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美学原则

时间:2019-05-15 02:5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美学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美学原则》。

第一篇:浅谈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美学原则

浅谈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美学原则

建筑造型是指构成建筑空间的三维物质实体的组合。研究建筑造型的目的是为了使建筑具有整体的美感,同时又具有多样化与秩序性,因此需要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对建筑进行形态塑造。相似、变形、对比和均衡是常用的基本手法。

相似是指物体的整体与整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因素。相似是形成整体感的重要条件。

变形是对基本造型要素作形态上的变化。在建筑造型中变形表现为许多方面,如变尺度、变形状、变位置、变角度、变虚实和变高度等。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运用对比以克服单调。建筑造型的对比常指大小、高低、横竖、曲直、凹凸、虚实、明暗、繁简、粗细、轻重、软硬、疏密、具象与抽象、自然与人工、对称与非对称以及形状、方向、色彩、材料的质感与肌理、光影等。

均衡是处理建筑造型视觉平衡感的手段。体量、数量、位置和距离的协调安排是形成均衡的基本方法。对称均衡与非对称均衡是建筑造型中的两种相互补充的组合方式。对称的形式具有安定感、统一感和静态感,可以用于突出主体、加强重点、给人以庄重或宁静的感觉人非对称均衡是利用形和位置的不对称关系造成空间的不同强弱。

在建筑领域建筑师们一直注重对材料的创新性使用。他们提倡从自然材料和有机形态上探索新建筑的可能性。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曾说,“我并不需要高价或稀罕的材料。因为任何一种材料只要正确运用就能够烁烁生辉,同时揭示出材料的真实特性。”只有当建筑师构思出材料的本质特性时,他才能去塑造,并提炼所需要的物质形态。

材料的视觉属性是指材料由于其特定的组成和生产加工方式等所导致的特定外在视觉特征。视觉是人体各种感觉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人们依靠眼睛获得

古胡夫金字塔

罗马角斗场

87%的从外界来的信息,并且75%-90%的人体活动是由视觉主导的。研究建筑表皮创作的材料语言,必然离不开表皮材料的表现力,也就必然离不开材料的视觉 属性。正是由于材料丰富的不同的视觉属性,才形成了我们周围多姿多彩的建筑和环境。本文中笔者从材料视觉属性中的形态、色彩及质感来分析材料的语言表达。

A 表皮材料的形态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描述,“立方、圆锥、球、圆柱和方锥是光线最善于显示的伟大的基本形式”,从古埃及、希腊到罗马的建筑形体,从金字塔、鲁克索庙到大角斗场,它们的建筑形式就是以上几种基本形的应用。在创新科技的支持下当代建筑的形往往突破以上基本形的限制,表现为基本形的变异,原来明确的界线也开始变得模糊、不确定,甚至不可数。1.材料形态的变化

(1)量度的变化: 建筑始于基本形体,改变一个或多个量度,一种形式就会发生变化,但是作为某一类的形式而言,变化后的形式仍能保持其特性。例如,一个立方体可以通过在高度、宽度和长度上的连续变化,变成类似的棱柱形式。它可以被压缩成一个面的形式,或者被拉伸成线的形式。(2)削减式变化: 容积作为形式的量度之一,通过对容积的削减可以得到不同的形式的变化。根据削减程度的不同,会跳舞的房子 形式可以保持其最初的特性,或者变成另一种类的形式。例如,随着一个正方体的削减,它最初虽然能保持其特性,到最后则变成逐渐接近球体的一系列规则多面体。

我们的视觉总是不自觉的寻求形式的规则性和连续性。当我们的视野中,有任何一个基本实体的一部份被遮挡起来,我们的思维总是习惯性的把它们填补起来使其形式完善并视其为一个整体。同样,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当规则的形式中有些部分从其体量上消失,如果我们把它们视作不完整的实体的话,这些形式则仍保持着它们的形式特性。我们把这些不完整的形式称为“削减的形式”。

(3)增加式变化

形式的变化同样可以通过在其容积上增加要素的方法来获得。这主要是由增加过程的性质、添加要素的数量和相对规模来决定原来形式的特性是被改变了还是被保留下来。形式的削减和增加归根结底是从本体容积上的削减和增加而得到。

在建筑形态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的基本可能性是:空间张力,这类关系需要形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式彼此之间相互靠近,或者具有共同的视觉特点,比如形状、色彩或材料相近。边与边的接触,在这类关系中,形式具有共享的边,并且能够围绕此边转动。面与面的接触,这类关系要求两个形式具有相对应的、互相平行的表面。体量穿插,在这类关系中,形式互相贯穿到彼此的空间中。这些形体不需要具有共同的视觉特点。增加的形式来自独立要素的积聚,其特征是由它的增长能力及与其他形式合并的能力决定的。对我们而言,要把增加

式组合作为形式的统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

一构图,作为我们视野中感受的形象,各组合要素必须以一

种条理分明的方式彼此相连。

(4)形态的扭曲:

基本形体在整体或局部上进行弯曲,使平直刚硬的几何体具有柔和、流动感,其中包括顶面和侧面的扭曲。(5)形态的旋转:

