确需跨年度使用的,应当报上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 救灾捐赠款物的接受及分配、使用情况应当按照国务院民政部门规定的统计标准进行统计,并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三十一条 各级民政部门在组织救灾捐赠工作中,不得从捐赠款中列支费用。经民政部门授权的社会捐助接收机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自身组织章程,在捐赠款中列支必要的工作经费。捐赠人与救灾捐赠受赠人另有协议的除外。
第三十二条救灾捐赠、募捐活动及款物分配、使用情况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向社会公布,一般每年不少于两次。集中捐赠和募捐活动一般应在活动结束后一个月内向社会公布信息。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捐赠人应当依法履行捐赠协议,按照捐赠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救灾捐赠受赠人。对不能按时履约的,应当及时向救灾捐赠受赠人说明情况,签订补充履约协议。救灾捐赠受赠人有权依法向协议捐赠人追要捐赠款物,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告说明。
第三十四条 挪用、侵占或者贪污救灾捐赠款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退还所用、所得款物;对直接责任人,由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依照前款追回、追缴的款物,应当用于救灾目的和用途。
第三十五条 救灾捐赠受赠人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捐赠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由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在境外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时,需要组织对外援助时,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参照本办法组织实施社会捐赠,统一协调民间国际援助活动。
第三十七条 自然灾害以外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需要组织开展捐赠活动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0年5月12日民政部发布的《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县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管理办法
县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的管理,保证救灾救济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救灾救济捐赠款物是指国内外的组织和个人为援助本县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组织和人员以及其他应当救济的人员,无偿捐赠的资金和物品。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与救灾救济捐赠款物活动有关的组织和个人。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是救灾救济捐赠款物活动的主管部门,负责救灾救济捐赠款物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各级人民政府的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救灾救济捐赠款物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
第五条对于在救灾救济捐赠款物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民政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接收捐赠
第六条接收救灾救济捐赠的款物,包括现金(人民币和世界上通用的其他货币)和实物(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医疗设备、交通工具等)。
第七条定向捐赠的救灾救济款物,由受赠者直接接收或者由受赠者所在地的民政部门负责接收。
第八条非定向捐赠的救灾救济款物,按下列规定接收:
(一)国家和省统一组织捐赠的救灾救济款物,国家和省属单位以及省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款物,由省民政部门或其委托的下级民政部门负责接收;
(二)本条第(一)项以外的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救灾救济款物,由当地民政部门负责接收。
第九条捐赠的救灾救济物品依法应当办理有关进口手续的,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民政部门接收的救灾救济款物,必须办理接收登记手续,为捐赠者开具接收凭证。
第三章发放使用
第十一条各级民政部门接收的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由接收单位根据灾民的受灾情况和贫困人员的贫困状况,在征求计划等有关部门意见后,拟定预分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二条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的发放对象包括:
(一)捐赠者指定的捐赠对象;
(二)农村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受灾户、贫困户、五保户、优抚对象;
(三)城镇灾民中的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居民;
(四)城镇灾民中无自救能力的生活困难职工;
(五)其他应当救济的组织和个人。
第十三条民政部门接收的定向捐赠的救灾救济款物,由受赠者所在地的民政部门组织,向捐赠者指定的捐赠对象发放。
第十四条非定向捐赠的救灾救济款物,按下列规定组织发放:
(一)发放给农村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受灾户、贫困户、特困人员以及优抚对象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发放;
(二)发放给城镇灾民中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居民的,由其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发放;
(三)发放给城镇灾民中无自救能力的生活困难职工的,由当地民政部门委托的有关组织负责组织发放。
第十五条救灾救济募集物品在接收、仓储、消毒、整洗、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必要费用,由当地财政部门负担。
第十六条救灾救济捐赠款物,一律不得用于购买或折换通讯设备、交通工具。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
第十七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当地民政部门备案:
(一)政府各部门承包扶助灾区、贫困地区捐赠的款物;
(二)受赠者直接接收的救灾救济捐赠款物。
