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级科协科普工作条件和工作绩效的调查、测评与思考
县级科协科普工作条件和工作绩效的调查、测评与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
公文网
县级科协科普工作条件和工作绩效的调查、测评与思考2010-06-29 18:28:3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县级科协科普工作条件和工作绩效的调查、测评与思考县级科协科普工作条件和工作绩效的调查、测评与思考(2)
为全面摸清县级科协科普工作条件,掌握基层科协科普工作绩效,为上级科协和地方党委、政府加强科协科普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河南省科协的统一部署,**市科协按照省科协《关于开展县级科协科普工作条件及工作绩效测评活动的通知》精神的要求,认真安排,扎实推进,较好地完成了所辖6个县市区科协科普
工作条件和工作绩效的调查、测评、总结工作。
一、实事求是,不走过场,认真开展测评工作
**市科协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测评工作领导小组,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秦保安任组长,抽调科学普及部等部室人员任成员,统一印制了测评表,提前下发到各县(市、区)科协,先由各县(市、区)进行自查。自查结束后,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秦保安亲自带队,带领市测评工作领导小组,逐个深入到全市各县(市、区)科协,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档案资料、实地检查等方法,认真细致地开展测评工作。在测评中,要求各县(市、区)科协实事求是地汇报工作条件和工作成绩,正视问题和不足,大胆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各县(市、区)科协科普工作条件和绩效当场打分,然后根据各县(市、区)科协自查情况,进行汇综后统一排名。通过测评,基本摸清了全市
县级科协科普工作的底数,掌握了县级科协的科普工作条件及工作绩效等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基层科协科普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基层科协科普工作的政策、经济环境良好
**市辖两市三县一区(禹州市、长葛市、**县、鄢陵县、襄城县、魏都区),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总人口453万人,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今年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民创业试点市,基层科协科普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测评中了解到,近五年来,全市各县(市、区)委、政府对科协科普工作比较重视,普遍发布了有关科普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各县级科协也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联合发布有关科普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文件中都相应设定了科普工作任务和指标。科协领导普遍在人大或政协任职,各县级科协均能做到定期向县级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汇报工作,各级领导均及时对科普工
作作出批示,赢得了各级领导及各级部门对科普工作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基层科协科普工作的开展。
(二)县级科协科普组织及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各县(市、区)均建立了县级科普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并按制度开展活动,县级学会、农技协、乡镇科普协会、企业科普协会等基层科普组织数量逐年增长,并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除魏都区科协与科技局合署办公,工作人员由科技局工作人员兼职外,其余各县(市、区)科协及直属单位均组织健全,人员定编定岗,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有序开展。科普志愿者队伍不断开展壮大。
(三)县级科普工作经费能够落实
各县(市、区)财政均落实了科普经费,县级财政投入科普专项经费均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各县(市、区)财政投入科普专项的人均使用经费不均
衡,普遍投入不足,财政支出中科普专项经费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各县(市、区)人均科普经费均低于元,襄城县为0。上级科协科普项目补助不足。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普遍不足。资金经费不足问题成为县级科协科普工作发展的瓶颈。
(四)基础设施及示范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各县(市、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及示范体系建设,完善科普活动场所及科普活动设施,积极建设村级科普画廊和宣传栏,全市各乡镇(街道)均建立了科普活动站,使群众有方便充足的科普活动空间,得到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教育。积极创建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积极开展“科普示范乡镇”、“科普示范户(家庭)”创建活动,收到较好效果。由于财政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各县(市、区)均无科普工作宣传专用车,无法配置和新增科普工作设备。
(五)基层科普活动扎实有效
尽管面临经费不足,人员少等诸多困难,各县(市、区)科协各级组织不等不靠,均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千方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每年全国科普日、科技周期间,各县(市、区)均大张旗鼓地组织大型科普活动,邀请各级领导、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群众参与。积极主办科普讲座、报告会,定期在固定场所组织科普展览,不定期组织巡回展览,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营造了科普宣传的浓厚氛围,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各县(市、区)还努力加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开设科普专栏,印发各种科普资料向社会交流发放,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科协科普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抓手,积极开展科协科普工作
近年来,**市各级科协组织在上
级科协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
第二篇:县级科协科普工作条件和工作绩效的调查、测评与思考
为全面摸清县级科协科普工作条件,掌握基层科协科普工作绩效,为上级科协和地方党委、政府加强科协科普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河南省科协的统一部署,**市科协按照省科协《关于开展县级科协科普工作条件及工作绩效测评活动的通知》精神的要求,认真安排,扎实推进,较好地完成了所辖6个县市区科协科普工作条件和工作绩效的调查、测评、总结工作。
一、实事求是,不走过场,认真开展测评工作
**市科协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测评工作领导小组,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秦保安任组长,抽调科学普及部等部室人员任成员,统一印制了测评表,提前下发到各县(市、区)科协,先由各县(市、区)进行自查。自查结束后,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秦保安亲自带队,带领市测评工作领导小组,逐个深入到全市各县(市、区)科协,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档案资料、实地检查等方法,认真细致地开展测评工作。在测评中,要求各县(市、区)科协实事求是地汇报工作条件和工作成绩,正视问题和不足,大胆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各县(市、区)科协科普工作条件和绩效当场打分,然后根据各县(市、区)科协自查情况,进行汇综后统一排名。通过测评,基本摸清了全市县级科协科普工作的底数,掌握了县级科协的科普工作条件及工作绩效等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基层科协科普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基层科协科普工作的政策、经济环境良好
**市辖两市三县一区(禹州市、长葛市、**县、鄢陵县、襄城县、魏都区),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总人口453万人,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今年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民创业试点市,基层科协科普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测评中了解到,近五年来,全市各县(市、区)委、政府对科协科普工作比较重视,普遍发布了有关科普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各县级科协也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联合发布有关科普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文件中都相应设定了科普工作任务和指标。科协领导普遍在人大或政协任职,各县级科协均能做到定期向县级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汇报工作,各级领导均及时对科普工作作出批示,赢得了各级领导及各级部门对科普工作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基层科协科普工作的开展。
(二)县级科协科普组织及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各县(市、区)均建立了县级科普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并按制度开展活动,县级学会、农技协、乡镇科普协会、企业科普协会等基层科普组织数量逐年增长,并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除魏都区科协与科技局合署办公,工作人员由科技局工作人员兼职外,其余各县(市、区)科协及直属单位均组织健全,人员定编定岗,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有序开展。科普志愿者队伍不断开展壮大。