形体依一定方向旋转,一般在水平方向旋转的同时,也可作垂直方向的上升运动,使之产生强烈的动态和生长感。英国伦敦瑞士再保险总部大厦(6)界面的虚实变化: 现代建筑的表皮与支撑结构的分离使表皮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膜,并随着人们对舒适度越来越高的要求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附加在表皮上的技术越来越多,其规范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建筑表皮已分解成具有多种功能层构成的多层表皮,以满足一系列有时相互矛盾的功能(通风、采光、隔声、热隔绝、防火、安全和美学等)。建筑师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了极大的自由,表皮材料从不透明到全透明再到半透明。使的表皮表现上逐步实现了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

表皮的解放

古典时期,建筑表皮由于担当了承重和围护的双重任务、包裹在建筑规则体块之外,因而表皮总的形总是被动地由体量决定,并显示这些体块的个性,表皮更没有超越体块而独立地展示自身的形。这一时期表皮形的基本特征是确定的、规则的,通常表现为垂直四面墙体和屋顶的正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表皮从建筑的支撑结构中分离出来,为表皮的形态和材料的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 表皮的断裂

建筑表皮的断裂,是指四维分解法提出后使建筑表皮的连续性受到冲击,原来封闭的盒子被打开了,两个或多个表皮界面之间可以是扭曲、变形的实接,也可以是虚接即“皮”的断裂——界面不直接相交、连续,其间加入第三个元素,如空气或其它物质,界线突破了原来一向隔断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限,内外空间交融,并使表皮获得了自由。B 表皮材料的色彩

色彩是人对周围环境总的知觉的一部分,它能使人在空间中分清物体、传

杨经文设计生态建筑 递信息,并影响人们的舒适与健康。

色彩在环境中是一种语言,它可作为一种信号对不同地点、场所的特征给予描绘,在复杂的空间中有助于向人们提供明确的结构,减少人对环境理解的困难。勒?柯布西埃曾指出用色彩进行设计可使人能够从混乱中清理出头绪。许多大型复合空间结构如居住区利用色彩进行分区,一些机场、车站利用色彩引导人流的活动方向。建筑色彩往往依靠其形成的环境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它有助于使建筑环境更富于人情味而克服机械的冷漠感。色彩还可以改变建筑的体积感和形体,对改善工业区的环境质量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建筑色彩有利于提供视觉刺激、改善单调、强调体积,或用于象征和装饰。

建筑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定作用,它可以配合人的活动与行为需要促进空间的功能,如可使空间感觉更暖或更冷、舒畅或压抑、轻或重、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或融于其中,甚至可以通过色彩使建筑和空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与环境对比或融合的色彩处理是环境设计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它们经常在交替中不断被使用。许多良好的建筑色彩用色不多,一般不超过3种色。色与光的结合可以更加强化色彩的效果,强调出建筑中的一些重要部位或视觉中心,创造某种气氛。色彩是建筑的重要的视觉要素,是表达建筑心情直接的方式。建筑大师们曾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既有建筑物轮廓的变化,也包括外表面色彩的丰富性。一个建筑物外表面颜色的设计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它是否能与传统的建筑物之间的色彩协调起来。

在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时,有意识地 妹岛和世:日本和田艺术中心

延续地方主色调,将地方传统色彩构成方式包括色彩的比例配置、运用的位置等抽取出来,作为现代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时的色彩构成的依据,有助于使现代建筑获得地方民族特色。如图,采用中国古典建筑元素设计的苏州博物馆。1.材料的固有色

材料的固有色即材料本身的颜色。现代建筑表现中,对材料的自然属性的表现是表现重点之一。在设计中有效的利用材料的自身色彩可以对建筑信息的表达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2.材料的环境色

随着高反射性材料的广泛使用,建筑表皮在色彩表现上不再一味呈现材料的物理色。玻璃等表皮材料往往能倒映周围环境色彩,把建筑融与环境之中。3.材料的设计色(1)不变设计色 建筑表皮色彩的设计色是指强调色彩的独立性、自由性,突出其渲染气氛、烘托建筑形态的作用。正如19 世纪英国著名的学者拉斯金认为自然界的色彩从来也不是随形状而来,而是按照一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安排的,在他所著《建筑七灯》一书中就写到,“色彩总是由上帝安排成简单的或不成样子的形状„„建筑上色彩的第一条重大原则就是让色彩看上去与形状无关。”在实践中,拉斯金建议将建筑物的色彩限定于不规则的形体和部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点、限定于棋盘格和齿形饰。本文研究现代建筑表皮的设计色更多反映为色彩的突变。(2)变幻设计色

在建筑领域,色彩的变幻主要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完成的。色彩甚至能在极微小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例如,被涂上简单不透明色彩的光滑物体,白天随着光每时每刻的改变,其色彩也经历了变化。色彩的这种特性给建筑师带来了灵感,在建筑表皮的色彩设计中,利用先进科技和表皮材料,加强色彩的变幻,给建筑表皮增添无穷魅力。C 材料的质感

质感(quality)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如固态、液态、气态的特质的感觉。在造型艺术中则把对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把握的真实感称为质感。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如空气、水、岩石、竹木等;而经过人工的处理的表现感觉则称人工质感,如砖、陶瓷、玻璃、布匹、塑胶等。不同的质感给人以软硬、虚实、滑涩、韧脆、透明与浑浊等多种感觉。蛇形画廊铝板展区 1.不透明