第十八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救灾救济的名义从事非法经营活动。
第十九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以救灾救济的名义开展的义务性募集活动,均须经所在地民政部门批准。
开展义务性募集活动所得的款物,必须全部移交当地民政部门,用于救灾救济。
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管理部门对以救灾救济名义开展的义务性募蒙活动实施监督。
第二十条对于救灾救济对象不适用的捐赠物品,经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可以变卖,所得资金必须全部用于救灾救济。
第二十一条捐赠的水上交通工具、帐篷、排水设备等长期供救灾救济使用的物资,使用后由民政部门及时收回,登记造册,妥善保管。
第二十二条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应当为运输救灾救济捐赠物资提供方便条件。
第二十三条各单位接收和发放的救灾救济捐赠款物应当建立专门帐册,捐赠款应当在银行或信用社设立专户。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或者挪用救灾救济捐赠款物。
第二十四条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救灾救济捐赠款物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审计,确保捐赠款物依法使用。
第二十五条县人民政府或者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的接收和发放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对未将义务性募集所得全部用于救灾救济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立即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对以救灾救济捐赠名义进行非法经营活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第二十八条从事救灾救济捐赠工作的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谋取私利以及截留、挪用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机关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
第 35 号
《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10月26日第二次部务会议原则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 长
李学举
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则
第一条救灾捐赠受赠人和灾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财产,用于支援灾区、帮助灾民的,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救灾募捐主体是指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
第三条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社会捐助接收机构;
(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组织。
第四条 救灾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第五条
(一)解决灾民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
(二)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
(三)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
(四)捐赠人指定的与救灾直接相关的用途;
(五)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直接用于救灾方面的必要开支。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工作。
第七条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予以表彰。对捐赠人进行公开表彰,应当事先征求捐赠人的意见。
第二章 组织捐赠与募捐
第八条
(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部署组织实施。
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活动,但不得跨区域开展。
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开展的救灾捐赠活动中,同级人民政府辖区内的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在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内组织实施。
第九条 开展义演、义赛、义卖等大型救灾捐赠和募捐活动,举办单位应当在活动结束后30日内,报当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备案内容包括:举办单位、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及款物用途等。
第十条 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可以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但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所募集的资金不得用于增加原始基金。
第三章 接受捐赠
第十一条以指定社会捐助接收机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组织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受县(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委托,可以组织代收本行政区域内村民、居民及驻在单位的救灾捐赠款物。代收的捐赠款物应当及时转交救灾捐赠受赠人。
第十二条话、银行账号等。
第十三条分的合法财产。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其自产或者外购商品的,需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第十四条清点现金,验收物资。捐赠人所捐款物不能当场兑现的,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与捐赠人签订载明捐赠款物种类、质量、数量和兑现时间等内容的捐赠协议。
捐赠人捐赠的食品、药品、生物化学制品应当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卫生行政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家财务、税收管理规定的接收捐赠凭证。
第十六条 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救灾捐赠,捐赠人凭捐赠凭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具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境外救灾捐赠