(三)县级科普工作经费能够落实
各县(市、区)财政均落实了科普经费,县级财政投入科普专项经费均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各县(市、区)财政投入科普专项的人均使用经费不均衡,普遍投入不足,财政支出中科普专项经费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各县(市、区)人均科普经费均低于0.2元,襄城县为0。上级科协科普项目补助不足。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普遍不足。资金经费不足问题成为县级科协科普工作发展的瓶颈。
(四)基础设施及示范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各县(市、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及示范体系建设,完善科普活动场所及科普活动设施,积极建设村级科普画廊和宣传栏,全市各乡镇(街道)均建立了科普活动站,使群众有方便充足的科普活动空间,得到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教育。积极创建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积极开展“科普示范乡镇”、“科普示范户(家庭)”创建活动,收到较好效果。由于财政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各县(市、区)均无科普工作宣传专用车,无法配置和新增科普工作设备。
(五)基层科普活动扎实有效
尽管面临经费不足,人员少等诸多困难,各县(市、区)科协各级组织不等不靠,均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千方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每年全国科普日、科技周期间,各县(市、区)均大张旗鼓地组织大型科普活动,邀请各级领导、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群众参与。积极主办科普讲座、报告会,定期在固定场所组织科普展览,不定期组织巡回展览,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营造了科普宣传的浓厚氛围,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各县(市、区)还努力加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开设科普专栏,印发各种科普资料向社会交流发放,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科协科普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抓手,积极开展科协科普工作
近年来,**市各级科协组织在上级科协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
握“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密围绕地方工作大局,为促进地方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新型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科技和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为经济社
会建设服务
**市各级科协组织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人才、智力和组织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促进了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五年来,市科协组织各学会围绕“四城同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开展学术交流,为**经济发展服务。加大农村科普工作力度,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收入,积极开展科技培训、科技下乡、专家现场咨询服务等活动。参与组织了万名专家服务“三农”活动,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宣传推广,大量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得到运用,增加了农业科技含量,提高了农业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认真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自2002年以来全市科协系统共完成各类培训3864期,受训人数达47.6万人次。其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16.5万人次,五年来,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对农村科普工作富有成效,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各县级科协通过不同的形式,在创建过程中通过政策扶持、强化服务、培植典型、服务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周边群众科技致富的进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发挥人民团体作用,促进实施创新强市战略
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全面贯彻创新强市战略,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以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根本任务,宣传、表彰和举荐科技工作者,使科协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同时及时传达党和政府有关科技工作和科技工作者的方针政策,反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诉求,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技工作者调查研究,为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企业科协“讲比”活动扎实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全市各企业科协和有关学会紧紧围绕技术创新这一主题,认真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推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指导各区县科协和市直各学会完成了换届工作。各街道和乡镇已逐步成立了科协组织,各级科协积极促进非公企业成立科协组织,使基层科协组织及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围绕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不断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市属各学会组织开展学术报告会197场,参加人数近2万人次,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172期,接受培训人数12万人次,撰写学术论文1500多篇,开展研讨活动70次,760人参加省内外学术访问、交流考察,出版发行各类宣传期刊4500期(册)。
(三)深入开展科学普及,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
1.全市各级科协组织认真学习贯彻《科普法》,发挥科学普及主力军作用,坚持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五年来,全市通过科普日、科技周、科教进社区等活动,举办科普报告会、讲座65场,听众达1万人次;举行科普展览90次,观众16万人次;科普集市及科普咨询活动1020次、服务公众105万多人;科普竞赛20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5000万份,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4次,对进一步提高我市公众的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科普创建示范工作成效显著。2002年以来,**市先后命名科普示范社区4个,科普示范区县1个、科普示范乡镇、街道29个,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2006年2月,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后,我市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3月召开了贯彻我市《科学素质纲要》动员大会,市委副书记刘洪涛作了重要讲话,对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作出了重要指示。市科协认真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积极指导区县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开展工作。
4.青少年科普活动丰富多彩。五年来,市科协会同市教育局,组织参加全国、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活动;每年近10万名中小学生参加科技知识竞赛、科普展览、参观科普教育基地及航模、车模、风筝、智力七巧板等各类科普活动,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积极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警示教育活动。自2003年反邪教协会办公室成立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和反邪教工作大局,充分发挥民间反邪教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展出科普展板1300块次,观众达10万人次,组织参加了省反邪教协会年会。2006年,组织参加省科协举办的“崇尚科学、抵制邪教”的科普知识竞赛以及在平顶山召开的城市社区“普及科学知识、抵制邪教污染”现场经验交流会。2007年举办了“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弘扬正气、共建和谐”科普宣传,参与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和创建示范单位等活动,增强群众识别邪教和防范邪教的能力。