表皮的不透明顾名思义是指表皮材料的视觉不可穿透性。古典建筑的表皮材料往往和建筑结构材料相同,同时受到其他种种条件的限制,材料不可以用透明材料。即为不透明的表皮。2.半透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筑师在充分表达了透明材料与透明材料 托莱多艺术博物馆“玻璃大棚”(如玻璃)的物质视觉特性之后,转而注重表现那些介于透明与不透明之间的半透明物质视觉特性。通过对玻璃表面的处理,如磨砂、丝网印刷、雕刻或用多层玻璃的重叠;在建筑表皮的外层叠加、悬挂各种孔板或编织网;直接利用半透明的聚碳酸酯纤维板或薄膜作为建筑表皮等,我们得到了介于不透明与透明之间的无数种半透明层次。3..透明

表皮从结构中解放以后,透明性材料得以在建筑表皮上广泛应用,直接导致透明建筑或表皮的出现。英国的水晶宫是玻璃在建筑上大规模使用的开始,同时也预见了透明建筑的未来。

D 表皮材料的形态、色彩及质感之间的关系

1.形态与色彩

建筑色彩和建筑形态一样,都是一定历史时期和意识形态下的文化产物。这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如果没有建筑形态,建筑色彩就没有依托;如果没有建筑色彩,建筑形态就没有增饰。它们都是遵循建筑美学的原则而构成建筑美学的基础。当然也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1)形状的调节与再造

由于受到实际应用要求、施工技术水平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建筑的形状往往较简洁,而色彩为建筑提供了形状再造的可能性。用色彩对比的方法可以在平板单调的形体上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形状,使建筑造型丰富起来。

建筑物的形状主要由建筑边缘的轮廓反映出来,建筑的边线包括屋顶轮廓线、竖向转角和地面线,用色彩强调建筑的外轮廓能使建筑的形状得到突出的表现。建筑的内轮廓反映建筑的局部和小型构件的形状,如楼梯、门窗、台阶、雨篷、柱廊,等等,也可用色彩来加以强调。2 形态与质感

(1)材质与形体的矛盾修辞

人的思维对视觉信息的处理有一定的规律。过多的视觉信息会引起思维处理上的混乱。一般而言,一个造型复杂建筑的外表不宜采用过多的材质。一二种材料的简朴效果可以将形体变化有效的统一起来,形成整体的艺术效果。盖里的许多作品正是如此,他以其独特的设计手法,用几何形体和自然光线塑造出一个个新颖奇特、充满动感、复杂多变、相互穿插而又相互扭曲的“建筑雕塑”。但纵观这些作品,其表面材质往往简化为1~2 种,突出形体的魅力。这样,由于材料的一致,如此错综复杂的形体,依然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形象,相反,对于形体简洁的建筑,可以通过多种材质平面化的拼贴或者细部构件材质的变换来达到丰富建筑形象,标识建筑尺度的效果。当然,简洁的形体不一定要饰以多样的材质。单一的材质也可以形成凝炼、浑然一体的形象,如安藤、赫尔佐格的许多作品。但在多数情况下,对于形体简洁的建筑外表饰以多种的材质更能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2)材质对形体的调节 材料的质地、色彩、纹理等方面的物理特征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审美主体的心理特征影响下,会与客观实际情况产生偏差。设计综合考虑这些材质表现的特征,并在设计中予以利用,能够起到调节形体的比例、尺度与视觉重量的作用。(3)形体表现的材质化

经过对现代建筑和后现代建筑的反思,当今建筑实践更趋活跃、成熟和冷静,在对经典现代建筑空间理论予以肯定的基础上,形式被作为特殊的要素成为设计者追求的目标,而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不仅仅是建筑师创作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其本身已经成为设计者力求表现的建筑的一部分。建筑形体的材质化Materialization 表现成为当今建筑的一种倾向。经典现代建筑中形式构件发展为“有质感的盒体”。盒体内部是功能空间,材质的对比往往是不同功能体个性的表现。不同质感的盒体相互组合构成建筑的形式。此种形式的意义取决于材质的建构、组合的含义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这种材质化的形体表现结合精美感人的建造技术,触及了建造艺术的本质意义。

结语

现代建筑形式的千变万化离不开表皮材料的支持,充分认识材料的表达语言对建筑表皮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对于其它的建筑概念而言,表皮材料语言显得十分模糊不清。这里对材料语言的分析和把握主要是从材料的视觉属性上进行的,从形态、色彩和质感角度对材料语言进行总结和概括,进而了解它们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在材料语言领域必然会出现新的认识方法和理论,为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班级: 学号: 学生:

指导老师:邹青

第二篇:建筑美学网上资料

吴良镛--当前建筑设计注重形式美超过建筑功能

来源:中国建设报作者:吴良镛

2003年05月15日15:52 我来说两句(0)

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肆虐的“非典”疫情在物质上、精神上、心理上,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引起了人们对许多事物的深入思考和反思。时至今日,要对我们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和使用的各类建筑马上做出结论性的看法,可能还为时过早,但是从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防灾减灾角度看,还是有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非典”闹得大家很不安,必然促使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问题,加以思考。具体到技术上的事,还

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审慎思考。过早下断语,于事无益,甚至有害。

1990年我在讨论“城市规划哲学”一文中,谈到“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倒可以表达我对这类事的一些

观点,兹录于后:

偶然与必然上海的“毛蚶事件”,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象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欠帐,没有良好的污水处理系统,公共交通设施陈旧、缺乏,住房那样拥挤,发生这种事件则又是必然的。火车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偶然的,但管理混乱,道路维护不好,超载运行,出事故则又是必然的。为什么这类事件一再发生呢?1952年12月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教训值得我们注意,这一事件死了好几千人,被称为“伦敦的无比大事”,全世界为之注目。后来,研究者查阅历史资料发现,在1873年12月、1880年1月、1882年2月、1891年12月、1892年12月以及1948年冬季也都发生过类似事件,只不过没有1952年那样严重,没有死那么多人,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古人云,“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用现代话说就是,事先观察事物的动向,然后立即采取行动。成语“见微而知著”也是这个意思。对许多问题,看到苗头就应当予以应有的重视,何况有些问题积压甚深,仅堵漏洞,隐患未除,灾难迟早

会到来,这绝非耸人听闻或杞人忧天之语。

“非典”事件倒提醒我们规划与建筑工作者要注意公共卫生等问题。欧洲中世纪黑死病,损失人口一半以上,工业革命后,大城市兴起,人口密集,疾病感染。出于一系列的教训,英国1848年制定“公共卫生

法”。

150多年来,城市的规划法规、建筑标准陆续完善,人类就是在与自然与人为的灾害斗争中前进的。安全问题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必须重视,不能忽视的一条重大原则。在我们这样年龄的人经历了战争的苦难,唐山地震的灾害,让我们认识到防灾问题(包括抗震防火、防自然灾害、防战、防恐等)的重要性。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而是要“吃一堑长一智”,促使我们的规划建设更加走向科学。当前有一种现象,已不能忽视,在城市建设上重“形象工程”,建筑设计上追求“形式美”,不重视建筑功能,忽略技术经济。建筑的科学技术,被用来为追求奇巧的形式服务,甚至到了荒诞的地步。我这样说,绝不是轻视建筑艺术,而是非常担心“谬种流传、贻害青年”。“非典”的危害,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要居安

思危。国家大、人口多,还有多少事要做!建设要讲实效,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容不得胡来。

试论建筑的功能美与形式美

摘 要:建筑作为建筑实体和建筑空间的统一体,其功能美与形式美的协调统一,是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功能美与形式美的一系列因素进行阐述,并结合一些建筑实例,探讨功能美与形式美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功能美;形式美

建筑,凝固的音乐,一个多么古老而优美的比喻。它历来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以其重实、坚固的材料堆砌而成,并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空间,达到基本的实用功能的目的。建筑虽然是以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但是如果仅停留于外在的形式,那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外壳。因此,必须涵含丰富的内涵,合情合理,才能显示出作品真正的独创性。

建筑是生活空间与艺术形象的对立统一体:它们互相依存,生活空间是艺术形象存在的依据,艺术形象是生活空间存在的表现;它们互相制约,生活空间组织决定艺术形象的构成,艺术形象的构成影响生活空间的组织;它们互相渗透,生活空间具有形象性,它可以是自由的或规则的,方的或圆的等等;艺术形象具有空间性,它占有相应的空间;在条件变化时二者还会互相转化[1]。例如北京天坛,过去主要是封建帝王用以祭天和祈丰年的地方,随着时间的变迁,现在转化为主要是供人们观赏的已故王朝的艺术形象;天安门城楼则相反,过去主要是显示帝王威严的形象,现在则转化为主要是节日庆祝活动的空间。建筑的功能美

1.1 功能美的因素

产品功能的美不在功能本身,它体现在合规律性(真)和合目的性(善)的统一中,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美)的统一中,因此,凡人工设计和制作的产品,在功能上达到了完备、完善、完美的要求,能适应和满足人和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就是体现了功能美的产品[2]。

功能经常是建筑师最关注的方面,尽管建筑因自己的形式美而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但人们往往不会只停留在对形式美的欣赏上,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感觉外在的形式美到功能、技术、环境等方面的理性认识上。建筑的起始,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空间的居住要求,它不同于纯艺术品,必须符合实用功能的目的。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建筑,似乎很难发现一种毫无实用价值的建筑。例如古时的陵墓,是供死人“居住”的寓所。佛塔可供登临,还可俯瞰周围的美景。庙宇除了精神崇拜外,往往还发育成为庇护和储存神像、壁画等艺术品的历史“博物馆”。这些建筑尽管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意义,但在其后总是隐伏着实用这一普遍的功能。当然,建筑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实用,它还有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等,但实用功能却是最基本、主要的功能。

1.2 功能美体现合理的人——机——环境的关系

功能的表现实质是对合理的人——机——环境关系的体现[3]。就设计产品而言,大到建筑,小到日常生活用品,人们所以去设计它,是因为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需要,而且主要是人的物质需要。因为人是产品功能中的主导因素,如果脱离了人的实际需要,产品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就像建筑一样,它因人的需要而存在,无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还是在心理与生理需求方面,建筑作为人居环境,都是人之生命与生存本身。

建筑一旦建成就很难移动,因此它和周围的环境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成为改变环境的一个积极而有力量的因素,同时一定的自然环境也影响着建筑的风貌。一个好的建筑不可能脱离它的环境,必须为该环境所适应,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有许多建筑还必须依靠特定的环境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形象,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是一个与环境结合的不朽之作,它是如此适合那里的环境,就像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所以,一座好的建筑与其环境的融合,是关系到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一环。试想赖特的流水别墅如果换了环境,置于广阔的大草原上,那将会失去和改变或削弱原有的艺术价值。因此,建筑与环境的适应,不仅影响到个体建筑的美,还关系到环境整体的美。建筑的形式美