第十七条态度,确定受援区域。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境外对地方政府的救灾捐赠。
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接受境外救灾捐赠,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理。
第二十条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或者移作他用。
第五章
第二十二条灾捐赠物资建立分类登记表册。
第二十三条区需求,提出分配、使用救灾捐赠款物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接受监督。
第二十四条
(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中,国务院民政部门可以统一分配、调拨全国救灾捐赠款物。
第二十五条运抵口岸后的运输等费用由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调拨的救灾捐赠物资,运输、临时仓储
第二十六条
对捐赠人指定救灾捐赠款物用途或者受援地区的,应当按照捐赠人意愿使用。在捐赠款物过于集中同一地方的情况下,经捐赠人书面同意,省级以上人民
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及时对救灾捐赠款物
捐赠人有权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查询救灾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
第二十七条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变卖。
对灾区不适用的境外救灾捐赠物资,应当报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变卖。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应当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应当采取公开拍卖方式。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所得款必须作为救灾捐赠款管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八条应当及时回收、妥善保管,作为地方救灾物资储备。
第二十九条度内分配使用,不得滞留。如确需跨使用的,应当报上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 救灾捐赠款物的接受及分配、使用情况应当按照国务院民政部门规定的统计标准进行统计,并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三十一条 各级民政部门在组织救灾捐赠工作中,不得从捐赠款中列支费用。经民政部门授权的社会捐助接收机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自身组织章程,在捐赠款中列支必要的工作经费。捐赠人与救灾捐赠受赠人另有协议的除外。
第三十二条府民政部门统一向社会公布,一般每年不少于两次。集中捐赠和募捐活动一般应在活动结束后一个月内向社会公布信息。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捐赠人应当依法履行捐赠协议,按照捐赠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救灾捐赠受赠人。对不能按时履约的,应当及时向救灾捐赠受赠人说明情况,签订补充履约协议。救灾捐赠受赠人有权依法向协议捐赠人追要捐赠款物,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告说明。
第三十四条 挪用、侵占或者贪污救灾捐赠款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退还所用、所得款物;对直接责任人,由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依照前款追回、追缴的款物,应当用于救灾目的和用途。
第三十五条 救灾捐赠受赠人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捐赠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由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则
第三十六条 在境外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时,需要组织对外援助时,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参照本办法组织实施社会捐赠,统一协调民间国际援助活动。
第三十七条 自然灾害以外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需要组织开展捐赠活动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八条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2000年5月12日民政部发布的《救
第四篇:贺州市本级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管理办法
贺政办发〔2010〕203号 贺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贺州市本级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管理办法的通知
贺政办发〔2010〕203号
贺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贺州市本级
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平桂管理区管委,市政府各副处级以上单位:
《贺州市本级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贺州市本级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贺州市本级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的管理,规范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的拨付和使用,充分发挥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的效益,根据《自治区本级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管理办法》和救灾捐赠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是指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和各有关部门(不含红十字会、慈善会等公募基金会,下同)接收的救灾捐赠款物。
第三条 救灾捐赠资金包括以下渠道筹集的资金
(一)政府捐赠。
(二)社会捐赠。
(三)捐赠账户资金产生的利息。
(四)其他捐赠。
第四条 救灾捐赠物资主要包括政府间和社会各界捐赠的各类救灾物资。
第五条 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的使用范围
(一)解决灾民食、衣、住、医等生活需要。