三、加强基层科协科普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测评和总结,我们认为:基层科协科普组织是地方党委、政府实现科学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的参谋助手和主力据,已经并将继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依靠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配合,是做好科协工作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是发挥科协作用的根本途径;认真履行桥梁纽带职能,努力为科技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搞好服务,是开展科协工作的基本职责;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创新发展,不断增强科协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发展实力,是推动科协工作的重要基础。
我们还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和整体优势的发挥还不够充分;科协组织覆盖面还不够广泛,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科协系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会的改革与发展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基层科协组织发展不平衡,支撑条件、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还有待于不断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更好地加以解决。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各级基层科协组织应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认真贯彻科技发展方针,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推进产学结合,促进科学成果转化,切实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才智。
1.充分发挥科协学科齐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紧紧围绕我市“十一五”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组织专家开展课题研究和研讨论证,提出全局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依据,为科协工作打开新局面。进一步探索决策咨询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学会,承接政府职能,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开展咨询论证。
2.切实加强学术建设,大力推动原始创新,以科技论坛、青年科技评选、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科技进步奖和人才工程建设等平台,继续加强学术交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举办有影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活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质量,活跃学术思想,启迪创新思维,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开拓科协对民间科技交流渠道,推动民间科技交流向前发展。
3.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依托现有的科普示范区县、科普示范基地,组织农民科技协会,大力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加强“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引导科技工作者参与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培育、扶持农技协发展。加大科技下乡力度,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利用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等形式,大力普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努力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发展生产的能力。
(二)把履行科协职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各级基层科协组织应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科协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实现好、维护好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积极搭建平台,切实增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各级科协和学会要学会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全面深入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科技工作者的特色和规律,积极为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转化、培训深造、信息咨询、工作交流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充分发挥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的作用;要努力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2.动员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做好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及推广,加强与市场的对接和企业的合作,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在工作和活动中建立和完善对科技工作者的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宣传表彰力度,及时发现和大力宣传在自主创新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着力营造出有利于科技人员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和支持创新、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三)全面深入实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认真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作为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的科普活动,以重点人群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深入开展“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科技创新大赛及各类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营造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精心组织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和反邪教科普宣传等大型科普活动为载体,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品牌,不断提升科普活动的质量及水平。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加强科普资源开发和共享建设,以快捷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最新的科学知识、科技动态和科技成果。
(四)加强科协自身建设,切实增强科学发展的能力
基层各级科协组织应按照加强能力建设的要求,激发自身活力,培育工作特色,不断创新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科协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1.按照只要是科技人员密集的地方,科协就要争取建立组织的要求,不断加大基层组织尤其是企业、街道、社区科协组建工作力度。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优化学会发展环境,稳妥推进学会改革。加强对学会的支持,鼓励学会在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引导科协基层组织和广大干部自觉加强学习、勇于实践锻炼,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夯实科协基层组织和学会工作长远发展的基础。
2.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科技诚信和科学道德建设,倡导“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和“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良好作风,努力营造民主讨论、平等待人、合作共事的学术氛围,自觉抵制学术上的不正之风,维护科学尊严,树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3.教育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入基层,将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普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头倡导科学态度,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用创新文化引领和谐文化,用和谐文化促进创新文化发展。