2.1 形式美的内涵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它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其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4]。

2.2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是“多样化的统一”。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侧面,只有多样化,没有整齐统一,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支离破碎。如果只有整齐统一,没有多样变化,就会显得呆板、单调。前者让人迷失、甚至令人不快;后者则毫无生气,更谈不上激发心理快感的美。因为美是人们靠直觉感受的,人们感觉到建筑美,一开始是视觉直接感受到的,并不是先认知建筑功能和技术的真和善。

要想达到“多样化的统一”就离不开某种秩序,即有了秩序才能形成统一,对杂乱无章加以秩序化才能显示出统一。哪怕排斥秩序的解构主义,如盖里于1998年设计和建造完成的西班牙毕堡市的所罗门·古根汗姆艺术博物馆,其杂乱的塑性体块不正是统一于曲线,统一于钛合金所形成秩序的体现吗[5]?当然,在建筑中突出对高度、色彩、尺度、形态等方面的呼应,也同样可以形成秩序,达到多样化的统一。因此,建筑形式的美,不在所谓的“多样”,也不在所谓的“统一”,而在多样与统一的和谐。正如一部乐曲,要有一个贯穿全曲的主旋律;一篇文章,要有一个立意,同时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方为上乘。

当然,建筑形式是否美,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建筑形式各部分之间成不成一定比例,是能否构成建筑形式美的一个显著而活跃的因素。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兼建筑师达·芬奇在其《画论》中就曾说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的神圣比例关系上” [6]。这一比例是整体与局部间合乎逻辑的必要关系。但在生活中的确也有一些建筑形式虽无比例可言,但视觉上同样富于美感。这种无比例的形式,其实在均衡这一点上,同有比例是相通的。在这里美的无比例,不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比例。因此,比例或无比例这种数学关系本身,可以是建筑形式美不美的其中一个原因,却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与建筑比例关系尤为密切的建筑形式美的另一基本“语汇”,是建筑形式的尺度。这一尺度是对人而言的,只要能够契合一定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就是适度。它是审美主体与建筑客体之间协调的比例关系。另外,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等也同样是建筑形式美的一系列法则。功能美与形式美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是从功能开始的,早期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驱沙利文就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然而,密斯将其颠倒过来,变成“功能追随形式”,菲利浦· 约翰逊又将其改为“形式追随形式”。此外,路易·康提出“形式唤起功能”,文丘里提出“形式产生功能”,屈米则提出“形式追随幻想”。当代先锋建筑师有的提出“形式追随文化”,有的提出“形式追随虚构”,更有甚者提出“功能追随反形式”等莫名其妙的口号。面对着这些风云变幻的国际建筑潮流和各执一词的名家之言,我们似乎真的有些无所适从。

其实,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十分复杂,单凭这些口号似乎过于简单,缺乏辨证精神了。因而是片面的,拿它们当作设计工作的普遍准则并不恰当。实际上有经验的建筑师在考虑功能、布置平面时,已经就充分把建筑的外形考虑其中了;反之亦然,在研究建筑外形时,大的功能关系也早已存在于大脑之中,彼此相互起着作用。

像贝律铭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在功能与形式的处理上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他采用一个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组成东馆的基本结构,把等腰三角形的部分设计成大众的场所,把直角三角形的部分设计成专家的空间,从而使大众和专家各得其所。另外,在设计中他抛弃了以往美术馆只用来陈列艺术品的单一功能,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愉悦空间,以消除人们的疲劳感。毕竟,除了艺术家和鉴赏家外,“另外百分之九十乃至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是一般的群众”。同时,整个东馆在形式上是一个有高有低,有凸有凹,有钝角又有锐角的体块组合。尽管形体简洁,却绝不呆板、毫不枯燥,反倒是富有动态,富有生气,富有变化,富有趣味,给人以新鲜活泼的现代感和新的审美趣味。

上海“新天地”(石库门区的改造),人们对它的评价一般是肯定的,认为是一个成功之作是因为它很好的处理了功能美与形式美的关系。在那里,石库门老房子的外形作为一个“壳”留下来了(甚至包括文革期间墙上的标语痕迹),但内部掏空了,变成了现代化的餐饮休闲空间,室外的环境按欧美式小街的标准作了整治,成为既是一个对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怀旧场所,又具有欧美情调的环境和现代化的休闲设施[7]。它综合其个性满足了建造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特定条件的功能,这不是先决定平面,再由平面决定立面的简单化的功能,而是改造旧城区保存旧城风貌,满足新的使用情趣的总目地,是功能美与形式美的很好结合。如果非要把“新天地”的工程区分什么是功能,什么是形式,“什么追随什么”就显得很荒谬了,在这里形式和功能相互协调,达到了功能美与形式美的统一。结语

当今,世界上的建筑呈现出建筑史上从未有过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局面,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和信息革命的进展,建筑流派将更加纷繁,建筑样式更加千姿百态,不断翻新。因此,作为一名建筑师来说,创造符合功能的形式美建筑