(二)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
(三)因灾倒塌房屋的修复或重建。
(四)灾后生产的恢复。
(五)捐赠人指定的与救灾直接相关的事项。
(六)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直接用于救灾方面的支出。
第六条 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的接收
市财政局、民政局负责以政府名义接收救灾捐赠款物,各有关部门(以下统称接受单位)原则上接收本系统(单位)的捐赠款物,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接收社会的捐赠款物。
第七条 捐赠资金管理
在灾害发生期间,接收单位接收的捐赠资金应在5个工作日内直接缴入财政专户;其他时期按月缴入财政专户。
第八条 专户管理
市财政局要在银行开设救灾捐赠资金财政专户,用途为:
(一)直接接收政府、社会各界等渠道提供的救灾捐赠资金。
(二)接收其他接收单位直接缴入财政专户的捐赠资金。
(三)拨付捐赠者指定用途的捐赠资金。
(四)拨付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用于救灾方面的捐赠资金。
第九条 救灾捐赠资金的分配及审批
(一)分配基本原则: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专款专用、注重实效。
(二)分配方案的提出:
1.捐赠者有捐赠使用意愿的,捐赠资金按捐赠者的意愿安排使用。
2.没有明确捐赠使用的捐赠资金,由市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使用。市民政局负责会同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根据救灾和恢复重建需要,提出资金分配方案上报市人民政府审定。
(三)资金审批:
1.总额在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救灾工作的副市长审批。
2.总额在50万元—100万元(不含100万元)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救灾工作的副市长审核后,送市人民政府分管财政工作的副市长审批。
3.总额在100万元及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救灾工作的副市长和分管财政工作的副市长审核后,报市长审批。
第十条 救灾捐赠资金的拨付
(一)捐赠者指定用途的捐赠资金,由接收其捐赠的单位提出用款申请,市财政局根据申请在2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到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在2个工作日内落实到受助单位或个人。
(二)捐赠者没有指定用途的捐赠资金,按市人民政府的批复方案,由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用款申请,市财政局根据申请和资金用途在2个工作内将资金拨付到申请单位或有关县(区、管理区)或受助单位。
(三)由业务主管部门转拨的资金要在2个工作日内拨付到救灾项目用款单位,不得滞留。
第十一条 救灾捐赠物资的管理
(一)接收捐赠救灾物资的部门或单位,要建立救灾捐赠物资分类登记表册,按用途由捐赠单位或捐赠接收单位及时组织运往灾区。有关捐赠情况(主要指捐赠物资分类登记表册和运送发放情况)要及时报送市民政局。
(二)使用救灾捐赠资金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行为的,除因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所实施的紧急采购外,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有关规定。
(三)对灾区不适用的救灾捐赠物资,按救灾捐赠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变卖,所得资金作为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二条 各县(区、管理区)人民政府(管委)和各接收单位亦可视具体情况将受赠财产转交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也可以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分发或者兴办公益金事业,但是不得以本机关为受益对象。各接收单位要将转交、分发或兴办公益事业的安排情况报同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等公募基金接收的非定向捐赠资金可根据救灾需要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自行安排使用并报市民政局备案。
第十四条 监督管理
(一)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和擅自改变用途。
(二)市财政局、民政局和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以及各县(区、管理区)政府(管委)应定期和不定期向社会公布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及使用情况,接受审计部门、监察机关、社会各界和媒体的监督。
(三)审计部门、监察机关应将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的使用情况列入重点专项审计和监察计划,对救灾捐赠款物的筹集、管理、使用等环节依法进行审计和监察。
(四)市民政局等接收单位应建立健全报表统计制度,对救灾捐赠物资的接收、调配使用情况,在上报市人民政府的同时,抄送市财政、审计部门和监察机关。
(五)接受市本级拨付捐赠资金和物资的县(区、管理区)和单位,应定期将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报告市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市财政局、民政局和各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等单位要对相关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报告市人民政府。
第十五条 截留、挤占、挪用或者擅自改变救灾捐赠资金用途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捐赠管理办法
XXX集团公司对外捐赠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对外捐赠活动,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集团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XXX集团公司对外捐赠管理办法》(XXX[20XX]X号文)制定公司捐赠管理办法,加强对外捐赠事项管理,明确捐赠权限与流程、严格捐赠审批程序,实施预算管理,并及时备案。
一 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外捐赠工作的组织领导,集团公司成立对外捐赠工作领导组。
组 长:XX 常务副组长:XX 副 组 长:XX 成 员:各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各分公司党政正职,集团公司党政办公室,宣传部,纪委、监察部,工会,企管部,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集团公司财务部。二 对外捐赠管理细则
(一)对外捐赠的原则和要求