4.进一步加强自觉坚持党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努力争取政府对科协工作的支持,不断拓展优化发展环境。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要努力为基层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水平,努力开创科协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关于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杨建江陈建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是关键。科协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怎样发挥作用,带着这个问题,最近,我们组织有关人员深入镇、村就如何加强农村科普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区农村科普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全区农村科普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在全区广泛开展,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不断增长,科学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氛围已初步形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1、科普示范区、示范镇、示范基地创建取得丰硕成果。2001年武进在创建成江苏省科普示范市的基础上,2002年3月,区委、区政府又提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的目标,按照“党政主抓、科协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我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科普工作的“四大体系”,即农村科普工作的示范体系、服务体系、教育体系和传播体系。2004年10月,我区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区”。与此同时,全区各类科普示范基地和示范镇创建工作稳步推进。自2001年开展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镇创建活动以来,目前,全区已创建成各类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常州市级12个;创建成湖塘镇等8个区级科普示范镇,科普示范带动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2002年8月,常州市厚余观赏植物科技示范园被中国科协命名为首批“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05年,该基地又在全国农村科普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2、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科普大篷车”、“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教进社区”等科普活动广泛开展。这些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参与热情很高。特别是每年一届的“科普宣传周”活动在我区已连续举办了十七届,每届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区科协每年组织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100多名科技人员到2——3个镇开展大型科普集市等十多项活动,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深受农民欢迎。“科普宣传周”已成为全区农村科普的品牌活动,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区委组织部、区科协组织实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依托区农学会等涉农学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区农干校、镇农林站、成校等为阵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上万人次;并相继建成武进名贵水产品科技示范园等19个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培训示范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3、农村科普队伍、设施、资源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农村科普队伍不断发展。2004年,区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区科协成立了科普志愿者分会,拥有150多位科普志愿者,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林和医卫系统,志愿者义务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到今年3月区科协召开“七大”前夕,各镇科协全部按时换届,不少基层农技人员成为镇科协会员,开通了“农技110”,及时就近为农民提供农技服务。农村科普设施和资源建设不断加强。结合文明镇、文明村等创建活动,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区农村科普设施和资源建设不断加强,科普画廊、科普橱窗、文体活动中心、科普图书室等在镇、村逐步建立,农村科普服务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二、农村科普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情况表明,农村科普工作任务艰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1、农村科普工作的观念有待转变。虽然近年来农村科普工作的观念和机制随着形势发展不断更新,但仍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社会大动员、大合作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强化;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公益性事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村科普服务体系还需进
一步完善;调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科普活动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多;动员科技工作者服务农村科普的政策和措施尚不健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程度还不高。
2、农村科普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当前,农村科普资源开发力度不够,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较慢,科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建立的科普画廊、橱窗大多还不能实现定期更换内容,图书室等科普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根据农民和青少年需求策划的互动型活动在科普活动总量中比例不高,科普活动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地方科普设施还相当缺乏,农村科普队伍能力亟待提高。
3、农村科普投入的力度有待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二十三条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但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尽管我区人均科普经费为1.0元/年(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已列入区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但有些镇还没有将科普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由于镇科普经费总量有限,投入农村科普方面显得不足,对开展科普活动也带来了难度。
三、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当前,我区正处在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民群众对科普需求日益增长并呈现多元化趋势,也对农村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科普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1、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各级政府要按照《科普法》的要求,把科普工作纳入科技工作全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农村科普工作规划,制定和实施更多、更有利于农村科普工作发展的政策。要将科普工作纳入党政部门目标管理,经常调研科普工作情况,及时解决科普工作特别是农村科普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区级科普经费要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各镇也要将科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科普工作,通过财政、社会、个人等多渠道加大对农村科普的投入。要以“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为重点,即建设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完善科普组织网络,扩大科普服务队伍,健全各类科普设施,提供充足科普资源,建立反馈广大农民和基层科普工作者需求的信息网络,形成农村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村科普服务能力。