是不可忽视的, 同时达到功能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和谐,又是建筑师要孜孜以追的目标。形式必须符合功能,而功能则应创造形式。要知道生活中完全脱离功能的形式是不存在的,反之纯粹的功能空间必然单调乏味,也难以存活。只有满足了空间功能,同时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才是我们向往的建筑空间。所以,设计师在实现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契合人们富于民族口味而又不断发展的审美需要,同时尽可能的结合本地的环境、气候等条件,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民族风格的建筑。

第三篇:建筑美学的论文

解析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

系(院): *******院系 专 业: *****专业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解析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

摘 要:“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它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场馆设计如同一个的容器,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的外观缓和了建筑的体量感,并赋予了戏剧性和具有震撼力的造型。国家体育场的形象完美纯净,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立面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了网络状的构架,它就像树枝编织的鸟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关键词:鸟巢;结构;设计;特点;标志

一.“鸟巢”简介

“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鸟巢工程中总占地面积21公顷,鸟巢建筑面积258.000。鸟巢内观众座席约91000个,其中临时座席约为11000个。鸟巢举行了2008年奥运会、残运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奥运会后成为北京市民广泛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场所,鸟巢并成为具有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二.“鸟巢”结构 2.1 结构概述

本节将从主桁、屋盖主结构及钢结构以下三方面对鸟巢结构进行概述: 主桁

主桁架围绕屋盖中间的开口放射型布置,与屋面及立面的次结构一起形成了“鸟巢”的特殊建筑造型。大跨度屋盖支撑在周边的24根桁架柱之上,主桁架尽可能直通或接近直通,并在中部形成由分段直线构成的内环洞口。为了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节点,4榀主桁架在内环附近截断。用分段直线代替主桁架空间弯扭曲线弦杆,减少构件的加工难度。将腹杆倾斜角度控制在60°左右,网格大小尽量均匀,上下弦节点对齐,具有较好的对称性。桁架柱、弦杆与腹杆形成完整的桁架,腹杆主要连接于外柱与立面次结构的交点。腹杆轴线与内外柱轴线在同一平面内,腹杆宽度为1200mm,与菱形内柱同宽。在屋盖上弦采用膜结构作为屋面围护结构,屋盖下弦采用声学吊顶。主场看台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与大跨度钢结构完全脱开。屋盖主结构

屋盖主结构的杆件均为箱型构件,其中,主桁架断面高度为12m,上弦杆截面为1200mm×1200mm~1000mm×1000mm,下弦杆截面为1000mm×1200mm~800mm×800mm,腹杆截面基本为600mm×600mm,主桁架沿洞口斜角交叉布置。桁架柱为三角形格构柱,每根格构柱由两根1200mm×1200mm箱型外柱和一根1200mm×1200mm菱形内柱组成,腹杆截面为1000mm×1200mm。桁架柱上端大、下端小,上端与主桁架相连,下端埋入钢筋混凝土承台内,并将屋盖荷载传至基础。钢结构

钢结构体系新颖,经过多种施工方案反复比较、多次多层次的专家论证最终确定钢结构总体安装方案采用分块高空散装方法。主体钢结构的安装顺序遵循对称同步、尽早形成安装区域局部稳定的原则,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八个区域,主体钢结构共划分230个安装单元,其中:桁架柱48个安装单元;平面主桁架166个安装单元;立体桁架16个安装单元。外环布置2台800t履带吊负责吊装24根桁架柱和外圈主桁架,4台150t履带吊负责立面次结构的安装;内环布置2台600t履带吊负责吊装内圈和中圈主桁架;顶面次结构安装阶段,外环采用2台300t履带吊负责吊装外圈肩部及顶面次结构,内环采用2台150t履带吊负责吊装内圈顶面次结构。

2.2“鸟巢”的外形结构

2.2.1基本材料

“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现已完成20根桁架柱整柱及2根下柱吊装。国家体育场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2.2.2设计方案的改变

在保持“鸟巢”建筑风格不变的前提下,新设计方案对结构布局、构建截面形式、材料利用率等问题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与优化。原设计方案中的可开启屋顶被取消,屋顶开口扩大,并通过钢结构的优化大大减少了用钢量。大跨度屋盖支撑在24根桁架柱之上,柱距为37.96米。主桁架围绕屋盖中间的开口放射形布置,有22榀主桁架直通或接近直通。为了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节点,少量主桁架在内环附近截断。钢结构大量采用由钢板焊接而成的箱形构件,交叉布置的主桁架与屋面及立面的次结构一起形成了“鸟巢”的特殊建筑造型。主看台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与大跨度钢结构完全脱开。

2.2.3 Q460钢材的运用

说起Q460钢材,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了解。“鸟巢”结构设计奇特新颖,而这次搭建它的钢结构的Q460也有很多独到之处:Q460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钢,它在受力强度达到460兆帕时才会发生塑性变形,这个强度要比一般钢材大,因此生产难度很大。这是国内在建筑结构上首次使用Q460规格的钢材;而这次使用的钢板厚度达到110毫米,是以前绝无仅有的,在国家标准中,Q460的最大厚度也只是100毫米。以前这种钢一般从卢森堡、韩国、日本进口。为了给“鸟巢”提供“合身”的Q460,从2004年9月开始,河南舞阳特种钢厂的科研人员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科技攻关,前后3次试制终于获得成功。2008年,400吨自主创新、具有知识产权的国产Q460钢材,撑起了“鸟巢”的铁骨钢筋。