企业对外捐赠一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1)自愿无偿;(2)权责清晰;(3)量力而行;(4)诚实守信。
对外捐赠的类型和对象:(1)公益性捐赠;(2)救济性
捐赠;(3)其他捐赠。
(二)对外捐赠的方式和范围
企业可以用于对外捐赠的财产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库存商品、固定资产及其他有形资产)和其他物资。
企业生产经营需用的主要固定资产、持有的股权和债权、国家特准储备物资、国家财政拨款、受托代管财产、已设置担保物权的财产、权属关系不清的财产,或者变质、残损、过期报废的商品物资,不得用于对外捐赠。
企业对外捐赠的受益人应当为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盈利事业单位、遭受自然灾害或者国家确认“老、少、边、穷”地区、社会弱势群体或个人、以及遭遇重特大事故的集团公司上下游企业等。企业外以营利为目的自办或者与他人共同举办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学、环境保护等经营实体的,应当作为对外投资管理。
企业为宣传企业形象、推介企业产品发生的赞助性支出,应当按照广告费用进行管理。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机构、团体或者某些个人强令的赞助,企业应当依法拒绝。
(三)对外捐赠的规模
各子分公司应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盈利能力、负债水平、财务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对外捐赠支出的规模和标准。每一内发生的对外捐赠,包括货币资金捐赠和实物资产(按照账面净值计算其价值)捐赠,捐赠规模一年累计捐赠
数额不得超过上年末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千分之一,特殊情况不得超过千分之三同时不得超过上年净利润的10%;负债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的或者资不抵债、经营亏损或者捐赠行为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不得进行对外捐赠支出。
(四)对外捐赠的管理程序
1企业对外捐赠,应当由经办部门和人员提出捐赠申请报告,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捐赠事由、捐赠对象、捐赠途径、捐赠方式、捐赠责任人、捐赠财产构成及其数额以及捐赠财产交接程序等,并对捐赠支出对集团公司及子分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2各子分公司申请的捐赠项目单笔金额在5万元以下的由各子分公司自行制定捐赠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捐赠前需要报集团公司对外捐赠工作领导组备案;捐赠项目单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须经集团公司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形成决议后实施;单笔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须经集团公司党政联席会议审议,上报XXX集团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形成决议后方可实施;单笔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需报省国资委审核同意后实施。各子分公司未经集团公司备案批准的不得擅自进行对外捐赠活动。
3由集团公司本部有关部门和单位申请的捐赠项目,单笔金额在5万元以下的由集团公司总经理批准,对外捐赠工作组备案后实施;单笔金额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需
经集团公司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实施;单笔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须经集团公司党政联席会议审议,上报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形成决议后方可实施;单笔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需报省国资委审核同意后实施。
4对于因重大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需要超出预算范围外的对外捐赠事项,应依据上级部门安排,及时提交集团公司董事会审议,并履行相应预算追加审批程序后运行。
5对外捐赠按照“谁申请、谁列支”的原则,即集团公司机关部室和直属单位申请捐赠的,由集团公司列支;子分公司申请捐赠的,由子分公司列支。
6实际发生的对外捐赠支出,应当依据受赠方出具的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或者捐赠资产交接清单确认;救灾、济贫等对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和个人的捐赠,无法索取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的,应当依据城镇街道、农村乡村等基层政府组织出具的证明和企业法定负责人审批的捐赠报告确认。集团公司经过董事会或者经理审议批准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及集团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批准,将修建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社会公共设施无偿移交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可以核减资本公积金,并应当与接受方签订相关协议,双方办理资产交接手续。
7集团公司本部及各子分公司应将对外捐赠的本年预
算,上年实际完成情况及季度台账和董事会决议等相关资料按时按要求报送集团公司对外捐赠工作领导组。
(五)对外捐赠的监督管理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监察)机构或者财务管理等部门对集团本部及各子分公司对外捐赠行为负有监督检查的义务,应当定期进行检查,监督经办部门及其有关人员严格按照对外规范执行,制止随意对外捐赠行为。对于企业未执行规定程序擅自进行的捐赠,或者超出关于公益、救济范围的捐赠,或者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转移企业资产等违法违纪的捐赠,对相关单位及部门应当追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集团公司本部及各子分公司应当拒绝任何部门、机构、团体强行要求的各种捐赠,对于各种强行募捐应当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的规定,向各级经贸、计划(物价)、财政、监察、纠风、审计等有关部门举报。
集团公司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如实披露对外捐赠情况,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当予以重点关注。
三 附则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执行,由集团公司对外捐
赠工作组负责解释。
附件1《XX集团公司对外捐赠管理办法》的通知 2省国资委《省监管企业对外捐赠管理暂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