2、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培育农村科普品牌。要彻底丢弃那些不适应时代要求和农民需求的传统观念和方式方法,创新农村科普的内容和方式,运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强化科普宣传活动的针对性、互动性、实效性,培育科普工作品牌。如继续开展好“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科普大篷车”等品牌科普活动;深化科普示范镇、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基地的创建活动,把科普工作与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全社会的科普资源,以点带面,形成科普工作的生动局面;强化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开办科普类栏目和节目,扩大科普宣传的受众面,强化科技传播力度。要创新农村科普工作机制,大胆探索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农村科普积极性的机制,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积极性的机制,有利于科普设施、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机制,通过机制创新,使农村科普工作取得更好的效益,在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开展好“百会千户兴农致富工程”,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人员、农户连接起来,增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
3、突出重点,提高能力,注重农村科普实效。各级、各部门要积极贯彻国务院最近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和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使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有明显提高,使农村科普工作取得实效。由于农村人口现状复杂,农村科普工作的力量和资源有限,农村科普必须坚持三个面向:一是面向一线农民。近阶段,我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仍然是农村科普工作的首要对象,他们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对解决“三农”问题十分重要。二是面向农村青少年。青少年素质的高低,对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必须将农村青少年作为农村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三是面向集镇社区居民。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社区居民已经形成群体,广泛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必须引起各级的重视。要通过有效措施,使广大农民参与科普教育的途径明显增多,使农村青少年和社区居民人人享有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当前,要着重提高他们四方面的能力,即:提高农民获取知识和依靠科技致富、保护环境、卫生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提高广大农民倡导移风易俗,反对愚昧迷信,革除陈规陋习的能力;提高农村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
(杨建江 武进区科协主席、陈建东 武进区科协科普部部长)
第四篇:农村消防安全工作调查与思考
对靖州县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调查和思考
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关系农村的安全稳定。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消防安全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种原因,农村消防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环节。从近年来发生的火灾事故情况来看,农村火灾事故频繁发生,农村消防安全形势愈来愈加严峻,改进和加强农村消防安全工作显得更加紧迫和刻不容缓。
一、靖州县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现状
1、消防安全责任制进一步落实。落实了乡镇(管委会)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在年初召开的全县消防安全工作会,与乡镇(管委会)签订了《消防工作目标责任状》,把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员,形成了目标具体、责任明确、奖罚有据,层层抓落实的消防安全责任制体系,基本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单位全面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
2、农村消防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消防工作,在平茶镇开展了农村防火试点工作,并召开了农村防火工作现场会,在全县推广试点单位工作经验。下发了《靖州县开展创建消防安全示范村活动的通知》及工作方案和消防安全示范村标准。目前,全县已有15个村达到了“消防安全示范村”标准,共组建了98个农村义务消防队。
3、防控火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切实加强重大节日、火灾多发季节消防安全检查,出色地完成了以防火、灭火为中心,突发事件为重点的各项工作任务。2009年前8月,全县共接警出动70次,灭火57起,社会救援13起,疏散抢救被困人员65余人,抢救财产价值580万元,为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靖州县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农村普遍存在没有消防安全意识或意识淡薄,消防安全知识匮乏,自防自救能力差。部分农村家庭中,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大部分老弱病残留守家中,他们中能了解消防,做好防火措施的微乎其微,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报警电话都不知道。在火灾事故发生后能够正确组织扑救的就更少,致使防火灭火能力降低,难以有效的防范和抵御火灾事故的发生。
2、火灾隐患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虽然村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部分村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村民,仍以六七十年代的土木泥瓦房为主要建筑居住,且屋与屋之间的间距较小,一旦发生火灾,连片的土木屋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可怕局势;另外,房屋低矮、拥挤,大多屋檐下堆满生活用的干燥柴草,有的柴草间与住房相邻,也易引发火灾。电线老化现象严重,虽然大部分村庄实施了电网改造,但改造不尽完善,进户线以后的电线很少有更新,绝大多数农民家里的电线自用上电以后就没有进行过改造,加上农民安全用电知识缺乏,线路老化、线
2芯裸露,电线接头多、接触电阻较大,接头松动,电线接触不良等线路火灾隐患严重。如2008年12月10日,三锹乡菜地村黄柏寨发生一起因线路老化,电线短路引发的火灾,造成35户147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55万元。2009年1月25日,坳上镇戈盈村1组发生一起火灾,造成24间房屋被烧毁,2人轻度烧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5万元。
3、消防基础设施不全。有些乡村,尤其是自然村只有崎岖的村级机耕路,消防车无法通行,这些地方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也派不上场,只能隔山、隔村观火,望火兴叹。目前,大多数的村寨也没有可供消防车起水的码头或消防池,造成水源严重不足。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要进一步全面落实乡镇(管委会)、村民委员会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乡镇(管委会)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消防工作网络,村委会主任是本村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管理、检查等,发动和组织群众,做到责任到位、到人,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通过推行乡镇(管委会)、村防火安全责任制,做到防火工作常抓不懈。有条件的村委会可成立村消防工作组,扎扎实实把农村消防安全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村镇规划和新村建设时,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消防设施的规划和设计,3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筑耐火等级低,道路不畅等状况。重点要针对房屋连片集中、火灾荷载大、房屋建设设计不合理不规范的乡村,有计划地实施改造,从根本上改善消防安全条件,标本兼治,牢牢把握住火灾发生的源头关。充分结合农村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沼气工程、水电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与消防水源、消防通道等同步实施。发挥农业灌溉水渠、机械在灭火方面的作用,实现资源整合。缺水地区要修建消防水池或充分利用人畜粪便池,确保消防用水,逐步实现团寨有消火栓、院落有消防池、家家有灭火器,切实提高农村消防安全防范水平。
3、提高农村火灾防控水平。一要配齐消防器材装备。每个村要配齐配足消防器材。应设臵l至2个30吨消防水池或消防取水平台。二要改造好电气线路。电力部门迅速折除“蜘蛛网”式电线,帮助村民规范电气线路设臵,创造安全文明用电环境,督促村民用好电,管好电,做到整齐规范,杜绝乱拉乱接现象。三要加强火源管理。结合农村沼气建设,对防火分区进行合理设臵,每个农户家庭柴灶必须全部加装或砌防火槽,液化气灶、沼气灶与柴灶要分开设臵。生火做饭、取暖时,炉灶周围不要堆放柴草等可燃物,点燃的蜡烛不要靠近蚊帐等可燃物,睡觉或人离开时熄灭灯火,烟头及时灭掉,大风天气不要在野外生火,火柴、打火机等火种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四要统筹规划柴垛堆放位臵。农村群众房前、屋后柴草杂物必须清理干净,合理堆垛,确保不占用防火间距和防火通道。五要加强火灾隐患整改。发挥农村综治 4