2.3 “鸟巢”结构的主要特色

“鸟巢”在结构设计中突出了以下两个特色: 防雷

“鸟巢”的防雷设计采用的是最传统的防雷技术。充分利用建筑结构自身的有利条件,将鸟巢的金属屋面,钢结构中的钢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等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有效连接,整个“鸟巢”的“钢筋铁骨”部分构成了一个理想的“笼式避雷网”。为防止雷击时对人体的伤害,在场馆内人能触摸到的部位,比如钢柱等,都相应作了等电位连接;“鸟巢”内的几乎所有设备与“笼式避雷网”都有可靠连接,保证雷电来临瞬间产生的巨大电流能通过“笼式避雷网”导入地下,以此最大限度地保证场馆自身、仪器设备和人身的安全。抗震

“鸟巢”所用钢材强度是普通钢的两倍,是由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特种钢材,集刚强、柔韧于一体,从而保证了“鸟巢”在承受最大460兆帕的外力后,依然可以恢复到原有形状,也就是说能抵抗当年唐山大地震那样的地震波。托起“鸟巢”最关键的是“肩部”结构,这一部分所用的钢材——“Q460”钢板厚度达到了110毫米,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抗低温性和可焊性等点。为满足抗震要求,钢构件的节点部位还特别作了加厚处理,杆件的联结方式一律为焊接,以增加结构整体的刚度和强度。“鸟巢”凌空的屋顶气势不凡,支撑它的24根巨大钢柱脚更是壮观雄伟。为保证建造在8度抗震设防的高烈度地震区的“鸟巢”能站稳脚跟,科研设计人员克服“鸟巢”柱脚集合尺寸大且构造复杂、我国现行规范的计算假定与设计方法难以适用等情况,为这些钢柱脚增加了底座和铆钉,将柱脚牢牢铆在了混凝土中。柱脚下的承台厚度高达400~600米,24根巨大钢柱分别与24个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墩子牢固地连在一起,共同擎起巨大的“精钞”。

三.“鸟巢”的设计理念

国家体育场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场馆设计如同一个的容器,高地起伏变化的外观缓和了建筑的体量感,并赋予了戏剧性和具有震撼力的形体,国家体育场的形象完美纯净,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立面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了网络状的构架,它就象树枝编织的鸟巢。体育场的空间效果即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却又简洁而典雅,它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体育场就象一个巨大的容器,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将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永不磨灭的形象,它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和技术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为主体的设计手法。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既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而又简洁、典雅。体育场的外观为纯粹的结构,立面与结构达到完美的统一。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络装的构架,其立面、楼梯及屋顶完美有机地融为一体,穿过体育场的网络状构架,人们边进入了体育场环绕看台的宽敞回廊。从这里,人们可以浏览包括通往看台的楼梯在内的整个区域动线。体育场大厅,是一个室内的城市空间,设有餐厅和商店,其作用就如同商业街廊或广场,吸引着人们留恋忘返。此外,从选址到设计,鸟巢也充分体现了“绿色、科技、人文”三大设计理念。绿色

国家体育场设计大纲要求“国家体育场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采用世界先进可行的环保技术和建材,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在节省能源和资源、固体废弃物处理、电磁辐射及光污染的防护和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产品的应用等方面符合奥运工程环保指南的要求,部分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树立环保典范。” 科技

国家体育场设计大纲要求:“国家体育场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包括新材料和环保等技术的高新技术。在建筑、结构、建材、环保、节能、智能化、通信、信息和景观环境等方面,通过采用可靠、成熟、先进的高新技术成果,将国家体育场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以人为本的信息服务、方便可靠的通信手段、先进舒适的比赛环境和坚实可靠的安全保障的特点的新型场馆。在设计中体现奥运场馆的时代性和科技先进性,使其成为展示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和创新实力的一个窗口。” 人文

国家体育场设计大纲要求“国家体育场的设计应有利于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应充分考虑各类人员(包括残疾人和有行动障碍人员)的需求,建立适宜的人文环境。” 在体现人文关怀方面,设计对建筑功能、运营使用上做了细部设计以体现人文关怀。

四.“鸟巢”的标志意义

鸟巢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碗状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巢”内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

“鸟巢”的相关设计师们还运用流体力学设计,模拟出91000个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鸟巢”的观众席里,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座席。这些轮椅座席比普通座席稍高,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赛时,场内还将提供供助听器并设置无线广播系统,为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许多其他建筑界专家都认为,“鸟巢”将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将具有开创性意义,将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与残奥会的主会场,国家体育场(即“鸟巢”)将承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及足球等相关活动和赛事。盘根错节的体育场立面与几何体的建筑基座合而为一,如同“树和树根”组成了一个体量庞大的建筑编织体。国家体育场整体设计新颖激进,外观如同孕育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了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因而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博得了世界的瞩目。

参考文献

【1】袁玉斌.“鸟巢”的设计是人文、绿色、科技奥运的集中体现[J].体育世界.2008(8).【2】王翠萍.鸟巢为什么东西高南北低[N].老年生活报,2008(3).【3】梁林,王德炜.《奥运场馆场地设施标准手册》.【4】范重.《国家体育馆鸟巢结构设计》.

