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护理措施
新宁县人民医院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的措施
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按“导尿术”操作要求正确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防止污染。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当尿液达集尿袋2/3满时应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放尿前、后分别用络合碘消毒集尿袋的放尿口,并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集尿袋每周更换1~2次,遇有尿管堵塞或怀疑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第二篇:口腔科预防感染措施
口腔科预防感染措施 1.口腔科医师在进行操作时应加强无菌观念,进行无菌操作; 2.器械消毒,(或灭菌)的程序按消一洗一消(或灭菌)的程序进行;
3.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器械,如手机、钻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手术刀片、缝针、牙周刮冶器、洁牙器、敷料、镊子等,每人用后均应灭菌;常用口腔科检查器,口镜、开口器、充填器、托盘等每人用后均应消毒;
4.器械能耐热、耐湿、耐压力的,尽量采用物理灭菌法灭菌,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不耐热耐温的可用化学灭菌剂,如用环氧乙烷灭菌或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所有器械灭菌前须先用普通消毒剂浸泡,并反复冲洗,去除残留的血液和唾液;如用化学灭菌剂,必须定期进行有效浓度的测定;
5.手机应根据不同品辟、不同制造商的要求而进行灭菌;
6.麻醉药应注明启用日期与时间,启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尽量使用小包装;
7.口腔修复及正畴治疗中使用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各种修复体及正畸矫正器等,应使用中效以上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8.X线照相宝应严格控制拍片中的交叉感染; 9.在布局上应设器械清洗室和消毒室;
10.应保持室内清洁,每天操作结束后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1.用于各种伤口及口腔的污染棉球、纱布切忌乱扔乱放,一律装入黄色污物袋中,密闭转运至医用垃圾处理站处理;
12定期进行诊疗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消毒与监测,室内安装紫外线灯、三氧消毒机或净化装置,以净化空气,消除病原微生物;诊疗室地面及工作台面每日用消毒剂拖和擦拭;
13口腔门诊患者在诊疗操作前,应使用1%过氧化氢或500mg/L洗必泰漱口,减少口腔内微生物的数量,从而使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减少;
14.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有急性炎症时应先给予抗感染治疗,如免疫功能低下,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中性粒细胞减少者,术前进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术后根据情况继续用药1一3天,预防心内膜炎等感染发生。15.医务人员为病人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戴手套、口罩及帽子。
第三篇:留置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预防控制
留置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一、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0.1%的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7.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2.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3.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4.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5.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6.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7.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8.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9.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10.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1.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第四篇:留置导尿管预防感染措施
自贡七**医院
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臵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臵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臵时间、导尿管臵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及诊断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臵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臵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臵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臵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1、臵管前。
(1)严格掌握留臵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臵导尿。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措施。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立即更换导尿包。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臵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臵。(5)告知患者留臵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臵管后的注意事项。
2.臵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臵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操作无污染。
(4)按导尿操作要求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用0.5%碘伏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一次只能使用一个棉球,不得重复使用。男性:先协助患者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男性20-22cm,女性4-6cm,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避免损伤尿道。
(6)臵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臵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臵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远端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在符合“留臵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获得治疗,72小时无效则需重复病原学检查;(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臵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臵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臵导尿装臵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臵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臵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臵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13)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臵记录;
自贡七**医院院感科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应用效果探讨
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应用效果探讨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抽样选择我院收治的各类型手术患者90例,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手术室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提升手术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护理;手术室感染;应用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56-02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与提升,各类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侵入性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院感染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卫生问题之一,其中预防手术室感染是防控医院感染中的关键与重点。手术室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就医的时间内所致的感染,而入院前所潜伏或携带的感染不包括在院内感染之中。据有关调查表明,易感体质、身体抵抗力弱、药物作用、医院环境污染及病房缺陷、在医期间交互感染等因素均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1]。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相关措施,严格细致的检查每个护理操作环节,避免感染在院内的出现与扩散。为保障手术成功,降低手术感染,我院在手术各环节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临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样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各类型手术患者90例,按照随机性原则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3~71岁,平均46.2±5.5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19例,骨科手术15例,妇科手术9例,其它2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2~73岁,平均45.8±6.2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18例,骨科手术16例,妇科手术8例,其它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情况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即基础护理、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病情、术后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手术室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①制度管理:认真执行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加强护理服务质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认真落实卫生部发布的《消毒管理办法》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护理操作,加强隔离消毒制度,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同时加强执行与监督制度。②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其认真按照护理流程及查对制度进行操作,提升护理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与观念。③加强基础护理措施:术前术后给予空气消毒,保持清洁。每日通过消毒剂湿式打扫地面及擦拭物体表面,将无菌物品放置于专用位置,并定期消毒清洁。放置、使用灭菌物品时应注意检查其完整性及化学胶带指标色彩,若有可疑情况不应作为无菌包应用,术前及术后应及时对器械进行全面消毒。强化对手术器材及物品的灭菌消毒管理,确保无菌合格率达到100%,通过高压蒸汽进行灭菌,特异性感染及感染用品应以“消-洗-消”为原则进行双消毒处理。重视与临床科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积极配合防控医院感染的相关工作。④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强化人员管理,医护人员及所有患者须更换手术服及患者服,非相关人员严禁进入手术室,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者禁止进入手术室。术前对患者病情给予细致掌握,认真执行检查制度,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有效咳嗽、深呼吸、拍背等)以及术前准备工作(备皮、清洁卫生等)。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此提升免疫能力,避免感染发生,加速切口的愈合速度。术中应注意保暖,注重无菌操作意识,以此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术中应降低空气中细菌落入切口的数量[2],传递器械时应注意动作幅度,术后更换约束带、被罩、床单,开窗换气,及时处理术后污物,同时定期对患者切口给予检查及处理,避免感染加重。术后应对各类型管道给予妥善固定与认真标注,保证管理的畅通,做好失禁的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皮肤处于清洁干燥的状态,并遵医嘱加强饮食指导,以此提升免疫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通过率(%)表示,两组间对比以x?检验,P<0.05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
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讨论
手术室是抢救危重患者以及实施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以及手术的成功率与完整性。手术室感染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恢复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资料显示患者自身衣物或携带感染所致的污染常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3]。因此,加强各项消毒管理,尽最大努力降低手术室感染的出现是护理工作的关键,这既能够保障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又能够有效减少医疗风险。
我院对手术室进行了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其应用效果较为显著,这对防控手术室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针对手术室感染的护理干预是从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拓展而来,有效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护理干预前合理改善手术环境,保持空气新鲜有利于减少感染出现的几率,在感染性手术后采取正确及时的消毒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病毒的传播与感染。在本次护理实践中,笔者观察到,消毒洗手是常见的护理步骤,但部分护理人员常因消毒意识缺失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引发感染。因此,手术人员及护理人员应严格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与患者接触前后必须洗手,需要时可戴一次性手套,注意两手高于肘部,防止污染。
总之,综合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意义重大,可以有效的提升手术质量,降低感染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侯智容,徐春梅,郭文哲.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9):325.[2]廖维.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预防与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99-101.[3]马剑.手术室感染的防控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4):12-13.