第五篇:社区共青团工作调查与思考
按照科学发展要求 创新组织设置模式
不断增强社区共青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最基层细胞,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民素质的展示平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社区越来越成为广大青少年居留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越
来越成为社会稳定的一个基础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区已成为城市共青团工作新的增长点,组织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的基础,是新时期共青团的根本职能;也是共青团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战略举措。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的要求,围绕如何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专题,我以楚雄市东兴社区为例,采取听、看、查、访等方式,对东兴社区发展和社区共青团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对新形势进一步加强社区团建工作作了一些思考。
一、社区基本情况
东兴社区地处楚雄市鹿城镇东郊城郊结合部,辖区行政面积2.08平方公里(含花果山片区),现有居民小组6个,省、州、市属单位112个,其中,改制企业6家;总户数6486户,其中,直管居民661户;总人口14356人,其中,直管居民2286人(农业人口1437人,非农业人口849人);辖区单位人口12098人,其中,在职人员8434人,离退休人员2622人,下岗人员662人,无业人员380人。辖区内有单位党委15个,党总支8个,党支部84个,党小组16个,党员2208名。社区居委会有干部、职工、社区干警18人,团(总支)支部47个,兼职团干部40人,35岁以下青年1234人,团员639人,团青比例51.7%。多年来,东兴社区党团组织始终高度重视社区共青团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社区党的建设,发挥社区团组织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网络,探索和创新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式,不断加强社区团组织能力建设,增强社区团组织内在活力,构筑共青团团结、教育、服务社区青少年的工作体系,全面推动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社区共青团工作状况
近年来,东兴社区团总支坚持立足社区,以切实服务于青年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活动为依托,动员和带领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着眼社区服务功能的改善,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东兴社区团组织始终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增强主动参与意识,自觉地将青年志愿者活动纳入到本地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之中,纳入到本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社区与“青年文明号”集体通过牵线搭桥,积极开展结对志愿服务活动,“青年文明号”集体中的青年按照“一对一”方式参与共建和谐社区(单位),或资助贫困学生,或帮教未成年犯,或温暖孤寡老人,或帮助残疾人,或结对零就业家庭,或关爱孤儿,或倡议青年企业家投身爱心传递接对活动中,共建和谐社区(单位)。各级青年文明号集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主动地向所隶属的团组织汇报创建工作,各青年志愿者对关爱对象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特别是对社区中弱势青少年的帮扶工作给予高度的关注,一方面要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询问他们最需要关心帮助解决的困难,另一方面从结对社区的实际出发,力所能及地开展切实有效的结对关爱活动。组织百名“爱心教员”为百户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施教。2007年以来,在团州委,楚雄师院团委的大力支持下,组织百名大学生“爱心教员”为社区百户贫困家庭子女开展义务施教活动。100名来自楚雄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两年的服务期限内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形式为东兴社区的100名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不定期、经常性的义务家教服务,并在日常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为这些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开展“真情助困进万家,爱心奉献促和谐”慰问活动。每年春节期间,重点面向社区启动“真情助困进万家,爱心奉献促和谐”活动,在州、市、镇、社区四级团组织的广泛动员下,一批批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看望慰问戒毒人员、贫困孤残青年及流浪未成年人,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在全社会营造“真心关爱,共建和谐”的良好氛围,为社区广大困难青少年群体做事实、办好事、解难事,把团组织的关心与帮助送到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心坎上。
(二)着眼社区文明程度的提升,着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新世纪青少年读书计划”,通过开展“爱心传递·万本图书漂流活动”,动员和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读书活动,营造学科学、学知识、学文化的积极氛围。积极在社区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领青年养成现代文明意识,做移风易俗的先锋,做开社区文明新风的主力军。积极引导广
大青少年投身社区文化建设,以社区各种文化资源为基础,以青少年文化节为契机,形成系列,面向社区内全体居民,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例如:东兴社区团总支采取资源联通共享、项目联合开发、活动联合开展、阵地联合使用、队伍联合培育的社区团组织联动机制组织辖区内成员单位开展“双喜之约”社区青年户外活动,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篮球、足球(五人制)、拔河、跳大绳、60米迎面接力、飞镖、一分钟跳绳等体育项目。通过活动的组织,一方面,充分整合利用区域内社区、团组织现有的资源,实现教育、活动场地共用,积极探索区域内社会化运作机制;另一方面,动员区域内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与区域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通过联合主办和冠名赞助的方式开展活动,达到“成本降低、效益增大、覆盖扩展、共建共赢”的城青工作发展效果。
(三)着眼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深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围绕青年的学习、成才、就业等多方面需求,利用社区范围内的各类教育培训设施,为下岗青工、待业青年开展技能培训,帮助青年掌握就业技能,拓展就业渠道和领域。大力开展创业精神教育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引导青年转变择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把再就业变成再创业。围绕青少年在学习、生活、成长中团结互助、爱心帮困等优良品质的培养,面向社区进城务工子女开展“手拉手”互助教育活动。例如:东兴社区团队组织积极参与由团州委组织的“共享阳光—千名少先队员牵手千名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活动。这项活动以“共享阳光、共享成长”为主题,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城市儿童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赠送1本自己喜欢的书、赠送1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互赠1份相互激励的纪念卡、共同写1篇牵手的体会作文、共同开展1次联欢活动、城市儿童带着家长到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进行1次家访。楚雄城区100名城市少年儿童和50名农村留守儿童、50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结对,成为新伙伴,他们一起参观博物馆,游览公园。在社区辖区内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少先队员和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手牵手、心连心,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架起一座座友谊的桥梁。