第四篇:建筑与美学学习心得

建筑与美学学习心得

根据2012年2月16日业务部门会议中章总的工作部署,会后我搜集了一些关于建筑美学的资料,通过学习我对建筑和美学有了新的认知。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由建筑物和城市空间构成的环境中,美的建筑既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同时会引发人类无尽的回味与思考。建筑的美主要表现在建筑空间、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一、建筑空间

空间是由点、线、面、体组合而成的,具有形状、大小、色彩、材料等视觉要素。其视觉效果与一系列因素有关,包括形状、序列、材料、色彩等。无论单独或综合使用均可构成不同形式和类型的空间。由于空间与空间的连续性或周围边界不完全闭合,建筑空间经常比较复杂,尤其是一些较开敞的不规则空间。空间的形态与其比例、尺度的差异能给人以不同的感觉,造成某种气氛,如开阔或宏伟、亲切或局促、压抑或开敞、单纯或复杂、静止或流动等。建筑空间的秩序、材料与肌理、光影与色彩也影响着空间的效果。

悉尼歌剧院——复杂空间

建筑和周围环境的美妙结合

建筑与自然的美妙结合

二、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是指构成建筑空间的三维物质实体的组合。相似、变形、对比和均衡是常用的基本手法。相似是指物体的整体与整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因素。相似是形成整体感的重要条件。变形是对基本造型要素作形态上的变化。在建筑造型中变形表现为许多方面,如变尺度、变形状、变位置、变角度、变虚实和变高度等。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运用对比以克服单调。建筑造型的对比常指大小、高低、横竖、曲直、凹凸、虚实、明暗、繁简、粗细、轻重、软硬、疏密、具象与抽象、自然与人工、对称与非对称以及形状、方向、色彩、材料的质感与肌理、光影等。均衡是处理建筑造型视觉平衡感的手段。体量、数量、位置和距离的协调安排是形成均衡的基本方法。对称均衡与非对称均衡是建筑造型中的两种组合方式。对称的形式具有安定感、统一感和静态感,可以用于突出主体、加强重点,给人以庄重或宁静的感觉。非对称均衡是利用形和位置的不对称关系造成空间的不同强弱。

伦敦塔桥——对称美

埃及金字塔——层次与对比

三、建筑色彩

色彩是人对周围环境总的知觉的一部分,它能使人在空间中分清物体、传递信息,并影响人们的舒适与健康。

色彩在环境中是一种语言,它可作为一种信号对不同地点、场所的特征给予描绘,在复杂的空间中有助于向人们提供明确的结构,减少人对环境理解的困难。许多大型复合空间结构如居住区利用色彩进行分区,一些机场、车站利用色彩引导人流的活动方向。建筑色彩往往依靠其形成的环境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它有助于使建筑环境更富于人情味而克服机械的冷漠感。色彩还可以改变建筑的体积感和形体,对改善工业区的环境质量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建筑色彩有利于提供视觉刺激、改善单调、强调体积,或用于象征和装饰。建筑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定作用,如可使空间感觉更暖或更冷、舒畅或压抑、轻或重、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或融于其中,甚至可以通过色彩使建筑和空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与环境对比或融合的色彩处理是环境设计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它们经常在交替中不断被使用。

色与光的结合可以更加强化色彩的效果,强调出建筑中的一些重要部位或视觉中心,创造某种气氛。

德国新天鹅城堡——色彩效果鲜明

卢浮宫——光的运用

四、总结

建筑与美学是不可分割的,建筑之美是一个多轴的坐标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民族背景下都不尽相同。建筑是美的,需要我们去发现,并把美的元素运用到别的建筑中;美是没有界限的,需要我们无止境地去探索,创造出更为完美的作品。

工程建设管理中心 2012年2月20日

第五篇: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

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下载浅谈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美学原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美学原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此书既有文采,作者谭元亨老师博采众长,所学甚广,对建筑美学之见地独到,可当成一本文学作品细细品读。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随意性很强,流畅写意,挥洒自如,就像作者所说,该书注重一时的......

    浅谈玻璃在建筑表皮中的应用

    浅谈玻璃在建筑表皮的应用 浅谈玻璃在建筑表皮的应用 前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城市都呈现出高楼林立的景象,与之相对的建筑材料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升高。毋......

    数字化时代的建筑新形态新式建筑表皮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数字化时代的建筑新形态新式建筑表皮设计 作者:席林周 来源:《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上半月》2013年第03期 数字技术的成熟及普及大大降低了个性化建筑设......

    现代广告的美学方法

    现代广告的美学方法 现代广告的艺术美学方法从大的类别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1、显直类 2、内蕴类●显直类 直接明显的表达商品形象或商品品质功效的广告表现方法●内蕴类......

    现代管理原理理)

    1. (D)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D JIT 2. (B)是靠对行业法规的塑造,对知识产权的控制以及对产品技术标准的掌握来协调联盟各方的产品和服务。 B 虚......

    建筑美学教学大纲(合集5篇)

    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建筑美学 课程编号:10020121D 学时/学分:32/2 开课学期: 7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选修课/选......

    建筑美学任务书(五篇范文)

    建筑美学任务书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 1. 熟悉美学原理及建筑美学规律 2. 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 3. 提高在设计中对美学原理及美学规律的应用能力 二、作业安排 作业1: 运用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艺术 【摘要】本文浅观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建筑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建筑形式表现的美的思考与探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