(四)着眼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优化,深入开展维权服务工作。依托社区,突出抓好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努力优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环境,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揭露、批评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现象,在全区内形成关心、支持、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积极引导青少年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特别关注未成年人、外来务工青年、下岗青工等青少年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法律服务、劳动就业等各项服务。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组织动员与青少年事务有关的单位,自觉履行法律和政策赋予的职能,承担起维护和服务青少年权益的责任。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为青少年服务,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格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年是社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社区的建设离不开青年的参与,同时社区的发展与青年的成长密不可分,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青年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对社区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社区的建设成就对青年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青年参与社区建设是主体改造客体活动中的双向互动。但是,在社区的团建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团干部力量不足,社区团建工作的核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团建抓活跃,关键要靠团干部。目前的社区团建工作主要还是依托社区居委会,但社区居委会自身也存在人员编制少,工作任务繁重的现象,要派出专人负责团工作很难。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东兴社区居委会成员中35岁以下的只占35%,28岁以下青年只占18%,年龄层次整体偏大,社区居委会成员中没有专人负责青少年工作。东兴社区团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团组织负责人较少,且有九成以上的团组织负责人既是团干部又身兼数职,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团的工作中。很多部门往往把团组织当成是“替补队”、“抽调团”,常年协助其它部门工作,最终的情形是“干了别人的活,荒了自己的地”,团干部的工作现状变成“无为难求位,有位难作为”。其次,面对共青团的开放性、社会化发展对团的传统工作模式和资源获取方式带来的新冲击,社区团组织仍以不变应万变,习惯于条块分立,垂直领导,就地管辖,工作仍然停留于开会发文件,工作靠应付,走过场、重形式,团织组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弱化,作用发挥不明显。加之,社区对辖区内各单位的管理权是有限的,致使社区团组织的工作力度不是很强,在争取辖区各单位团组织主管领导的支持与配合上存在一定困难,社区团组织与辖区内其它团组织之间只是一种协调、联络关系,导致了社区团组织难以在辖区共青团工作中形成主导地位。
(二)社区团组织覆盖面窄,团员意识淡化。东兴社区有接近三分之二的辖区单位虽都建有团组织,但由于团组织对社区内的团员青年不能有效的进行组织和管理,致使团员流失较严重。特别是随着进城务工青年、待业青年、下岗青年等青年群体的出现,给团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出现一些“空白点”,甚至是“断档”。大部分待业、下岗、进城务工青年中的团员,团组织关系没有转入所在的社区,长期留存在学校、原单位或户籍所在地,成为“档案团员”,不能过上正常的团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团费、很少参加团的活动,团员意识逐渐淡化。再者,在社区注册的团员青年人数不多,能够联系上的团员大部分都是组织人事关系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常住的团员,由于团员数量有限,限制了团组织开展活动的规模和水平。目前,社区组织的覆盖率还比较低,很多进城务工青年、下岗青年、待业青年以及闲散青年仍游离在团的组织架构之外,大量“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同时,组织关系没有配套转入社区,这些人与社区不存在任何行政隶属关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比较差,怎样把他们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参与社区活动,参与社区建设,是目前社区团工作要亟待破解的一个难题。
(三)辖区单位对社区团组织的认同感弱,缺乏有力支持。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社区成员不知道自己居住在什么社区,更谈不上参与社区活动,往往使社区处于尴尬境地,对社区的认同感较差。一些单位的社区共建意识不强,对社区工作支持不够,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不强,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共青团工作的开展。由于长期固守于“州管市,市管镇,社区管居民”这样一种传统隶属关系,使得辖区内各团组织之间缺乏工作合作理念,资源整合意识,导致辖区单位团组织对社区团总支的认同感不强,工作上配合不够积极,联合开展活动难组织,团组织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联系,各自为正的工作状态制约了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例如:社区黄泥坝团支部成立不久,团支部一行几人曾走访辖区内一些单位,联系到其团组织负责人,欲与其建立共建机制,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四)团员职业分布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难以统一管理。社区大多数青年团员都是在校学生或有固定工作不由社区直接管理的。经调查统计,登记在册的团员一些是社区常住人口,一些是辖区单位公务员和企事业人员,还有一些是待业青年和务工流动青年等,团员职业分布范围很广,涉及社会体系的诸多层次,他们的个人素质、社会层次、思想觉悟各有不同,良莠不齐。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受到挑战,青年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青年中没有形成“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各种思想都有自己的追随群体,青年的思想呈现分化、多元化格局,从而使社区团的活动难以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阵地建设不完善,利用率有待提高。虽然社区团工作一直把加强青少年的活动阵地建设当作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但社区依然有相当一部分辖区单位活动阵地不够完善,有的甚至没有建立青少年活动阵地。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到社区内有没有青少年活动设施和场所时,70%的辖区单位填写没有。活动阵地的利用率也还比较低,这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州图书馆离社区虽然很近,但来看书的人很少;社区培训室建立起来了,但举办培训班的次数不多,青少年自愿前来听课的人数少。社区共青团在想方设法整合资源、筹集资金建立各种青少年活动设施的同时,还要切实用好这些服务设施,要从有效服务的角度,大力开展深受青少年欢迎的活动,提高活动阵地的利用率。
(六)团建工作的薄弱环节较多。在社区青少年的多元化需求中,青少年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十分突出,但社区团建工作组织形式单调、手段缺乏、力度不足,没有依据青年需求的前瞻性和实用性特点来开展工作。在工作手段上,存在着学习与实践不结合,活动与工作不结合等一些矛盾。社区团建工作仅仅停留在收缴团费、义务劳动等一些基础性工作,没有把团组织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缺乏社区团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工作力度上,团员的权利与义务不一致,团员先进与不先进一个样,团组织没有权威性。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东兴社区团组织的现状,我认为,必须以区域化的理念来推动社区团的工作,打破条块分割和系统隔离,尝试灵活建团、流动建团、社区建团,推动系统(行业)共建、上下(左右)联建,促进一定区域内团队组织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具体的是:“明晰三条主轴,突出三个重点,发挥“四个作用””。明晰三条主轴。第一,坚持“党建带团建”,将社区和“两新”组织团建纳入党建,做到有党组织、又有团员青年的地方,就有团组织。第二,创新团建模式,以区域为对象,以社区为中心,采取联合式、散发式、开放式的团建思路,以“地毯式”登记造册为基础,做到对外来务工青年和新兴领域青年的全覆盖。第三,加强建设兴趣式社团,实现对周边青年全吸引。突出三个重点。第一,锁定重点区域。以社区为基础平台,将社区打造成为项目积聚的平台、队伍发展的平台、资源整合的平台,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区域性高地。第二,指向重点人群。通过开展“一体化”的活动,覆盖区域内所有青年和单位,尤其是外来青年和“两新”组织青年,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第三,采用重点途径。用社会化手段积聚社会资源,确立争取党政资源、整合团内资源、吸纳社会资源、挖掘区域资源等资源整合方式,形成区域化推进的资源合力。构筑三条保障线,强调区域化评价,推动整体性发展。发挥“四个作用”。第一,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考核,以青少年满意度和社会公认度为导向,评价体系的制定要基于区域化整体推进的大背景;激励,向区域评价、单位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模式转变,做到统筹兼顾。第二,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整,强调吸纳,以社会需求兴奋点为导向,促进社会资源转化为公共产品,流向公共服务;合,强调共享,对吸纳到的社会资源做到既不是简单索取又不是独占式收编,以共享为导向,实现资源利用的社会边际效用最大化。第三,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长效,就是对实践过的项目进行甄别,对零散的项目进行整合,对有实效但不太受关注的项目进行包装,促进项目效应的长期性;发展,就是注重在摸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适宜推广的发展格局,努力打造有鲜明特色的“楚雄模式”。
(一)以团建工作为落脚点,大胆创新,构建以基层团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共青团工作组织体系。社区是城市青年的生活领域,社区团工作作为城市共青团的基础作用日益显著,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社区青年组织的建设作为基础来抓。一是抓好社区团建工作。紧紧依托社区党支部,加强与民政部门沟通,进一步加大社区团支部建设和发展兴趣社团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居民区团的组织多样化实现方式,倡导培育各类服务型、志愿型、公益型、兴趣型、学习型的青年组织,最大限度地覆盖社区青年;探索在社区建立流动团员工作委员会,凝聚无团组织单位的青年以及城市流动青年、下岗青年、失业青年、待业青年以及外来务工青年,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的服务。二是大胆创新团建模式。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青年群体多元性、自主性、流动性不断增强的实际,扩大基层团的有效覆盖,激发基层团的整体活力,更好地服务党的建设,按照团中央《关于加强城市共青团工作意见》及区域共青团整体化建设试点工作的要求,可采取试点先行的模式,以楚雄城区共青团工作资源较为丰富的社区作为城市共青团工作区域化管理的试点,推进城青工作,按照“区域一体、有效覆盖、合作共赢、促进活跃”的总体要求,突出两大群体,依托三大平台,实现四项目标,(即:突出片区内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大群体,依托建立东片区青年工作委员会、青年社团组织、青年信息网络三大平台,实现工作组织区域化、工作载体整体化、工作机制长效化、工作项目品牌化四项目标),加大团建创新力度,扎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扩大基层团的有效覆盖,激发基层团的整体活力,进一步提高各级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推进城市共青团工作的整体活跃。可按照结合实际、先易后难、试点先行、加快完善、分步推进的原则,以有一个组织网络、有一批骨干力量、有一支团员队伍、有一批物质依托、有一批工作项目、有一套工作制度为工作目标,促进区域化社区工作的整体活跃。三是深化基层党建带团建,不断优化团的工作环境。不断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按照“关键在带,根本在建”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切实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格局。注重组织配套建设。按照社区党建重点,同步推进基层团的建设,尤其要积极探索区域范围内“两新”组织“党建带团建”和“团建服务党建”的基本途径。加大队伍选配力度。深化“推优入党”工作,创新推优入党机制,使“推优”成为社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渠道。健全“推干荐才”机制,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担任社区团干部。充分整合阵地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阵地,加强社区团组织的教育活动阵地建设,尤其是充分利用基层党员远程教育阵地和设施,开展团的教育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努力实现同步考核。以区域共青团整体化建设为导向,进一步把基层团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努力实现党团组织建设同步、双轨考核。
(二)以整合资源为突破口,聚众合力,构建以“区域化”整体推进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新格局。社区资源丰富,如何网络好区域内有效资源为我所有,关系到社区共青团工作的长远发展。第一,整合社区资源,创新思路。建立健全社区团的组织是做好社区共青团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社区团组织坚持以党带团建,以联合促团建,以共建强团建的大团建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团建基础工程,为社区青少年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以党建带团建。按照党建带团建的原则,把社区团建和社区党建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在辖区单位内建立联合团支部,成立青年议事委员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各类兴趣小组等组织。二是结对共建。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并让青工委各成员单位与社区非公经济团组织结成互帮共建对子。在社区推行团员双重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团员社区注册和团员社区评议机制。通过努力,使社区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社区组织网络,为社区各项资源的整合及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二,整合人力资源,人人参与。人力资源是社区最活跃的因素。社区团组织因势利导,积极在社区开展社区理念和传统美德教育,使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区培育青少年,青少年服务社区”等现代社区理念深深植根于社区青少年心中。其主要作法: 一是抓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充分挖掘驻区单位、辖区单位居民中有专业特长的各类人才资源。除大力吸纳辖区团员青人才外,还可积极与民政局、老干局、关工委等部门联系,深入社区,挖掘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又热衷于青少年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聘任他们担任社区青少年工作顾问。邀请驻区单位的法官、检察官及特派员担任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法律顾问,全方位,多渠道为青少年提供服务。二是通过团的品牌活动吸纳人才资源。如:社区可通过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岗位能手活动,吸纳各类人才,并将这些整合来的人才分类编队,组建文体服务、医疗服务、法律咨询等各类专业服务队伍。如:在社区文体活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经过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协作、努力,整合聘请在校艺术老师、驻区单位文化骨干担任社区的青少年文体活动辅导员。三是抓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整合和招募等多种形式建立红领巾社区小队、巾帼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民兵预备役志愿服务队等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加大志愿者注册力度。这些服务队伍每到节假日,可深入社区、楼院,开展为民、富民、利民、安民、便民、乐民服务,让志愿服务活动足迹遍及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第三,整合公共资源,共享共用。为解决活动阵地问题,可重点对以下两类资源进行整合:一是整合教育阵地资源。通过整合,建立青少年法律学校,家长学校,集家教、绘画、书法、音乐等综合培训基地的“社区学堂”。如:东兴社区的教育小区是一家单位型小区,各类资源丰富,但只对成年人开放,不对青少年开放,社区团支部可与小区物业联系,在原来培训室的基础上,建立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并利用这一阵地在社区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引导青年团员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社区团组织可以“四进社区”为契机,积极与公安和司法部门结合,充分利用社区警务室、民调室这一重要资源,成立社区青少年维权服务中心,创建青少年维权服务岗,维护社区青少年合法权益。二是整合文体阵地资源。东兴社区共有驻企业和事业单位近百家,这些单位大都拥有比较好的内部服务设施,针对这些资源,社区团支部对其可进行有效整合,促使其免费向全体青少年开放。第四,整合活动项目,促进活跃。按照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原则,社区团总支或青年工作委员会可整合梳理诸如:青年志愿者行动、健康快车、法律在线、青少年社区健康行、“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等服务项目走进社区,并按照“在精不在多、服务出特色”的工作原则,有针对性的选择特色服务活动,为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提供广阔的舞台。一是通过各类兴趣小组和活动协会促活动。在社区团组织的指导下,成立青少年乒乓球、书画小组、足球队、舞蹈队等兴趣小组。这些青少年组织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在社区开展“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活动、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英语口语大赛等活动,不断丰富社区青少年文化生活,陶冶社区青少年的情操。二是积极举办社区文化节。在州、市团委的牵头下,与辖区内省州属单位联合,以社区为阵地、以青少年为主体,积极举办社区文化节。三是充分利用楼院、庭院空间,开展楼院文化、庭院文化。引导楼院青少年自发组织起来,开展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活动。在楼院,大力开展青少年大家跳、大家唱、大家画、大家读、大家写等自娱自乐活动,活跃楼院气氛,增进邻里之间关系。
社区共青团工作是一项全新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上分析只是对社区共青团工作的一点初探,要想真正做好社区共青团工作,还需立足社区,大胆探索,真正作好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篇文章,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怀和支持,以及广大团员青年和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不断推动社区工作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